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20180717)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的基本词类

古代汉语的基本词类

古代汉语的基本词类1、词类活⽤以及判断词类活⽤的标准。

2、古代汉语代词的系统性;3、介词与连词的区别(注意本教材把“虽、苟、与(其)”归⼊介词)。

4、助词“者、所、之、其”的语法功能;古代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指称化(含⾃指和转指)和名词化。

5、古汉语语⽓词的系统;语⽓词语⽓表达的单⼀性。

※学习内容古代汉语主要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汉语⼝语和在此⼝语基础上产⽣的书⾯语,即⽂⾔。

学习古代汉语,是以现代汉语为参照对象,把⽂⾔作为⼀个泛时的语⾔系统来对待的,从宏观上充分把握⽂⾔的特点。

把握古代汉语的词类系统是为了进⼀步学习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和句类。

古汉语的最⼩语法单位是词词,因为古汉语以单⾳节词为主,语素和词基本重合。

古代汉语语法单位及本课程所介绍各⼩类情况:词实词虚词体(名)词性词类谓词性词类名词代词形容词性词类动词性词类形容词数词副词动词介词连词助词语⽓词词组⼆者结构⽅式相同,词组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成为句⼦句法结构⾮核⼼结构关系核⼼结构关系助词结构联合、连谓偏正、主谓、述补、述宾句⼦句类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复句、单句说明:1、体(名)词性词类体(名)词性词类的语法功能是指称指称,经常做主语、宾语和名词性偏正结构的中⼼语。

2、谓词性词类谓词性词类的语法功能是叙述叙述,经常作谓语。

3、古代汉语的数词经常作谓语数词经常作谓语,因⽽属于谓词性词类。

4、介词介词多由及物动词虚化⽽成,语法功能是组成介宾结构,把⾃⼰的宾语引介给谓语的核⼼,因⽽亦属于谓词性词类亦属于谓词性词类。

第⼀节名词 P221⼀、名词的语法功能:*古今汉语的名词语法功能的异同:同:名词多作句法结构中的主语、宾语、定语和名词性偏正结构的中⼼语。

异:异:古汉语名词可以做判断句的谓语,可以作状语。

(三)充任状语,修饰谓语。

(现代汉语中仅时间名词有此功能:学⽣[下午]开会。

)(三)充任状语,修饰谓语。

辨别:名词出现在主语后,动词前。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类型:(见教材例)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类型:时间。

08第八课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08第八课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而且具有一定词汇意义。
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没有词汇意义。
如:鸟兽之肉不登于俎
实词:鸟、兽、肉、不、登、俎 虚词:之、于
贰、实词的分类
1、名词:表示人、事物、时空名称的词,在句中作 主语、宾语和定语。 如:人、鸟、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及变化的词,主要 作谓语,能愿动词主要作状语。 如:爱、击、变
数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目或次序的词,主要功能是 和量词结合作状语或补语。 如:百、十、千
叁、实词的活用与兼类
词类 活用
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一定的语境中, 会临时具有另一种词类的语法功能。这种 临时用法,叫做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 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主要有:1、名词、形容词、数词用 作一般动词; 2、名词、形容词还经 常用作使动和意动。
词的 兼类
词的兼类是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词类的语法功能,并且是固定的而不是临时的。
如:鼓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鼓:名词,一种打击乐器;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鼓:动词,击鼓
肆、虚词的分类
1、介词:由动词虚化而来,作
用是把宾语介绍给谓语。

如:于、以
2、连词:在词、词组、句子之间起连

3、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的词,主要作谓语、 定语和状语。 如:美、好、大、小
与 动 词 分 类
特 殊用法
动词 1、及物动词:吃、打、爱
能否带
分类 2、不及物动词:休息、走、死 宾语
1、如果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宾语又不是动作行为 的承受者,这种用法叫使动用法,译为“使什么怎么样”。

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词类划分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

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

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满井游记》)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如:①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沸》)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贾谊《过秦论》)4.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州》)4.3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犯孀酉隆罚》)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州》)5、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第八课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一.划分词类的标准词类是指词的语法分类。

对于个体的词来说,它所属的词类也称为词性。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划分的标准有两个:语法功能和意义。

依据这两个标准,古代汉语中的词可以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而且具有一定词汇意义。

