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统一信息门户平台招标商务及技术要求

统一信息门户平台招标商务及技术要求

统一信息门户平台商务及技术要求一、商务要求1.1、说明1.1.1、本《招标文件》所提出的软件技术标准是基本的技术标准和使用功能,并未规定所有的技术要求和适用标准,投标人应提供一套满足所列标准要求的高质量的产品及相应服务。

1.1.2、本次投标软件应按国际标准、国标、部标或专业标准编写;质量标准按照合同约定进行验收。

1.1.3、本技术要求使用的标准如与中标商所执行标准不一致时,按较高标准执行。

1.2、投标文件1.2.1、技术方案(1) 投标软件应符合采购人的需求,在技术方案中详细说明各功能模块,并明确指出整体能实现的功能等情况。

(2) 完成调试安装后15个工作日内,采购人组织相关专家对整个项目进行验收。

供应商负责全面的测试,并把测试内容及结果用书面验收报告的形式交给采购人。

1.2.2、质量保证软件至少要保证贰年的免费维护期,至少要保证贰年的免费质保期。

免费维护期/质保期从软件调试安装后开始计算。

免费维护期/质保期内免费上门维护。

须在质量保证中作相关承诺。

1.2.3、售后服务承诺(1) 投标人应提供详细的售后服务方案以供评标委员会评定,未提供的,采购人将不予认可。

(2) 投标人应有能力提供长期技术服务,技术人员接到服务电话后应在2小时内响应,并能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提供技术支持,必要时能上门进行解决问题。

对此,应在《投标文件》中做出承诺。

(3) 免费维护期/质保期过后,投标人应负责对软件提供终身维护/维修服务,具体费用根据维护/维修的工作量由采购人和投标人协商后由采购人支付。

1.2.4、培训方案(1) 对操作人员提供系统构成、系统功能和现场操作培训;(2) 对系统维护人员进行系统原理、检查、配置调整和故障排除培训;(3) 对系统维护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培训;投标人应提供详细的培训计划,供业主参考,否则,采购人不予认可。

1.2.5、企业资质要求及类似项目业绩(1)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的独立企业法人资格,注册资金不少于300万元(含),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2)提供公司有关情况介绍包括:主要技术、专业技术人员、历史、业绩、产值、市场占有情况、在该领域的地位、市场占有情况、成功案例等;(3)提供与此项目有关的权威部门颁发的资质证明文件;(4)产品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并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

中国移动CM-IMS(SIP)技术规范_第4部分:CM-IMS业务对SIP的要求V1.0.0概要

中国移动CM-IMS(SIP)技术规范_第4部分:CM-IMS业务对SIP的要求V1.0.0概要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C-018.4-2011中国移动C M-I M S会话初始协议(S I P)技术规范第四部分:C M-I M S业务对S I P的要求C M-I M S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o f S e s s i o nI n i t i a t i o n P r o t o c o l(S I P)P a r t4:S I PR e q u i r e m e n t s o f C M-I M S S e r v i c e s版本号:1.0.02011-7-27发布2011-7-27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4. 概述 (2)5. CM-IMS业务对SIP消息头域及参数的要求 (3)5.1.From头域 (3)5.1.1.业务需求 (3)5.1.2.使用方式 (3)5.2.Privacy头域 (3)5.2.1.业务需求 (3)5.2.2.使用方式 (3)5.3.History-Info头域 (4)5.3.1.业务需求 (4)5.3.2.使用方式 (4)5.4.Alert-Info头域 (4)5.4.1.业务需求 (4)5.4.2.使用方式 (5)6. CM-IMS业务对SIP信令流程的要求 (5)6.1.前转流程 (5)6.1.1.业务需求 (5)6.1.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5)6.2.等待流程 (6)6.2.1.业务需求 (6)6.2.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6)6.3.早媒体协商流程 (7)6.3.1.业务需求 (7)6.3.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7)6.4.REFER流程 (8)6.4.1.业务需求 (8)6.4.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8)流程 (9)6.5.1.业务需求 (9)6.5.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9)6.6.没有媒体成分的媒体协商流程 (10)6.6.1.业务需求 (10)6.6.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10)7. CM-IMS业务对SIP协议的扩展原则 (10)8. 编制历史 (11)前言本标准依据IETF、3GPP以及ITU-T制定的相关标准,结合有关国内标准和中国移动相关企业标准,基于中国移动CM-IMS总体技术要求和实际需求而拟定,充分考虑了网络的平滑演进能力,为中国移动CM-IMS的技术试验、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提供技术依据。

中国移动统一设备技术规范数据合成服务器接口规

中国移动统一设备技术规范数据合成服务器接口规

中国移动统一设备技术规范数据合成服务器接口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定义中国移动统一设备技术规范数据合成服务器接口规范。

