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本土化路径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43f56c57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2a.png)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本文试以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希望家庭资源中心针对弱能儿童家长所做的一个小组工作为案例,介绍小组工作的方法及成效,分析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以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进程。
一、个案背景1.希望家庭资源中心情况简介残疾问题是全球性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模式,通常有三种:(1)医疗模式—即通过医疗手段或辅助医疗方法及器具等,解决残疾人的困难。
(2)个人模式—即将康复重点放在改善或恢复个人的心理状况,使个人适应残疾带来的影响,并从心理方面接受残疾的现实和限制。
(3)社会模式—即残疾问题的焦点由临床治疗或个人调适,转移到客观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其工作重点在于改善残疾人的周围环境(注:周永新:《社会工作学新论》,商务印书馆(香港),1994年版,第219-220页)。
根据以上三种模式,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在已下设一个儿童康复医院的基础上,于1999年成立了希望家庭资源中心。
中心的工作宗旨是向残疾儿童及其家长提供康复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提供康复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尽可能帮助残障儿童恢复个人生活能力,扩展其社会生活的参与能力,最大限度地帮助残疾儿童家长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合理运用社会资源来减缓他们因孩子残障所带来的各种压力,最终使残疾儿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上充分发挥潜力。
中心工作人员大多有国内幼儿教育及特殊教育的专业背景。
在香港杨震社会服务处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训练,尤其是康复社会工作方法的训练,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沟通技巧、带领艺术等的训练,中心大多数员工还去香港作了实地的参观、考察和学习。
中心成立一年多来,已有残疾儿童及家长会员八十几位,其孩子的残疾类别包括: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弱智)、肢体残疾以及其他一些综合性残疾。
年龄从1-2岁的婴幼儿到十几岁的儿童不等。
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路径实证研究
![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路径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56fcc3aee06eff9aef807b3.png)
是社会组织运行 为主 ,或政府 与社会组 织协作发展 ,这些 模式 的核心是政府 通过购买服务 的方式 与 民办非营利机构合 作 ,来 为公 民提供 专业服务 。二是政 府运 作的主导模式来推 进地 区社会 工作发展 ,该模式是通 过培训原行政性 和半 专业 化 的社会 服务人员 ,来担任社会 工作 者角色 ,是一种 内生性 的社会工作本 土化模式 。 西方 社会工作 价值观 与 中国传 统文化存 在一定 的差异 , 由于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基督 教文化产生 的差异 ,以及 中 国 传统差序 格局所强调 的集体 主义的价值取 向和西方 所注重的 个人价值 如平等 、 自由 、权 利趋 向所产生 的差异 。有学 者则 从人 格发展和传统 的伦理 角度进行分析 ,家庭本 位 、差序格
一
局和群体主义来 阐述对社会工作 的伦理支持 。 对 于实务 工作 本土化 的研究 ,学 界主要是 聚焦于社会工 作个案 、小组和社 区三大专业方法 。对于社会 工作 本土化 的 因素进行探讨 ,大部分 学者则是从 “ 人在环境 中”理论视角 下进行 的 。“ 人在环境 中”将 本土化 因素分 为两类 ,人 类 的 内心状况和外在 的环境 因素 。 以上研究 是在社会组织为主或者政府 主导模式 的基础之 上进行 的社会 工作 本土化研究 ,大多学 者从多个角度来探 索 西方理念 、社会工 作方法和 中国本土情况 相融合的适应性 问 题 。但 大多数都 基于理 论层 面的分析 ,实证研究 较为缺 乏 。 价值观和 工作方法 本土化在实践 中取 得那 些成就 ,出现 哪些 问题 ,以及对 社会 工作本本土化 的影 响因素的探讨 ,都需要 实证研究才得 以证 明。本文基 于政府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 和 地方 民政 局的主导下 湖南省 X X县社会工作项 目试点工作之 上 ,对社会工作本 土化 问题 进行实证研究 。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8e8b128d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dd.png)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社会服务领域,面临着本土化的挑战与机遇。
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不仅关乎专业实践的有效性,更是文化自觉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本文旨在探讨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社会背景,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我们将首先界定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核心概念,分析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而探讨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策略。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具体的理论构建路径和实践策略,以期为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性社会工作本土化是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它强调将外来的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和技巧与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体系。
这一过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关系到社会工作能否真正融入本土社会,能否有效地解决本土社会问题,以及能否实现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增强社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问题,外来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往往难以完全适应。
通过本土化,可以将外来的社会工作理念与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形成更加符合本土实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从而更好地解决本土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本土化的过程不仅是对外来社会工作理念的吸收和融合,更是对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通过本土化,可以深入挖掘本土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助于提升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其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往往与其能否有效融入本土社会、能否解决本土社会问题密切相关。
通过本土化,可以使社会工作更加贴近本土社会实际,更加符合本土社会需求,从而提升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
我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路径探索
![我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路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9f5f86de28ea81c758f578e3.png)
