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迫与抗争 中国女性生存状态演变与女性意识的发展
“女性意识”的雄化、失落、淡化——当代战争题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涌现出大量描写战争中女性生活及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
对战争女性形象的描写,打破了传统的对女性世界的描写,开拓了女性创作的新空间,但也有雄化、失落、淡化等遗憾。
关键词:战争;女性形象;女性意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对所有的中国人而言,并非只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和血肉横飞的伤亡,它带来的是整个社会制度、文化状态、心理状态、精神状态乃至文明状态的改变。
“在如此严峻的、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
[1]在战争环境下,文学创作也不能脱离历史的轨迹,因此,“革命”与“战斗”取代了“五四”时期的启蒙,成为战争时期的主要生活方式和文学创作中的主题话语。
作为女性,如何在战争的缝隙中求得生存,在国家命运与自我解放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当代作家对战争及战争中人的价值的丧失这一问题的反思更为真实和深入。
“女性意识”一词,最初被称为“妇女意识”,后来统一翻译为“女性意识”。
以“女性意识”为中心的文艺观,是在1929 年英国现代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自己的一间屋子》(1929 年)中提出来的。
她们的基本思想是反抗父权制度对妇女的压抑和迫害,反对妇女的屈从地位,要求妇女解放。
“女性意识”传入中国以后,在不同的女性形象身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比较全面的归纳是乐黛云教授的论述:“第一是社会层面,从社会阶级结构看女性所受的压迫及其反抗压迫的觉醒;第二是自然层面,以女性生理特点研究女性自我,如周期、生育、受孕等特殊经验;第三是文化层面,以男性为参照,了解女性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独特处境,从女性角度探讨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文化以外的女性创造的‘边缘文化’及其所包含的非主流的世界观、感觉方式和叙事方法”。
分析战争年代中的女性形象,为我们在和平年代全面阐释“女性意识”及其文学意义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1、第一阶段:80年代初在西方第二阶段女性主义运动兴盛的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正值对外封闭的文革时期,对此基本一无所知。
80年代初,朱虹分别于1981和1983年编选了《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和《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在两本著作的“序言”中,朱虹对“妇女文学”以及六十年代的女权运动作了初步的介绍。
这个阶段是对西方理论的初步介绍,但中国理论家自己的理论作品还没有出现,仍处在酝酿准备阶段。
2、第二阶段:1988-1989年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经济的不断社会化全球化,经济作为社会生活的主流,不仅触动了文学创作传统的外部规律,逼迫创作主体重新调整地位与角色,同时也激活了文学内部,使其获得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创作形式。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政策是使文学自觉地由政治优先环境转向经济优先新环境的理论保证。
1989年出版的李小江主编的“妇女研究丛书”中孟悦、戴锦华所著的《浮出历史地表》尤为突出,她们成功地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现代妇女写作的特点,对于重要的现代女作家进行了重新定位,改变了通行文学史对于女作家的评价。
3、第三阶段:1990-1995年1990-1995翻译著作选集更有特色有针对性,对女作家和理论家而言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1989年以后,激进的政治批判转向保守的文化批判。
正像特里伊格尔顿在对后结构主义所作评价中阐释的那样,后结构主义无力打碎国家权力结构,但是他们发现颠覆语言结构还是可能的。
在这样的话语实践活动中,“女性主义”更易被国人接受,本书出版后,采用“女性主义”译法的人越来越多。
4、第四阶段:1995以后中国承办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于1995年9月4日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
《行动纲领》具体阐述了各国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把发展中国家最关注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
《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呼吁各国政府承诺保护妇女人权,并提出了妇女权利就是人权的口号。
中国女性地位的演变历程
中国女性地位的演变历程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男权社会,女性在社会地位和人权方面一直处于被压迫的地位。
然而在近代,尤其是1949年建立新中国以来,中国女性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国女性地位的演变历程。
一、传统社会中的女性地位传统中国女性,仅局限于家居与家务,在社会上的地位远远低于男性。
世袭制度的存在,更让女性作为一个次要的人群,被认为是“男子之附属物”,甚至连婚姻、生育的自主权都没有。
在那个时期,女性出外就会被别人说闲话,那时候,传统的观念在决定着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命运。
二、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地位的变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开始进行了历史上的一次社会主义革命。
女性地位的提高被视为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为此,新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保护女性的权益。
同时,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女性也开始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女性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
教育方面新中国认为,教育是解放女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在成立之后的几年里,全国开展普及教育运动,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普及了初中教育。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有机会接受教育。
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的人才储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为女性进入国家机关、各级企业、工厂和农村合作社中工作做了铺垫。
劳动就业新中国实行了劳动就业政策,为女性提供了广泛的从事生产劳动的机会。
在工厂、企业、合作社以及其他就业单位,女性得到了与男性同等的就业机会。
在这一过程中,女性逐渐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妇女转变为从事生产劳动,具有经济职业能力的女性。
家庭生活新中国破除了家庭、社会中一些落后的不合理的束缚,同时强调合理、平等的家庭关系。
家庭责任公共的分享和承担,激励家庭成员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推动了一般家庭的素质和正直道德的提高。
三、女性地位的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是中国,甚至是全球,女性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女性从生育、传宗接代的角色逐渐转变为了教育、劳动、创新的角色,她们更加独立、自主、被更多的人尊重和肯定。
清末民初的中国女性地位与妇女运动
清末民初的中国女性地位与妇女运动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又转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包括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动。
同时,中国女性地位与妇女运动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女性地位的变迁以及妇女运动的兴起。
一、传统封建观念下的女性地位在清朝时期,封建社会的严重压迫使得女性地位处于极低的水平。
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物,她们的主要作用被局限在家庭和儿女之上。
