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说课(湘教版)
鱼米之乡说课稿
![鱼米之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05a2571a98271fe910ef96f.png)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七单元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部分内容,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办法。
【说教材】《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南方地区第二节,在学完南方地区概况后,由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学习。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近十年来发展的热点区域,也是南方地区的区域代表。
而本节课主要围绕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进行讲解。
1.对长江三角洲位置进行分析(包括跨域区域,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从而突出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再对其地形,河流以及气候进行分析从而突出其自然条件的优越性。
2.探究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和作用。
3.完成课后活动题并进行适当的延伸探究。
【说学情】本节课框架清晰,关于通过看地图对地理位置的分析和自然条件的分析在七年级地理中有涉及到过,而河流对区域的影响贴近生活实际学生易于接受,但在问题的设置与启发上仍需老师加以引导。
【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以及对其地形和气候探讨突出此区域“鱼米之乡”的由来。
2. 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作用,并能迁移到其他地方区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 阅读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长江上,下游对各自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3. 以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延伸探究汉江对安康的影响发展学生结合实际进行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通过延伸探究汉江对安康的影响,从而加深对“母亲河”汉江的热爱之情。
【说教学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河流对长江三角洲发展的影响。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说课稿3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说课稿3](https://img.taocdn.com/s3/m/d0dcc808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5e.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是一节关于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地理特点以及区域内外联系的学习内容。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特点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培养学生对区域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初步了解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特点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其发展特点和内外联系的知识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从而掌握其内外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特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其内外联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区域地理环境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特点;区域内外联系。
2.教学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外联系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这些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地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特点。
3.课堂讲解: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引导学生分析这个问题。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内外联系的具体表现。
八年级地理下册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与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与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633f89ff7ec4afe05a1dfce.png)
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1.教学分析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摘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摘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摘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江南水乡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读“长江三角洲摘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如下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该地区可以依托长江水运,沟通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通过远洋航线,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https://img.taocdn.com/s3/m/97b5144977232f60ddcca1f0.png)
全国密度最大 的城市群和世 界著名第六大 城市群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历史文化名城
经济发展水平最 高的城市群
核心城市——上海
思考:上海对长 江三角洲的作用 有哪些?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全国最大城市 全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上海
长江三 长江 角洲 流域
全国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园”,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图为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杭州时主 持修建的苏堤。
周庄
周庄位于江苏省昆山市, 是一座由900多年历史的 水乡古镇,被誉为“中国 第一水乡”。典型的“小桥 流水人家”。
大运河பைடு நூலகம்
杭州
苏州
上海
南京 周庄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长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 饮食文化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丰富的人文旅游 资源,再加上便捷的交通和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使得长江 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之一。
苏州有大大小小数十个园林,不同的园林风格各异,漫 步其中犹如在画中游。图为拙政园,建于明朝,是苏州园林
中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一个。
杭州
春有苏堤春晓,夏有曲院风荷, 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 每一处景观都是人间绝色——— 因为有了西湖,杭州成了一座让 人百看不厌的城市。
西湖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是历代文人雅士的“ 精神家
之乡”。
4、气候
据 图 , 说 说 本 区 的 气 候 及 其 特 征
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 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 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b06a10172ded630a1cb676.png)
第 2 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域教课方案【课标要求】运用地图简要评论某地域的地理地点。
运用地图和其余资料概括某地区人口、城市的散布特点。
举例说出河流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以某地区为例,说明地区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联合相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点对旅行业发展的影响。
【教材剖析】本课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地区》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长江三角洲地域》。
长江三角洲地域处于沿江沿海,南北居中交汇的区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课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为课题,主要剖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特及影响要素。
这两个内容是互相联系的,是本节内容的主线,也是教课方案和实行的指导思想。
本事例将目前的经济危机融入教课中,让学生认识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受国际局势的影响。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认识长江三角洲的地点、范围、地形、自然条件特点、发展的优势,及上海的三重身份、作用和作用的表现。
同时,赏识长江三角洲的旅行资源。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初步认识河流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教课要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点、范围、地形、自然条件特点、发展的优势,及上海的三重身份、作用和作用的体现。
【教课难点】1、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2、经济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教课方法】读图察看、启迪式叙述、学生活动、研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 课时第1课时【教课过程】(新课引入)教课目的长江三角洲的地点、范围,剖析该地域的自然环境。
剖析河流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剖析河流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教课要点教课难点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赞叹长江三角这块富庶之地。
又称长江三角洲为“鱼米之乡” ,闲步这里,即能够赏识到秀美的水乡风景,又能够领会到江南古镇的静谧和古朴,这是一幅如何的人间仙境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三角洲吧。
教课过程新课导入新闻:中新网绍兴 2013 年 7 月 18 日电:浙江嘉绍大桥暨南北接线通车,历经四年多建设的嘉绍跨江大桥正式建成。
初中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1d343b989eb172dec63b77d.png)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 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 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4. 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提高学生从地理景观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图片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用地理语言描述或解释地理景观图片所反映的地理现象。