我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路径探索【摘要】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的现象,而社会工作本土理论的缺乏会严重制约和影响我国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因此,要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需要,呼应社会工作发展实践的需求,我国社会工作学界需要立足于国家的本土思想和文化传统,从中寻求智慧和启发,力图能够在对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同时,建构一个本土性和世界性兼有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建构;本土思想;传统文化社会工作诞生于西方的社会环境中,其理念、理论、原则、实务模式和技巧都体现了西方的宗教理念和福利国家等思想。
我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接受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和社会结构转型时期。
虽然西方先进的社会工作理论将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的经验加以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但是社会工作在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本土性,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学习、了解和研究西方已有的社会工作理论,又要在它的基础上发展一套能够反映我过社会工作本土特色的理论。
然而,尽管近几十年来,我国高等社会工作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很多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理论探索和本土化研究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再教育中依然多以借用和从海外引进为主,造成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多学到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的运用,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面临比较尴尬的境地。
简而言之,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是相对滞后和缺乏的,这种局面严重制约和影响我国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因此,如何让发轫于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理论更加符合中国当今社会的体制结构和文化背景,即建构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成为当前中国的社会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深藏在中国人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下的思维模式是中国社会工作不可忽视的因素,且本土的思想和文化在社会工作的实践环节中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引进的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具体路径分析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具体路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31d43f4431b90d6c85c75f.png)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具体路径分析作者:杨莉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7期摘要:社会工作主要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保护性制度,其是社会安全机制的重要构成部分。
伴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积极引入社会工作这一“安全阀”机制极为关键。
但在引入其方法与理论的同时,需要高度重视中西方社会之间的差异性,努力探索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道路。
基于此,本文拟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基本内涵出发,分析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必要性,探讨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文化差异;具体路径作为源于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如何在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实现其脉络化与本土化,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系统化、专业化与现代化发展,是我国社会工作探究的基本论题之一,既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
在2010年,我国发布的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出300万名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这就使得在切实推进社会工作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力促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显得极为迫切。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基本内涵从宏观视域去分析,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思想主要源自于文化相对主义,即社会工作较为落后的发展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社会工作知识的引入过程的反思。
[1]从微观视域去理解,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思想则被视为动态化的概念,即外来知识和本土知识的互动过程,且在此过程中不仅表现出外来社会工作知识对我国本土因素的不断适应,而且表现出我国本土因素对诸多外来社会工作知识的反复汲取和修正,经过这一过程,以本土经验为基,融合国外先进知识与理念的社会工作体系最终得以建构。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必要性在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中,本土化是不可或缺的任务与目标。
这是由于源于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主要是为了解决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而当我们将发源于西方社会文化与历史中的社会工作移植到中国本土时,必然会面临文化差异的压力与挑战。
[2]其中,在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初期,相关研究人员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将西方社会工作的方法、理论与思想等系统性的引入到中国,然而经过近些年的不断发展之后,有关学者开始反思西方社会工作论述在我国的适用性。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https://img.taocdn.com/s3/m/fb26f5a0a1c7aa00b52acbcc.png)
(2)专业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关系 • 西方,基本上是一种契约关系 • 不能被中国的案主所接受——人情味,相比较与那种不带人情味的契约关系,
中国社工人员与案主之间更适合建立一种亲密的朋友关系。 • 讨论:你认为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3)心理辅导 • 西方的心理辅导未必适应中国人的需要:西方所进行的心理治疗过程完全是
身的情绪满足或权益实现,忽视了案主与社群关系的这种文化脉络,可能会
导致救助工作遭到失败。
• 案例:李女士,47岁,初中文化。2004年,李女士随丈夫外出经营超市, 期间,丈夫与某女人有不正当的性关系。丈夫对李女士经常冷言相待。虽然 李女士对丈夫很失望,但李女士认为自己文化不高,加之钱都在丈夫手上, 要真离了,她都不知道下辈子该怎么过!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道德观,而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则坚持“人的独立性”原 则。
五、社会工作价值观在中国本土化的现实路径
1、改造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使之与中国的文化相适应。 2、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相通融的部分,使 之发扬光大
1、改造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使之与中国的文化相 适应
讨 论: • 1.你认为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 2.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家本位”思想?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如何与之融合?