女性缺乏教育机会,只能接受有限的家庭教育,无法在社会中发声和发展。
此外,女性地位受到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的束缚,男子承袭家业,女子嫁人成家,这种观念使得女性在经济上依赖于男性,缺乏自主权和独立性。
二、新思潮对女性地位的影响随着现代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想启蒙与变革。
一些新思潮开始冲击传统的封建观念,提倡男女平等与女性独立。
在这个时期,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女性地位的问题,并开始尝试解放女性。
在这个时期的报刊上,出现了一系列有关女性权益与教育的文章。
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倡导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和推崇女性独立精神的观念。
他们认为女性应该接受教育,独立思考,并参与社会活动。
三、妇女运动的兴起清末民初时期,妇女运动逐渐兴起,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一部分。
这个运动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女性的平等权益和解放。
妇女运动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来推动女性地位的改善,包括组织妇女社团、开展教育运动、倡导女性参政等。
一些妇女社团在中国各地相继成立,这些社团旨在为女性提供教育机会、传播妇女权益观念并推动社会改革。
这些社团在倡导女性独立和平等的同时,也积极参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改良家事法律等。
同时,一些妇女开始积极争取参政权利。
她们为女性参政权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包括发起请愿活动、联名上书等。
虽然当时并未实现女性的参政权,但妇女运动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奠定了基础。
四、社会变革对女性地位的影响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变革,这些变革也对女性地位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主题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主题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主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主题,并分析其中的变化和发展。
一、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变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一直相对较低,受到男性的压制和限制。
然而,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女性开始逐渐获得了更多的权利和机会。
这一社会变革也反映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上。
二、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逐渐从被动的受害者转变为主动的追求者。
女性开始对自己的命运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反思,她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婚姻和家庭角色,而是追求自己的事业和独立。
例如,著名作家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的女性形象阿珍,她不愿意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妇女,而是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自由和尊严。
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并最终选择了离开家乡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女性的情感与家庭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的情感和家庭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女性开始反思传统的家庭观念,并试图寻找自己的幸福。
例如,著名作家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女性形象白玫瑰,她勇敢地离开了传统的家庭,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她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命运安排,而是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四、女性的身体与性别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主题还关注了女性的身体和性别问题。
女性开始反思自己的身体和性别认同,并试图解放自己。
例如,著名作家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中的女性形象陈清扬,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性爱和身体解放。
她不再将自己的身体视为男性的附属物,而是将其视为自己独立的存在。
五、女性的抗争与反抗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主题还关注了女性的抗争和反抗。
女性开始反抗传统的压迫和限制,追求自己的权利和尊严。
例如,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的女性形象小福子,她勇敢地反抗了传统的封建礼教和男权社会的压迫。
她不再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中国的妇女地位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
中国的妇女地位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妇女的地位都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妇女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们逐渐获得了平等的地位,拥有了更多的权益和机会。
本文将探讨中国妇女地位的演变过程。
一、封建社会下的妇女地位在封建社会中,中国的妇女地位十分封闭和受限。
妇女被束缚在家庭中,被认为是家庭的附属品。
她们经历排斥和歧视,没有机会接受教育,难以发展自己的才能。
她们的社会地位低下,无法参与到公共事务中。
二、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近代,随着西方现代文明的传入,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逐渐兴起。
众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开始呼吁妇女的平等权益和社会地位。
诸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倡平等主义和女权主义,呼吁废除封建制度和男女不平等的观念。
此外,一些爱国女性也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妇女地位提升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的妇女地位提供了历史机遇。
新中国颁布了一系列妇女权益保障法律法规,推动了妇女地位的提升。
妇女有了参与社会建设的权利,可以接受教育,参与工作,参与政治活动。
此外,女性在家庭中也逐渐获得了平等的地位,不再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
四、现代社会的妇女地位随着中国的发展,现代社会中妇女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女性在职场上有了更多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了社会精英。
政府也进一步加大了对妇女权益保护的力度,例如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推行性别平等教育等。
现代社会尊重妇女的选择,鼓励她们追求事业和个人发展。
五、仍需努力的方向尽管妇女地位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职业差距、待遇不平等、家庭暴力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我们继续努力解决。
同时,妇女的教育水平和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以使她们在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总结中国妇女地位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
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以及新中国的成立都为中国妇女争取了更多的平等权益。
