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

合集下载

中国六次政府行政机构改革

中国六次政府行政机构改革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精兵简政到废除干部终身制。

内容:适应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需要,着力改变机构臃肿、层次繁多、人浮于事等状况,明确行政、事业、企业的界限,精干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结果:一是精简了机构和公务人员。

二是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

三是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四化”标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

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条件为辅”,即经济性质仍然是计划经济。

这次改革只是一次数量增减性的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提出转变职能到开创“三定”局面。

内容:首次提出转变职能这个关键,裁减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设专业机构,减少专业部门对企业的干预,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结果:一: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41个,直属机构从22—19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二:这次改革历史性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直到现在,仍然是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从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到第二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期间我们实行的是“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尽管加了诸多限制,但经济性质已变成商品经济了。

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行政体制改革到政企分开。

内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改革计划、投资、财政、金融管理体制,撤并了一些专业经济部门和职能交叉的机构,将一部分专业经济部门转化为经济或服务实体,将综合经济部门的工作重点转到宏观调控上来。

结果:一是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企业成为市场主体。

二是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转变工作方式三是合理划分职责权限,理顺上下左右关系。

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到大刀阔斧改革。

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在转变职能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实行政府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以及直接管理企业的脱钩,同时大幅度裁并国务院组成部门,精简人员编制。

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

而下迚行,对于任何的自下而上方 式迚行的试验都要慎重。其次,构 筑大部门体制需要对政府机构设置 迚行通盘考虑,充分考虑管理要素、 行政任务和实际需要。第三,处理 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第四,处理 好大部门改革的通盘规划与分步骤 推迚改革方案的关系。第革简单地等同于大
这和以前的“官本位”是相冲突的, 而且大部制实际上是在精简机构,各 级政府存在改革动力不足的问题,这 个动力有观念上的,也有实际利益上 的冲突。
• • • • • •
改革原则: 1.回应性调适原则。 2.总体性统筹原则。 3.系统性集中原则。 4.制约性协调原则。 5.总揽性分别原则。
• 首先,大部门体制变革一定要自上
• 大部制改革,不是部门越大越好,而是要达到简政放权的目的,减
少政府对市场对社会的干预,削减政府的权力,剥夺政府的部门利 益,这才是最核心的,如果没有这些内涵的改革,简单的部门合并 其意义并不大。大部制改革绝不简单仅仅是行政改革,改革的前期 是政治改革,后期就是经济改革,大部制是两者的结合点。
改革难点与弊端
种由核心化的行政决策中枢及其办事机构、综合化的政府组成部门、专门 化的执行机构三个要素形成的政府组织架构。大部门体系应采取决策权、 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大部门体制的实质是 一种政府治理模式。大部门体制改革应该是政府组织架构调整与政府运行 机制再造的统一。[
大部制改革的原因
2013年大部制改革
2013年3月10日发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 职能转变方案表示,国务院组成部门至 少减至25个。(一)实行铁路政企分开 (二)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三)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四)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 总局(五)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六) 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

改革以来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回顾

改革以来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回顾

论 述 经 济体 制 改 革 与政 治 体制 改 革 的辩 证 关 系, 从
政治体 制改 革的高度 再次 强调机 构改革 。
( 二) 目标 与 方 向
本次机 构改革 主要 目标是 大力推进 政府 职能 的
转变 。政府 的经济 管理部 门要从 直接 管理为 主转变 为 间接管理 为 主 , 强化宏 观管理 职能 , 淡化微 观管理
构从 2 2 个 减为 l 9 个, 非 常设机 构从7 5 个减 N4 4 个, 部
委 内 司局 机构减 少2 0 %。 在 国务 院6 6 个部 、 委、 局 中, 有3 2 个 部 门共 减 少 1 . 5 万 多人 ,有 3 0 个 部 门共 增 加 5 3 0 0 人, 增 减相抵 , 机构 改革后 的 国务 院人 员编制 比 原来 减少 了9 7 0 0 多人 。但是 , 由于经 济过热 , 这次 精 简 的机构 很快 又膨胀起 来 了。
的发展 时期 , 开始 了经济 体制改 革 , 对外 开放 。 然而 , 1 9 8 1 年, 国 务院 的工 作部 门有 1 0 0 个, 达 到 建 国 以来 的最 高峰 。臃 肿 的管理机 构 已不能适 应改革 开放 和 经济社 会发 展 的需 要 , 亟待改革 。
( 二) 目标 与 方 向
构, 减少 了副 职 , 提高 了素 质 ; 在精 简机构 方面 , 国务 院各部 门从 1 0 0 个 减 为6 1 个 ,人 员编 制从 原来 的5 . 1 万人 减 为 3 万人; 省、 自治 区政 府 工作 部 门从5 0 - 6 0 个减 为3 0 ~ 4 0 个 ;直 辖市 政府 机 构 稍多 于 省政 府工 作部 门 ; 城 市政府 机 构从5 0 ~ 6 0 个 减 为4 5 个 左右 ; 行 署办 事机构 从4 0 个 左右减 为3 0 个 左右 ,县政 府部 门 从4 0 多个 减为2 5 个 左右 ; 在人 员编制 方面 , 国务 院各

