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学习资料
生态环境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简述两类环境问题按照从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来划分,环境问题分两类:其一是由自然力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成为第一环境问题,主要指地震、洪涝、飓风、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问题,其二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此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环境问题。
第二章举例说明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与补偿作用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是指当一种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时,有时可以通过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增加CO2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光照的不足;不可替代性是指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完全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如光合作用中,CO2浓度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替代光照的作用。
第三章1.食物网的三种类型(连通网)、(能流网)、(功能网)。
2.名词: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在归还于环境中,此为物质循环,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是一种动态平衡。
3.阐述生物地球循环与温室效应的关系(仅供参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在自然状态下,一般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
也就是说,对于一种物质,在各主要库中的输入和输出量基本相等。
大多数气体循环物质比如碳循环由于有很大的大气蓄库,他们对于短暂的变化能够进行迅速的自我调节。
碳的主要循环形式是从大气的二氧化碳蓄库开始,经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碳固定,生成糖类,然后经过消费者和分解者,在呼吸和残体腐败分解后,再回到大气蓄库中。
此外,海洋也是碳的另一储存库,水生植物将大气扩散到水上层的二氧化碳固定转化为糖类,再经食物链消化合成,经水生动植物呼吸作用释放到大气中,植物残体埋入水底,经过地质变迁,以石灰岩等形式暴露于地表,岩石中的碳可以借助风化、溶解、火山爆发等重返大气圈。
有部分则转化为化石燃料,通过燃烧释放。
最新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
生态环境问题一、基本概念:生态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区别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①生态破坏、②环境污染;③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退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酸雨)、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咸潮)、固体垃圾污染(放射性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等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一般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水文灾害等气象灾害:台风、寒潮、低温冻害、冻雨、旱涝、沙尘暴等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坍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1、生态破坏问题(1)土地荒漠化:产生原因:自然原因:1、气候干旱2、土质疏松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4、气候异常、降水变率大人为原因:1、人口增长快对环境压力大大: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3、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例题1:.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30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5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主导因素是。
限制性因素是。
(4分)(2)分析图示区域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8分)。
(3)该区域易引发的生态问题 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18分)。
(2)土地盐碱化自然原因:1.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2.降水少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1、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防治措施:1、合理灌溉(如采用滴灌技术);2、修建排水工程;3、农田覆盖;4、选择耐盐作物品种例2.(2009年海南卷,26)(28分)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知识清单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知识清单一、生态环境问题的概述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涵盖了众多方面,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大气污染、水污染到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危机网络。
二、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存在过多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
这些污染物的来源广泛,包括工业排放、交通运输、能源生产等。
大气污染不仅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们的呼吸健康,还可能引发酸雨,对土壤、水体和建筑物造成损害。
2、水污染水污染是指水体中混入了有害的化学物质、生物污染物或过量的营养物质。
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等都是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水污染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威胁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同时也会影响人类的饮用水安全。
3、土壤退化土壤退化包括土壤侵蚀、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等。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滥砍滥伐等,是导致土壤退化的重要原因。
土壤退化会降低土地的生产力,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4、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意味着物种的灭绝速度加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受到威胁。
人类活动如森林砍伐、湿地破坏、非法捕猎和采集等,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
5、固体废弃物污染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不断增加。
垃圾填埋和焚烧处理不当会造成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6、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等。
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导致了地球的温室效应增强。
三、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人口增长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人口的衣食住行需求,大量的自然资源被开发和利用,这无疑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例如,更多的耕地被开垦,导致森林和草原的破坏;更多的能源被消耗,加剧了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学习资料