数据合成服务器是中国移动设备技术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服务器,不同终端设备可以共享和合成数据,提供更加丰富的用户体验。

本规范将详细说明数据合成服务器的接口要求和操作流程。

2. 术语和定义•数据合成服务器(Data Fusion Server):用于将不同设备上的数据进行合成和处理的服务器。

•终端设备(End Device):用户使用的各种设备,如移动电话、平板电脑等。

•接口规范(Interface Specification):定义了数据合成服务器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和规则。

3. 接口概述数据合成服务器接口是一套基于网络通信的接口规范,用于实现数据合成服务器与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交互。

该接口规范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和数据格式,具有良好的拓展性和兼容性。

3.1 接口功能数据合成服务器接口提供以下功能: - 数据同步:将终端设备上的数据同步到数据合成服务器。

- 数据合成:根据终端设备的请求,将不同设备上的数据进行合成。

- 数据查询:查询数据合成服务器中已存储的数据。

3.2 接口分类数据合成服务器接口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 设备管理接口:用于管理终端设备的注册、注销和状态查询等操作。

- 数据同步接口:用于将终端设备上的数据同步到数据合成服务器。

- 数据合成接口:用于提供数据合成的能力,并响应终端设备的数据合成请求。

- 数据查询接口:用于查询数据合成服务器中已存储的数据。

4. 设备管理接口规范设备管理接口包括设备注册、设备注销和设备状态查询三个接口。

4.1 设备注册接口设备注册接口用于终端设备向数据合成服务器注册自身,并获取相应的设备标识。

接口定义POST /api/device/register请求参数参数名类型是否必填描述device_id string 是终端设备的唯一标识device_name string 否终端设备的名称device_model string 否终端设备的型号device_type string 否终端设备的类型platform string 是终端设备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平台响应参数参数名类型描述success bool 设备注册是否成功message string 注册成功时返回的设备标识响应示例```json {。

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标准

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标准

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标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通信产业的蓬勃发展,移动通信用户对于信息传递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中国移动作为国内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之一,在满足用户需求、提供高品质服务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为了统一信息平台的技术规范标准,保障信息传递质量,我们特别制定了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标准。

一、背景介绍在移动通信发展过程中,信息平台的技术规范标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还能够优化信息传递流程,提高用户的体验和满意度。

因此,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标准的意义1.提高信息传递效率:通过技术规范标准,统一信息平台能够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从而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整体效率。

2.保障信息安全:技术规范标准不仅能够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还能够提高信息的安全性,有效防止信息泄露和篡改。

3.推动行业发展: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可以促进移动通信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技术规范标准的内容1.接口标准:规定统一信息平台与其他系统之间的接口标准,包括数据传递格式、接口协议等,以确保各个系统的互联互通。

2.安全标准:制定统一信息平台的安全标准,保证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3.数据标准:确立数据格式和数据内容的标准,以统一不同系统中的数据表示方式,提高数据的可读性和可交互性。

4.性能标准:规定统一信息平台的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传递服务。

四、技术规范标准的实施1.组织实施:成立专门的技术标准工作组,由经验丰富的专家负责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升级。

2.宣贯培训:开展技术规范标准的宣贯培训,向相关部门和人员普及技术规范标准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确保相关人员能够正确理解和操作。

3.监督检查:建立技术规范标准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技术规范标准的有效执行。

移动信息化统一接入平台方案

移动信息化统一接入平台方案

目录1 项目背景与目标 (2)1.1项目背景 (2)1.2建设目标 (2)1.3术语和缩略语 (3)2 需求分析 (4)2.1建设一套移动信息化统一应用接入平台 (4)2.2立足现有信息资源,进行立体式移动化服务整合 (4)2.3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之路 (4)3 系统设计 (5)3.1系统设计原则 (5)3.1.1 总体规划,分布实施 (5)3.1.2 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5)3.1.3 安全性和可靠性原则 (5)3.1.4 可扩展性与可升级性原则 (6)3.1.5 开放性和标准化原则 (6)3.1.6 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原则 (6)3.1.7 资源充分利用原则 (6)3.2系统架构设计 (7)3.2.1 系统网络拓扑 (8)3.3系统功能 (8)3.3.1 登录与权限验证 (8)3.3.2 功能导航 (9)3.3.3 公文流转 (9)3.3.4 通知通告 (11)3.3.5 移动邮件 (12)3.3.6 日程任务 (13)3.3.7 单位通讯录 (14)3.4业务支撑服务 (14)3.4.1 网络优化服--SFP (14)3.4.2 统一推送服务—APS (15)3.4.3 文档解析服务—DPS (15)3.4.4 智能更新服务—SUS (15)3.5系统接口标准 (16)4 成功案例 (16)4.1佛山市政府单位移动办公平台 (16)1项目背景与目标1.1项目背景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强调把掌握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

