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珍贵财富,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知识与实践以及手工技艺等形式内容。
口头传统是民间传说、谚语和歌谣等口头传承的文化,传承着民间智慧和历史传承。
表演艺术如传统戏曲、舞蹈等以艺术形式传达文化内涵。
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反映着民族的社会习俗和信仰体系。
知识与实践传承着民族传统的医药、农业和工艺等实践技术。
手工技艺是文化传统中的技艺继承,如传统刺绣、木雕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内容涵盖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精神,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关键词】口头传统, 表演艺术, 社会实践, 仪式和节庆活动, 知识与实践, 手工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形式内容, 总结1. 引言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是民族传统的体现。
其中的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知识与实践、手工技艺等方面。
这些形式内容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口头传统包括口头文学、谚语、歌谣等,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智慧和记忆;表演艺术如戏剧、舞蹈、音乐等,则是人们情感和审美的表达;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是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反映,是社会团结和信仰的象征;知识与实践则包括传统医药、农耕技术等,是人们对世界认知和生存经验的总结;手工技艺如织布、陶艺、编绳等则是人们实用技能和审美追求的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内容丰富多彩,传承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传承。
2. 正文2.1 口头传统口头传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传统智慧。
口头传统包括口头表达、口头叙事、口头歌谣、口头记录等形式,通过口头传统,人们可以传承和传播文化知识、历史故事和价值观念。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口头传统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比如在中国,古代的《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就是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传承下来的。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一、引言1.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具有特殊价值的遗迹、遗址及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此确认其为全人类遗产。
然而,此公约不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2.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作为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以及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根本因素,已为国际所公认。
这一遗产在国家和国际发展,各文化间相互容忍、相互协调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此种文化遗产的诸多形式受到文化单一化、武装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农业人口外流、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威胁,正面临消失的危险。
3.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将消亡,已是迫在眉睫。
为此,1997年11月召开的第29届成员国大会正式通过了23号决议,创立了“代表作”这一称号。
而宣布代表作的条例,则在1998年第155届执行局会议上正式通过。
二、目的4.宣布代表作的主要目的:a.调动舆论,提高人们对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价值,以及拯救和振兴此种遗产的必要性的认识;b.在全球范围内摸清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分布并予评估;c.鼓励各国建立国家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清册,并采取司法和行政措施对其加以保护;d.推动传统艺术家和地方创作人员参与非物质遗产的认定和复兴工作。
宣布代表作将鼓励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及各地方团体认定、拯救、振兴并推广其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它还激励个人、团体、机构及组织就管理、保存、保护和推广该遗产做出贡献。
5.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遗产领域开展的两个并举的支柱项目之一。
另一项目则需要更为长期的准备,即起草一个国际公约(其原则已于2001年11月第31届全体大会正式通过)。
三、定义6.2001年3月,专家小组于都灵就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提出了一个新的定义。
经过第161届执行局会议和第31届成员国大会(2001年10-11月,31C/43)审议,该定义是这样表述的:“各民族阶段性成果以及他们继承和发展的知识、能力和创造力,他们所创造的产品以及他们赖以繁衍生息的资源、空间和其它社会及自然层面;这种历时亮点使现存的群体感受到一种承继先辈的意识,并对确认文化身份以及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谈非遗之口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泰兴《吉高的传说》为例