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史
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史1. 前言女权主义是指通过争取平等地位和权益,反对性别歧视和压迫的一种社会运动和意识形态。
在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各个时期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女权主义的历史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介绍。
2. 新文化运动时期:早期女权主义的萌芽中国女权主义的早期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在这个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开始探讨妇女解放和性别平等的议题。
鲁迅、陈独秀等知名人士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文章,关注女性权益和社会地位的改善。
这为后来的女权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3. 第一、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女性解放的初步实现在第一、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女权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党和政府开始重视妇女解放问题,并积极推动一系列妇女权益的改革。
《妇女解放纲领》的颁布,带动了中国女权运动的发展。
女性开始参与到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妇女地位的提升成为时代的重要变革之一。
4. 文化大革命时期:女权主义的暂时停滞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而混乱的时期。
随着政治运动的展开,女权主义的发展遭受到了重大挫折。
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的议题被压制,女性的地位和权益遭受到了打击。
然而,一些勇敢的女性仍然坚持追求自己的权益,他们的努力为中国女权主义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5. 改革开放时期:女权主义的复兴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女性解放和性别平等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女权主义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一系列女性权益保障法律的颁布实施为女性赋予了更多的权利和保障。
女权组织和倡导者通过网络和其他渠道的传播,进一步扩大了女权主义的影响力。
6. 当前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当前社会,中国女权主义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女性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中的地位和权益有了显著的提高,女性的参与度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性别歧视和父权制度的存在仍然对女权主义的发展构成着阻碍。
近代中国女性问题的历史探究
近代中国女性问题的历史探究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女性面临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成为当时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自维新运动以来,中国女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挑战,也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曲折,她们的地位和权利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渐得到了提升和保障。
一、传统男尊女卑思想下的女性困境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长期地束缚着中国女性的生存和发展,她们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只能被动地生存和依附于男性。
女性在封建社会的地位是极为低下的,她们要面临的不仅是各种禁锢和歧视,还有生育、照顾家庭、服从婚姻等方面的巨大压力。
女性没有受过教育,缺少知识和技能,无法自给自足,只能靠男性的供养生活。
二、女性解放的兴起和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兴起,为女性争取平等和独立的权利提供了机会。
维新运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都对女性解放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些女性知识分子开始要求平等的教育、平等的就业、平等的选举权和政治参与权等。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推出了诸如《大同宪法》、《新妇女二十一条》等新法律,正式授予女性以平等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女性开始逐渐走向公共领域和社会各个层面。
三、女性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教育和职业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进步。
女性开始接受优质的教育和培训,成为社会各个领域中的重要力量。
在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女性开始与男性同等地参与教育,以及同样地获得学位和职业发展机会。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女性开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建筑师、企业家等,她们的出现彰显了女性的力量和地位。
四、女性在职场中的困境和挑战尽管女性在教育和就业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她们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在男性主导的职场中,女性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她们需要比男性更高的素质和能力才能获得同样的机会和待遇。
女性在升职、加薪等方面也经常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
此外,女性还需要在职业发展和家庭责任之间做出更多的抉择和平衡,对她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更大的压力和负担。
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中心论点:妇女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古代父权制牢不可催的统治,封建礼数的摧残,使得女性地位下降到了一个令人骇然的地步,这一点在宋明体现的尤为明显。
在明代,皇帝和皇后甚至亲自编写《女戒》之类的书来提倡"女德",极力表彰妇女贞节.随着封建社会步入晚期,礼教日益严酷细密,对妇女的压迫日甚一日.直到19世纪末,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洋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随之而入,这种异质东西的传入与经几千年沉淀于中国人头脑中的意识发生了最为激烈的碰撞,人们被约束的思想也随之被打开,人们对女性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贤妻良母,辛亥革命后,社会政治趋向民主,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女子学校制度、课程等不断变革,因此,一批知识女性不断觉醒,在教育、婚姻、职业、参政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并在这些领域有了一些作为。
由此看来女性的社会作用社会地位并不亚于男性,甚至于在某些方面女性之作用比男者更胜一筹。
主要事例:一、从古代到近代,女性是受压迫最深的一个群体。
父权统治将女性降低为附庸于男性的第二性,《系辞》曰“天尊地牢,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又曰“乾道男,坤道成女”。
女性所能受到的教育,也只有《女儿经》、《女戒》、《女训》等等。
(古代女性被迫害的事例)二、甲午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少数率先觉醒的女性也开始将自己的命运与推翻清政府统治,实现民族振兴相联系,林宗素在《女界钟》中指出:"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岂独匹夫然哉,虽匹妇亦有责焉".薛素贞认为:"夫一国兴亡,匹妇亦有责任;同仇敌忾,吾咸具感情".随着妇女问题的提出,女性意识也开始觉醒,开始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主要表现在:(20世纪初中国女性意识的开始觉醒事例)1、兴女学.要争取权利,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女子自己开始创办学校.如1904年杭州的惠兴女士创办了贞文女学堂。
