林徽因费慰梅书信
历史趣谈:一代才女林徽因 三个凄美爱情故事女主角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一代才女林徽因三个凄美爱情故事女主角导语:在今天,一代才女林徽因依然拥有众多的追随者。
不同于张爱玲的以文字立身,对林徽因来说,则是以身世个性传奇。
她身世氛围,更多地折射着那在今天,一代才女林徽因依然拥有众多的追随者。
不同于张爱玲的以文字立身,对林徽因来说,则是以身世个性传奇。
她身世氛围,更多地折射着那个时代的文化风尚,流逝的时光之水也冲洗不掉她的传世风华,反而更加迷人,令人追寻。
林徽因秀外慧中、多才多艺。
她曾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之真谛,英文水平极佳。
她兼具中西之美,既秉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又具备中国传统女性所缺乏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气质。
在北京的文化圈里,她一直以才貌双全而闻名。
由于徐志摩的文学引领,她写得一手音韵极美的新诗,是才华横溢的女作家。
以她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当时中国的第一流文化学者,而她就是一个高级文化沙龙的女主人。
她是建筑史研究中卓有建树的学者,卷起袖子就可以赶图设计新房舍。
她骡子骑得,鸡毛小店住得,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她不顾重病在身,经常颠簸在穷乡僻壤、荒山野岭,在荒寺古庙、危梁陡拱中考查研究中国古建筑。
她还是三个著名的爱情故事的女主角:一个是与徐志摩共同出演的青春感伤片,浪漫诗人对她痴狂,并开中国现代离婚之先河;一个是和梁思成这个名字并置在一起的婚恋正剧,建筑学家丈夫视她为不可或缺的事业伴侣和灵感的源泉;另外,还是一个悲情故事的女主角,她中途退场,逻辑学家金岳霖因她不婚,用大半生的时间“逐林而居”,将单恋与怀念持续终生。
可想而知,她确实是一位倾倒众生的佳人。
在她身后,似乎还真难找到一个能及得上她的成就和魅力的女性。
1928年生活常识分享。
诗歌鉴赏写给我的大姊--林徽因
•
冰心说:她很美丽,很有才气。与林徽因一起长大的堂姐堂妹 ,几乎都能细致入微地描绘她当年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谈是如 何地令她们倾倒。
•
•
张幼仪:当她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 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
萧乾在绝笔《才女林徽因》中记道:“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 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装 ……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 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 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 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 李健吾:然而,也恰恰就是这样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学术的清 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 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 、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 被众人称羡,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 头打油买醋;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 得令费慰梅赞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 国。这样的林徽因,在朋友间引起的,又是另外一种评说,李 健吾抗战期间闻听林徽因虽罹患重病而不离开祖国时,激动地 说:“她是林长民的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其后,美国聘请 他们夫妇去讲学,他们拒绝了,理由是应该留在祖国吃苦。”
• •
谢谢!Biblioteka • • •制作:张俊、周慧敏 策划:徐慧 打杂:周慧敏
•
有人说女作家多不漂亮 ,而林徽因实在是它的例外 。 《写给我的大姐》一诗,体现出明显的新月派格律诗的特点,音 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齐聚,体现了林深厚的文学素养 以及卓越的审美情趣。 全诗并非辞藻华丽,仅平淡数语,将淡淡忧伤的气氛勾勒,同时 ,也将自身的怅惘若失、微微沉郁又仍存一丝乐观的复杂心 态表现得深入人心,完美的体现了该诗的绘画之美。这是多 么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当我去了,还没有说完的话······”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同位置 出现,既强调主题,又使韵律完整,富有音乐美,体现了明 显的徐志摩影响,又独具个人特色。 全诗一共三段,每段指节匀称句式整齐,体现了全诗优雅的建筑 之美。 有一句话说:这世上,不是只有烈酒才能醉人,不是只有热恋 才会刻骨,有时候,一份清淡,更能历久弥香;一种无意, 更能魂牵梦萦;一段简约,更可以维系一生 。读林徽因之诗 ,有如品茗清茶,不似咖啡的浓烈却能持久生甘夹齿生香。 有诗如此,不读,无乃尔之憾耶?
