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教案 (公开课)2022年部编版语文教案
23三顾茅庐1.疏通文义,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一、导入新课播放三顾茅庐视频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 - "三顾茅庐〞.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 "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教学提示】"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来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导入视频资源见光盘)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了解作品罗贯中 ,名本 ,字贯中 ,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 ,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 ,有自己的政|治理想 ,不苟同于流俗 ,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 ,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 "历史演义〞 ,就是用通俗的语言 ,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 ,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 ,并以此说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 ,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 "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 ,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 ,汪洋百余回 ,为世所尚 ,嗣是效颦者日众 ,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 ,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 ,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 ,屯驻在新野 ,徐庶被曹操所骗 ,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 "有经天纬地之才 ,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 ,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 "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 ,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 ,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 ,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 ,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目标导学二:梳理课文情节 ,把握文章内容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局部,做简要概括.明确:文章可分为两局部 ,第|一局部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因前两次拜谒不遇 ,关、张二人颇为恼怒 ,第三次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 ,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这是三顾茅庐中的第三顾.第二局部讲诸葛亮醒后 ,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出山辅助的过程.二人对话中已经筹划出未来的三分天下局面.这便是著名的 "隆中对〞局部.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 ,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探究:本文篇幅不长,但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明确:诸葛亮:(1)高风亮节.诸葛亮有一身才华 ,却甘心做 "南阳野人〞 ,刘皇叔假设非一片热诚 ,不能邀其出山 ,可见其本心也不愿流落世俗 ,是高风亮节之行.(2)仁心爱人.刘皇叔以天下苍生为念 ,诸葛亮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 ,这是儒者大义 ,足见其一片仁义.(3)聪睿过人.一句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 ,不出茅庐 ,而 "三分天下〞 ,足见诸葛亮之智 .刘备:(1)仁心爱人 .刘备求贤假设渴 ,非是为了一己之私 ,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 ,刘备泣曰 "先生不出 ,如苍生何〞 ,是以苍生为念 ,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2)诚心求贤.刘备为见得诸葛亮 ,不顾帝|王身份 , "凡三往〞 ,可见其求贤之诚.(3)虚心求教.刘备自知谋略缺乏 ,因此请见诸葛亮 ,言 "开备愚鲁而赐教〞 ,可见其请教虚心.(4)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 ,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5)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张飞:鲁莽、直爽 ,直扬言将诸葛亮 "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足见其行事鲁莽.【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理清人物性格之后,可分角色扮演,复原三顾茅庐情景.角色表演时注意引导学生表现出角色的独特性格.目标导学四:精彩段落研读 ,解说 "隆中对〞内容精读 "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完成以下问题.1.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明确: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 "未出茅庐 ,三分天下〞的雄才大概 , "草堂春睡足 ,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开展做了铺垫.2.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相貌描写片段: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明确:一方面写出诸葛亮气宇轩昂 ,神异非凡 ,另一方面更加坚决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 ,确实有将相之才 ,又为下文的一再邀请做了铺垫.3.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内容被后人称作 "隆中对〞,请你说说,"隆中对〞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 "隆中对〞的内容有何作用.明确:对曹操 ,诚不可与争锋.对孙权 ,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对荆州 ,可争 ,作为根据地.对益州 ,可图 ,作为根据地.最|终目标:成霸业 ,兴汉室."隆中对〞的内容 ,其实也是整本三国演义的总纲 ,诸葛亮出山之后的情节 ,恰如 "隆中对〞中所对出的内容 ,都一一上演.【教学提示】"隆中对〞的内容极具谋略性,可引导学生对此战略布局做详细分析,绘制地图,感受诸葛亮之智,体会运用军|事谋略的趣味.4.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 "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是从侧面衬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 ,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 ,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目标导学五:欣赏小说的艺术特色1.人物出场的艺术小说人物常见的出场方式:一、 "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出场);二、 "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三、 "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属于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例如 ,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诸葛亮翻身将起 , - -忽又朝里壁睡着;又过了一个时辰才醒.