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压迫与现代女性的觉醒
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压迫与现代女性的觉醒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压迫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议题。
在过去的许多社会中,女性往往被束缚在传统的角色和社会期望中,限制了她们的自由和发展空间。
然而,随着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挑战和抵抗传统文化对她们的压迫。
在古代的中国社会,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强调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念。
传统的婚姻制度以男方为中心,女性家庭地位低下,通常被视为嫁出去的附庸。
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被框定为纯洁贞操的守护者和母亲的角色,而丧失了个体追求自由与发展的权利。
这种传统文化的压迫使得许多女性被剥夺了平等的教育和职业发展机会,导致她们陷入了对家庭的无奈与束缚。
然而,随着现代女性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权利,追求平等和发展。
她们提出了抗议和诉求,争取自由表达的权利,反对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期望。
例如,在中国的女权主义运动中,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发声,倡导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
她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如开展公开讨论、发表文章和举办示威活动等。
这些努力有助于唤起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推动社会的变革。
除了社会运动,现代女性在教育、职场和家庭中的地位也在逐渐提升。
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取得专业技能和知识,进入各个行业和领域。
她们在职场上展示出了自己的才能和能力,成为公司的职业精英和领导者。
同时,在家庭中,女性也追求独立和自主,她们与伴侣共同分担家务和育儿责任,实现了更平等的伴侣关系。
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在某些社会和地区仍然存在,但现代女性的觉醒和行动无疑已经改变了这一局面。
她们通过发声和争取权益,挑战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束缚。
同时,她们通过努力学习和拼搏,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与发展。
现代女性的觉醒不仅改变了她们自身的命运,也为整个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起来,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压迫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然而,随着现代女性的觉醒和行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抵制传统文化对她们的束缚,追求平等和自由。
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研究
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研究五四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现代女性解放思潮迅速崛起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为女性赋予了更多的平等地位和权利,激发了女性解放的思潮和运动。
本文将从五四时期女性解放的历史背景、思想观念、文学作品和实际运动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的兴起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五四时期,中国正处在一个动荡的时期。
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民主共和国成立,但政治局势不稳定,国家社会仍陷入危机之中。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割地让利导致国家的民族危机愈演愈烈。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社会迎来了一场新文化运动,此运动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从而迎来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呼吁民主、科学和民族独立。
在这一运动中,男女平等的观念开始兴起,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女性的地位和权利,呼吁推动妇女解放。
在这一背景下,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潮逐渐兴起,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思想观念五四时期的女性解放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平等和科学的理念,呼吁推翻封建传统观念,倡导人权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这些思想观念为女性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道德支持,激发了许多女性投身于解放运动之中。
在思想观念上,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和女性解放者们开始对传统的封建道德观念进行批判,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念和主张。
他们认为,妇女地位的低下是中国社会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通过改革传统观念和封建制度,推动妇女解放。
他们也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自我解放,才能让妇女真正获得解放,树立自尊和自信。
三、文学作品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对女性解放思潮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们积极探讨和关注女性的处境和命运,呼吁对妇女进行解放和保护。
许多文学作品以女性为主题,探讨了妇女的地位、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对妇女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萧红文章 时代夹缝中的性别抗争
时代夹缝中的性别抗争作者:闫红萧红以《生死场》等作品中鲜明的反帝爱国的社会性主题创作,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但社会性主题的创作并不能抹除萧红在大时代的夹缝中对女性苦难、女性解放与阶级、民族解放思考中的深刻张力。
因为“她的困境在于她所面对的不是一个而是两个敌人:帝国主义和男性父权专制”①。
萧红不仅亲身体验到阶级压迫、民族灾难、饥饿、贫困、疾病对女性的死亡威胁,千百年来无处不在的浓重的男权意识的性别压迫,给她带来的生活不幸和情感痛苦,更是刻骨铭心。
“五四”时期,女性文学第一次以群体的面貌浮出历史地表,以持久的反对封建主义、追求女性解放的独立品格,富于创造性地参与了中国文学现代精神的熔铸与锤炼。
但是“五四”“这场改变了中华民族根本历史面貌的革命运动,并没有同时使女性主义叙事文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因为说到底‘五四’运动主要是以文化姿态出现的阶级斗争,而不是女性所期待的那种从观念到制度使女性得到根本解放的革命”②。
然而“当历史将女性无情地排除在一切社会活动之外的时候,女性却用‘文学’保存了自己;而当女性解放终于蔚为时代风气,发展到一个更高层次的时候,女性则更以文学而‘发现’自身,妇女必须把自己写进文本——就像通过自己的奋斗嵌入世界和历史一样”③。
陈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苏雪林、石评梅、凌叔华等以对女性解放、婚姻自由的呼喊登上文学舞台。
而到了风云际会的三四十年代,这种萌芽的女性意识很快就被政治的呼声和战争的血腥所吞没。
然而倔强坚韧的萧红逆历史潮流而动,以女性深刻的历史洞察,大智勇者探寻的气魄,执拗地在“悲壮的大时代”的夹缝中,对女性的历史、现实处境中所承受的巨大苦难做了空前的酣畅淋漓的处理和描写。
不仅超越了冰心、丁玲等“五四”女作家对知识女性个性解放和情爱生活的书写,而且在丁玲、白朗等抗日女作家止步的地方,清醒地洞察到女性自我与国家民族主体的区别,开启了在战争文学中重诉被遮蔽的性别表达和被忽略的性别牺牲的先例。
近代中国女权意识的觉醒
