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根本:进行有效统治,强化王权, 巩固西周统治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 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 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左传·昭公七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北山》
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 ——《晋侯苏编钟》
管仲对曰:“……而贡包茅不入,无以缩酒, 寡人是征。”
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
政权性质: 公天下 → 家天下 权力传承: 传贤 → 传子 社会形态: 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商朝的政治制度
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地方:内外服制 附属
附属
国
国
都城
附属 国
附属 国
殷衰,诸侯或不至; 殷兴,诸侯归之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
与王室 关系
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但未必有血缘关系
诸侯国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即使无 血缘关系也一般通过联姻与王室形成甥舅关 系,作为血缘宗法关系的补充
地方居 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 多数封国内血缘界限被打破 民组成 有血缘联系
对地方 对地方控制力相对较弱,有的 控制力 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不同
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国家制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会治理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的政治制度
时间: 秦朝以前的历史
分期:夏商西周(奴隶社会)、 春秋战国(变革时期)
制度: 世袭制(夏)、 内外服制度(商)、 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 郡县制与官僚制的萌芽(春秋战国)
禅让制到世袭制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课件
“皇帝”名称的由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将"皇""帝"这两个人间最高的 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称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先秦时期,中国的最高统治 者称"王"、"后"或单称"皇"、"帝",如:帝尧、帝舜、夏后禹、商汤王、周文王、 周武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嬴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 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就"无以称成功, 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 伟绩"。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 王"为"泰皇"。嬴政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决定兼采"皇"、" 帝"之号,将这两个称呼结合起来称为"皇帝",成为帝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秦
隋
始 皇 嬴
文 帝
政
杨
坚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 制度与 社会治 理》第1 课中国 古代政 治体制 的形成 与发展 课件( 共26张 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 制度与 社会治 理》第1 课中国 古代政 治体制 的形成 与发展 课件( 共26张 PPT)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1.商朝的内外服体制:
(1)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2)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附属
附属
国
国
都城
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3.选择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体制,分析其形成背景、主要特点及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上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Fra bibliotek识与技能本节课主要围绕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变过程,包括夏商西周的宗法制度、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察举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元的科举制等。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展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政治体制形成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提问方式:询问学生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了解,以及这一事件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影响。
3.教师引导: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从而开启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新篇章。
2.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学习体验。
-适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情感教育:结合教学内容,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4.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图
(2)内容
设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
(3)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地方 自主性和能动性丧失。
7、元朝:行省制
(1)行省制 (2)机构:行省—路—府—州—县
(3)特点: 辖区广大; 权力较大; 但受制于中央(中央 集权)
(4)影响
①奠定后世行政版图的基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②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④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4、宋代:二府三司制
二府
行政
同 中 书 门 下 平 章 事
军事 枢 密 院
三司
财政
度
盐
户
支
铁
部
5、元朝:一省制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皇帝
枢密院
中书省
御史台
吏户礼兵 刑工 部部 部 部 部 部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 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6、明朝:内阁制度 (1)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 (2)明成祖:形成内阁制度
4、隋朝
(1)废郡 (2)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两级制
5、唐朝 (1)机构:道—州—县 (2)变化
①设道为监察机构 ②道由监察机构成为地方行政实体 ③战略重地设节度使
(3)问题: 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危及中央集权。
河朔三镇
6、宋朝
(1)机构:路—州—县
路 州(府军监)
县
安抚使司(帅司) 转运使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军 机 处
日常事务
军国大事
军机处 司礼监
内 廷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新教材】统编版历史高中选择性必修一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
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
——钱 穆
由此判断,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出发点(目的)是什么?
直接:对殷商遗民的防范,对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根本:进行有效统治,强化王权,巩固西周统治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 士,士臣皂。
——《左传·昭公七年》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奴隶
以血缘关系为主,层层分封
权利和义务: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国
与家结合; 大宗与小宗既具有相对性; 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枢密院
台谏
三司使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宰相) (执政)
枢密使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二府三司
多设机构,分化事权,相权再度被削弱,皇权再次加强。
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 皇帝
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
宣政院
行政
军事
监察
宗教、西藏
吏户礼 兵刑 工
中书令一员……以太子兼之……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 ……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 ,理万机”。——《元史·百官志》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 (二)内阁制度(明成祖)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 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 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 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统编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目录(正式版)
统编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目录第一单元政治制度(1-4)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5-7)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8-10)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11-14)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
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15-16)
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17-18)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活动课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人教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PPT课件
从秦至清
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 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 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 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 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人教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 一《国 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 中国古 代政治 体制的 形成与 发展
图片反映新中国的政治体制的核心是什么?从政府工作报告高频 词反映了新中国制度模式的特点?
