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简答题

合集下载

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简答题

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简答题

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简答题一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二者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第二、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区别、利用事物的首要条件。

第三、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尺度。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

答:具体表现在: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条件:第一、必须掌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第二、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反之,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5、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马哲简答题

马哲简答题

一、简答题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P28)答: (1)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即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

(2)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依据。

2、简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P29)答: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3、简述物质、意识的内涵及其关系(P30、31)答: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它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简述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P33)答: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谋取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物质的。

5、简述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理由(P36)答: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6、简述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表现(P39)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7、简述联系的内涵及其特点(P40)答: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的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

马哲原理整理的一些简答题

马哲原理整理的一些简答题

马哲原理整理的一些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和直接理论来源)4.简述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6.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7.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8.简述运动及其与物质的关系,并指出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9.简述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简述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10. 用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

11.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12.运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13.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14.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15.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16.试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并说明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简述量和质变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17.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8.简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9.试述真理的客观性以及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并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0.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并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21.试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含义及二者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22.运用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原理,说明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科学回答了社会的物质性)P33答::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任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任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这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答:(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 p45 )答:矛盾的普遍性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答:(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马哲简答题

马哲简答题

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1.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

②自然科学条件: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

③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直接来源。

2.革命变革:①内容上,它把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唯物辩证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创立了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第一次使哲学真正成为科学。

②对象上,它第一次把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③作用上,它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3.基本特征:①它的阶级性,即公然申明自己的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②它的实践性,即强调理论的基础是实践,理论又是为实践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阶级性、科学性的统一。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它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是我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科学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它是我们改造主观世界,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的思想武器。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并能为我们认识的客观实在。

它是对万事万物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的哲学概括。

具体科学的物质是指实物、物质结构。

旧唯物主义把哲学上的物质说成是具体的实物、物质具体形态或物质结构:水、火、原子、分子等等。

因而混淆了哲学的物质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界限。

(2)意义: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石;它是反对唯心论、二元论、多元论的思想武器;它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实物、物质结构的局限性;它为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

(3)世界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而不是统一于存在,因为存在既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客观实在性的物质,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而不是统一于实物、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

马哲简答题

马哲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物质观:马克思主义任务,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观的现在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界限。

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观点。

第二,坚持了能懂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时间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的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最后,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

3.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怎样用其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其一,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式显得。

辩证的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其二它又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就是物种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马哲题库——简答题

马哲题库——简答题

三、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狭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3、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四、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三、辨析题1、世界统一于存在。

2、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4、意识作为思想观念,是纯粹主观的东西。

5、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

6、和谐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7、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8、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9、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0、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11、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都是作为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四、简答题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意义。

2、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3、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主要表现以及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4、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5、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6、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7、简述矛盾特殊性的含义、表现及其方法论意义。

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五、论述题1.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2.运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谈谈你对我国进行30多年的改革事业的看法。

3、运用辩证的否定观,谈谈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或网络文化。

4、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如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5、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思想,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6、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应该如何认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马哲简答题及答案

马哲简答题及答案

1•什么是哲学?(1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世界观。

(2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 )•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最一般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

(4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

2•哲学与世界观是什么关系?(1 )哲学是一种高度抽象概括的意识形式,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2 )哲学与世界观的共同点是:哲学和世界观都是回答世界的普遍本质问题,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的观点。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升华。

有什么样的哲学就表现为什么样的世界观。

(3 )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是:哲学不是自发的、普遍的世界观,而是经过哲学加工整理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一般的世界是不系统、不自觉、缺乏理论的和严密的逻辑的,因而它还不等于我们所说的哲学。

3•怎样理解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则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任何哲学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 )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中,必然贯穿着一定的观察问题的方法,而一定的世界观理论体系形成后,又总要以此为指导,去观察事物,处理问题。

因此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没有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没有不体现为方法论的世界观。

(2 )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中,世界观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必然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问题,说到底是由世界观决定的。

科学的世界观必然产生科学的方法论,错误的世界观也必然导致方法论的错误。

(3 )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并不否认二者之间也会存在矛盾。

这恰恰说明二者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统一。

世界观成为方法论往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端,二者既可以相结合也可能发生分离。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自觉的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把“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马哲简答题

马哲简答题

马哲简答题简答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何在?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时间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因为,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为什么说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3.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的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

同时,他们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继承的基础上创立的。

马哲简答题

马哲简答题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识时务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就是无,新旧事物是通过否认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存其积极因素。

①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②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④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宏观调节主要是由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

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这回公众的合法权益。

(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则认为它们是彼此孤立的。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中,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他们都是静止的、不变化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3)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从外部寻找事物运动的根源。

1、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2、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认识主体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答:(1)、是由生产和在生产劳动力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1维持劳动者生活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2)、就是劳动过程本身。