改革开放40 年国家机构改革历程

改革开放40 年国家机构改革历程

改革开放40年国家机构改革历程/《中国民商》记者 李雨蒙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政府职能也需要合并与重组。

机构改革涉及诸多部门和利益,更需社会上下全力协同,长远发展行稳而致远。

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次机构改革都是在不断地重塑中解决了国家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与弊端自1982-2018年,国务院机构共集中进行过8次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和2018年,平均每5年进行一次政府机构的调整。

改革频率不低,其间有些部门机构也曾出现过“反复”。

就这8次改革而言, 每一次皆顺应时势,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尽管每一次改革任务不同,重点不一,形式各异,但每一次改革都是在不断的重塑中解决了国家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与弊端。

1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鉴于当时经济上已处于崩溃,故沿用并发展了50年代后期的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

到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增加到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与此相适应,从1982年开始,首先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范围包括各级党政机关,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各级机关的改革。

这次改革不仅以精兵简政为原则,而且注意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对政府机构设置提出的新要求,力求使机构调整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有利条件,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并将其中一些条件成熟的单位改革成了经济组织。

这次改革,在领导班子方面,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直辖市政府机构稍多于省政府工作部门;城市政府机构从50-60个减为45个左右;行署办事机构从40个左右减为30个左右,县政府部门从40多个减为25个左右。

请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

请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

请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探索和尝试。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国家机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效到高效,改革不断,发展不止。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

一、1954年,制定新宪法,成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三个国家权力机构。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明确国家权力机构职责,并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确立了中国的三权分立制度。

二、1958年,进行大规模集中的机构改革,实行大跃进,建立了"人民公社"和"大寨模式"等,以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此次改革的最终结果是导致了资源浪费和农民利益的严重损失。

三、1965年,开展"文化大革命",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冲击。

此期间,国家机构没有进行任何合理有效的改革,实际上,这一时期完全是以正确性来评价工作。

四、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恢复并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期间,国家机构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农村改革和企业改革。

五、1982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了国家的职能和政治、法律制度等方面规定。

宪法对国家机构改革也有明确的规定,在此后的努力中,国家机构得到了全面完善。

六、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法制行政体制。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减轻政府职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帮助政府更好地服务人民。

七、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此次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总之,建国以来的国家机构改革,经历了曲折漫长和艰苦卓绝的历程,不断摸索中国特色的国家管理方式和新形势下的国家治理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作者:周宝砚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5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中国进行了六次国务院机构改革。

虽然这六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背景不同,任务不同,过程有难易,效果有大小,但都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需要,适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为下一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勾勒了较为清晰的走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194-02一、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历程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

“文革”结束后,为了迅速扭转经济上的混乱局面,全面恢复生产,中央政府采取了一贯擅长的计划手段,与此同时,一批在“文革”中平反的老干部也要求恢复原来的工作,这使得干部队伍迅速膨胀,中央政府机构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峰100个,而其中1/3的机构就是管经济的。

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严重抑制了经济活力。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1]问题的决议。

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

改革后,国务院工作部门减为61个。

但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如何建立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管理体制还没能真正展开,没能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显。

邓小平在1986年9月3日会见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时说:“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 [2]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 700多。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盘点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盘点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盘点作者:薛习来源:《党史文苑·上半月(纪实版)》 2018年第12期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党和国家机构建设和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在我们党领导下,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国特点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积极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各方面机构职能不断优化、逐步规范,实现了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机构职能体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机构职能体系的重大转变,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回望改革开放40年来,为适应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各方面工作不断深入的需要,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构成4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重要内容。

