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美术教案下册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6篇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6篇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第2课花手帕的教学活动一。
教学目标:1、了解制作花手帕的基本方法与要领,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的变化与韵味。
2、培养同学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3、同学自主完成一张花手帕。
教学重点:让同学学会手帕的制作方法与步骤。
教学难点;同学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的培养。
教学准备1、同学:水彩颜料和生宣纸。
2、教具和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请大家观察老师手中的手帕与我们平时的手帕有什么不同?然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生:述自身的想法与感受。
师:既然同学们都觉得老师手重的手帕非常的漂亮,那你们想制作一张这样的手帕吗?(想)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制作一张这样的手帕吧!老师板书:花手帕二、欣赏感受1、在同学们制作话手帕以前,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以下其他同学制作的手帕吧!并边看边想怎样才制作成这样的话手帕?2、同学们欣赏。
3、抽同学说一说制作话手帕的步骤。
教师小结:制作花手帕需要两个步骤,一是折纸,二是染色。
三、方法指导1、教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折纸,看一下这里边有那些学问。
我想知道同学们能用几种方法把这张纸折起来。
每个同学试一试,然后老师抽同学起来折给大家看看,希望同学们想到的方法不一样。
2、同学展示自身的折法。
3、教师小结:从同学们刚才的折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折纸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等会儿同学们在制作花手帕时,请同学们根据当时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折法。
4、教师:现在我们来学习染法。
染法的种类很多,根据教材,我们今天着重介绍两种,一种是浸染,一种为点染。
(1)我先为同学们介绍浸染。
浸染就是把折好的纸放入调好的颜料中浸一下,其具体的操作方法请同学们看课件。
(课件展示)老师:现在同学们明白什么是浸染了吧?(明白了)那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种染法,点染吧!(2)点染就是把水彩颜料直接滴在折好的纸上,其具体的操作方法请同学们看课件。
(课件展示)5、老师小结并提出制作中的注意事项。
七年级美术下册《民间木板年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民间木板年画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掌握其艺术风格、制作工艺和表现手法。
2.学生能够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美术元素,创作具有民间木板年画特点的美术作品,提高绘画表现力和审美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民间木板年画,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观察、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木板年画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2.教师示范民间木板年画的制作过程,指导学生掌握绘画技巧,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任务,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民间木板年画的绘画方法,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c.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3.教学过程设想:
a.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民间木板年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年画的艺术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b.新课内容:讲解民间木板年画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让学生全面了解年画知识。
c.实践环节:教师示范并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分组进行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民间木板年画,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2.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良好品质。
3.学生在欣赏和创作民间木板年画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
b.成果评价:评价学生的作品,注重绘画技巧、创意和审美表现,鼓励学生发挥个性,提高绘画水平。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设计(优秀5篇)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勤劳的编辑为大伙儿整理的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设计(优秀5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了解卡通的造型方法及特有的表现语言。
能根据卡通画的内容编一个故事,大胆尝试运用卡通画表现手法叙说故事、记录生活、表达愿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人文情感目标:通地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卡通艺术的表现魅力,并尝试用卡通画手法表现故事或某个故事情节,以此来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的乐趣与情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综合表现能力,增添幽默和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1、卡通画的造型方法及特有的表现语言。
2、能根据卡通画的内容编一个故事并尝试进行表演。
3、尝试运用卡通画表现手法叙说故事、记录生活、表达愿望,传递自己的。
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运用卡通画表现手法叙说故事、记录生活、表达愿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有一定的幽默感和趣味性。
一节有趣的卡通一课时教学重点:卡通画的特点和特有的表现语言。
教学难点:卡通画表现各种事物形态的特殊手法―――夸张。
教学准备:《米老鼠和唐老鸭》VCD、常见的卡通人物或主角图片若干、人物表情图片若干、各种特殊场面画若干(夜晚、紧张、热闹、冷清等)(以上资料以课件的形式表现)、弹弓、木棍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1、学生回答问题:你们较喜欢的卡通画、卡通片或者卡通人物是什么?2、教师:美国迪斯尼公司出品的卡通片《米老鼠和唐老鸭》是我们很多人喜爱的卡通片,下面我就来欣赏其中的一个片断。
(播放《米老鼠和唐老鸭》VCD)3、学生回答问题:《米老鼠和唐老鸭》有哪些特点较吸引我们?教师点评:我们喜欢它是因为米老鼠和唐老鸭造型夸张、可爱、幽默,故事情节充满了智慧。
七年级美术下册《昭陵六骏》教案、教学设计

2.针对学生对艺术表现手法的掌握程度,设计由浅入深的教学环节,使学生逐步掌握《昭陵六骏》的艺术特点。
3.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勇于创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创作空间,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观察《昭陵六骏》的图片,讨论以下问题:
-《昭陵六骏》的线条、构图、色彩等艺术手法有哪些特点?