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衬托、渲染 ,仿佛东云现鳞 ,西云现爪 ,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 ,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第三、四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诗句: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明确: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 ,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目标导学六:拓展延伸 ,探究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试探究为何三国演义经千年传唱成为佳话且经久不衰?明确:1.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 ,但在罗贯中的笔下 ,这个故事丰润起来 ,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悉知.2.三顾茅庐的 "隆中对〞局部 ,表现了诸葛亮之智 ,又类似于总纲内容 ,给人深刻印象 ,因此经久不衰.3.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主而事的梦 ,求贤假设渴也是贤君的表现 ,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 ,因此经久不衰.【教学提示】该局部照应教学导入 ,教师可提供适量材料 ,方便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发挥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三、板书设计三顾茅庐刘备:求贤假设渴志向远大诸葛亮:才略高超淡泊名利张飞:言行鲁莽性格直爽可取之处,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了有效的铺垫,降低了难度. 2.重视学法的指导,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的特色等方面培养了阅读能力.缺乏之处,对 "隆中对〞中的谋略不能详尽知悉,是一大遗憾. 2.对于本文语言特征,假设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做更细致的分析.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找出文中莎莉文老师教 "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③通过分析本文独具特色的写人手法,积累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品味中质疑,在质疑中撞击,最|终悟出文章之妙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领会莎莉文老师对学生深沉的爱,懂得珍惜和回报所有人对自己的爱,以及海伦顽强勤奋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教学重难点1.从文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及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2.侧面描写和衬托的手法的运用 .3.细节描写的作用及疑难句子的含义 .文本解读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海伦的生平图片并配上钢琴曲命运,让学生感知海伦,由此创设情境,自主导入 .二、解题释题确立目标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海伦生平、海伦·凯勒传的故事梗概,并用投影仪展示学习目标 .2.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简介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 .一岁半就失聪失明 .后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进入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表达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而且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 .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 .以后她为许多杂志撰写文章,还写了几部自传性小说,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中流 - -我以后的生活和愿我们充满信心,在这些著作中,她说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她自己也是个有理智的人 .凯勒后来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她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的教育筹集资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 .她的精神受到人们的崇敬 .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的荣誉 - -总统自由勋章 .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著名的传记作家范怀克·布鲁克斯为她写了传记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你是从文中哪些段找到答案的阅读前三段和最|后一段能找到答案 .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 .她从人们进进出出忙个不停的迹象猜到会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 .她坐在大门边的石阶上等待 .突然,有一个人拉着她的手,然后紧紧把她搂在怀里,就是这位老师给她开了眼界,向她揭示了生活中的一切,给她带来爱,带来欢乐,给她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她学会了词的具体含义并形成概念的莎莉文老师从她身边的具体的物 - -旧的洋娃娃,让物和表示此物名称的字母建立起联系 .为让她形成词的概念,老师又用新的洋娃娃和词再次联系 .接着又用对水的触觉形成 "水〞这一词的概念,终于让她学会了母亲、父亲、姐妹、老师等词的概念 .老师让她学会了语言的根底 - -词 .3.莎莉文老师走进海伦的生活之后,她的生活起了什么变化可以根据例句,用一个比喻写出来吗4.刚刚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 "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 "再塑生命〞是怎样理解的呢"再塑生命〞从字面上来理解是 "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 .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我的灵魂被唤醒,莎莉文老师让 "我〞认识了文字,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爱的光明照到了 "我〞的身上 .所以,莎莉文老师就是我的 "重生父母〞 .四、比拟阅读拓展延伸1.这篇课文和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从内容上分析,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请你一一指出 .①都是对老师的思念和赞美;②都是选择典型的事例;③都谈到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2.从海伦·凯勒的特点考虑,在写法上与魏巍写的我的老师有什么不同魏巍回忆蔡芸芝老师可以直接描写老师的外貌、动作……然而海伦·凯勒看不到老师的外貌,只能凭借她仅有的触觉去感受老师的关爱,接受老师的教导 .3.从海伦·凯勒的写法上,你受到什么启发一位好的老师能决定自己的成长道路,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 .有时从自己的进步、成长过程来表达老师的辛勤培育,从侧面衬托老师的形象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五、总结文本感悟导行本文的作者是一个命运非常不幸而又十分了不起的人物 .带着她走出不幸的便是她的老师- -一个改变她命运的人 .本文便是作者送给她老师的一首|赞歌 .这一份真挚的感情,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 .师生二人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附板书设计:再塑生命的人莎莉文付出海伦感谢独内特心方感法受正面描写 - - - - - - - -侧面描写布置作业课下阅读海伦·凯勒的假设给我三天光明 .。
【原创】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原创】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三顾茅庐》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小说情节。
3.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小说情节。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顾茅庐,亲自登门拜访,那诸葛亮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先来看看荆州名士司马徽是怎样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
(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裹阳司马徵。
司马徽告曰:“伏龙、凤雏,二人得其一可安天下。
”又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看来诸葛亮虽处陋室之中,可是才气却名震天下。