虚词则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没有词汇意义。

二.实词的分类在古代汉语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和副词。

(一)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或空间名称的词,如“人”“鸟”“肉”等。

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有些名词还可以做状语和谓语。

(二)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以及变化的词。

动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谓语。

动词还可以作定语,修饰名词。

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大类,其中能够带宾语的动词为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为不及物动词。

例如,在现代汉语中,“吃”“打”“爱”在句子中都能够带宾语,是及物动词;而“休息”“走”“死”都不能带宾语,是不及物动词。

古代汉语中,还有一模拟较特殊的动词,即能愿动词,又称助动词,是指表示可能、意愿、必要的动词。

如:可,克,欲。

能愿动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修饰动词。

(三)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如“美”“好”“大”“小”等。

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和状语。

(四)副词副词是表示行为、性状的某些特征的词,如“愈”“益”等。

副词的主要功能是修饰形容词、动词,在句子中作状语。

古代汉语中的副词根据意义可以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情态副词、谦敬副词。

(五)代词代词是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人、事物作用的词,如“我”“谁”“其”“之”等。

代词主要的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宾语、定语或补语。

古代汉语的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特殊代词。

(六)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目或次序(次数)的词,如“百”“十”“千”等。

数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和量词结合,在句子中做状语或补语。

古代汉语代词分类

古代汉语代词分类

古代汉语代词大致可以分在三类:指人、指事物、指处所。

孰疑问代词,问人,做主语,译为“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疑问代词,问物,作主语,译为“什么”,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疑问代词,表选择,作主语,“哪一个,什么”吾子与子路孰贤?。

谁疑问代词,问人,做宾语,寡人将谁朝而可?;疑问代词,问人,作定语,敢问谁之罪也?;疑问代词,问人,作谓语,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何疑问代词,问事物、处所,作主语,什么:何贵何贱?作宾语,什么:大王来何操?作状语,怎么,为什么:徐公何能及君也?作定语,什么:宋何罪之有?作谓语,什么原因: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安疑问代词,问处所,作宾语,哪里:沛公安在?疑问代词,表反问,作状语,怎么,哪里:燕安知鸿鹄之志?恶疑问代词,问处所,作宾语,哪里:学恶乎始?恶平终?疑问代词,表反问,作状语,怎么,哪里: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乎?焉1,指示代词。

相当于“于+彼”,作补语,在(从、到)那里:制,严邑也,虢叔死焉。

相当于“于+此”,作补语,在(从、到)这里,比这: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相当于“于+之”,作补语,向(对)他: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2、人称代词,表示第三人称,作宾语,他(她、它):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疑问代词,问处所,作宾语,哪里: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表反问,作状语,怎么、哪里:姜氏欲之,焉辟害?附:语气词,表示揭示或加强语气: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胡疑问代词,问事物,作宾语,什么:胡为至今不朝也?疑问代词,原因,作状语,为什么:谁为君夫人?作胡弗知?奚疑问代词,问事物,作宾语,什么:太师将奚以教寡人?疑问代词,问原因,作状语,为什么: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疑问代词,问事物,作宾语,什么: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疑问代词,问原因,作状语,为什么:汝曷弗告朕?之1、人称代词,表示第三人称,作宾语,他她、它、他(她)们:爱共叔段,欲立之。

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

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精华长用作状语、补语,等等。

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编辑本段]种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

名词活用做动词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扣弦而歌之。

歌:唱歌衣冠而见之。

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

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

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最新完整大全知识点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最新完整大全知识点词类活用

词类的活用一、古汉语词的分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二、什么是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 叫做词类活用。

三*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词类活用跟词的兼类不同。

活用,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輸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活用是临时的偶然的用法,活用后的词性不是词血有的语法属性.兼类,指一个诃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 这些功能的表现,迢词本身固有的,一个词的各种兼类用法都是固定的,经常的.不是临时的,偶然的.因而这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齐使田忌将而往(齐君派田忌作为将领前往作战〉。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2)齐威王欲将孙膑。

〈齐威王打算使孙膑作将领。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明:(1)这是递系式(逻辑上)结构(或从语法上称“兼语式”结构),少使"的宾语“田忌"兼作“将”(作为将领)的主语。

(2)我们这里所说的使动用法,是专指不出现“使”字,而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递系式(兼语式)结构的内容。

(一)使动用法仁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不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一旦带宾语.就是使动的特殊用法。