根据《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的总体部署,在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推进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网络转型的机遇,构建覆盖广泛、安全可靠、支撑宽带多媒体以及融合业务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充分挖掘现有潜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建设、租用、购并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开放紧缺资源。

中国移动CM-IMS(SIP)技术规范_第1部分:SIP的总体要求V1.0.0

中国移动CM-IMS(SIP)技术规范_第1部分:SIP的总体要求V1.0.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C-018.1-2011中国移动C M-I M S会话初始协议(S I P)技术规范第一部分:S I P的总体要求C M-I M S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o f S e s s i o nI n i t i a t i o n P r o t o c o l(S I P)P a r t1:C o m m o nR e q u i r e m e n t o f S I P版本号:1.0.02011-7-27发布2011-7-27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与缩略语 (1)4. SIP协议概述 (2)4.1. SIP协议简介 (2)4.2. SIP协议功能介绍 (3)5. SIP协议结构 (3)5.1. SIP分层架构 (3)5.2. SIP使用的传输协议 (4)5.3. SIP协议中的逻辑实体 (4)5.3.1. UA (4)5.3.2. Proxy (5)5.3.3. B2BUA (5)5.4. 会话、对话和事务 (6)5.5. SIP路由机制 (6)5.5.1. 请求消息的路由 (6)5.5.2. 响应消息的路由 (6)6. SIP协议在CM-IMS中的应用 (6)6.1. CM-IMS体系结构 (6)6.2. SIP协议相关的CM-IMS接口和网元 (8)6.2.1. 接口 (8)6.2.1.1. Gm接口 (8)6.2.1.2. Mw接口 (9)6.2.1.3. ISC接口 (9)6.2.1.4. Ma接口 (9)6.2.1.5. Mi接口 (9)6.2.1.6. Mj接口 (9)6.2.1.7. Mg接口 (9)6.2.1.8. Mx接口 (9)6.2.1.9. Cr接口 (9)6.2.2. 网元 (10)7. SIP的能力集和支持的CM-IMS业务 (10)7.1. 能力集 (10)7.2. SIP协议支持的业务 (11)8. 编制历史 (11)前言本标准依据IETF、3GPP以及ITU-T制定的相关标准,结合有关行业标准和中国移动相关企业标准,基于中国移动CM-IMS总体技术要求而制定,充分考虑了网络的平滑演进能力,为中国移动CM-IMS核心网设备、接入设备及终端设备的研发、引入和运行维护提供技术依据。

中国移动网络门户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网络门户系统技术规范

性能测试
测试目的:验证系统在各种负载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测试内容:包括响应时间、吞吐量、资源利用率等指标 测试方法: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进行压力测试、负载测试等 测试结果:根据测试数据评估系统性能,提出优化建议
安全测试
测试目的:确保系统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和攻击 测试内容:系统漏洞扫描、安全策略测试、数据加密测试等 测试工具:安全扫描工具、渗透测试工具等 测试结果:提供详细的测试报告,包括发现的安全问题和解决方案
风险应对措施:加 强网络安全防护、 数据加密、备份等
风险监控:定期进 行安全检查和漏洞 扫描,及时发现并 解决安全隐患
优化建议与改进措施
提高系统稳定性:加强系统监控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 解决潜在问题
提升用户体验:优化界面设计,提高用户操作便捷性
提高系统安全性:加强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确保用户数 据安全
优化系统性能:优化算法和代码,提高系统处理速度和响 应时间
加强系统兼容性:确保系统在不同设备和操作系统上的兼 容性
提高系统可扩展性:设计模块化和可扩展的架构,便于未 来功能扩展和升级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01/01
系统架构
网络门户系统:中国移动 的网络门户系统,为用户 提供一站式服务
技术规范:包括系统架构、 功能模块、接口定义等
架构设计:采用分层、模 块化的设计理念,便于扩 展和维护
功能模块:包括用户管理、 内容管理、数据分析等
接口定义:提供标准的 API接口,便于与其他系 统集成
安全性:采用加密、认证 等技术,确保系统的安全 性和稳定性
数据处理:采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 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数据备份:采用多节点备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数据加密:采用加密技术,保证数据的安全ESTful API、 WebSocket等