• 比寻常父母付出多百倍、千倍的自闭症孩子父母,却鲜被关注。这样的状况,过 去、现在都没有改变过。他们除了承受孩子不幸带来的巨大压力外,还要背负世 俗别样的目光。
• 事实上,当孩子被诊断为有特殊需要的时候,家长才是更需要帮助的。因为孩子 不了解这一纸诊断的含义,他们不会因此而痛苦,真正痛苦的是他们的家长。因 为家长在这个时候往往会从“我做错了什么”和“因果报应”等主观臆想上来折 磨自己。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和职业化之路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和职业化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1407b257c850ad02de8041c6.png)
专业知识,相关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
技能要求
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社会政策分析能力,综合社区服务能力。
六支人才队伍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一、(机关)党政人才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 社会工作人才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三、专业技术人才 四、高技能人才 五、农村实用人才 六、社会工作人才 范围22个,包括社会建设领域:指社区、农村村委会以及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和 其他社会团体的人员。
民政部: 2020年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预计达到145万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壮大,累积已 经产生206358名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建成一只50万人规模的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到2020年,预计达到145万。
社会工作专业就业
20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社工人才约为10000人。只有10%——30%学生选择了相应 的社会工作。 领域包括 民政、妇联,慈善机构,社会团体机构,社区服务机构,街道办事处等 主要原因:专业化走在职业化前面
有效有序的协调,使社区保持健康的状态和良性发展。 因此社区工作者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荣誉感,具有务实求真的态度,
并有判断事物的扎实知识基础和进行组织沟通的技巧。
儿童社会工作 social work with children
定义:社会工作者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以专业的价值观为指导和科学的 理论为基础,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儿童开展的服务。
社区工作
新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具体路径探究
![新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具体路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4d42f821f46527d3250ce006.png)
新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具体路径探究作者:尚亚博刘茜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15期摘要: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包涵着大量的内容,而本土化的路径对于本土化的发展而言意义重大,通过对新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我们发现,其本土化的过程是通过高校教育培养、“人才资源入疆”、本土社工实践以及社工人才培训等多种途径实现的,这些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共同地促进了社会工作在新疆的传播、发展以及与新疆社会的契合度,并且为新疆的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高校教育;社会工作实践一、引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使得大量社会问题的解决成为现如今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而随着国家人才规划战略的提出,社会工作人才日益成为解决社会问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力量之一,受到了国家和民众的认可,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及培养社会工作人才成了国家和人民的共识。
但是,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以及其专业能力的发挥,都离不开其所生活的具体环境,也即是在其开展社会工作时,其所使用的方法,秉持的理念和拥有的文化内涵都必须与所处社会环境相适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新疆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局面,但是,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民众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社会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新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而社会工作在新疆的发展,使得社会工作者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解决了部分民众生活中的问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是其作用的发挥常常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复杂的社会环境及专业方法的不适应等,这就为社会工作在新疆的本土化发展提出了要求,要求在新疆开展社会工作必须与新疆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与新疆人民的急切需要相适应,与新疆的多元文化特点相适应。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本土化议题的提出,本土化一直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热点,有大量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了长时期、多方面的深入研究,而这一研究主要可分为对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现状的研究,对本土化的内涵的研究,对促进本土化发展的策略的研究以及对不同社会工作领域本土化的研究等。
我国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的路径探析_社会工作专业
![我国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的路径探析_社会工作专业](https://img.taocdn.com/s3/m/7225115e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c8.png)
我国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的路径探析_社会工作专业
社会工作是一项具有本土特色的跨学科综合性工作,需要深入
挖掘中国社会文化与社会发展背景下的实践需求,借鉴西方经验并
加以本土化丰富。
建立本土化社会工作的路径需要以下探析:
一、认清本土实践需求,注重实践的本土化和文化适应性。
社
会工作是服务人民群众的工作,如何将西方的理论和理念与中国的
实践结合起来,以满足中国的实际需求,是本土化社会工作的关键。
需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需求,采用本土化的服务策略,实
现服务的文化适应性。
二、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概念体系。
社会工作的
理论概念体系是指社会工作的基本定义、理论框架、实践原则等。
由于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有很大差异,因此需要
