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解读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 0 1 1 年版 ) 》 实施 , 结合 自 课内, 也可 以课 内外结合 , 使之常态化地落实于教学 己的 教学 实 际 对 这一 内容 进行 解 读 ,作 为一 线 教 师 活动 之 中 。 教学时的参考。
容 。 的 实施 中 ) ,而 是 明 确 指 向 了新 课 标 “ 综 合 与 实
பைடு நூலகம்
感受到数学在 日常生活 中特有 的价值 。教师教学时 可 以适 时 设 计 关 于 “ 万 以 内的 数 ” 的实 践 活 动 , 让 学
生体验运用“ 万以内的数” 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的过
程, 获 得初 步 的数 学活 动经 验 。
2 O 个1 平方分米 的方纸片 ) ,学生对完 在第一学段 中 ,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 , 让学生充分 的小正方形 , 课外实践 l 生 作业” 很感兴趣。 感受到数学在实 际生 活 中特有的价值及其作用 , 引 成这些“
识” 时, 学生 “ 能认 、 读、 写 万 以 内 的数 ” 后, 让 学 生走 进 生 活 就能 感受 到 “ 万 以 内 的数 ”在 生 活 中无 处不 在, 就能 感 受 到 “ 万 以 内 的数 ” 在 生活 中的作 用 , 进 而
,
,
1 . 经历观 察 、 操作 、 实 的应 用 意识 , 帮 助 学 生积 验、 调 查、 推 理 等 实 践 累基 本 活动 经验 。 实验稿 活动 ; 在 合 作 与 交流 的 2 . 期诩 讳 第2 条要求, 是为了 过程 中, 获得 良好 的 情 提高学生解 决 问题 的 能 力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
解读《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新旧课标比较】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五、“双基”变“四基”2001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新课标解读
数学新课标解读一、新课标提出新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注重数学与生活的,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体实现,这是与过去的“课标”相比较,一个很大的不同点,体现了数学人文精神与数学素养的有机结合,这也是数学课程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
具体要求是: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新“课标”情感态度在课程目标中了“情感态度”,这不仅有利于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也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一目标的现实需要。
特别提出要使学生学会“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这一点与过去的“大纲”有较大的不同。
过去的“大纲”主要的是认知方面的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提出“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目标。
由于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目标”中很少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方面的目标。
事实上,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
一些积极的情绪体验会促使学生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去探究未知的领域。
相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不仅会影响对当前学习的顺利进行,而且可能对他们的后续学习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三、新“课标”加强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解决数学问题和其它问题的金钥匙,热衷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必定会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扩展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这体现了新“课标”比过去更加学生对思想方法的掌握。
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解读一:从理念到行为把握操作方法最重要从理念到行为把握操作方法最重要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到底对我们的教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认为,准确把握标准变化特点、以案例为载体形成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法、关注广义教材是三个核心环节进一步明确“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握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从单一思维到复合思维、增加多个核心词”的变化特点。
修订后的课标对实验稿课标既有传承,也有发展,我学习了修订后的课标,觉得以下三点变化最为深刻。
调试数学观,明确新的数学课程观。
实验稿课标认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而修订后的标准将其调整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数学是一门科学,而非过程,无论是直接来源于现实世界的,还是来源于数学世界的,只要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都可以构成数学的研究对象。
与此同时,将原有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课程观,修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表述方式,保留了实验稿课标所界定的数学课程观的精髓。
明确提出“四基”、“四能”和复合思维的要求。
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增加了针对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具体要求,更加凸显数学对于学生发展的特殊作用,将实验稿标准提出而尚未显性化的有关理念显性化,这是对10年改革成功经验的提纯和升华。
对于能力培养的问题,不仅直接提出能力培养,而且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求。
这种变化,不仅充分延续实验稿对于创新精神关注,而且有了显著发展。
在继续关注归纳、猜测等思维形式的基础上,修订后的课标明确提出“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并举的具体要求。
在核心词上,增加了“几何直观”,将“符号感”修改为“符号意识”,将“统计观念”修改为“数据分析观念”,并对“数感”、“空间观念”的内涵作了修正。
2011版《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新课标学段目标(1-3)
2011版《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新课标学段目标(1-3)2011版《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总目标知识技能●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小学数学修订版新课标解读
⼩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学数学修订版新课标解读《⼩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学数学修订版新课标解读闽侯县⼩学数学学科⼯作室施燕陈光登林宪⼩学数学统计与概率课标解读,主要是想与⽼师们共同分享《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统计与概率”内容的规定,包括核⼼概念、内容主线、具体要求。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话题: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变化及主线分析、数据分析的⽅法、数据的随机性及简单事件发⽣的可能性。
