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 第26课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第26课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6课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教学内容及考纲要求二、重要的结论性语句: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它所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4.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所有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并且是反复出现,循环利用的。

三、重、难点知识归类、整理1.食物链中某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能量的来源和去路〕:①来源:生产者的能量一般来自太阳能,各级消费者的能量来自上一个营养级,分解者的能量那么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

②去路:呼吸作用消耗、传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和部分未被利用的。

2.能量流动的特点:3.碳循环图解:45.运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弄清食物网中有几条食物链,要从生产者数起,到最高营养级为止。

〔2〕注意生物所处的营养级与消费的级别是不一致的,一条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消费者级别比营养级的级别少一级,在食物网中,某生物营养级的级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3〕弄清食物网中,某生物数量的变动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6.运用能量流动的原理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搞清楚能量流动的起点。

〔2〕知道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3〕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顺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

〔5〕根据传递效率分析食物链的能量消耗:生产者————消费者消耗最少------选最短食物链和最大传递效率20%消耗最多------选最长食物链和最小传递效率10%7.运用物质循环的原理进行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2〕基本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主要通过光合作用,也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例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例

教学·现场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例文|朱乔一、教学背景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有别于以往的要求,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是教学改革当中的全新概念,指的是学生在学科学习活动当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以及思维品质。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有力践行课程理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组织教学。

本文以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的结构”这部分内容为例,设计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活动。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高中生物学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1节。

本节课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第二部分讲的是营养结构,这节课是对“群落及其演替”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在本节课之后主要讲解关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相关内容。

因此本节课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三、学情分析关于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

并且,学生在生活当中也借助多元化的渠道,如阅读、图片、影视等接触到了很多类型的生态系统,对于生态系统并不陌生。

与此同时,在此之前学生也学习并巩固了种群及群落的相关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四、教学目标1.形成生命观念:能够说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2.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及其作用,并且完成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构建。

3.树立科学思维: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结合食物链、食物网等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4.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能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指导下积极践行生态保护行为。

五、教学重难点对生态系统当中各个成分以及作用进行分析,完成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构建;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情境导入、设计问题串、小组合作学习。

七、设计思路“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当地湿地公园作为课前导入内容,这样能让教育活动回归生活,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生活实际之间搭建桥梁,从而让学生所学的知识真正服务于实际生活。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生态系统的概述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环境组成的,它们构成了地球上各个不同生态位的自然系统。

生态系统中包含了一系列的物质转化、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这些都是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稳定运行所必需的。

本次教案将介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及其重要性。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 生物群落:一个特定区域内具有相似环境条件并相互依赖的各种物种所组成的群体。

学习重点可以放在举例说明,如森林群落、浅海群落等。

2. 生物栖息地:供给物种居住和繁殖条件的自然环境。

常见栖息地有森林、草原、湿地等。

可以进行实地考察或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对不同栖息地有更直观的认识。

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转化与能量流动1. 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产生氧气作为副产物释放到空气中。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或者展示光合作用的动态视频。

2. 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描述了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相连的现象。

通过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生可以理解能量从一个生物传递至另一个生物的过程。

3. 分解作用: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类组成部分,它们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盐和其他小分子,回收营养元素并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1. 能源转化:通过能量流动,将太阳能转化为可利用于各种活动(如运动、生长等)所需的化学能。

2. 物质循环:将有机物质和无机盐在不同组织之间进行循环利用,并使得地球上所有元素得以再利用。

3. 稳定性调控: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通过负反馈机制来保持整个系统稳定。

五、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 深入了解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如森林采伐、水污染、气候变化等。

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或者调研报告了解具体影响。

2. 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做法:介绍可持续农业、环保意识提升和资源节约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生态系统的成分并阐明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阐明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和消费者的关系。

(3)分析简单的食物网简图及相关的知识。

2.能力目标(1)通过实地调查和制作小生态瓶,提高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食物网,初步提升系统分析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建构模型,培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参与调查研究,交流讨论,展示成果,体验学习的快乐。

(2)关注环境,养成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教材第5章是在第4章“种群与群落”的基础上展开的,以生态系统为框架,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种群与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性的重要环节,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基础。