-你认为这些特点如何体现了骏马的英勇、忠诚、速度等品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昭陵六骏》的艺术内涵。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布置课堂练习:以《昭陵六骏》为主题,创作一幅美术作品。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如线条、构图、色彩等,展现骏马的特点。
七年级美术下册《昭陵六骏》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昭陵六骏》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特点,理解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2.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临摹《昭陵六骏》的图像,掌握其线条、构图、色彩等基本表现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以《昭陵六骏》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技能。
2.写一篇关于《昭陵六骏》的鉴赏短文,内容包括:
-对《昭陵六骏》艺术特点的分析和评价;
-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对《昭陵六骏》文化内涵的理解;
-对《昭陵六骏》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的看法。
3.进行一次家庭作业展示活动,邀请家长参与,让学生向家长介绍自己的作品和所学知识。要求如下: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色彩的魅力》教案【名校精品】(大全5篇)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色彩的魅力》教案【名校精品】(大全5篇)第一篇:【新版】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色彩的魅力》教案【名校精品】(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色彩的魅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分析,讲授。
让学生了解色彩的三原色,色彩的三要素及色彩对比等基础知识,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让学生尝试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感受,抒发内心的感受,用色彩的感情特征进行大胆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发挥个性的表现,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思维。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重点:色彩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色彩的基础知识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欣赏图片。
提问:1.请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春天?2.你会用哪些色彩来描绘春天的生机勃勃?二、新课提问:1.想一想,我们欣赏的画面中,都出现了哪些色彩?运用课件展示学生的答案。
2.尝试一下哪些颜色是无法调出的?运用课件展示学生的答案并出示“原色”定义。
3.尝试一下两个原色可以调和出哪些颜色?运用课件展示学生的答案并出示“间色”定义。
4.播放图片,比较两幅作品在色彩运用上有什么不同?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对比色的定义及其搭配的特点。
邻近色的定义及其搭配的特点。
5.表现形式网格填色法。
抽象形填色法。
装饰画法。
写实画法:生活情景表现的方法。
三、学生作业1.用色彩的形式表现出你对春天的感受。
2.运用写实或装饰的表现形式完成一幅创作,题目自定。
四、展示、总结教师做最后总结。
第二篇:【新版】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大自然的色彩》教案【名校精品】(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大自然的色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光于色的关系,感知色调,培养学生感受大自然美丽色彩带来的变化,感知大自然的色彩。
2:引导学生认真准备,积极参与课本学习,通过欣赏,讨论等方法掌握相关色彩基础知识,努力完成好色彩作业。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色彩的基础知识1.1 颜色与色彩让学生了解颜色的基本概念,区分色彩的三原色、六色彩和色彩的互补关系。
进行色彩实验,让学生通过混色来理解色彩的变化。
1.2 色彩的感知与表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围物体的色彩,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学习色彩的表达方法,通过绘画实践让学生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第二章:绘画技巧与材料2.1 绘画工具与材料介绍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的特点和用途,让学生了解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绘画工具。
进行绘画实践,让学生熟悉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
2.2 线条与形状学习线条和形状的基本画法,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线条的粗细、曲直和形状的变化。
利用线条和形状进行绘画创作,培养学生的绘画表达能力。
第三章:欣赏与分析3.1 美术作品欣赏让学生欣赏不同风格和流派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分析和讨论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等特点,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2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
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审美观念。
第四章:美术与生活4.1 美术与生活让学生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等。
进行生活场景的绘画创作,让学生运用美术知识来表达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4.2 创意与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学习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进行创意设计的实践,让学生运用美术知识进行创新设计。
第五章:美术与传统文化5.1 美术与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美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书法、国画等。
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美术技法和风格,进行传统文化的绘画创作。
5.2 民间艺术与民俗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如剪纸、泥塑等。
学习民间艺术的基本技法,进行民间艺术的创作实践。
第六章:人物绘画6.1 人物头像绘画学习人物头像的绘画技巧,包括脸部轮廓、五官刻画等。
进行人物头像的绘画实践,让学生掌握人物头像的基本画法。
湘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共14份)

湘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共14份)湘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共14份)第1课《画家乡的风景》1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风景画中的情感因素,尝试分析体验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2、了解什么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尝试赏析美术作品,并能够运用透视规律,绘制家乡的风景2学情分析经过上一学期的美术学习,学生能积极参与美术活动,对美术产生一定的兴趣。
但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想象能力尚有差距。
所以本学期的教学要根据各班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在原有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造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