通过讨论澄清以下困惑:在实验稿《课标》中“统计观念”是核⼼概念,现在为什么改名为“数据分析观念”呢?发展学⽣的“数据分析观念”是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核⼼⽬标,那么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在“统计”的教学中,如何让学⽣在经历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的⽅法有哪些?如何设计合理的活动,使学⽣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在“概率”的教学中,如何让学⽣感受随机现象?⼀.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统计与概率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也许有⼈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统计不就是计算平均数,画统计图吗?这些事情计算器、计算机就能做的很好,还有必要花那么多精⼒学习吗?确实,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计算平均数,画统计图等内容不应再占据学⽣过多的时间,事实上它们也远⾮统计的核⼼。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学习统计与概率的核⼼⽬标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提到观念,显然它就绝⾮等同于计算、作图等简单技能,⽽是⼀种需要在亲⾝经历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对⼀组数据的领悟:由⼀组数据所想到的,所推测到的,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统计与概率独特思维⽅法和应⽤价值的认识。
(⼆)数据分析观念体现的哪些⽅⾯在课标当中,对于数据分析观念,有这样的描述:了解在现实⽣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说明只要有⾜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的数量关系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的数量关系解读作者:郭桂琴薛大威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2年第06期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前言开宗明义: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随着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传统应用题教学中的数量关系是机械呆板的代名词,已被新教学理念逐步矫正。
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不再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时,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往往一带而过,认为学生已了解生活情境,就自然而然地会列式解题,不需要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
那么,“现在的数学教学还要不要进行数量关系的教学?”“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如何看待数量关系的作用?”“传统数量关系教学的优势如何在当前的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对数量关系的教学进行科学的反思与追问,以增加对新课标2011版的深度理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厘清数量关系的地位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当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时,先要收集有用的数学信息,理解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才能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问题。
其次,数量关系的提炼,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低年级时,学生解决问题往往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对具体的量与量之间展开分析。
这种分析是直观具体的,是借助具体形象思维来发展抽象逻辑思维。
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后,就能比较分析,进而抽象概括出基本的数量关系。
这种由原先的借助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过渡到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到了中高年级,学生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如果还是像低年级那样直观思考,将导致效率低下。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提炼了数量关系,就能撇开具体的形象直观的事物,运用数量关系进行抽象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品质,更是数学本质特质的体现。
再次,数量关系是运用代数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
代数的思想方法就是指能够把未知量作为一个与已知量具有相同意义的数学符号,按照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进而求出未知数的值。
03关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描述结果目标动词的辨析(郑义富)
关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描述结果目标动词的辨析郑义富[摘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后,对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行为动词的辨析,紧迫且非常必要。
一线教师必须要清晰每个行为动词的“意义”及相互间的“关系”!笔者从五个层面对描述结果目标的四个行为动词进行辨析。
首先从文本含义上释义与分析,“了解、理解”重在“知”,“掌握、运用”重在“用”,虽一脉相承,但各有侧重。
再从课程标准表述上比较区分,强化辨识。
然后在认知心理范畴内辨析与研究。
继而论述在数学教学设计上的把握与运用,体现出对行为动词的“个性”的认识。
最后叙述了在教育实践中的担忧与困惑。
可以说“辨析”的递进过程恰如四个行为动词的递进关系,二者相得益彰。
[关键词]课程标准;结果目标;行为动词;辨析[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论述采取了一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用了两类词汇来体现目标。
一类是“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这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
另一类就是“经历、体验,探索”,这属于过程性的用语。
这些“动词”在四个领域不同学段中频繁出现。
词汇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的转变,同时也是2011年课程标准修改过程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指导思想。
[1]在教学中,只有正确理解这些词汇,才能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科学组织学习活动,达成既定目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对《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描述结果目标的四个动词“了解、理解,掌握、运用”从多个维度进行辨析,从而更好地理解《标准》,落实《标准》,促进专业成长,提升教学实效。
一、从文本含义上释义与分析1、了解是认识世界的开端,理解是了解后的个性呈现。
综合《辞海》和百度文库等相关解析可知,“了解”从文本含义来说基本释义是“打听、调查”,强调的是“知”的意愿,是“过程”。
第二层含义是“知道得清楚”,强调的是打听、调查的结果。
【课标分析】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课标分析: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内容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其中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二、课标解读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学段目标和课标内容,教师在本单元教学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由于圆的周长是在同学们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与长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运用已有知识迁移圆的周长。
通过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主动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迁移类推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以问题解决为驱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是思维的心脏。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
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
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简单、通俗地说,数感就是数的感觉。
3000006000 三十亿零六千
读出数感!
30600, 30060, 30006
三万零六百 三万零六十 三万零六
“多样化”旨在“各取所需”, 乙湖
()
适应不同学生!