因此.可以根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这个现象判断其活用.to: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史记•鸿门宴》告之以克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统治者对百姓的过失用直言相告却不改正,必定要用刑法使他们痛苦然后惧怕再犯过失•)柳宗元《封建论》2 •及物动词用如使动:及物动词本可带宾语,分辨其是否使动用法,主要根据上下文文遺确定。

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作使动.为与一般用法相区别.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一般要破啖.晋侯饮的)赵盾酒。

(:晋侯使赵盾喝酒。

)《左传•宜公二年》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仪(切乙见(皿n)其二子焉・食之’使子路食.见其二子二使其二子见子路・《论语•子路从而后》现代汉语中保留此用法的成语有“惊天动地”、“惊世骇俗”.“闭月羞花” ■ “沉鱼落雁”等。

古汉语的词类划分如下

古汉语的词类划分如下
黄巢反贼,您若会事之时,束手归降。《 五 代史平话·唐史上》
另外,古人为了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在对话 及书信往来中,多用尊称的方法,而很少使 用第二人称代词。
表示尊称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
2.称人以美德之辞。
美称词语,古人多用“子”、“君”、“公”、 “先生”、“卿”、“夫子”等。
《离骚》:“朕皇考曰伯庸。”
从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看,“我”、“余”、 “予”通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卬”作 主语、宾语 。
“吾”通常作主语、定语和前置宾语。
《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他日我曰: ‘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 也。’”
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邶风·匏有苦 叶》
二、指示代词
用来区别事物的代词叫指示代词。 (一)近指 用以指称在时间或空间上着眼点近的事物的
代词. 此、是、斯、之、兹
广曰:“是必射雕者。”(《史记·李将军列 传》)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新序·杂事》
第三章 语法
古汉语的词类划分如下
实词——古汉语中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独立回答问题、含义比较实在具体的词。实 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虚词——古汉语中虽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但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主要表示语法意义的 词。虚词包括:副词、代词、介词、连词、 助词、语气词、叹词。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三、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是用来提出问题的代词。 指人、指事、指处所。 (一)指代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孰,主要用于选择问句,表示比较和选择。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语法(一)词类活用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1、①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②划分词类的目的③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2、词类活用主要是有关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问题。

下面一起回顾一下这三类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

❖名词——指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谓语❖动词——指表示动作、行为和发展变化的词,经常作谓语。

❖形容词——指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词,经常作定语、状语和谓语。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1、词类的活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个有固定属类的词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充当别的词类使用,就叫作词类的活用。

❖2、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前者是指某个词临时活用作别类词,后者是指某个词具有两种词性或两种以上的词性。

例如:❖⑴铁了心了。

(活用)❖⑵我们应当学习群众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词汇。

(因活用变兼类词)❖⑶我翻译了一本书。

(兼词)古汉语词类活用例子: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⑵将军身被坚执锐。

(《史记·陈涉世家》)练习: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⑵草木有生而无知。

⑶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⑷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有的兼词兼有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词性:例如❖⑸雍水暴益,荆人弗知。

❖⑹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⑺其家必日益。

❖⑻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由此可见,词的兼类现象,词义有明显的变化,是词义引申的必然结果,不是词类的活用。

❖某一类词,活用得久了,也可以转化为兼类词。

❖词类的活用,最重要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是古代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

三、名词活用作动词1、普通名词活用作动词。

例如:⑴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⑵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

⑶驴不胜怒,蹄之。

⑷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⑸城朔方城⑹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完整版)古代汉语词类

(完整版)古代汉语词类

古汉语词类一、名詞:名詞主要是表示人、事物、時間或者地點名稱。

時地名稱有可分爲時間名詞和方位名詞。

時間名詞時表示時間概念,在句子中可用作狀語。

如:初,鄭武公娶於申。

(《左傳·隱公元年》)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

"方位名词表示地點、處所、方位等意義,可用作狀語。

如: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

(《左傳·僖公四年》)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荀子·勸學》)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後。

(《左傳·成公二年》)一般來說,名詞不受副詞修飾;專有名詞之前一般不加數詞,也很少加指示代詞;時間名詞可以接受數詞、指示代詞修飾,而方位名詞則不能。

二、動詞能願動詞又叫作助動詞,它經常用在主要動詞前起輔助作用。

但有時候能願動詞也可以單獨作謂語。

古漢語中常見的能願動詞有"可、能、得、願、宜、敢、肯、欲、足"等。

例: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詩經·魏風·碩鼠》)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隱公元年》)非曰能之,願學焉。