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
人生若只如初见,林徽因的愛情林徽因的爱情,徐志摩的追逐,金岳霖的守候,梁思成的包容!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讲了吗?”婚后,梁思成曾诙谐地对朋友说:“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
’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有一件事,可以验证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感情有多深。
徐志摩1931年11月19日在济南附近的党家庄飞机失事遇难,梁思成从北平赶去处理丧事,从现场捡了一块烧焦了的木头。
那个时候的飞机不像现在的,有些部分是木头的。
他捡了一块飞机残骸拿回去给了林徽因,林徽因非常悲痛,就把这块木头挂在卧室的床头。
直到她1955年去世,一直就这么挂着。
她觉着,她是爱徐志摩的,况且徐志摩又是为了赶回来听她的演讲而死的,她就要用这种方式纪念他。
在我们现在,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在这点上,我是说在感情的纯洁与执著上,在对崇高感情的理解上,我们是失败的。
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
比如说,一个男子,你的妻子爱着一个她过去的恋人,当然他们之间什么事也没有,就是喜欢他或感谢他,两人是很好的朋友。
有一天,你妻子的朋友因飞机失事而死,你会不会替她去处理他的丧事。
而且因为你知道自己的妻子喜欢他,所以一定要在现场替她拣上一块飞机的残骸,然后送给你妻子保存,而你妻子呢,对他又特别地喜欢,虽然你是我的丈夫,虽然每天晚上和你都在这张床上躺着,还是要把这块飞机的残骸恭恭敬敬地挂在墙上。
我相信我们中间极少有人能做到,但是他们确实做到了。
有人或许会说,反正徐志摩已经死了,她只是这样怀念他,又不会出别的什么事。
这样优秀的女人,肯定对她的丈夫不会有二心的。
其实,她对他的丈夫是有二心的,但是她做得非常光明磊落。
学者金岳霖,是中国第一流的哲学家。
大概是1932年夏天,也就是徐志摩死了没多久,有一天,梁思成从河北宝坻考察古建筑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说:思成,我痛苦极了,我现在同时爱上了两个人,我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
冰心与林徽因的恩恩怨怨
五味人生僦馮编冰心与林徽因的恩恩怨怨/张耀杰冰心(左)和林徽因晚年冰心曾公开赞美林徽因,说她“文 如其人”。
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冰 心与林徽因长期处于相互诋毁和误解的 冷战状态。
冰心早年曾写小说《我们 太太的客厅》影射生活中的林徽因; 林徽因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也对冰心 应宋美龄之邀到重庆工作大加嘲讽。
1987年,晚年冰心在《入世才 人灿若花》中列举五四以来著名女 作家,其中公开赞美林徽因说“1925 年我在美国的绮色佳会见了林徽因, 那时她是我的男朋友吴文藻的好友梁思 成的未婚妻,也是我所见到的女作家中 最俏美灵秀的一个。
后来,我常在《新 月》上看到她的诗文,真是文如其人。
” 而在事实上,早年冰心和比自己年轻4岁的林徽因 之间,曾经有过一些纠缠不清的是非恩怨。
太太的客厅1933年9月23 0,杨振声、沈从文从清华研 究院教授吴宓手中接编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 更名为文艺副刊出版第一期。
同年10月17 0,冰 心写作完成短篇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随后发 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
对于冰心与林徽因的关系,李健吾回忆,“我 记起她(林徽因)亲口讲起的一个得意的趣事。
冰 心写了一篇小说《太太的客厅》讽刺她,因为每星 期六下午,便有若干朋友以她为中心谈论时代应有 的种种现象和问题。
她恰好由山西调查庙宇回到北 平,她带了一坛又陈又香的山西醋,立时叫人送给 冰心吃用。
她们是朋友,同时又是仇敌。
”据韩石山《碧海蓝天林徽因》一文考证,小说 中不如十年前“二九年华”的“美”太太,对应的 是出生于1904年的林徽因。
太太的女儿彬彬,对应的是出生于1929年,时年5岁的梁 再冰。
“约有四十上下年纪,两道短 须,春风满面”的文学教授,对应 的是1891年出生的北大文学院院长 胡适。
“一个瘦瘦高高的人,深目高额,两肩下垂,脸色微黄,不认得 他的人,总以为是个烟鬼”的哲学 家,对应的是后半生一直寄住在梁 思成、林徽因家里的金岳霖。
林徽因的历史评价
林徽因的历史评价冰心:“她很美丽,很有才气。
”比较林徽因和陆小曼时,更以为林徽因“俏”、陆小曼不俏。
与林徽因一起长大的堂姐堂妹,几乎都能细致入微地描绘她当年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谈是如何地令她们倾倒。
张幼仪:当她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文洁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过像达·芬奇那样的多面手。
他既是大画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
林徽因则是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
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
卞之琳:“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
费正清:沈从文眼里的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萧离则称林徽因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
费慰梅认为,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
陈从周: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回忆道:"她指林徽因指著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
虽然那时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
"牌楼今日早已随著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
陈学勇:林徽因应该是这一群体中国妇女先觉者中很特别的一个。
面对这样的女子,倘若还要纠缠她的情感,那么那个据说为她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的真诚最能够说明她情感的品质。
倘若还要记起她的才华,那么她的诗文以及她与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论著还不足以表现她才华的全部,因为那些充满知性与灵性的连珠的妙语已经绝响。
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
梁思成与林徽因