那刘备是凭什么打动了诸葛亮的呢?让我们共同学习——《三顾茅庐》。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夯实基础1.课前阅读检测(1)《三国演义》基本信息《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该书以宏大的结构描写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曹操、诸葛亮、关羽等众多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行径,寄托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愿望,表现了群众所理想的重信守义、平等互助的人与人的关系。
(2)作者简介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3)本文故事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在本文之前,刘备已经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未能相见。
《三顾茅庐》参赛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三顾茅庐》参赛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三顾茅庐》参赛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三顾茅庐》参赛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学习《三顾茅庐》中的人物形象。
3.明确孔明对刘备的重要作用及其领导才能。
4.学会运用合理的语言表达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学习《三顾茅庐》中的人物形象。
3.明确孔明对刘备的重要作用及其领导才能。
三、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深入了解《三顾茅庐》《三国演义》方可领会故事的真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史实意识。
通过讲述著名故事《诸葛亮三顾茅庐》引出本次课程主题。
2.讲解讲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和情节,使学生明确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等,了解了解“玩世不恭、不张扬”的孔明形象,了解“仁义、节俭”等为人处事的风范,加强对于历史人物的刻画。
同时,通过解读孔明替代草船借箭的场景以及托孤之言,引出孔明对刘备的重要作用及其领导才能。
3.思考通过老师引导和学生思考,探讨怎样才能不魂飞九霄,留一份实在在世间。
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举出具体的事例,引领学生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综合思考能力。
4.讨论讨论孔明的领导才能及其对刘备的影响。
5.总结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复习精髓,检查课程效果。
四、教学方法1.激发兴趣,通过情境营造、启发思维、激发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故事中的人物。
2.讲解与讨论相结合,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对学生的思考作进一步的引导与加强。
3.课前留居,听铃号上课,反思、记忆和拓展,共享新课。
五、教学手段1.课件,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
2.多媒体视频,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3.教材,从故事本身讲解。
六、教学反思1.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讲解过程中认真听讲,并对自己的思考作出概括、归纳。
2.合作学习能力,合理分配分组,让学生彼此分享,尊重各自的思考,形成彼此交流、相互借鉴的氛围。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案、教学设计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予建议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相关习题,如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
2.创作一篇关于《三顾茅庐》的短文,要求运用所学修辞手法,体现文章主题。
3.小组合作,编写一个关于刘备、诸葛亮等人物的小品,展示人物形象和文章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文章寓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方法方面: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情境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作用。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三顾茅庐》这一历史典故的基本情节,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历史背景。学习并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成语、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探讨文章,提炼关键信息,总结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思维逻辑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三顾茅庐》情景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画面中的内容。接着,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描绘的是哪个历史典故吗?这个故事背后有哪些有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浓厚的氛围。
《三顾茅庐》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三顾茅庐》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刘备为访求人才,三次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中邀请他出山的典故。
这篇课文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历史人物和事件,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素养和历史文化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文化知识,但对于《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他们可能只知道一些皮毛,对于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文化内涵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了解《三顾茅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历史文化意识。
4.学会通过课文学习,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教学难点:《三顾茅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课文学习,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的魅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用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相关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3.PPT:用于呈现课文内容、人物关系和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语调、情感等。
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再现。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公开课)
《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明清白话小说的特点,把握小说内容,体会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
2.学会抓住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感受古今语言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外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了解本文层层铺垫的写作手法,体会小说作者的艺术匠心。
4.通过小说的学习,体会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自读课文进行预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预习检查(下列各题,采用PPT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时,稍后显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拜谒.(yè)岂可相强.(qiǎnɡ)侥.幸(jiǎo)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殆.(dài)沔.水(miǎn)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yīn)殷实bǐng)屏除yān)殷红píng)屏风yǐn)殷其雷bīng)屏营3.解释下列词语。
