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人教版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caebe4e3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b7.png)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文化交流及其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展现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和文化交流。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以便更好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分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文化交流及其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材料,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文化交流及其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和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多媒体资料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2.提前为学生分配小组,以便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准备教案、课件等教学材料,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15dc6e767f5acfa1c7cd21.png)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面临的不同境遇的分析,明确汉朝与西域关系的发展决定于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这一道理。
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在看图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今天的改革开放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交流史上的地位。
【学情分析】本课地理概念较多,在学生时间、空间概念不明确的情况下,要注意历史地图的运用,要让学生观察地图、比较地图,并由此获得体验和认识。
同时,我们已经学习了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为学习张骞出使西域奠定了基础。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视频学习法、识图分析法、阅读讲解法。
【教具】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播放视频短片及背景音乐)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歌曲及欣赏到的美景与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是来自什么地方的?(学生回答:新疆)新疆的古地名是什么?(学生回答:西域)由此导入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
(投影:《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学生回答: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5f1082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e.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社会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设计好学习任务和问题,准备好教学课件。
3.安排好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走向和重要性。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丝绸之路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以及它对中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如商人、使者、工匠等,模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情景。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d3c93a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91.png)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和重要作用;2. 掌握“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3. 理解“丝绸之路”对促进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教师讲解、课外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2. 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展示图片等多种形式来理解丝绸之路的具体情况;3.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自信心,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3. 培养学生的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意识,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交往。
二、教学重难点难点:1.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地理路线和文明交流历史的理解;2. 学生对丝绸之路作用和影响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段关于丝绸之路的视频介绍,引发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兴趣和好奇心,启发学生对中外文明交流的思考。
2. 学习历史(20分钟)(1)通过教师讲解与课外阅读,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和地理路线,介绍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具体走向,以及各个路段的文明交流情况。
(1)分成小组,让学生针对丝绸之路的起点、途径国家、商品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讨论。
(2)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研究该地区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和贡献,并进行小组展示。
请学生结合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成果,进行总结分享,对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影响进行整体梳理和认识,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综合把握能力。
布置或者进行一些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练习,检测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6. 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写一篇有关丝绸之路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思维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名师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名师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1d0826267ec102de2bd89e1.png)
张骞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不畏艰险、勇于奉献、志存高远、百折不挠、忠于祖国……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
夹击匈奴(目的没有达到)
访问西域各国,
建立友好关系
成果
熟悉了西域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及想和汉朝往来愿望
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引导学生讨论,
(1)大家看到这张地图,对比秦朝的疆域,多了什么地方呢?(西域)
(2)西域是怎么纳入到汉朝的版图之中的呢?大家在课本上找找答案。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动脑筋: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3)班超经营西域
这里有两个成语故事,一个是投笔从戎,一个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两个成语故事跟哪个历史人物有关呢?
生:班超
师:那么班超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贡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的最后一目班超经营西域的这些小字部分。
时间:公元73年
目的: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意义: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质课教学设计_0](https://img.taocdn.com/s3/m/9f43380a67ec102de2bd895b.png)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历史学对本课内容的共识性和学术性解释《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14课,本课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
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解释。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于是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虽未完成使命,但了解到西域各族的政治、经济、地理、风俗等状况,这次出使被司马迁誉为“凿空”;公元前119年,张骞率300人第二次出使西域,此行的目的是与西域大国乌孙结盟,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并联络西域其他国家,彻底击败匈奴。
张骞在此停留期间派其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等国展开外交活动,强化与西域各国的关系。
张骞通西域对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均有着深远意义,一是促进了西域诸国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奠定了汉朝对西域管辖和开发基础,后来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开始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汉书·郑吉传》言:“汉之号令班西域矣, 始自张赛而成于郑吉”;二是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关于丝绸之路的解释。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中,首次将这条这条横亘亚欧大陆, 绵延七千多公里, 荟萃人类几种主要文化系统(古罗马、古中国文化、古印度、古波斯)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命名为“丝绸之路”,一开始“丝绸之路”仅指陆上丝路,后来又发育出海上丝路、草原丝路、西南丝路等不同概念。
丝绸之路的开通打破了东西方文明的隔绝状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亚、非、欧洲等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其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由这条丝绸之路传递的东西方世界文化、艺术上的思想交流,并为广阔的欧亚大陆的民族迁徙、融合提供了一种机制。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45b00590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89.png)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西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丝绸之路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像、地图、资料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港口。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图像、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学会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判断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西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港口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回到历史现场,感受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图像、讨论交流等方法解决问题。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成果,认识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课文相关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和教学地图。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初步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丝绸之路的初步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7313448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2b.png)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引言1.1 引言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欧亚大陆之间重要的交通线,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