著有《中国建筑之魂——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梁林夫妇》的美国学者费慰梅(Wilma Fairbank)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King Fairbank)的夫人,抗日战争期间,她曾在重庆任美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
1932年,新婚的费氏夫妇在中国学习期间,结识了梁氏夫妇,彼此之间共同的学者气质,使四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费正清夫妇的中文名字,即由梁思成所取。
在以后半个多世纪的动荡中,两对夫妇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往。
在费氏夫妇的故居中,至今还保留着他们之间互相交流的信件、照片等。
影片中也一直穿插着他们在不同时期的信件,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梁林夫妇的生活。
1924年6月,梁林赴美攻读建筑学,他们共同进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但因为宾大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改学美术学,但她一直没放弃对建筑的学习。
四年后,他们在美国结婚,同年回国受聘于东北大学,他们在东北大学按照宾大的授课模式开创了建筑系。
当时像他们一样从国外学成归来的留学生是很受欢迎的,但梁林并没有像其他建筑系的留学生一样回国后受任于建筑事务所,拿着高额薪水,为现代化刚起步的中国设计新式建筑。
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这条道路的选择与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有很大关系。
梁思成在美国读书期间,梁启超给他寄去了一本国内刚出版发行的唐代建筑师李诫的《营造法式》,但这本书晦涩难懂,梁思成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他下决心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将《营造法式》里记载不甚详细明了的唐代建筑术语翻译成现代建筑术语。
于是,回国几年后,他与林徽因共同加入了由朱启钤创办的私人机构“营造学社”,专门从事古建筑研究。
从1930年开始,他们与营造学社的社员共同走过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不畏艰难、跋山涉水,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物,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得到了全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
例如河北的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以及让梁思成兴奋不已的唐代五台山佛光寺。
《你是人间四月天》 是林徽因写给谁的?
《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写给谁的?民国年间那些事文史研究者专栏作家09-11 10:3223赞踩谢谢邀请。
1934年春,新月刊物《学文》杂志第一期发表了新月女诗人、建筑学者林徽因的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你是人间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诗人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庆祝儿子梁从诫出生而作。
林徽因究竟是因为爱情还是亲情才写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后在北京政府任高官。
1920年夏天,林长民到英国伦敦主持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事务,林徽因与父亲同行,并在伦敦圣玛丽女子学院就读。
期间,林长民结识了梁启超的学生、诗人、浙江富家子徐志摩。
徐志摩与林长民一见如故,成为好朋友,两人甚至互玩情书游戏,徐志摩扮作已婚女士,而林长民则扮作已婚男子。
但很快,徐志摩便被林徽因吸引了,她的活泼,她闪电般的灵光,她的文学天赋令徐志摩痴迷若狂。
林徽因对徐志摩是什么态度?她也爱他吗?多年以后,林徽因的终生好友费慰梅在《林徽因与梁思成》一书中这样写道:“在我的印象里,徽因是被徐志摩的性格、热忱和他对她的狂恋所迷惑。
然而,她只有十六岁,并不是像有些人想象得那般世故。
她不过是父亲身边的一个女学生而已。
徐志摩的热烈追求并未有引起这个未经世事的女孩子的对等反应。
他的出现只是她生活里的一个奇遇,不至于让她背弃家里已经为她选好的婚姻。
”1921年秋,林徽因随父亲返回中国。
而一生都在追求美、爱与自由的徐志摩则迅速与原配离婚,林徽因未来的公公、徐志摩老师梁启超对弟子离婚一事提出了警告和不满,徐志摩则以一封长信作答,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2024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人物素材—林徽因夫妇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徽音”在诗经里,有美誉、美德之意。
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为“徽因”。
我国现代建筑师、诗人和作家,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在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在建筑学上,有国徽,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等作品。
【梁思成与林徽因】一、伉俪学者,家国情深在上世纪的民国学人当中,有一对人人称羡的神仙眷侣。
他们一个稳重厚朴,才华横溢;一个灵秀慧黠,才情满腹。
相似的家世背景,共同的求学经历,一致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走到了一起,而对建筑艺术的共同热爱,又将两人的事业与爱情更加紧密相连。
在动荡的年代,他们经历战乱,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可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他们始终坚守理想,不改其志。
这对著名的学者伉俪,就是梁思成与林徽因。
二、梁思成(1)美育教育的重要性1901年,他出生于日本东京,直到11岁才跟随梁启超回国。
虽然流亡在外,但父亲对他的教育却从未耽搁过。
那时候,身处异乡的梁启超在神户创办了华侨子弟学校,而梁思成便就读于这所学校。
除了文化学习,梁启超还非常注重孩子的体能培养,他甚至聘请了海军退役军官,来专门教孩子们游泳。
1912年,梁思成跟随父母回到了北平,开始了求学之路。
从小学到大学,他不仅仅是个学霸,还是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天才。
除了学习,他在体育、音乐、美术、翻译、政治方面,都是学校里首屈一指的人物。