3重点难点透视的基本规律及应用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练习]画家乡的风景一、情境导入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涌现了许多的美好事物,当然也有许多的美好在悄然逝去。
用画笔留住美丽,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首先就来欣赏欣赏这些美丽的风景。
展示课件图片,学生欣赏。
二、讲授新课(欣赏、分析)(一)风景画的概念学生欣赏作品,从中找出风景画,理解什么是风景画。
(二)、透视引导学生欣赏《村道》、《母亲湖》,总结大地的层次和道路应该如何在纸张上表现出来(大地的形象由宽变窄向远方延伸,构成路的形状以斜线最终消失在大地上)。
最后教师总结出平行透视乃至整个透视学在画面上的表现规律: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
归纳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两手表现手法的区别(前者总结为中间小两边大,后者总结为中间大两边小)。
(三)、透视的应用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出哪些是平行透视,哪些是成角透视。
2、引导学生用手拿铅笔观测透视线条的角度和方向。
3、教会学生如何在平行透视的整体景观中置入成角透视的具体物体,并叫学生在黑板上完成对教材上学生作品的结构分析图。
4、根据教材上的学生作品和学生在黑板上的完成情况,总结描绘风景的步骤(1、选择风景。
2、用铅笔观测透视线条的角度和方向。
3、先从主体入手进行细节刻画。
4、调整画面布局。
七年级美术下册《欧洲美术之旅》教案、教学设计

3.知识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欧洲美术的重要性和艺术价值。
4.情感升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艺术对生活的美好影响,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和追求。
五、作业布置
1.课后阅读:请学生课后阅读教材中关于欧洲美术的相关内容,进一步了解欧洲美术的发展历程,提高美术素养。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欧洲美术作品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欧洲美术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艺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能够关注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贡献力量。
5.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勇敢追求梦想,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8.课堂反馈:请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以书面形式提交给教师,以便教师改进教学。
6.课后拓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深入了解欧洲美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7.评价与反馈,促进教学相长: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给予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相长。
8.融入生活,激发情感共鸣:将欧洲美术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
美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色彩的魅力》教案2

美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色彩的魅力》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邻近色,掌握邻近色的调配规律。
(2)用邻近色进行涂色练习。
(3)感受色彩的魅力。
重点难点:认识邻近色并掌握其调色方法,如何运用邻近色表现出和谐的色彩搭配和完整的画面效果。
教学方法:尝试、合作、实验教学过程:一、尝试预检、引导发现感受、认识邻近色:(1)出示色环,提示:在60°范围内的就属于邻近色。
指导学生在色环上寻找邻近色,说说感受。
(2)邻近色在建筑及室内设计上的运用。
引导学生赏析课本上或图片上的邻近色运用范例,感受色彩的魅力。
(3)欣赏课本上画家作品,让学生找找邻近色,并说说邻近色相搭配的画面效果。
二、尝试探究、引导解惑教师演示邻近色调配方法,完成一幅画,讲解要领:(1)根据需要可以画好铅笔稿,也可以按一定走向随意涂色。
(2)依据色环选择邻近色。
(3)可按一定顺序进行调配绘制。
如橙、黄橙、红橙。
注意用橙色在调配时加黄、加红的比例多少和水分的多少要把握适中。
邻近色色块形状、大小和组织,可以自由些,依据自己的喜好决定。
允许学生局部模仿尝试练习。
三、尝试练习、引导提升课堂练习:用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来组织完成一幅作品,可以是抽象作品,也可以是有具体形象的风景画、图案等作品;可以临摹,最好是自己创作。
四、尝试自结、引导拓展巡视指导,个别辅导。
展示作品,相互评议。
作品中用了哪些邻近色?给你什么感觉?创作中遇到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你有什么好的建议?(1)根据老师的板书和分析来绘画出圆锥。
(2)老师指出学生的画并提出错误的地方。
(3)在学生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老师做出示范。
(4)下课之前让学生体会自己的画。
初中美术书七年级下册教案

初中美术书七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审美素养。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第一课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美术创作的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
教学准备:课件、画具。
教学过程:1. 引课:回忆上学期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2. 讲授:介绍美术创作的基础理论,引导学生理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概念。
3. 实践:分组进行美术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生活中的元素融入作品中。
4. 展示: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第二课时: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营造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营造艺术情趣和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画具。
教学过程: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意义。
2. 讲授:介绍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营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3. 实践:分组进行美术创作,要求学生尝试营造艺术情趣和意境。
4. 展示: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2. 第二单元:春天畅想第三课时:色彩的魅力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色彩表现春天的魅力。
教学准备:课件、画具。
教学过程:1. 引课: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景色,感受春天的魅力。
2. 讲授:介绍色彩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色彩表现春天的魅力。
七年级美术下册《吹塑纸版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吹塑纸版画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知道其在美术领域的地位和价值。
2.学习吹塑纸版画的制作工具和材料,掌握其使用方法。
3.学会吹塑纸版画的制作步骤,包括画稿、刻板、吹塑、印刷等环节,并能独立完成一幅吹塑纸版画作品。
4.掌握吹塑纸版画的创作技巧,如线条、块面、色彩等,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力和审美能力。
