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震勘探课程本科生教学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课可视化教学方法探索与方案设计
一、引言“地震勘探原理”是地球物理学各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是以地震波传播理论为基础,记录人工激发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通过记录的地震信号解释探查地下岩石构造和岩性参数,为寻找矿藏和油气服务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1,2]。
该方法具有精度高、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等优势,已成为油气勘探、矿产普查和解决工程地质问题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手段[1,2]。
地震勘探原理是集数学和物理知识于一体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有好的数学基础,还有较好的物理学理解能力及较强的图像想象力[2-5]。
课程本身有大量的数学语言表述、较强的逻辑性推演和准确的物理含义,这些特点都增加了学生学习“地震勘探原理”这门课的难度,学生往往感到学习和理解较为困难,需要更形象化地展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学好地震勘探原理的物理学属性[3-5]。
课程同时涉及大量图像数字信号处理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实际应用问题的可视化与数字化处理方法[5],这也正是该课程所必须解决的实际教学问题之一,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探索适合地震勘探原理的教学方法,实现“地震勘探原理”课与现代可视化数字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
MATLAB语言结构简明,具有强大的计算与绘图功能,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数值计算与图形处理软件[6]。
它的特点是数值计算高效且图形功能完备,特别适合非专业的计算机编程人员完成日常数值计算、科学试验、图像生成等通用性任务的使用[6]。
地震勘探原理的许多问题可以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将其图示化,使学生对课程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并且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实现问题的可视化,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地震勘探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地球物理勘探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二、“地震勘探原理”课的传统教学方式与现状《地震勘探原理》自1950年翁文波院士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地球物理探矿培训班(北京石油地质学校)讲授开始[2],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不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获得了较多的教学成果[2]。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来探测地下结构的方法。
通过地震勘探,可以获取地下地质信息,如油气资源、地下水等。
其原理是通过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从而进行地质勘探。
地震勘探的原理主要包括地震波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折射等现象。
地震波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产生,例如在地面上布设震源装置,如地震仪或爆炸物等,通过地面振动产生地震波。
地震波的传播是通过地下介质的传导来实现的。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特性。
当地震波遇到介质边界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
反射是地震波遇到界面时一部分能量反射回来的现象;折射是地震波遇到介质边界发生方向改变的现象;透射是地震波穿过介质边界后继续传播的现象。
地震勘探的方法主要包括地震勘探测井、地震勘探剖面和地震勘探阵列等。
地震勘探测井是通过在地下钻探井口并向井内注入震源来产生地震波,然后通过井中的测震仪记录地震波。
这种方法可以获取井内和井周围的地下结构信息,用于勘探油气资源等。
地震勘探剖面是通过在地表上布设震源和接收器,在不同位置上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情况。
这些记录的数据可以通过地震处理和解释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获取地质信息和油气资源等。
地震勘探阵列是将多个地面震源和接收器布设在一定区域内,同时记录地震波的传播信息。
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和解释,可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地震监测和地震研究等。
地震勘探还可以通过数据处理和解释来获取更详细的地下结构信息。
数据处理包括地震波形记录的处理、去除噪声等。
数据解释包括地震波传播路径的解释、地震反射地震震相的解释等。
总之,地震勘探是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一种方法。
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可以获取地质信息和油气资源等。
地震勘探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重要的地质意义。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掌握地震波的类型、传播特性和应用;2. 使学生掌握地震勘探中反射、折射和衍射等关键概念,了解地下构造的识别方法;3. 引导学生了解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流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震勘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下构造;2. 提高学生运用地震勘探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见解并倾听他人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和资源勘探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2. 引导学生关注资源勘探领域的国家战略和环保要求,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保意识;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地震勘探原理的相关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地震勘探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热爱,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为实现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中将注重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地震波的类型与传播特性,地震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以及地震勘探的应用领域。
(对应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震勘探概述)2. 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采集方法、设备与流程,包括地震源、地震仪、数据采集系统的操作与使用。
(对应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震数据采集)3. 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包括预处理、噪声压制、波形整形、速度分析等。