2、学情分析高二学生通过初中和前一章知识的学习,对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概念及类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生态系统结构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对各组分名称、作用的简单识记水平,没有建立起各组分间的联系,形成整体。

所以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是可行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自制生态瓶实验,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概念模型。

3、教学条件分析校园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可供调查,小生态瓶也容易制作,学校有网络和多媒体设备,可供教师和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

2、教学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自制生态缸【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然后复习种群→群落,引出生态系统。

必修三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必修三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是在学生掌握了必修1:分子与细胞和必修2:遗传与进化以及本教材个体自身稳态调节和种群与群落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章是是整个高中生物必修的倒数第二章,相对于前面的内容来说,本章是整个高中生物中是相对比较独立的,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没有系统的涉及到生态系统的概念;但同时本章又是与前面内容密不可分的一章,学习本章内容,同样要联系到“生物的营养代谢类型”、“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和种群、群落以及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内容。

所以说,《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一章在整个高中生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根据生物学习的不便定律“结构决定功能”,我们这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就在这一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使我们学习本章以及后面一章的基础。

因为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要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

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最主要的是掌握生态该系统的组成成分;我们要学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在食物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既可以联系复习前面的内容,又对后面所要学习的内容打下基础,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石。

所以说,本节内容十分重要。

本节的内容比较的不直观,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图片和多媒体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以及营养结构。

针对高中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在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对其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2、熟悉生态系统的分类及范围;3、说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4、解释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5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5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Word版含答案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等。

5.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和营寄生生活的生物。

6.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一些营腐生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7.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3.类型[选择正确的序号填空]①海洋生态系统 ②草原生态系统 ③森林生态系统④农田生态系统 ⑤果园生态系统 ⑥冻原生态系统⑦淡水生态系统 ⑧人工林生态系统 ⑨荒漠生态系统⑩城市生态系统生态系统 的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①⑧陆地生态系统:②④⑦⑪人工生态系统:⑤⑥⑩⑫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2.组成成分[连线]3.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 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特点: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 5个营养级。

③实例:(2)食物网①概念: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②形成的原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3)功能①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②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河流中所有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2)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3)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4)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处于主导地位(√)(5)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6)在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2.某自然保护区里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看不见的微生物以及水和光等无机条件,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A.种群B.生物群落C.生态系统D.物种解析:选C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高中生物课《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中生物课《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中生物学案应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研讨课《生态系统的结构》说课稿大庆一中高中部李岩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同学:大家好。

我叫李岩,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结构》。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五个方面对该科进行剖析。

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

本章内容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位于第4、6章内容之间,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继于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的研究,继续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并且也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研究。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了个体、种群、群落这几个生命系统层次的基础上对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更高层次的剖析。

这节课生态系统的组分和营养结构的分析,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的很好素材,是本章的重点。

食物链的写法和条数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学情分析。

由于本节内容在初中就有所涉及,高二的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生态系统的判别依据与结构组成的还缺乏深思。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学生应该比较轻松,但也容易产生轻视的念头,因此,创设情境和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便显得尤为重要。

3、课标考纲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

课标和11年考纲都是一类要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是重点,食物链条数的确定、营养级的确定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1、场景导入法、小组讨论教学法、课件展示直观教学法、联系实际的谈话法。

2、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及相关图片。

学法:自学探究法、归纳分析方法等。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联系生活实际设置情境,并以提问的方式导出新课题→学生观察湿地生态系统图解,具体分析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学生根据所学设计生态缸,经过小组讨论得出各成分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得出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结论→通过视频分析讨论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功能、特点→再次证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精选4篇)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精选4篇)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精选4篇)《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篇1课程名称:生态系统的结构授课章节:第5章第一节教学目标:1. 让同学理解生么是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的种类。

2. 让同学学会知道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有哪些成分。

3. 通过对养分级能量流淌的理解,让同学明白越是最高养分级的生物导致能量铺张越严峻。

4. 让同学充分理解本节内容,在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和对食物链食物网的熟悉,联系实际,把学到的学问运用到实践中来,让同学熟悉到爱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简单性是如此重要。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种类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3.食物链与食物网。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食物链食物网及养分级。