1981年以来至此次正在进行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之前,党中央部门先后于1982 年、1988 年、1993 年、1999 年集中进行了 4 次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于1982年、1988 年、1993 年、1998 年、2003年、2008年、2013年集中进行了7次改革。

这一系列改革坚持了正确方向,抓住了重点领域,解决了突出问题,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体制机制保障。

1982 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为加强对国家日常经济活动的集中统一指挥,重组国家经济委员会,强化了职能,进一步加强了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工作。

将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央军事技术装备委员会办公室合并,设立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将商业部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粮食部合并,组建新的商业部。

将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对外经济联络部和对外贸易部合并,设立对外经济贸易部。

将农业部、农垦部、国家水产总局合并,设立农牧渔业部。

成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负责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

组建劳动人事部和广播电视部。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摘要:一、前言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机构改革1.1982 年机构改革2.1988 年机构改革3.1993 年机构改革4.1998 年机构改革5.2003 年机构改革6.2008 年机构改革7.2013 年机构改革8.2018 年机构改革三、历次机构改革的主要特点1.精简政府机构2.转变政府职能3.统筹党政机构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四、历次机构改革的成效与不足1.成效2.不足五、结论正文: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进行机构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本文将对我国历次机构改革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其特点、成效与不足。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机构改革1.1982 年机构改革1982 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主要任务是调整和撤销合并部分政府机构,减少副职,提高工作效率。

2.1988 年机构改革1988 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机构改革,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同时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

3.1993 年机构改革1993 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机构改革,主要特点是统筹党政机构,实行党政分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4.1998 年机构改革1998 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机构改革,重点是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5.2003 年机构改革2003 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机构改革,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6.2008 年机构改革2008 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机构改革,重点是加强政府对金融危机的应对能力,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7.2013 年机构改革2013 年,我国进行了第七次机构改革,主要任务是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

8.2018 年机构改革2018 年,我国进行了第八次机构改革,重点是加强党对国家机构的全面领导,优化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机构改革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历次机构改革都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深入、广度兼具的方式探讨我国历次机构改革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主题。

1. 1949年后的初期机构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机构改革。

这一时期,主要是对国家机构进行了重新组织、改革和建设,以适应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此时期中国的国家机构体系进行了重大的变革,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时期机构改革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这标志着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机构改革,特别是对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和改革,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3. 进入21世纪后的机构改革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机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对党和国家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调整,目的是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对中国历次机构改革的简要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机构改革都是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机构改革不仅在制度上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也在思想观念上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从历次机构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中国历次机构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积极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我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的机构改革一定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努力。

通过这篇文章,我对中国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我相信,这对我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国家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积累,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政府机构改革82-03

政府机构改革82-03

实的基础。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
一、政府改革的大背景
1、政府机构设置的弊端 2、政府机构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把 过多的社会责任和事务矛盾集中在政府身上 3、政府部门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4、政府机构重叠庞大人浮于事 5、我国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
二、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四、改革的主要内容

(1)关于综合经济部门的改革。保留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 行等现有的综合经济部门。综合经济部门要把工作重点真正转到搞好宏观管 理上来,集中主要精力搞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经济总量的平衡 ,制定产业政策,培育与发展市场,有效调控社会经济活动。 (2)关于专业经济部门的改革。这次改革最为瞩目的就是专业经济部门的改 革。按照不同情况,将专业经济部门的改革分为三类:一类是改为经济实体 ,不承担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一类是改为行业总会,作为国务院的直属事业 单位,保留行业管理职能;还有一类是保留或新设的行政部门,这些部门的 机构也要精干,主要职能是规划、协调、服务、监督。 (3)改为经济实体的,有航空航天工业部。
改革成果
1. 从数据上看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 45 个减为 41 个;
直属机构从 22 个减为 19 个,非常设机构从 75 个
减到 44 个,部委内司局机构减少 20 %。在国务
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
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 5300人,增减相抵, 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

(一)目标 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 制度,建立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作者:中国人大网来源:中国人大网编辑:信息中心发布时间:2008-3-17 10:50:1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及政务院机构图1951~1953年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

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

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

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1954~1956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