近代中国女权意识的觉醒大家好,我是八个人队的代表陈巧旋,这次我们要讲的主题是“近代中国女权意识的觉醒”一、历史背景:众所周知,中国历来多有压迫妇女的种种事实,从秦汉“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到明清对妇女的残酷奴役,社会在对妇女进行摧残的过程中,渐成病态,终趋腐败,失却了健康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然而,鸦片战争叩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后列强涌入,带来的不仅仅是战争的灾难和耻辱,同样也在客观上传入西方男女平等的理论,中国近代意义的男女平等思想萌发了,它初步形成于戊戌维新时期,之后逐渐提高到男女平权的女权意识。
二、女权意识的觉醒的历史轨迹①传教士东来与近代中国男女平等思想的萌蘖——女权意识的萌芽鸦片战争后,随着《望夏条约》和《黄埔条约》的订立与1723年禁教令的废除,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
来华传教士将西方男女平等思想输入中国的方式主要有二种:一是通过对西方近代文明和社会状况的介绍,来传递男女平等的信息。
诸如,介绍西方人“既娶妻不准纳妾”,“欧美两洲女子亦都以读书为先导”。
二是通过兴女学和戒缠足的具体活动,开通中国社会风气,改善中国妇女地位传教士利用其创办与主编的《万国公报》、《中西闻见录》等刊物,介绍欧美和日本女学,还在通商口岸还创办了一批教会女校。
另外缠足陋俗,也是教会抨击的重点。
他们依据“上帝生人,不分男女各予两足”的宗教观念,认为,女子缠足“实超越于上帝矣”。
这种思想的传播以及其传播方式,自然与中国三从四德的传统文化发生剧烈冲突,但作为一种文化积存,成为早期改良主义者和维新派汲取思想养分的来源之一。
事实上,早期洋务派人士和部分买办,由于从事洋务活动,接触外国人,最先感受西方男女平等观念,并提出兴女学、戒缠足的主张。
同时把对戒缠足的认识提高到民族富强的高度,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种认识带有很强的情感色彩,总体上跳不出“中体西用”的圈子,不过其思想主张也确实对封建观念和现象造成了相当的冲击,在近代男女平等思想演进中也起了前驱先路的作用。
详细整理的女性主义发展历程
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写作一、中国现代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已转化为女性写作的主动行为,从性别歧视、性别压抑、性别遮羞而真正浮出了历史地表,女性小说的繁荣标志着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形成。
那么到底什么是女性主义呢?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出发点是西蒙波伏娃的著名论断,“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着重对女性的文化身份和处境进行探讨,由此揭示出父权制文化结构中女性从属被压抑的位置。
女性写作的概念是由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菜娜西苏提出来的,着重于强调女性写作与女性身体的关系,中国女性批评家认为这一概念包含了一定的开敞性,它包含着文学的书写和非文学的书写,包含了具有文学价值的优秀作品也包括可能在文学意义上我们很难给予高度评价,但可能具有作为女性的自传、女性的反抗、女性的口述史、个体生命史的意义和价值的作品。
关于女性文学的不同理解:(1)指以女性作家为主体所创作的一切文学。
(2)指女性作家创作的女性生活题材的作品。
即:"只要是出自女性手笔,描写女性生活题材的文学,均可看作妇女文学。
或指女作家所写的具有女性意识、反映女性情感、表现女性生活的文学。
(3)指一切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家作品。
这种观点认为,凡是反映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苦闷、彷徨、哀怨、抗争的作品,不论作者性别如何,均可视为女性文学。
反之,如果没有反映女性意识,即使作者是女性,也不可纳入女性文学。
(4)指女作家的所有文本及一切关于女性的文学作品。
我们国家通常采用第一种。
我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五四启蒙运动,提出“个性解放”“民主自由”打破了一部分女性的传统束缚,一批知识女性参与写作,她们努力寻找属于女性的视角、叙述方式和女性话语,标志着现代文学中女性写作的生成,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凌叔华等人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作家群。
而后的三四十年代又形成了诸如萧红对女性自我放逐心灵历程的诉说,张爱玲对殖民都会与闺阁政治的指涉,以及丁玲的走向民族叙事等既相互区别有可相互参照的多样化女性书写样式和文本形态。
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历史纵览
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历史纵览自古以来,中国妇女的地位一直十分低下,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缺乏教育和权利,面临着各种歧视和压迫。
但是,自19世纪末,随着新思潮和先进技术的传入,中国女性逐渐开始反抗封建的束缚,寻求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开启了一段漫长而辛酸的妇女解放运动。
本文将简述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历史发展。
第一阶段:启蒙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阶段的中国女性解放运动始于19世纪末,在这个时期,社会上存在着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和传教士,他们提倡普及基础教育和维护女性权利。
其中,邵松年、胡适等人就公开发表过有关新妇女解放的文章。
同时,一些女性赴日本留学,接受了西方思想和知识的熏陶,开始引领新的思潮和文化。
第二阶段:五四运动(1919年-1927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是当时中国独立、改革和文化富强的标志,其中女性运动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五四运动中,女性开始提出了争取平等权利、改革封建婚姻制度、解除女性束缚等要求,并成立了各种妇女组织,如“中国妇女大专学院”、“中国妇女解放协会”等。
同时,一些女性作家、教育家、诗人也开始激起公众对女性权利和地位的关注。
不过,在这个时期,女性运动并未达到自己的独立和彻底解放,因为社会和政治环境的限制颇多,女性仍被封杀。
第三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7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阶段,期间,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压迫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在这个时期,中国妇女的独立和解放运动达到了高峰。
共产党早在1920年代就成立了妇女组织“妇女闹革命队”,对女性权利的保障也成为了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
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妇女游击队,开创了女性参军的先河。
党的领袖毛泽东也在其著名的演讲《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阐述了女性解放和民主革命的关系。
第四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976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女性获得了法律保障,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雷雨》女性人物的女性意识分析
《雷雨》女性人物的女性意识分析一、本文概述《雷雨》是曹禺先生于1934年创作的经典话剧,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鲜明的人物塑造而广受赞誉。
作品通过对周朴园这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内部矛盾纠葛,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本文旨在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对《雷雨》中的女性人物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她们在封建社会和家庭环境下的挣扎与抗争。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体现,是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
在《雷雨》中,蘩漪、侍萍等女性人物都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她们在封建家庭的压迫下,展现出了不同的反抗和抗争。
本文将通过对这些女性人物的分析,揭示她们的女性意识如何形成、发展,并如何影响她们的行为和命运。