杂志 服务 ,彼得 ・ 哈 帕克 ( P e t e r H a p a k )喜欢 用 简单 的镜 头 向世 美 ;时 尚纪 实类 人物 摄 影不 是单 纯地 发 现城 市趣 闻 ,而 是做 一个 人呈现 出庞 大 的社会 命题 ,最 新 的系列 叫做 《 抗 议者 》 。 照 片运 城 市文 化 的先行 者 , 引导我 们 去采集 城 市值 得 留恋 的点 滴精 彩 , 用 时 尚人 物摄 影 常用 的蝴 蝶 光来 进行 拍摄 ,突 出表现 了拍 摄 者 的 寻 找被 遗憾 的城 市角 落 丰 富多采 的文 化 ; 时 尚纪 实类 人 物摄 影不 面部 结 构和 表 情 变化 ,彼得 ・ 哈帕 克 ( P e t e r H a p a k )无 论 是 在埃 是 单 纯 地 谈 论财 富 的高 低 ,不 是 谈 论 身份 的贵 贱 ,它 只 是 运用 及 、西 班牙 、希 腊 , 还 是无 政 府 主义 的小 国 ,他 都 能快 速 的建 立 潮流 的手段 关注 着人 类 社会 中发生 的各 类变 化 ,用最 迅 速器 材 与 起一 个 临时摄 影 工作 室 ,所 用 的灯光 也大 多 类似 环形 光 、 闪光而 方法 的触觉 去捕 捉这 些 细微 变化 ,用 时尚独 特 的视觉 语 言进 行转
【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纪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纪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委员会评审会议及“宣布庆典”于2005年11月20日至25日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召开,我国独立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中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乌日汀多――蒙古传统长调”获得通过,成为我国继第一批“昆曲艺术”、第二批“古琴艺术”之后新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11月25日上午10点,宣布庆典仪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11号会议大厅召开。
各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许多人的身份是驻法国使馆与教科文组织的双重大使)以及世界驻巴黎各大媒体的记者出席了场面隆重的庆典仪式。
大厅里座无虚席,评审委员会委员被安排在正中的前排就坐,两厢就坐的是各国大使,中间过道被各电视台的摄像机塞得难以通行,两边贴墙的过道也站满了教科文组织秘书处的工作人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处”处长史密斯先生主持了会议。
“代表作评审委员会”主席、约旦公主贝丝玛・本特・塔拉首先介绍了评审工作的过程,然后由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先生在主席台上一项项宣布43项新的“代表作”。
他每宣布一项“代表作”的名称,背后的大屏幕就播出该项“代表作”一分钟的录像介绍。
播放过程中,史密斯先生同时宣读评审委员会的评语。
获得“代表作”的各国大使依次走上主席台,在热烈的掌声中接受松浦晃一郎颁发的“代表作”证书。
各国大使都为自己的民族文化能够获得这项殊荣而充满自豪,俄罗斯甚至派出了五人代表团,穿着民族服装,同时走向主席台。
他们高举证书,并把带来的国家礼品赠送给教科文组织。
因为宣布顺序是按英文字母排列,事先谁也不知道哪个国家的项目获得最后通过,因而渴望听到最终宣布。
在应该宣布意大利的项目时,难以掩盖自己民族感情的松浦晃一郎却提前一个字母念出了日本“歌舞伎”的名称,引来全场的一片欢笑。
可见人类对自己民族的感情是本该公平的国际职务也难以掩饰的一种无意识本能。
第七章_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
•标识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 循环,永不消失;
•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 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 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
•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 的纹样之一鱼纹,鱼纹隐含一 “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 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 传; •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 护“文”字,意取团结、和谐、 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守护精神家园。
口述与非物质遗产包含了人类无限的情感,这是 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赋予生命价值的感动,无论是这个 民族的语言、传统知识,还是她的物质文化产生方式、 价值体系,抑或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和语言均囊括 于其中。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传统民俗文化正逐渐失去 她往日的光彩,所以我们现在必须运用通过现存的图 片传播和推广民俗文化普遍价值的方法来保护和丰富 世界民俗文化遗产。
一、中国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欣赏
(一)昆曲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也是最有影响 力的一个剧种。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昆 曲的演出。一部戏曲通常包括至少24折,
包括独唱、复杂的故事主线和次要情节,
题材涉及人或神。昆曲以l2个演员通过手 势、身段、打斗招式、杂技和一些程式化
的舞蹈和歌唱来表现,并由管弦乐和打击
◆文辞绝,上刻《离骚》全文, 2490字,是我国古典史上最辉 煌的长篇巨作;
◆书法绝,临摹毛泽东魏体手书 的《离骚》全文。
建于1992年7月
江陵端午祭
端午节传入韩国已 有上千年历史,其 “端午文化”,特 别是江陵端午祭, 已经加入了当地山 川气息和人文追求。
例2 川剧变脸
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看完川剧后曾叮嘱 过,变脸是国家机密,不能随便泄露。 1987年,文化部正式发文,将川剧变脸艺术列 为国家二级机密,这也是中国戏剧界唯一一项 国家机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以口头或行为方式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性文化资产。