(对应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震数据处理)4. 地震数据解释:地震剖面图的识别与解释,包括断层、褶皱、岩性变化等地质构造的识别。
(对应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震数据解释)5. 实践活动:运用地震勘探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的实操训练,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对应教材章节:第五章 地震勘探软件应用与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共5个课时。
《地震勘探》课程教学大纲
《地震勘探》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地震勘探课程类别:专业技术必修课总学时:60学分:3开课单位:地质矿产勘查系授课对象: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前置课程:高等应用数学、普通物理学、线性代数、地质学基础、电子电工技术、构造地质学、地质勘查技术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是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应用地球物理学科。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有本专业所必须的数理基础和一定的工程、水文地质基础知识,测量学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应使学生掌握工程地震勘探的理论知识、基本野外工作技术和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初步具备使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地震勘探的正、反演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及主要的方法技术。
三、教学方法和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安排必要的实验课程。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绪论工程地震勘探的主要任务、应用范围以及方法原理,工程地震勘探的发展简介、现状及前景,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学习要求。
第一章:地震波的理论基础教学内容:弹性理论,弹性介质的概念,应力和应变,弹性参数,全空间波动方程,纵波和横波的形成。
基本要求:掌握纵波和横波的形成机制,纵、横波的性质,弹性参数的概念。
理解波传播机理。
重点难点:重点讲解全空间波动方程,纵波和横波的形成。
第二章:地震波的传播教学内容: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地震波的描述,地震波的反射,透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地震子波的概念及动力学参数,反射波记录道形成的机理。
基本要求:掌握反射波、折射波和透射波形成原理及形成条件。
子波的概念,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
地震记录的表示方法和形成机理。
重点难点:地震波的反射,透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
第三章:工程地震勘探地质基础教学内容: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岩石的一般速度特征及介质对地震波的吸收;低速带的特征及工程地质条件。
基本要求:掌握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一些岩石的速度变化范围,介质吸收对地震波能量的影响,低速带特征。
地震勘探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浅析
关键词:地震勘探;一体化教学;实践课程;新工科因此,在国内高校争先开设东南沿海新校区的大环境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深入新疆油城建设克拉玛依校区,充分发挥油田一线的地域优势和校企一体化的办学优势,进一步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际生产的充分融合,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西部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1-2]。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地球内部构造识别、自然资源勘探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目前寻找油气最主要的手段,地震勘探发现了国内外90%以上的油气田,因此成为国内外石油院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最核心的课程之一。
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通过地震勘探课程的讲授培养思想品德优良、专业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国内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新工科背景下“地震勘探采集、处理和解释”课程体系建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充分发挥地处油田一线的地理优势,加强与油田的深度融合,通过完善课程教学环节,推动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结合,逐步形成了采集、处理和解释三大环节一体化、校企合作一体化以及专业和思政一体化的地震勘探课程体系。
(一)三大环节一体化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地震勘探本科课程主要以室内理论授课和野外实习相结合。
地震勘探课程的相关实习通常集中于野外地震采集部分,而地震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两大环节往往缺少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大多数高校都忽略了对学生的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将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室内处理和地质解释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教学体系,限制了学生对于地震勘探课程的全面理解和认知。
为更好地培养应用型石油工业人才,校区针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充分覆盖“地震勘探采集、处理和解释”各环节对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在本科阶段开设“地震勘探原理(64课时)”“地震资料数字处理(64课时)”和“地震资料解释(32课时)”三门理论课程,分别对应采集、处理和解释三个环节。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该课程授课对象是勘查技术专业的本科生。
课程主要包括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基础,常规处理的方法原理: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基本流程、信号处理基础、反褶积、动校正、静校正、速度分析、水平叠加、偏移归位,并包括目标处理: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井孔地震资料处理、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时间推移地震资料处理和特殊处理:亮点及AVO分析、高精度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相干体数据处理、可视化数据处理等内容。
2.设计思路: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且发展迅猛。