在体育方面,他被同学们誉为“跳高王子”,得过清华校运会跳高冠军,除此之外,他还是学校的足球健将,单双杠和爬绳技术也厉害。
而这些,都为他日后的野外调查测绘,打下了很好的身体基础。
他梁思成的另一个兴趣,也成功助推了他日后的建筑事业,那就是美术。
梁思成不仅喜欢美术,而且在这方面表现出很强的天赋。
他是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才开始接触钢笔画,却很快以“构思简洁、用笔潇洒”著称,并担任了校刊的美术编辑。
林徽因的感情世界
林徽因的感情世界历史上不缺乏美女,才女也不少,但同时兼具二者身份的却不多,林徽因就是其中之一,更加难得的是林徽因并不是像一般人一样专才于一门学科,在建筑学、文学、美术方面都有颇深的造诣。
但是尽管如此,大多数的人认识林徽因却是因为她的感情经历。
台北出版的《传记文学》曾载文说:“林徽因魅力之大,实在令人无法思议,徐志摩因她而死,金岳霖因她而不娶,毛泽东因她革命……”这句话固然有虚构的成分,但是既然能引起世人如此的猜测,不得不承认林徽因的魅力和众人对她的误会之大。
那么徐志摩、金岳霖以及后来成为她丈夫的梁思成与林徽因究竟有着怎样的情感关系?我将在下文依次提到。
可是,我认为这些只能算是“林徽因的感情世界”的一部分,一个人的生命中不可能只有儿女私情(他们的关系算不算儿女私情下文将涉及),一个完整的感情世界里除了有小我的亲情、爱情、友情,还应有大我的爱国之情。
下面我就从这四个方面来讲述“林徽因的感情世界”。
一、亲情(一)父母亲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曾经这样说过:“她爱父亲,却恨她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的伤害过她……”(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林徽因童年的亲情是不完整的,一方面她是父亲最疼爱的女儿,从小帮助父亲处理家事,两人都认为是彼此的知己;另一方面因为母亲被冷落后长期住在冷僻的后院,生活孤单,对“抢走”她丈夫的程氏充满怨恨,这些都对小时候的林徽因产生过影响,所以在父母亲给予的情感方面,林徽因应该是有缺陷的,而也就是这种经历,让成年后的林徽因“很少表现出三从四德式的温顺,却不断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由。
”(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之所以把曾经与林徽因互生情愫的金岳霖也放到“亲情”里面,是因为我认为,虽然两人曾经坦白过对对方的爱慕之情,但最终升华为精神上的相互关爱,金岳霖实际上已与梁家融为一体:在北平时,二人已是邻居,往来自然不用说;抗战时大家离开北平到昆明郊区,他们还是邻居;当实在不能毗邻而居时,金岳霖一等假期就过来住在梁家;哪怕是在梁氏夫妇去世后金岳霖的晚年也是与梁从诫夫妇一起生活;在他死后,葬在八宝山与林徽因同一个墓地,如生前那样的仍为紧邻。
林徽因春城记忆赏析
林徽因春城记忆赏析林徽因:春城记忆林徽因一家到昆明后起先住在巡津街的“止园”,不久又搬到巡津街9号。
巡津街是昆明的一条老街,原先叫大河埂,后来在此设岗巡视水情,名巡津堤,至清末逐渐形成街道,于民国初年得名巡津街。
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后,不少外国人办的医院、洋行、酒店汇集于此。
沈从文在文林街的时候,沈的住所常有人聚在一起聊天,那间“矮楼房成为一个小小的文艺中心”。
林徽因大约是常客:“很健谈,坐在稻草墩上,她会海阔天空地谈文学,谈人生,谈时事,谈昆明印象。
沈从文还是眯着眼,笑着听,难得插上一二句话,转换话题,林徽因住巡津街的那一年,除了搞建筑设计、兼课和社交活动外,也写过若干首诗。
其中一首题为:《昆明即景•小楼》有这样几句:那上七下八临街的矮楼,半藏着,半挺着,玄在街头,瓦覆着它,窗开一条缝,夕阳染红它,如写下古远的梦。
当然诗句定稿后将“那上七下八临街的矮楼”改为“张大爹临街的矮楼”。
其实林徽因很关注昆明老房子的样式和神韵。
昆明的茶馆在抗战时期给许多人带来些温暖。
那是一个可以让人暂时忘却战争,享受片刻宁静的地方。
林徽因的题为《昆明即景• 茶铺》一诗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昆明茶铺的景象:这是立体的构画,描在这里许多样脸在顺城脚的茶铺里隐隐起喧腾声一片。
各种的姿势,生活刻划着不同方面:茶座上全坐满了,笑的,皱眉的,有的抽着旱烟。
不都是为着真的口渴。
喝茶的人们跷起膝盖的是疲乏,赤着臂膀好同乡邻闲话。
也为了放下扁担同肩背,向命运喘息,倚着墙,每晚靠这一碗茶的生趣,幽默估量生的短长……林徽因对昆明的最后记忆是1946年2月,林徽因从重庆乘飞机回到昆明,住北门街唐家花园后,给在重庆的费慰梅写信说:“我终于又来到了昆明!”,“来看看这个天气晴朗,熏风和遍地鲜花、五光十色的城市。
”重返昆明后感觉非常好,印象更深刻。
她把这次住的北门街唐家花园叫做“梦幻别墅”。
并称赞道:“昆明永远是那样美,不论是晴天还是下兩,我窗外的景色在雷雨前后显得特别动人。
边城作者简介
边城作者简介边城简介沈从文(1902-1988), 中国著名作家, 原名沈岳焕, 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假设等, 乳名茂林, 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 祖母刘氏是苗族, 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 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 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 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 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4岁时, 他投身行伍, 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 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突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人物生平个人经历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 驻防辰州(沅陵)。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 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 后正式参军。
1922年, 沈从文脱下军装, 来到北京, 他渴求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 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 就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去北京。
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 未被录取。
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 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