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概念体系,以满足中国的实际需求,指导社会工作的实践和发展。
三、推广和普及本土化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实践经验。
针对不同
地区、不同群体的需求,制定适当的服务计划和策略,推广本土化
社会工作理念,实现社会工作的普及和推广。
四、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巧,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
力和本土化服务的能力。
需要建立本土化社会工作的培训和教育机制,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推动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
以上是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的路径探析,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概念体系和服务策略,推广本土化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实践经验,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实现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
我国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的路径探析
![我国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的路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6f3ff53968011ca2009123.png)
我国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的路径探析摘要社会工作这门专业起源于西方,在几百年后流入到中国。
在我国,社会工作作为一个舶来品,在我国的发展并不顺利,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要有一个适应本土的过程才能够在自己的国度生根发芽,所以社会工作也是如此,这便是我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社会工作本土化。
我国目前正走在探索本土化社会工作的道路上,一方面本土经验不足,缺乏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专业人才,社会工作模式也是行政性半专业化的;另一方面我们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巨大,在借鉴经验的同时要更注重我国的体制和文化特征。
因此,历经本土化之路是中国社会工作必须面临的方向。
关键词: 本土化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专业社会工作者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经济迅猛发展、社会急剧变迁,社会问题急速凸显,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使得当今政府将首要问题的矛头指向了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
而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为社会和人民提供服务的专业,可以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因此,要维护社会和谐、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加强民众的满意度,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工作,这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因此必须对社会工作的建设予以重视。
但是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与传统文化决定了西方社会工作的方法、理论以及价值体系与我国社会工作的差异是巨大的。
因此,社会工作从西方引入我国时,怎样促使国际社会工作经验被中国社会创造性地应用借鉴,如何促使国际社会工作与中国社会工作经验以及特有的社会资源有效结合,是中国社会工作目前所面临的难题,这事实上也是社会工作本土化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产生于外国(或其他地区的)的社会工作进入某一国家或地区发生变化的过程。
一般是指社会工作较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进入后发展国家或地区所发生的现象。
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不仅是汲取西方社会工作的精华,切实结合我国实际创造出适应我国人民需求的社会工作,更是我们对传统管理体制的改革。
社会工作才进入我国几十年,还处于起步化阶段,由于社会工作的知识理念尚未普遍,在我国的普及率低、认可度低,并没有一批既了解社工又深入研究学习的学者,于是专业教育的匮乏导致了专业人才的缺失。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https://img.taocdn.com/s3/m/1ecb518d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1e.png)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社会工作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提升社会福利水平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与西方社会不同的挑战和困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推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分析当前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路径选择,以期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回顾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概念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情况,为后续的讨论奠定理论基础。
接着,通过对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历程的梳理,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影响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内外部因素,包括文化传统、社会结构、政策环境等,以期全面理解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本文将提出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具体策略和建议,包括加强本土化理论研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以期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概念与内涵社会工作本土化,指的是将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技巧,结合本国的文化、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使之适应本国社会环境的过程。
这一概念强调的是社会工作在本土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适应性和发展性,而非简单的移植或复制。
理论本土化:即对社会工作理论进行本土解读和重构,使其与本土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等相融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方法本土化:根据本土社会的实际情况,对社会工作方法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和创新,使之更加贴近本土社会的实际需求,提高社会工作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服务本土化:结合本土社会的特点,设计和提供符合本土居民需求的社会服务,满足他们在生活、心理、社会融入等方面的需求。
教育本土化:在社会工作教育中,注重本土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本土情怀和本土能力的社会工作人才。