(《論語·先進》)三、形容詞1.表性質的形容詞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第二章》)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論語·子罕》)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

(《左傳·昭公二十二年》)棲波之鳥,水化之蟲,智吞愚,強捕小,號噪驚聒,紛牣其中。

(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呼河伯婦來,視其好醜。

(《史記·滑稽列傳》)2.表狀態的形容詞爲數最多,按其結構可分爲以下幾種:1)單音節或多音節形容詞。

2)疊音形容詞--用疊字的方式組成的形容詞。

《詩經》中使用了大量的疊音形容詞,使得語音節奏感極強。

如: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

古汉语的词类

古汉语的词类

古汉语的词类第一章古汉语的词类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即根据词和词之间的结合能力而划分的类。

如根据是否能受数量词修饰并不受程度副词修饰的语法功能,我们可以划分出普通名词这一类。

在划分词类的过程中,词义也可作为一种虽不严密,但却迅速的判定依据。

如名词表人和事物的名称等。

关于词类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传统的词类的划分方法,将古代汉语的词类比照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进行划分。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汉语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的语言,它有它的独特特点,而作为承接着主要语法功能的词,必然会带有这种特点(词无定类)。

但是现阶段的词类的讲解,主要简单套用西方已有的现成的语法体系,使我们现阶段的研究陷入了很多矛盾的地方。

所以一部分专家主张重写汉语语法。

但是事实上,在汉语中,不但一词多义,而且一义也有不同用法。

因为词义不同,用法不同,便影响它的词类。

所以前人称之词无定类。

在古代汉语中,虽然有不少词类活用现象,但是能活用的也就是少数词,并且活用的范围十分有限。

所以词是可以划分为固定的类型的。

古汉语的词类首先根据能否单独充当结构成分而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凡是能够单独充当结构成分的是实词,反之是虚词。

从词义的角度看,实词主要是用来表示词汇意义(实际意义,概念),虚词主要用来表示语法意义(表示概念之间的各种语法关系和句子的语气等)。

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又可把实词划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后两者有的归为虚词)。

虚词的分类一般有(副词、代词)连词、介词、语气词、助词、叹词。

因为在古汉语中的虚词地位特别重要,我们将重点介绍,对于实词我们只作简单的介绍,名词名词包含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四个小类。

从语法功能看,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要活跃些。

动词动词包含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能愿动词三类。

形容词包含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

在古汉语中,性质形容词以单音节为主(也不部分双音节词),状态形容词以双音节为主(也有部分单音节词)。

古今汉语词类划分的不同

古今汉语词类划分的不同

古今汉语词类划分的不同1.引言1.1 概述概述词类划分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对词汇的分类和归类,是理解和研究语言结构的基础。

在汉语中,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探讨古今汉语词类划分的不同之处,并讨论这种差异所产生的原因和背后的影响。

古代汉语词类划分是汉语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古代汉语时期的延续,词类划分的标准和观点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划分主要根据字形、音韵和用法来确定。

根据字形,古人将词汇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根据音韵,古代汉语词类主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根据用法,又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兼用、副词等多个类别。

这些标准和观点在古代汉语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标准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主要基于语法功能和句法位置来确定。

根据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标准,词汇主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量词和叹词等。

相比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更加细致和明确,更能满足语法和句法分析的需求。

词类划分的变化不仅仅是汉语语言发展的结果,也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词类划分观点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对汉语语法的不断深入研究和认识,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外来语言、社会变革和文化因素等的影响。

不同的观点和标准在不同的语言学派和学者之间存在差异,这也是造成词类划分的不同的原因之一。

通过对古今汉语词类划分的不同之处进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的演变和变化,了解词类划分背后的语言学和文化因素。

同时,对于汉语教学和语法分析等领域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讨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词类划分的具体差异以及影响词类划分的因素。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探讨古今汉语词类划分的不同之处。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

首先,在引言部分简要概述了本文的主题和目的,引起读者对古今汉语词类划分差异的兴趣。

文言文翻译的词性划分为

文言文翻译的词性划分为

一、文言文词性划分的方法1. 依据文言文语法规则划分文言文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根据文言文语法规则对词语进行词性划分。