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 爱上女同学张兆和。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 到抗战前, 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 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1931年陪同丁玲营救胡也频未果, 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
1931年至1933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1933年9月9日, 与张兆和结婚。
同月23日, 与杨振声合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4年完成的《边城》, 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 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林徽因警告女儿:读书不注意距离我就没女婿
林徽因警告女儿:读书不注意距离我就没女婿林徽因警告女儿:读书不注意距离我就没女婿原标题 [林徽因送画警告女儿:读书不注意距离,我就没女婿]图为林徽因给爱看小说的女儿画的一张漫画,上面是林徽因的笔迹,她写道:喜欢读书的你必需记着同这漫画隔个相当的距离,否则,最低限度,我一定不会有一个女婿的。
(因为女儿太爱看小说,有高度近视的危险。
)亲爱的慰梅和正清:读着你们八月份最后一封信,使我热泪盈眶地再次认识到你们对我们所有这些人不变的深情。
我赶巧生病了,或者说由于多日在厨房里奋斗使我头痛如裂,只得卧床休息。
老金把你们的信从城里带来给我,我刚读了第一段,泪水就模糊了我的视线。
我的反应是:慰梅还是那个慰梅,不管这意味着什么,我无法表达,只能傻子似地在我的枕头上哭成一团。
老金这时走进已经暗下来的屋子,使事情更加叫人心烦意乱。
他先是说些不相干的事,然后便说到那最让人绝望的问题即必须立即做出决定,教育部已命令我们迁出云南,然后就谈到了我们尴尬的财政状况。
你们这封信到来时正是中秋节前一天,天气开始转冷,空中弥漫越来越多的秋日泛光,景色迷人,花香四溢那些久以忘却的美好时光。
每个晨昏,阳光从奇诡的角度射来,触碰着我们对静谧和美依然敏锐的神经,而这一切都混杂在眼前这个满是灾难的世界里。
偏偏佳节将临,多像是对逻辑的讽刺啊。
别让老金看到这句。
老金无意中听到这一句,正在他屋里格格地笑,说把这几个词放在一起毫无意义。
不是我要争辩,逻辑这个词就应当像别的词一样被用得轻松些,而不要像他那样,像个守财奴似地把它包起来。
老金正在过他的暑假,所以上个月跟我们一起住在乡下。
更准确地说,他是和其他西南联大的教授一样,在这个间隙中“无宿舍”。
他们称之为假期,不用上课,却为马上要迁到四川去而苦恼、焦虑。
我们正在一个新建的农舍中安下家,它位于昆明市东北八公里处一个小村边上(编者注:就是龙头村),风景优美而没有军事目标。
邻接一条长堤,堤上长满如古画中的那种高大笔直的松树。
林徽因费慰梅书信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林徽因费慰梅书信篇一:林徽因林徽因(1904.06.10----1955.04.01),女。
汉族。
出生于浙江杭州。
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九十九度中》等。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中文名:林徽因外文名:phyllis别名:原名林徽音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杭州出生日期:1904.06.10逝世日期:1955.04.01建筑学家,文学职业:家毕业院美国宾州大学美术学院校:参与国徽设计主要成改造传统景泰蓝就: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代表作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你是人间品:的四月天家庭成父亲:林长民,丈夫:梁思成员:祖籍:福建闽县(今福州)1.人物生平林徽因,原名林徽音。
福建闽县(福建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
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
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
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
她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
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
翌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
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图1.1林徽因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
名家经典赏析:《费慰梅:回忆林徽因》
名家经典赏析:《费慰梅:回忆林徽因》回忆林徽因费慰梅林徽因和我自一九三二年我们在北京第一次相遇时起就是亲密的朋友,直到一九五五年她过早地逝世前几年。
当时,我们两国不幸地决裂迫使我们分开了。
当我们相识的时候,她只有二十几岁,年轻而美丽,幸福地同梁思成结为夫妻,刚刚成为一个可爱的小女儿和一个新生小男孩子的妈妈。
但是就在那几个月内,她却接连遭受了两次悲剧性地打击。
正是这种悲剧因素,在她的一生中曾经深化了她的感情和创造性:一次无谓的空难,使她的一位最亲密的朋友,诗人徐志摩死去了;而同时她自己也染上了肺结核症。
在后来的岁月中,疾病耗尽了她的精力,并使她在本应是最富成果的年华中逝世了。
当我回顾那些久已消失的往事时,她那种广博而深邃的敏锐性仍然使我惊叹不已。
她的神经犹如一架大钢琴的复杂的琴弦。
对于琴键的每一触,不论是高音还是低音,重击还是轻弹,它都会做出反应。
或许是继承自她那诗人的父亲,在她身上有着艺术家的全部气质。
她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印痕。
年轻的时候,戏剧曾强烈地吸引过她,后来,在她的一生中,视觉艺术设计也曾经使她着迷。
然而,她的真正热情还在于文字艺术,不论表现为语言还是写作。
它们才是使她醉心的表达手段。
其他老朋友会记得她是怎样滔滔不绝地垄断了整个谈话。
她的健谈是人所共知的,然而使人叹服的是她也同样地长于写作。
她的谈话同她的著作一样充满了创造性。
话题从诙谐的轶事到敏锐的分析,从明智的忠告到突发的愤怒,从发狂的热情到深刻的蔑视,几乎无所不包。
她总是聚会的中心和领袖人物,当她侃侃而谈的时候,爱慕者总是为她那天马行空般的灵感中所迸发出来的精辟警句而倾倒。
我同她的友情与她和其他挚友们的还不同些,因为我们的交流完全是通过英语进行的。
当我还是一个中文的初学者的时候,她已经是一位精通英语的大师了。
毫无疑问,若不是有着这样的语言媒介,我们的友情是不会如此深刻,如此长久的。
在她的知交圈子里,有不少人是掌握两国语言的。
林徽因的书信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林徽因的书信篇一:旷世才女林徽因人物素材积累之“旷世才女林徽因”【导语】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个广识博学的评论家,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家。
