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主义国家探索从一国模式发展到本国特色.

合集下载

第三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三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本章目录

一、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和不断深化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 问题的提出过程,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形 成过程,掌握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及其 特点,理解和领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根本 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论述。全面正确地认 识和掌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懂得中国共 产党为什么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 求。
1871年巴黎公社
成立,第一次 塑造了社会主 义共和国的雏 形。
社会主义主张变为现实

1917年,十月革 命的胜利,缔造了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 家——苏联,把社 会主义主张变成了 现实,实现了社会 主义发展史上的第 二次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理论成果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模式, 号召“学习苏联”、“苏联的今天,就是 我们的明天。”这种选择有其历史必要性:
(2)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主要理论观点包括: 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还没完全建成和完全巩固;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存在及 其处理方法,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 治生活的主题; 提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提出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 针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提出
1980年5月,邓小平 指出:“社会主义是 一个很好的名词,但 是如果搞不好,不能 正确理解,不能采取 正确的政策,那就体 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 质。”

1985年提出改革没有伤害社会主义本质,是活了 社会主义。 1986年9月提出社会主义两个根本原则: 一是发展生产, 二是共同致富。

2013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总结

2013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总结

目录
前页
后页
其中主要的三种经济成分是: 1.社会主义经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 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2.个体经济: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在国民经 济中占绝对优势 3.资本主义经济
目录
前页
后页
从1949年到1952年,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我国工 业生产总产值增长了145%,农业生产总产值增长 了48.5%。可见,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有了一定的 经济基础。
目录
前页
后页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工业化 总路线 三大改造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农业
目录
前页
后页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透视过渡时期总路线,可见其是从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 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与改造并举, 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结 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 其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所有制 的问题。
目录
前页
后页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 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共 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一面。 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 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 为一种可以接受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力 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也有 资本主义因素。其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 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 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后页
1949年 10月3日至 1951年5月 21日,中 国同各国 建交情况。
目录
前页
后页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 为斯大林70岁祝寿时合影。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概论教学大纲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概论教学大纲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码:INT206 学时数:40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为国际政治专业的专业系列课。

通过本课程的介绍和评析,使学生对当代世界两种制度、三类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从而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同时,通过对西欧主要社会党、共产党等左翼政党、前苏联东欧地区共产党及冷战后该地区主要左翼政党的研究以及亚洲、拉丁美洲共产党执政国家的跟踪,为学生们进一步研究西欧、俄罗斯、前东欧各国、东亚及拉丁美洲的区域和国别政治打基础。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兴亡(6学时)第一节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几个问题一、社会主义在相对落后国家首先胜利引起的争论二、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三、社会主义首先在落后国家胜利必须解决好的几个问题第二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一、苏联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二、斯大林在苏联模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三、苏联模式的内容和主要特征四、苏联模式的是非功过第三节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一、赫鲁晓夫时期的社会主义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社会主义三、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短暂的过渡时期四、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第四节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原因和教训一、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原因二、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教训三、冷战后的俄罗斯共产党第二章东欧八国社会主义的失败(6课时)第一节东欧八国社会主义的的诞生一、东欧八国走上社会主义的过程二、东欧八国与苏联的关系第二节东欧各国的改革与探索一、南斯拉夫的探索二、波匈等国的改革第三节东欧各国的剧变及其主要教训一、东欧各国剧变的过程和原因二、东欧各国剧变的主要教训三、冷战后的东欧各国共产党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6课时)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三个阶段一、从初步探索到独立探索:成就与问题二、曲折发展的历史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三、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三节第三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一、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二、胡锦涛的以民为本第四章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不同命运(6课时)第一节蒙古社会主义的幻灭第二节朝鲜在困境中坚持社会主义第三节走在革新开放大道上的越南社会主义第四节老挝向社会主义稳步过渡第五节稳妥求进的古巴社会主义第五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6课时)第一节社会党国际的民主社会主义一、社会党和社会党国际的历史和现状二、社会党国际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三、社会党国际的民主社会主义实践及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四、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第二节各国共产党的科学社会主义一、共产党的“欧洲共产主义”二、葡共、希共、美共等老共产党的社会主义三、新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现状第三节其他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一、托派第四国际的社会主义二、无政府主义的社会主义观三、绿色运动、绿党和生态社会主义第六章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6课时)第一节战后亚非拉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衰一、战后亚非拉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原因及其特点二、亚非拉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的基本类型三、亚非拉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的低落第二节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社会主义一、亚洲的社会主义二、阿拉伯社会主义三、非洲的社会主义四、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第三节发展中国家共产党的科学社会主义及其他社会主义派别一、发展中国家各国共产党概况二、格瓦拉主义三、基督教的社会主义三、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重点指导学生自学和自己组织研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补充知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补充知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关概念的理解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概念是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首先提出来的。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从邓小平同志以上表述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的社会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概念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章节目录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章节目录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章节目录第一章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人类自古就有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与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三、空想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代表人物四、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和历史地位第二章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及其实践一、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理论和实践活动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四、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六.科学社会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主导思想第三章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一、俄国革命运动与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二、时代变化与”—国胜利论”的提出三、俄国十月革命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四、巩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斗争五、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第四章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与苏联模式—、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工业化二、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特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向多国的发展四、20世纪20—5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经验与教训第五章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近代中国的艰难选择与必然结果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巩固四、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五、英定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础第六章世界社会主义的曲折与奋起一、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探索及其曲折历程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过程三、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教训和启示四、万马齐喑中的重新奋起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社会主义新纪元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启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四、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二、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和战略布局三、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六、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七、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价值[摘要]随着人类对社会发展认识的不断加深,社会主义出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最后诞生科学社会主义。