它体现了不同社群和群体的文化特点,包括但不限于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认识自身文化身份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内容和形式、媒介和载体、地域和民族等。
2.1 内容和形式分类2.1.1 口头传统口头传统是将知识、经验和价值观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递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包括民间故事、谚语、神话传说等。
比如中国的《山海经》、希腊的《伊利亚特》等都是口头传统的重要代表。
2.1.2 表演艺术表演艺术是以舞蹈、音乐、戏剧等形式进行表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表演艺术形式独特多样。
比如中国的京剧、印度的卡塔克舞等都是世界性的表演艺术。
2.1.3 社会实践和仪式社会实践和仪式是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
这些实践和仪式反映了人们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社会组织形式。
比如中国的端午节、印度的哈里·帕尔瓦节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2.2 媒介和载体分类2.2.1 口头传统口述表达是口头传统的主要载体,通过语言、歌谣等方式进行传承和表达。
2.2.2 图像表达图像表达是以绘画、雕塑、壁画等形式进行传承和表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比如中国的国画、印度的壁画等都是图像表达的一种形式。
2.2.3 写作记录写作记录是通过文字进行传承和表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包括各种文学作品、宗教经典、历史记录等。
2.3 地域和民族分类2.3.1 地域分类根据地域的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地域类型,如亚洲、欧洲、非洲等。
2.3.2 民族分类根据民族的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民族类型,如汉族、蒙古族、藏族等。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标准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标准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标准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一项重要标准,旨在保护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该标准强调保证文化多样性和兼容性,防止文化的消亡和缩小。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多样性可以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同时,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和兼容性也可以防止文化的同化和消失。
其次,该标准也强调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当地社群和个人的意愿和需求。
保护文化遗产不应该是一种单向的行动,而应该与当地社群进行合作和协商,确保他们对文化遗产的意愿和需求得到尊重。
最后,该标准还强调了关键的价值和原则,包括比如对文化遗产的维护和传承应该是长期的和可持续的。
在实施保护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非常谨慎和考虑到长期的策略,以确保诸如文化遗产保管人的传承或本土传统技艺的保护不受到损害。
总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标准是一项关键的标准,为保护全球的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该标准旨在确保文化遗产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强调了尊重当地社群和个人意愿的重要性。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作为已经“死亡”的有形文化遗产,它所记 载的只是它那个时代的历史,那个时代的历 史特征与人文特征,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 产除保留有产生时代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外, 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 己、发展自己,具有生长性。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几十年来开展世界 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工作,由于各国、各民 族、各文明发展的不平衡,代表作的分布也 是不平衡的。四大文明发祥地、古希腊罗马 文明等等在名录中地位显赫。而那些历史非 常悠久,但长期处于原始状态、后进状态的 民族,因为没有文字、国家等的高度发达, 遗址、建筑物相对简单,其文化甚至以口头 和非物质文化为主,结果在名录上,他们的 踪影就难得一见。这还会导致一些误解和偏 见:这些民族从来没有创造过文化,他们从 来对人类没有作过什么贡献,他们的文化被 不屑一顾。
现存原始土著民族的各种各类文化中的精华 或代表作形态形式,或民族文化整体性进入 名录。 一国中发达民族(或主体民族)的民间文化 代表性形态和形式。 一国中发达民族(或主体民族)的濒危性传 统非物质遗产。 一国中非发达民族(或非主体民族)的民间 文化和传统非物质文化。 各个民族、各个种族特殊形式的濒危状态的 口头和非物质文化。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概念剖析
英文“遗产”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指 “父亲留下的财产”。到了20世纪下半叶, “遗产”一词从内涵到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内涵发展为“祖先留给全人类的共同的 文化财富”;其外延也由一般的物质财富发 展成为看得见的“有形文化遗产”、看不见 的“无形文化遗产”和天造地设的“自然遗 产”。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称之为“遗 产”概念的“爆炸”。 “遗产”一词新内涵的启用始于美国。 1965年,美国白宫会议首先提出设立“世界 遗产信托基金”建议案。
这些音乐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哪几个?