她是一个令男人神魂颠倒的精神情人,一个令人如沐春风的知己朋友,更是一个可以患难与共的妻子。
一个美丽的女人流传下来的如果单纯是美丽,那么这种美丽难免单薄并苍白,一个有才华的女人流传下来的如果单纯是才华,那么这才华又与男人何异?而林徽因,却因为美丽和才华的柔美合一而流芳百世。
正如哲学家和逻辑学家金岳霖所言:林徽因实属“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人物简介】林徽因(1904—1955),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
林徽因是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
从三十年代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馀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
建国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林徽因的爱情生活也较为传奇,她曾让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
她是一个凌霜傲雪,拣尽梅枝的女子。
凭一支素笔,写尽山水风情,百态人生。
没有风华绝代,只有岁月静好。
读者盛赞其文“落梅风骨,秋水文章”。
【精华素材】1、超越情感定义的精神之美翻阅中国近代史,”才貌双全”一词用在林徽因身上,最恰如其分。
费慰梅与林徽因的交往
费慰梅与林徽因的交往作为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学家,费正清晚年在回忆录中称林徽因为“毕生最要好的友人”,而费正清夫人费慰梅则亲自为林徽因著书立传,并在美国出版。
通过回顾这段鲜为人知的跨国友谊,我们不仅能够感受中美两国学人结下的深厚情谊,更可体验那段坎坷动荡的岁月里,中国知识分子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仍矢志不渝坚持学术报国的可贵精神。
可以说,这是发生在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初识林徽因据费正清回忆,他与费慰梅初识林徽因、梁思成夫妇是在1932年。
那时他们刚刚来到北平要进行为期四年研究生的学习,而林徽因和梁思成刚从沈阳回到北平,开始在中国营造学社工作。
费慰梅后来在她所著《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传记中,对此做了更加详细地说明:“在我们婚礼后的两个月,我们遇见了梁思成和林徽因。
当时我们都不曾想过这段友谊日后会持续那么多年,但一开始彼此就互相吸引住了。
他们很年轻,彼此深爱对方,同时又很乐意我们常找他们做伴。
……他俩都会说两国语言,通晓东西文化。
徽因以她的健谈和开朗的笑声来平衡丈夫的拘谨。
谈话间,各自提到美国大学生活趣味之事,她很快就知道我们夫妇俩都在哈佛念过书,而费正清是在牛津大学读研究生时来到北平。
”又说:“我们离去时,她向我们要了地址。
这时才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两家的房子离得很近,他们就在大街的尽头东城墙下。
……从那时开始,两家的友谊与日俱增。
”林徽因和梁思成还专门为这对年轻的美国小夫妻起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名字,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和费慰梅名字的由来。
两对年轻人为何初见即成莫逆之交?按照费正清的分析,“形成他们性格的最大影响也许是他们的出身”。
林徽因出身官宦世家,其祖父林孝恂考中进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
其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
而祖母游氏典雅又高贵,是位端庄贤淑的美丽女子。
林徽因身上沿袭了他们儒雅优秀的血统,从小在东方和西方双重文化的教养下长大。
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信与诗
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信与诗
林徽因和徐志摩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情侣,他们之间的感情和创作交流备受人们关注。
林徽因曾经写过一封信给徐志摩,表达了她对徐志摩的思念和爱意。
除此之外,林徽因还创作了一些诗歌,向徐志摩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这封信在1930年写就,当时林徽因正在欧洲旅行。
信中,她写道:“我每天都在想念你,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让我们无法在一起。
”她还表达了对徐志摩创作的钦佩:“你的诗歌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我感到无限温暖和美好。
”
在林徽因的诗歌中,徐志摩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她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徐志摩的怀念和热爱。
其中最著名的诗歌就是《你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
“你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月色下,我用思念包围着你……”这首诗歌表达了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深情。
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感情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一种文化的交融和文学的创作。
他们的情感和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文学爱好者。
- 1 -。
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
志摩:我走了,带着记忆的锦盒,里面藏着我们的情,我们的谊,已经说出和还没有说出的话走了。
我回国了,伦敦使我痛苦。
我知道您一从柏林回来就会打火车站直接来我家的。
我怕,怕您那沸腾的热情,也怕我自己心头绞痛着的感情,火,会将我们两人都烧死的。
原谅我的怯懦,我还是个未成熟的少女,我不敢将自己一下子投进那危险的旋涡,引起亲友的误解和指责,社会的喧嚣与诽难,我还不具有抗争这一切的勇气和力量。
我也还不能过早的失去父亲的宠爱和那由学校和艺术带给我的安宁生活。
我降下了帆,拒绝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我说过,看了太多的小说我已经不再惊异人生的遭遇。
不过这是诳语,一个自大者的诳语。
实际上,我很脆弱,脆弱得像一支暮夏的柳条,经不住什么风雨。
我忘不了,也受不了那双眼睛。
上次您和幼仪去德国,我、爸爸、西滢兄在送别你们时,火车启动的那一瞬间,您和幼仪把头伸出窗外,在您的面孔旁边,她张着一双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着我。
