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频通信 PN码

合集下载

卫星扩频通信中频域PN码捕获的FPGA实现

卫星扩频通信中频域PN码捕获的FPGA实现

方法 , 较直接加 0 可一定程度改善自相关性能 ,但增 加了系统复杂度 。为用 FF T 快速捕获而又不影响 扩频处理增益 , 同时不增加系统实现的复杂度 ,本文 采用在收发两端伪码发生寄存器全 1 状态后添 0 的 方法 。 256 长度的 PN 码产生器结构如图 3 所示 。添 0 控制模 块对 PN 序 列产 生寄存 器各位 做相与 运 算。相与为 1 时 , PN 码输出 0 , 寄存器各位保持不 变 ;相与为 0 时 , 寄存器与 255 码长产生器相同移位
摘 要 :为 提高低轨卫星扩频通信系统的捕获速度 ,在直 接序 列扩频系统中采用频 域捕获方法 ,并提出 在伪码 寄存器全 1 状态后添 0 的方法以解决伪码与快速傅里叶变换 ( FF T) 运算长 度的不匹 配 。系统采用 流水线 、 乒乓操 作和频率步进等技术实现 ,最优化了占用资源和最高处理速度 。仿真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 关键词 : 低轨小卫星 ; 捕获 ; 直接序列扩频 ; 相关 ; 流水线 ; 乒 乓操 作 中图分类号 : TN927 文献标识码 :A
(Sha nghai Micro2Satellite Engineering Cente r , CAS , Shanghai 200050 , China) Abstract : To sho rten the acquisition time of f requency2exte nde d communication syste m in low2 o rbit satellite , the acquisitio n in f requency domain wa s applied to direction2sequence2spread system. The method t hat adding ze ro af ter t he PN code register s were all one , which wo uld solve the length of PN code mismatching of fa st Fourier transfor m t ransfer size , was put fo rwa rd in t his pape r. The syste m was imple mented using pipeline , ping2pang RAM and fr equency step that the har dware re source wa s reduced greatly and t he high speed was realize 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pproved t he ef fective ness of this method. Keywor ds:Low ea rt h orbit sa tellite ; Ac quisition ; Direct sequence sp read spectr um ; C o rrelation ; Pipe2 line ; Ping2pang RAM

Walsh码和PN码

Walsh码和PN码

Walsh码和PN码。

CDMA是码分多址通信系统,它主要使用到了两类码资源,Walsh码和PN码。

Walsh码(沃尔什序列):Walsh码来源于H矩阵,根据H矩阵中“+1”和“-1”的交变次数重新排列就可以得到Walsh矩阵,该矩阵中各行列之间是相互正交(Mutual Orthogonal)的,可以保证使用它扩频的信道也是互相正交的。

对于CDMA前向链路,采用64阶Walsh序列扩频, 每个W序列用于一种前向物理信道(标准),实现码分多址功能。

信道数记为W0-W63,码片速率:1.2288Mc/S。

沃尔什序列可以消除或抑制多址干扰(MAI)。

理论上,如果在多址信道中信号是相互正交的,那么多址干扰可以减少至零。

然而实际上由于多径信号和来自其他小区的信号与所需信号是不同步的,共信道干扰不会为零。

异步到达的延迟和衰减的多径信号与同步到达的原始信号不是完全正交的,这些信号就带来干扰。

来自其他小区的信号也不是同步或正交的,这也会导致干扰发生,在反向链路中,沃尔什码序列仅用作扩频。

伪随机序列PN(Pseudorandom Noisecdma系统中,伪随机序列(PN)用于数据的加扰和扩谱调制。

在传送数据之前,把数据序列转化成“随机的”,类似于噪声的形式,从而实现数据加扰。

接收机再用PN码把被加扰的序列恢复成原始数据序列。

CDMA中用到的PN序列可以分为长PN码(长码)和短PN 码(短码),长PN码可用于区分不同的用户,短PN码用于区分不同的基站。

具体实现如下:长PN码:不同的移动台都有一个长码生成器。

其中长码状态寄存器(LCSR)保持与系统时间的同步,掩码寄存器(MR)存有只有用户可识别的码型。

长码状态寄存器(LCSR)每个脉冲周期转变一次状态。

状态寄存器(LCSR)和掩码寄存器(MR)合并至加和寄存器(SUMMER),SUMMER寄存器的数字单元在每个时钟周期内进行模2和计算,逐比特生成长码。

生成的移位长码的是由用户唯一的偏制(User's Offset)码型所决定的,加扰后其他用户将无法解调此短PN码(m序列):cdma系统中的短PN码由15阶移位寄存器产生的m序列,并且每个周期在PN序列的特定位置插入一个码片,从而加长了一个码片。

直接扩频的原理

直接扩频的原理

直接扩频的原理直接扩频是一种用于数字通信中的调制技术,它可以将低速数据信号通过扩频技术转换为高速带宽信号。

其原理基于码片序列的产生与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一致性。

下面将详细解释直接扩频的原理。

直接扩频的原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码片生成:直接扩频使用的主要是伪随机码(PN码)序列。

PN码是一种非周期的伪随机码,其特点是码长较长、自相关性小、互相关性低。

PN码序列是通过基本码片序列与生成多项式进行移位寄存器计算得到的。

生成多项式的选取与具体的应用有关。

2. 数据调制:在直接扩频中,低速数据信号需要转换为高速的扩频信号。

这一步骤中,低速数据信号与标志PN码进行逐位或逐符号的逻辑运算。

逻辑运算所得的结果将直接决定扩频信号的相位值。

逻辑值0与PN码的逻辑值0或逻辑值1进行运算,则输出为PN码的逻辑值0或逻辑值1;逻辑值1与PN码的逻辑值1或逻辑值0进行运算,则输出为PN码的逻辑值1或逻辑值0。

3. 发送:数据调制之后,将高速扩频信号通过发送模块发送到传输介质中,如无线电波或光纤等传输媒介。

发送的方式可以是单播、广播或组播等。

4. 接收:接收端收到扩频信号后,首先需要进行同步操作,即与发送端的码片序列进行匹配以找到正确的序列位置。

然后,接收端将扩频信号与相同的码片进行逐位或逐符号的逻辑运算。

逻辑运算所得的结果即为解调后的低速原始数据信号。

5. 解调:通过逻辑运算解调出原始低速信号后,可以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

例如,对解调后的数字信号进行解码、误码检测、纠错等操作,以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直接扩频的原理中,伪随机码起到了关键作用。

它具有较长的码长,使得扩频信号的带宽较宽,有利于在传输过程中抵抗噪声、干扰和多路径衰落等。

同时,伪随机码的自相关性较小,互相关性低,可以提供较好的码分复用和隐蔽性能。

直接扩频技术在现代数字通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在抗多径衰落、抑制窄带干扰、提高抗噪性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直接扩频可以提供更好的通信质量和更高的系统容量。

什么是pn码(CDMA系统的PN码技术)

什么是pn码(CDMA系统的PN码技术)

什么是pn码(CDMA系统的PN码技术)发布时间:2007-06-16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作者:1.CDMA系统中的PN码同步原理发射机和接收机采用高精确度和高稳定度的时钟频率源,以保证频率和相位的稳定性。

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事先无法估计的不确定因素,如收发时钟不稳定、发射时刻不确定、信道传输时延及干扰等,尤其在移动通信中,这些不确定因素都有随机性,不能预先补偿,只能通过同步系统消除。

