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2版):

合集下载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所属学科门类:
所属一级学科:
所属院系:
一、培养目标
二、学制
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在规定时期完成课程学习,但未完成学位论文者,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累计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不得超过6年。

允许成绩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在完成所要求的学分、相应的科研任务和学位论文后,经导师和院(系、所)领导同意,提前进入论文答辩和提前毕业。

三、研究方向
四、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办法
六、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
七、学位论文
八、社会实践
课程名称中英文对照:
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专业代码: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2012级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2012级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2

4
统计学院
4门课程,10个学分
高级计量经济学(Ⅱ)
2


4
统计学院
高级微观经济学
3

6
经济学院
高级宏观经济学
3

6
经济学院
专业
基础课
金融经济学
3

3
金融中心/金融学院
1门课程,3个学分
专业
方向课
金融学说及其研究方法
3

3
金融中心
按方向选修1门,3个学分
宏观金融学及方法论研究
3

3
金融中心
微观金融学及方法论研究
西南财经课程学习
课程性质
课程名称


学期
周学时
授课院系
备注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1)
2

2
马克思主义学院
2学分,2选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
2

2
经济学院
高级英语(2)
3

4
经贸外语学院
课程构成见英语教学改革意见
学科
基础课
高级计量经济学(Ⅰ)
1.5

2
经贸外语学院
商务英语阅读
1.5

2
财经新闻听力
1.5

2
高级英语口语
1.5

2
高级英语翻译
1.5

2
博弈理论研究与应用
2

3
课程组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附件2:
西南大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报表)
一级学科名称教育学
专业名称课程与教学论
专业代码040102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填表日期:2013 年 6 月 6 日
修订日期:年月日
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二、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
三、课程设置(包括主文献研读、学术活动等必修环节)
1.平台课就是指涵盖本一级学科下所有二级学科或相近二级学科群共有的基础性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

2.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者应在专业必修课备注栏内标明所属二级学科。

3.必修环节在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构成答辩的必备条件。

五、学科综合考试的基本要求
六、论文选题查新及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与论文进展检查的基本要求
七、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八、毕业及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九、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十、主文献研读书目(列出本学科专业的必读文献,不够可另附页)。

教育学原理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doc

教育学原理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doc

教育学原理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教育学原理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40101,授教育学博士学位)一、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能力;2.使学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3.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二、本学科设置如下研究方向1.教育基本理论2.教育研究方法论3.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三、学习年限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

四、学分要求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学分。

类别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普通博士研究生总学分≥53学分≥29学分修课学分≥34学分,其中高水平课程≥6学分校级公共必修课程≥9学分,其中中国特色理论与实践2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硕士一外2学分;英语论文写作2学分;校级公共选修课≥1学分≥10学分,其中高水国际化课程≥2学分校级公共必修课程≥4学分,其中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英语论文写作2学分学科基础与专业课≥24学分,其中一级学科基础课8学分(必修)二级学科基础课4学分(限定选修)硕士专业课4 学分(任选)跨一级学科课4学分(任选)博士专业课4学分(任选)跨一级学科课2学分(任选)博士专业课4学分(任选)补修课程、任选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任选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研究环节≥19学分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1学分≥19学分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1学分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国内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1学分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国内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1学分论文中期进展报告1学分论文中期进展报告1学分发表学术论文1学分发表学术论文1学分学位论文15学分学位论文15学分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类别课程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季节开课单位备注学位课程公共必修课程408.60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8 1 春/秋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阶段必修≥6学分408.6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 2 春/秋马克思主义学院411.500 第一外国语(英语)32 2 秋、春外国语学院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课程 1 408.81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6 2 秋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必修≥4学分411.800 英语论文写作32 2 秋外国语学院一级学科基础课420.615 教育基本理论(国际化课程)32 2 秋教育科学研究院必修≥8学分(硕士研究生阶段)420.50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2 2 秋教育科学研究院420.631 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化课程)32 2 春教育科学研究院420.515 教育哲学32 2 秋教育科学研究院420.652 学校德育原理(待评估国际化课程)32 2 春教育科学研究院二级学科基础课420.653 教育研究前沿讲座(待评估高水平课程)32 2 秋2 教育科学研究院限定选修≥4学分(硕士研究生阶段)420.654 教育学名著导读32 2 秋教育科学研究院420.655 外国课程改革专题研究(待评估国际化课程)32 2 春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专业选修课程420.509 教育社会学32 2 春教育科学研究院420.503 教育统计方法32 2 春教育科学研究院≥4学分420.512 课程论32 2 春教育科学研究院420.511 教学论(待评估高水平课程)32 2 秋教育科学研究院420.502 质的研究方法32 2 春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专修课程420.853 教育基本理论专题研究(待评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等)32 2 秋教育科学研究院≥4学分420.854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研究(待评估国际化课程)32 2 春教育科学研究院跨一级学科课程≥2学分非学位课补修课程420.512 课程论32 2 春教育科学研究院本科非教育类的硕士生必修420.511 教学论32 2 秋教育科学研究学研究环节650.801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博)1 教育科学研究院650.802 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或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博) 1 650.803 论文中期进展报告(博)1 650.804 发表论文(博) 1 650.805 学位论文(博)15 650.501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硕)1 650.502 在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硕)1 650.503 学位论文(硕)10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1.博士生必须修完规定课程,按期完成课程所要求的相关文献研究和课程论文。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身心健康,立志为课程与教学的学术发展与改革事业作贡献。