板书设计: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概念:一、生态系统的分类1. 自然生态系统i海洋生态系统 ii森林生态系统 iii湿地生态系统……2. 人工生态系统i城市生态系统 ii农田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 组成成分i外界环境 ii生产者 iii消费者 iv分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2. 食物链和食物网i食物链:养分级概念ii食物网概念习题、作业:1. 下列生物哪个不是消费者。

()a 蛇 c 蚯蚓b 猫d 蛔虫2.一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生产者不肯定是绿色植物。

b 错综简单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c 食物网是物质循环,能量流淌的渠道。

d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一只猫的食物为40%米饭,60%鱼。

(该鱼吃草长大的)试求这只猫长了1kg至少需要多少绿色植物?教学后记:(教学总结)本章内容比较零碎,要把握的学问点也比较多。

需要同学在课前预习,充分做好预备。

这一节内容理解性比较强,课本只补过短短五页书,但联系方面特别广,既有生态系统的类型,又有系统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光考记忆是肯定不行的。

首先应当指出本节的重点很难点;其次,举例说明,利用身边的环境很生物结合课本内容,让同学生动地理解记住;最终,让同学做些例题,在做题中关心同学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结构。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一、引言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生态整体,它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以及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是生物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和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生态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物种组成的,彼此之间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群体。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物群落之间存在着共生、捕食、竞争等相互作用关系,这些作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2. 生物种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是指同种生物个体在一定时间内所处的总和。

生物种群的数量和结构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当某一种生物种群数量过多或过少时,都有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3.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存在的范围,包括陆地、水域和大气。

生物圈中的各个环境对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都有着不同的影响,同时,生物也通过与环境进行相互作用来适应和改造它们所处的生态环境。

4. 地球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在不同生物间和环境之间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常见的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这些物质循环的平衡与否,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 生物个体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生物个体,生物个体之间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 生物种群生物种群是由同种生物个体组成,它们通过繁殖和迁移等方式在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存在和生活。

3.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由多个不同物种组成,彼此之间通过捕食、共生等相互作用维持着生态平衡。

4.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以及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它们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联系。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的教学设计
内容, 可为学习“ 生态系统 的功能” 奠定 基础。因此 , 本
替过程从裸岩开始依次经历 了哪些阶段?②苔藓能够 取代地衣 的优势种地位主要原 因是什么?③那为什 么
苔藓没能在地衣之前首先定居裸岩?三个 问题都是上 节课 的知识 内容 , 设计的 目的之一是对知识进行 回顾 , 更重要 的是利用第二个 问题让学生注意植物受环境 中
与 自然 和 谐 统 一 的观 点 。 3 教 学 过 程
结构决定功能的思想,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 是本章
3 . 1 新 旧知识 衔接 , 引 出新课
复 习提 问: ① 初生演
的统领 。从知识 角度来分析 , 本节是第 四章 的延续 , 研
究层 次加深 , 主要 围绕着生态 系统 概念 的实质展 开 , 包 括“ 生态系统 的组成成分” 和“ 食物链 和食物 网”两方面
2 . 1 知识 目标
举 例说 明生态 系统 的成分 ; 分析生 态
系统各成分的联系 。
长的颈和前肢的原因。该反馈 活动可 以加深对 自然选
群 落的结构时 , 我们 主要关 注了哪些 问题 ?那 么研究 生态 系统 的结 构 , 要从 哪些方 面人 手?在 之前 的教学 中已经有 意通过 结 构一 词 的概 念渗 透 研究 结构 的 方
念。
范畴。通过必修 3第 四章 的学 习 , 能 够分析 种群 数量
变化趋势及原 因, 对 生物和 环境 的关系也 有一 定的认
识。而且 , 在以前 的学习 中, 学 生经 历 了细胞 膜结构 、 群 落结构等问题 的研究 , 掌握 了研究 结构 问题 的主要 研 究 内容和方法 。
节教学既可以承接前章 , 又可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此前 , 学生已经了解 生命 系统 的结 构层次 , 理解 生 态系统的概念 , 能 够 区别种 群 、 群落、 生态 系统 的概 念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教案讲义: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教案讲义: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归纳生态系统的组分,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3.阐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范围和组成成分1.生态系统的范围(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范围①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