因此,在CDMA扩频通信中,同步系统必不可少。

PN码序列同步是扩频系统特有的,也是扩频技术中的难点。

CDMA系统要求接收机的本地伪随机码与接收到的PN码在结构、频率和相位上完全一致,否则就不能正常接收所发送的信息,接收到的只是一片噪声。

若实现了收发同步但不能保持同步,也无法准确可靠地获取所发送的信息数据。

因此,PN码序列的同步是CDMA扩频通信的关键技术。

CDMA系统中的PN码同步过程分为PN码捕获(精同步)和PN码跟踪(细同步)两部分。

PN码捕获是精调本地PN码的频率和相位,使本地产生的PN码与接收到的PN码间定时误差小于1个码片间隔Tc,可采用基于滑动相关的串行捕获方案或基于时延估计问题的并行捕获方案。

PN码跟踪则自动调整本地码相位,进一步缩小定时误差,使之小于码片间隔的几分之一,达到本地码与接收PN码频率和相位精确同步。

典型的PN码跟踪环路分基于迟早门定时误差检测器的延迟锁定环及τ抖动环两种。

---(学电脑)接收信号经宽带滤波器后,在乘地器中与本地PN码进行相关运算。

捕获器件调整压控时钟源,用以调整PN码发生器产生的本地PN码序列的频率和相位,捕获有用信号。

一旦捕获到有用信号,启动跟踪器件,用以调整压控钟源,使本地PN码发生器与外来信号保持精确同步。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引起失步,则重新开始新一轮捕获和跟踪。

同步过程包含捕获和跟踪两个阶段闭环的自动控制和调整。

2.PN码序列捕获PN码序列捕获指接收机在开始接收扩频信号时,选择和调整接收机的本地扩频PN序列相位,使它与发送的扩频PN序列相位基本一致,即接收机捕捉发送的扩频PN序列相位,也称为扩频PN序列的初始同步。

扩频通信实验及完整代码

扩频通信实验及完整代码

《扩频通信》实验报告题目:扩频通信系统仿真指导教师:学号:姓名:专业:一、跳频通信系统原理介绍跳频扩频系统是用伪随机码序列构成跳频指令来控制频率合成器,在多个频率中进行有选择的频移键控。

及直扩系统相比,调频系统中的伪随机序列并不是直接传输,而是用来选择信道。

调频系统的组成框图如下图所示:图中,扩频调制器是一个上变频器,扩频解调器是一个下变频器。

频率合成器A和频率合成器B分别为上变频器和下变频器提供本振信号,他们的输出信号在调频码的控制下按照统一规律跳变。

二、实验目的学习扩频通信系统技术理论基础及调频序列扩频系统基本原理,并设计出跳频扩频通信系统模型。

此通信系统具体包括信源模块、信息调制模块、扩频码产生模块、扩频模块、信道模块、解扩模块、信息解调模块。

三、程序设计流程图四、仿真环境本次扩频通信系统的仿真是用MATLAB R2012a模拟实现的,用MATLAB编程来实现对扩频通信系统的仿真。

五、模块源代码及仿真波形本系统主要包括信源发出的基带信号、发送端产生的扩频码(PN码)、频率合成器产生待调制的载频信号、FSK调制、接收端产生的扩频码、频率合成器产生和发送端相同的载频信号、F SK解调,其中频率合成器产生的载频信号频率受到扩频码的控制,本系统中由频率合成器产生1000Hz、1050Hz、1150Hz三种频率的载频。