然而,科学社会主义从诞生到发展,整个进程经历了长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活动的完善。

在此过程当中,中国共产党人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展现了多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价值16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托马斯•莫尔在他的《乌托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但是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的无产者群众的世界观,是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学说。

随着人类对社会发展认识的不断加深,社会主义出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最后诞生了科学社会主义。

1848年2月,有马克思恩格斯制定的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战斗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它既宣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又标志着国际共运的兴起,马克思恩格斯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

然而,科学社会主义从诞生到发展,整个进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活动的完善。

从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来看,其过程大致经历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阶段、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社会实践的阶段、社会主义国家探索从一国模式到本国特色的阶段。

在此过程当中,中国共产党人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行了初步探索。

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 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
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
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当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60—1919)
分水岭: 1919年五四运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
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
对 革 命 规 律 的 把 握 程 度
中共二大, 制订民主革 命纲领。单 纯工人运动 到统一战线 联合资产阶 级,国共第 一次合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
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一词的由 来
马克思主义一词的首次出现是 19世纪60—70年代,当时 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等人从 贬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
1883年3月14日马 克思逝世后,为了肯定马克思在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 发展
采取积极 引导、逐 步过渡的 方式
用和平方 法进行改 造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农业
突破先机械化、后集体化的设想,创造出 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等适应不 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过渡形式
手工业
资本主义 工商业
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而且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 条件。
大革命。
大革命失败后, 中共独立领导
民主革命, “枪杆子里面 夺政权”“工 农武装割据”, 走农村保卫城 市的革命新道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定与探索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定与探索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定与探索首先,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定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迅速展开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探索。

这些探索包括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国有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构建等。

这些探索的目标是通过消灭剥削和建立公有制来实现社会主义。

其次,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中国经历了多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

这些时期都伴随着政策的调整和实践的探索。

例如,在大跃进时期,中国试图通过集体化和大规模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来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然而,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导致了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

第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是与国际形势和国内实际相结合的。

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始终紧密联系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例如,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面临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浪潮,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开放和改革的政策,引入市场机制,推动经济发展。

这一探索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第四,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发展理论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践和理论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观点,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这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最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定与探索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中国需要继续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

这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1.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三次重大飞跃。

(1) 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到科学的理论,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中的第一次飞跃;(2) 社会主义由科学的理论发展到实践,并且在社会主义运动中诞生了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第一次成为现实,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中的第二次飞跃;(3) 社会主义从苏联的"一国模式"发展到"本国特色",特别在中国,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中的第三次飞跃。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必然性和可能性。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有时代的必然性。

19世纪中叶,欧洲实现了产业革命,基本上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它推动了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从20年代到40年代短短30年间,欧洲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经济危机,它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像资产阶级理论所鼓吹的那样,是人类理性的体现,相反,它的痼疾已开始暴露。

与此同时,三次大规模工人运动的爆发也表明,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工人运动的最后被镇压,既证明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理论的局限性和虚伪性,也说明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有一个能指引它解放的科学理论来武装。

资本主义向何处去?工人运动向何处去?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提出了历史的必要性。

3.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想体现在哪里?把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相对独立的称为"社会主义阶段",并认为它还可以再分为几个小阶段;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只能"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整个过渡时期,要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任务;要利用资本主义,利用商品和货币交换;要加强文化建设,并有步骤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等等。