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

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县政府的派出机关,精简比例较大。

以后,随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1956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1956~1959年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

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

这次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

18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

经过调整,国务院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

转轨时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历程

转轨时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历程
转轨时期 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历程
By Arhe
1949年我国的行政体制
1949年 10 月 1日,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 我国成立了称谓为政务院 的中央人民政府,下设政治法律、财政经济、文化教育、人民监察4个综
合性委员会及其所属部、委、院、署、行、厅共35个。同时,在中央政
府以下,省、直辖市以上设立了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 六大区域性地方人民政府。
-16-
第五次机构改革(1988—1990)
改革目标:
近期目标是转变职能、精干机构、精简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克服
官僚主义,逐步理顺政府同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政府各部门
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的关系; 长远目标是逐步建立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功能齐 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19-
第五次机构改革(1988—1990)
评价:
由于经济过热,这次改革实际在机构、职能和编制上有增有减;对后 来产生最深影响的是开始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着重宏 观管理和间接管理。但是,这次改革未能有效地促进职能转变的进程,涉 及转变职能的几个主要问题,如政企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加强宏观调 控等远未解决。直到现在,转变政府职能仍然是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5-
第二次机构改革(1956—1959)
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 案)》。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这次改革以中央向 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
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这次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
19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经过调整,国 务院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到同年底,国务院设68个工作部 门。 1959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和撤并,到同年底,国 务院设39个部委,直属机构14个,办公室6个和1个秘书厅,机构总数达 60个,比1956年减少21个。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后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

本文将对我国历次机构改革情况进行简要梳理。

一、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历史背景1.1980年代初期的地方机构改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地方机构设置繁多、职能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为此,1980年代初,我国开始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以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2.1990年代的政府机构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1990年代,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着重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加强宏观调控。

3.2000年代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为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府治理水平,2000年代,我国再次对地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优化政府职能,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4.2018年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8年,我国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调整优化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二、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1.1980年代初期的地方机构改革:此次改革以精简机构、提高效能为目标,全国各级政府共精简行政机构10.3万个,减少编制140多万人。

2.1990年代的政府机构改革:此次改革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

国务院组成部门从45个减为29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6个。

3.2000年代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此次改革主要目标是优化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

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得到进一步规范,政府职能逐步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

4.2018年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此次改革涉及党政军群等方面,调整优化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三、历次机构改革的影响和成果1.提高了政府治理效能:通过历次机构改革,政府职能逐步转变,行政效率得到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得到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五次重要的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五次重要的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五次重要的机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

温故而知新。

回顾这些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17大之后的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干部年轻化,其历史性进步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第一次改革之后,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部委的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减到60岁,局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0岁。

本次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二、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

由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这一命题在实践中没有及时“破题”,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

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

如,撤消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的国家计委。

撤消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组建能源部。

撤消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

撤消劳动人事部,建立国家人事部,组建劳动部。

撤消国家物资局,组建物资部。

撤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组建建设部。

撤消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

撤消水利电力部,组建水利部。

撤消隶属于原国家经委的国家计量局和国家标准局以及原国家经委质量局,设立国家技术监督局。

三、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首次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1993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

其历史性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但从学术观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目的清楚、目标不明确”。

政府机构改革历程

政府机构改革历程

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回顾总结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形成于建国初期至5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前,为建立和完善一个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体制,先后进行过三次机构改革,即:1951年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的政府机构改革;1956年以扩大地方自主权为主体的政府机构改革;1960—1964年以收回50年代后期下放的权力,中央精简以事业单位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政府机构改革进行了六次较大的变化调整:一、1982年,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改革内容主要以干部队伍年轻化、大幅度撤并经济管理部门,并将条件成熟的单位改建为经济实体组织的政府机构改革;二、1988年,国务院各部门从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主要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三定”的政府机构改革;三、1993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主要以政企分开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四、1998年,不在保留的部委有15个,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以中央政府人员、机构减半为目标。

朱总理形象地称“拆庙”。

五、2003年,国务院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主要以职能划分清晰为改革目标。

六、2008年,以大部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为主要目标。

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

政府机构改革艰难的表现,一是从表面看,政府机构人员数量的增减实际为权力政府部门权力的博弈;二是表现为政府部门权力博弈后面的部门利益调整;三是部分国家公务人员面临新的职业选择,增加了他们的反感与抵触情绪。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经验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经验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经验吴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在本世纪末以前的二十年内要抓紧四件工作,头一件就是进行机构改革,并作出了"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的著名论断。