(2)熟悉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具有博雅教育的理想与学术批判精神,具有先进的课程观、教师观与儿童观,具有理解儿童、教育儿童与发展自我的知识与能力,具有观摩、参与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3)学会运用现代技术和外语开展研究与教学的技能,形成课程开发与有效教学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以及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一)培养方式研究生入学后,导师根据研究生的学术兴趣和意愿,选择两位能起到学术支持作用的副导师,组成导师组,联合负责研究生的培养。

导师负主要责任,副导师除学术支持外,在研究生是否进入博士论文阶段、论文是否可以答辩等重大问题需要表决时,副导师有独立投票权。

积极推进与国际上知名学者或学术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

(二)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最长不应超过六年。

三、研究方向1. 语文课程与教学2. 数学课程与教学3. 课程与教学4.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5. 学习科学研究6. 科学教育7. 科学教师专业发展8. 化学课程研制与评价9. 科学能力发展及测评10. 物理课程与教学11、生物学课程与教学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一)学分要求博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

博士研究生需至少修满15学分。

公共选修课不作修读规定(其学分不计入15学分之内)。

博士研究生课程类别和学分要求详见下表。

(二)课程设置五、科研成果要求(一)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SSCI、A&HCI收录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2.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文科一级学科权威期刊(附件一)发表1篇学术论文;3.本人为第一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CSSCI收录期刊(含扩展版)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一、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学术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使其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卓越的研究能力,能在教育领域中从事高层次学术研究、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工作。

二、培养要求1. 学术研究能力博士研究生应具备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能够独立进行专题研究并取得原创性研究成果。

学生在研究课题选择和研究方向确定方面,应经过导师指导和专家评审。

2. 学位课程要求博士研究生应完成一定的学位课程学习,并通过各门学位课程的考核。

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3. 学术论文要求博士研究生应在培养期间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并通过学术论文答辩。

学术论文应具备以下要求:(1) 逻辑清晰,观点明晰,结构完整。

论文应有引言、文献综述、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结果分析、结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2) 研究方法论述准确,数据处理合理可行,实证研究结果可信度高;(3) 参考文献丰富,引用规范,不少于50篇。

4. 科研和学术实践要求在培养期间,博士研究生应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并在学术会议上展示研究成果。

学生还应撰写学术论文并发表于相关学术期刊。

5. 学位论文和答辩博士研究生在完成培养计划并通过学术论文答辩后,应按要求编写学位论文,并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内容严谨、有深度,并能对相关领域做出新的学术贡献。

三、培养时间与学分要求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时间一般为3-4年,学分要求一般为不少于30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应根据不同学校和研究生教育机构的规定执行。

四、培养管理博士研究生培养应加强学生的个人导师制,指导学生选择研究方向和课题,并协助学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的学术评审制度和学术道德规范,对学生的学术研究进行指导和监督。

