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迫与抗争 中国女性生存状态演变与女性意识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女性与宗教文化”论文
略论中国女性生存状态演变与女性意
识的发展
作者:董诗莹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法语系
年级:08级
学号:08317023
日期:2010年5月2日
摘要:纵观中国历史,女性地位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本文描述了原始社会、封建社会、新旧民主主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时期不同时代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与女性意识的发展,从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出发,分析了中国女性生存状态演变与女性意识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历史原因。
关键字: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生存状态女性意识反抗解放
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过渡到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再至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与女性意识的发展也不断演变。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及其低下,社会充满了恐惧与威胁,人们经常因为各种原因死亡,导致人口数量锐减,而人口数量对于一个氏族的生存尤为重要。于是人们一方面想办法让自己活下去,另一方面则把希望寄托于生出更多的孩子来,这使女性受到人们的崇拜,这应该是中国古代女性最值得骄傲的时期-----母系氏族时期。然而封建私有制的出现却彻底改变了她们的命运,而且这一改变就是两千多年。
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的封建时期创造了许多光辉灿烂的文化。对后世影响之深,流传之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从女性的地位来看,却是一段苦难的历史。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也有过短暂的提高,但是女子的附庸地位却没有乘此契机而崛起。
封建社会在前期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转变以及西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等因素影响下,男子已完完全全占统治地位。在封建“家长制”的制约下,几千年来,广大妇女在婚姻家庭中承受着礼和法的重重束缚。妇女的角色被定位在家中,在生活中只是一种辅助性的角色。她们的需要被剥夺,她们只为别人而活着。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所说:“母亲被牢牢固定于家庭,固定于社会,她遵守法律和习俗。”【1】
妇女在男权的统治下逐渐退出了国家政治经济领域,没落到家庭领域的最底层,从而导致女性作为社会人身份的缺失。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其道德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从三纲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是专门服务于男性的,旨在加强男子的权力。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男子的权力得到了极度的膨胀,男子对女性的偏见意识也随之极度增强。从辩证的观点看,男子权力的进一步加强是建立在女性地位的逐渐沦丧之上。这种地位的沦丧首先表现在经济方面,她们生产的丝织品不能独立地处置,必须依附于男性才能体现其价值,她们独立向国家缴纳的赋税也被分配在男人的名下,这都说明女性已经失去了独立的经济支配权,她们的人生价值需要通过男人来实现,而女性一旦失去了经济的独立性,则意味着她已经沦落为男人的附属品,她们成为了“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1】,也就是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所描述的“他者”。封建社会还通过贞操观念束缚与掌控女性,《礼记》倡导女子应该“终生侍一夫”。秦始皇掌握政权后鼓励女子守节;西汉宣帝首次颁布守节奖励令,奖励贞洁顺从的女子以绸缎;宋代进一步强调处女贞操及寡妇不得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到了元明时期发展到女子还要为未婚夫守节,无意间被男子戏弄也要以死保节;清朝对女子的婚姻束缚达到最高点:寡妇以再嫁为耻,丈夫或未婚夫去世要终身不嫁或以死殉节。
由于封建社会的女子没有机会也没有权利去学校接受教育,女子一出生便被社会被赋予的贫贱地位以及“三纲五常”儒家思想主导的社会舆论压力,封建社会女性自我觉醒意识严重缺乏,她们在一天天,一年年的生活成长中固守着心中那早该荒芜清除的杂草,而且这份固守越来越坚定。“ 女子无才便是德”,也就成了一句极富赞美的话,可是我们从这声赞美中听到的却是来自远古的悲凉。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抗争。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也曾经活跃过不甘忍受压迫歧视,努力挣脱的倩影。比如一代女皇武则天,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与朱淑真,她们作为女性抗争的代表,在中国女性抗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轨迹。但是,她们是典型,也是个例,大多数女性依旧在封建礼与法的束缚下默默忍受。然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不容忽视,她们在中国女性抗争的历史上奏响了属于女性的强音,她们有着相同的名字——“自梳女”。在明末清初年间,广东省顺德地区的种桑养蚕行业的发展日益兴盛,女性通过从事种桑、养蚕、缫丝渐渐发展养活自己的经济能力,在动荡多舛的时代下,这群有能力自食其力的女性,为了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再成为盲婚哑嫁的被动者,透过特定的仪式,她们
像已婚妇人般将头发自行盘起来,以示终生不嫁、独身终老。正如《第二性》中所述,“当她成为生产性的、主动的人时,她会重新获得超越性;她会通过设计具体地去肯定她的主体地位;她会去尝试认识与她所追求的目标、与她所拥有的金钱和权利相关的责任”。“自梳”是女性对自身命运的一种反抗,这是对社会传统的一种诉控。从“自梳女”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她们用行动证明女性不是“他者”,不是男性的附属物,她们是“自我”,独立的“自我”。
在漫长的黑夜中,在中国女性徘徊忍受了两千多年后,辛亥革命带来了黎明的曙光,在欧风美雨的催化下,中国的女权运动进入了一个近代化的新时期。数千年的男权社会,妇女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没有参政的权利,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最为惨烈的,是妇女的缠足。缠足,必须活生生将龀齿未易的幼女的脚裹紧,使之骨节折断,皮肉溃脱疮疡,脓血狼藉,令人痛彻心骨,不寒而栗。一双小脚的形成,往往需要数年的缠裹,“小脚一双,眼泪一缸”,一生的幸福从此葬送于这双小脚。与兴女学相伴的19世纪末各地天足会的出现为破除缠足陋习、解放妇女身心拉开了序幕。20世纪初,蔡元培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国教育会,将创办女校列入议事日程。1907年,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推行新政,在教育领域颁布了《学部奏定女子学堂章程》和《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首次正式把女子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教育构成了中国女性争取自身解放的交响曲的前奏,知识女性开始以挑战者的姿态站在反封建的前沿,表现出对封建家庭、性别歧视的精神反叛和投身社会参政议政的热情,在新的生活中塑造新的自我。1903年由留日女学生组织了第一个妇女爱国团体———共爱自治会。女性先觉者秋瑾的《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和呼吁做“国民女杰”的诗篇《勉女权》成为激励女性前赴后继的号角。同年第一部论述女性问题的专著———金一著《女界钟》出版,作者第一次喊出“女权万岁”的口号。她们自立,谋求知识、出洋留学;她们自救,创办女刊、宣传解放;她们爱国,投身革命、共赴国难;她们自强,组织社团、勇争参政。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妇女群用实际行动书写的爱国情结受到了孙中山的高度肯认:“女界多才,其入同盟会奔走国事百折不回者,已与各省志士媲美。至若勇敢从戎,同仇北伐,或投身赤十字会,不辞艰险;或慷慨助饷,鼓吹舆论,振起国民精神,更彰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