②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

(3)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及比较组成成分地位作用实例生物成分生产者生态系统的基石物质:无机物→有机物;能量:太阳能等→化学能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最活跃的成分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主要是动物,还包括营寄生生活的生物种子等分解者物质循环中的关键成分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基础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2)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判断正误(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应包括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2)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3)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能是生产者,也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4)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5)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处于主导地位()答案(1)√(2)×(3)√(4)√(5)√任务一: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这两个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尽可能多地列出它们的名称,并完成下表。

项目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微生物荒漠生态系统柠条、地锦、胡枝子、画眉草、狗尾草、猪毛蒿等蝗虫、蝼蛄、叶蛾、土蜂等姬蜂、步甲、园蛛、蜈蚣等真菌、细菌、放线菌池塘生态系统栅藻、团藻、水草等草履虫、水蚤、田螺、草鱼青鱼、乌鳢细菌、真菌2.在上述生态系统中,除生物之外还存在哪些成分?它们对生态系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吗?为什么?提示还存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摘要:《生态系统的结构》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的第一节课,有着承前启后、能力与方法引领、理论联系实际等重要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采用“问题引导—自主探究—反馈与生成”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寻求课堂教学方式和师生地位的转变,使知识与能力、素质和潜能通过互补和结合,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一、本课的教学设计意图在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三教材中,《生态系统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

它有着承前启后、能力与方法引领、理论联系实际等重要地位。

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本课教学模式普遍采用讲授式,属于“师讲,生听”的“包办式教学”。

传统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比较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度,学法指导、能力及方法的引领以及学生的情感需求方面往往都被忽视了。

因而使学生不会观察和质疑,疏于发现,难以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采用“问题引导—自主探究—反馈与生成”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寻求课堂教学方式和师生地位的转变,使知识与能力、素质和潜能通过互补和结合,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上述的教学理念,本课以三维目标和学生需求两个方面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开发智力,能从较高的层次把握本课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体验和感悟生命现象和生命科学的魅力,培养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三维目标的达成要求较高,学生在初中科学课中已有相关知识储备。

从教材内容看通俗易懂,自学就能基本掌握教材的重点。

但是,要深入领会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具有密切的联系,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并在此基础上感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学科观点,是相当有难度的。

高中生物_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5.1《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题,引出生态系统的类型块农田,一条河流,大到生物圈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

那么生态系统的类型有哪些呢?回答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出问题,引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思考: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不是。

动物园里的动物是分开饲养的,不是一个有机整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理解概念,同时引入生态系统的结构以池塘生态系统的为例,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作用:1.生产者:作用: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

举例: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

2.消费者: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举例:主要指动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等)。

3.分解者: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排遗物等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学习任务一,并在完成后派代表发言交流,相互展示、交流和评判。

通过总结归纳,推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小组合作完成加深学生理解与记忆举例:腐生细菌、真菌、动物(蜣螂、秃鹫、蚯蚓)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作用:为生物体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举例: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判断正误并举例:(1)细菌都是分解者。

(2)动物都是消费者。

(3)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

(4)植物都是生产者。

(5)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都属于自养型生物。

学生思考并回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关系学生派小组代表黑板展示,同时解释图解学会识图、读图建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以小组为单位,派小组代表回答并解析学生建立关系模型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解析: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包括腐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和捕食食物链。

(强调我们所讲的仅是捕食食物链)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营养级: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组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作用。

2.掌握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和相互作用机制。

3.能够描述和解释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4.能够通过实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稳定性和脆弱性。

二、教学内容:1.生态系统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生境和非生物要素等。

3.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层次。

4.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共生、竞争、掠食、捕食、生物集群等。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脆弱性:复杂性、多样性、耐受性和生态平衡等。

三、教学过程:1.激发学生兴趣,引入生态系统的主题,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作用。

3.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介绍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生境和非生物要素等内容。