因此,该课程除了介绍地震勘探数据常规处理技术外,还会将当前该领域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专题进行介绍,每种处理方法都结合大量地震勘探处理实例加以说明,力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学生掌握现代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为专业知识教育层面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最基础的专业课程群组成部分,选修学生应具备的扎实数理基础和高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掌握现代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基础等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
先修课程为:地震勘探原理或勘探地震学。
- 1 -二、课程目标课程主要包括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基础,常规处理的方法原理: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基本流程、信号处理基础、反褶积、动校正、静校正、速度分析、水平叠加、偏移归位,并包括目标处理: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井孔地震资料处理、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时间推移地震资料处理和特殊处理:亮点及AVO分析、高精度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相干体数据处理、可视化数据处理等内容。
使学生初步掌握地震资料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处理软件等方面的知识;达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训练目标;了解该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地震资料数据处理研究与开发的能力。
煤炭高校勘探地震学课程教学方案探讨
煤炭高校勘探地震学课程教学方案探讨勘探地震学是煤炭类高校地质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现行教学方案基本照搬石油类高校地震勘探课程内容,并不完全适应煤炭行业地震勘探生产现状。
为适应煤炭高校勘探地震学的课程教学,从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实践三个环节进行讨论,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设计,补充传统地震勘探课程内容,增加煤炭行业特有的矿井巷道中槽波地震勘探内容,探索更适应煤岩行业地震勘探的本科教学模式和方法。
煤炭;地震勘探;教学;实验;实践一、引言勘探地震学是煤炭高校地质工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
该课程综合性强,包含了地质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等学科基础知识,具有概念抽象化、公式复杂化、应用具体化的特点,学习该课程具有一定难度。
目前地震勘探教学,不管是教材还是辅导书,内容主要是针对石油系统。
石油行业地震勘探只能在地面布置检波器,利用地震反射波或折射波进行构造探测,而煤炭行业地震数据采集方式有多种选择,既可以在地面进行地震勘探,也可以在煤矿井下巷道中布置检波器,利用地震槽波进行煤层厚度或者构造探测。
可见,煤炭类高校不能完全照搬石油高校地震勘探教学模式。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我们将勘探地震学课程设定为三个部分:一是理论教学,二是实验教学,三是实践教学,三个环节紧密相连,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
二、课堂理论教学内容设定(一)课程教学安排及授课方式勘探地震学主要讲授利用震源激发地震波,通过地震波传播特征进行构造探测的原理和相关概念。
该课程实践性强,在油气、煤炭等矿产资源勘查领域应用广泛。
由于本课程涉及多门基础学科,一般安排到基础课都讲授完的大三阶段来开设,否则很多理论概念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
此外,该课程最好放到野外地质填图实习之后,学生经过野外露头考察地层及构造,认识到要想研究地下地质构造,必须借助其他专业知识。
这样他们就有兴趣去学习如何对地下地质构造进行探测。
勘探地震学研究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规律和特征。
勘探地震课程设计
勘探地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能够分析地震剖面图,并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掌握地震波的类型、产生和传播规律。
2.了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能够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震相。
4.能够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具备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对地球物理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地震剖面图的分析和解释。
1.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讲解地震波的类型、产生原因和传播规律,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过程,以及如何被地面上的地震仪接收。
2.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包括反射地震、折射地震和地震波的衍射等,以及常用的地震勘探方法,如地震折射法、地震反射法和地震tomography等。
3.地震剖面图的分析和解释:教授如何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震相,提取地下地质信息,并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讲解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地震剖面图的分析和解释。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震勘探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震勘探的应用和效果。
3.实验法:安排地震波传播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增强对地震勘探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正规出版的地震勘探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地震勘探知识。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地震勘探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地震波传播、地震勘探方法和地震剖面图的图像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地震勘探知识。
浅谈地震勘探处理方法
浅谈地震勘探处理方法论文提要地震勘探技术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震勘探包括三大阶段,野在采集,数据处理和室解释。
其中地震数据处理的目的是对地震采集数据做各种处理提高反射波数据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以便于解释。
地震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地震反褶积,叠加和偏移成像三大技术。
地震数据处理出现于20时纪20年代初期,随后的40年间是对光点记录和模拟记录进展处理,处理技术开展较慢,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计算机的出现把地震勘探处理技术带入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为数据处理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下面简单介绍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以及地震数据处理的方法。
正文一、地震数据处理流程〔一〕地震数据处理的三个阶段1.预处理,预处理就是把野在数据格式转换成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格式,并对数据做相应编辑和校正。