(1)调频系统调制模块A)%% 产生信源输出的信息序列(双极性不归零码)Tm=0.25; fm=1/Tm; %码率[u,time]=gensig('square',2*Tm,EndTime,Ts);y=2*(u-0.5);figure(1)plot(time,y);title('信源输出的信息序列');xlabel('time(seconds)');axis([0 2 -2 2]);00.20.40.60.81 1.21.4 1.6 1.82-2-1.5-1-0.50.511.52信源输出的信息序列time(seconds)B)%% FSK 调制及频谱T0=0.1; f0=1/T0;T1=0.2; f1=1/T1;[u0,time]=gensig('sin',T0,EndTime,Ts);[u1,time]=gensig('sin',T1,EndTime,Ts);y0=u0.*sign(-y+1);y1=u1.*sign(y+1);SignalFSK=y0+y1; %FSK 信号%% FSK 调制的频谱nfft=fs+1;Y = fft(SignalFSK,nfft);PSignalFSK=Y.*conj(Y)/nfft;f=fs*(0:nfft/2)/nfft;figure(2)plot(f,PSignalFSK(1:nfft/2+1));title('FSK 调制后的频谱');xlabel('frequency (Hz)');axis([0 100 -inf inf]);01020304050607080901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FSK 调制后的频谱frequency (Hz)C)%% FSK 调制后,低通滤波cof_low=fir1(64,25/fs);SignalFSK_1=filter(cof_low,1,SignalFSK);figure(3)plot(time,SignalFSK_1);title('FSK 调制后经过低通滤波器的波形');xlabel('time(seconds)');axis([0 2 -2 2]);YSignalFSK_1= fft(SignalFSK_1,nfft);PSignalFSK_1 = YSignalFSK_1.*conj(YSignalFSK_1)/nfft; f = fs*(0:nfft/2)/nfft;figure(4);plot(f,PSignalFSK_1(1:nfft/2+1));title('FSK 调制后经过低通滤波的频谱');xlabel('frequency (Hz)');axis([0 100 -inf inf]);00.20.40.60.81 1.21.4 1.6 1.82-2-1.5-1-0.50.511.52FSK 调制后经过低通滤波器的波形time(seconds)01020304050607080901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FSK 调制后经过低通滤波的频谱frequency (Hz)(2)混频模块%%%混频1fc1=1000;Tc=1/fc1;%频点:1000[Carrier,time] = gensig('sin',Tc,EndTime,Ts); %产生扩频载波1MixSignal1=SignalFSK_1.*Carrier;%混频2fc2=1050;Tc=1/fc2;%频点:1050[Carrier,time] = gensig('sin',Tc,EndTime,Ts); %产生扩频载波2MixSignal2=SignalFSK_1.*Carrier;%混频3fc3=1150;Tc=1/fc3;%频点:1150[Carrier,time] = gensig('sin',Tc,EndTime,Ts); %产生扩频载波3MixSignal3=SignalFSK_1.*Carrier;figure(5)plot(time,MixSignal1,time,MixSignal2,'r',time,MixSignal 3,'k');title('混频后的波形');xlabel('time(seconds)');axis([0 2 -2 2]);00.20.40.60.81 1.21.4 1.6 1.82-2-1.5-1-0.50.511.52混频后的波形time(seconds)(3)带通滤波cof_band=fir1(64,[fc1-12.5,fc1+12.5]/fs);yMixSignal=filter(cof_band,1,MixSignal1);cof_band=fir1(64,[fc2-12.5,fc2+12.5]/fs);yMixSignal2=filter(cof_band,1,MixSignal2);cod_band=fir1(64,[fc3-12.5,fc3+12.5]/fs);yMixSignal3=filter(cof_band,1,MixSignal3);figure(6)plot(time,yMixSignal,time,yMixSignal2,'r',time,yMixSign al3,'k');title('经过带通滤波的混频信号');xlabel('time(seconds)');00.20.40.60.81 1.2 1.4 1.6 1.82-2-1.5-1-0.500.511.52经过带通滤波的混频信号time(seconds)(4)解扩模块 A )%%接收端解扩 fc=1000;Tc=1/fc;[Carrier,time]=gensig('sin',Tc,EndTime,Ts);%产生扩频载波Sign_rec=Sign_send;ySign_rec=Sign_rec.*Carrier; figure(8);plot(time,ySign_rec); title('解扩后的信号'); xlabel('time(second)');0.20.40.60.81 1.2 1.41.61.82-1-0.8-0.6-0.4-0.200.20.40.60.81解扩后的信号time(second)B)%% 低通滤波,取下边频 yrr=ySign_rec;cof_low=fir1(64,25/fs);Sign_rec_1=filter(cof_low,1,ySign_rec); figure(9);plot(time,Sign_rec_1);title('解扩后的下边频的信号'); xlabel('time(seconds)'); axis([0 2 -1 1]);YSign_rec_1=fft(Sign_rec_1,nfft);PSign_rec_1=YSign_rec_1.*conj(YSign_rec_1)/nfft; f=fs*(0:nfft/2)/nfft; figure(10);plot(f,PSign_rec_1(1:nfft/2+1)); title('解扩后的下边频频谱'); xlabel('frequency(Hz)'); axis([0 100 -inf inf]);0.20.40.60.81 1.2 1.41.61.82-1-0.8-0.6-0.4-0.200.20.40.60.81解扩后的下边频的信号time(seconds)010203040506070809010020406080100120140160180解扩后的下边频频谱frequency(Hz)C)%% FSK 解码cof_f0=fir1(64,[f0-0.25,f0+0.25]/fs); cof_f1=fir1(64,[f1-0.25,f1+0.25]/fs); DeFSK0=filter(cof_f0,1,Sign_rec_1); DeFSK1=filter(cof_f1,1,Sign_rec_1); rDeFSK0=DeFSK0.*u0; rDeFSK1=DeFSK1.*u1; rDeFSK=rDeFSK0-rDeFSK1; figure(11);plot(time,rDeFSK);title('抽样判决前的信号'); xlabel('time (seconds)');axis([0 2 -2 2]);00.20.40.60.81 1.2 1.4 1.6 1.82-2-1.5-1-0.500.511.52抽样判决前的信号time (seconds)D )%%抽样判决 Sampletime=0.25/Ts; Message=[]; Num=0;while(Num<2/Ts)if(mod(Num,Sampletime)==0) Message=[Messageones(1,Sampletime+1)*sign(sum(rDeFSK(Num+1):(Num+Sample time)))]; endNum=Num+Sampletime;endfigure(12);plot((1:length(Message))/fs,Message); title('输出端恢复的信息'); xlabel('time(seconds)'); axis([0 2 -2 2]);00.20.40.60.81 1.2 1.4 1.6 1.82-2-1.5-1-0.500.511.52输出端恢复的信息time(seconds)六、附录(完整源代码) clc clear all %调频通信过程%给出三个频点,滤波后仅对第一个频点进行解扩%初始化Ts=0.00001;fs=1/Ts;EndTime=2-Ts; %2s%% 产生信源输出的信息序列(双极性不归零码)Tm=0.25; fm=1/Tm; %码率[u,time]=gensig('square',2*Tm,EndTime,Ts); y=2*(u-0.5);figure(1)plot(time,y);title('信源输出的信息序列');xlabel('time(seconds)');axis([0 2 -2 2]);%% FSK调制T0=0.1; f0=1/T0;T1=0.2; f1=1/T1;[u0,time]=gensig('sin',T0,EndTime,Ts);[u1,time]=gensig('sin',T1,EndTime,Ts);y0=u0.*sign(-y+1);y1=u1.*sign(y+1);SignalFSK=y0+y1; %FSK信号%% FSK调制的频谱nfft=fs+1;Y = fft(SignalFSK,nfft);PSignalFSK=Y.*conj(Y)/nfft;f=fs*(0:nfft/2)/nfft;figure(2)plot(f,PSignalFSK(1:nfft/2+1));title('FSK调制后的频谱');xlabel('frequency (Hz)');axis([0 100 -inf inf]);%% FSK调制后,低通滤波cof_low=fir1(64,25/fs);SignalFSK_1=filter(cof_low,1,SignalFSK);figure(3)plot(time,SignalFSK_1);title('FSK调制后经过低通滤波器的波形');xlabel('time(seconds)');axis([0 2 -2 2]);YSignalFSK_1= fft(SignalFSK_1,nfft);PSignalFSK_1 = YSignalFSK_1.*conj(YSignalFSK_1)/nfft;f = fs*(0:nfft/2)/nfft;figure(4);plot(f,PSignalFSK_1(1:nfft/2+1));title('FSK调制后经过低通滤波的频谱');xlabel('frequency (Hz)');axis([0 100 -inf inf]);%%%混频1fc1=1000;Tc=1/fc1;%频点:1000[Carrier,time] = gensig('sin',Tc,EndTime,Ts); %产生扩频载波1MixSignal1=SignalFSK_1.*Carrier;%混频2fc2=1050;Tc=1/fc2;%频点:1050[Carrier,time] = gensig('sin',Tc,EndTime,Ts); %产生扩频载波2MixSignal2=SignalFSK_1.*Carrier;%混频3fc3=1150;Tc=1/fc3;%频点:1150[Carrier,time] = gensig('sin',Tc,EndTime,Ts); %产生扩频载波3MixSignal3=SignalFSK_1.*Carrier;figure(5)plot(time,MixSignal1,time,MixSignal2,'r',time,MixSignal 3,'k');title('混频后的波形');xlabel('time(seconds)');axis([0 2 -2 2]);%% 带通滤波cof_band=fir1(64,[fc1-12.5,fc1+12.5]/fs);yMixSignal=filter(cof_band,1,MixSignal1);cof_band=fir1(64,[fc2-12.5,fc2+12.5]/fs);yMixSignal2=filter(cof_band,1,MixSignal2);cod_band=fir1(64,[fc3-12.5,fc3+12.5]/fs);yMixSignal3=filter(cof_band,1,MixSignal3);figure(6)plot(time,yMixSignal,time,yMixSignal2,'r',time,yMixSign al3,'k');title('经过带通滤波的混频信号');xlabel('time(seconds)');axis([0 2 -2 2]);%% 传输信道Sign_send=yMixSignal;Sign_rec=Sign_send;%%接收端解扩fc=1000;Tc=1/fc;[Carrier,time]=gensig('sin',Tc,EndTime,Ts);%产生扩频载波Sign_rec=Sign_send;ySign_rec=Sign_rec.*Carrier;figure(8);plot(time,ySign_rec);title('解扩后的信号');xlabel('time(second)');axis([0 2 -1 1]);%% 低通滤波,取下边频yrr=ySign_rec;cof_low=fir1(64,25/fs);Sign_rec_1=filter(cof_low,1,ySign_rec);figure(9);plot(time,Sign_rec_1);title('解扩后的下边频的信号');xlabel('time(seconds)');axis([0 2 -1 1]);YSign_rec_1=fft(Sign_rec_1,nfft);PSign_rec_1=YSign_rec_1.*conj(YSign_rec_1)/nfft;f=fs*(0:nfft/2)/nfft;figure(10);plot(f,PSign_rec_1(1:nfft/2+1));title('解扩后的下边频频谱');xlabel('frequency(Hz)');axis([0 100 -inf inf]);%% FSK解码cof_f0=fir1(64,[f0-0.25,f0+0.25]/fs); cof_f1=fir1(64,[f1-0.25,f1+0.25]/fs); DeFSK0=filter(cof_f0,1,Sign_rec_1); DeFSK1=filter(cof_f1,1,Sign_rec_1); rDeFSK0=DeFSK0.*u0;rDeFSK1=DeFSK1.*u1;rDeFSK=rDeFSK0-rDeFSK1;figure(11);plot(time,rDeFSK);title('抽样判决前的信号');xlabel('time (seconds)');axis([0 2 -2 2]);%%抽样判决Sampletime=0.25/Ts;Message=[];Num=0;while(Num<2/Ts)if(mod(Num,Sampletime)==0)Message=[Messageones(1,Sampletime+1)*sign(sum(rDeFSK(Num+1):(Num+Sample time)))];endNum=Num+Sampletime;endfigure(12);plot((1:length(Message))/fs,Message);title('输出端恢复的信息');xlabel('time(seconds)');axis([0 2 -2 2]);。