这些思想都明显的把握住了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俄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特点,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21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21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21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12.24•【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一〇三号•【施行日期】2022.01.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一〇三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21年12月24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2021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第一次修订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第二次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基础研究第三章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第四章企业科技创新第五章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第六章科学技术人员第七章区域科技创新第八章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第九章保障措施第十章监督管理第十一章法律责任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全面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科学技术事业的全面领导。

国家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科技创新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科技强国。

第三条科学技术进步工作应当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服务。

国家鼓励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推动应用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社会事业,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修订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详解

(修订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详解
❖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在农村传 达毛泽东 “关于合 作化问题” 的报告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 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 路
农民积极报名参加合作社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情况,制定 正确的阶级政策
依靠贫下中农巩 固地团结其他中 农,发展互助合 作,由逐步限制 到最后消灭富农 剥削的农村阶级 政策。
见p92
1955年4月17日,周恩 来到印尼万隆出席亚非 会议受到热烈欢迎。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和形 式?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 性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什么?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 了社会主义?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1、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来看
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半社会主 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 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 制度。
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 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 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华北区百货公 司等单位向私营企 业的订货档案。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步
主要实行初 级形式的国 家资本主义
主要实行个 别企业的公 私合营
实行全行业 的公私合营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郭琳爽在 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表态: “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 向工人阶级转”。

第三章 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第三章 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救国阵线的政府
社会党政府 捷克和斯洛伐克分立 民主论坛为首的政府 南共联盟分裂为五个独立国家 民主党为首的政府
值得注意:这场剧变决非社会主义自我完善 的改革,而是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演变。
东欧剧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东欧8国的剧变,有3波浪潮:
第一,波兰、匈牙利掀起剧变第1波浪潮。
1980年,波兰“团结工会”在罢工浪潮中建立。
第三,广泛参加国际劳动分工,把工业品 的国内价格与国际市场的价格挂起钩来。 在外交上
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独立自主
南斯拉夫的自治制度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64年),自治制度首先在工
厂和企业内部发展; “工人自治”是一种“看得见的手”的
体制,它把行政分权与政企分权相结合,在保 持总的国家控制的基础上,引进了部分市场协 调机制。
第一,尽可能消除与外部世界的对抗因素,结 束与西方的冷战,减轻苏联的战略负担,为改 革创造缓和的外部环境;
第二,积极加入世界经济体系,消除以往游离于 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对自身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第三,确立与资本主义长期和平共处的关系,使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对抗仅仅并且完全 通过和平竟赛与和平竟争的方式进行”。
第一、东欧国家被迫照搬苏联的政治体制
政治影响
(高度集权 的政治体制)
一党制 等级制—— 特权阶层
第二、东欧国家被迫照搬苏联的计划 经济体制
所有制关系:由私有制向单一公有制过渡, 实现农业集体化。
经济发展战略上:片面强调重工业,忽视 轻工业和农业,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 转变。
经济管理体制上:采取指令性计划、行政 手段。
1990年4月, 匈牙利第二 回合大选中, 民主论坛获 胜,安塔尔 组阁,成为 自由匈牙利 的总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总结 - 06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总结 - 06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06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一、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进程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1886年美国芝加哥50万工人起义:“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小时工作日。

”理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莫尔《乌托邦》和康帕内拉《太阳城》助记:摩托康泰2、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助记:胜利哦3、《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

2、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无产阶级革命有两种形式:暴力革命(主要的基本形式)和非暴力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简答题)1、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2、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3、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4、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助记:公有取代私有、剥削阶级消灭、大多数人为主、不断前进不回头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苏联)。

列宁:三个阶段:巩固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斯大林:建成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被称为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

在前苏联推行所谓“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领导人是斯大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发展到多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阿尔尼亚、中国、朝鲜、越南、老挝世界上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共有五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古巴共和国。

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是在1936年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多国首先胜利的理论依据是: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并领导实施新经济政策在苏维埃俄国领导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负责人是列宁苏维埃俄国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行的政策是:取消商品货币关系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

大学毛概2018版重点整理

大学毛概2018版重点整理

毛概2018版重点整理本文所标注页码以2018版教材为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938年,毛泽东的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的定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定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六个方面)(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四)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五)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形成过程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两个主题补充:【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党的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全国人大十九届二次会议:作为国家指导思想写进宪法【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六大:写入党章作为全党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十九大:写入党章(六)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及评价时间地点:邓小平主持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知问题上,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1)认为凡是毛泽东作出的一切决策指示,都必须维护、始终遵循(2)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全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模式”从“一”到“多”的嬗变