例如:(1)名词:文言文中名词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2)动词:文言文中动词作谓语,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为政》)(3)形容词:文言文中形容词作定语、状语等,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离娄上》)(4)副词:文言文中副词作状语,如:“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2. 依据文言文语境划分文言文语境对于词性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需根据语境判断词语的词性。

例如:(1)名词活用为动词:文言文中,名词有时会活用为动词,如:“孔子学琴于师襄。

”(《论语·述而》)(2)动词活用为名词:文言文中,动词有时会活用为名词,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文言文中,形容词有时会活用为动词,如:“孔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3. 依据文言文修辞手法划分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比喻、借代、夸张等。

在翻译过程中,需根据修辞手法对词语进行词性划分。

例如:(1)比喻:文言文中,比喻手法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2)借代:文言文中,借代手法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如:“公羊触藩,羸其角。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3)夸张:文言文中,夸张手法常用于形容词、动词等,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二、文言文词性划分的重要性1. 帮助理解文意词性划分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文言文文意,避免误解。

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

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

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名词用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邻之厚,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20180701)一、词类定义词类:是指词的语法分类。

对于个体的词来说,它所属的词类也称词性。

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词类、词的屈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关系。

包含词的构词、构形的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

语法有两个含义,一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语法事实。

一指语法学,是探索并描写语法结构的科学,是语法学者对客观存在的语法体系的认识和说明。

语法事实本身没有分歧,但由于语法学者占有的材料,观察角度,分析方法不一致,语法学体系是有分歧的。

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词法主要是指词的构成,变化和分类规律。

句法主要是指短语和句子等语法单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

语法和语法体系语法这个术语有两层含义,一个指结构规律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另一个指语法学。

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

语法学的任务是描写、解释组成词、短语句子的规则和格式。

备注:一是结构规律本身的特点;二是结构规律总结整体的科学。

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的研究范围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形变化(形态)。

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语法体系也有两种含义:一个指语法系统,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也就是说语法是各种规则交织成的整体,是自成系统的。

另一个指语法学体系,即语法学说的系统性。

一个民族的语法系统只有一个,一个民族的语法学体系可以不止一个。

体系与系统的区别:汉语词典释义: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如工业体系、思想体系。

系统: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

例:组织系统,灌溉系统。

二、词类划分依据古代词类划分的标准有两个:语法功能和意义。

语法功能:主要是指能否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以及充当什么样的①句子成分;意义:是指词是否具有词汇意义以及具有什么样的词汇意义。

依据这两条标准,古代汉语中的词可以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例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或一般词汇、基本词汇、文言词汇、方言词汇等;还可以指某一个人或某一作品所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如“老舍的词汇”、“《鲁迅全集》的词汇”等等。

词汇是词的集合体,词汇和词的关系是集体与个体的关系,好比树林和树的关系。

①句子成分(一)、句子成分也叫句子的组成成分。

在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有一定的组合关系,按照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句子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

句子成分由词或词组充当。

(二)、现代汉语句子成分有六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三)、古代汉语句子成分: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古代句子成分的位置、古代句子成分的省略、词类的活用。

(四)、现代汉语句子结构成分有六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主语:主语是执行句子的行为或动作的主体。

谓语: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

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等的成分。

句子结构成分主语1.定义:主语是句子陈述或说明的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表示句子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

主语是执行句子的行为或动作的主体。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

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也叫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

1、句子的成分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2、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名称: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符号:主语= 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 补语< >①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

补充成分是:定语、状语、补语。

② 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

(一、)划分句子成分,首先要研究主语、谓语、宾语。

一、主语多表示人或事物,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

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

例如:(1)今天晚上‖‖特别冷。

主语(偏正短语)谓语偏正短语又叫偏正词组,是由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结构成分之间有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短语;动词、名词、形容词与它们前面起修饰作用的成份组成的短语。

名词前的修饰成份是定语;定语(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是偏和正的关系;偏正短语包括定中短语与状中短语。

中心语是偏正短语中被修饰语所修饰、限制的中心成分。

(2)[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状语(时间)主语(代词)谓语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的主语句。

例如:(1)笑‖ 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主语(动词)谓语(2)公正廉洁‖ 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谓语二、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

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

例如:他‖[只]答应了<一声>。

主语谓语(状语+动词+补语)南海一中‖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主语谓语(动词+补语+定语+宾语)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主语谓语(状+动+补+宾)(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