自此后的二十余年里,我们党在连续五届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都提出了机构改革的任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于第五届和第七、八、九、十届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在全国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范围内,曾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

可以说,二十年来差不多每一届政府,都以新的一轮机构改革拉开新政府的序幕。

尽管每一次改革目标都各有侧重,每一次改革成果都会给政府带来新的气象和新的进步。

但是与其他改革效果所不同的是,每次机构改革的成果很难持久巩固,总摆脱不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轨迹。

诚然,每次机构改革,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精简--膨胀"的循环而否认其改革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应该看到,二十年的机构改革历程,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对于我们迈向二十一世纪,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的中国公共行政,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

一、决定机构改革成败的关键是选择好目标定位在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机构改革始终具有特定的和极其丰富的内涵,它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既涉及到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又涉及到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相关内容;既有对旧体制弊端的改造,又有对新体制新机制的创新。

因此,历次机构改革的目标都具有多重性和不确定性特征。

如1982年机构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解决经济建设中的领导体制问题,但同时又必须考虑领导班子的老化问题。

这就要求机构改革同时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为了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集中领导,提高工作效率,需要通过精简机构裁减冗员,解决多头管理,推诿扯皮、职责不清的问题;二是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解决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和年轻化问题;三是要针对机关干部知识素质和专业管理水平不适应的状况,加强干部的培训工作。

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

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所以我国进行机构改革就是要清除这些弊端,使政府走向精干、廉洁、务实、高效,并且符合我国目前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着实解决政府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但是存在以下几个制约因素:不利(一) 政府内在动力不足机构改革是政府自上而下发动的自我革命,是一次权力、利益的再分配,是政府领导体制、管理运行机制的再调整,牵涉到机关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

政府机构改革需要一定的动力支持,否则,可能半途而废。

而政府的内部动力又是最为重要的。

从现实情况看,这也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最缺乏的。

公务员对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官僚主义严重等弊端所造成的危害性往往缺乏深刻的认识,使得一部分公务员对政府机构改革缺乏强烈的紧迫感,对即将进行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更是抱有观望、怀疑、困惑甚至抵制的态度。

他们相当一部分人对政府机构改革的心理承受力不足。

尽管机关工作人员工资不算太高,但福利待遇比较优厚,生活比较舒服安定,社会地位较高,一下子从“官”降到“民”,一下子要断粮,自找出路,其失落感便不可避免。

此外,他们还存在着角色转换的障碍。

绝大多数公务员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如有可能,还是愿意呆在政府机关工作。

同时,政府机关有着自身相对独立的利益,由于政府机关天然的自我扩张、追求自我利益的冲动,使机构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

(二) 当前经济环境的压力近年来,虽然我国经济上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但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本身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容量不大,因此失业率将会进一步升高。

再加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覆盖面过于狭小,无法对失业者提供长期的生活来源。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机关的人员分流太多,对劳动就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特别是内地有些地方,经济本来欠发达,就业的空间狭窄,从机关中分流出来的工作人员,要实现再就业相当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中国进行了六次国务院机构改革。

虽然这六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背景不同,任务不同,过程有难易,效果有大小,但都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需要,适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为下一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勾勒了较为清晰的走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一、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历程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

“文革”结束后,为了迅速扭转经济上的混乱局面,全面恢复生产,中央政府采取了一贯擅长的计划手段,与此同时,一批在“文革”中平反的老干部也要求恢复原来的工作,这使得干部队伍迅速膨胀,中央政府机构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峰100个,而其中1/3的机构就是管经济的。

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严重抑制了经济活力。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1]问题的决议。

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

改革后,国务院工作部门减为61个。

但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如何建立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管理体制还没能真正展开,没能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显。

邓小平在1986年9月3日会见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时说:“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 700多。

这次改革最大的特点是改变了以往就机构论机构的做法,而是按照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关键,与政府内部的制度化建设相配套,并结合着手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来进行。

以100到25: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以100到25: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以100到25: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作者:暂无
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3年第4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已经进行过六次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之后,国务院机构曾经在1982年之前达到100个,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峰。