通过丝绸之路,中外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播,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明交流。
本节课将从丝绸之路展开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于中外文明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被传到了西方国家,西方的商品也通过此路传到了中国。
丝绸之路也是文化、宗教、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传播途径、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等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讨论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外文化的美好之处,增进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000字】2. 正文2.1 课程背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拓展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本课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和交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和对世界文明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总字数:238】2.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起源和发展历程,明白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帮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间的交流和沟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理解其中所带来的文化、经济和科技的交流与创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83e5f8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26.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了汉朝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与文化交流以及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结合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同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有所了解。
此外,学生应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从而深入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掌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路线的识记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2.呈现(10分钟)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c41aa8ad02de80d5d84082.png)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程标准: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七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本课分为三个部分:X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
既有历史人物、故事的趣味性,又蕴含着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性,因此,对历史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与《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有相互照应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有了基础性了解,但是对于历史事件其中的内在逻辑关系尚停留在表面,因此,老师通过史料的铺设,采取步步为营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们认识历史,感知历史人物等方法,去推开丝绸之路与中外文明交流的大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X骞通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识读《X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识图能力,通过地图去解读文字之外的历史;分析史料,感悟丝绸之路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史料分析,感悟X骞为完成历史使命的坚毅精神;通过西域都护的设置,感悟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点:X骞出使西域与西域都护的设置。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如何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教学过程:一、新课预习1、汉代人们将阳关、玉门关以西,即今天的某某、中亚地权称作西域。
2、前138年,汉武帝派遣 X骞出使西域,其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前126年,X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风俗人情。
3、前60年,汉宣帝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X骞通西域后,形成的亚欧交通线被称为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开渠、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入西域,而西域的良种马、核桃、石榴、葡萄传入中国。
5、汉朝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同东南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马来半岛,穿越马六甲海峡,抵达孟加拉湾、印度。
二、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欣赏敦煌壁画《X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思考汉武帝为什么要派遣X骞出使西域?学什们阅读课文并思考:X骞拜别汉武帝,跪着的是X骞,骑在马上的是汉武帝。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787a16c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cb.png)
1.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大多数能够跟随教师的讲解,认真做好笔记。对于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地位有一定的了解,但在讨论具体的经济文化交流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细节的理解不够深入。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小组讨论环节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参与度,各小组能够就丝绸之路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讨论成果表明,学生能够理解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各自的长处,共同完成任务。
-推荐阅读材料:《丝绸之路的故事》、《中西文化交流史》、《古代丝绸之路的经济与文化影响》等。
-视频资源:《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遗址考察》、《丝绸之路上的故事》等。
2.拓展要求:
-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拓展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学生可以结合拓展内容,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研究报告的准备。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资源准备
教学流程
知识点梳理
1.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是谁,他的背景和重要性。
-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和目的。
-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和经历。
-张骞出使西域的成果和对后世的影响。
2.丝绸之路的开通:
-丝绸之路的定义和起点终点。
-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商品。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原因: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成果:开辟丝绸之路
②丝绸之路的开通
-定义:起点终点、贸易商品
-影响:经济文化交流、全球化
③丝绸之路沿途的经济文化交流
-城市地区:长安、洛阳、河西走廊、西域、安息、罗马等
-商品:丝绸、瓷器、茶叶、铁器、金银等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3d0b7585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e.png)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以及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事实,也有文化内涵,对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丝绸之路这一课题较为复杂,涉及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清楚丝绸之路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学生对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学生能够分析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文字等素材,创设丝绸之路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2.课件:包含图片、地图、文字等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3.视频资料:关于丝绸之路的纪录片或教学视频。
4.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设计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新人教版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f7d852f195f312b3069a55e.png)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X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原因、丝绸之路的开辟影响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X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X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出塞》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新课学习(一)X骞通西域教师:汉代人们把今天某某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某某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多媒体展示图片教师:X骞出使西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西汉初年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大月氏被匈奴驱赶,不断向中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教师:大月氏面对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不断向中原进攻对当时中原统治有很大的威胁,当时的皇帝怎么做的?学生:下诏招贤令教师:我大汉王朝,经历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
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
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现招募有胆识、果敢忠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
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
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教师:结合文章找出重点内容?教师:X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什么时期?学生:公元前138年教师: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教师:X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成功者具备的素质: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学生:高度责任感,神圣使命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人的坚贞不屈精神。
教师:X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结果如何?学生: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熟悉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备课资料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备课资料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https://img.taocdn.com/s3/m/7926d20e9e31433238689355.png)