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代码与名称:0823,交通运输工程有关二级专业代码与名称:082304,载运工具运用工程;082320 交通安全与环境工程,082324,交通设备与信息工程一、学科优势与特色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安全与环境工程、交通设备与信息工程3个二级学科,均是以交通运输的载运工具为对象,围绕保证运行安全、改善环境条件、提高运用效率这三方面交通运输的核心内容,对载运工具的性能开展研究,但重点不同。

学科涉及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和传热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多门学科,其发展将充分依托这些学科取得的最新成就,并与相邻的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与控制以及交通运输管理等学科协调并进。

我校3个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轨道交通的载运工具,包括:铁路干线的机车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地铁和轻轨)以及轨道交通重大技术创新的磁浮列车,与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的“十五”期间科技发展重点任务相一致。

长时期来,我校在轨道交通载运工具方面的研究,一直以国家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根据铁路干线不断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发展轮轨、磁浮高速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的新形势,先后开拓了“列车空气动力学”和学科前沿的“列车多体耦合碰撞力学”国内两个最新领域的研究,现成为国内唯一主持这两个新领域研究的单位,是国产流线型、轻量化、耐冲击吸能安全车体研制技术的发源地;在原有铁路高校中是唯一从事客车空调和冷藏运输研究的单位;在列车运行控制与安全监测领域,为生产企业先后研发了铁路货运列车超、偏载动态实时检测系统,机车逻辑控制单元等多种列车运行控制与状态实时监测以及工厂需要的机车车辆关键部件性能检测装置,在学科新研究领域配套测试技术的开发、小波分析及其工程应用、多传感器融合理论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在分析处理列车运行过程中出现惯性重大事故成因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曾多次成功地做出切合实际的定论;拥有“列车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建国际领先水平的“列车空气动力性能模拟动模型试验装置”和国内交通行业中唯一能实时测定撞击力的“车辆部件碰撞试验装置”。

0401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

0401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级研究生开始使用)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一级学科名称:教育学(代码: 0401 )二级学科名称: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政策与院校发展)(代码: 040106 )二级学科名称:教育学原理(基础教育与教师发展、教育经济与政策)(代码: 040101 )二级学科名称: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事业与学前儿童发展)(代码: 040105 )二级学科名称: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理论与课程资源开发)(代码: 040102 )二级学科名称:教育技术学(信息化教育理论与应用)(代码: 040110 )学制:三年学习方式:全日制二、本学科情况介绍教育学现为广州大学重点学科、广州市重点扶持学科。

1995年获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0年获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现有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5个二级学科6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首席学科带头人为刘晖教授。

学科成员49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6人,有博士学位者15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名,广东省思想宣传战线“千百十人才”培养对象2名,广州大学教学名师2名。

学科带头人在国内相关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

刘晖教授是中国高教学会教育管理研究会理事、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教育规划与政策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其他方向带头人均有全国或省的相关专业委员会兼职。

经过长期累积,本学科形成了依托合作、凸现应用、交叉研究的科研特色,突显了本土化、应用性和综合性。

在地方院校发展战略与办学特色、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珠三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广东省学前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课程改革的文化分析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优势,在国内相关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学科成员科研能力较强,团队合作良好。

2012级学术型研究生制定培养方案课程须知【模板】

2012级学术型研究生制定培养方案课程须知【模板】

2012级学术型研究生制定培养方案课程须知(一)课程设置和学分1、课程设置的原则各学科应依据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水平大学的经验,科学制定适合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并遵循以下原则设置课程:(1)设置课程应进行优化整合,课程结构要科学合理,并与培养目标相吻合。

(2)对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在一级学科范围内设置若干门学科通开课,即面向同一个一级学科的所有研究生开设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再根据二级学科的特点和研究方向设置必要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3)对硕士、博士研究生,须开设面向本专业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及学术道德规范课程。

(4)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应考虑增设实验课及案例课。

2. 课程体系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必修课、选修课。

1)、学位课(12—16学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外国语、基础理论课。

①思想政治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2学时2学分②第一外国语:180学时,5学分。