通过1982年的改革,国务院机构由100个减少到61个。

这次改革开始打破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

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的思路让计划经济时代的全能型政府脱离出旧有的角色。

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

1993年的机构改革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更进一步。

1998年受“政企分开”的思路主导,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影响着2003年的政府格局。

国资委、银监会、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等一批新部委应运而生。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也在这一年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2008年,国务院调整了15个机构,新组建了工信部、交通运输部、人社部、环保部、住建部。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

这次“两会”上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除国务院办公厅外,政府机构精简到了25个。

(据央视网)。

中国六次政府行政机构改革

中国六次政府行政机构改革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精兵简政到废除干部终身制。

内容:适应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需要,着力改变机构臃肿、层次繁多、人浮于事等状况,明确行政、事业、企业的界限,精干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结果:一是精简了机构和公务人员。

二是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

三是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四化”标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

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条件为辅”,即经济性质仍然是计划经济。

这次改革只是一次数量增减性的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提出转变职能到开创“三定”局面。

内容:首次提出转变职能这个关键,裁减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设专业机构,减少专业部门对企业的干预,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结果:一: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41个,直属机构从22—19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二:这次改革历史性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直到现在,仍然是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从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到第二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期间我们实行的是“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尽管加了诸多限制,但经济性质已变成商品经济了。

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行政体制改革到政企分开。

内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改革计划、投资、财政、金融管理体制,撤并了一些专业经济部门和职能交叉的机构,将一部分专业经济部门转化为经济或服务实体,将综合经济部门的工作重点转到宏观调控上来。

结果:一是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企业成为市场主体。

二是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转变工作方式三是合理划分职责权限,理顺上下左右关系。

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到大刀阔斧改革。

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在转变职能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实行政府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以及直接管理企业的脱钩,同时大幅度裁并国务院组成部门,精简人员编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第一次1982年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

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1988年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

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

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

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

第三次1993年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方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

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

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

此外,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第四次1998年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第五次2003年2003年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本次机构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

机构改革涉及7个方面: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健全金融监管体制,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商务部;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不再保留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共有28个。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3月7日第5版)政府改革要“革自己的命”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中国政坛的多事之秋。

在党纪国法的威严律令下,又有一批政府高级官员应声落马,陈良宇案、邱晓华案、郑筱萸案、刘志华案……,可谓拔出萝卜带出泥。

而细阅以往被“双规”、法办的政府高官揽权自重、谋取私利的行为轨迹,更是令人震惊。

当这些大案要案的主角再一次为街谈巷议所鄙夷和怒骂的时候,实际上是为我们国家的政府改革乃至政体改革敲响了警钟,它让人们看到政府改革之艰难,意识到权力政府的职能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地步。

不可高估以往的政府改革中国改革开放27年以来,我们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世所公认。

持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积累了丰裕的社会财富,为实现全民小康社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之所以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崛起,市场化改革功不可没,尽管社会上有争议存在,但是坚持市场化改革不动摇,这一点正在逐渐成为全社会上上下下的普遍共识。

也正是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引发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民众、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的变化,计划经济时期的全能政府、审批政府必须向有限政府、责任政府转变,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政府决策高层,这一呼声越来越高。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新的具体要求。

可以说,我们在理论上已经对政府改革有了充分准确的认识。

其实,早在1982年,针对国务院机构设置过多、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行政审批程序复杂等弊端,国务院已经进行了第一次机构改革,将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

以后的10年间又进行了四次精简机构的改革,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变直接管理为主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

换句话说,就是削弱或废除这些主管部门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对企业生杀予夺的特权,管政府应该管的事。

人们也许会清晰地记得,在改革开放的20余年间,社会舆论对强势的全能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的讨伐几乎从未停止过。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政府改革的推进速度比起其他经济社会领域的改革显得过于迟缓。

专门从事公共管理研究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记者直言:“对以往政府改革的评价决不能过高。

我们的政府改革是非常有限度的,大体就是在转变政府职能,政企分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等,几乎都是在这个层次上进行探索改革。

”也就是在政府治理层面上进行的改革。

他认为,政府改革成败的关键还在于体制本身,在于如何建立宪政体制,在于如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于政治体制上端的改革。