(5)总结与拓展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吹塑纸版画的艺术特色和制作技巧。同时,布置课后拓展任务,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吹塑纸版画创作中。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幅吹塑纸版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3.示范吹塑纸版画的制作过程,包括画稿、刻板、吹塑、印刷等步骤,并强调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分析吹塑纸版画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其审美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吹塑纸版画作品,分析其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特点。
2.小组讨论吹塑纸版画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引导学生从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进行评价。
2.学生分享创作心得,总结吹塑纸版画制作过程中的技巧和经验。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吹塑纸版画的艺术特色和制作技巧。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创作一幅具有个人特色的吹塑纸版画作品。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运用美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如对比、韵律、平衡等;2. 掌握基本绘画材料的使用技巧;3. 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4.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学习运用对比和韵律设计作品;2. 绘画材料的使用技巧;3. 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运用平衡原理设计作品;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美术绘画作品的图片或实物;2. 学生准备铅笔、颜料、调色板、画纸等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对比的运用1. 教师简要介绍对比的概念和作用,并展示相关的绘画作品。
2. 鼓励学生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具有对比关系的元素,并尝试用铅笔或颜料绘制出来。
3.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作品中的对比元素,并讨论对比给作品带来的效果。
第二课:韵律的运用1. 教师简要介绍韵律的概念和作用,并展示相关的绘画作品。
2. 让学生观察自然界或人工制品中的韵律元素,并尝试用铅笔或颜料绘制出来。
3. 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韵律元素的辨析和讨论。
第三课:平衡的运用1. 教师简要介绍平衡的概念和作用,并展示相关的绘画作品。
2. 引导学生观察平衡的表现形式,并尝试用绘画表达出平衡感。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四课:绘画材料的使用技巧1. 教师介绍各种常见的绘画材料,并示范正确的使用技巧。
2. 学生根据示范练习使用绘画材料,如铅笔画、水彩画等。
3. 学生自由创作一幅作品,运用所学的绘画材料和技巧。
第五课: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1. 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用绘画表达出来。
2.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话题,创作一幅能够表达自己情感和观点的作品。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要介绍作品背后的情感和观点。
教学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美术馆,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2. 可以邀请专业画家或艺术家来学校进行绘画讲座或示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热情。
七年级美术下册《在临摹中感受》教案、教学设计

5.互动交流,促进团队协作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临摹,鼓励他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通过互评、总结,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6.创设展示平台,激发创作热情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对绘画、色彩、构图等基本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章节《在临摹中感受》的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对临摹的概念和意义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临摹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在绘画技能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学生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较强,但仍有部分学生需加强基础技能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课堂练习,500字
1.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幅临摹作品。
2.教师提供参考作品,鼓励学生尝试不同风格和表现手法,发挥自己的创意。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练习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个别辅导。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临摹作品,让大家分享创作心得。
2.学生互相评价,从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进行讨论,总结优点和不足。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临摹作品的机会,让他们在班级内进行分享和交流。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美术比赛,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7.反思与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和总结,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持续进步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七年级初一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初一美术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学设计一、单元目标(1)从古今中外优秀绘画作品中,感受各种具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和自然现象。
(2)通过学习研究,探讨,学生能对绘画作品的情节内容,艺术手法和美感特征进行简要的描述和评价。
(3)通过对本单元绘画作品的欣赏,加深对生命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认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与态度。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材选择了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围绕艺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这个主题展开,改变了以往绘画欣赏以学科,画种,时代或地域划分内容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课程综合性的特点,提出了从多角度认识欣赏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在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态度及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培养。