民歌中国1997年11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得到国际的认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广泛接受各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并且在2003年通过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我国作为历史文明古国,有大量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截至2018年6月,中国已经有39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1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录1项。
在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13个 音乐类项目 格外引人瞩目。
其中,有华丽婉转的昆曲,有源远流长的古琴艺术,也有炫丽融合的木卡姆……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这13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吧。
01—昆曲 入选时间:2001年昆曲,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02—古琴艺术 入选时间:2003年视频:北京奥运会 《高山流水》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古琴 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 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
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
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
03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入选时间:2005年新疆维吾尔 木卡姆 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
04 —蒙古长调民歌 入选时间:2005年蒙古族 长调 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者:王华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52期摘要:贵州彝族作为西部比较大的少数民族,具有丰富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包括史诗歌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口头文学等。
应当对其建立科学的传承机制、加大抢救的力度、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
并加强对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使之服务于社会,获取效益。
关键词:贵州彝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图分类号:J0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062-0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某种载体呈现出来的无形性遗产,它与其他文化遗产的显著区别在于它的无形性。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变得冷淡,很多人只是从娱乐、猎奇的角度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对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如此。
有关专家明确指出: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以贵州为例,贵州地处祖国大西南,经济文化落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要低于发达地区。
在贵州的少数民族中,贵州彝族的人口相对其他少数民族来说比较多,分布在贵州的大部分地区,以毕节市、六盘水市等为主要聚居区,他们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特色,不断结合外来文化,融会贯通。
在与其他民族交流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艺术,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瑰宝。
其中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艺术和历史价值较高,但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一、贵州彝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贵州彝族作为西部比较大的少数民族,具有丰富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彝族诸多文化中,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珍贵。
彝族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十分丰富,形式丰富多彩,特别是彝族民间口头文学,具有语言细腻、情意委婉、寓言深刻、爱憎分明、丰富多彩、优美动人等特点,从各个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劳动和生活,表现了他们在各个特殊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 的文化是人的一切创造的总和。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的 “文化遗产”定义的对象包括“文物、建筑 群、遗址”等,主要是指物质文化遗产,所 以这里的“文化”是狭义的。而“口头和非 物质遗产”无疑属于广义的文化。 “文化遗产”、“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起来的一个文化保 护体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是“文化遗 产”的重要补充和完善。而其学术背景或学 科背景主要是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标准。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概念剖析
英文“遗产”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指 “父亲留下的财产”。到了20世纪下半叶, “遗产”一词从内涵到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内涵发展为“祖先留给全人类的共同的 文化财富”;其外延也由一般的物质财富发 展成为看得见的“有形文化遗产”、看不见 的“无形文化遗产”和天造地设的“自然遗 产”。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称之为“遗 产”概念的“爆炸”。 “遗产”一词新内涵的启用始于美国。 1965年,美国白宫会议首先提出设立“世界 遗产信托基金”建议案。
突出之处 对一些概念的界定比较清晰 案例丰富、翔实
不足之处 体系、内容有交叉 语言不够精炼,口号式 具体的操作性建议不够
主要参考阅读
有法可依,有经验可循。
顾军、苑利著,文化遗产报告——世界 刘红婴著,世界遗产精神,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北京: 年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李兆敏
作者简介
向云驹,男,土家族,1956年出生于湖南湘西。 198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获学士、硕士学位。 1987年起在国家文化部工作,曾任《中国文化报》理论 部主任。现为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成员、 秘书长、主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大学兼职 教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在文学、美学、文艺理论与批评、人类学、文化人 类学、文化学、民俗学、民族学、新闻学、杂文散文写 作等多个领域有深入研究和较多成果。重要著作有《世 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记者的双刃剑》、《中国 少数民族原始艺术》、《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 (合著)、《企业文化与企业现代化》、《中国民间文 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学》 (合著)等。
第二章 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
标识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 标识外部图形为圆形, 标识外部图形为圆形 循环,永不消失; 循环,永不消失; 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 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 内部图形为方形 天圆地方, 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 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 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 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 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 的纹样之一鱼纹, 的纹样之一鱼纹,鱼纹隐含一 "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 遗产,而鱼生于水, 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 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 传; 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 图形中心, 图形中心 意取团结,和谐, 护"文"字,意取团结,和谐, 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守护精神家园. 守护精神家园.