“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解读(上)邹骥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特聘教授各位学员大家好,我叫邹骥,是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经管学院的特聘教授,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的兼职教授。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理解。
今天我们讲这样几个问题,围绕着《“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讲八个问题:一、《“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二、《“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意义。
三、《“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特点。
四、改革生态环境治理基础制度的重要举措。
五、《“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重点工程投资方面的考虑。
六、强化各级政府落实《“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体责任。
七、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
八、《“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一)《“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三个部分我们说《“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在2016年11月份由国务院正式下达通知。
要求各省市自治区来予以实施。
这个规划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首先来判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形势,以及在“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规划里面的实质的内容,分七个方面:1.强化源头防控,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这是第一个方面,就是主要的内容。
2.深化质量管理,大力实施三大行动计划。
这里面讲的三大行动计划,主要是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
3.实施专项的治理,全面推进达标排放与污染减排。
这个专项治理涉及的方面很多,涉及到水污染的专项、大气污染的专项、土壤、生态系统的保护等等,有很多具体内容,一会儿我还会谈到。
他谈的很细很专门,比如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大气,大气污染治理他专门谈到了细颗粒物质的治理。
谈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谈到了挥发性有机物,还谈到了氨、氮等等,谈的很专门。
对每一种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影响的这种污染问题,都有专门的论述,专门的安排。
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1.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保障人类的生命健康和身心安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维护和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2.生态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包括空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质量造成的污染。
-水污染:包括各类工业废水、农业排污和生活污水对水体造成的污染。
-土壤污染:包括化学物质、重金属和农药等对土壤质量造成的污染。
-生物多样性丧失:包括物种灭绝和生物群落破坏等现象,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威胁。
3.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预防为主: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尽量避免环境问题的发生。
-治理结合: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源头治理、过程治理和终端治理来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
-污染者付费原则:将环境污染造成的费用转嫁给污染者,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环境税、排污费等方式承担责任。
-全民参与:提倡公众和企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形成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4.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节约资源和能源:通过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推广清洁生产:采取清洁生产技术,减少产生污染和废弃物的量。
-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知识水平,培养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习惯。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环境保护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5.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通过多年的努力,世界范围内的空气质量和水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减少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造成的健康问题,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加强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高了生物多样性的状况。
-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的协调。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态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1. ⽣态学。
(1)⽣态学定义:研究⽣物与周围环境(⽣物、⾮⽣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对象:⽣物个体、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态系统(Ecosystem)、⽣物圈(Biosphere)。
2.环境⽣态学定义:研究⼈为⼲扰下,⽣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是⽣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
3.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①⼈类与其⽣存环境的基本关系。
②污染物在⾃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及规律。
③环境污染的危害。
④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治。
⑤⾃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使⽤。
⑥环境质量的调查、评价和预测。
⑦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⑧环境规划。
⑨环境管理。
第⼆章⽣物与环境1. 物种(种)的概念(1)概念:形态相似的个体之集合。
(2)内在因素:⽣殖、遗传、⽣理、⽣态、⾏为。
2.⽣物协同进化(1)概念:⼀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于其他⽣物的选择压⼒,引起其他⽣物也发⽣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步变化。
(捕⾷者和猎物之间)3.环境科学和⽣态学中“环境”的概念。
(1)环境科学的“环境”:以⼈为主体,其他的⽣命物质和⾮⽣命物质都被视为环境要素。
(2)⽣态学的“环境”:以⽣物为主体,⽣物体以外的所有⾃然条件称为环境。
4.环境因⼦与⽣态因⼦的区别点(1)环境因⼦:指⼈之外的所有环境要素。
(环境因⼦=环境要素,如⽔、⼤⽓、⼟壤、声)(2)⽣态因⼦:对⽣物的⽣长、发育、⽣殖、⾏为和分布起作⽤的环境因⼦。
5.⽣态因⼦空间分布特征。