预处理包括数据解编,格式转换,编辑,几何扩散校正,建立野在观测系统,野在静校正2.常规处理,是对预处理后地震数据做必要的根本处理预算。
常规处理包括反褶积,道均衡,抽取共中心点道集,速度分析,剩余静校正,切除,叠加,偏移。
3.特殊处理,针对不同目的采用不同的特殊的处理手段,包括t-p变换,小波变换,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子波处理,属性分析,反演。
二、数字滤波〔一〕数字滤波的有关概念从广义上讲,任何一种对输入信号的改造作用都可看成滤波,实现这种滤波的系统称为滤波器,滤波器分为模拟滤波器和数字滤波器。
1.模拟滤波器,也称电滤波器,它由电阻、电感和点容等元器件组成,它组成的是一个低通滤波器〔LCF〕如图1。
由于模拟滤波器运算速度快,因此某些具有单一滤波功能的构件可由它来完成,但模拟滤波器一旦固定,不易修改,适应面较窄,本钱也较高,所以模拟滤波器进一步开展成了数字滤波器。
2.数字滤波器,数字滤波器主要目的是压制噪声,信号要进展数字滤波,首先要进展采样。
抽样过程要满足抽样定理,不然会使频谱混叠,产生假频,抽样定理可由以下两个公式描述。
地震勘探实习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实习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掌握地震波的类型及其在岩石中的传播特性。
2. 学生能够描述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流程。
3. 学生能够解释地震剖面图,识别常见的地质结构。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操作地震勘探设备,进行实地数据采集。
2. 学生能够运用专业软件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绘制地震剖面图。
3. 学生能够分析地震剖面图,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球科学探索的兴趣,增强地质环境保护意识。
2.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实习任务,培养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3. 学生在实地勘探中,培养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结合理论知识,通过实地操作,培养学生地震勘探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年级本科生,已具备一定的地质学基础和地震勘探理论知识。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地震勘探原理:地震波传播理论、反射折射定律、波动方程。
教材章节:第三章“地震波传播理论”2. 地震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方法、设备操作流程、采集参数设置。
教材章节:第四章“地震数据采集与处理”3. 地震数据处理:数据预处理、地震资料分析、地震剖面图绘制。
教材章节:第五章“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4. 地震剖面图解释:地质结构识别、断层判断、岩性分析。
教材章节:第六章“地震剖面图解释与应用”5. 实习操作:分组进行实地地震勘探,操作设备进行数据采集,使用专业软件处理数据,绘制地震剖面图,分析地下地质结构。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地震勘探原理学习及讨论;第二周: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学习及设备操作训练;第三周: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学习;第四周:地震剖面图解释及实习操作;第五周:实习总结与成果汇报。
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掌握地震波的类型及其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原理。
2. 学生能够描述地震勘探在油气资源探测和地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掌握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流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分析地震事件,识别地震波形图上的地质结构特征。
2. 学生通过案例学习,能够设计简单的地震勘探方案,并进行初步的数据解释。
3.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勘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初步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研究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 学生通过学习地震勘探的实际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在资源勘探和国土安全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在实际勘探项目中沟通协作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球科学领域选修课,旨在通过地震勘探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地理知识,对科学探究有好奇心,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要求:课程应结合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地震波的类型与传播- 地震波的反射、折射与透射- 地震勘探的应用领域2. 地震数据采集- 采集设备与工作原理- 数据采集方法与过程- 采集数据的质控与评估3. 地震数据处理- 数据预处理与滤波- 地震资料的解释与分析- 地震剖面图的绘制与识别4. 地震勘探应用案例- 油气资源勘探案例- 地质灾害防治案例- 地震构造研究案例5. 地震勘探方案设计与实践- 设计原理与方法- 方案制定与优化- 数据解释与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第二周:地震数据采集第三周:地震数据处理第四周:地震勘探应用案例第五周:地震勘探方案设计与实践教材章节关联:《地球物理学》第三章 地震勘探《地质学》第十章 地震勘探与地质构造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地震勘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的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是物探学生完成了地震勘探专业课程的学习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该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实践性环节的专门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具备运用物探专业理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要求
从课程设计的目的出发,通过设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达到以下教学要求:
(1)应用所学专业课程理论,学生自拟题目,并写出设计方案和实验步骤。
(2)按照设计方案和实验步骤进行工作,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解释,结合地质资料,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3)提供成果解释图。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安排
1.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
既可用地震一种方法设计的题目,也可用多种方法设计的综合性题目。
2.课程设计内容
(1)设计题目;
(2)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3)方案选择、工作原理和实验步骤;
(4)设计成果的分析、解释和报告的编写。
3.教学安排
第十周
实习注意事项
1、严肃认真态度,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任务
2、注意安全
3、不要损坏庄稼。
勘查技术与工程本科培养方案
勘查技术与工程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
