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合集下载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最新资料推荐------------------------------------------------------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如何转变和发展呢?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一下:一、深入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精神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在中小学全面推开,但第一线的许多教师对课程标准认识不到位,在备课、教学和评价方面仍然沿用过去的方法,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设立条条筐筐来限制学生,长此以往严重压制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所以,我们要真正确立数学教育的新理念,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自己所教课程的基本理念,熟记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领域,知道应达到什么水平以及如何进行评价。

按照标准的要求精选教学素材,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水平,分析哪些内容学生接受起来可能感到困难,为什么会感到困难,难点找准了,才能根据各种难点的具体情况,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深刻认识到教学内容的内在本质,挖掘出实质性的东西,才能在教学中精选取舍,找准重点,实施教学时才能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脉络清晰、详略得当。

二、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新一轮1 /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理念、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师角色作了全新的要求。

但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按照课标的要求,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量体裁衣,科学地用好用活教材,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就必须进行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行,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地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检查者,变成了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这种转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强大的教学能力,更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更新观念,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意义,以及注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则是想被动接受。

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进行诱导式教学,即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样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讨论题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因此,教师要建立深刻的教育理念,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自觉性。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引导他们发现学习中的乐趣和创造空间。

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实现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最后,小学数学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实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拓展性,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观察能力,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的知识交流和分享,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真正实现教育目标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在不断深入,教师不仅要注重传授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建设,注重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同时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实现全面发展,为学生的良好成长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

谈谈新课程下数学教师的转变

谈谈新课程下数学教师的转变

探索篇•课改论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班级里每位学生的学习行动力,在对某一问题得出结论之前,要给所有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不能以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为标准,剥夺少数人的思维时间。

应让所有班级成员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又能够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下面说说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传统教学中,为了应付考试,很多时候教师只看重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丰富经历和探索乐趣。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教学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不能单一地讲授知识,要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作为其中的一个重点。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思维过程发现真理从而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在教学几个不为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个数之间的关系时,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几个不为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个数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列举多个非零数相乘,让学生独立分析、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并总结,这样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二、由注重“教材”向注重“用教材”转变新课程提出,课本不是教材的全部,教材也不是全部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也不是对每个学生都适用。

也就是说,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对教材所给内容进行整合,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做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思路,让每个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使每个学生得到新知。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多姿多彩的图形第一节几何图形时,可先用多媒体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引导学生回忆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习的立体图形,再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课桌上学具盒中的物体,哪些是自己熟悉的立体图形,哪些不是。

对于类似于圆柱的茶叶盒和类似于圆锥的调线陀,它们的外形与圆柱、圆锥的有何区别,动手摸一摸,看看它们的表面与圆柱、圆锥的表面有何异同,这样就可使学生在自己观察、触摸中感知棱柱、棱锥与圆柱、圆锥的不同,从而让学生认识了两种新的物体———棱柱、棱锥。

谈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

谈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

谈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转

近年来,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同时因材施教,及时给予指导。

探索性教学需要师生具有观察力、理解力、想像力和机敏性,同时也需要他们展示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初中阶段,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为好。

新课标的理念提倡自主研究、合作研究和探究研究,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

材的教学内容设置更适合中学生的口味,每堂课中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引入都尽量做到了有与之相关的生活实际背景作铺垫。

与以前的老教材相比,材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再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乏味和枯燥,让学生感到数学也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我们身边的许多问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努力改变传统的单一研究方式,使他们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次课改不仅仅是教材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对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初中数学教师的角色也在逐渐发生转变。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传统上,数学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

但在新课程下,教师的工作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发起讨论和布置实践任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

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在新课程下,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实践。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合理组织学习活动和任务,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工具,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初中数学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他们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师需要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实施新课程,学习理论、改变观念只是第一步;只有把观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发展了学生素质,新课程改革才落到了实处。

观念不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没有方向,没有了基础;教学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

所以,新课程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教学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

本次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我们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要实践新课程还是一场攻坚战,不能一蹴而就。

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

但是长期的“教师中心论”给学生以惯性影响,形成了思维定势,要完成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教师首先要适应新课程,转变教学方式,给学生一个转变学习方式的适应环境和过程。

那么,新课程中,为了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的教师应如何转变课堂教学行为呢?我认为教师要完成如下四个角色的转变:一是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二是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三是要由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四是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

一、教师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作为组织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营造一个可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一个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

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其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就更灵敏,思维也更活跃,记忆力会增强,想像力也更丰富,学习效率会提高,学习潜能会在更大的程度上得到挖掘与发挥。

但是现在的课堂,仍有部分教师或多或少地定位于管理者的身份。

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以学生进展为本,从教学的支配者向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新理念下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谈几点看法。

:师生关系;学习氛围;创新能力一、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新课程改革后教材变化专门大,不管是所选内容,依旧教材所涵盖的知识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转变观念,更新育人理念,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亲历猎取知识的愉悦,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促进学生全面进展。