“社会主义模式”从“一”到“多”的嬗变

“社会主义模式”从“一”到“多”的嬗变“社会主义模式”是指一种具有本国特色的、在社会中已经达成共识的社会主义体制——包括有本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他方面体制的总称,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

对“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是一个关系着社会主义生存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能否在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战后,伴随着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各国共产党人纷纷开始了对“社会主义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他们在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走了不少的弯路、遭受了不小的损失,不过正是这些经验与教训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模式”问题有了突破性的认识飞跃,推进着各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建设事业向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方向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多样化”的设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没有做出具体的描述,但是他们的论著中却暗含着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及其建设基础做出的“多样化”设想。

马克思恩格斯早年设想社会主义革命会首先在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并且指出:社会主义胜利必须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比较发达的基础之上,无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预想社会主义“至少需要英法德三国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胜利”。

到了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对俄国、印度等东方国家的特殊性有了初步的认识,认为东方国家早晚将会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并且最终由资本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不过,到了19世纪70、80年代,马克思对东方国家必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论述进行了修正,反对将西欧发展模式搬到东方,而且初步设想了东方社会超越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可能性。

针对当时俄国还是一个封建军事专制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刚刚起步这样的情况,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于1881年写信给马克思,请教马克思是否各国都必须经过完整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这样认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8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 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19
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的需要
十八大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 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10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邓小平
一方面肯定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
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另一方面在总 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
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 入思考,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11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
26
三、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1.处理好整体推进与正点突破的关系
复杂系统工程 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
27
2、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摸着石头过河:坚持边实践边总结,积累经验后逐步
推开,出现问题就及时应对,发现错误就马上纠正,
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发展历史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下, 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同 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一方面历史 经验表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另一 方面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困难也要求我们 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
34
3、开放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 秀成果 江泽民指出:中国的发展和进

论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三条主线

论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三条主线

论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三条主线摘要:社会主义是作为取代资本主义而提出来的社会理想。

以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为标志,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漫长历程。

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探究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和制度的产生、演变、发展历史规律的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从一国到多国的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探寻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新思路的三条主线。

关键词:社会主义发展史;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有效方式。

中图分类号:K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09-0012-03(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南充637009)张莎张思军∗∗∗第41卷第9期绥化学院学报2021年9月Vol.41No.9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Sep .2021收稿日期:2021-03-01作者简介:张莎(1995-),女,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张思军(1973-),男,四川达州人,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伦理。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英才基金项目“中国近现代政治伦理思想论纲”(17YC582)。

社会主义发展史,不仅是理论的发展史,也是实践的发展史。

从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来看,社会主义发展史呈现出三条主线:一是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二是社会主义制度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三是社会主义运动走过了从一国到多国的进程。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三条主线,对于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述了其科学性。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从空想到科学转变的标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单项选择题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2、⼀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最⼤的实际是: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盾是:⼈民⽇益增长的物质⽂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产之间的⽭盾。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5、我国改⾰的性质是: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我完善和发展。

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不动摇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是:改⾰。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个中⼼、两个基本点。

10、党的⼗五⼤,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多项选择题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BCD)A.以经济建设为中⼼;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坚持改⾰开放D.⾃⼒更⽣、艰苦创业;E.不断解放⽣产⼒、发展⽣产⼒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ABC)A.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经济;B.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政治B.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化;D.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国防;E.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3、改⾰、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BC)A.改⾰是动⼒;B.发展是⽬的;C.稳定是前提;D.发展是⼿段;E.改⾰是⽬的4、中共⼗三⼤的主要贡献是(AB)A.全⾯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C.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D.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E.制订了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指⽰⽅针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ABCD)A.⽣产⼒总体⽔平落后;B.商品经济不发达;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完善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明不健全、不成熟;E.消灭剥削、缩⼩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6、改⾰是(ABC)A.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B.中国的第⼆次⾰命; C.社会主义制度的⾃我完善和发展D.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变⾰;E.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改良7、党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和主要内容是(ACD)A.以经济建设为中⼼; B.解放和发展⽣产⼒;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坚持改⾰开放; E.坚持两⼿抓,两⼿都要硬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个历史阶段,(BCD)A.它反映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B.它反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C.它决定于⽣产⼒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条件D.它的历史任务是实现⼯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E.它的战略⽬标是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实现⼩康9、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五次提出党的总路线或基本路线,其中属于正确的部分是(ABE)A.新民主主义⾰命时期的总路线;B.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劲、⼒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D.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E.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0、发展⽣产⼒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ABCD)A.社会主义的本质;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盾;C.建⽴强⼤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D.我国的现实状况;E.帝国主义对我国实⾏经济封锁三、简答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是特指我国在⽣产⼒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教案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教案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邓小平理论概论第三章)前言这一章主要讲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也就是邓小平谈的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什么是社会主义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搞社会主义,那么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去建设社会主义。