人教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 一《国 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 中国古 代政治 体制的 形成与 发展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从秦至清
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古代中国相权的更迭,基本上经历了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过程。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 从体制上被废除,仅在形式上以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形式保留部分权力,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 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人教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 一《国 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 中国古 代政治 体制的 形成与 发展
从秦至清
①
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② ③
④
⑤
人教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 一《国 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 中国古 代政治 体制的 形成与 发展
从秦至清
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从明代内阁制度发展与演变过程来看,内阁是有 议政权的,……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 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的政务负担;又 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 与效率。……明代阁臣尽管比历代秘书咨询官员的权 力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不是宰相。 ——摘自杜志明《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及其终结》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复习提纲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复习提纲第1单元政治制度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及特点1.演变(1)经历了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演变历程。
(2)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战国、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中国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
2.特点(1)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
(2)以皇权为中心,鼓吹“君权神授”,严格的尊卑等级,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
(3)人治高于法治。
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
(5)宗法关系残余严重影响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国家政治制度中。
(6)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制定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二、17、18世纪中西政治体制不同趋向及原因中国西方趋向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代议制确立、发展原因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地主阶级维护其利益需要资本主义发展较快,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政治中国地域辽阔,专制统治有利于国家统一西欧各国地小人少;为了缓和矛盾,巩固统治思想传统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忠君思想、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头脑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思潮使人们追求自由、平等、民主历史传承大陆文明,专制日久海洋文明,古希腊、罗马文化影响三、中国古代改革内容的特点(以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为例)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
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
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决定的。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精品课件(共28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精品课件(共28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精品课件(共28页)
史料:(尚书省)……掌统理六官,纲纪庶务,以贰令之职。 (门下省)……给事中掌陪侍左右,分判省事。凡百司奏抄,
,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 ,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怎样认识军机处的作用?明清两代中枢机构内阁和军机处的共同特点是
什么?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精品课件(共28页)
目录 第三章 两千年三循环——行政区划与地方
行政组织层级的增减 第一节 从郡县两级制向州郡县三级制的
转化
第二节 从州县二级制向道(路)州县 三级制的转化
) 第三节 从省路府州多级制向省县两级
制的简化 ——周振鹤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汉朝至清前期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 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特点 ?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精品课件(共28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 形成与发展
பைடு நூலகம்
,字的构义,源于用 棍棒驱使他人向既定目标 前行。
主要指以制度为核心的国 家支配行为。
,自水的初始处、基础 、细小处开始,以水的特征 为法,进行的修整、疏通, 是为治。 主要指对社会的管理及其成 效。
第一单元 政治体制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的产生,国家统治依赖一 些列制度的建设,包括建立组织和制定规则。以权力分配、机构设置 和运行为主的政治体制,规定了国家制度的基本框架。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重点讲解:教师着重讲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过程及其在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生理解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夏商周时期封建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提高课堂参与度。
4.重视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小组讨论、合作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精讲精练,注重课后巩固。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结合课后作业和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以往认知和情感态度的影响,对政治制度的评价可能带有主观色彩。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客观分析和理性评价。
同时,学生在团队合作、沟通交流方面有待提高,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和课本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3.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小组展示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尊重和认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皇权至上: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法律 事务等大权。
中央:三公九卿制
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国 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家 天下”色彩
参政方式: “廷议”。可 集思广益,一定程度上减 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 的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 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即 所谓“兼听独断”。
对内
政治制度 官员选拔 法律与教化 货币赋税
职 职能 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
能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对外职能 第四单元 国家关系
2.时空范围
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空:中国+西方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 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齐中央 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了 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各 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 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 的独特性。
周秦之变
角度 地方单位 官员身份 选官标准 产生方式 在职时间 经济来源 行政特点 权力大小
影响
贵族政治 邦国 贵族 血缘
宗法世袭 终身 采邑 分权
独立性强 没有形成高度集权
官僚政治 郡、县
官僚 才能 皇帝任命 任期 俸禄 集权 听命中央 加强中央集权
原因 经济发展:井田制走向瓦解, 小农经济产生,封建土地私有 制逐步确立。 政治变动:宗法血缘关系瓦解, 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兼 并战争频繁,统一趋势出现。 思想繁荣:百家争鸣,法家提 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理论。
(四)原始民主传统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 司牧之,勿使失性。有 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 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 公,诸侯有卿┄┄以相 辅佐也。善则赏之,过 则匡之,患则救之,失 则革之。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共31张PPT)
政治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政治权力分配基于血缘关系
嫡
长
子
继
承 制
天子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大宗 (宗主)
小宗
(大宗)
诸侯
小宗
嫡长子
卿大夫
(大宗) 小宗
余嫡子及庶子
士
(大宗)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 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共31 张PPT)
三公九卿, 各司其职, 互相牵制, 保证皇权。
御史大 夫
监察百官
奉 郎卫 常 中尉
令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
皇帝
中
央
行
丞相
太尉
政
机
辅佐皇帝
构
军事
处理政务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治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 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共31 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 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共31 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 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共31 张PPT)
宋代行政中枢的演变
➢ 宋代二府三司制示意图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 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共31 张PPT)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三省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刑部
工部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 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共31 张PPT)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政事堂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程标准:①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②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 级管理的变化;③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脉络;
回顾所学,分析下列材料中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哪些制度
史料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
为己。
战国
君主专制萌芽、郡县制、官僚政治雏形
(一)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
分封对象 1、分封制:
分封内容 2、宗法制: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3、基本特征:
等级示意图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利分配与 血缘关系相结合。
探究——先秦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周文王占卜图
材料: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 治权力,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 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 作用;……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 中央集权。
递书传令 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制度的演变
思考:结合所学,指出以下图片所体现的朝代和制度或措施, 并说明理由。
皇帝
中朝
决 尚 侍 常策
书
机
令 中 侍构
外朝
执
行丞御太
机
史
构
相
大 夫
尉
有事上报
九卿
汉朝:中外朝制度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制度的演变
思考:结合所学,指出以下图片所体现的朝代和制度或措施, 并说明理由。
皇帝
皇帝
内阁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清朝:军机处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制度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社会经济发展,宗族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追本溯源 东周(前770-前221)
壹 封建政体诞生 【课堂探究】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的原因。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
壹 原始民主传统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
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
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 《 左 传 · 襄 公 十 四 年 》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
——《左传·昭公四年》
上述材料体现了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哪些特点?