与一般商品不同,劳动力商品具有创造商品、价值的能力,不仅创造出本身的价值,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1、什么是哲学?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答: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可以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联系和区别来回答。

2、[无]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答:此题可从四个方面分析:①从研究对象上分析②从哲学史上分析③从哲学理论本身来分析④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分析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一原理有何重要意义?答:先简述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①物质运动是永恒、无条件、绝对的,而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相对的。

②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

③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意义:要求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对立统一中把握物质的运动,反对形而上学地理解它们。

5、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重要意义?答:①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②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③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是把事物区别开来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6、什么是联系?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答:①“联系”这个哲学范畴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

②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

③联系的普遍性是指:第一,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

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每一事物通过其自身体现其他与之相联系的事物。

7、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及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简答题

简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定义: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反映。

意义:第一,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社会生活是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其本质是实践的主要体现是: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是人们的存在方式,内在地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意识的关系,构成基本的社会关系。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通过实践,人类形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领域。

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范畴的钥匙。

第三,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

4.简述哲学的价值含义及特点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求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数学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

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第一,客观性。

第二,主体性。

主客体直接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关系,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

第三,社会历史性。

第四,多维性。

5.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马哲简答题

马哲简答题

简答题:1、简述实践的内涵、结构和功能。

⏹①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

⏹②实践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三个方面构成。

⏹③实践具有创造客体价值的功能和优化主体的功能。

2、简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

⏹第一,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认识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价值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第四,审美关系,即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体验、感知、创造美的关系。

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更重要?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认识本身不能直接改造世界,只有回到实践中去,化为群众的行动,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是否合乎实际,或具有多少真理性,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

4、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当生产力发展到与原来的生产关系不相适应时,生产力就要突破旧生产关系的束缚,使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5、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就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当上层建筑不能满足新兴经济基础的要求,它就会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马哲简答

马哲简答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纸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具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深渊和实践基础.首先1、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极其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2、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壮大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政治条件。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4、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科学条件。

(2)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于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科所以是科学性的;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总结斗争经验,指明革命道路这体现了一种坚定的革命性。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基本问题。

原因: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基本的问题。

第三、只有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奠定基础。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马哲简答题超详细版

马哲简答题超详细版

2014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整理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非宗教性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代表一种对资本主义或现实社会的批判态度,对未来的一种美好向往,一种积极构造新社会的努力,也是一种学术研究方法,一套理论观念;还代表一种对弱势群体、下层群众的关怀,一种公平的价值取向等等a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b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成分c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

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涉及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

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从来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难题,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a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c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为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d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e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马哲》简答题

《马哲》简答题

1.简述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3.怎样理解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要?4.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其作用是什么?1、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义:它回击了唯心主义与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捏卫了唯物义哲学路线;它坚持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中心线索,根本的认识方法,以及辩证法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岐。

3、第一,认识世界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需要理论指导,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4、含义: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绝大数成员的总和。

作用: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2、简述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3、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4、简述国体和政体的辩证关系5、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分))意义:①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1分)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1分)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1分)2.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分)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的创造性。

(1分)③意识活动具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1分)④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

(1分)3.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环节:④辩证否定是既克服义保留,其实质就是扬弃。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承认世界可以认识的是可知论,否认世界可以认识的是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三中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两中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1)对立主要表现在:①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②唯物辩证法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的质变和飞跃。

③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2)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哲简答题

马哲简答题

1、哲学作为世界观,回答关于世界观的什么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两者何者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和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普遍联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原理;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与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过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建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结合现实延伸,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各自在事物发展中的意义?两者之间的关系?同一性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①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同一性作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是以另一方发展为条件的,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它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基本趋势,正是矛盾的贯通性才使得矛盾双方各自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斗争性含义;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作用;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体向另一种矛盾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促使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为新事物。

二者关系;两者是相互联接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两者的统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的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马哲简答常考题与答案

马哲简答常考题与答案

1 、简析“跟着感觉走”。

答、“跟着感觉走”从认识论来说是错误的观点。

因为:其一,感觉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通过感觉器官之间接触客观世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上升到理性认识。

其二,“跟着感觉走”夸大感觉的重要性,轻视理性认识、轻视革命理论的指导作用,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不但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

2.为什么在重视实践的同时,又要强调读书?答。

其一,人们的经验和知识分为直接经验、直接知识和间接经验、间接知识。

读书是获得间接经验、间接知识的重要途径。

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实践,所以一个人知识的大部分是靠读书、接受前人和他人的间接经验获得的。

每一代人也只有把前一代人的认识作为自己认识的起点,才能推进认识的不断发展。

其二,承认读书重要并没有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是因为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是密切联系、相对而言的。