水深 60米
海平面0米 甲湖 水深 20米
20 米
甲湖水面高度记作0米,甲湖水底高度记作( -20)米;乙湖是堰
塞湖,水底高度记作( +20)米,水面高度记作( +80)米。
2.你知道全校做早操,操场上有多少人吗? 大约1000人,
想一想,( )个这样学校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约一万人.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目录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附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 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 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 的基础。
2/3小时行6km 即3份中的2份是6 3份是9
1小时行
小学数学历来重视数感培养,从“自发”走向了“自觉”
一、数感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展现数感
●
●
1080稍大于1000;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的理念、内容及案例解读资料
学习的特点
24
第二学段具体内容的修改
删除“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这个内 容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也不很紧密,要求学 生了解意义不大,而把“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及 “ 掌握等式 的基本性质” )放在第三学段作为进行演绎证明的基本事实之一。
22
第一学段具体内容的修改
调整的内容包括:
估算的要求改为“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 算在生活中的作用”。使估算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有助于清楚地认识和 理解估算的价值与意义。强调了“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明确估 算的重点一是要有具体的情境,二是在一个确定的情境中,根据实际需要选 择适当的单位进行估算。《标准(2011年版)》的例6做了上述说明。
10
理念上的变化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 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 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
(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1
理念上的变化
10个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应当注重发展的核心概念: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
增加“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了解数量 关系是学习字母表示数的重点目的。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了解数量关系。也 为学习简易方程做准备。
。 增加“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强调学生在探索周长与直径比的 过程中认识圆周率
26
第三学段具体内容的修改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之_4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之─“图形与几何”分析与研讨建阳市桥南小学:丁述萍小学“图形与几何”的课程内容,是以建立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为核心展开的,主要包括: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的位置等内容。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较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这部分内容结构上没有大的变化,但在各学段内容设置上稍有调整。
1、内容结构的调整:《标准(实验稿)》的“空间与图形”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学段为(1)图形的认识;(2)测量;(3)图形与变换;(4)图形与位置。
《标准(2011年版)》的“图形与几何”,第一、二学段仍分为四部分,具体表述有所变动,(1)图形的认识;(2)测量;(3)图形的运动;(4)图形与位置。
2、主要内容的修改:第一学段(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3)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改为: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4)删除图形测量中“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和在图形的位置中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等内容。
将平方千米和公顷的认识移到第二学段,并降低了要求。
第二学段(1)删掉“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2)增加了“知道扇形”,“知道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和“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
接下来我将结合“几何与图形”的四部分内容提几点教学建议与大家一起交流与探讨。
话题一、图形的认识正确理解与把握课程标准对图形认识的要求,掌握这部分内容结构的特点,对于课程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纵观整个“图形的认识”这部分,我们的教学中哪些问题是薄弱环节,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呢?1、是设计丰富的素材促进学生进行平面和立体的转化。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十大核心理念” 曹培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此次课标的最大改变是:“双基”变“四基”。
四基: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十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其中: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创新意识是新加上去的。
下面我们一一对十个核心词进行讲解:一、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如同球员的球感,歌手的乐感一样……(姚明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他在NBA赛场上,大家都看到他一个个漂亮的投球、一个个漂亮的动作,这都是跟他的球感分不开的;还有歌手,之所以成名,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好的音乐细胞,具有较强的音乐感分不开的,如果一个人,五音不全,也就是说他缺少音乐感,你想说他要成为一个歌手那就是做白日梦一样,就是让他唱一首普通的歌曲都很难的。
)简单、通俗地说,数感就是数的感觉。
教学数数、数的基数意义与序数意义、数序与数的大小比较……都有助于形成数感。
数感培养实践的误区……误区之一:数感是与生俱来的,后天无法养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挖地洞;猫生猫、狗生狗、小偷儿子三只手的思想)不可否认,某些数学家天生就有很强烈的数感,10岁的高斯毫不费劲地完成了等差数列(比如由1到100的自然数)求和,得益于他对计算方法的直接把握;12岁的帕斯加独立完成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瑞士著名的伯努利家族在三代人中产生了八位数学家,我国南北朝祖氏父子、清朝梅文鼎祖孙的数学成就闻名于世,但毕竟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数感的形成固然有遗传因素和家族影响的作用,而更多是后天努力的结果。
解析几何创始人笛卡儿出身于法国贵族家庭,父亲是政府雇员;牛顿出身在英国农民家庭,还是遗腹子,全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功;概率论奠基者拉普拉斯的父母是法国农民;费马则是法国皮革商的儿子。
2011年(新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解读一、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解读-最新资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解读“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个特色,安排这一内容的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积累相应的活动经验,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对这一内容并不太重视,甚至“跳过”这一教学进度(特别是第一学段),所以,“综合与实践”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在小学阶段“登堂入室”。
为此,时值《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这一内容进行解读,作为一线教师教学时的参考。
一、新旧课标内容对比二、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内容概要在第一学段中,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特有的价值及其作用,引领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积累相应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也增强了对所学知识与方法的理解与巩固。
本学段(其他学段也如此)“综合与实践”这种教学形式应当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针对性要强,但要保证每学期至少有一到二次的实践活动。
它的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可以穿插在课内,也可以课内外结合,使之常态化地落实于教学活动之中。
三、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教学片段),逐条解读1.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从本条目标提出的要求看,“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方案不一定要独立设计,可以将它“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将其融合于各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数与代数”中“数的认识”时,学生“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后,让学生走进生活就能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就能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作用,进而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特有的价值。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解读
高二下学期
欢迎加入学大教育数学 学科群,群号是: 231422002
谢谢大家!
