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政治经济学的基础_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内容参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内容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2fb0a4dabb68a98270fefa18.png)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内容参考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着重把握以下重点内容:一、劳动价值理论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商品分析开始。
2、商品二因素理论。
商品使用价值的和价值及其统一性和矛盾性。
3、劳动二重性理论。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具体劳动不是创造社会财富即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即活劳动形成价值,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劳动二重性在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是相同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及其转化形式。
4、货币理论。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内在矛盾外化;价格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比率;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
5、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表现。
二、剩余价值理论1、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矛盾的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在流通中,又必须不在流通中,剩余价值源于剩余劳动的凝结;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3、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4、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及其划分意义。
5、工资理论。
工资本质,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变动趋势。
6、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三、资本积累理论1、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实质;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外延型扩大再生产与内含型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不是扩大再生产唯一源泉;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d24563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31.png)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点的总结。
一、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比如农民种地、工人生产零件等。
抽象劳动则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由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繁衍后代和接受教育训练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于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的来源。
二、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支付给工人工资,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剩余价值。
资本家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方式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增加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实现。
剩余价值的分配也是马克思关注的重点。
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被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土地所有者等以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瓜分。
三、资本积累理论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进行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用 c:v 来表示,其中 c 表示不变资本,v 表示可变资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劳动价值论与商品经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劳动价值论与商品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6cd154a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ca.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劳动价值论与商品经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包含了一系列核心概念和原理,其中劳动价值论与商品经济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劳动价值论与商品经济进行复习和概述,以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它主要研究商品价值的形成和规律。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包含的劳动所决定的。
具体而言,劳动价值取决于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劳动的社会必要性等因素。
马克思将劳动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对人们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市场上能够以其他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关系。
马克思认为,劳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二、商品经济的特点和规律商品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和交换以商品为中心的经济形态。
在商品经济中,个体生产者通过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以此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与其他人进行交换。
这种交换基于等价交换的原则,即用价值相等的商品来交换。
商品经济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首先,商品经济是分工协作的经济形态,不同的人通过专业化的劳动分工来生产不同的商品。
其次,商品经济是自由交换的经济形态,个体生产者有权自由选择生产和交换的对象。
最后,商品经济是市场调节的经济形态,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的生产和分配。
在商品经济中,存在着一些规律。
首先是价值规律,即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它的交换价值。
其次是等价交换规律,即在市场上进行的商品交换是基于双方自愿和价值相等的原则。
最后是剩余价值规律,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是由雇佣劳动和资本家占有的。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商品经济的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商品经济的研究对我们深入理解现代经济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本质和形成规律,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原理。
其次,它揭示了剥削和剩余价值的产生机制,启发我们反思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https://img.taocdn.com/s3/m/cf625a0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c7.png)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浅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教1001 徐香 100204136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最终制成了剩余价值理论。
本文从理论产生的背景、基本内容和作用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三个方面做出理论分析。
关键词:劳动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第一部分:一、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完成,在此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并不断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二是无产阶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损,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勇敢的拿起武器进行反抗斗争,以争得自身利益,因此社会革命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并加以合理的创新,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二、劳动价值论理论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
主要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和货币产生和发展等内容。
(一)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马克思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考察分析,提炼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概念就是:“物的有用性”。
它以物体本身作为客体,是对人的一种有用性,只在使用和消费中的得到实现,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价值量的多少反映了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多少。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971fc6b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c5.png)
第一节商品(W)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剩余价值理论就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
一、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W)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缺一不可。
所谓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效用或商品可以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不同,其自然属性有差异,商品也就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缺少任何一个就不能成为商品。
价值的存在必须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
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不同的,互相矛盾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而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具有历史性。
一切有用物品虽然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却并不都具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必须要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外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和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价值决定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效用”决定论和供求决定论是不科学的。
二、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就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反映。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即各种劳动的目的、手段、方法和结果都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使用价值体现着不同的劳动,是不同的特定形式劳动的结果。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第三讲 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与基础
![第三讲 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与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eb1a96ce9ec3d5bbfd0a7422.png)
第三讲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基石第2章、第3章第1、3节,第8章、第9章第1节一、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劳动价值论二、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剩余价值论一、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劳动价值论(一)劳动价值论的涵义和中心思想(补充内容)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由劳动创造和决定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