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路径探索
![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路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e9e789a148d7c1c709a1454f.png)
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路径探索摘要: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再次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学界的热门话题,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社会工作本土化。
探讨如何使外来的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以期有利于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快速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在西方的发展已有近百余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在西方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但是在我国却发展的相当缓慢。
作为一个舶来品人们对于社会工作这个词语的理解,往往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比较多,然而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我们无法将西方社会工作的套路照搬照抄到中国社会来。
因此,在中国发展社会工作必须把西方社会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与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
社会工作本土化反映出的是一种变化的过程,即外来的文化进入不同的社会文化区域并适应这一社会文化的要求,所强调的是适应变迁性。
社会工作进入中国的本土化,就是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的经验和方法进入中国,并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制度体系相适应,并逐渐产生巨大影响的渐变过程。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困境尽管伴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时代要求,社会工作被历史性地推向了中国社会的前台。
但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原有模式的延续以及前沿理念的输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面临着社会理解和公众认同的差异和疏离,面临着服务理念和管理目标的碰撞与隔离等等一系列需要认真对待的挑战。
(一)制度主体的依赖性中国社会工作的制度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和社会。
从目前情况看,社会工作发展中政府主导有余而社会参与相对不足,大量社会工作服务由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及其举办的事业单位提供,还没有建立起政府购买民间机构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制度化渠道,社会工作服务提供对政府的依赖性还较大。
这种由政府组织主导、相对单一的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模式,大大消解社会组织发育的动力和社会参与的活力。
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与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化——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
![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与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化——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https://img.taocdn.com/s3/m/ed99af74360cba1aa911da8f.png)
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与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化——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两种驱动史臣,原心洁(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083)摘 要:回顾我国社会工作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来自西方的专业社会工作与原有的本土社会工作,作为我国社会工作场域中的两种力量,既存在着分异,也表现出同化的趋势。
检视二者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在专业社会工作探索本土化发展策略的过程中,本土社会工作也逐步实现专业化转向。
这两条并行的轨迹带来的结果是二者相互促进的互构式发展。
未来这种互构的趋势或将继续推动着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并着重在目标互构、理念互构、人才互构、方法互构四个层次得到体现。
关键词:专业社会工作;本土社会工作;互构式发展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9)05-0076-07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界讨论的重要议题。
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学界存在“转型说”[1]、“嵌入说”[2]、“和而不同说”[3]。
本文则提出“互构说”,认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专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过程与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过程共同驱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在未来,这种互构的趋势或将持续下去,推动两种类型的社会工作在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发挥各自优势。
一、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驱动在我国社会工作语境下,专业社会工作指向来源于西方尤其是欧美国家的社会工作。
学界普遍认为,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指的是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进入中国之后,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发挥功能的过程。
[4]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问题繁多而复杂,具备个体治疗与社会治理功能的专业社会工作正处于需求旺盛期。
但从实践层面来看,在西方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及实务模式,如何有效解决当下中国社会的复杂问题,仍是各方讨论的重要议题。
对于专业社会工作来说,本土化是一个政治性的过程。
[5]专业社会工作借助本土化的过程,既推动着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社会工作共同建构的社会工作整体格局的发展,也为自身不断争取合理定位与话语权。
优势视角下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路径探析——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
![优势视角下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路径探析——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ed65bfe4693daef5ef73d8c.png)
在社会转 型时期 也面 临着 诸多的压力 教 师面对着 来 自学生
。 。
绩 主导的校 园 内
4
.