扩频技术

扩频技术

3. 跳时 (Time Hopping Spread Spectrum) , 简称跳时(TH-SS)。
跳时是使发射信号在时间轴上跳变。首先把时 间轴分成许多时片。在一帧内哪个时片发射信 号由扩频码序列去进行控制。可以把跳时理解 为:用一定码序列进行选择的多时片的时移键 控。由于采用了很窄的时片去发送信号,相对 说来,信号的频谱也就展宽了。简单的跳时抗 干扰性不强,很少单独使用。跳时通常都与其 他方式结合使用,组成各种混合方式。
扩频通信的主要性能指标
1. 处理增益:各种扩频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大体上
都与扩频系统的处理增益Gp成正比,Gp表示了扩
频系统信噪比改善的程度。即有
B W G p 10 log 10 log Bm Rb
(3)
式中, B为扩频信号带宽, Bm为信息带宽;W 为伪随机码的信息速率,Rb为基带信号的信息 速率。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的优点
抗干扰
用伪随机码扩频以后的信号之间的差异
很大,这样任意两个信号不容易混淆,也就
是说相互之间不易发生干扰,不会发生误判。
隐蔽性好,对各种窄带通信系统的干扰很小
由于扩频信号在相对较宽的频带上被扩 展了,单位频带内的功率很小,信号湮没在 噪声里,一般不容易被发现,而想进一步检 测信号的参数(如伪随机编码序列)就更加 困难,因此说其隐蔽性好。 再者,由于扩频信号具有很低的功率谱 密度,它对目前使用的各种窄带通信系统的 干扰很小。
基本概念


确定序列:可以预先确定且能重复实现的序列。
随机序列:既不能预先确定也不能重复实现的序 列,性能与噪声性能类似(噪声序列)。 伪随机序列:貌似随机序列的确定序列(伪随机 码、伪噪声序列、PN码) 伪随机序列作用:误码率的测量、通信加密、数 据序列的扰码和解码、扩频通信等。

扩频通信 PN码

扩频通信 PN码

1
1
1
1
0
1
0
1
1
0
0
1
0
0
0
1
(b)

图3-1
(a)移位寄存器序列
(b)移位寄存器波形
移位寄存器序列 的产生如图3-2 所示。 组成: 移位寄存器 反馈函数
f ( x1 , x2 ,, xn )
反 馈 线
c1
x1
c2 c3
x2
……
cn
xn
输出
x3 x4

时钟
移位寄存器
图3-2 移位寄存器序列生成器
其中,p为二元序列周期,又称码长;k为小于p的整 数; 为码元延时。
扩频通信技术采用具有伪随机特性的码序列与待传信息 流波形相乘或序列模2加之后的复合信号,对射频载波 进行调制,然后送入信道空间,即逼近了香浓假设的在 高斯信道上传输最佳信号形式和抗多径衰落的最佳信号。 作为扩频函数的为随机信号,应具有下列特点: 伪随机信号必须具有尖锐的自相关函数,而相关函数 应该接近于零; 有足够长的码周期,以确保抗侦查,抗干扰的要求; 有足够多的独立地址数,以实现码分多址的要求; 工程上易于产生、加工、复制和控制。

产生m序列的连接多项式必须是不可约多项式,但不可 约多项式所产生的序列并不一定是m序列; n级线性移位寄存器的连接多项式必须是能产生周期为: 2 n 1 的非零序列的不可约多项式; 一个随机序列具有两方面的特点: 预先不可确定性,并且是不可重复实现的; 具有某种统计特性,即随机性,表现为:
0001
1010 1000 0101 1100
c1 1, c2 0, c3 0, c4 1, f ( x1 , x2 , x3 , x4 ) x1 x4

扩频通信中直接扩频系统的同步技术

扩频通信中直接扩频系统的同步技术

摘要扩频通信作为一种新型的通信体制,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在军用和民用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扩频通信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扩频信号的同步,包括捕获和跟踪两个步骤,同步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扩频通信系统的性能。

因此,对直扩系统同步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本文深入研究了扩频通信中直接扩频系统的同步技术,包括伪随机(PN)序列的捕获、跟踪和载波同步。

在伪随机(PN)序列的捕获中研究了串并结合的大步进方法。

研究了伪码串行-载波并行、伪码并行-载波串行、伪码串行-载波并行、伪码并行-载波并行4种捕获方法。

在特定的参数下,设计出直扩通信系统,并在高斯信道条件下,仿真得出了直扩系统的误码率性能曲线,在此基础上运用了伪码并行-载波串行的方法进行仿真分析,从MATLAB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捕获方案确实可行。

关键词:扩频通信;同步;捕获;跟踪AbstractAs a new type of communications system,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s has many unique advantages,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both military and civilian fields. The synchronization of spread specturn signal, including acquisition and tracking, is the key problem of spread specturn communication. The performance of synchronizing has direct impact on the whole spread spectrun communication system. As a result, it’s very important to discuss this problem.This paper researches into synchronization techniques of direct-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systems, which include PN code acquisition, PN code tracking and carrier recovery. we studied PN acquisition scheme, large step acquision scheme. This paper discusses four capture methods about serial PN code, serial carrier, parallel PN code, serial carrier, serial PN code, parallel carrier, and parallel PN code, parallel carrier. Incertain parameters, design of 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in the Gauss channel conditions, simulation of the curve of the BER performance of DSSS system, on the basis of using the parallel PN code, carrier serial simulation, simulation results can be seen from the MATLAB capture scheme is feasible.Keywords: S 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s; Synchronization; Acquisition; Tracking目录1 绪论 (1)2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的理论基础 (4)2.1扩频通信的理论基础 (4)2.1.1基本理论 (4)2.1.2扩频通信的特点 (5)2.2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 (6)2.3伪随机序列 (9)2.3.1m序列 (10)3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的同步 (12)3.1同步机理 (12)3.2信号捕获 (12)3.3 信号跟踪 (17)3.3.1 载波跟踪技术 (17)3.3.2 锁相环原理 (18)3.3.3 锁频环原理 (20)3.3.4 锁相环与锁频环的性能比较 (21)4直扩系统的仿真分析 (23)4.1设计参数 (23)4.2 直扩通信系统的原理框图 (23)4.3直扩通信系统的仿真分析 (24)4.4 直扩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分析 (30)5 同步仿真分析 (31)5.1同步参数设计 (31)5.2 PN码的自相关性仿真 (31)5.3 捕获 (32)5.4 跟踪 (36)结论 (39)致谢 (40)参考文献 (41)附录A 英文原文 (43)附录B 中文翻译 (55)附录C 程序 (64)1 绪 论扩频通信是建立在ClaudeE.Shannon 信息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现代通信体制。