其中心思想:阐明价值的本质和价值规律。
西方的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即价值实体是劳动。
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为代表。
要素价值论:即商品的价值是由三个要素(劳动、土地、资本)共同决定的。
以法国的萨伊为代表。
效用价值论(使用价值论):即价值实体是效用,效用和边际效用决定商品的价值。
以门格尔、庞巴维克等奥国学派为代表。
供求价值论(均衡价格论):即价值实体是供求,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汇点就是价值所在。
以马歇尔为代表。
•(二)劳动价值论的内容•1、价值的质:价值的含义•2、价值的量:价值的大小•3、价值形式:最终形式是货币•4、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5、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6、商品拜物教:商品形式谜一般的性质•(二)劳动价值论的内容•1、价值的质:价值的含义(第二章)•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的、社会属性。
(32)•人类劳动: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是凝结的劳动而不是流动的劳动和潜在的劳动;是简单劳动而不是复杂劳动;是社会劳动而不是个别劳动。
•这里最重要的是马克思发现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1)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31)•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差别:(31)•①它必须是劳动产品;(空气?)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为他人、为社会有用的;(自种自食的蔬菜?)③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
(实物地租?)•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32)•(2)商品两因素的关系(32)•价值与交换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剩余价值理论
![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剩余价值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b7f773e10661ed9ad51f35f.png)
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剩余价值理论与我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在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理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似乎不能完全解释现代经济、社会实践,于是各种发展、修正甚至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潮纷起,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辩证发展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说明商品价值由劳动创造和决定的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资本主义制度是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雇佣劳动制度。
按照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有两点: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
资本主义生产的产品都是商品,尤为重要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也成为商品,因此商品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的一个特征。
资本主义制度是雇佣劳动制度,雇佣劳动制度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
这使资本主义成为一种特殊的、不同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新制度。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和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紧密结合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处于分离状态,生产资料属于少数人,劳动力属于大多数人,是通过雇佣劳动把二者结合起来的。
从历史看,劳动价值论对于推动工人阶级革命,获得解放,也产生了极其巨大的作用。
然而,正像真理也是相对的一样,今天来看,劳动价值论仍是不完善的,这是我们今天在坚持它的同时,又要深化对其讨论的原因所在。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
它的发现使以往的全部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也为马克思建立系统的无产阶级经济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全面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和运动规律奠定了基础。
剩余价值本身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作为商品价值构成。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渗透着鲜明的价值立场,这不仅体现在宏观的含义层面,而且体现在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前提、动力来源和生产方法等微观逻辑层面。
可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价值立场是密不可分的。
考研政治劳动价值论
![考研政治劳动价值论](https://img.taocdn.com/s3/m/bbdaa199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20.png)
考研政治劳动价值论1. 劳动价值论的概念和历史背景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马克思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分析和批判的重要内容。
劳动价值论主要探讨劳动力商品在交换中所体现的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价值如何决定其他商品的价值。
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剥削关系以及社会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2. 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被当作一种特殊的商品进行交换。
与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具有特殊性和独特性。
首先,劳动力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能力。
其次,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具有使用期限,并且需要通过交换来实现其使用效果。
3. 劳动力商品如何决定其他商品的价值根据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他认为其他一切物品都是通过人类社会劳动创造的。
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其他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主要通过劳动力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平均水平下所需要的时间来创造一定数量产品。
4. 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另一个重要理论,与劳动价值论密切相关。
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其工资报酬部分。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剥削关系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家通过对工人进行剥削获取利润。
5. 劳动力商品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劳动力成为一种可以买卖和交换的商品,并受到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调节。
通过市场交换,雇佣者购买到了工人提供的劳动能力,并将其用于生产过程中获取利润。
6. 劳动力商品与社会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和市场机制存在,在劳动力商品交换中存在着不平等和剥削现象。
雇佣者通过购买劳动力商品,将工人的劳动能力转化为商品,从而获取利润。
而工人则只能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
7. 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劳动价值论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分析工具,更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分配关系的深刻揭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2c98223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2e.png)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
它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
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的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它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befcae84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7.png)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在考研政治的考试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以下是一些核心考点,考生应深入理解和掌握。
一、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它强调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价值形式则是货币。
考生应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因为它们对于理解商品交换、市场价格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揭示。
它说明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事实。
考生应理解剩余价值的来源、本质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这是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运作的关键。
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考生应理解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历史使命,以及共产主义社会对于阶级斗争的解决方式。
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局限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它也提出了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
考生应理解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特点,包括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等概念。
五、世界市场和全球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世界市场和全球化的分析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考生应理解世界市场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全球化对于各国经济的影响。
六、政治经济学方法论考生应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
这包括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运用,以及对于经济现象的阶级分析和历史分析。
以上就是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核心考点。
考生应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这些内容,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74个核心考点梳理一、导言在考研政治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考察领域。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本文将梳理74个核心考点,以提供全面的复习指导。
二、考点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背景。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贡献。
考研政治知识点:剩余价值论
![考研政治知识点:剩余价值论](https://img.taocdn.com/s3/m/9b7ff7c6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0c.png)
考研政治知识点:剩余价值论考研政治频道为大家提供考研政治知识点:剩余价值论,一起来看看吧!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考研政治知识点:剩余价值论(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①劳动者是自由人;②“自由”得一无所有。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不能被用于买卖。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三个部分: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资本主义工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所有制决定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马克思主 义政 治经济学基础复习