③基础理论课:包括学科门类基础课和一级学科基础课。

4-8学分2)、必修课(10-14学分)硕士研究生必须掌握的本学科重要基础理论课和实验课,要保持同一学科的统一性。

必修:《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农科类):16学时1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类):16学时1学分。

多元统计分析(理农管经济学类)、《工程数学》(工科类):72学时3学分。

3)、选修课(12-14学分)4)、补修课程跨学科考入的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本学科的3-4门大学本科主干课程,列入研究生培养计划,但不计学分。

博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选修课。

1)、学位课(8-10学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外国语和学科基础课。

①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2学时,2学分②第一外国语:90学时,4学分③学科基础课:2-6学分2)、选修课(8-12学分)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6学时1学分②拓宽专业基础需要的基础理论课和实验课 2-4学分③适应学科交叉,学习有关跨学科的课程 2-4学分④进入学科前沿的课程 2-4学分(二)必修环节博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博士生综合考试、中期考核、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了确保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我院制定了以下的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1.培养学术才能:通过系统学习、实验训练、学术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学术基础知识,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增强学科交叉能力:注重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学科交叉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具备跨学科研究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室实践、科研项目参与以及教学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体系1.专业课程学习:学生需修读包括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在内的学位课程。

核心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基础课程,以确保学生获得该领域的扎实知识基础。

选修课程则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个人兴趣进行选择。

2.学术论文写作:博士研究生的核心任务是承担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的撰写。

学生需进行独立或合作的科研项目,并撰写学术论文。

导师将定期对学生的研究进展进行指导和评估。

3.科研训练和实践:学生需参与科研训练和实践,如实验室实践、科研项目参与、科研成果发表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4.学术交流:学生需要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学术交流会等活动,以提高学术交流能力和学术合作能力。

三、培养流程1.入学阶段:学生进入学院后,将进行入学教育和培训,包括学院规章制度的学习、教学计划的了解以及学术道德和规范的培养。

2.学术课程学习阶段: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阶段将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同时选择研究方向和导师。

3.学术研究阶段: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将进入学术研究阶段,开始进行独立的科研项目,并撰写学术论文。

此外,学生还需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能力。

4.毕业论文阶段:学生在培养期满后,需要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并进行答辩。

学生需通过学院评审,评估其培养成果。

四、培养保障1.导师制度:每个学生都会分配一位负责指导学生的导师。

导师将负责指导学生的科研项目、学术交流以及论文撰写等事务。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生物教育 2012)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生物教育 2012)

课程与教学论(生物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级研究生开始使用)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一级学科名称:教育学(代码: 0401 )二级学科名称:课程与教学论(代码: 040102 )学科方向:生物教育(代码: 07 )学制:三年学习方式:全日制二、本学科情况介绍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下的生物学教育方向拥有教授5人,讲师1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3人。

方向带头人胡位荣教授长期从事园艺学研究,为广东教育学会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广东省生物科学普及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园艺学会热带南亚热带果树分会理事,在学科研究、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方面均获得较大成果。

在科学研究方面,该研究方向自2004年以来共发表论文110篇,其中核心期刊44篇,SCI收录10篇,EI收录1篇, ISTP收录1篇,会议论文16篇;出版专著与教材11本;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对外交流合作项目、省部级项目、以及市级项目和横向课题共27项,经费共计280万元;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各种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共6项。

同时,在指导全国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和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特色。

在研究生教学方面,该学科方向注重学生的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指导教师学术视野开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方法,能把握生物学学科和生物学教育学科的发展过程及最新动态,关注并努力开拓学科前沿问题的研究,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根据学科方向研究的特点,充分利用学院、系和研究所的设备和场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地见习和社会调研等途径积极吸收和积累实际的经验知识,从而使所学知识更好地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但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而且具有敏锐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研究生教学的高质量,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较高水平的从事生物教学和生物教学研究的生物骨干教师和管理人才。

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任务1.深化理论学习:注重学生对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主要学科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发展趋势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求索的能力。

2.开展专业研究:通过导师引领下,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实践,培养学生对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3.学术论文写作:培养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表达能力,推动学生的研究成果转化和发表。

4.学术交流与合作:引导学生参与学术会议、学术报告等学术交流活动,增强学生与同行研究者的交流合作能力。

5.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参与高校或教育机构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