追本溯源
壹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追本溯源 夏(约前2070-约前1600)
壹
世袭制
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
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
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
三司
三司使
财政
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政事堂)
枢密院
台谏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宰相) (执政)
枢密使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行政
军政
监察
贰 中书省(一省制)
皇帝
帝王将相 元(1271-1368)
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
宣政院
行政
吏户礼 兵刑 工
军事
监察
宗教、西藏
中书令一员……以太子兼之……右丞相、左丞 相各一员……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 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东汉政论家仲长统总结的三公权力 被削弱的原因是什么?
汉光武帝 刘秀
帝王将相 隋唐(581-907)
贰 三省六部制
吏部
皇帝
户部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礼部 兵部
决策
审议
执行
刑部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工部
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帝王将相 两宋(960-1276)
贰 二府三司制
皇帝 御前会议
——《元史·百官志》
帝王将相 明(1368-1644)
贰
废除宰相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
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
因之,虽有贤Βιβλιοθήκη ,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
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 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关于启的即位,为什么出现上述两种不同的说法?
追本溯源 商(约前1600-前1046)
壹
内外服制
◎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
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商 汤
内服
商王直接统治 的王畿地区
外服
商王间接控制 的方国和部落
追本溯源 西周(前1046-前771)
壹
分封制
◎西周分封示意图
(周公)兼制天下,立 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人。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太
九 卿
廷
典
尉 宫门警卫 仆 宫廷车马 尉 司法、首都警卫 客 少数民族
宗 正 皇室宗族
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治粟内史 租税、 财政
少 府 皇家财政、官府手工业
帝王将相 秦(前221-前207)
贰
文书制度
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 (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 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目 录
CONTENTS
壹贰
先 秦
追
时 期
本
的
政溯
治
制源
度
秦 汉
帝
至
明 清
王
的 中
将
央 行
相
政
叁
秦 汉
经
至
明 清
邦
的 地
纬
方 治
国
理
肆
中 国
课
古
代 政
堂
治 制
总
结 度
梳
理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 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睡虎地秦墓竹简
帝王将相 西汉(前202-9)
贰
中朝
汉武帝 刘彻
皇帝
中朝
决
策
尚 侍 常机
书
构
令中侍
外朝
执
行 机丞 构
相
御 史 大 夫
太 尉
有事上报
九卿
帝王将相 东汉(25-220)
贰 尚 书 台 ——新 的 行 政 中 枢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 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 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 而已。
——《资治通鉴·秦纪二》
贰 三公九卿制
皇帝
丞
相
百官之长,统领百官; 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三
公
御史大夫
副丞相,协理国政,掌 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
帝王将相 秦(前221-前207)
太 尉 最高武官,掌军事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奉 常 宗庙礼仪教化 郎 中 令 宫中警卫
卫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太廷 仆尉
典 客
追本溯源 东周(前770-前221)
壹 封建政体诞生 【课堂探究】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
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 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宰相制度缘何被废?
明太祖 朱元璋
帝王将相 明(1368-1644)
贰
内阁制度
明 成 祖
朱 棣
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 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夫以
无权之官,而欲强作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 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甚望更难 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 ——《明神宗实录》载叶向高奏疏
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 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中外历史纲要(上)》
②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
帝王将相
贰
——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
帝王将相 秦(前221-前207)
贰
皇帝制度
秦 始 皇
嬴 政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 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 “制”,令为“诏”,追尊庄襄王为太 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 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 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 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荀子·儒效篇》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奴隶
壹
宗法制
追本溯源 西周(前1046-前771)
天子
诸侯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嫡长子(嫡长孙……)
大宗 (宗主)
嫡长子(嫡长孙…… )
小宗 大宗
卿大夫
小宗
嫡长子(嫡长孙…… ) 大宗
小宗
嫡长子…… 大宗 士
小宗
庶
追本溯源 西周(前1046-前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