2. 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自然环境所包含的要素),具体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3. 学习地理方位词在地理原理描述中的应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利用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2. 以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为例,分析总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1. 选用合适的地图,用准确的地理语言描述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2. 利用地图和方位词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教学过程【导入】古语说“江北虎啸龙吟,江南杏花春雨”,仅一江之隔,南北景观差异怎会如此之大?今天,咱们就从地理的角度走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去欣赏它的自然风光,去品味它的风土民情。
(设计意图:通过南北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出示学习目标】1. 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 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 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4. 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位置和范围】1. 走进一个区域,我们首先认识它的位置和范围,请同学们指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强调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
总结可以利用某区域内的重要地理要素,濒临的海洋来确定其位置。
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第2课时)
![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8e21974af5335a8102d2203f.png)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在学完南方地区概况之后,有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学习。
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本节教材侧重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文地理内容,选取了区域发展的相关主题,设计了“江海交汇之地”“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谁想到文化特色与旅游”三个标题来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
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及为保证授课内容的完整性,我截取了课本第一个标题“江海交汇之地”和第三个标题“水乡的文化特色及旅游”“江海交汇之地”对应课程标准中的“运用地图简要评价区域的地理位置”和“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教材在叙述式课文中描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重点突出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江海交汇之地的便利交通条件,说明了长江、京杭运河、黄海和东海,以及支流水系等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作用。
活动式课文则选取成都平原作为知识迁移的案例,让学生比较长江三角洲,认识河流不同河段对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对应课程标准中的“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都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旅游业十分发达。
叙述式课文只介绍了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特色的一部分,更多的文化特色则安排在活动式课文中,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进一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特色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
【学情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在学生学习了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学生已经具备了南方地区一些相关的地理常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只要明白区域间有联系也有差异,对于很多知识的探究已具备了基础条件。
在学生的内心已经知道了很多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相关知识,只要稍加梳理形成体系即可。
经过对北方地区的学习,以及中国地理上册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地理学习的方法,能从图表、文字中提取信息解决问题。
八下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八下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a659bad5bbfd0a795673df.png)
第七章南方地区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运用长江三角洲图评价长江三角
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读图分析和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江海交汇之地的地理位置优越性。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长江三角洲的视频资料,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并能利用资料说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对其他区域的带动作用。
2、分析同城效益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3、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并能利用资料说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对其他区域的带动作用。
难点: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整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著名旅游点图片和资料,制作成PPT 进行现场展示和介绍。
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课件
![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f79159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b.png)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 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 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状元成才路
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补充并归纳河流对 区域发展的状影元成才路 响。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灌溉水源,有 利于农业的发展。
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便利的水路 交通,有利于其对外联系。
……
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生活用水、 工业用水、水产品等。
2. 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阅读下面的图 文资料,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上海 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 市,是我国的 超大 城市,也是我国最重 要的 综合性工业 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
核心城市—— 上海
名城古都 南京作为古都,名胜古
迹众多。中华门 是明朝初期 都城的正南门,是我国现存 规模最大的古城堡 。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我状元成国才路 著名的古都_南__京___、状元成才路_杭__州___, 还有_苏__州___、_扬__州___等众多的 历史文化名城。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 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都江堰 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 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 受水患灾害。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和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湘教版八下地理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说课稿
![湘教版八下地理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0e4526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05.png)
湘教版八下地理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一课,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内外联系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往往注重死记硬背,对地理现象的解释和分析能力较弱。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等方面去分析和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内外联系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内外联系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实质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等基本知识。
3.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内外联系等方面的知识。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其内在联系。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长江三角地区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长江三角地区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d41623abb68a98271fefaeb.png)
八年级地理说课稿:长江三角地区说课稿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
编辑长江三角地区说课稿,以备借鉴。
一、课程标准依据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二、说教材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在学完南方地
区概况后,由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学习。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近十年来区域发展的地理热点地区。
也是南方地区的区域代表。
1.本节第一个框题“江海交汇之地”。
教材介绍了长江三角洲特殊的江海交
汇位置,并从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方面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突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鱼米之乡的形成。
??举例说明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由长江三角洲地区位置的优越性,重点突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江海交汇之地的便利交通条件,说明了长江、京杭运河、黄海和东海,以及支流水系等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作用。