家长
学校
、
社会 等
,
家长 认识 到健康 成长 的重 要性 自杀 自残 的新 闻见诸 报端
,
。
多方面 的期待 和 压力 也对 学校构成 了压力
, 、 ,
家长们 在震惊 的同时也在思考 正确
。
学校职 能的转变 性
,
其中
、
,
个人优势包括 期望
。
能力 和
、
学校社会工作 尚待开发 挑 战分 析
。
、
社会 关系 和 机会
对 于 学校社会 工 评
,
二
作 的发 展而言
:
学生
。
、
教师
家 长对学校社会工 作 的认识
金华市学校社会工作发展 的挑 战有 以 下几点
1
.
价 生活
, 、
、
期望
,
以 及 目前 发展所拥有 的资 源 和 机 遇
社会 工作是 以 学生及 学生教育 相关的学校 整合校 内外资 源
、
家庭 以 及社 区 为主
而对 于社 区 的认 同感 和 归 属 感就较低 了 社 会工作 专业 的低认知 度
, 。
帮助学生解 决在受教育 过程 中
,
大多数学校 领导 和 老师都 没
,
人 际关 系等各方 面问题
、
从 而促进学生成 长的专
, ,
,
学校 的管理 和
,
发展方 面
,
较少考 虑社 区 因 素
。
也 未将 自身 的发 展统合进社 区 学生对 于学校 的认 同感很 高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与策略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与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1aaaac010a6f524cdbf851c.png)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与策略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既是外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知识体系融入中国本土而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本土社会工作经验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过程,还是社会工作在本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落地生根的过程。
对于这样一个复杂多元的过程,应该进行怎样的路径和策略选择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期就来探讨这一话题。
1主持人:在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制度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制度尚不完善,相关政策层级较低,部门联动较弱。
社会工作专门立法更是个空白。
请谈谈社会工作法制化、制度化的路径、策略。
童小军:法制化和制度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法制化是指用法律规范和约束社会行为的做法,它为判断是非和解决冲突提供依据。
社会工作的法制化则指用法律规范和约束社会工作者行为的做法,并为判断专业行为是否妥当和解决专业服务纠纷提供依据。
制度化是指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也是群体与组织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还是整个社会生活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
我认为社会工作的法制化需要以制度化为前提,因为没有完成社会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就意味着社会工作还处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岗位设置、职责界定以及服务标准等都还在探讨过程中。
如果这些都没有,社会工作的法制化就缺乏基础,难以进行。
何雪松:毫无疑问,社会工作立法是制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法律上明确社会工作的权利和责任,是对社会工作职业的确认。
目前,我国内地对社会工作的专门立法尚属空白,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也非常薄弱,这是一个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
从更广泛的意义而言,社会工作立法隶属于更大范围的社会立法,社会立法是为了规范社会领域的各类关系,我们在这方面的法制建设还比较滞后,这应该是今后一段时间立法的重点。
梁健雄:在中国香港,社会工作专门立法在1998 年出台,其内容其实是对业界多年实践积累的回应。
内地也可以在政府主导起草法律之前,在业界开始有计划地聚焦讨论有关内容,甚至可以鼓励省、市级的行业协会先推动所属地区内的社会工作者以协议形式自愿遵守行业守则,当各地都测试了这些条文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并积累了相对足够的案例数量后,就可以为正式立法提供基础。
社会工作本土化路径
![社会工作本土化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824cd8f6551810a6f524865a.png)
。
一个街道一名督导
一名督导带两 名见习督导
一名见习督导带 3名社工
4.实践中培养
1家社工机构承接了中央财政支持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服务人群1420人,9 家社工机构承接自治区民政厅政府购买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14个,服务 人群6000余人,同时承接康巴什本级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社工人才培训、 社会组织孵化园运营项目,服务人群5000余人。下图是政府购买社会工作 服务经费图。
培育社工机构的方法
1
提高其项目策划、申报能力
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园,培育孵化 社工机构,提高其管理能力
组织社工机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2
3
跟踪督导、评估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规范资金使用,提高其服务效能
实施本级政府购买服务,提高社
工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
4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培养社工人才
培育社工机构
人才培养具体举措
1
2
社工人才
培养方法
社工人才
培养制度
社工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方法为抓手、出台相关培养制度为康巴什区培养 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社工人才提供保障
(一)社工人才培养方法
1
培育本土社 工人才孵化 器
2
“请进来、 走出去”培 养
3
督导过程中培 养
4
实践中培养
1.社工人才孵化器
服务保障制度
出台了《康巴什持 证社工登记服务制 度》人才使用培养 制度等
(二)培育社工机构的具体举措
社工机构制度
社区“一委一站一居一中心” 组织架构是 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社区 体制改革的新型产物 机构设置上——民办非企 机构管理上——项目化管理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5a225dc33186bceb19e8bbf8.png)