咱这个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啊,就是要把同学们培养成超级厉害的勘查小能手。
简单说呢,就是让大家学会各种方法去找到地下那些宝藏,不管是石油、天然气,还是各种矿产资源。
而且啊,在搞勘查的时候,还得考虑到环境啥的,得是那种既懂技术又有环保意识的全能型人才。
以后出去呢,不管是在地质勘查单位、工程建设单位,还是在相关的科研院所,都能独当一面。
二、课程设置。
1. 基础课程。
首先得把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基础打牢咯。
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稳,楼可就塌了。
数学是帮我们做各种计算的,勘查里有好多数据处理呢;物理呢,像地球物理勘查就得用到物理原理;化学嘛,矿石成分分析啥的可离不开它。
计算机基础也不能少。
现在这个时代,不会用电脑就像出门没带手机一样不方便。
我们要用计算机软件来处理勘查数据、画图纸,说不定以后还能开发点新的勘查软件呢。
2. 专业课程。
地质类课程是重点中的重点。
什么地质学基础啊,岩石学、矿物学都得学。
你得知道地球的构造,各种岩石和矿物长啥样,这样才能在野外一眼看出有没有价值的东西。
勘查技术方面的课程可丰富了。
像地球物理勘查,这就像是给地球做CT一样,通过各种物理场的变化来探测地下的情况。
还有钻探工程,这可是直接从地上打到地下,取到样本的重要手段。
工程地质勘查也很关键,要是搞工程建设,得先把地下的地质条件摸清楚,不然房子建在软地基上,那不就麻烦了嘛。
3. 实践课程。
野外实习那是相当有趣又重要的。
我们会带着同学们到山里、河边,去实地观察地质现象,采集样本。
这就像探险家一样,在大自然里寻找线索。
同学们刚开始可能会觉得辛苦,但是当你发现一块特别的石头或者看到一个独特的地质构造时,那种兴奋感是无法形容的。
实验课程也不少。
在实验室里,我们可以用各种仪器对采集回来的样本进行分析,精确测定矿物的成分、岩石的物理性质等等。
这就好比给我们在野外找到的宝贝做个详细的体检。
三、教学方法。
1. 课堂教学。
探究地震的教学方法:以教案为切入点
探究地震的教学方法:以教案为切入点。
一、地震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地震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地震知识的晦涩难懂,学生难以理解。
2、地震教学的内容较为单调,缺乏趣味性3、地震教学缺乏实践操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教案的优势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教案的方式来进行地震教学。
教案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具体明确地规划出教学步骤及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地震教学方案1、地震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教学开始前,需要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础知识,如地震的定义、产生的原因、如何测定和衡量地震的规模等。
可以通过演示地震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震的威力。
2、了解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掌握地震的基础概念后,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通过介绍历史上的地震事件,让学生了解地震带来的危害,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地震的认识。
3、地震预防和减轻灾害在了解地震的基础知识和危害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如何预防和减轻地震的危害。
可以通过组织演习来提高学生的应急能力,从而有效地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
4、编写学生教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以编写一份教案,让学生按照教案的步骤进行学习。
教案需要包含地震的基础知识、史实和预防措施等,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因此,我们可以在教案中设置一些策略和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效果。
四、小结以教案为切入点的地震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通过教案的分析和编写,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和组织地震教学。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变化,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了解地震的实际情况。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地震勘探技术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学生运用地震勘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了解地震勘探的定义、原理和分类;2.掌握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规律;3.熟悉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方法和技术。
4.能够运用地震勘探原理分析地震数据;5.能够操作地震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6.能够运用地震勘探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震勘探技术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热爱;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1.地震勘探概述:地震勘探的定义、原理和分类;2.地震波的产生与传播:地震波的类型、产生机制和传播规律;3.地震数据采集:地震仪器的使用、地震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4.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预处理、地震资料解释和地震图绘制;5.地震勘探方法与应用:地震勘探技术在石油、地质、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讲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震勘探案例,提高学生运用地震勘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实验法:安排地震数据处理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震勘探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验设备:配置齐全的地震数据处理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探究地震的教学方法:以教案为切入点
一、教案编写概述1.1 教案的意义与作用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和指导性文件,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
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1.2 教案的结构与内容1.3 教案编写的方法与技巧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对教材、学生和教学目标有深入的了解。
编写教案时,教师应遵循逻辑性、系统性、条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明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步骤,确保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地震的基本概念2.1 地震的定义与分类地震是地球表面及内部因地质作用产生的震动现象。
根据地震发生的深度的不同,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根据地震发生的成因不同,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