扩频通信第三章伪随机编码理论

扩频通信第三章伪随机编码理论

4. 结论 线性移位寄存器的输出序列是一个周期系列 初始状态是0时,输出序列也是零; 级数相同的线性移位寄存器的输出序列与寄存器的反 馈逻辑有关; 输出序列与初始状态有关; 序列周期p<=2n-1(n为移位寄存器的级数);
3.4.1 m序列的定义
1、m序列:由n级线性移位寄存器产生的最大周期的序列 (最大长度序列) ,其周期为:2n-1 (经历除全零外的所 有可能状态的) 反馈移位寄存器输出序列周期越长,越接近随机序列。 2、 m序列产生的条件 找到相应的反馈逻辑 若改变起始状态,只能改变m序列的起始相位,而周期序 列排序规律不变。
在讲解m序列之前,首先讲讲回顾一下移位 寄存器的基本原理。 1、可由移位寄存器和反馈逻辑产生。

c0 =1
an -1
an -2
an -3
an -4
输出 ak
图 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
正状态(状态):各级移位寄存器的寄存数从右至左的顺
序排列(逆着移位脉冲的方向)。
由于带有反馈,因此在移位脉冲作用下,移位寄存器各级
i i
N k
k
N k
k
i
i
ab
1 Rab ( τ ) N
a b
i 1
N
i iτ
若 Rab ( ) 0 ,则两码字正交。 长度为N的码序列ai 的自相关函数 R ( ) 定义为
a
1 N Ra ( τ ) ai ai τ N i 1

3.3.1 几个基本定义
计算自相关和互相关的另一种方法:
码元延时。
3.2 伪随机编码的基本概念
作为扩频码的伪随机信号,应具有下列特点: (1) 伪随机信号必须具有尖锐的自相关函数,而互相关函 数值应接近零值; (2) 有足够长的码周期,以确保抗侦破和抗干扰的要求; (3) 码的数量足够多,用来作为独立的地址,以实现码分 多址的要求; (4) 工程上易于产生、加工、复制和控制。

第8章扩频码同步

第8章扩频码同步
跳频系统的同步 参考时钟法 收发双方跳频图案同步跳变,各用户预先 约定好控制频率合成器的 PN码和频率表。 匹配滤波法
8.2 PN码捕获与跟踪
PN码捕获 使本地 PN码与接收信号中的 PN码相位对齐
PN码跟踪 使两个序列的相位误差更小 且能保持高精度的相位对齐
8.2 PN码捕获与跟踪
PN码捕获
基于相关器的串行捕获
原理框图
积分清除
( )2
I路输入
c ' t
积分清除
( )2
Q路输入
门限
yt 判决
PN码发生器
时钟控制
8.2 PN码捕获与跟踪
设 Q支路输入 btctsin t I 支路输入 btctcos t
式中 ct 为接收信号中的PN码
c' t 为本地产生的 PN码
b(t)为数据序列, 为载波频偏
2
Tc 为码片周期
8.2 PN码捕获与跟踪
鉴相特性曲线
eL
RPN
(
TC 2
)
eE
RPN
(
TC 2
)
eL-eE
TC 2
0 TC 2
8.2 PN码捕获与跟踪
工作原理
➢接收序列分别移位
Tc 2
和 Tc 后与本地
2
序列经迟、早相关器得到环路误差信号
➢误差信号经环路滤波器后形成控制信号
➢控制信号控制本地时钟,使本地序列发
第8章 扩频通信中的同步
主要内容:
8.1 扩频系统同步概述 8.2 PN码捕获与跟踪 8.3 全数字非相干延迟PN码跟踪环
8.1 扩频系统同步概述
扩频通信 传输信息带宽远大于传输该信息所需 要的最小带宽

《扩频通信PN码》课件

《扩频通信PN码》课件

PN码的随机性和扩频处理能够有效地对抗 宽带噪声的干扰,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 能力。
PN码的保密性能
保密性能
PN码具有良好的保密性能,能够有效地保护通信内容不被窃取或被 破译。
加密算法
PN码可以结合加密算法使用,进一步提高通信系统的保密性能。
密钥管理
PN码的密钥管理也是保密性能的重要环节,需要采取有效的密钥管 理措施,确保密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信噪比 PN码的误码性能与信噪比有关, 信噪比越高,误码率越低。因此 ,提高信噪比是提高PN码误码性 能的重要措施。
05
CATALOGUE
PN码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PN码的优化方向
优化PN码的生成算法
为了提高PN码的随机性和保密性,需要不 断优化PN码的生成算法,以提高其抗干扰 和抗截获能力。
改进PN码的调制方式
PN码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结合
将PN码应用于认知无线电技术中,可以实现动态频谱分配和频谱 感知,提高频谱利用率和通信可靠性。
PN码与协同通信技术的结合
通过将PN码与协同通信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多节点协同传输和 分布式信号处理,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和鲁棒性。
PN码的发展前景
5G通信中的应用
随着5G通信技术的发展,PN码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5G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频谱利用率和传输速率。
抗干扰能力。
03
随机性和周期性
虽然PN码是伪随机码,但其具有高度的随机性和周期性。随机性使得
PN码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而周期性则使得PN码可以重复生成,方
便在实际通信中重复使用。
PN码的生成方式
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
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是最常用的PN码生成器。通过选择合适的反馈逻辑网络,可以生 成具有不同特性的PN码。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生成的PN码具

扩频系统使用的伪随机码PN码

扩频系统使用的伪随机码PN码

第六章 扩频系统使用的伪随机码(PN 码)在扩展频谱系统中,常使用伪随机码来扩展频谱。

伪随机码的特性,如编码类型,长度,速度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扩频系统的性能,如抗干扰能力,多址能力,码捕获时间。

6.1 移位寄存器序列 移位寄存器序列是指由移位寄存器输出的由“1”和“0”构成的序列。

相应的时间波形是指由“1”和“-1”构成的时间函数,如图6-1所示。

图6-1 (a )移位寄存器序列(b )移位寄存器波形移位寄存器序列的产生如图6-2 。

主要由移位寄存器和反馈函数构成。

移位寄存器内容为),,,(21n x x x f 或1,反馈函数的输入端通过系数与移位寄存器的各级状态相联()(1)(0通或断=i c )输出通过反馈线作为1x 的输入。

移位寄存器在时钟的作用下把反馈函数的输出存入1x ,在下一个时钟周期又把新的反馈函数的输出存入1x 而把原1x 的内容移入2x ,依次循环下去,n x 不断输出。

根据反馈函数对移位寄存器序列产生器分类:(1) 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序列产生器(LFSRSG ):如果),,(1n x x f 为n x x ,,1 的模2加。

(2) 非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序列产生器(NLFSRSG ):如果),,(1n x x f 不是n x x ,,1 的模2加。