“用教材”意味着教材不是唯独的课程资源,教师能够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发觉、查找、搜集和开发课程资源。

如: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20以内退位减速法”时,教师在课的开始,能够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杰出的录像让学生观看,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情形资源进行再加工。

学生观看图中自己喜闻乐见的卖气球、猜谜、玩套圈的情形后,发觉问题,继而提出问题: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字谜没猜中?等等。

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如此既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开发,又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体会中提出数学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解决自己发觉的问题的欲望。

二、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但仅仅是作为学习团体中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

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

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变领导者为引导者和合作者。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只有真正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有课堂上的师生间情与情的相融、心与心的相通、教与学的相长、师与生的互相促进;才能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产生愉快的求知欲望,毫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因此教师要倾注自己满腔的热情,架设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把微笑带进课堂,用和气可亲的教态,热情关怀的语言,亲切鼓舞的目光,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信每一个学生,鼓舞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行为转变大空不用!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行为转变大空不用!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行为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初中数学新课程要求教学行为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的过程。

下面就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与同行们共同探询。

(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民主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

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

其次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

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一切都是现成的: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现成的讲解,严重造成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脱节。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初中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

比如函数概念,不应只关注对其表达式、定义域和值域的讨论,而应选取具体实例,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改变原来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作者:黄信生来源:《教育前沿》2012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38-01实施数学新课程已多年,在实践中我清楚地认识到,教师除了要继续认真解读、实践探究、领悟教材中蕴涵的思想外,更重要的是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课堂教学要从“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作业”转变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并自主得出结论的过程。

根据这种指导思想,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全程参与。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为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还要利用新教材的这一优势,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

所谓创设教学情景,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与学生生活接近、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教学情景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

通过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逐步使学生用数学观点,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二、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学习主动性渐渐丧失。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结合。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应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呈现者。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担负更多的育人责任。

传统的数学教学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应试能力培养,而新课程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

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真正的育人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更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层出不穷,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技能,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更加注重课程内容的深化和扩展。

传统的数学教学多注重知识点的梳理和讲解,而新的教学模式更注重知识的联系和应用。

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所以教师要尝试多样的授课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其学习特点和能力也各不相同。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不足。

教师要与家长和学生进行密切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需要更多地承担教育者的角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培养。

教师需要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在新的教学背景下,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初中数学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和改进。

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初中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一、知识传授者向学习促进者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会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

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成为学习促进者,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来帮助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地探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了解教育新理念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的提高。

二、单一角色向多元化角色的转变在新课程背景下,需要初中数学教师承担多个角色,他们需要不仅是教学者,还是思考者、研究者、评价者等。

除了传授知识外,他们还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扮演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发现并实现自己的潜能。

三、课堂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说了算,学生被动地接受和执行。

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则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将课堂的中心位置逐渐向学生倾斜,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的思考、实践和探究进行有效的学习。

另外,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还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安全、温馨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的角色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浅谈数学教学中教师行为的转变

浅谈数学教学中教师行为的转变

浅谈数学教学中教师行为的转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发扬教学民主,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进行转变.一、由注重“教”向注重“学”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虽已很久,但在教学中很难实现,教学过程往往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逐步丧失.新课程倡导教师以学定教,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结合.它要求教师从学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的改革同步进行.新课程要求教师每教授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应改变以往教师先按照教材体系导出结论的模式,采用通过实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试验和总结,从而体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例如新课程初一实验教材(华师大版)在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时,先提出问题:“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事实上,这个问题不能得到确定的答案,因为运动的结果与行走方向有关.为此,留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学生可通过画数轴对四种情况进行讨论,再探索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新课程就是充分考虑了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观察、实验、探索,充分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改变以往以教为主的局面,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了以往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枯燥无味的状况.二、由注重“传授”向注重“引导”转变课程目标的个性和弹性化是目前数学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动向.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很容易从课外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应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呈现者,而应是成功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强调数学学习是一种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应加强学生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和指导,支持学生解决问题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可接纳的、具有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教师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分享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三、由注重“模式”向注重“个性”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里所指的创造性,主要是指首先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作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其次在优化教法上,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上的模式化;再次是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就可以实现“模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从而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目的,使每个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兴趣,使每个学生向着个性化方向发展.四、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所谓重视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而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甚至让学生去背一些所谓的典型习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扼杀了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对知识、思想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例如,我们在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时,先让学生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即举一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和得出规律性的结论;然后让学生用求根公式探索并证明得到的一般结论.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注意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五、由注重“成绩评价”向注重“多元评价”转变新课程需要建立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教师评价方面:教师教学实践的评价应改变过去单一的考试成绩的评价,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逐步转化,将评价重心从知识内容转移到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技能获得上来,多方面评价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以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学生评价方面: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体做法是:(1)完善考试考查的机制内容和方式,把形成性测试与终结性考查结合起来;把单项测试和综合测试结合起来;把知识技能与创新精神结合起来.(2)把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师生共同活动的评价反映出来.(3)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心理态度、情感等情况进行连续性的真实记录,建立学生记录档案.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改变,只有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才能真正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浅议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转变