三、培养方案1.学制和学分要求:全日制攻读学制为3年,学分要求为30学分。

2.培养方案:(1)必修课程: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数字化学习与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教育信息化技术教育技术管理与评价(2)选修课程:教育心理学网络教育技术与管理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开发教育游戏与虚拟实践教育数据挖掘与分析线上教育管理与评价(3)科研实践:博士研究生第一学期开始,由导师指导学生选题,参与科研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全程跟踪指导,并帮助学生进行论文撰写和学术交流。

四、培养保障1.导师制度:每位学生由一位主导教师负责指导,并组成教学团队,根据学生的学术背景和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2.学术资源:学校配备了一流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团队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和资源支持。

3.学术交流:学校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会议、学术报告和学科论坛,提供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学术活动。

4.科研项目:学校积极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和企事业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五、毕业要求1.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学生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取得学校颁发的博士学位。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基础理论)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独立从事专业教学和教育科学的能力,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教育科研与教学理论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具有比较宽厚的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课程和教学论发展的动向和趋势;2、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3、具有相关的学科知识,能够承担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等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4、在本学科前沿问题的探索中,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学术对话的能力、科研合作的精神;5、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课程与教学论基本理论2、课程与教学管理三、学习年限本专业硕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一般为三年。

课程学习时间和毕业(学位)论文撰写时间原则上各占一半。

对品学兼优、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学校允许其提取毕业;对于完不成学业,没有达到学校培养要求者,可以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四年(含休学)。

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自筹。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大类。

学位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外国语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3个学期,总学分不低于37分(含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各2学分)。

具体课程结构及学分配置如下:1、学位课程(23学分)(1)公共课程:8学分(2)基础理论课程:6学分(3)专业课程:9学分2、非学位课程(10学分)(1)专业选修课程:6学分(2)跨专业选修课程:2学分(3)公共选修课程: 2学分3、学术活动(2学分)(1)科研成果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其他成果 1学分(2)学术报告至少听6次、公开做1次学术报告 1学分4、实践活动(2学分)(1)教学实践不少于36学时 1学分(2)社会实践答辩前至少完成1篇社会实践报告 1学分5、补修课程(不计学分)本专业大学本科主干课程2-3门,每门课程不少于54学时,不计学分。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术型学术型)))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术型学术型)))培养方案
4.(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年版。 (J. S. Bruner,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1963.)
5. (美)丹尼尔·坦纳等著,崔允漷等译:《学校课程史》,教育科学出版 社 2006 年版。(The History of School Curriculum, 1990.)
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 学 开课 任课教
代码
类别 分 时间 师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学必 2
外国语
位修 4
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 读
共选 1 课修
当代教育问题研究
Studies on Contemporary 学 必
Education Issues
位修

3


教育研究项目设计 科研论文写作
2.(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 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J. F. Herbart, Allgemeine Pdagogik aus dem Zwek der Erziehung, 1806.)
3.(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 版。(J. Dewey,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1916.)
解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 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站在学科的前沿,具有开创性,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
实践意义,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创造性的见解。 (二)论文开题 在中期考核结束后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论证会。研究生必须撰写完整的

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年最新颁布)

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年最新颁布)
术会议并作报告(含张贴报告))
说明:第一外国语是非英语语种的学生须选修英语作为第二外国语。
(二)硕士研究生 1. 学分要求:至少 26 学分。
2.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学分
学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2
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
1
16
位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
课 第一外国语
2
64
四、培养方式 (一)博士研究生 1. 博士研究生培养主要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求取 得创新性成果。 2. 根据学科培养方案的规定和完成学位论文的需要,博士生需要继续学习一些所在学科 的核心课程、阅读一批经典文献,以加深理论基础、进入学科前沿。 3. 在指导方式上实行导师负责制。 (二)硕士研究生 1. 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并重的方式进行,在掌握好学科基础理 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同时,进行完整的科学研究训练。 2. 在指导方式上实行导师负责制。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一)博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学制为 4 年,学习年限 3-5 年。原则上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最长修业年限(含休 学)为 5 学年,全日制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 7 学年。 直博生学制为 5 年,硕博连读生学制为 6 年,学习年限 5-7 年,原则上最长修业年限(含 休学)为 7 学年。 (二)硕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 3 年,学习年限 2.5-3 年。原则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最长修业年限(含 休学)为 4 学年,全日制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 5 学年。
北京工业大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2 版)
目录
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与教学论)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发展积极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是: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有献身于科学的事业心,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开阔的学术视野,把握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独立从事本学科教学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在本学科前沿问题的探索中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学术对话的能力和科研合作的精神,具有基于本学科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反思批判意识和能力3.熟练地掌握主要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并能运用至少三种以上的方法从事学位论文研究与写作,在本学科领域做出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创造性研究成果。