例1: LFSRSG :n=4,4314321),,,(x x x x x x x f ⊕⊕=(a)图6-2 移位寄存器序列生成器共16个不同状态,1111,0000为死态,每个状态只来自一个前置态。

例2: LFSRSG :n=4,4143214321),,,(,1,0,0,1x x x x x x f c c c c ⊕=====设初态为:1,1,1,14321====x x x x ,则移位寄存器状态转移图如下:共16个状态,0000为死态,共有15个状态构成以15为周期的循环中,每个状态在一个周期中只出现1次。

例3: NLFSRSG :n=4,414321),,,(x x x x x x f =在16种状态中,1111,0000为死态,且0011,0001,0010,0000可来自不止一个前置态。

扩频通信信号抗干扰方法

扩频通信信号抗干扰方法

扩频通信信号抗干扰方法一、引言在现代无线通信中,扩频通信技术被广泛应用。

扩频通信技术通过在发送端将信号扩展至宽带信号,然后在接收端再进行窄带滤波,从而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本文将介绍扩频通信信号抗干扰的方法。

二、频谱扩展技术频谱扩展技术是扩频通信的核心。

通过将窄带信号转换为宽带信号,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常见的频谱扩展技术包括直接序列扩频(DS-CDMA)、频率跳变扩频(FH-CDMA)和混合扩频技术。

1. 直接序列扩频(DS-CDMA)直接序列扩频是一种基于码片的扩频技术。

发送端将原始数据信号与一个码片序列进行逐位乘积,从而将信号扩展为宽带信号。

接收端通过与发送端使用相同的码片序列进行相关运算,可以将宽带信号恢复为窄带信号。

由于码片序列的随机性,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

2. 频率跳变扩频(FH-CDMA)频率跳变扩频是一种基于频率跳变的扩频技术。

发送端将原始数据信号按照一定的频率跳变规律进行调制,从而将信号扩展为宽带信号。

接收端按照相同的频率跳变规律进行解调,可以将宽带信号恢复为窄带信号。

频率跳变扩频技术通过频率的快速变化,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3. 混合扩频技术混合扩频技术将直接序列扩频和频率跳变扩频相结合,充分利用两种技术的优势。

在发送端,可以通过同时使用码片序列和频率跳变规律对信号进行扩展。

在接收端,也需要同时进行码片相关运算和频率跳变解调。

混合扩频技术可以更好地抵抗多径干扰和窄带干扰,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三、码片设计与选择码片是扩频通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码片的设计与选择直接影响到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在设计码片时,需要考虑码片的互相关性、自相关性和周期性。

常用的码片设计方法包括伪随机码(PN码)和黄金码(Gold码)。

PN码具有良好的互相关性和自相关性,适用于直接序列扩频技术;而Gold码具有较长的周期,适用于频率跳变扩频技术。

四、功率控制技术功率控制技术是扩频通信中常用的抗干扰方法之一。

扩频通信中PN码序列的捕获

扩频通信中PN码序列的捕获
关键词 扩 频 通 信 ;F P G A;非 相 干 捕 获 ;B P S K调 制 T N 9 1 4 . 4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7— 7 8 2 0 ( 2 0 1 3 ) 1 2— 0 3 4— 0 3 中 图分 类 号
Ca pt u r e o f PN Co d e S e q ue nc e i n S p r e a d Sp e c t r u m Co mmu n i c a t i o n
获算法。
在捕获扩频码的过程中, 以P N码长为 4 0 9 6的信
号捕获 作为捕 获研 究对 象 。 由于 P N码 长为 1 0 2 4 , 在 P N码 内采样 1 0个 数 据点 , 按 1 0 0 : 1进 行 抽 取 后 , P N
码 整个 周期 内得 到 的数 据 点 数 为 4 0 9 。 6 , 补零 F F r的 长度 为 8 1 9 2 , 再进行 1 0次 非相 参 积 累 以提 高 处 理 增 益 。在 基带 信号 处理 中 , P N码 的 同步截 获一 般需 要 将 其相关 峰值 跟 一 个 门限值 进 行 比较 , 判断 P N码 是 否 同步 , P N码 相 位 控 制 器利 用 了 P N码 序 列 的相 关 性 , 当两个 相 同的码 序列相 位一致 时 , 其相 关值输 出最 大 , 此 时捕 获 的信号 。
GA. Th e d e s i g n a n d i mp l e me n t a t i o n o f t h e ma t c h e d i f l t e r ,c a r r i e r t r a c k i n g l o o p, a n d t h e c o d e t r a c k i n g l o o p a r e g i v ・ e n. T h e p a r a l l e l c a p t u r e P N c o d e n o t c o h e r e n t s p r e a d s p e c t u m r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a l g o it r h m i s a d o p t e d t o r e li a z e t h e s i g -

什么是扩频通信中的pN码

什么是扩频通信中的pN码

什么是扩频通信中的pN码什么是扩频通信中的pN码?PN码的概念:1.CDMA系统中的PN码同步原理发射机和接收机采用高精确度和高稳定度的时钟频率源,以保证频率和相位的稳定性。

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事先无法估计的不确定因素,如收发时钟不稳定、发射时刻不确定、信道传输时延及干扰等,尤其在移动通信中,这些不确定因素都有随机性,不能预先补偿,只能通过同步系统消除。

因此,在CDMA扩频通信中,同步系统必不可少。

PN码序列同步是扩频系统特有的,也是扩频技术中的难点。

CDMA系统要求接收机的本地伪随机码与接收到的PN码在结构、频率和相位上完全一致,否则就不能正常接收所发送的信息,接收到的只是一片噪声。

若实现了收发同步但不能保持同步,也无法准确可靠地获取所发送的信息数据。

因此,PN码序列的同步是CDMA扩频通信的关键技术。

接收信号经宽带滤波器后,在乘地器中与本地PN码进行相关运算。

捕获器件调整压控时钟源,用以调整PN码发生器产生的本地PN码序列的频率和相位,捕获有用信号。

一旦捕获到有用信号,启动跟踪器件,用以调整压控钟源,使本地PN码发生器与外来信号保持精确同步。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引起失步,则重新开始新一轮捕获和跟踪。

同步过程包含捕获和跟踪两个阶段闭环的自动控制和调整。

2.PN码序列捕获PN码序列捕获指接收机在开始接收扩频信号时,选择和调整接收机的本地扩频PN序列相位,使它与发送的扩频PN序列相位基本一致,即接收机捕捉发送的扩频PN序列相位,也称为扩频PN序列的初始同步。

在CDMA系统接收端,一般解扩过程都在载波同步前进行,实现捕获大多采用非相干检测。

接收到扩频信号后,经射频宽带滤波放大及载波解调后,分别送往2N扩频PN序列相关处理解扩器(N是扩频PN序列长)。

2N个输出中哪个输出最大,该输出对应的相关处理解扩器所用的扩频PN 序列相位状态,就是发送的扩频信号的扩频PN序列相位,从而完成扩频PN序列捕获。

捕获的方法有多种,如滑动相干法、序贯估值法及匹配滤波器法等,滑动相关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pn码,m序列产生原理

pn码,m序列产生原理

pn码,m序列产⽣原理m序列是最长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的简称。

它是由多级移位寄存器或其他延迟元件通过线性反馈产⽣的最长的码序列。

由于m序列容易产⽣、规律性强、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在扩频通信中最早获得⼴泛的应⽤。