(1)拜谒:拜访谒见。
(2)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贯,贯穿,进入。
(3)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教案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为求得诸葛亮帮助,三次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
本文通过对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他们的品质和智慧,同时也反映了人才的重要性和为国家效力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历史人物和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人才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塑造正处于关键时期,本文的教学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国家效力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对课文中所体现的人才观和国家观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发生背景。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案例教学法:以刘备和诸葛亮为例,分析他们的品质和智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历史背景,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人物关系,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刘备要三次到茅庐邀请诸葛亮?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解析字词句,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语言、动作,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刘备三次到茅庐的原因是什么?诸葛亮为何最终答应出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在课文讲解环节,教师需要深入解析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教师可以逐段讲解,分析文中的人物、情 节和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刘备的诚意和诸葛亮的才华。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特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课文。
课堂互动
交流讨论
课堂互动环节是促进学生参与和思考的重 要环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 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例如,教师 可以让学生讨论刘备为什么要三次拜访诸葛 亮,或者让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课堂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改进建议
针对部分学生在角色扮 演中出现的问题,可以 在课前进行更充分的准 备和指导,以提高表演 效果。同时,可以增加 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 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
下节课预告
主题
学习《三国演义》中其他著名人物和故事,如关羽、张飞、赤壁之战 等。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其他人物和故事,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 景和社会环境,进一步理解刘备、诸葛亮等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教师自我反思
教学内容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 的实际需求,是否能够有效 地传递知识,是否需要调整 和改进。
教学方法
评估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动力,是否需要改进 和优化。
课堂氛围
反思课堂氛围是否和谐、积 极、有序,是否能够让学生 感到舒适和愉悦,是否需要 调整和改善。
学生需要了解三顾茅庐的历史背景,理解刘备为 何三次拜访诸葛亮,以及这一事件在三国历史中 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分析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尊重人才,诸葛亮的雄 才大略、高瞻远瞩,以及张飞的粗犷豪放、鲁莽 直率的性格特点。
初中语文九年级24《三顾茅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24《三顾茅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梳理小说情节。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
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激趣导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洋洋洒洒地书写了几千字。
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二、知识储备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代表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
三、背景资料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刘玄德)听徐庶(徐元直)和司马徽(司马德操)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山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本文即是写刘备第三次前往草庐请诸葛亮的情景。
四、整体感知——理情节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
2.划分文章的层次,仿照示例,补充故事情节。
示例: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三十八回定三分隆重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第一部分:刘玄德阶下拱立诸葛亮第二部分: 刘玄德五、精读细研——析人物1.圈画出文中与刘备相关的描写,思考: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体现出刘备的哪些品质?方法指导:(1)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分析。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3《三顾茅庐》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2、学习第3自然段(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1)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跟前呢?2)刘备不至于半里多路就下马,说明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3)读读看,看谁能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2)“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醒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3)“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
”封建社会是分等级的。
大臣参见皇上的时候是站在阶下,而此时,刘备是首领,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民,刘备却站在阶下,可见他诚意。
(4)“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1)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2)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看这个“恭”字,(指导识写“恭”)3)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4)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
哎呀,了不起啊!齐读这部分。
(5)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他真是诚心诚意、礼贤下士、求贤若渴3、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现在,如果你就是诸葛亮,你会怎么想、怎么做?4、学习第4自然段。