通过对《雷雨》中女性人物的女性意识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角色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还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以及女性在追求自我价值和幸福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这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角色,以及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雷雨》女性人物概述《雷雨》作为曹禺先生的经典之作,不仅以其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更以其对女性人物深刻而独到的描绘,展现了女性意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觉醒与抗争。
剧中的女性人物,如繁漪、蘩漪、侍萍等,都是具有鲜明个性和复杂内心世界的人物。
她们不仅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等多重压力,更在挣扎与抗争中展现了不同程度的女性意识。
繁漪作为剧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她的女性意识尤为突出。
她敢于挑战封建家庭的束缚,追求真爱和自由,不惜与家族对抗,展现出强烈的个性与勇气。
而蘩漪则是一个温柔而坚韧的女性,她在面对生活的磨难时,选择坚守家庭,用母爱和坚韧守护着家庭的完整与和谐。
侍萍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女性,她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苦难,对家庭和爱情有着执着的坚守。
这些女性人物的形象,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女性的生存状态,更在她们的不同选择和抗争中,折射出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成长。
张扬与压抑浅论《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女性意识
张扬与压抑浅论《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女性意识一、本文概述《青春之歌》作为杨沫的代表作,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社会内涵,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其中,女主人公林道静的形象塑造及其女性意识的发展,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对林道静这一角色在《青春之歌》中的具体表现进行细致的分析,探讨其女性意识的张扬与压抑,从而揭示出作品在表现女性主题和塑造女性形象方面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首先概述《青春之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以便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必要的背景。
接着,将重点分析林道静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特别是她在面对爱情、家庭、社会等多重压力时,如何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林道静女性意识在作品中的张扬与压抑,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本文将对《青春之歌》在女性主题和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评价,以期对当代女性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二、《青春之歌》中的女性意识《青春之歌》作为杨沫的代表作,不仅是一部描绘革命斗争的历史长卷,更是一部深入女性内心的细腻诗篇。
在这部作品中,林道静这一角色成为了女性意识的集中体现。
她的成长历程,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抗争,也是对女性身份和地位的探索和追求。
林道静的女性意识是在与社会的互动和冲突中逐渐觉醒和强化的。
在早期的生活中,她遭受了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迫,被束缚在传统的女性角色中。
然而,随着革命的觉醒和个人的成长,她开始逐渐摆脱这些束缚,寻求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
在革命队伍中,林道静不仅积极参与斗争,更在斗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位置。
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弱者”,而是成为了革命的重要力量。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林道静个人意识的觉醒,也代表了女性意识在革命斗争中的崛起。
然而,林道静的女性意识并非一帆风顺。
在革命的道路上,她面临着来自男性同志的误解和质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压抑和边缘化。
这种压抑和边缘化,既来自于外部环境,也来自于她自身的矛盾和挣扎。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妇女与性别议题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妇女与性别议题中国妇女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积极参与战争努力和对性别议题的关注,为中国的抗战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妇女的抗战参与、性别意识觉醒与平等追求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妇女所面临的性别问题等方面入手,详细探讨抗日战争中中国妇女与性别议题。
一、妇女的抗战参与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妇女积极参与到了抗战斗争中。
她们积极响应国家的召唤,投身到了支援战争的各个领域,包括组织红十字会、志愿军护理队、劳动妇女后方支援组织等。
妇女们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展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出色的能力。
而妇女的抗战参与也使她们逐渐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和地位,从而对性别问题进行了深思与关注。
二、性别意识觉醒与平等追求妇女在战争中的经历使她们对性别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她们开始反思传统性别观念对于女性地位的限制以及社会对女性能力的质疑。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妇女不仅在后方承担起了家庭经济重担,还在前线参加战斗,展现出了与男性平等的能力和勇气。
她们积极争取自己的权益,倡导妇女的平等地位,呼吁妇女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不同社会阶层的性别问题然而,在抗日战争中,不同社会阶层的妇女所面临的性别问题存在着差异。
富有家庭的妇女能够更多地享受到教育和社会资源,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活动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而农村妇女则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限制,她们的地位相对较低,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
这也使得妇女的性别议题受到了更为复杂的影响。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妇女在性别议题上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更多的妇女开始关注自己的权益,呼吁性别平等,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
总结: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妇女积极参与抗战努力,并对性别议题进行了关注和思考。
她们逐渐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和能力,在战争中展现出了与男性平等的能力和勇气。
不同社会阶层的妇女面临着不同的性别问题,但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中国妇女在性别平等上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浅谈明初女性反抗意识的觉醒
浅谈明初女性反抗意识的觉醒明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也是女性反抗意识觉醒的开端。
在此时期,女性处于社会的边缘位置,掌握着极少的社会资源和权力,受到男性的压迫和束缚。
然而,随着明初社会思想的变迁和女性文化的兴起,女性开始逐渐觉醒,并在史书和文学作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明初女性反抗意识的觉醒源于思想启蒙。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主导思想,强调男尊女卑,认为女性的使命是侍奉丈夫、育儿教育。