三、教学建议教师可根据本单元美术欣赏教学主题,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在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教学的同时,贯穿审美教育的主线,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作品的情节内容,艺术手法,美感特征的同时,简要穿插介绍作品常识。
学习活动可多样化,体现师生互动交往,教学活动应尽可能直观生动,采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
因此,教师课前应对教材作认真学习理解,对教学活动进行周密设计和准备,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本单元教学,可用二课时完成。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1、对作品生命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2、对作品艺术表现的理解和欣赏.难点:多角度理解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五、课前准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的图片或课件制作学生:课前有关作品资料的收集和学习.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课题引入通过作品数幅(投影、幻灯或图片)展示充满生命活力的绘画作品学生思考讨论:作品中主要描绘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发言:略。
教师点评并引入本单元学习课题。
(1) 绘画作品形象丰富,相当一部分为充满生命力的形象。
(2) 生命产生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与自然和谐交融。
(二)、活动一:欣赏与评述:对作品的基本认识1、观赏作品数幅(课本第1页,可作适当增补)。
七年级美术下册《重复的魔力》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复”这一艺术表现手法,理解其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重复元素进行创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重复手法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并能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中。
本章节《重复的魔力》旨在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重复手法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在创作中体现个人特色和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学情分析
4.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重复手法相关的美术书籍或文章,了解重复手法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5.观察记录: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生活中的重复现象,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下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6.小组分享:组织学生在下一节课前,进行小组内部分享,讨论各自作业的完成情况,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多元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创作成果。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不同角度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
6.课后拓展,提升审美素养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重复手法进行创作,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艺术,参观美术馆、艺术展览等,拓宽视野,提高审美水平。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具有重复元素的自然景观、建筑、图案等,引导学生感受重复的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破重点
七年级美术下册《套色版画》教案、教学设计

(3)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民间艺术氛围,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
(4)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步骤:
(1)导入:以民间故事、传说或民间艺术品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套色版画的兴趣;
2.难点:
(1)刻板技巧的掌握,如何在木板或胶板上准确、流畅地刻画出图案;
(2)颜色搭配与套印的技巧,如何使颜色过渡自然,画面层次分明;
(3)创新设计,如何引导学生跳出传统思维,进行个性化创作。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套色版画的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其艺术魅力;
教师以PPT、实物展示等形式,详细讲解套色版画的基本制作步骤、技巧及其注意事项。
2.教学内容:
(1)讲解套色版画的制作步骤,包括画稿、刻板、印刷等环节;
(2)介绍刻板技巧,如刀具的使用、线条的处理等;
(3)讲解颜色搭配与套印技巧,如何使颜色过渡自然,画面层次分明。
3.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结合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对套色版画的制作过程有更直观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套色版画的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教学内容:
(1)动手实践刻板、套色、印刷等环节,掌握套色版画的制作技巧;
(2)发挥创意,设计具有个性化的套色版画作品;
(3)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制作能力。
3.教学方法:
4.作业要求:
(1)作业提交时,要求作品完整、整洁,体现出学生的用心程度;
七年级美术下册《衍纸花卉》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美术课程充满兴趣,对新颖的艺术形式充满好奇心。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章节《衍纸花卉》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对衍纸艺术了解较少,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愿意尝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2.学生在色彩搭配和手工制作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2)组织学生参加衍纸艺术比赛或展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术元素,将美术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学活动设计:
在课程开始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精美的衍纸花卉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衍纸花卉的独特魅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衍纸花卉》。
2.教学语言引导:
教师以生动的语言介绍衍纸艺术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衍纸艺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3.教学目的:
通过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了解衍纸艺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1)衍纸艺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
(2)衍纸花卉的制作方法:卷、折、弯、粘等基本技法。
(3)色彩的搭配原则及运用。
2.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示范、问答等形式,让学生掌握衍纸花卉的制作技巧。
3.教学重点:
强调衍纸花卉的制作方法、色彩搭配原则以及如何运用基本技法进行创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衍纸花卉的制作方法有哪些?