(1)纬度地带性(2)垂直地带性(海拔)(3)经度地带性6.相关概念(1)⽣境:⽣物⽣活地段上的⽣态环境。
(2)⽣态幅:每种⽣物对⼀种⽣态因⼦都有耐受的最低点和最⾼点,其范围即⽣态幅或⽣态价。
(3)光补偿点:光合作⽤强度和呼吸作⽤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题名词解释 1. 2. 3. 4. 5. 6. 7. 8. 9.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人为环境: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
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环境质量的变化所形成的环境为人为环境。
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的变异特点。
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布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
毒性叠加作用: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个体都是由于年老而死亡,此时的死亡率为最低死亡率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0. 种群的性比:即种群的雌雄比例。
11. 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12. 生命表: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13. 净化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的过程。
14. 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5. 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16. 内禀增长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17. 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Z状态及分布格局,有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18. 热污染: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着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与稳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帮助大家复习和加深对这一学科的理解。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它包括了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物种,以及它们与土壤、水体、大气等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网络。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当一个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它可以通过调整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维持自身的平衡。
这种调节和修复的能力被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生态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定位。
每个物种都占据着独特的生态位,通过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来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
生态位可以分为基本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
基本生态位是指物种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所能占据的生态位,而实际生态位则是物种在与其他物种竞争的情况下所能占据的生态位。
物种的生态位决定了它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同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越大,它们之间的竞争就越激烈。
生态位的重叠也会导致物种分化和进化,使得物种能够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共存。
三、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是指在竞争中物种逐渐发展出不同的生态位,以避免资源的直接竞争。
这种分化可以通过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利用不同的资源或者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出现来实现。
生态位分化是物种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通过分化生态位,物种可以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减少竞争压力,提高生存的机会。
生态位分化也可以促进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过程。
能量从太阳辐射到地球上,被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
在每个能量转化的过程中,都会有能量的损失,这是由于热量的散失和生物代谢的能量消耗所致。
环境保护专题复习
(二固体废弃物污染 1、特点:①数量大、②品种多、③变化大 2、危害:①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细微颗粒随风飘逸造成大气 环境污染;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释放有害气 体;垃圾填埋会逸出沼气;焚烧时会产生粉尘,有害气体等。② 对水环境的影响:垃圾倾倒于河流,会使水体受到污染;缩减江 河湖泊的有效面积;使河湖的排洪和灌溉能力降低;有害物质的 渗滤,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③对土壤环境的污染:渗入 土壤,杀死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有害成分还会在植物 体内蓄积,通过食物链危及人体健康。 3、措施: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垃圾的排放;②垃圾 分类回收,集中处理;③垃圾再生资源化;④加大科学研究,提 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⑤禁止随意倾倒和垃圾转运处理;⑥加 强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答案⑴ 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⑵ 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定污染事 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 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I)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企业在甲地(图13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 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
3、海洋石油污染 ①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因:海域封闭且风力较小,海水的流动性 差;沿海地区工业生产产生大量的废油排入海洋;沿海大陆架的 石油开采,运输,加工造成污染;海上航线上石油泄漏 ②海洋石油污染的危害:油膜覆盖海面,海水难以与外界发生 交换,石油氧化分解消耗溶解氧,造成海水缺氧;油膜挡住阳光 ,阻碍海水中生物的光合作用;海水中生物直接吸食石油中毒而 死亡。 ③海洋石油污染的措施: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使石油迅速 分解;沉降:播撒粉状石灰,使其沉降;吸收:利用麦秆,泥炭 等物质吸收,然后集中处理;围栏:小面积油污可用围栏圈住回 收;放任:大洋中的原油泄漏通常让其自然分解;燃烧:油层厚 达2毫米时即可用燃烧法清除。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生态破坏:生态破坏(ecology destroying)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2、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3、环境问题:是指人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产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4、生态学: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5、系统生态学(systems ecology):即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概念中的生物,看成是完整的统一体,并对其动态系统应用系统分析(systems analysis)的方法论,采用数量的生态学的一种观点。