(1)听了他的分析,刘备心中塞满的茅草顿时分开了一条出路。
用文中的词说就是——茅塞顿开,引读——老师送你们一个词——拨云见日。
(2)读到这儿,你能体会到什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四、读第五自然段,你体会到什么?1、刘备能得到这样一个旷世奇才让他兴奋不已,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引读——老师再送给你们一个词:如鱼得水。
2、这份鱼水的情谊,让诸葛亮对刘备死心踏地,诸葛亮竭尽毕生所学辅助刘备。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精品教案
23.三顾茅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23*三顾茅庐《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
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令后人叹服不已。
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一、新课导入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
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纶.巾(guān)末胄.(zhòu)愧赧.(nǎn)倾颓.(tuí) 存恤.(xù)殆.尽(dài)疏懒.(lǎn)鄙.贱(bǐ)如雷贯.耳(guàn)顿开茅.塞(máo)(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高低。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23、三顾茅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
【过程与方法】1.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顾茅庐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人物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学习刘备的诚心、虚心、礼贤下士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理解刘备荒请诸葛亮出山的诚意。
教学难点认识课文对张飞的描写来突出刘备的为人。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三国时期,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
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资料助读1.认识作者,了解作品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2.故事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共同正音。
拜谒.(yè)侥.幸(jiǎo)拱.立(ɡǒnɡ) 半晌.(shǎnɡ) 纶.巾(ɡuān) 鹤氅.(chǎnɡ) 末胄.(zhòu) 愧赧.(nǎn) 谬.举(miù)迄.无所就(qì) 箪.食壶浆(dān)3.学生积累词语。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赏析小说运用“烘云托月"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教法设计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导入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写出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的沧桑变化。
今天,我们来看的《三顾茅庐》,这滚滚的东逝水中的最美丽的一朵浪花2.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山西太原,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其代表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另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传世3.文体解读《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章回体小说,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
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
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疏通疑难语句:请同学阅读下面较难句子,梳理语义。
(1)玄德拱立阶下——刘备恭敬地站在台阶下。
(2)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以前两次来拜见,没有见到您,已经在文几上给您写信,信中留有我的名字,不知道先生看了没有?(3)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男子汉大丈夫,身具旷世之才,怎么可以碌碌无为老死在山野林泉之中呢?希望先生您能以天下百姓为己念,开导愚笨的我,教授我治国的道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精选17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精选17篇)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篇1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
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 纶巾(guān)末胄(zhòu)愧赧(nǎn) 倾颓(tuí) 存恤(xù)殆尽(dài) 疏懒(lǎn) 鄙贱(bǐ)如雷贯耳(guàn)顿开茅塞(máo)(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高低。
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2.作者链接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第24课《三顾茅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24课《三顾茅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品味文章语言,体会其精炼畅达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情节的曲折。
(2)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1)理解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刘备的求贤若渴。
(2)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展示歌词。
2.提问:同学们,从这首歌曲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明确: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英雄的豪情。
)3.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三顾茅庐》,就选自这部经典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感受其中的人物魅力和历史情怀。
二、知人论世1.介绍作者罗贯中。
提问:谁能介绍一下罗贯中?(明确: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作品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讲述: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
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
司马徽说:“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刘备打听后得知“卧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之中,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的人才。
于是刘备专程到隆中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基础梳理1.字音字形。
展示词语:拜谒(yè)、鹤氅(chǎng)、愧赧(nǎn)、沔水(mi ǎn)、末胄(zhòu)、挟持(xié)、箪食壶浆(dān)、存恤(xù)、殷实(yīn)。
提问:这些词语中,哪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明确:“谒"赧”“胄"挟”等字的读音容易读错。
《三顾茅庐》精备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三顾茅庐》精备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故事,讲述了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的帮助,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最终诚意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下山辅佐刘备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现了刘备的恒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同时也展示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朋友情谊。