2.2 地震的产生与传播地震的产生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石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积累应力,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岩石发生断裂,释放出积累的应力能量,产生地震。
地震波是指地震产生的振动在地球内部和表面的传播,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
2.3 地震的破坏性与影响地震的破坏性主要表现在地面震动、地面形变、地震次生灾害等方面。
地震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有:破坏建筑物、道路和桥梁,导致人员伤亡;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改变地形地貌和地下水资源分布。
三、地震的监测与预测3.1 地震监测的方法与设备地震监测主要采用地震仪进行,地震仪有地面地震仪和地下地震仪两种。
地面地震仪主要有三种类型:宽频带地震仪、短周期地震仪和甚宽频带地震仪。
地震监测还包括地震前兆观测,如地壳形变观测、地下水位观测、地震光观测等。
3.2 地震预测的方法与现状3.3 地震预警与应急救援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差异,提前发出警报,为人们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
地震应急救援是指在地震发生后,迅速组织救援力量,开展救援工作,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地震预警与应急救援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
探究地震的教学方法:以教案为切入点
探究地震的教学方法:以教案为切入点第一章:地震的基本概念1.1 地震的定义1.2 地震的成因1.3 地震的分类1.4 地震的强度和等级第二章:地震的预测与监测2.1 地震预测的现状2.2 地震监测的方法和技术2.3 地震预警系统2.4 地震监测的重要性第三章:地震的影响和危害3.1 地震对人类的影响3.2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3.3 地震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4 地震的次生灾害第四章:地震的应对和救援4.1 地震前的准备工作4.2 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4.3 地震后的救援和重建4.4 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第五章:地震的教育和普及5.1 地震教育的意义和目标5.2 地震教育的方法和手段5.3 地震教育的实施和推广5.4 地震科普知识的普及和传播第六章: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6.1 地震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6.2 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流程6.3 地震应急预案的演练方法6.4 地震应急预案的评估与更新第七章:地震防护措施及建筑抗震设计7.1 地震防护措施的分类7.2 个人地震防护措施7.3 公共场所的地震防护措施7.4 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第八章:地震救援工具和设备8.1 地震救援工具和设备的种类8.2 地震救援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8.3 地震救援工具和设备的维护和管理8.4 地震救援工具和设备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第九章:地震后的恢复与重建9.1 地震后的恢复工作内容9.2 地震后重建的规划与实施9.3 地震后心理重建的重要性与方法9.4 地震后社区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第十章:地震案例分析与教育10.1 国内外典型地震案例概述10.2 地震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步骤10.3 地震案例教育的作用和意义10.4 地震案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十一章:地震科普宣传与媒体传播11.1 地震科普宣传的重要性11.2 地震科普宣传的方法和技巧11.3 地震信息在媒体中的传播11.4 地震科普宣传的评估与反馈第十二章:地震教育与培训12.1 地震教育培训的目标和内容12.2 地震教育培训的方法和途径12.3 地震教育培训的实施和评估12.4 地震教育培训的持续与发展第十三章:地震风险管理与保险13.1 地震风险管理的概念和方法13.2 地震保险的种类和理赔流程13.3 地震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国际经验13.4 地震风险管理与保险在我国的实践与展望第十四章:地震科技研究与发展14.1 地震科技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4.2 地震预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4.3 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14.4 地震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第十五章:地震教育与灾害防范15.1 地震教育与灾害防范的关系15.2 地震教育在灾害防范中的作用15.3 地震教育与灾害防范的实践案例15.4 地震教育与灾害防范的策略与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1. 地震的成因和分类:理解地震的成因对于理解地震的特点和规律至关重要。
提高《地震勘探》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
提高《地震勘探》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作者:王祥春孙鲁平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年第20期摘要《地震勘探》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专业骨干课,在地球物理勘探专业课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里笔者根据自身的科研经历及授课经验分析了提高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地震勘探教学质量专业骨干课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在教学计划中,《地震勘探》是作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骨干课程开设的。
这里笔者根据自身的科研经历及授课经验,对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认为提高《地震勘探》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核心。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内容掌握、学生状况调研和总结改进等方面下功夫。
1课程内容一门课程,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在教学大纲里都有体现。
教材内容的多少,取决于教学大纲的要求。
要讲好《地震勘探》这门课程,首先必须要对课程的内容做到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
所谓深刻理解,就是要把课程内容的每个细节都彻底搞懂搞透,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所谓全面掌握,就是要抽出重点,理出系统,用一根线或者几根线贯穿起来。
例如:地震勘探主要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资料采集、资料处理和资料解释。
在野外观测施工时,一般是沿地震测线等间距或不等间距布置多个检波器来接收地震信号。
数据处理的任务是加工处理野外观测所得的原始数据,将地震数据变成地震剖面图或构造图。
地震构造解释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和偏移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分析剖面上各种波的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层位和对比追踪,解释时间剖面所反映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构制反射地震标准层构造图。