2.本节第二个框题“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主要是讲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
国最大的城市群,其城市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人口的增多等方面,也体现在交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经济、交通、城市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改变。
3.本节第三个框题“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
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本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对国内外游。
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第3课时)
![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第3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6f2123f6a58da0116c17493f.png)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第3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富有特色的旅游景点。
能够结合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水乡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字等材料,学会分析当地独特的水乡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长江三角洲富有特色的文化和旅游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独特的水乡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独特的水乡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第3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赞美长江三角洲这块富庶之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泛舟河湖,欣赏秀美的水乡景色;漫步园林古镇,体会杏花烟雨的静谧和古朴吧!二、新课学习(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1.旅游业的发展条件:长江三角洲地区旖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再加上便捷的交通和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之一。
2.著名旅游景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世界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水乡古镇等。
苏州园林——拙政园:苏州有大大小小数十个园林,不同的园林风格各异,漫步其中犹如在画中游。
拙政园,建于明朝,是苏州园林中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一个园林。
拓展延伸:视频:拙政园杭州西湖:西湖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是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
拓展延伸:视频:杭州西湖拓展延伸: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新西湖十景:吴山天风满陇桂雨玉皇飞云云栖竹径九溪烟树黄龙吐翠龙井问茶虎跑梦泉阮墩环碧宝石流霞3.地方文化特色(1)水乡风貌古镇周庄:周庄位于江苏省昆山市,是一座有900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八下地理教案2021年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八下地理教案2021年](https://img.taocdn.com/s3/m/a3250f42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5.png)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八下地理教案2021年自然地理中,区域地理的自然环境,要记得每个区域划分的特点。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八下地理教案2021年,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八下地理教案2021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
2.了解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状况及旅游文化。
教学重点——1.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
2.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状况。
教学难点——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二.新授。
【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特征】1.范围:主要包括、南部和省北部地区。
2.位置:位于的下游地区,濒临和。
3.地形、地势、河流:地形以为主。
地势,河网,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
成都平原被称为“”4.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可以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5.气候:属于气候,气候特征是,。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6.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7.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
其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作用。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8.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
(在书中做标注)9.了解长江三角洲有哪些传统的文化。
(在书中做标注)三.小结四.练习1.下列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是()A:江苏省B:上海市C:安徽省D:浙江省2.下列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产品的是()A:水稻B:棉花C:淡水鱼D:甜菜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也是我国最大城市的是()A:北京B:上海C:杭州D:深圳4.下列属于长江三角洲旅游景区的是()A.苏州园林B.明十三陵C.秦始皇兵马俑D.布达拉宫5.有关长江三角洲的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源丰富B海陆空交通运输业发达C劳动力充足D科技力量雄厚6.读“长江三角洲”图完成。
长江三角洲说课稿
![长江三角洲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0bab955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5.png)
课题: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江三角洲地区(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二地理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一一长江三角洲地区》,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方法。
【说教材】《“鱼米之乡”一一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在学完南方地区概况后,由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学习。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近十年来区域发展的地理热点地区。
也是南方地区的区域代表。
1、本节第一个框题“江海交汇之地”:教材介绍了长江三角洲特殊的江海交汇位置,并从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方面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突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鱼米之乡的形成。
举例说明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由长江三角洲地区位置的优越性,重点突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江海交汇之地的便利交通条件,说明了长江、京杭运河、黄海和东海,以及支流水系等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作用。
2、本节第二个框题“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主要是讲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其城市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人口的增多等方面,也体现在交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经济、交通、城市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改变。
本节第三个框题“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本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旅游业发达。
【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并能利用资料说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对其他区域的带动作用。
2、能力目标(1)分析同城效益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分析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情感目标联系实际生活,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说课稿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136cbb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54.png)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说课稿一、说教材1.《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是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
长江三角洲区域涉及上海市和浙江省、江苏省的部分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本节教材包括“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三部分内容,本节课我主要讲述的是“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共安排了3个自然段的正文内容,分为“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两个层面进行阐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位置与范围、优越的自然环境、农业与工商业发展、区域经济特征与区域内外联系等方面的情况,这些内容是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自然区域,后者是经济区域;两者的区域范围也不一样,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以长江三角洲为主体发展起来的,范围比长江三角洲要大。
为配合正文内容,教材安排了“长江三角洲地形分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2幅地图和“长江三角洲的范围”、“上海港”2则“阅读”材料。
结合“长江三角洲的范围”材料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图,有助于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两者范围的不同。
“上海港”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通达性,有助于强化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密切的内外联系的认识。