综上所述,要顺利地启动和发展中国本土性的社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要结合中国三维社会思维模式下独特的家文化,考虑工作对象的处境,所享有文化,生活经验,特别是受助的经验。
中国文化与社会工作在观念上虽有矛盾,但两者并不是完全无法调协的①。
通过对中西社会结构之异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必须结合其独特的家文化,衍生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能在中国推行和发展的社会工作本土理念和操作模式,而不能盲目照搬和简单移植。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3李迎生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建构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5833(2008)0520077204作者简介:李迎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 (北京 100872)一、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现代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和运作、社会工作方法与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工作实务的推进模式与技巧、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等等,无不与一定的理论、知识相联系。
那种认为社会工作所涉及的仅仅是具体、细致甚至琐碎的实务而不涉及理论的观点,以及认为仅凭爱心、热情、甚至怜悯就能做好社会工作的观点,无疑是对社会工作的误解,在实践中会产生不利的结果。
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表明,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否有“一个理论体系”是衡量一个专业能否成立且获得社会承认的重要标志。
格林伍德(E1G reenw ood)在1957年提出,作为一门专业,其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有五个:(1)一个理论体系(a body of theory),即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或专业知识、技术;(2)专业的权威(professional authority);(3)共同信守的伦理守则(code of ethics);(4)社会或社区的认可(sanc2 tion of the community);(5)专业的文化(professional culture)。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切入点:农村社会工作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切入点:农村社会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6e2a5c4b58fafab069dc025f.png)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切入点:农村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切入点:农村社会工作崔效辉(南京人口学院,南京 210042)[摘要]社会工作是来源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保护性社会制度安排,是其社会安全阀制度的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在现代化的进程也需要引入这种安全阀机制,但我们在引入其理论、方法的同时,必须注意到中西社会的差异,积极探索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道路。
中国社工本土化的过程就是在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的基础上,把来自国外的社工理论、方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使之能够有效地服务中国的社会的过程。
农村社会工作是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主要路径依赖。
[关键词]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农民协会合作社一、中国社会工作需要本土化的社工理论社会工作就其本质来讲,是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其社会转型初期,为应对一系列的社会新问题而构建的一种保护性的制度安排,是社会“安全阀”机制的组成部分。
基督教社会中的慈善事业历史悠久,社会工作就源于社会慈善工作。
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制度安排,社会工作萌芽于18世纪后期,发展于19世纪,成熟于20世纪初期。
这段时间正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转向城市社会、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时期,在这一个多世纪中,社会工作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其工作内容从早期的以救济(Saving)为主,转变为以救济、解困(Helping)和发展(Developing)为其工作内容的庞大体系,并逐步完成了其制度化、组织化、专业化的建设。
同欧美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是现代化的后来者,对中国来说“现代化”不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而是在政府主导下的一个人为社会变迁过程。
现代化的先行者们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完成的社会变迁,后来者必须在短时间就要完成。
短时期内的社会剧烈变迁,会带来许多的社会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教学和研究,并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中国开始尝试着建构自己的社会工作制度。
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
![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c6328ce54028915f804dc22a.png)
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我国的社会工作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与国外相比还比较短,在最初发展社会工作时,我国引入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但是随着职业化和专业化道路的探索发现,我国的社会工作长期都处于瓶颈阶段。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和谐社会的发展,由此也促进了社会工作的繁荣,为了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公众理论本土化的研究。