(二)评选的两个主要标准
1,为具有杰出的文化代表性,对有关群体和文化多样性具有特殊价值; 为具有杰出的文化代表性,对有关群体和文化多样性具有特殊价值; 2,为需要保护的紧迫性,特别是因面临社会变革等因素缺乏保护而将消 为需要保护的紧迫性, 失的文化艺术形式. 失的文化艺术形式.
(三)具体的评选标准
2,"非物质遗产"定义 非物质遗产"
指被各群体,团体, 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 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 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 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 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 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的条件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 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口述传统与口头表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口述传统与口头表达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源,包括传统的技艺、口述传统、口头表达等。
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
口述传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将知识、技艺、故事等传递给后代。
口述传统的特点在于其非书面化和非正式化,依赖于人们的记忆和口才。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口述传统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人们更倾向于通过书面或电子媒体记录信息,而不再依赖于口头传递。
这导致了口述传统的流失和衰退。
为了保护和传承口述传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对口述传统的记录和整理工作。
通过记录口述传统,可以将其固定下来,防止其丧失和变形。
记录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使用文字、音频、视频等媒体形式。
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语音识别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对口述传统进行深度挖掘和研究。
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口述传统,还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源。
其次,应该加强对口述传统的传承和培养。
口述传统的传承需要有传承人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传承人应该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艺传授给学习者,并且要注意培养学习者的兴趣和热情。
这需要传承人具备一定的教育和传授技巧。
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环境。
只有这样,口述传统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
此外,应该加强对口述传统的宣传和推广。
口述传统往往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表达方式,它与特定的地区、群体和历史背景紧密相关。
宣传和推广口述传统,可以增加人们对其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对其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这可以通过举办展览、演出、讲座等形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媒体和网络进行宣传。
同时,还可以借助旅游和文化交流等活动,将口述传统推广到更广泛的群体中去。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名录
昆曲被称为中国传统戏剧的“活化石”,是中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古琴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集歌、舞、乐于一体,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演唱形式。
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90项代表作中,有26项来自亚太地区,20项来自欧洲,19项来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18项来自非洲,7项来自阿拉伯地区。
其中,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两个或更多国家所共有。
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范围广泛的各种形式的“活遗产”,如口述传统和经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与自然和宇宙有关的知识与实践,以及与传统工艺相联系的专门技能。
《公约》于2006年4月生效。
按照规定,《公约》生效后,教科文组织将设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将《公约》生效前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遗产纳入这一名录。
此后,教科文组织将根据成员国申报的名单进行评选,不断更新这一名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五大类型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五大类型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分为五大类别:
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 表演艺术。
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 传统手工艺。
此外,在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以下几类:
1. 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2. 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3. 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4. 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5. 传统体育和游艺。
6. 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拓展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英语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语一、引言人类历史上,语言一直是文化与传统的重要载体。
口头传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承载着民族、地区和社会群体的独特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作为一门广泛使用的国际语言,英语不仅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更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纽带。
本文将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深入探讨英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英语作为口头传统的传播者1. 英语的起源与发展英语作为一门日益重要的国际语言,拥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起源于英国,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与丰富多彩的文化交融,形成了今天的现代英语。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英语通过殖民扩张和文化输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
2. 英语的地域与群体传承除了在英国本土传承外,英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不仅如此,由于国际贸易、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普及,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同时也在少数民族和移民社区中传承和延续,成为口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英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与作用1. 英语在文学、艺术与表演中的表现英语不仅在口头传统中扮演了重要的交流与传播角色,其在文学作品、艺术表演和口头传统故事中也得到了丰富的体现。
英语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形式,以及流行音乐、舞蹈等表演形式,都为英语作为口头传统在文化创造和传承中贡献了丰富的内容与形式。
2. 英语在价值观念与社会习俗的传递通过英语的口头传统,人们传递了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与道德规范。
无论是在日常交流中的礼貌用语、民间故事中的智慧传承,还是在音乐歌词和戏剧台词中的情感宣泄,英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递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3. 英语在教育与知识传承中的作用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教育与知识传承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通过口头传统的传承,英语儿童歌谣、成语故事等在教育中被大量应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还能够传承民族文化与传统知识。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稿件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图片来源: h ttp:///images/20190712/8a56df06e9d8488e
b96bb9c7a309d951.jpeg 比耶尔基舞(Biyelgee)是蒙古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由科布多省和乌布苏省不同民族的舞者表演。
比耶尔基舞被视为是蒙古民族舞蹈的始祖,体现并源自游牧生活。
比耶尔基舞一般仅限于ger(游牧住区)这一小范围之内。
表演的时候,舞者半蹲着或盘着腿,通过手、肩和腿部动作来表现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家务劳动、各种习俗和传统,以及不同民族的精神特征。
跳比耶尔基舞的人身着代表各自民族和社区的服饰和配件,色彩斑斓的衣物上有各式各样的图案,融合了刺绣、针织、绗缝和皮革等技术,并镶有金银珠宝。
比耶尔基舞在节日、庆典、婚礼和劳作等家庭和社区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不同民族特性的同时,还促进了蒙古不同民族之间的家庭团结和相互理解。
传统上,人们通过师徒传承,抑或家庭、氏族或邻里传承等方式,将蒙古比耶尔基舞传授给年轻一代。
今天,大部分比耶尔基舞的传承者都年事已高,且人数正在不断减少。
由于不同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比耶尔基舞蹈形式非常少,蒙古比耶尔基舞固有的多样性也受到了威胁。
蒙古比耶尔基舞:蒙古传统民间舞蹈列入年份:2019。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1 年加利弗那语言、舞蹈和音乐热莱德口头遗产奥鲁罗狂欢节昆曲宫廷宗庙祭祀礼乐塔格巴纳的横吹喇叭音乐及文化空间梅拉镇孔果圣灵兄弟会文化空间埃尔切神秘剧格鲁吉亚复调演唱尼亚加索拉的索索?巴拉文化空间鸠提耶耽梵剧西西里木偶剧能乐立陶宛十字架雕刻及其象征吉马?