行政配置资源的做法普遍存在我们不会忘记,对政府改革呼声最为强烈的当数2003年SARS危机和2004—2005年间治理经济过热。

前者以社会恐慌引发的社会危机显示了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之低下,从而凸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缺失;后者则表现为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权力干预市场的强大的行政力量。

当然,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对稳定经济是有效的。

撇开这一点不谈,这两件大事充分说明了我们政府改革之滞后。

如果说前者需要政府在公共治理能力方面进行变革的话,那么后者则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向政府改革提出的紧迫任务。

我们不会忘记,对政府改革呼声最为强烈的当数2003年SARS危机和2004—2005年间治理经济过热。

前者以社会恐慌引发的社会危机显示了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之低下,从而凸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缺失;后者则表现为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权力干预市场的强大的行政力量。

当然,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对稳定经济是有效的。

撇开这一点不谈,这两件大事充分说明了我们政府改革之滞后。

如果说前者需要政府在公共治理能力方面进行变革的话,那么后者则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向政府改革提出的紧迫任务。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就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如何配置资源?除去必需的自然垄断,更多的是需要公平竞争,在竞争过程中,价格机制发挥主导作用,而价格的高低又是由市场决定的。

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我们说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就是因为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还有大量的有背于市场经济原则的做法。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言: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转变,“就在于计划经济制度下行政配置资源的许多做法仍然普遍存在:各级政府仍然掌握着土地、信贷等基本资源的配置权力,行政定价使生产要素价格严重扭曲。

所有这一切,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难以得到发挥。

”近一两年出现的全国范围内的房地产热从一定意义上似乎可以看作是权力干预市场交易的例证。

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市场化基础是通过政府主导而建立的,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远没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那样清晰。

政府不仅制定市场“游戏规则”、担任“裁判”角色,而且还直接参与“游戏”,因此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可避免地面临“角色冲突”。

这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转型必须处理好的关系。

高尚全先生说:“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新体制因素主要是通过传统体制外的‘增量’方式发展起来的,计划体制内的变动相对要滞后特别是大量的国有企业如何转型尚在探索之中。

一方面,‘体制外增量’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市场化资源配置的基础,并日益向‘体制内’渗透和拓展;另一方面,‘体制内’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政府还难以‘超然’于市场之外。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何协调新旧体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避免体制冲突扭曲市场信号,促进而不是阻碍市场力量发挥作用,仍然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和现实的问题。

”不良体制导致腐败孳生毋庸讳言,行政干预经济活动导致的后果就是腐败现象的孳生和蔓延,是政治领域中大量存在的“权钱交易”。

我们回过头去看这些大案要案,不难发现政府高官贪污腐败行为的保护机制实际上就在于行政管理体制本身,在于政府与市场关系边界不清。

行政体制中的权力架构不被打破,财税关系不改变,政府改革便没有触及实质。

汪玉凯教授说,整体上看,中国的政府还是一个强势政府。

这个强势政府,在中国市场化的改革中、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虽然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过很大作用,但是,如果市场发展到越来越成熟的地步,政府依然过分强势,就有可能导致政府行为的紊乱。

政府行为的紊乱就是握有行政审批权的政府当家人、可以搞行政性垄断的部门对经济活动“说了算”,将代表国家行使的经济权力变为为部门和个人谋利的手段。

有历史学家这样形容我国明朝后期吏治败坏时期的官场潜规则:“舞文以贪贿,挟贿以买官,倚官以剥民”。

虽然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不惜用“枭首剥皮”等酷刑惩处贪官,并建有严格的监察制度,但到了明后期则废黜监察,只重资格和考选,最终形成朋党之患,贪污腐败盛行。

这是值得我们回味的历史。

为市场机制提供制度平台本届政府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在执政理念上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得到老百姓的拥护,“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

这是一个执政党践行民本理念、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良好开端。

吴敬琏教授说,政府改革的任务,不仅是要减少和消除对资源配置和要素价格形成的行政干预,还有更艰巨的任务,就是建设一个为市场机制提供支持的制度平台,就是要建设法治国家,建设法治意味着政府权力部门“革自己的命”,要求把政府官员的权力限制在宪法和基本经济制度规定的范围之内,并要求他们尽职尽责,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革自己的命”从新一届政府官员做起今年,令人瞩目的中共十七大即将召开,换届之后,新一届政府在制度创新上如何体现它的执政理念,这是社会大众和舆论普遍关心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