4.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撰写专业文章。

5.在身体方面要求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教学论2.课程论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一)本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采用导师负责制。

建立以导师为主要责任人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集体指导的优势。

博士生应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

要根据科研课题和拓宽培养口径、扩大知识面的需要,学习必要的学位课程,包括跨门类、跨学科的学位课程。

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二)博士生课程学习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在深入探讨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同时,积极把握学术前沿问题,坚持把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深入研究理论问题的同时,积极关注实践问题。

(三)本专业的必修课程的学习采用由课程负责人领衔的团队教学,充分发挥导师群体的学术智慧。

对于选修课的学习,导师可根据博士生的学科背景,要求学生或协商选修一定数量的相关课程。

脱产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原则上累计在校年限不超过6年。

论文选题、研究及撰写计划、开题报告等应在第三学期之前(含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经导师小组审查通过后即可正式进入论文研究及撰写阶段。

四、培养计划及考核方式培养计划:在此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指导教师所带领的导师组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研究方向,制定适合各个学生培养和成长的具体学习、研究和工作计划,对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研究等工作制定细致的规定和说明。

培养计划原则上需在学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完成,并经导师组和培养单位审核通过后报研究生院备案并实施。

考核方式:(一)课程考核。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考核可采取笔试、口试和开卷、闭卷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主要有课堂考试、课程论文、科研报告、课堂笔试与课程论文结合、课堂笔试与科研报告结合等多种形式。

要严格进行考核,建立必要的筛选制度,确保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本专业博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8次以上的教育学科领域的学术讲座,并在本学科范围内作2次以上的学术报告。

完成者可获得2学分。

六、开题每个学生必须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完成规定的各门课程的学习,取得优良成绩,通过中期考核,发表学校规定数量的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发表论文学分计算可推迟到正式答辩前。

)第三学期举行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分预开题和正式开题。

每位研究生必须充分准备开题报告,在导师指导下反复讨论和修改开题报告。

开题前,围绕拟研究内容至少召集博士生和硕士生开两次研讨会,每次研讨至少征求十人次意见,梳理意见类型,提出解决方案。

开题报告既要注意形式,更要注重实质内容。

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文献综述和分析,现有研究的问题,该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论文的结构框架,材料准备情况,国内外参考文献规范等。

字数应不少于5万。

开题前学生必须按学校要求,认真填写开题报告申请书,待导师对开题报告做出认真、细致、准确评价,同意开题后才可参加预开题。

预开题和正式开题报告均须提前至少一周时间提交指定导师组或者指导委员会每个成员审阅,根据老师意见,提交电子文本或者纸质文本,或者两种文本。

在一周前不能为导师组每个成员提交开题报告者均不得参加开题。

开题时,必须有两种文本,电子文本必须做成多媒体课件,供开题演示使用。

纸质文本提交至少四份完整文本和每位导师一份简化文本。

给导师组每个成员提交的开题报告均不能出现开题者本人及其导师的名字以及其他直接或者明显透露自己身份的信息。

否则均视为作弊,不能参加开题。

预开题和正式开题是否通过均由导师组无记名投票决定。

预开题首先采取导师一票否决制。

正式开题外请专家一票否决。

在正常时间内没有进行开题或者没有通过开题者,或者延期或者重新开题。

延期和重新开题应完成与初期开题基本一致的过程。

预开题和正式开题,导师均须参加,不参加者视作弃权,没有在开题报告书上签字者视作一票否决,签字后未参加者以不同意计算票数。

七、科研训练及教学实践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博士研究生应通过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本人独立承担研究课题等科研活动,掌握科学研究的手段、方法和技能,提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学术水平。