6、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研究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7、经典生态学是以动植物种(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学科上主要发展了生理生态学、动物行动学、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
8、现代经济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化发展,宏观是主流。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已在宏观方向上扩展到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
宏观表现在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系统的发展,微观领域主要体现在生理生态、分子生态学等。
9、应用生态学(applied ecology):将理论生态学研究的所得到的基本规律和关系应用到生态保护、生态管理和生态建设的实践中,使人类社会实践符合自然生态规律,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10、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 ecology):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作用,寻求受损害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11、生态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名词解释环境问题P1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表现:究其原因,它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即通常所说的生态破坏问题;二是因工农业发展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即环境污染问题。
2.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和酸雨。
P3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
3.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的概念P6,P7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4.环境生态学的研究重点:环境污染的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废弃物的能源化和资源化技术,研究目的是改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P9第二章1.生物的多样性主要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P11,12(1)遗传多样性:指同一物种内不同种群之间和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它主要包括染色体水平的多样性和基因水平的变异性,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
一个物种遗传变异越丰富,对环境适应能力越强,进化的潜力越大。
(2)物种多样性:指一定区域内物种的多样化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区的状况、形成、演化、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等。
物种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中心,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和核心类容。
(3)生物多样性:自己看看。
(4)景观多样性:景观要素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
斑块是景观尺度上最小的均质单元,廊道是呈线状或带状的联系斑块的纽带,基质是景观中面积大、连续性高的部分。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学习资料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学习资料生态环境问题一、基本概念:生态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区别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①生态破坏、②环境污染;③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退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酸雨)、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咸潮)、固体垃圾污染(放射性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等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一般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水文灾害等气象灾害:台风、寒潮、低温冻害、冻雨、旱涝、沙尘暴等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坍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1、生态破坏问题(1)土地荒漠化:产生原因:自然原因:1、气候干旱2、土质疏松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4、气候异常、降水变率大人为原因:1、人口增长快对环境压力大大: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3、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例题1:.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30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5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主导因素是。
限制性因素是。
(4分)(2)分析图示区域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8分)。
(3)该区域易引发的生态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18分)。
(2)土地盐碱化自然原因:1.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2.降水少蒸发旺盛人为原因:1、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防治措施:1、合理灌溉(如采用滴灌技术);2、修建排水工程;3、农田覆盖;4、选择耐盐作物品种例2.(2009年海南卷,26)(28分)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初中地理(生态环境问题简答题考点归纳汇总)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1)水土流失的原因:①自然原因:A、黄土特性:黄土结构疏松,易溶于水。
B、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C、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
②人为原因: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2)治理措施: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档土坝等工程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黄土高原必须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2.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1)洪涝灾害发生原因:①自然原因:A、夏季降水集中,中下游地势低平;B、河流流域面积广,汇水面积大,尤其是夏季风反常年份,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流量剧增。
②人为原因:破坏植被,陡坡开荒,围湖造田。
水土流失严重,水面上升,湖泊分洪蓄洪能力降低。
(2)洪涝灾害防治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疏浚河道,弯曲段裁弯取直,加固堤坝,修建分洪蓄洪区。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1)荒漠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A、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盛。