为引导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特点,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落实“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这条“标准”的要求,教材P.57和P.58-59安排了两组相关“活动”。
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这部分内容中,正文内容主要阐述了上海的经济特色与地位,以及上海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说课(湘教版)《“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的教学内容,主要由“江海交汇之地”、“我国最大地城市群”、“水乡地文化特色与旅游”等三部分组成.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从课程标准依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环节来进行探讨.一、课程标准依据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2.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3.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二、说教材《“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在学完南方地区概况后,由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学习.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近十年来区域发展的地理热点地区.也是南方地区的区域代表.1.本节第一个框题“江海交汇之地”.教材介绍了长江三角洲特殊的江海交汇位置,并从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方面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突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鱼米之乡的形成. 举例说明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由长江三角洲地区位置的优越性,重点突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江海交汇之地的便利交通条件,说明了长江、京杭运河、黄海和东海,以及支流水系等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作用.2.本节第二个框题“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主要是讲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其城市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人口的增多等方面,也体现在交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经济、交通、城市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改变.3.本节第三个框题“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本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旅游业发达.三、说学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本章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学习内容要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具体的学习内容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要求面面俱到,这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对教材内容的选取.通过前面两章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我国部分地区的区域特点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对学习本节长江三角洲区域做了铺垫,打好了基础.本节课的学习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四、教学目标基于上述教材特点的分析和学生学情,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读图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读图分析长三角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的状况.3.了解区域发展对人们学生活方式的影响.4.了解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旅游业.5.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整体.(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2.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五、说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便利的交通.2.人口稠密,城市众多.3. 水乡文化特色对旅游的影响.确立依据:抓住区域“特色”,(二)教学难点1.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作出评价.根据课程标准中“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要求来确定.2.对比成都平原和长三角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确立依据:根据课程标准中“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要求来确定.六、说教法、学法1.教法:复习法、实例分析法、图片感悟法.2.学法:欣赏图片法、阅读材料感悟法、联系生活感悟法.七、说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新闻材料摘选:日前,2014中国城市群排名和2014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别出炉,引发人们的关注.在国内,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而在世界六大城市群中,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榜.教师:同学们,在这则新闻材料中,最值得关注的城市群是哪一个?学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什么能够位居2014年中国城市群首位和入选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呢?这与我们泰州的发展有关系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领略它的与众不同!【设计意图】通过时事新闻材料,让学生学习与生活有关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课堂氛围.(二)新课学习江海交汇之地学生活动:教师(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请大家读图,结合P50——51图文资料,完成下列活动.(多媒体或导学案呈现)1.指图说出长三角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对本区的地理位置作简要的评价.3.指图说出本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4.本区为什么被称作“鱼米之乡”?5.本区交通状况如何?【设计意图】第一环节学习的是长三角的概况,问题难度都不大.学生读图看教材基本上都能解决.通过自学,学生对长三角的概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也锻炼了学习能力.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河流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一下都有哪些影响呢?(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题目,让学生了解区域内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让他们合作完成,老教师加以指导,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意思只要合理即可)1.为农业发展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发展;2.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对外联系;3.沿河港口多,便于发展造船业;4.为工业发展提供水源,且有利于工业原料和产品的运输.5.为居民学生活提供水源,有利于提高学生活质量.6.河流众多,淡水丰富,有利于渔业的发展……(P51活动题第1题答案)教师(展示都江堰灌区图和都江堰图):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形成.下面大家阅读P52的图文资料,分小组合作探究:岷江和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完成活动题第2题.(把学生分成两小组,分别探究(1)、(2)两小题,然后小组间交流,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设计意图】这个问题讨论的是河流和水利工程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对初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我安排学生课前先搜集资料,进行初步的探究,课上再分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得出正确的结果.老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教师点拨:1.岷江流经成都平原的西部,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作物的学生长;但是降水量多的年份,河水猛涨,也会淹没成都平原大片的农田,造成水灾.2.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我国最大地城市群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自古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目前,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部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学生活动:(多媒体出示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请大家阅读P52——54 的图文资料,完成下面活动.1.分别找出人口超过500万和超过100万的城市.我国最大的城市,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是哪一个?试介绍1——2个本区城市.2.这些城市的分布有什么规律?3.本区经济发达,有我国最大的沪宁杭工业基地,说一说本区发展经济有哪些优势?4.长江三角洲是如何对内陆以及全国的经济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的?【设计意图】这几题个问题旨在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和经济情况,难度不大,部分内容以前也有所接触.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思考总结能力.水乡地文化特色与旅游教师:水乡文化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文化,这种文化既与自然环境有关,也与深厚的历史积淀有关.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52——54 的图文资料,小组合作完成下面活动.1. 说一说你去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哪个城市,给同学介绍一下你游览的景点有什么特色.2. 欣赏长江三角洲地区著名的景点,从教材中及下面的旅游点,或是其他的旅游点,选择你喜爱的一个,设想如果你来担任导游,将如何介绍?水乡乌镇镇江金山扬州瘦西湖无锡鼋头渚3.长江三角洲的茶文化、丝绸文化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当地的旅游业发达,还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热资源丰富,附近是茶叶产地和丝绸产地.除了旅游资源外,便捷的交通和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发达的原因.教师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优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再加上发达的交通和完善的服务设施,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八、说板书设计九、说教学反思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南方地区最具典型而且影响深远的一个区域.本节教学设计通过时事新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知识内容上,以乡土地理作为知识点的切入点,学生爱学乐学,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