如图1所⽰,m序列可由⼆进制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产⽣。

它主要由n个串联的寄存器、移位脉冲产⽣器和模2加法器组成。

图中第i级移存器的状态a i表⽰,a i=0 或a i=1,i=整数。

反馈线的连接状态⽤c i表⽰,c i=1表⽰此线接通(参加反馈),c i=0表⽰此线断开。

由于反馈的存在,移存器的输⼊端受控地输⼊信号。

不难看出,若初始状态为全“0”,则移位后得到的仍为全“0”,因此应避免出现全“0”状态,⼜因为n级移存器共有2n-1种可能的不同状态,除全“0”状态外,剩下2n-1种状态可⽤。

每移位⼀次,就出现⼀种状态,在移位若⼲次后,⼀定能重复出现前某⼀状态,其后的过程便周⽽复始了。

反馈线位置不同将出现不同周期的不同序列,我们希望找到线性反馈的位置,能使移存器产⽣的序列最长,即达到周期P=2n-1。

按图中线路连接关系,可以写为:该式称为递推⽅程。

图1 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上⾯曾经指出,c i的取值决定了移位寄存器的反馈连接和序列的结构。

现在将它⽤下列⽅程表⽰:这⼀⽅程称为特征多项式。

式中x i仅指明其系数c i的值(1或0),x本⾝的取值并⽆实际意义,也不需要去计算x的值。

例如,若特征⽅程为f(x)=1+x+x4则它仅表⽰x0,x1和x4的系数c0=c1=c4=1,其余为零。

经严格证明:若反馈移位寄存器的特征多项式为本原多项式,则移位寄存器能产⽣m序列。

只要找到本原多项式,就可构成m系列发⽣器。

m序列的基本性质如下:(1)周期性:m序列的周期p取决于它的移位寄存器的级数, p=2n-1(2)平衡特性:m序列中0和1的个数接近相等;m序列中⼀个周期内“1”的数⽬⽐“0”的数⽬多1个。

(3)游程特性:m序列中长度为1的游程约占游程总数的1/2,长度为2的游程约占游程总数的1/22 ,长度为3的游程约占游程总数的1/23 …(4)线性叠加性:m序列和其移位后的序列逐位模2相加,所得的序列还是m序列,只是相移不同⽽已。

PN码、Walsh码在CDMA信道中的应用

PN码、Walsh码在CDMA信道中的应用

目录1. 多址方式 (3)1.1 TDMA和FDMA (3)1.1.1 FDMA (3)1.1.2 TDMA (4)1.2 扩频通信和CDMA (4)1.2.1扩频通信 (4)1.2.2 CDMA (5)2. CDMA系统中的多址码 (6)2.1 CDMA中多址码类型 (6)2.2 CDMA中地址码设计的基本要求 (7)2.3 多址码的设计与实现 (7)2.3.1基站地址码 (7)2.3.2 信道地址码 (8)2.3.2.1 下行信道 (8)2.3.2.2 上行信道 (8)2.3.3 用户地址码 (8)2.3.4 多速率业务地址码 (8)3. PN码介绍 (8)2.1 实际应用中PN码的生成方式 (9)2.1.1长PN码: (9)2.1.2短PN码(m序列): (9)2.2 m序列 (9)2.2.1 m序列的生成方式 (9)2.2.1 m序列的主要特性 (11)2.3Walsh码介绍 (13)2.3.1 Walsh码的生成方式 (13)2.3.2 Walsh码的主要特性 (14)4. CDMA系统中的正向信道和反向信道 (14)4.1正向信道 (15)4.1.1导频信道 (15)4.1.2同步信道 (15)4.1.3寻呼信道 (16)4.1.4正向业务信道 (16)4.2反向信道 (17)4.2.1接入信道 (17)4.2.2反向业务信道 (18)5.总结 (19)PN码、Walsh码在CDMA信道中的应用摘要:CDMA技术是当前移动通信领域中的很重要的一种技术,包括中国联通在内的诸多国家的通信运营商已经建立了部分CDMA网络。

各大移动通信运营商正在完善的的第三代(3G)移动通信网络和大设备研发商在开发后三代(4G)既带宽更宽的移动通信系统中,CDMA技术都是当之无愧的首选方案。

本文先阐述PN码、Walsh码的相关特性,继而说明它们在CDMA正、反向信道中的应用。

关键词:PN码、Walsh码、卷积编码、调制、信道。

三种扩频码的作用

三种扩频码的作用

短码、长码和Walsh码直序列扩频通信系统扩频通信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

他所用的传送频带比任何用户的信息频带和数据速率都大许多倍。

用W表示传送带宽(单位为Hz),用R表示数据速率(单位为bit/s),W/R被称为扩展系数或处理增益。

W/R的值一般可以在一百到一百万的范围(20db~60db)。

讲到这里,不得不把香农老先生搬出来,这个人可是咱们现代通信理论的奠基人,严重的崇拜(可惜他的著作《信息论》咱实在是看不懂啊,汗!)香农容量公式(Shannon’ scapacityequation),这个公式放在这里,人老先生费半天劲搞出来的,我们不去讨论其推算原理,只认为这是正确的。

哦,香农还指出这是在加性高斯白噪声的信道模型下的公式,基本上我们现在的移动通信就是用这个东东啦。

C=Blog2[1 + S/N]其中:B为传送带宽(单位为Hz);C为信道容量(单位为bit/s);S/N为信号噪声功率比。

传统通信系统通常压缩信号速率至尽可能小的带宽信道进行传送,cdma系统则采用宽带信道传送信号,以获得处理增益,提高信道容量。

为什么哪?根据香农公式,他老人家说增加信道带宽可以换取更高的信道容量或者是更低的信噪比,以提高收发双方通信的可靠性。

当一个用户以9600bps速率进行语音通信时,cdma的信道带宽是1,228,800hz,处理增益为1,228,800hz/9600=128=21dB。

以此推算,每当用户数增加一倍,信道处理增益下降3db,当用户数达到32个时,信噪比接近底线,达到单扇区容量极限。

实际上,cdma系统对单载波单扇区通话的用户数进行了限制,以确保系统处理增益可以保持在理想的水平。

发信者把需传送的低速数据与一组快速扩频序列合成后通过发射机发射出去,接收者从空中借口截取信息流后,用同一快速扩频序列进行解扩频,从而得到原始信息。

好,扩频的概念有了。

我们再接着往下看。

cdma系统通过码片(chip)来传输信号(signal),通常每一比特信息要占用几个码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 ( x1 , x2 , x3 , x4 ) x1 x4
1011 1001
x1 x4 c1
c4
输出
1111
1101
1100
x1
fc
x2
x3
x4
1110
0110
0111
1010
0011
0101
在16种状态中,1111和 0000为死态,且 0011,0001,0010,0000可来自不止 一个前置态。
3.2.3 m序列的平均功率谱密度
m序列是一种伪随机序列,根据平稳随机过程理论,它的平均功率 谱密度为其自相关函数的付氏变换,即:
S R ( ) RAC ( )e


j
d
如下图所示:
RAC ( )为自相关函数 其中, 在一个周期内,即 0
RAC ( ) NTc ,
香浓证明编码定理的时候,提出具有白噪声统计 特性的信号来编码。 白噪声是一种随机过程,它的瞬时值服从正态分 布,功率谱在很宽频带内部是均匀的。 白噪声具有优良的相关性能,但至今无法实现对 白噪声的放大、调制、检测、同步及控制等。只 能用具有类似于带限噪声统计特性的伪随机码信 号来逼近它,并将其作为扩频系统的扩频码。
D1 D2
c0 1
Dn1 Dn
c1
D2
(b) MSRG
c2
c n 1
Dn1
cn 0
D1
Dn
输出
SSRG和MSRG两种结构是等价的,即可产生同 一个m序列,但: SSRG结构具有多个模2加,为串联结构,延 迟较大,工作速度较低; MSRG结构中模2加在各级触发器之间,模2 加的动作是并行完成的,为并行结构,延迟 小,工作速度较高。 两种结构全部需要全“0”启动电路,否则可能 由于某种原因(如启动)导致发生器死在全“0” 状态
如果反馈逻辑中的运算含有乘法运算或其他逻辑运算, 则称作非线性反馈逻辑。由非线性反馈逻辑和移位寄 存器构成的序列发生器所能产生最大长度序列,就叫 作最大长度非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或叫作M序列, M序列的最大长度是2n。
3.1 移位寄存器序列