然而,在神秘主义等新的思潮的影响下,不少女性开始对儒家思想进行质疑和反思,认识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和意义。
而随着世界观的转变,女性也逐渐放弃了传统的顺从和依赖,开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意识,表现出对权威和规范的质疑和反抗。
其次,明初女性反抗意识的觉醒得到了文化传统的支持。
明初时期是诗词文化的兴盛时期,很多才女都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
婉约派的李清照、辛弃疾、晏殊等诗人,都创作了很多以女性为主题的诗歌,反映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况,同时也为女性开拓了新的思想空间。
此外,女性文学的兴起也是明初女性反抗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
《蔡文姬与铸钟》、《赵婉娴救诸葛亮》等文学作品都塑造了众多具有坚韧毅力和奋斗精神的女性形象,传达了女性的自尊和自强。
再次,明初女性反抗意识的觉醒得到了历史的推动。
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治变革,社会秩序的混乱,经济繁荣的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化,为女性的解放提供了机会和空间。
明初时期,经商渐成常态,许多女性从事商业活动,独立经商,从而获得了经济自主权。
同时,由于战乱频繁,很多男性不得不离开家乡而去远方,女性则在家中承担着家庭的责任和经济源泉,具备了一定的权利和地位。
综上所述,明初女性反抗意识的觉醒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女性身处边缘,但同时也得到了历史和文化的支持。
在这样的环境下,女性开始觉醒,并表现出了具有自主性和自由意识的特质。
虽然女性的地位依然不高,但是女性逐渐走出了家庭,走向了社会,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开始在全社会蔓延。
历史学中的抗战期间中国女性社会角色分析
历史学中的抗战期间中国女性社会角色分析中国女性在抗战期间的社会角色分析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也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民族解放运动。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的男性和女性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中国女性在抗战期间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首先,抗战期间,中国女性在社会角色上扮演了积极的参与者。
面对侵略者的威胁,中国女性勇敢地投身到抗战事业中,成为了抗战的中坚力量之一。
她们自愿加入抗日军队,担任各种角色,从士兵到护士,从情报员到游击队员,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中国女性的坚韧和勇敢。
她们与男性一起并肩战斗,为保卫家园、捍卫国家的尊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其次,抗战期间,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往往被剥夺了自主权和参与权。
但在抗战期间,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她们通过参与抗战事业,积极争取平等权利,逐渐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她们在工厂、农田和学校中担任了重要角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一过程不仅为中国女性争取了平等的社会地位,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在抗战期间,中国女性的经济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由于战争的影响,家庭生活和经济条件都面临严重困境,这使得女性更加意识到自身经济独立的重要性。
在这个时期,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投身到工商业领域,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如手工艺品制作、农产品加工等。
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支持了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抗战期间,中国女性的教育程度也得到了提高。
传统中国社会普遍存在对女性教育的限制,很多女性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
然而,在抗战期间,由于战争的紧迫性和需求,女性教育得到了重视和推广。
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
这不仅有助于她们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也为她们进一步提升社会地位提供了机会。
总结起来,抗战期间的中国女性在战争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她们勇敢地投身到抗战事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女性与宗教文化”论文略论中国女性生存状态演变与女性意识的发展作者:董诗莹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法语系年级:08级学号:08317023日期:2010年5月2日摘要:纵观中国历史,女性地位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本文描述了原始社会、封建社会、新旧民主主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时期不同时代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与女性意识的发展,从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出发,分析了中国女性生存状态演变与女性意识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历史原因。
关键字: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生存状态女性意识反抗解放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过渡到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再至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与女性意识的发展也不断演变。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及其低下,社会充满了恐惧与威胁,人们经常因为各种原因死亡,导致人口数量锐减,而人口数量对于一个氏族的生存尤为重要。
于是人们一方面想办法让自己活下去,另一方面则把希望寄托于生出更多的孩子来,这使女性受到人们的崇拜,这应该是中国古代女性最值得骄傲的时期-----母系氏族时期。
然而封建私有制的出现却彻底改变了她们的命运,而且这一改变就是两千多年。
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的封建时期创造了许多光辉灿烂的文化。
对后世影响之深,流传之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从女性的地位来看,却是一段苦难的历史。
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也有过短暂的提高,但是女子的附庸地位却没有乘此契机而崛起。
封建社会在前期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转变以及西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等因素影响下,男子已完完全全占统治地位。
在封建“家长制”的制约下,几千年来,广大妇女在婚姻家庭中承受着礼和法的重重束缚。
妇女的角色被定位在家中,在生活中只是一种辅助性的角色。
她们的需要被剥夺,她们只为别人而活着。
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所说:“母亲被牢牢固定于家庭,固定于社会,她遵守法律和习俗。
”【1】妇女在男权的统治下逐渐退出了国家政治经济领域,没落到家庭领域的最底层,从而导致女性作为社会人身份的缺失。
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其道德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从三纲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是专门服务于男性的,旨在加强男子的权力。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男子的权力得到了极度的膨胀,男子对女性的偏见意识也随之极度增强。
从辩证的观点看,男子权力的进一步加强是建立在女性地位的逐渐沦丧之上。
这种地位的沦丧首先表现在经济方面,她们生产的丝织品不能独立地处置,必须依附于男性才能体现其价值,她们独立向国家缴纳的赋税也被分配在男人的名下,这都说明女性已经失去了独立的经济支配权,她们的人生价值需要通过男人来实现,而女性一旦失去了经济的独立性,则意味着她已经沦落为男人的附属品,她们成为了“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1】,也就是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所描述的“他者”。