4.运算求解能力
运算求解这一能力贯穿于高中数学的始终,必修三
中算法这一内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高考中主要的考 查 运算的准确与熟练程度、 运算的合理与简捷性、 分析条件、探究方向、选择公式、设计程序等。
5.数据处理能力
数据处理主要体现在必修三中“统计”和选修2-3
中“统计案例”两章中,它包括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必修五:不等式问题
在知识上删去了解绝对值不等式和解分式不等式的
要求;删去了不等式的证明;只要求会解一元二次
不等式,不要求会解多元不等式。不要求用基本不
等式作推理证明。
强调基本不等式在解决简单的最大(小)问题中的
作用。
关于圆锥曲线问题
在圆锥曲线中要注意对三种曲线要求的差别.
文科: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 了解抛物线、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 准方程,知道它们的简单几何性质. 理科:掌握椭圆、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
图形及简单性质.
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 知道双曲线的有关性质.
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焦半径公式、准线方程
(椭圆和双曲线)等内容应当舍弃,双曲线出解
答题的可能性不大.
关于统计问题
教材中对“统计”这一内容的安排,采取了螺旋式
上升的方法,在必修三和选修2-3中都有介绍。统
计包括数据的收集(抽样方法)与整理 (抽样方
选修系列1(文科必选模块)
选修1-1:
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
小学数学新旧课标对比
新旧《数学课程标准》对比学习感悟2012年11月我参加了自贡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第二期培训,这次培训围绕新课改教育理念展开。
此次培训由数学专家,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数学骨干教师为我们做新课标的解读培训。
两天的学习,带着思考与期待,在倾听中,或深入思考,或回顾梳理,或对比辨析,收获不少。
现将在培训学习中,就2011 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与2001 年版课标进行对比学习,谈谈一下个人的体会:《2011 年版新课标》的出版发行,一定能为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方向,也能为我们今后评价、考试命题提供依据。
新旧课标对比主要有以下几大不同:一、新课标修改后最大的变化是: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
2001 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 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
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 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
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觉得,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需要我们数学教师潜心思考与研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悉心研读课标筑建高效课堂一、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小学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二、关于第二学段(4-6年级)学段目标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课程内容。
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小学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两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
小学阶段总体目标是通过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这里重点解读一下第二学段(4-6年级)学段目标知识技能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做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4.能借助数字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过程与方法: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我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4. 能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5.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综合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6.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7.从事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8.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经历整理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活动。
情感态度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三、关于课程内容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第二学段(4-6年级)内容标准具体如下:一、数与代数(一)数的认识1. 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22)。
3. 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参见例23)。
4. 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 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6. 了解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合数。
7. 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包括带分数和假分数),认识百分数;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参见例24)。
8. 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9.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二)数的运算1.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3.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相互关系。
5.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6.能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8.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参见例25、例26)。
9.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参见例27)。
(三)式与方程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
3. 了解方程的作用,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4.能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
(四)正比例、反比例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或反比例的量。
3.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参见例28)。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五)探索规律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参见例29、例30)。
二、图形与几何(一)图形的认识1.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4.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5.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会用圆规画圆,知道扇形。
6.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7.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8.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参见例31)。
9.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二)测量1.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2.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3.认识面积单位:千米2、公顷。
4.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
5.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参见例32)。
6.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7.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8.探索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参见例33)。
(三)图形的运动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实例,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参见例34)。
3.能利用方格纸等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欣赏生活中的图案,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四)图形与位置1.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2.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
3.会绘制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参见例35)。
4.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知道数对(限于正整数)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利用方格纸确定数对的位置的过程(参见例36)。
三、统计与概率(一)简单数据统计过程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
2.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
3.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分析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参见例37、例38)。
4.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参见例37)。
5.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参见例38)。
6.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37)。
(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参看例39)。
2.通过实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和同学交流(参看例39)。
三、综合与实践1. 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初步获得在给定目标下,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经验。
4. 通过应用和反思,加深对所用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参见例40、例41、例42、例43)四、关于实施建议为了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标准》分别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教材编写等方面提出实施建议。
具体到本学期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新课标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解读一、教材的主要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教材的学习目标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