所以,我们这一章的要求是这样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什么样的探索,取得什么理论成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并把它当作首要的问题。

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那么在坚持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怎么样在实践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所以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社会主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要理解的问题,一共分为三个大内容:第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第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第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1956年---1978年)(一)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在1978年以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什么样的探索,取得了什么成果。

与两个问题相关。

一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要走自己的路,为什么要提出走自己的路。

二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什么成果。

这和两个历史背景相联系:总结第一个5年计划出现的经验教训和借鉴苏联经验。

建国初期,由于我们自己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在建设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当中,我们直接把苏联模式搬抄过来,苏联模式是有弊端的,比如说国民经济失调,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重工轻农等。

在我们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也就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我们国内出现了对工农商的改造过快过急,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重工轻农,冒进等等的情况,同时在国际社会主义,特别是和我们一样照抄照搬苏联模式的国家也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1956年召开了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全盘否定了斯大林,直接导致了波匈事件的爆发,许多国家纷纷提出要摆脱苏联模式,走自己的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抛弃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体制, 采取了符合本国实际的改革策
最后导致这些国家社会主义革 略措施,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把
命和建设事业的夭折。
改革推向前进,并取得了举世
瞩目的成绩。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探索(改革机
遇的多次丧失)
随着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不仅东欧各国 进行了改革探索,苏联国内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 改革和探索,但是多种因素制约,苏联终究未能 突破传统模式,以至于一次次地丧失了改革的机 会。综观苏联的改革历程,大体上经过了赫鲁晓 夫时代和勃列日涅夫时代。
赫鲁晓夫的改革是没有真正触动斯大林模式的小修 小补。例如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 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 大规模的垦荒。当年即建立124个国营农场,到1955年底 增加到425个。1 954~1960年,先后开垦四千多万公顷荒 地。这期间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三分之一 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 加上粗放耕作,到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就呈现下 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不仅 如此,垦荒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寸 草不生的荒漠。
➢改革的内容,开始深入到社会主义体制运行机 制内部,探讨完善这一体制的各种问题。
➢通过改革,在不同程度上缓和了旧体制与生产 力之间的矛盾,因此,改革的成效一度比较明 显。
第三次改革浪潮(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第三次改革浪潮的特点
改革的规模更大更具普遍性 改革的内容比以往更加全面、 系统、深入。 改革的开放性愈益加强。
经济体制方面: (1)改革中央的经济管理机构;
(2)改革农业管理体制。
1、农业: ①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
数量的牲畜; ②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③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
农庄。
2、工业: ①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②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③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
改革的基本过程:改革的偿试,曲折的道 路,勇猛的冲击,仓促的退却。
经济增长的势态明显减弱 社会生产必须由粗放型 向集约型转化 改革
匈牙利“计划指 1968年捷克斯洛伐 苏联的“新经 导下的市场经济” 克的“布拉格之春”济体制”
➢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对传统体制的弊端有了 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吸取了前一个阶段改革 的仓促上阵的经济教训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比较 自觉、较为充分而全面的改革。
必要性在于:历史唯物主义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 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的历史进程。推动这一进程的基本力量始终 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内在根源: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运动,要求社会主义要不断改革。 现实动因:苏联模式的弊端与社会主义国家的 国情所使。 外在原因: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与科技革命 浪潮的冲击。 理论根据: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特 性的理念。
第三种出现在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和东 欧情况不同,中国、朝鲜、越南、老 挝等国“二战”前均属半封建、半殖 民地或完全殖民地国家。
(二)苏联模式在国际上的推广P76
各国领导人也曾主张走不同于苏联的发展 道路,但是,一方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 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而苏联是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它的经验自然得到其它国家的 重视;另一方面东欧大都是在苏联红军的 解放或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获得解放走上 社会主义道路的,而苏联又自认为它的模 式具有普通的世界意义,非要各国照搬不 可。
今天60岁以上的人 对他印象很深,他 对斯大林时期的许 多阴暗面持否定态 度,结束了警察恐 怖,释放了数百万 政治犯,为近2000 万人恢复了名誉。 这件事是难能可贵 的。人们不得不承 认,在赫鲁晓夫当 政时,“日子确实 比斯大林时代轻 松”。
赫鲁晓夫1964年 被勃列日涅夫赶 下台时,气呼呼 地说了句大实话: “你们今天能罢 免我,也多亏了 我创建的宽松民 主政治体制!”
赫鲁晓夫的改革不是沿着扩大民主、引
进市场机制的方向前进,而是急躁冒
进,在原有的体制内寻找出路,故成
效甚微。