浅议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转变

浅议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转变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的实施,而课堂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课改就将停留在表面。

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习效果。

所以教师必须要改变头脑中原有的一些落后的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

在新改革理念的驱动下,在我校“15+30”课堂模式的引领下,我在以下两个方面做了一尝试:一是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二是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一、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一)改进备课更新备课观念:以前备课我总是要思考:这一节课要把什么知识讲解给学生?要把什么重要题目类型讲解给学生,课堂上的各个环节自己应该如何把握,学生要掌握到什么程度等等一系列诸如课堂怎么讲才能更精彩的问题。

而现在备课,我考虑更多的是:怎么把课本知识转换成问题让学生解答?根据课本怎样把学习目标言简意赅的呈现,以及结合课本把知识要求用通俗化的语言写成自学指导?还有课堂讲解部分怎么精炼题目让学生自己由浅入深的解答,才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收获?改变备课形式:把原来单一的各人备课,改变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要做到“四定”,(定人、定时、定地点、定内容)即事先确定集体备课的主讲人、时间、地点和内容。

板书的设计方案。

.新授课有.学习目标、自学指导、.课堂练习、课堂检测。

(练习题与课堂检测题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有坡度,数量适当,保持一定的密度。

);复习课要有复习目标、复习重点复习检测。

比如我所在的学校这几年一直实行这种形式的备课,常常发现:在备课过程中,不同老师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看法,往往能帮助自己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对自己的教学很有益处。

(二)改进课堂教学。

课堂上,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能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在相当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点拨与引导。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一改以往传统的一言堂,先让学生通过自学指导独立学习完成课后练习,然后同学之间对存在的疑难问题互相探讨,共同解决,从而掌握知识。

新课标下我的数学数学行为的变化

新课标下我的数学数学行为的变化

新课标下我的数学数学行为的变化我从事数学教学已有14年,经历了数学新课标的实践改革过程,我的教学行为也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而不断变化,借此暑假远程培训之际写下来与大家共勉。

也希望得到大家的评论与指正。

课程改革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的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作为站在讲台上的一线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在新课标理念下,不仅要转变我们的教学行为,而且连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应发生变化,我就几年来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变化,从一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我在教学行为中的转变面对新课标,我想应首先转变自己的角色,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民主课堂氛围定位自己的角色。

角色的定位不同,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习效果。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我认为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导的内容包括方法和思维,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我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

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在教学中教师应从高高的教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

教与学的关系一直是教学过程中的本质问题,教学应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的有机结合。

对教学过程而言,我们必须承认,教师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只是教师的主导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数学教学方式也开始向更加注重学生思维
发展和学习能力培养的方向转变。

一方面,数学教学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点和公式,而是重视启发
学生自主思考、探索数学概念和方法的能力。

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学
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数学教学也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过程的
指导。

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认知和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推理能力。

此外,新课程还提倡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
与操作,探索思维和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关注知识
的传递,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过程,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推理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38-01
实施数学新课程已多年,在实践中我清楚地认识到,教师除了要继续认真解读、实践探究、领悟教材中蕴涵的思想外,更重要的是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课堂教学要从“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作业”转变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并自主得出结论的过程。

根据这种指导思想,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全程参与。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为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还要利用新教材的这一优势,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

所谓创设教学情景,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与学生生活接近、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教学情景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
情境、竞争情境等。

通过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逐步使学生用数学观点,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二、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学习主动性渐渐丧失。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结合。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应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呈现者。

而应成为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

即教师要成为组织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求、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料,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教师要成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等;教师要成为合作者——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三、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弊病。

教师在传统
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最终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

如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甚至一开始就让学生做变式题,出现严重的“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负担。

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要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对知识、思想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四、从“统一规格的数学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数学教学模式”现行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这种“加工厂”般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把“会飞的”拉下来,把“会跑的”捆起来,导致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

新课标指出: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它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智慧的潜能。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关注学生在数学基础、数学思维及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鼓励和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水平。

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学习的
安排等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选择合适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和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只有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实行个性化教学,才能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五、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唯一尺度,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转变数学教学评价模式:(1)教师方面,建立新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逐步转化,将评价的重心从知识内容转移到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技能获得上来,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评价,以促使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不断改进。

(2)学生方面,完善书面考试、检查的机制、内容和方式,
把形成性测试和终结性考查结合起来;把单项测试和综合测试结合起来;把知识技能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测试综合起来;把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师生共同活动的评价反映出来。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心理态度、情感等情况,进行连续性的真实记录,建立记载簿。

终结性、综合性评价,真实记录评价和书面考试成绩各占三分之一。

建立起一种多元化的科学合理、发展超前的学生学习数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作为一名数学教学工作者,只有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认真分析实施新课程所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工作方式,才能主动适应课程改革,使自己的数学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