B、地面多沙质沉积物,风沙剱害严重。
C、地表径流少,河流欠发育。
D、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
E、气候异常。
②人为原因(荒漠化的主导因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2)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应该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生态环保知识点总结复习
生态环保知识点总结复习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下全球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文将对生态环保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复,以加深对该领域的理解。
1. 什么是生态环保?生态环保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性,以确保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它涉及到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
2. 主要生态环保问题(1)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由人们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排放过多所导致的现象。
这一问题对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了广泛的负面影响,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
(2)水资源污染水资源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所必需的重要资源,然而,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工业废水、农业农药和家庭污水等都对水质产生了严重影响,威胁到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健康。
(3)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许多物种正面临灭绝的风险。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和功能丧失。
3. 生态环保的重要性生态环保对现代社会和未来世代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它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也关乎着自然界和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永续发展。
4. 生态环保的应对策略(1)减少污染减少污染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实施,提倡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鼓励使用清洁能源等方式,可以减少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2)推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代需求的同时,不危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通过促进绿色经济、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循环利用等,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3)加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意识,增强环保观念。
通过加强环境教育的力度,可以培养出更多的环境保护人才,并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环保行动。
结论生态环保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解决。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知识清单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知识清单一、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1、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大量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排放,主要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工业生产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如森林砍伐和农业活动),导致地球的气温不断上升。
这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暴雨、干旱、飓风等)。
2、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威胁。
森林砍伐使得许多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非法捕猎和采集导致一些珍稀物种濒临灭绝,外来物种的入侵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农业和城市化发展使得生态系统变得单一化。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仅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也削弱了人类应对环境变化和疾病的能力。
3、水资源短缺与污染在许多地区,水资源短缺成为了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口增长、工农业用水增加以及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同时,水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排放、生活污水未经有效处理等,使得水体受到污染,水质恶化,不仅影响了人类的饮用水安全,也对水生生物造成了危害。
4、土地退化土地退化包括土壤侵蚀、沙漠化、盐碱化等。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灌溉以及森林砍伐等活动,破坏了土地的结构和肥力,降低了土地的生产力。
土地退化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5、大气污染工业排放、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等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还会影响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的功能。
6、海洋生态系统破坏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如石油泄漏、塑料垃圾)、沿海开发建设等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珊瑚礁退化、海洋生物减少、海洋酸化等问题日益严峻,影响了海洋的生态平衡和资源供应。
二、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人口增长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生态环境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环境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环境的概念: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3、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又称为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的组分它包括人工环境要素与自然环境要素两部分。
4、自然环境(地球环境、外围空间环境)。
5、人工环境:通常指的是综合生产力、人工构筑物、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系和文化与地方因素。
6、各环境要素间存在以下四个规律:最差限制定律、各环境要素的等值性、各环境要素整体效应大于个体效应之和、各环境要素相互作用。
7、环境的分类按照范围由远及近分为下列几类:聚落(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环境,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创造出来的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环境。
聚落环境两个明显特征:①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②成为许多“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统一体。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自然地理物质发展的产物。