这三部分内容,学生在学习时,每个部分都要学精学透,每个知识点都要彻底完全掌握,在此基础上,将这三部分逻辑关系理顺,合三为一,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和技术体系。
再比如:地震资料处理虽然分为多达几十个步骤,但核心步骤只有三个:反褶积、叠加和偏移。
即:反褶积提高纵向分辨率,叠加提高信噪比,偏移提高横向分辨率。
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教学改革展开研究与实践,首先介绍了地震勘探新方法的概述,然后分析了传统地震勘探方法存在的问题,接着设计了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分析。
通过对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进行评估,揭示了改革对地震勘探领域的重要意义。
最后讨论了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对地震勘探领域提出了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旨在促进地震勘探领域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推动我国地震勘探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传统方法、课程设计、案例分析、效果评估、可行性、启示、未来方向、地震领域。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关于地震勘探新方法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各种地震波成像技术、反演算法、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
在地震勘探教育领域,对于这些新方法的教学和培养却仍存在不足。
传统的地震勘探课程多以理论为主,很少涉及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应用。
有必要对地震勘探课程进行改革,引入新方法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讨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和效果,以促进地震勘探领域的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升。
通过对新方法的课程设计和实践案例分析,评估教学改革的效果,为今后地震勘探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部分的内容至此结束。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教学改革对地震勘探领域的推动作用,为提升地震勘探技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目的:1. 对地震勘探新方法的概念和特点进行系统总结,明确其在地震勘探领域的应用前景和意义;2. 分析传统地震勘探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深入挖掘地震勘探新方法在解决这些问题上的优势和创新之处;3. 设计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整合现有资源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4.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验证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和应用价值;5. 进行地震勘探新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评估,评价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成绩、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地震勘探课程本科生教学方法【摘要】地震勘探课程具有知识覆盖面广、知识交叉、知识块独立的特征,被认为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本文通过分析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并结合地震勘探课程的特征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地震勘探课程的本科生教学方法:不仅重视传统上的直接式教学方法,并融合开发式的教学方法,给出部分例子,从课堂效果的无形调控角度出发,提出了该课程成绩应由出勤、课堂、平时作业、实习四部分组成,并增加平时作业、实习部分的成绩比例。
【关键词】地震勘探课程;教学方法;考核指标teaching method of the principle of seismic exploration for undergraduatezou guan-gui(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 〈beijing〉, national key lab of coal resource and safety mining, beijing, 100083,china)【abstract】the principal of seismic exploration courses is considered a difficult program, as its knowledge covers wide range, shows independently knowledge block featur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seismic exploration course, a new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result is given: the course should notonly emphasis on traditional direct teaching methods, but also integrate open teaching methods, such examples is shown. from the angle of the invisible control on class effect, the course grade is consisting of the course attendance,classroom, homework and practice; especially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homework job and practice.【key words】the principle of seismic exploration course;teaching method;assessment indicators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专业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地质学也是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
由于地震勘探课程涉及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解释三大方面,知识覆盖面广,差异性大,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均反映学习难度较高,学习工作量大。
结合教学过程的认识,总结了一下地震勘探课程的本科生教学方法。
1 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中,主要涉及四部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其中,教师被认为起主导作用,学生被认为起认知的主体作用。
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其确定依据既有学生的知识基础,也有现有的教学目标。
同一门课程,不同老师的教学内容类似,教学方法却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有人认为,教师是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教师水平的高低体现在教学方法上。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共同采取的方式和手段[1]。
根据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以及相应形态下的学生活动,可以把教学方法划分为两大类:直接式方法和开发式方法。