(2)如何运用色彩搭配原则使作品更具审美价值?
(2)撰写一篇关于衍纸艺术的学习心得,内容可包括对衍纸艺术的认识、制作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等,不少于300字。
新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和评述等方法,初步研究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观察生活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特征。
难点:了解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具准备】课本、课件【教学过程】1、课前阅读课本,初步理解本课的研究内容。
2、引导阶段:展示作品XXX的《血衣》素描稿及其创作的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提出问题: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发展阶段:(1)模仿作品《血衣》中的几组人物形象,上台表演人物的造型姿态,体验人物内心情感,加深对作品人物性格及作品内涵的理解。
通过学生参与、观看,不仅激发了研究热情,更能从学生成功与不成功的表演中感受到人物造型艺术的魅力。
表演完后,教师在根据学生的表演,结合作品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条件进行分析。
(3)展示课本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刻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省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
体会因材施艺,宛若XXX的艺术效果。
学生围绕问题探讨,并尝试对其他的几件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教师小结:材料本身对作品的成败非常关键,因而艺术技巧也相称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一课《过去的日子》教材分析:《过去的日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湘版)七年级下册。
教材以美术、摄影作品为线索,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并组织活动内容:1、欣赏课本上美术、摄影作品,对作品所表现的时代、人物、环境等内容进行分析,谈你的感受;观看家庭老照片,听祖辈、父辈的故事,谈一谈你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并将当时的情景画下来。
2、用速写或卡通、连环画、摄影等形式,描绘、表现当前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
学生分析: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起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目标1、学会关注生活,关爱自然环境,发现和感受真、善、美的事物,促进个性发展;有意图地运用美术语言,记录和表现过去的事情,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认识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功能作用,掌握分析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方法;尝试用多种绘画表现语言表现生活。
教学难点:艺术作品中“主题”的把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如何画才能体现主题”;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的开拓;如何让学生在欣赏与感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理解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自主表现——用绘画的形式把在过去的日子里值得回忆的人或事画下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捕捉”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今天,把握明天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开放性、活跃性;改变过去“教师的权威”为“学生的朋友”,开启学生封闭的心扉;彻底改变过去注重美术绘画技能的传授倾向,强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与教师架起友谊的桥梁,并在愉快的“谈心”活动中,感化学生,形成一堂轻松愉快的、充满和谐的美术课。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体现“过去的日子”的主题的音乐磁带及有关美术、摄影作品,学生准备儿时照片、有关图片、绘画纸、颜料、笔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同忆、导入(初步了解艺术的表现方式) (课堂导入活动可根据实际灵活运用)1.出示艺术节学生活动的精彩剪影照片。
2.教师:回忆艺术节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和片段,并谈谈它给你的最深感受。