例如:太阳‖热烘烘的。

主语谓语(形容词+的)人参这种植物,‖娇嫩<极了>。

主语谓语(形容词+补语)说话‖[要]简洁<些>。

主语谓语(状语+形容词+补语)(3)主谓短语做谓语。

例如:这件事‖大家都赞成。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任何困难‖她都能克服。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大家的事情‖大家办。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4)名词性词语做谓语。

这种情况很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可参考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例如:鲁迅‖浙江绍兴人。

主语谓语(名词短语)明天‖教师节。

主语谓语(名词)她‖大眼睛,红脸蛋。

主语谓语(定中短语,表容貌)三、宾语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动作(动词)的接受者,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

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担任。

(1)名词性宾语。

名词性宾语是由名词充当的宾语。

例如:玫瑰花我给你们俩十朵,给你紫红的,给她粉红的。

(2)谓词性宾语。

谓词性宾语是由动词不定式或动名词来充当的宾语。

例如: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是进攻。

(动词作宾语)谁说女子不如男?(主谓短语作宾语)早上一起床,大家发现风停了,浪也静了。

(复句形式作宾语)(二)、划分句子成分,还要抓住枝干(定语、状语、补语)四、定语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

可以由名词,形容词和起名词和形容词作用的词,短语担任。

如果定语是单个词,定语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如果是词组,定语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

(1)描写性定语:多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

例如:(弯弯曲曲)的小河。

青春气息。

(风平浪静)的港湾。

(2)限制性定语: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使语言更加准确严密。

例如:(晓风残月中)的长城。

(野生)动物。

(古城大理)的湖光山色。

(3)助词“的”: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有的必须加“的”,有的不能加“的”,有的可加可不加。

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通常不加“的”,例如:(红)花、(绿)叶、(新)学校、(好)主意等。

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常常加上“的”,特别是用描写状态的词,例如:(晴朗)的天、(优良)的传统、(动听)的歌声、(粉红)的脸等。

五、状语状语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

可以由副词、短语以及从句来担任。

(1)描写性状语:主要修饰谓词性成分,有的是描写动作状态,有些是限制或描写人物情态。

例如:他[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

小李[很高兴]地对我说。

(2)限制性状语:主要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

例如:[午后],天很闷,风很小。

[白]跑一趟。

(方式)她的身上[净]是水。

(净=全,表范围)(3)助词“地”: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

状语后面加不加“地”的情况很复杂。

单音节副词做状语,一定不加,有些双音节副词加不加“地”均可,例如“非常热︰非常地热”。

形容词里,单音节形容词做状语比较少,大都也不能加“地”,例如“快跑、苦练、大干”。

多音节形容词有相当一部分加不加都可以,例如“热烈讨论︰热烈地讨论/仔细看了半天︰仔细地看了半天”六、补语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

补语都放在中心语后头,除了趋向动词、数量词、介宾结构和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直接作补语外。

补语多用形容词、数量词、趋向动词、介宾结构来担任,各种关系的词组也常作补语。

介宾结构: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由介词加上后面的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组成。

用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

(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补语常用的是形容词,少数用动词。

例如:这个字写〈错〉了。

她哭〈红〉了双眼。

上课前十分钟你得叫〈醒〉我。

(2)程度补语:程度补语很少,限于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的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

谓语中心语多是形容词。

例如:心里痛快〈极〉了。

这几天真是烦〈透〉了。

这家伙讨厌〈死〉了。

比上次要好〈一点〉。

(3)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

中心语和补语中间都有助词“得”。

例如:有的同学对许多问题想得〈太简单,太浅〉。

讲的人讲得〈眉飞色舞〉,听的人听得〈津津有味〉。

他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4)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

例如:远处传〈来〉了他的笑声。

所有的同学都坚持〈下来〉了。

人绝不能轻易把生命交〈出去〉。

(5)数量补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动作持续的时间,或者动作实现以后到目前所经历的整段时间。

例如:看了<几遍>。

等了<一会儿>。

来了<两个月>。

(6)时间、处所补语: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的终止地点。

例如:她生〈在南海〉,却不知道死〈在何方〉。

这件事发生〈在2008年〉。

(7)可能补语:这种补语的中心语主要是动词,也有少数是形容词。

补语有两种,一种是用“得”或“不得”充当,表示动作结果能实现或不能实现,另一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与之间插进“得/不”,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