一、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性(一)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所谓社会工作,是指为案主解决其所遇到的各类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且涉及的内容比较广、种类比较多,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要具备较高的工作能力,根据不同的社会问题类型以及工作对象的特点,良好的解决社会问题。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自有其所特有的先进性,但是由于西方国家与我国的国情不同,因而必然要实现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本土化的理论将会更加适合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更具指导意义。
通过本土化理论的指导,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在具备基本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上,会将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从容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问题。
(二)推进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越来越重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并在多所高校中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培育出了很多有效的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专业化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理论更多的借用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严重的缺乏本土化,使得社会工作教育及专业化的实现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但是,在我国提出发展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之后,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许多研究者投身于本土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此,促进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并使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得以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现实路径(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时,其他学科与之相关的理论成果要吸收进来,同时,还要将当前的基础理论进行科学的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个街道一名督导
一名督导带两 名见习督导
一名见习督导带 3名社工
4.实践中培养
1家社工机构承接了中央财政支持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服务人群1420人,9 家社工机构承接自治区民政厅政府购买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14个,服务 人群6000余人,同时承接康巴什本级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社工人才培训、 社会组织孵化园运营项目,服务人群5000余人。下图是政府购买社会工作 服务经费图。
Contents
目 录
01 02 03 04
背景
制度障碍
具体举措 取得成效 下步工作计划
01
PART ONE
社会工作发展的背景
社会问题
移民城市的社会治理问题突显
居民认可度参与度低、难以融入城市。
移民安置就业问题
转移农民,征地拆迁遗留、移民安置等问题
社区照顾缺失问题
服务居民的社会组织缺乏、居民个性化服务难以满足
培育一个主体
建立一个专家智 库
作为本土社工人才培养、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策划和实施、社工实践基地建立、
社工机构培育、提供社会服务的主体;通过签订协议、聘请讲学等方式,吸纳 专业社工、高级社工督导及全国社会工作机构精英人才和名校教授60人,建 立了康巴什社工人才智库,为社工人才培养提供师资.
2.走出去请进来培养
服务保障制度
出台了《康巴什持 证社工登记服务制 度》人才使用培养 制度等
(二)培育社工机构的具体举措
社工机构制度
社区“一委一站一居一中心” 组织架构是 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社区 体制改革的新型产物 机构设置上——民办非企 机构管理上——项目化管理
具体 举措
社工机构构成
社工机构培育方法
以项目化运营为手段 专业团队培育孵化
2014年 13万%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36万
72万
%
100万
二、具体培养制度
组织保障制度
建立了“一把手” 负总责、分管领导 负直接责任、工作 人员具体负责,层 层抓落实的责任机 制。
资金保障制度
设立政府见习服务专 向资金福彩公益金中 切出一部分资金、人 才经费中切一部分
政策保障制度
助理社会工作师 资格者奖励300 元,社会工作师 者奖励500元,
02
PART TWO
社会工作发展中的 制度障碍
阻碍社会工作发展中的问题
专业人才短缺、社会 认识不足
没有形成齐抓共管 的局面
社工机构缺乏项目 支撑
社工毕业生大多从 事其他工作
缺乏有效的专业提 升培训
缺乏培养本土社工人 才的主阵地
03
PART THREE
社会工作发展的具 体举措
社会工作发展的具体举措
A
B
C
D
走出去
走出去 选派试点项目社 工参加广东社会 工作师联合会培
请进来 邀请香港督导、 广东、深圳督导 培训社工专业技
请进来
选派优秀社工、
社区书记参加全 国督导培训五期 17人、美国学习2 人
邀请社会组织专家、
学者、大学教授开 展考前培训、项目 策划等
训14人
巧。
3、督导过程中培养
建立社工督导制度
培养社工人才
培育社工机构
人才培养具体举措
1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社工人才
培养方法
社工人才
培养制度
社工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方法为抓手、出台相关培养制度为康巴什区培养 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社工人才提供保障
(一)社工人才培养方法
1
培育本土社 工人才孵化 器
2
“请进来、 走出去”培 养
3
督导过程中培 养
4
实践中培养
1.社工人才孵化器
培育社工机构的方法
1
提高其项目策划、申报能力
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园,培育孵化 社工机构,提高其管理能力
组织社工机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2
3
跟踪督导、评估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规范资金使用,提高其服务效能
实施本级政府购买服务,提高社
工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
4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