![马克思主 义政 治经济学基础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caa1ec4b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62.png)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复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对于我们理解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运行规律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复习时,我们需要系统地梳理其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的复习。
一、商品与货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货币是在长期的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二、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包括劳动者本人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家属的生活资料价值以及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它不仅能够创造出自身的价值,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资本家也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等手段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生产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
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和出发点
![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和出发点](https://img.taocdn.com/s3/m/fb24fe803186bceb18e8bb3d.png)
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和出发点作者:谢博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8期摘要:马克思的《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阐明为基础和出发点,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解密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剩余价值规律,剖解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趋势,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正是基于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阐明这一基础和出发点,《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融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于一体,全面、深刻、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剩余价值规律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016-03马克思的《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围绕“资本”这一“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1] 展开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研究,解剖市民社会亦即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解放事业锻造理论武器,“最后在理论方面给资产阶级一个使它永远翻不了身的打击”[2]。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即指明:“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3]一、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目的马克思最终揭示的“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是什么?又是如何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中揭示出来的?正确解答这两个问题,对于准确把握《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旨及其内在结构极为关键,同时对于全面理解《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等经典文本阐述的融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要弄清这两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正、副标题的深层蕴涵,即著作正标题中的“资本”和副标题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指出:“准确地阐明资本概念是必要的,因为它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正如资本本身——它的抽象反映就是它的概念——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一样。
马克思主 义政 治经济学教案
![马克思主 义政 治经济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833061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c.png)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
2、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
3、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和意义。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经济概念和理论,并能够运用它们分析实际问题。
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经济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通过列举一些常见的经济现象,如商品价格的波动、工人的工资待遇等,引发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思考,从而引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1)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包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处境。
(2)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及其对政治经济学的贡献。
3、商品与货币(1)讲解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通过具体的商品实例,让学生理解商品的这两个属性。
(2)解释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说明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分析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
结合历史上货币形式的演变,让学生明白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
4、劳动价值论(1)深入阐述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即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2)讨论劳动价值论在现代经济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5、剩余价值论(1)讲解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重点解释资本家如何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等手段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如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等。
6、资本积累(1)阐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必然性。
(2)探讨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政治经济学第三讲 剩余价值论
![政治经济学第三讲 剩余价值论](https://img.taocdn.com/s3/m/858627fb941ea76e58fa0487.png)
在使用的过程中,它不仅能够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在使用的过程中,它不仅能够创造出自身的价值,而且还会创造出比自身的价值更大 的价值,其差额就是剩余价值。 的价值,其差额就是剩余价值。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在使用的过程中,它不仅能够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在使用的过程中,它不仅能够创造出自身的价值,而且 还会创造出比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 还会创造出比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其差额就是剩余 价值。 价值。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 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 生产出劳动产品的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象,生产出劳动产品的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 成过程。 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 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所以, 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所以,价值增殖 过程, 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 过程。 过程。
2011年9月14日
广东金融学院经济贸易系
5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93------99页 ------99 (93------99页)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 作用于劳动对象, 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 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劳动产品的生产过 在这一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程。在这一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96)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页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99页) 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 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 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 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
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13)
![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13)](https://img.taocdn.com/s3/m/69f9b6a3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6e.png)
剩余价值论:马克思创立的关于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生产和分配等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和功绩。
在此之前,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们也曾就剩余价值问题做过研究,但是,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
例如,威廉·配第把地租当作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认为地租是农产品价值扣除了工资和生产资料的价值以后的余额。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尽管对利润、地租和利息等做了系统研究,但是他们都没有把一般剩余价值同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即利润、地租、利息等区别开来。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孤立地看待经济运行中的个别现象,不能揭示出这些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转化关系。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就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揭示了资本、利润等范畴的社会历史性,为他进一步探讨利润的一般性奠定了重要基础。
随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运用,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并在其后完成的《资本论》中对剩余价值理论做了完整和系统的阐述。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阐明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
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理论。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的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作为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可以还原为生产维持工人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其价值包括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属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及劳动者教育和培训的费用等。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与其他商品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它能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