3.学生同忆并谈感受。
二、交流与思考(引入到对美术创作的表现方式的学习)1.让学生把准备好的照片,即-一张在记忆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的照片拿出来,相互欣赏交流2.请两位同学上二讲台将自己的照片展示并讲解,为后面的作品创作内容作铺垫3.小结:这些都是摄影给我们带来的美的回忆和感受。
摄影一方面可以拍摄出图画式的照片,成为精美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它也是美术创作收集素材的一种手段。
4.什么是美术创作?美术创作一般指美术作品的创造,是艺术家根据一定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构思,选用特定的艺术媒介如颜料、笔、调色盘、画纸等制作表现出美术形象的创造活动过程。
5。
摄影虽然能拍摄出美的艺术作品.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较大,往往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我们的创作构思,如绘厕、雕塑等6.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来表现主题。
三、构思、创作(根据自己所带来的照片或同忆为内容,设计主题,进行表现)1.教师:过去的日子里,我们都有过欢乐和苦恼,都有过许多值得回昧的记忆。
你是否可以尝试用绘画的表现形式来表现自己过去的日子?2.儿童画欣赏,开阔学生思路。
3.学生交流想法,进行自主表现。
第二课时一、童谣导入1.童谣:“月亮粑粑,里面坐个爹爹,爹爹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奶奶,奶奶绣花,绣个糍粑……” 课件:播放录制的童谣2.教师:一首童谣、一曲老歌都能引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而美术作品同样也能记录生活。
同学们上节课用绘画形式表现过去生活中的趣事,今天我们学会用其他的绘画表现形式进行创作,把美好留给未来。
二、感受、学习(初步了解艺术的表现方法)1.呈现美术作品图片。
(注:欣赏的作品内容与下面的总结要对应,如社会生活、自然环境方面的内容都应有。
同时也要与上面所提到的表现方式相对应,如版画、中国画、漫画、卡通画、材料装饰画等类型的作品应尽最贯穿其中)2.教师:作者是怎样表现主题的?美术作品的表现是不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模仿与照搬?3.重点欣赏油画作品《山村小店》,从题材、主题、细节等方面进行分析。
4.欣赏与感受艺术作品,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画面主题的,感受艺术表现的魅力。
5.小结:艺术作品不是机械地模仿自然,艺术家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总要融入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
优秀的艺术家总是关注社会生活,关爱自然环境,在创作中表现自己的个性。
三、美术作品再欣赏(进一步感受与理解艺术家对作品表现方法的把握)1.教师:那么艺术家又是运用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方法来表现自己的艺术作品?2.总结:从同学们刚才的分析来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具象表现和抽象表现.那么什么是具象表现?什么是抽象表现?1)具象表现和抽象表现是从作品形象与自然对象的相似程度上去划分作品风格的概念。
2)具象表现强调反映客观现实的真实性,其创造的美术形象偏重于写实。
3)抽象表现一般指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方法表现。
四、构思、创作(重在不同表现手法的尝试)1.创作一幅表现校园生活题材的作品,根据主题尝试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
2.学生画草图,用投影仪展示,交流意见。
3.学生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要实现教育的理想——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
《过去的日子》是培养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基础培训课,也是培养学生欣赏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程。
所以,在这一课程中,我并不是按过去的“灌输式”的老一套方式去教学生,而是因材施教、因地施教。
让学生理解并用绘画的形式去表现“过去的日子”这一主题内容,这是困难的。
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去理解“过去的日子”这一主题内容,又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自己动手“画”过去。
本人并不急于让学生“画”,而是把这一教学内容分二个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安排中,本人将注重的是学生素质的培养,包括想象力、思维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山区学生的胆量。
在第二课时的安排中,本人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创作。