本课主要通过讲述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恒心、诚意和朋友情谊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对于故事中的恒心、诚意和朋友情谊的内涵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三顾茅庐》的故事内容。
2.能够理解并运用故事中的恒心、诚意和朋友情谊的内涵。
3.能够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2.故事中恒心、诚意和朋友情谊的内涵的理解和运用。
3.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理解恒心、诚意和朋友情谊的内涵。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理解。
3.实践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实践故事中的恒心、诚意和朋友情谊的内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三国演义》相关章节。
2.课件:故事情节的图片、视频等。
3.角色扮演道具:刘备、诸葛亮等角色服装、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激发学生对《三顾茅庐》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故事情节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故事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注意语气、表情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故事情节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研)
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研)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的帮助,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最终诚意感动诸葛亮,诸葛亮答应辅佐刘备的故事。
课文通过刘备的坚韧不拔和诸葛亮的忠诚智谋,展示了人物性格的鲜明特点,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忠诚、友善等品质。
课文语言生动,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分析有一定的基础。
但文中的一些词汇和句式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不足,可能影响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品质,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刘备的坚韧不拔和诸葛亮的忠诚智谋,培养学生的忠诚、友善等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感悟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课文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草船借箭》吗?那个智慧的诸葛亮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九年级部编版(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九年级部编版(5篇)精选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推举)一整节课上,我始终饱含着期盼,满怀着赞许,用真诚鼓舞与学生一起争论、思索和学习,试图促成学生同文本、教师的主动“对话”,试图将学习的过程变成师生共同参加、共同制造的过程。
看着孩子们跃跃欲试的神情,愉悦兴奋的表情,求知若渴的态度,我信任他们肯定和我一样,享受到了体验和再制造的欢乐,蓄积起了投入新学习任务的热忱。
同时,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读、思、议、看,也能使学生提高参加的热忱。
比方学生在找到并沟通“刘备叮嘱两个弟弟在门外等候,自己轻轻走过去,恭尊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这一句话时,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刘备可能会对两个弟弟叮嘱些什么,又会用怎样的口气怎样的态度?学生想象的语言很丰富,仿照的口气也很像。
有的说:“二弟三弟,你们且在门外等候,我先进去。
”有的说:“三弟,你性情急躁,现在门外等候,莫要惊扰了孔明先生;二弟,你也一起等候。
”一字一句,惟妙惟肖,可见,学生已经体会到了刘备的诚意诚意,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也能产生剧烈的感受了,已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已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这样,学生就会被形象的言语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地;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在阅读当中得到乐趣。
文章中的关键性词语,是为表达主旨而经过反复斟酌推敲选定的。
可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联系文章上下文来品一品,读一读,固然还可以通过补充相关的学问帮助理解,等等。
这些方法的运用,能使学生在阅读中较为精确地理解词语,领悟中心。
而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些方法的教授,信任学生也会迁移至其余文章的学习当中,成为自己的东西。
而对文章整体的研读把握,我则侧重于那些集中表现文章中心内容的段落。
《三顾茅庐》的最精华所在,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当属第三顾茅庐的情景,所以此段花了心思,花了笔墨来重点描写。
孩子们便不仅能明白文章要有详略的意图,更知道应在哪个局部侧重学习,重点研读了。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精读的评价。
要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重视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
要注意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2.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选编了《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四篇名家节选文章。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三顾茅庐》作为古代白话小说节选具有小说的典型特色。
小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
学好这一课,对于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单元导语给古代白话小说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导向:要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结合具体描写,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
3.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两年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对小说有一定的阅读欣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教学难点
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
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2.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g)纶.巾(guān)
鹤氅.(chǎng)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 ù)倾颓.(tuí)
窃.命(qiè)沔.水(miǎn)殆.(dài)民殷.(y īn)存恤.(xù)
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
阻塞(sè)强盛(qiáng)王冠(guān)
塞满(sāi) 勉强(qiǎng) 冠军(guàn)
塞外(sài)
(2)词语释义
拜谒:拜访谒见。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贯:贯穿,进入。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屏:使回避。
促:靠近。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
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世:治理天下。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
四、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