人文地理环境:是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文化和生产活动的结果,是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产活动的地域组合,包括人口、民族、聚落、政治、社团、经济、交通、军事、社会行为等许多成分。
还包括地质环境、宇宙环境(星际环境)8、环境特点1)整体性和区域性人与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
环境的区域性指的是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
如滨海环境与内陆环境,高原环境与盆地环境。
2)有限性:地球独一无二,其空间也有限。
因此,人类环境的稳定性有限,资源有限,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有限;3)环境变动性和稳定性;4)环境的资源性与价值性9、境的功能1)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必需的资源2)调节功能3)服务功能4)文化功能10、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1、环境问题的概念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与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
11环境问题专题复习
环境问题专题复习一、环境问题分类1、资源短缺2、生态破坏—主要出现在落后地区3、环境污染—主要出现在发达地区二、环境问题的原因1、自然原因:地气水生土方面2、人为原因(主要)生产:工业农业生活:衣食住行三、环境问题的危害1、对社会2、对经济3、对环境四、环境问题的措施(6大类或者根据原因)1、生物措施2、工程措施3、技术措施4、经济产业措施5、宣传教育措施6、法律法规措施第一类环境污染问题1、酸雨的成因、危害和防治自然原因:地质①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地形②地形封闭,风弱,对流弱,逆温,污染物难以扩散气候③降雨多,酸性气体溶于水土壤④南方土壤呈酸性,缺少对空气中酸性物质的中和人为原因:生产:①工矿(南方有色金属冶炼)生活:②交通、家庭燃烧化石燃料排放酸性气体危害:生①使河湖酸化,危害水生生物;土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农作物减产;生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社会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损坏社会⑤危害人体健康措施: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燃煤使用量,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和使用,发展洁净煤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③工业废气中SO2的回收利用④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2、光化学烟雾的成因原因:①排放重:矿物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重要)排放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②扩散慢:地形、气象(逆温)等,阻滞污染物扩散③多晴天,紫外线强,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产生臭氧、醛类等化合物。
3、PM2.5可吸入颗粒物污染(雾霾)的成因和治理原因:①污染源: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冬季燃煤供暖、节日燃放烟花爆竹、火山喷发、荒漠化等②净化难: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对流弱、静风、逆温、降水少不利于沉降)植被覆盖率低,吸烟滞尘能力弱措施:①针对尾气:限制私家车,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②针对工业: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煤炭消费比重;治理排污企业,加强空气质量检测和执法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问题一、基本概念:生态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区别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①生态破坏、②环境污染;③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退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酸雨)、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咸潮)、固体垃圾污染(放射性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等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一般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水文灾害等气象灾害:台风、寒潮、低温冻害、冻雨、旱涝、沙尘暴等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坍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1、生态破坏问题(1)土地荒漠化:产生原因:自然原因:1、气候干旱2、土质疏松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4、气候异常、降水变率大人为原因:1、人口增长快对环境压力大大: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3、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例题1:.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30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5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主导因素是。
限制性因素是。
(4分)(2)分析图示区域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8分)。
(3)该区域易引发的生态问题 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18分)。
(2)土地盐碱化自然原因:1.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2.降水少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1、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防治措施:1、合理灌溉(如采用滴灌技术);2、修建排水工程;3、农田覆盖;4、选择耐盐作物品种例2.(2009年海南卷,26)(28分)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14分)例3.(2012年山东卷)(10分)下表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各类盐渍化土壤面积统计表。
读表回答问题。
2基岩沙地南聚落图10 我国半干旱地区某地的地形剖面示意/m(2)指出该区域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盐渍化应采取的措施。
(6分)(3)水土流失原因:自然原因:1、夏季降雨集中,多暴雨;2、地表植被稀少;3、土质疏松;4、地形崎岖,坡度大人为原因:1、毁林开荒,破坏植被;2、陡坡开垦;3、不合理采矿危害:1、土壤变贫瘠,土层变薄,土地生产力下降;2、生态恶化,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3、淤积河道,湖泊,导致河床抬高,引发洪涝灾害;4、淤积河道,阻碍交通治理措施:1、生物措施:植树造林;2、工程措施:修建梯田,打坝淤地;3、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例4、.(28分)高三某班分组对“杭州市城市空间发展变化”以及“杭州市水土流失”进行调查研究,有关资料如下,阅读并回答问题:材料二:杭州市总面积为16883.73平方公里,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936.1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7.39%。
研究小组把杭州市划分四块区域对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研究,有关情况如图19所示:注:Ⅰ区——东北部平原农田区;Ⅱ区——中部、南部低丘河谷风景资源区;Ⅲ区——西北部中低山水源涵养区;Ⅳ区——西南千岛湖水源涵养区材料三:杭州市2001~2010年水土流失治理状况,如下表。
水土流失土地类型治理面积(平方千米)水土流失率坡耕地275.9390%疏林地1284.8724%(3)与其它三区相比,说明Ⅰ区水土流失所占比重低的原因,并分析其它三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可行性建议。