• 积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赫鲁
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 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 性和开创性。
• 消极: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只 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脱离实际,主 观主义,急躁冒进,也并没有从根本上改 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导致失败。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对社 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 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不是一次 性的行为,而是一个渐进的发 展过程。
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全面性和系 统性的特征。
目的
第一次改革浪潮:(50年代中期到60年
代初,改革的偿试阶段)
改革的特点:大都是在传统体制的弊 端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作为消除 危机的应急措施而被迫开始的。
提示:赫鲁晓夫从主观愿望出发,以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方式,在 原来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进行大规模垦荒,而且不顾自然条件 是否适宜。不但未达到目的,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 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 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 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 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 土地被风“刮走了”。
第三,东欧国家被迫照搬苏联“大清洗” 的做法。
南斯拉夫抵制苏联模式,却未能完全 摆脱苏联模式
出于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尊重和 信赖以及苏联把其模式绝对化。
当时除了苏联模式以外不存在其他任何社 会主义的现成模式。
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 了苏联的援助,由苏联帮助制定经济发展战 略与建设计划,处在苏联的直接控制之下, 这就决定了必须学习苏联模式。
(一)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实践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过程中和 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东欧和亚洲一 些国家的人民民主政权通过三种途 径建立起来。
第一种是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社会主 义制度确立的途径。
第二种是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 共和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建设社会主 义的方式。
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 特性的理念
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
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它任
何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
和改革的社会。
《马恩全集》第37卷
批判性:批判是改革的起点,没有批判 就没有改革。
创新性:创新是改革的本质特征,也是 改革的落脚点。
实践性:这是改革的动态特征,改革必 须具有可行性,成为社会实践才有意义
今天再看赫鲁晓夫的“修 正”,比如他对“个人迷 信”的批判和谴责,他为 数百万被镇压和下狱的人 平反昭雪,他拨乱反正废 除秘密审判和从肉体上消 灭“政治犯”的做法,他 提出的“和平共处,和平 竞赛”的外交政策等,实 际上正是对近乎走到尽头 的斯大林式社会主义道路 的挽救,并不是什么“修 正主义”,而是“进步主
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信中描述了当时农 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迫切期望。信中写道:“……我们的人民
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
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
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
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
一、苏联模式在国际上的推广
二战胜利后的最大成果,是东欧和东亚 的12个国家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使 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并在地理上连成一片,形成了拥有世界三 分之一人口和四分之一土地的社会主义世 界体系,极大地发展了十月革命的成果, 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充分显示 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根深蒂固和旧的习惯势力的巨大障碍, 全面高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在深入发展的同时,面临的 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出现两种不同的改革观
苏东国家屈从于内外压力和
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知难而
困难,把社会主义的改革变成 进,继续以改革为动力,坚持
了对社会主义的“革命”,从 朝着社会主义方向探索前进,
(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是对原有 体制的小修小补。 (2)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急功近利。 (3)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瞎指挥, 出尔反尔,政策不稳定。
(个人作风急燥,反复无常)
在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有辱斯 文,丑态百出.
俄罗斯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三位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 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列宁号召:“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 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斯大林抽着烟斗,严肃地下 令:“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 赫鲁晓 夫敲着皮鞋喊:“加大油门,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 开!”他是个犯错误的共产党人.
苏联模式是一种准战时体制,同经过艰苦革命战。因此,仿效、照搬就 顺理成章,而东西方冷战又鼓励和加剧了这种做法。
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所面对的条件和面临的任务 与苏联建立其模式时相似、类同,苏联模式在特定 历史条件下取得的成效也支持了各新生社会主义国 家照搬和仿效。
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
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
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
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
搞肉!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
无所有。个别的成就不能改变这种景象。历史上就出现过人们跑
离土地的事!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我们的人民为报刊上
公布的有关收获庄稼进程的数字感到高兴。但我们以什么样的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