封建社会还通过贞操观念束缚与掌控女性,《礼记》倡导女子应该“终生侍一夫”。
秦始皇掌握政权后鼓励女子守节;西汉宣帝首次颁布守节奖励令,奖励贞洁顺从的女子以绸缎;宋代进一步强调处女贞操及寡妇不得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到了元明时期发展到女子还要为未婚夫守节,无意间被男子戏弄也要以死保节;清朝对女子的婚姻束缚达到最高点:寡妇以再嫁为耻,丈夫或未婚夫去世要终身不嫁或以死殉节。
由于封建社会的女子没有机会也没有权利去学校接受教育,女子一出生便被社会被赋予的贫贱地位以及“三纲五常”儒家思想主导的社会舆论压力,封建社会女性自我觉醒意识严重缺乏,她们在一天天,一年年的生活成长中固守着心中那早该荒芜清除的杂草,而且这份固守越来越坚定。
“ 女子无才便是德”,也就成了一句极富赞美的话,可是我们从这声赞美中听到的却是来自远古的悲凉。
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抗争。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也曾经活跃过不甘忍受压迫歧视,努力挣脱的倩影。
比如一代女皇武则天,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与朱淑真,她们作为女性抗争的代表,在中国女性抗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轨迹。
但是,她们是典型,也是个例,大多数女性依旧在封建礼与法的束缚下默默忍受。
然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不容忽视,她们在中国女性抗争的历史上奏响了属于女性的强音,她们有着相同的名字——“自梳女”。
在明末清初年间,广东省顺德地区的种桑养蚕行业的发展日益兴盛,女性通过从事种桑、养蚕、缫丝渐渐发展养活自己的经济能力,在动荡多舛的时代下,这群有能力自食其力的女性,为了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再成为盲婚哑嫁的被动者,透过特定的仪式,她们像已婚妇人般将头发自行盘起来,以示终生不嫁、独身终老。
正如《第二性》中所述,“当她成为生产性的、主动的人时,她会重新获得超越性;她会通过设计具体地去肯定她的主体地位;她会去尝试认识与她所追求的目标、与她所拥有的金钱和权利相关的责任”。
“自梳”是女性对自身命运的一种反抗,这是对社会传统的一种诉控。
从“自梳女”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她们用行动证明女性不是“他者”,不是男性的附属物,她们是“自我”,独立的“自我”。
在漫长的黑夜中,在中国女性徘徊忍受了两千多年后,辛亥革命带来了黎明的曙光,在欧风美雨的催化下,中国的女权运动进入了一个近代化的新时期。
数千年的男权社会,妇女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她们没有参政的权利,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
最为惨烈的,是妇女的缠足。
缠足,必须活生生将龀齿未易的幼女的脚裹紧,使之骨节折断,皮肉溃脱疮疡,脓血狼藉,令人痛彻心骨,不寒而栗。
一双小脚的形成,往往需要数年的缠裹,“小脚一双,眼泪一缸”,一生的幸福从此葬送于这双小脚。
与兴女学相伴的19世纪末各地天足会的出现为破除缠足陋习、解放妇女身心拉开了序幕。
20世纪初,蔡元培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国教育会,将创办女校列入议事日程。
1907年,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推行新政,在教育领域颁布了《学部奏定女子学堂章程》和《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首次正式把女子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教育构成了中国女性争取自身解放的交响曲的前奏,知识女性开始以挑战者的姿态站在反封建的前沿,表现出对封建家庭、性别歧视的精神反叛和投身社会参政议政的热情,在新的生活中塑造新的自我。
1903年由留日女学生组织了第一个妇女爱国团体———共爱自治会。
女性先觉者秋瑾的《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和呼吁做“国民女杰”的诗篇《勉女权》成为激励女性前赴后继的号角。
同年第一部论述女性问题的专著———金一著《女界钟》出版,作者第一次喊出“女权万岁”的口号。
她们自立,谋求知识、出洋留学;她们自救,创办女刊、宣传解放;她们爱国,投身革命、共赴国难;她们自强,组织社团、勇争参政。
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妇女群用实际行动书写的爱国情结受到了孙中山的高度肯认:“女界多才,其入同盟会奔走国事百折不回者,已与各省志士媲美。
至若勇敢从戎,同仇北伐,或投身赤十字会,不辞艰险;或慷慨助饷,鼓吹舆论,振起国民精神,更彰彰在人耳。
”【2】诚然,辛亥革命后,女性社会地位的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就程度与范围而言都存在着局限性。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政府,但是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推翻封建思想的影响和束缚。
在农村,辛亥革命的影响更是微弱,封建思想还是非常强大的。
从鲁迅先生的多部作品中可以看到女性抗争的血泪史,比如单四嫂、祥林嫂、子君和爱姑。
从她们的悲剧命运中不难得出,女性的问题需要的是长期坚持斗争,而且可以说妇女地位的每一步进步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甚至是不惜牺牲,前仆后继才能实现。
“五四”运动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专制,提倡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
科学、民主和自由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女性在五四运动的感召下,逐渐张扬女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与婚姻自由。
通常,离家出走成为她们追求自我解放的一个途径,而自由恋爱则是她们反抗封建婚姻、标榜婚姻自由、掌控自身命运的重要环节。
但是与旧民主主义时期的女性相同,这个时期的中国女性并没有经济上的自主权,当时的社会也没有给她们提供这种赢得自主的机会。
由于缺乏经济、文化的实践基础,缺少对传统的清除,所谓的解放不过是女性对于自身现实境遇的想象性解决,是一个空洞的能指。
因此,一旦离开男性,这些女性在当时的社会中根本无力养活自己,更无法独立地生存下去。
她们所面临的是如何冲破父家和夫家的双重挤压在封建传统和男权文化允许的范围和空隙中部分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们人生的契机和命运的转折仍然掌控在男性手里。
“生得好”、“嫁得好”才是她们一生幸福的根本保证。
而在自身思想观念上,这些知识女性虽然渴望获得新生活,但是她们仍与旧观念藕断丝连,终究逃脱不了家庭的桎梏,而将爱情视为生命的全部又免不了失之虚幻。
的确,女性是应该走出家庭而进入更有利于发挥她们价值的社会,但是,如果隐藏在社会关系内部的男权意识不能得到清洗,那么知识女性为了改变社会和她们自身命运所做的一切努力只能是一个苍白的手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女性获得了一个空前的历史机遇,妇女的解放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谛造者――毛泽东主席给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给予了前无古人的至高评价:“妇女的力量是伟大的。
……世界上什么事情,没有妇女参加就不成功。
”毛主席那句最著名的“男女都一样”的名言,更是成为上个世纪在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口号,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
“新中国的妇女解放的最大贡献是中国千年封建社会男权社会的崩溃。
当女性从‘裹脚’到大脚板,解放了的不止是双脚,而是整个身心。
”此间的社会学家这样评价说。
然而或许是物极必反,新中国建国后,在一个接一个充满斗争色彩的政治性运动中,翻身解放的妇女们也义无返顾地投身于政治斗争中。
到了60年代,毛泽东那句“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经典语言更为风行,其直接后果是斗争观念替代了性别意识,阶级差别取代了性别差别。
而男女性别差异几乎被社会所遗忘。
当时出现的“铁姑娘”现象,使一些青春少女不顾生理局限像男人一样成为强劳动力,在“与天斗、与地斗”口号中用柔弱的肩头顶起“半边天”。
即使到了今天,人们也还常常对那些成功女性冠以“女强人”的称谓。
毋庸置疑,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作为一代人的艰难选择、作为半个世纪的血与剑的记录,给中国女性的命运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变化和影响。
但是,一个先进的体制,如果不能有效地使包含其中的性别成分得到合理的配置,并使不同性别的利益得到分享,那么长期处于“第二性”地位的女性为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仍然不会得到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