提倡和鼓励在校博士生申请各种科研基金和研究生创新基金,激励博士研究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科研训练和教学实践共计3学分。

1、学术讲座:博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8次以上学术讲座,8次以上学术沙龙和读书报告会,在本学科范围内作学术演讲至少2次,以上几项活动至少要有5万字以上的学术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纪录,达到要求记2学分。

2、科研训练:在学期间除了按学校规定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3篇外,还要参加学术会议2次以上并提交会议学术论文,申请和参与导师科研项目,0.5学分。

3、教学实践:一般是为硕士研究生或本科生授课6-8课时,0.5学分。

4、科研训练和教学实践由导师指导、督促完成,导师组统一检查、评定。

八、科研成果和学位论文要求1. 除少数民族骨干研究生按照《陕西师范大学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培养及学位授予工作中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外,其他类型所有博士研究生须达到《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申请者在学期间产出学术成果暂行规定》的要求。

满足科研成果要求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2. 博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博士论文的选题应是学科前沿领域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

论文的撰写需突出本专业及选题的个性特色。

3. 博士学位论文要高度重视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学位论文的完成要求至少两年的时间保障。

导师应指导并监察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课题进展、预答辩、答辩等重要环节。

4. 学位论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进行评审和答辩。

答辩合格者,由校学位评定委员审议通过授予博士学位。

九、学位论文写作和答辩博士生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对博士生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学科前沿领域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要十分注重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一般要用至少二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

为了保证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各位导师必须注意抓好学位论文选题、中期考核、开题报告、论文阶段检查、组织预答辩、答辩等几个关键环节。

博士学位论文可以是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也可以结合科研攻关任务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但须有自己的见解或特色。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完成规定的包括发表论文、学术报告等各种科研任务和实习过程,并取得优良成绩,其中至少发表一篇反映博士学位论文核心思想的学术论文;正式答辩送审论文外审专家一致通过;必须写出三年来包括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等情况的汇报书;必须提交包括学习计划和成绩,科研计划和成果等内容的纸质和电子档案;必须按学校要求,认真填写答辩报告申请书,待导师对答辩报告做出认真、细致、准确评价,并得到导师同意。

否则,延期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分预答辩和正式答辩。

答辩前,围绕研究内容至少召集博士生和硕士生开两次研讨会,每次研讨至少征求十人次意见;至少征求非导师组成员、答辩委员会成员的校内和校外各两位专家的意见,并梳理意见类型,提出解决方案。

课程计划表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计划(课程与教学论)学院:教育学院专业: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各方向年级:入学时间:导师:学制:填表时间:2012年11月18日课程及其它学习项目安排参考文献:1.钟启泉总主编“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后现代课程观》、《比较课程论》、《理解课程》、《教学原理》、《教学机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施良方、崔允漷等主编《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钟启泉主编“当代中小学课程研究”丛书:《课程设计基础》、《课程流派研究》、《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李定仁徐继存主编,《课程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5.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6.裴娣娜主编,《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 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

8.熊川武主编,《教学通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版。

9. 陈佑清著,《教学论新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版。

10. [捷] 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 [美] 加里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12. Allan C. Ornstein and Francis P. Hunkins (1998) Curriculum: 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Second edi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13. [美]乔伊斯(Joyce,B.),韦尔(Weil,M.),卡尔霍恩(Calhoun,E.)著,教学模式Models of Teaching (影印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版.14.Wesley Null (2010) Curriculum: From Theory to Practice,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15..Gerald L. Gutek (1997) Philosophical and Ide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second edition, Allyn and Bacon16. Gene D. Shepherd and William B. Ragan (1982) Modern Elementary Curriculum, Sixth Edition. CBS College Publishing.17. Allan C. Ornstein and Francis P. Hunkins (1998) Curriculum: 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second edition, Allyn and Bacon18. P.F. Olive (1997).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London: Hegen Press.19. G. Bishop (1985).,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20. Allan C. Ornstein and Francis P. Hunkins (1998) Curriculum: 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second edition, Allyn and Bac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