对我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而对亲自在实践中取得这些经验的人来说又是直接经验。

所以重视实践、强调认真读书二者是统一的。

3. 为什么说由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意义更加重大的飞跃?答、其一,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是检验理性认识和发展理性认识的过程。

由实践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符合客观真理性,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

其二,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4.试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答、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同一个客观真理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侧面。

二者的关系是辩证关系。

这种辩证关系表现在:其一,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真理之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存在相对真理之中。

另一方面,绝对真理中包含着相对真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其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相互转化。

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人的认识总是不断地深化,不断地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简答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从多方面展开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

根据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

2.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3. 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人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所以,感性认识虽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是其局限性所在,因而也是它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论述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1、论实事求是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关系。

2、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基础。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分析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2、试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错误及其指导意义。

3、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4、用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2、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出发,阐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怎样不断增加主体的认识能力。

3、从真理的辩证法原理出发,说明怎样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试述党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论的一致性,以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1、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生产的发展史。

2、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3、新科技革命及其作用。

(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1、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1 、论坚持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3 、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原理,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4 、应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

5 、怎样理解热爱无产阶级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是一致的?6 、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1、如何正确理解人的价值。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3、试述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4、试述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5、试述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6、试述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7、试述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8、试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五、论述题:(答题思路)(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答:(1)在内容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严整科学体系。

A、克服了近代哲学的局限,把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起来创立辩证唯物主义;B、克服了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结合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2)在对象上,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A、克服以往哲学研究对象的局限性,阐明了哲学的一般性方法论特征。

B、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说明了哲学的一般普遍性,具体科学的个别特殊性。

(3)在特征上,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学说。

A、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观点和出发点,是根本特征。

B、在实践基础上对认识和真理的获得、检验、发展具有科学性,而实践的批判性就是其革命性(4)在作用上,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以实践为基础的学说,必然承认实践主体的群众性,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实践主体就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学说,体现了它的社会革命性的本质。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都是从传统哲学中产生的。

A、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含义。

B、古典哲学之所以被现代哲学代替的两大原因。

C、现代哲学分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原因。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

A、属于不同的思想体系,有不同的党性和阶级性。

B、属于不同的方法论体系。

C、它们在基本观点和原理上的差异。

3、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哲学文化背景及主要途径。

(2)近百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哲学文化革命的需要。

(3)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1、答:①先解释“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②“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③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答:①解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②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多样性统一”的观点。

③说明多样性统一与从实际出发的关系。

主张从客观和多样的实际出发。

④反对不看多样性的“一刀切”和不看统一性的唯心主义。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答题思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①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客观的普遍的永恒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本质是创新;②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要求人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③我们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一方面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进步以人的发展程度为重要标志。

④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城乡、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

2、答题思路:(1)量变和质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割裂其间关系导致的错误:①形而上学“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②庸俗进化论和改良主义——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

(3)指导意义:①应把远大的革命目标、远大的理想同埋头苦干、实干精神结合起来。

②质变是由量变的长期积累而达到的。

我们既反对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又反对急躁冒进的错误思想。

这样,远大的理想才能最终实现。

3、答题思路:(1)辩证否定观:①辩证的否定是自我否定;②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

(2)对待我国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3)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倾向。

4、答题思路:(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就是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4)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

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探索和创新;(4)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完善改革;2(1)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2)认识主体是社会地、历史地形成的。

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使得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3)不断增强主体的能力,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新观念;参与社会实践,提高素质,突破个体局限,使个人主体上升为社会主体;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3、(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3)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真理,其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4)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4、(1)党的思想路线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致的,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思想路线是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2)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其重大意义: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3)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1、答:(1)劳动是连接社会与自然的纽带,是人类的本质活动首先,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关系。

区别主要表现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发展的内在动机不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发展的速度不一致;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存在的层次不同;联系主要表现是: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能脱离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2)劳动作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纽带的具体表现。

首先,劳动是社会与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

其次,劳动是社会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根本途径。

最后,劳动是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物质生产活动。

(3)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首先,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其次,劳动在创造人本身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的本质。

最后,劳动形成了人与动物的本质性区别。

(4)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锁钥。

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

首先,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的结构、要素和规律都是在劳动及其历史发展中生长起来的。

其次,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理所当然地要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2、答:(1)人类社会同自然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首先,人类社会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系统。

其次,人类社会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是运动变化的过程。

最后,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客观规律性。

(2)社会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首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

其次,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

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律;社会规律体现的是历史发展和社会现象变化的总趋势,是一种必然的可能性;社会规律是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性来为其必然性开辟道路的。

3、答:(1)新科技革命的特点:新科技革命以技术群落的形式出现;新科技革命加强了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新科技革命的实质是智能革命。

(2)作用:首先,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了质变;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其次,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使社会的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发生了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