我颤抖了。
那目光直透我心灵的底蕴,那里藏着我的知晓的秘密,她全看见了。
其实,在您陪着她来向我们辞行时,听说她要单身离你去德国,我就明白你们两人的关系起了变故。
起因是什么我不明白,但不会和我无关。
我真佩服幼仪的镇定自若,从容裕如的风度,做到这一点不是件易事,我就永远也做不到。
她待我那么亲切,当然不是装假的,你们走后我哭了一个通宵,多半是为了她。
志摩,我理解您对真正爱情幸福的追求,这原也无可厚非;我但恳求您理解我对幼仪悲苦的理解。
她待您委实是好的,您说过这不是真正的爱情,但获得了这种真切的情分,志摩,您已经大大有福了。
尽管幼仪不记恨于我,但是我不愿意被理解为拆散你们的主要根源。
她的出走使我不能再在伦敦居住下去。
我要逃避,逃得远远的,逃回我的故乡,让那里浓荫如盖的棕榈、幽深的古宅来庇护我,庇护我这颗不安宁的心。
我不能等您回来后再做这个决定。
那样,也许这个决定永远也无法做出了。
我对爸爸说,我很想家,想故乡,想马上回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林徽因费慰梅书信篇一:林徽因林徽因(1904.06.10----1955.04.01),女。
汉族。
出生于浙江杭州。
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九十九度中》等。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中文名:林徽因外文名:phyllis别名:原名林徽音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杭州出生日期:1904.06.10逝世日期:1955.04.01建筑学家,文学职业:家毕业院美国宾州大学美术学院校:参与国徽设计主要成改造传统景泰蓝就: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代表作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你是人间品:的四月天家庭成父亲:林长民,丈夫:梁思成员:祖籍:福建闽县(今福州)1.人物生平林徽因,原名林徽音。
福建闽县(福建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
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
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
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
她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
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
翌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
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图1.1林徽因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
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
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
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
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
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
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
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
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
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
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
这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馀,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
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
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
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
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
当时,她曾应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课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
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
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
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而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诗中,就以古塔檐边无数风铃转动的声音,比喻笑声的清脆悦耳,直上云天,既贴切,又新颖,别具一格。
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被列入当时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与冰心、庐隐同为著名的闽籍女作家。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中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
正当她要进行深入研究时,“七七”事变爆发,她被迫中断野外调查工作,不久,北平沦陷,全家辗转逃难到昆明。
次年,她为云南大学设计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女生宿舍。
1940年,她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
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
在病榻上,她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
几年中,她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怀有的心愿。
这个时期,她的文学作品不多,在她若干诗稿中,迷惘、惆怅、苍凉、沉郁已代替了战前那恬静、飘逸、清丽、婉约的格调。
诗中时时流露出关怀祖国前途、命运的情愫。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
不久,图1.2梁思成、林徽因结婚照她为清华大学设计教师住宅,并接受校外的设计任务。