(14分)(4)湿地退化(以沼泽地为例)湿地概念: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
沼泽地成因:1、纬度高,蒸发弱;2、降水多;3、河流多;4、多凌汛 5、地形平坦,排水不畅;6、多冻土,地表示不易下渗湿地生态效益:1、维持生态平衡;2、保持生物多样性;3、涵养水源;4、蓄洪防旱;5、降解污染;6、调节气候;7、补充地下水;8、控制土壤侵蚀等。
退化原因:自然原因:1、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加大。
人为原因:1、盲目开垦湿地,2、工农业用水量大,3、湿地地表水源补给遭到破坏。
防治措施:1、退耕还湖,还沼泽;2、合理利用水资源;3、加强湿地的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4、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环保意识例题5.(2009年江苏卷) [环境保护]图19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
图20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6分)(1)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主要原因是、。
(6分)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
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等生态价值和、等经济价值。
(8分)(3)湖泊萎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6分):(4)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6分)(1)灌溉水源水源不足(2)自然条件:1、光照充足;2、有灌溉水源;3、地形平坦;4、土壤肥沃社会经济条件:1、市场广阔;2、政策支持(3)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土地盐碱化,湿地萎缩)自然原因:1、气候干旱2、土质疏松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4、气候异常、降水变率大人为原因:1、人口增长快对环境压力大大: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3、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例2.【答案】【解析】据该地处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大水漫灌,蒸发加剧容易导致土地次生盐碱化。
(1)土地盐碱化产生原因:自然原因:1.地形平坦,排水不畅;2.降水少蒸发旺盛;人为原因:1、不合理灌溉(常年大水漫灌、只灌不排)防治措施:1、合理灌溉(如采用滴灌技术);2、修建排水工程;3、农田覆盖;4、选择耐盐作物品种例3.【本题立意】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其土壤盐渍化的防止措施【解题思路】】(1)从图表中即可读出土壤盐渍化的变化特点,在分析时需要抓住从整体、纵向、横向分别分析其特点;(2)防止土壤盐渍化一般需要从其形成原因入手分析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答案:(1)中度、重度盐渍土面积增大,轻度盐渍土面积减小;盐渍土总面积增大;土壤盐渍化越来越严重。
(2)1、合理灌溉;2、修建排水工程;3、农田覆盖;4、选择耐盐作物品种(答对三点即可)例4、参考答案:(3)I区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势平坦,水土流失不严重;(2分)自然原因:地形起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4分)人为原因:坡地耕作,疏林地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4分)建议:坡耕地退更还林,缓坡修建梯田;疏林地植树造林,封山育林;(4分)例5.【答案】(1)变小围湖造田;泥沙淤积(2)生态价值:1、维持生态平衡;2、保持生物多样性;3、涵养水源;4、蓄洪防旱;5、降解污染;6、调节气候等;经济价值:1、供水(蓄水);2、水产业;3、航运;4、旅游等(3)1、水资源减少,2、生物多样性减少, 3、蓄洪防旱功能下降,水旱灾害频发,4、气候异常,5、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能力降低。
(4)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
二、环境污染大气污染1、酸雨:原因:1、降水量多(自然);2、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大量酸性气体(人为)危害:1、污染水源:水生生物减少;2、污染土壤:土地酸化,生产力下降;3、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4、危害人体健康措施:1.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2.使用燃煤脱硫技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3.工业生产排放气体处理后再排放; 4.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5、调整工业结构,降低高耗能工业比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6、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例:1.(08年山东卷)(10分)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图13是我国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一次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不改变其形态就可直接取用的能源)。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6分)例2: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资料见图A 、根据所给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题。
(1) 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 。
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10分)。
天然气水能、核 能、风能、地热能等 7.2%石油煤炭图13例3.(2008年广东卷)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
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共10分)资料一:气溶胶粒子是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悬浮体。
大气中某些气溶胶粒子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混浊天气现象,造成大气污染。
资料二:见图甲资料三:见图乙(1)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是月,出现日数最少的是月。
(4分)(2)出现混浊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填正确项字母)。
(4分)A.大量工业废气的排放B.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C.连续的阴雨天气D.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E。
城市森林覆盖率高(3)该市SO2污染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分析原因。
(4分)(4)防治该市大气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3分)例4.(2012年上海卷)阅读关于PM2.5的资料,回答问题。
(18分)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
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 PM2.5为每立方米10微克。
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⑴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
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
(4分)⑵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如何影响?(6分〉⑶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4分)⑷为降低大气PM2.5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4分)参考答案:例1:1、总悬浮颗粒物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2、CO2增加,增强温室效应;3、SO2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