1)直接式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的活动为主,教师直接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学生比较具有接受性。
例如讲解法、演示法、示范法等。
2)开发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活动,以学生自身的活动为主进行学习。
从思维过程看它分为归纳的开发教法和演绎的开发教法。
从师生活动方式看,应包括谈话法、发现法、课题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虽然根据不同的视角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教学方法,然而,教学方法的选择却是根据教学需要来选取的。
比如,操作性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演示法或示范法;欣赏性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陶冶法;定理、规律方面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
因此,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根据需要来选择。
2 地震勘探课程的特征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弹性地层中的传播规律探测地下地质特征的物探手段。
从基本理论上看,主要包括地震波几何学、地震波动力学、地震资料采集三大块,从地震勘探阶段性工作划分,可以分为地震资料采集、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三大阶段。
基本原理与勘探阶段的内容互相融合,并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
在地震资料的采集阶段,传统的采集设计主要是地震几何学原理为基础,通过覆盖次数,方位角来评价观测系统的合理性;随着多波多分量勘探需要,出现纵横波联合采集方法,通过分辨率函数、avp函数来评价观测系统的合理性。
在地震资料的处理阶段,异常振幅剔除、信噪比提高,涉及到规则信号、不规则信号等信号处理和地震波传播原理的内容;地形起伏及浅层速度变化引起的静校正问题,涉及地震波反射、折射等地震几何学和反演最优解内容;地层横向、纵向上速度变化引起的空间归位问题,涉及基于地震波几何学的绕射扫描偏移;基于地震波动力学的波动方程偏移,波动方程偏移根据波动方程函数数值解的不同,又可分为克希霍夫积分法、有限差分法、傅里叶变换法、有限元法。
在地震资料的解释阶段,对于地震波层位标定,涉及测井标准化、分层和褶积模型;对于地震波层位追踪,涉及图形识别、地震波分叉合并、地质特征等;对于断层解释,涉及提高分辨率、滤波、断层增强显示、自动解释技术等。
对于三维可视化解释,涉及图形处理、地震属性地质意义等。
从上述的描述可以看出,地震勘探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知识面覆盖广。
既有较为容易理解的地震波几何学,也有难以掌握的地震波动力学,还涉及到图形处理、信号处理等。
2)知识点之间存在相互交叉,综合性高。
比如,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实现空间归位,既可以通过基于地震几何学的绕射扫描偏移,也可以通过基于地震波动力学的克希霍夫积分偏移。
3)知识点的独立性高。
地震勘探可以划分为采集、处理、解释三大块,根据内容的不同,每一大块可以进一步细分。
比如地震资料处理,可以划分为静校正、去噪、偏移,采集进一步划分为纵波观测系统评价,横波观测系统评价,纵横波观测系统评价等。
3 地震勘探课程的教学方法3.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年来,地震勘探课程大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2-4]:1)从自主能动性方面看,传统的直接式教学方法较多,主要是一种教师到学生的单方面工作。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一堂课程主要是讲解,有时为了打开课堂苦闷局面,老师采用一些趣味事件来打开,这种情况表明目前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般而言,开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对学生的启发式。
2)从知识的学习上看,视野较窄,深度较浅。
目前的地震勘探教学工作中,一般安排一本相关教材,老师的课堂内容主要围绕教材展开,同时也布置一些参考文献,然而学生通常只看教材,极少去积极收集文献并认真学习,更谈不上对问题的探索。
3)目前,评价掌握知识的效果,主要是看考试成绩。
该方法过于重视分数,引导学生精力偏向背诵,主要考察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忽略了通过课堂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忽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培养人的角度看,这种方式来考核学习效果的方式,还容易忽略在课程中对学生德育方面的学习,甚至造成了一些恶习,比如抄袭、平常不认真上课[5],考前疯狂记忆考点。
4)课堂教学过多,实践练习较少。
为了系统的讲解地震勘探内容,一般安排了大量的课时,完成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理论性,而学习的实践能力被忽略或者没有得到培养[6]。
存在的上述问题,既有我国教育评价方法的原因,也有教师、学生的原因。
3.2 选择教法的原则及学生考核教学方法的选择标准是,应该根据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特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和条件等因素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特征:地震勘探原理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期间。
该时期的大学生基本完成了大学的公共课程和少量的基础专业课程,具备较好的学习基础。
由于地震勘探原理涉及面较广,既可以作为一门综合的专业基础课程,也可作为学生以往知识的加深和提升。
教学目标是:对于地球物理专业工程,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地震勘探的野外采集技术、处理基本流程以及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岩性解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为后续专业课程(开发地震等)的学习及今后地震勘探方面的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地震勘探原理,一般由室内教学、上机实习、野外实习三部分组成。
其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1)地震波的运动学;(2)地震信号的频谱分析;(3)地震勘探资料的采集方法与技术;(4)地震波速度;(5)地震资料解释基本理论;(6)地震波构造解释;(7)地震波动力学;(8)地震岩性解释;(9)上机实习;(10)野外实习。
由于地震勘探原理课程具有“知识覆盖面广、交叉性大、独立性高”的特征,拟采用直接式教学方法与开发式教学方法向融合。
主要有讲解法、演示法、示范法、课题法、讨论法、练习法。
比如,地震波几何学,难度较小,学生学习容易,可以通过讨论法来学习,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去研究,然后组织讨论,师生一起交流看法。
地震波动力学,难度较大,比较适合讲解讲授法,同时结合matlab 软件进行计算演示,能有效提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机实习和野外实习的地震资料采集部分可以通过演示法,并在实际野外进行示范,给予一定的讲授、单独谈话。
其他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这种多方法融合,获得较好的效果[7-8]。
同时,为了对课程进行有效的无形调控,本门课程的成绩实行百分制,课程成绩有以下几部分组成:1)课程出勤情况,5分。
在各大学校中,学生课程出勤情况是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甚至可以作为是否能参加考试的先决条件。
因此,把这部分内容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约束学生参与到课程中的积极性。
2)笔试,30分。
主要用于考核课堂教学。
3)平时作业,25分。
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布置的课堂作业及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