(a)
移位寄存器序列是指由移位寄存器输出的由“1”和“0”构成的序列。相应 的时间波形是指由“1”和“-1”构成的时间函数,如图3-1所示。
伪随机序列PN,它具有近似随机序列(噪声)的性质, 而又能按一定规律(周期)产生和复制的序列。因为随 机序列是只能产生而不能复制的,所以称其是“伪” 的随机序列。常用的伪随机序列有m序列、M序列和 Gold码。 m序列发生器由带反馈的m级移位寄存器构成,其中 由若干级经过模二加反馈到第一级。 也把m序列叫作 最大长度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又称为最大移位寄存 器序列,最长为2n -1。
其中,p为二元序列周期,又称码长;k为小于p的整 数; 为码元延时。
扩频通信技术采用具有伪随机特性的码序列与待传信息 流波形相乘或序列模2加之后的复合信号,对射频载波 进行调制,然后送入信道空间,即逼近了香浓假设的在 高斯信道上传输最佳信号形式和抗多径衰落的最佳信号。 作为扩频函数的为随机信号,应具有下列特点: 伪随机信号必须具有尖锐的自相关函数,而相关函数 应该接近于零; 有足够长的码周期,以确保抗侦查,抗干扰的要求; 有足够多的独立地址数,以实现码分多址的要求; 工程上易于产生、加工、复制和控制。

产生m序列的连接多项式必须是不可约多项式,但不可 约多项式所产生的序列并不一定是m序列; n级线性移位寄存器的连接多项式必须是能产生周期为: 2 n 1 的非零序列的不可约多项式; 一个随机序列具有两方面的特点: 预先不可确定性,并且是不可重复实现的; 具有某种统计特性,即随机性,表现为:
在工程上,常用二元0和1序列来产生伪噪声码,它具有 如下特点: 每一周期内0和1出现的次数近似相等; 在每一周期内,长度为n比特的游程出现的次数比长 度为n +1比特游程次数多一倍(游程是指相同码元的 码元串); 序列具有双值自相关函数,即
R( ) { k p
1
当=0 当1 p 1
sin 2 (fTC ) 2 S R ( f ) TC T sin c (fTC ) C 2 (fTC )
f
2 Tc
1 Tc
1 Tc
2 Tc
m序列功率谱密度
m序列谱的特点:
①谱是离散的,因为 R AC ( ) 是周期性的。谱线间隔
1 为 NTc ,如N很大,则谱线间隔很小,近似为连续谱。 1 2 ②第一个零点在 f 处,主瓣宽度为 。 Tc Tc
• 序列中两种不同元素出现的次数大致相等; • 序列中长度为k的元素游程比长度为k+1元素的游程数量多1 倍; • 序列具有类似于白噪声的自相关函数(即 函数)
3.2.1 m序列的性质
m序列是一个伪随机序列,满足下面特性:
在每一个周期 p 2 1 内,0出现 次,1比0出现多一次;
0001
1010 1000 0101 1100
c1 1, c2 0, c3 0, c4 1, f ( x1 , x2 , x3 , x4 ) x1 x4
1111 1110
例2:LFSRSG:n=4
C1
C4
0111 1100
x1

x2
x3
x4
输出
1011 1000
fc
0000 0101 0001
1 k n 1
3.2 m序列
n级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所产生的序列,其周期:
p 2n 1
如果n级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所产生的序列,其周期为 p 2n 1 则称这个序列为n级最大周期线性反馈移位 寄存器序列。 定义: GF (2) 上的n级多项式为连接多项式的n级线性移 位寄存器所产生的非零序列 之周期为 2 n 1 ,则 称序列 为n级最大周期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序列, 简称m序列,又称为最长n级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
'
Ak Ak Ak '
N 相关函数是周期性的,双电平
k lN , l 0, 1, 2, 1, R AC (k ) 1 , k 1, 2,且k lN N
RAC 为归一化自相关函数

SR ( f )
m
p

m
( f m f0 )
m0 m 0( m 1,2 )
其中
1 N2 pm N 1 2 m sin c ( ) 2 N N 1 f 0 NT C
若N
,则 S R ( f ) 为连续形,如下图所示:
0001
0010
0100
1000
0000
比较以上三例看出:
①LFSRSG:任一状态只来自一个前置态。 NLFSRSG:有的状态来自不止一个前置态。 ②对LFSRSG,例1中初态不同,则状态的转移路径也 不同;例2中,对除“0”态以外的任一初态,状态转移 路径均相同,且所经历的状态数为,即把除全“0”以外 的状态全部穷尽。称此为最大长度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 序列(简称m序列)。
根据反馈函数f(x)对移位寄存器序列产生 器分类:
①如果为的模2加: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序列 产生器(LFSRSG: Linear feedback shift register sequence generator ); ②如果不是的模2加:非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 序列产生器(NLFSRSG: Non-linear feedback shift register sequence generator )。
3.2.2 m序列自相关和互相关函数
m序列自相关函数定义为:
f (t ) 为捕获序列,也常用 c(t ) 表示
RAC ( ) f (t ) f (t )dt

互相关函数定义为:
RCC ( ) f (t ) g (t )dt


其中 f (t ) 、g (t ) 为两个码序列。
例1:LFSRSG:n=4
x1 x2 x3 x4

• 共16个不同 状态
输出
f ( x1, x2 , x3 , x4 ) x1 x3 x4
1110
1101
1001
1111
0111
0110
0100
0011
•1111,0000为死 态, •每个状态只来自 一个前置态。
1011
0010
0000
1 0
N-1 N
(Tc )
R AC
1 1 ( 1 ) T N C 1 N 1 1 (1 N )TC ( 1 ) TC N N
0 TC TC (n 1)TC ( N 1)TC NTC
n
2
n 1
1
次;1出现
2 n 1
在每一个周期为内,共有 目各占一半;
2 n 1 个元素游程,其中,0和1的游程数
m序列 k 与其移位序列 个移位序列 ' 。

k

k 的模2和仍为m序列的另外一
即 或
k k k
x1 1, x2 1, x3 1, x4 1
则移位寄存器状态转移图为 : 共16个状态,0000为死态,共有15个状态 构成以15为周期的循环中,每个状态在一个 周期中只出现1次。
1010 0010 1101 0100
设初态为:
0110
0011
1001
例3 NLFSRSG:n=4

1 f 0 0 时, p0 2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