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知识点一 X骞通西域1.西域的地理概念:现某某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某某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1)背景: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
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汉武帝决定用武力战胜匈奴。
(2)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3)概况①第一次:公元前138年,X骞从长安出发,途中被匈奴人所扣,辗转到达大月氏。
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却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和他们愿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为日后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X骞在途中被匈奴捉住据《汉书·X骞传》载,X骞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后,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报于单于,单于把X骞拘留了十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
后来,X骞乘匈奴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
从大月氏回来,X骞见北道危险,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多。
直到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与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这时已是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了。
②第二次:公元前119年,X骞带着牛羊和丝绸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推动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4)X骞的优秀品质:在重重艰险面前,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
相关X骞通西域后,西域的天马、汗血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乐器和歌舞,开始传入中原。
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也传到了西域。
X骞出使西域,最初是以寻找盟友夹击匈奴为目的。
因为熟悉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同时伴随着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在军事上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X骞在西域的活动明显带有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的政治经济交往和联系的目的。
此后,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日趋密切,终于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
(5)意义:X骞出使西域是我国历史上的壮举,X骞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564061377232f60ddcca155.png)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二: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追溯历史两汉期,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历史意义了不起。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假如这里有一商队要到西方去经商,你带着他们沿丝绸之路的足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
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
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
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
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
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d28add8cc22bcd127ff0c1c.png)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今后中外交流史的学习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而且瑰丽的史实更是有力的证明了: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利用本课的教学资源更可以挖掘出:交流才能进步,开放才会发展的深刻内涵。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课本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围绕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铁骨铮铮英雄史——通西域、古道漫漫梦驼铃——丝绸路、长江后浪推前浪——班超记。
通过基于史实的合理想象,感悟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我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配以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创设历史情境, 以历史想象力的思维培养为核心,启迪学生进行合理想象,组织学生参与游戏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容易理解汉朝对外交往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
【学情分析】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就是兴趣为主,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
他们有参与学习的热情和活跃的思维,对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历史也略有耳闻。
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引导教学的开发性资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开辟道路。
而且初一学生是一个热情奔放的群体,他们愿意展示自我;也是一个自信、有思想的群体,他们敢于发表见解。
基于以上的考虑,教师可以选择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在对话交流中获得心灵的沟通和感悟,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
【整体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的史实。
2.通过分小组讨论,加强同学之间团结合作、沟通交流的意识。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一是张骞出使西域,二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汉代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也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中西方的首次直接交往正是通过它实现的,而张骞开通西域促成了这条中西方贸易要道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动脑筋: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动手试一试)投影学生绘制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广东沿海——沿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思考: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引导学生讨论,
4、大家想想看丝绸之路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
经济上:中国运往西方:丝绸、瓷器、茶叶……
西方运往中国:香料、琉璃、胡椒……
文化上:中国运往西方: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西方运往中国: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1)丰富了中原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汉朝的兴盛。
2)促进了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3)促成中西方文明互相渗透,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生:班超
师:那么班超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贡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的最后一目班超经营西域的这些小字部分。
时间:公元73年
目的: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意义: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三、布置作业
议一议: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授课与活动
(课件显示标题: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多媒体展示张骞出使西域图,引导学生思考
1、根据地图,讲述西域的地理位置: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大家回忆一下,在汉武帝之前我们汉朝跟匈奴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石榴、葡萄等图片)
这些食物你吃过吗?你知道它们是哪里出产的吗?又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原的呢?(西域,汉朝时期)那么,西域到底是什么地方呢,又是谁把这些食物带入中原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西汉初期国家实力衰弱,不足以与匈奴抵抗,所以实行的是和亲政策,但是匈奴仍然南下进行掠夺,而且控制了天山以北的小国。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不断的强盛起来了,汉武帝一直筹划着要反击匈奴。因此,他发布了一张招贤令。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张招贤令,然后思考:该“招贤令”所招募的使者是谁?他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张骞;联合大月支,夹击匈奴。)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课堂小结
用“一、二、三”三个数字来总结本课内容,一是一条古道,即东西方文明世界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二是两件大事,一件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一件是公元166年,大秦使臣来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端。三是三位人物:张骞、班超、甘英。他们为中西交通的开通、畅通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重点突出丝绸之路和张骞在中国历史的地位。
(1)大家看到这张地图,对比秦朝的疆域,了什么地方呢?(西域)
(2)西域是怎么纳入到汉朝的版图之中的呢?大家在课本上找找答案。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班超经营西域
这里有两个成语故事,一个是投笔从戎,一个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两个成语故事跟哪个历史人物有关呢?
5、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小组合作,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回答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显示海上丝绸之路的图)
培养学生读图、探究知识的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观看图片。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从历史人物身上学习优秀品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
3、播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设想张骞出使西域会遇到的艰险:(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
张骞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不畏艰险、勇于奉献、志存高远、百折不挠、忠于祖国……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
夹击匈奴(目的没有达到)
访问西域各国,
建立友好关系
成果
熟悉了西域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及想和汉朝往来愿望
互派使节,
交往日趋频繁
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图,引导学生讨论
1、为什么把这条商路叫丝绸之路呢?因为在这条商路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2、那么丝绸之路的路线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结合地图来看一看:
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3、这是一条路上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