1948年5月,她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病中杂诗》9首。
同年底,清华大学所在的北平郊区解放了。
解放军包围古都北平。
林徽因夫妇想到城内无数巍峨壮观、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也许将毁于战火,忧心如焚,寝食不安。
1949年初,突然两位解放军同志来到她家,摊开北平军用地图,要求他们用红笔圈出一切重要文物古迹的位置,以便万一大军被迫攻城时尽可能予以保护,这使他们十分感动,消除了对共产党的疑虑。
他们立即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
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用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在明清古城墙拆毁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痛哭。
1953年文化部组织的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林徽因冲动的指着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说“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在这样的一种心境下,林徽因的病情急遽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于1955年离世。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北平解放后,林徽因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担任《中国建筑史》课程并为研究生开《住宅概论》等专题课。
从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她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几位教师一起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设计任务。
1950年,她被任命为北京计画委员会委员,对首都城建总体规划提出了有远见的意见。
她以极大的科学勇气和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的错误主张,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并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这个既能保存古文物又可供人民憩息的新设想。
1951年,她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承担为碑座设计纹饰和花圈浮雕图案的任务。
她关心传统手工业的复兴,为濒临停业的景泰蓝、烧瓷等传统工艺品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式图案,亲自参加试制,并为工艺美术学院培养研究生。
1952年,她参加中南海怀仁堂的内部装修设计,还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翌年,她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担任《建筑学报》编委、中国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
1954年6月,她当选为北京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徽因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精力,不但出色地完成了所担负的工作和教学任务,而且还与梁思成合作写了《城市规划大纲》、《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学术论文。
为《新观察》等刊物撰写了10几篇介绍中国古建筑的通俗读物。
但到了1954年,她的身体已极度衰弱,所承担的《中国建筑史》课程,几乎一大半是躺在床上讲授的。
1955年4月1日,病魔终于夺走了她的生命,享年51这原来是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一个样品,人民把它作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它的创作者林徽因。
人类进入文明史后,女性一直被淹没在历史的黑洞里。
在妇女解放这条路上,20世纪中国妇女先觉者中,相当多的人以与新文学共体的方式,张扬着自我的独立品格,从而让我们见识到有别于传统“象牙美人”、激荡着青春气息与时代风云的美丽人生。
林徽因应该是这一群体中很特别的一个。
面对这样的女子,倘若还要纠缠她的情感,那么那个据说为她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的真诚最能够说明她情感的品质。
倘若还要记起图1.4林徽因她的才华,那么她的诗文以及她与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论著还不足以表现她才华的全部,因为那些充满知性与灵性的连珠的妙语已经绝响。
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关于林徽因的传记有很多,值得推荐的严肃客观的传记有:陈学勇的《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费慰梅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以及张清平的《林徽因传》。
图1.5林徽因篇二: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解说词(全八集)八集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解说词【按】在网上搜索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没能找到完整的解说词。
这里的解说词全本是根据网友窗子内外所提供的版本整理而成的。
在此特表衷心感谢。
——唐婉祺20XX/12/21第一集父亲旁白:梁思成、林徽因,一对学者伉俪,在离去多年后,他们的名字,渐渐地走入公众的视野,人们传说着他们不同寻常的家世学识,传说着她的美丽、才华、爱情,传说着他半个世纪前对一座古城的痴迷和眷恋。
众多记述和传奇,让他们离我们更近,而有时,又仿佛更远。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20XX年秋天,一些尘封多年的私人收藏,把我们带到美国东北部这片浓密的森林里,这里曾经住着一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费正清,一位在西方世界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学者,他许多关于中国历史的鸿篇巨著在这里诞生,同样在这里,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半个多世纪前费正清、费慰梅夫妇和梁思成、林徽因的亲密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