5.讨论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介绍共生、竞争、掠食、捕食、生物集群等概念,分析不同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6.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脆弱性,讲解复杂性、多样性、耐受性和生态平衡等原则,通过实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和脆弱性。

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通过实例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2.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图文并茂:结合图片、图表和文本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五、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设计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机制和稳定性的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学生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生态系统。

3.实验报告:组织学生进行生态系统相关实验,并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结构详案

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结构详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威海二中生物组范晓萍邮箱:fanxiaoping2580@《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威海二中生物组范晓萍在前一阶段实施的“有效上课”教学研究过程中,我校各学科老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通过一课三摩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为今后打造有效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本文是笔者根据自己的一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与大家探讨怎样提高课堂效率。

公开课的内容是:必修3第五章的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自主学习(课前使用)1、什么是生态系统?思考:下列可以构成生态系统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B、一个集有多种植物和多种动物的农贸市场C、一个鱼缸里的所有金鱼和水草D、一个生长有几种植物和几种动物的废弃的蔬菜大棚。

2、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小的例如生态球,大的例如生物圈。

3、生态系统的类型很多,P88小字4、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基本概念进行区别?5、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9-90)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哪些?(2)观察P89图5-1池塘生态系统图解:①该生态系统中哪些成分是没有生命的?②这些没有生命的成分在该生态系统有什么作用?③该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你能根据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他们分类吗?6、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和。

7、什么是营养级,它与消费级之间的关系是?8、生态系统的和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二、新知导学(课上使用)1用箭头画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从物质的角度)非生物的物质(CO2)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注意:正是由于生态系统的各成分间的紧密联系,才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2根据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在右边的空框内用箭头表示出它们的关系:每条食物链所含环节数相同吗?每条食物链包含生态系统中那些成分?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是什么?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有哪些?鹰处于第几营养级? 请尝试用网状结构在下面的空框里将它们联系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

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

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l)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三个概念之间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2)三个概念在被运用解答新的问题情景时,容易出现混淆,应在对食物网中某一生物的营养级分析时加以区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思路
1.首先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把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物群落的概念加以区分,突出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指出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心就是它的结构和功能,由此引出生态系统结构的学习课题。

并引导学生分析: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首先要研究清楚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然后还要研究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即营养结构)。

2.学习生态系统的成分时,首先结合教材中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机环境要素和生物组成,列举出这些成分;再引导学生从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的角度对这些成分进行分类,给出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的名称。


后以板书的形式总结归纳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如下)。

3.对于生物成分的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三大功能类群在生态系统的地位。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因为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进行初级生产,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分解者在生态系统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大约90%的陆地初级生产量都需分解者的分解功能归还给无机环境,供生产者再吸收;消费者则不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4.对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首先从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生态系统内部最重要的联系是生物之间的营养联系,由此引出食物链的概念,阐明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一方面观察食物链之间彼此相互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引出食物网的概念,另一方面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多少条食物链,并列举出最长及最短的食物链,由此来强化对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理解。

对于营养级的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生态系统的每一条食物链都包括几个环节,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可作为一个营养级。

然后以一条食物链为例,分析该食物链上各个环节的生物属于哪一营养级;再引入食物网(同上)中判断某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生物(如杂食、肉食动物)可以同时占有几个营养级别;同时指出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为后面生态系统功能的教学打下一个伏笔。

5.最后总结指出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顺着这种渠道流动的。

教学结束后,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反馈测试,反馈的方式和题目略。

三、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教学内容的严谨性。

本节教学中,有关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很多,如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等,要求学生准确地把握,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教学语言的科学、严密,而且要注意概念讲解和分析时的准确、科学,使得学生有明确、正确的理解。

2.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放开视野,从整体上把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尤其注意把“人自身”引入生态系统,不但为生态系统研究的意义奠定基础,也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奠定基础。

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生态系统必须是开放的,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才有活力,才能发展,让学生明确生态系统是开放的动态的。

3.注意本节课题教学的实践性,有条件的要组织学生调查周围环境,如校园、野外、公园等处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到知识,受到能力的培养和观点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