埃尔弗纳广场的文化空间伊夫高族群的哈德哈德圣歌塞梅斯基的文化空间与口头文化博逊地区的文化空间扎巴拉人的口头遗产与文化活动2003 年阿塞拜疆木卡姆班什狂欢节安第斯卡拉瓦亚的宇宙信仰形式瓦雅皮人的口头和图画表达形式柬埔寨皇家舞剧中非阿卡俾格米人的口头传统古琴艺术巴兰基亚狂欢节板索里史诗说唱奥连特兄弟会的法国鼓乐黑拉里亚史诗基努文化空间吠陀圣歌传统哇扬皮影偶戏伊拉克木卡姆净琉璃文乐木偶戏吉尔吉斯史诗弹唱阿肯艺术扎菲曼尼里的木雕工艺土著亡灵节马头琴传统音乐拉卡拉卡——汤加说唱舞蹈迈达赫(公共场所说书人)艺术瓦努阿图沙画雅乐——越南宫廷音乐萨那歌曲波罗的海的歌舞庆典摩尔镇的马隆人传统沙士木卡姆音乐2005 年阿尔巴尼亚民间低声部复调音乐阿尔及利亚古拉拉地区的阿赫里亚美尼亚杏木双簧管音乐游吟歌师歌曲比利时、法国的巨人和巨龙游行德拉迈茨的鼓乐面具舞巴亥瑞康卡乌的圆圈桑巴舞比斯萃萨的巴比——肖普鲁克地区古老的复调音乐、舞蹈和仪式习俗斯贝克托姆--高棉皮影戏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帕兰克-德-圣巴西里奥的文化空间哥斯达黎加的牧牛传统和牛车斯洛伐克新兵舞库库鲁舞蹈戏剧瑞宾瑙-艾基舞剧拉姆里拉——《罗摩衍那》的传统表演印度尼西亚配剑撒丁岛牧歌文化——多声部民歌歌舞伎佩特拉和维地拉姆的贝都人文化空间维布扎治疗舞蹈仪式古勒-沃姆库鲁祭祀和舞蹈仪式马克-扬戏剧亚饶-戴高文化空间蒙古族长调民歌坦坦地区的木赛姆牧民大会朝比木琴音乐艾尔-圭根斯讽刺剧尼日利亚的艾法预言体系巴勒斯坦希卡耶说书塔奎勒岛及其纺织工艺兰瑙湖玛冉瑙人的达冉根史诗唱述江陵端午祭卡鲁斯仪式舞蹈欧隆克——雅库特英雄叙事诗坎科冉或曼丁成人礼伏佳拉——牧羊人长笛及其音乐帕特姆流行节日托钵僧舞蹈仪式乌干达树皮衣制作铜锣文化空间迈基石化妆舞会姆班德或耶路撒勒玛舞2007年未公布2009年改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申报22项,全部通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 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 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 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 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打油诗:打油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要求的文学知识 和格律不高,便于普通人口耳相传。同时是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对现
实的批判,对社会的认识以及面对生活所表达的一种形式。打油诗,创造起 来较易,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便于记忆等。
《咏雪》 (唐)张打油
江山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1 剪纸艺术 2 年画 3 鼻烟壶 4 彩绣 5皮影 6口技 7 布袋戏 8 变脸 9 捏面人 10 绣花鞋 11 吹糖人 12 核雕13 空竹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婚嫁礼仪、寿诞礼仪、建房乔迁礼仪、庆贺 礼仪、交往礼仪、丧葬礼仪、节日礼仪、称 谓礼仪等八大部分
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 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 年人的成年意识。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会十分看重。婚礼有六道程序,所 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 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 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 宴宾客。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其为文 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 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
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 看西湖景、跳绳子、拈石子、老婆拳、 老鹰担鸡、斗蟋蟀、滚铁环、解绷绷、 捉迷藏、骑马马、拔纸牌、折纸、七巧 板、变虎猫、剪纸、跳皮筋、丢手绢等。
中国传统戏剧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一般均表述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 戏、评剧、豫剧。
京剧:《空城计》、《霸王别姬》等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等 黄梅戏:《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评剧:《刘巧儿》、《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 豫剧:《穆桂英挂帅》等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 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
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 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 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 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谢谢
《咏国民党纸币》 袁水拍
跑上茅屋去拉屎, 忽然忘记带草纸, 袋里掏出百万钞, 擦擦屁股满合适。
民歌
江苏:茉莉花 四川:太阳出来喜洋洋 湖南:浏阳河 陕西:东方红 山东:沂蒙山小调 安徽:凤阳花鼓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 杂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 和杂技;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是口口相传的文学作品,是民间文学的主要流传方式,其内容可以包括诗歌、 故事等。在民间口头文学中,打油诗、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是数量最多的三类。 例如,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等就是由口头文学慢慢成型的。
常见的口头文学的样式:打油诗、对联、绕口令、谚语、谜语、歇后语、民歌、 民谣、笑话等。每种文学样式都有各自的艺术特点与内涵,都是民俗文化应了 解的内容。
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主要的节庆
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 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 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 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 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 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 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