第二课《桥》教材分析:本课根据“设计、运用”学习领域中的阶段目标设置。
本课的学习主要为运用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进行纸制桥梁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目标:1、课程目标: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纸制材料设计与制作折纸简单的桥梁模型。
2、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根据桥梁实地艺术考察或收集图形材料信息,撰写一篇相关艺术考察报告。
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材料,尝试独立或集体制作一座拉索结构的桥梁模型。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图形信息的能力。
初步树立学生桥梁设计制作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基本理念。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观察、发现、收集、整理中找出适合纸质桥梁模型设计制作的设计构思。
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欣赏导入:1、学生欣赏桥梁模型。
(运用多媒体)2、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生活中看到过哪些桥梁?这些桥梁的造型有何不同?(对桥梁的作用、造型结构、艺术特征有初步的认识。
)3、教师:古往今来,桥梁一直扮演着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角色,人们对桥梁也倾注了许多美好、丰富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用简易的桥梁折纸设计立体贺卡,表达一份对朋友的友情吧。
(二)演示讨论:1、展示桥梁立体贺卡。
2、平展贺卡,展示平面效果。
3、课件演示制作桥梁折纸立体贺卡。
(三维动画效果给学生以直观感受。
)4、学生观察思考:1)材料要求2)结构要求3)制作步骤4)制作要领学生针对所要思考的问题展开讨论。
教师总结:材料需要用硬卡纸,结构上可以采取拱桥式的造型;制作时运用切割和折叠的技巧。
(三)学生尝试动手:1、学生制作折纸桥梁贺卡,写上祝福的语言。
(注意:设计卡片时应要考虑文字的位置。
)2、展示好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四)欣赏讨论:欣赏不同造型的桥梁图片,激发学生对桥梁的历史、人文、艺术等方面问题的探索热情。
1、1968年12月18日,中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标志着中国桥梁建设的一个飞跃。
2、位于湖南省通道县的普修桥,建于清代,它与当地的侗族民俗习惯、民俗活动有密切联系。
3、河北省赵县的安济桥,建于隋朝,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
(五)考察安排:1、把全班分成几个考察队。
2、分配考察任务。
选出组长。
3、每队提出考察方案,讨论确定,课外实施。
(六)课堂小结:布置下节课应准备的工具,以两名到三名同学为一组带纸板、剪刀、胶水、棉签、彩笔。
第二课时一、整理考察结果:1、引导学生分析考察成果。
2、课后整理、加工考察结果。
3、建议撰写考察报告或写一篇考察心得。
二、桥梁常识:1、现代大型桥梁设计的两大类型:斜拉桥、悬索桥A、斜拉桥:用锚在塔柱上的多根斜向钢缆吊住主梁的桥。
(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斜拉桥:多罗多大桥813米)B、悬索桥:有缆索(包括吊柱)、塔和锚三者组成的桥梁。
(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悬索桥:明石海峡大桥,主跨1991米,建成时间是1998年,在日本)2、欣赏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桥梁:金门大桥、悉尼跨海大桥、香港大桥等等。
(多媒体图片)3、其他类型的桥梁:拱桥―――赵州桥城市中常见的桥梁类型:高架桥、人行天桥、立交桥等等。
4、桥梁的基本结构:支撑作用部分:柱、墩、供、梁、架、索。
交通部分:桥面安全与装饰部分:护栏5、桥梁的种类。
根据用途分:公路桥、铁路桥、立交桥等;根据材料分:竹桥、石桥、木桥、铁索桥、钢筋水泥桥等;根据外观分:平桥、拱桥、曲桥等。
三、学生尝试:1、教师用筷子搭一座桥。
提示:如何做到搭建不用连接的配件,大家观察步骤。
2、学生分组搭桥比赛,看谁又快又好。
3、欣赏《清明上河图》的拱桥,称为虹桥。
引发学生对桥梁结构与力学原理的思考。
四、欣赏讨论:1、欣赏济南黄河搭桥图片。
2、从桥的造型、线条、色彩以及周围环境的协调等方面展开讨论。
3、了解斜拉桥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缆索、塔柱、桥墩、主梁和辅助墩等。
4、斜拉桥塔柱结构的主要造型变化:四种。
五、制作步骤:1)设计草图。
2)按尺寸制作塔柱与桥面(注意色彩搭配)3)利用缆索平衡塔柱与桥面。
4)根据设计粘接缆索,固定桥梁结构。
六、学生分组设计制作,教师表扬好的作品并展示。
教学反思:学生对纸的性能不够熟悉,纸质立体制作的能力也会相对薄弱,一纸成型的设计对于他们可能会有较大的困难。
通过展开对桥梁的历史、人文、艺术等方面的探索,激发对桥梁知识的探索热情、了解桥梁建筑与生态的密切关系、环保意识、对桥梁外观的审美意识……再来进行纸质立体造型尝试,可能会达到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