中国移动网络门户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网络门户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网络门户系统技术规范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W-028-中国移动网络门户系统技术规范(第一版)NMS Port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版本号 1.0.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发布目录1 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引用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系统概述与建设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总部-省”两级架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组网与设备配置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系统功能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 单点登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1 基本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2 具备4A的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3 对于未接入4A的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 接入服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1 B/S与C/S应用统一接入..............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2 公网接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文件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文件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文件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更多资料请访问.(.....)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动力及配套资源管理需求Integrated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Power and Auxiliary Equipment Resource Management版本号 1.0.02008-××-××公布2008-××-××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公布目录前言 (2)1. 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3. 术语、定义与缩略语 (4)4. 背景 (2)5. 目标 (2)6. 功能需求 (2)6.1. 配套设备管理范围 (2)6.2. 模型要求 (3)6.2.1. 命名规范 (3)6.2.2. 设备状态 (3)6.2.3. 设备之间的关联关系 (3)6.2.4. 设备与逻辑资源之间关联 (4)6.3. 数据编辑与导入功能 (4)6.3.1. 导入模板自动更新 (4)6.3.2. 导入校验功能 (4)6.3.3. 导入失败时的原因提示 (5)6.3.4. 模板填写说明 (5)6.3.5. 导入模板下载 (5)6.4. 查询与统计 (5)6.5. 视图呈现 (5)6.5.1. 树图呈现 (5)6.5.2. 地图呈现 (6)6.6. 配套设备的调拨与调度 (6)6.6.1. 配套设备的调拨 (6)6.6.2. 配套设备的调度 (6)6.7. 业务场景应用 (7)6.7.1. 配套与主设备容量搭配分析 (7)6.7.2. 配套设备容量预警需求 (7)6.7.3. 设备报废期提醒 (7)6.7.4. 设备、站房图片的浏览需求 (7)6.7.5. 设备唯一身份标识的需求 (7)6.7.6. 维修管理 (8)6.7.7. 站房用电来源 (8)6.7.8. 拓扑图 (8)7. 编制历史 (8)8. 附录A 修订全面记录 (8)前言本标准是中国移动总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所根据的技术架构规范,根据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分阶段实施的规划,将会根据建设步骤对本系列规范进行修改、完善与扩充。

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v1.0)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目录1 总则 (1)1.1. 概述 (1)1.2. 适用范围 (1)1.3. 起草单位 (2)1.4. 解释权 (2)2 应用体系架构 (3)2.1. 两级架构 (3)2.2. 统一信息平台的组成 (4)2.3. 总体技术要求 (5)3 展示平台 (6)3.1. 域名规则 (6)3.2. 登录流程 (7)3.3.访问安全控制 (7)3.3.1. ......................................................... 认证83.3.2. ......................................................... 加密93.3.3. ......................................................... 授权93.4.个性化展现管理 (9)3.5.内容应用聚集 (10)3.6.系统性能要求 (11)4 网络和接入平台 (12)4.1.全国互联广域网组织结构 (12)4.1.1. ..................... 全国互联广域网拓扑结构124.1.2. ................. 广域网互联承载网络的选择134.1.3. ......................... 全国互联广域网的路由144.1.4. ................. 全国互联广域网的网络安全144.2.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的网络组织结构14 4.2.1. ............. 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局域网144.2.2. ................. 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接入164.3.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的网络组织结构 (17)4.3.1. ................. 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局域网174.3.2. ..................... 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接入194.4.I P地址规划 (20)4.4.1. .................................... I P地址规划原则204.4.2. .................................... I P地址规划方法224.4.3. .................................... I P地址规划要求235安全管理平台 (24)5.1.网络管理及网络安全 (24)5.1.1. ......................................... 网络系统管理245.1.2. ................................................. 网络安全245.2.系统管理及系统安全 (25)5.2.1...................................................... 系统管理255.2.2. ................................................. 系统安全265.2.3. ..................................... 数据管理和安全285.2.4. ..................................................... 防病毒296系统和环境要求 (30)6.1.系统要求 (30)6.1.1. ................................................. 主机设备306.1.2. ................................................. 操作系统316.1.3. ......................................... 存储备份设备316.1.4. ................................................. 网络设备326.1.5. ..................................................... 数据库346.1.6. ......................................... 展示平台软件366.1.7. ................................................. 开发工具376.1.8. ................................................. 系统文档376.2.机房环境要求 (38)6.2.1. ......................................... 机房环境条件386.2.2. ................................................. 接地要求396.2.3. ............................................. 空调及电源401 总则1.1. 概述目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已成为世界第一大GSM移动电话运营商,并已经从提供话音和基本数据业务的单一业务运营者逐步转变为提供话音、数据、Internet及未来多媒体业务的综合业务运营商。

{业务管理}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业务规范

{业务管理}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业务规范

(业务管理)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业务规范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壹期工程统壹信息平台业务规范(v1.0)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目录1总则11.1.概述11.2.适用范围11.3.起草单位21.4.解释权22目标和原则32.1.目标32.2.原则33统壹信息平台总体说明53.1.俩级架构53.2.统壹信息平台组成53.2.1.应用系统63.2.2.展示平台73.2.3.网络和接入平台73.2.4.安全管理平台74应用系统84.1.基本业务系统84.2.统计查询系统84.3.网上教育系统84.4.OA核心应用84.5.OA扩展应用84.6.电子招投标95展示平台105.1.业务功能105.1.1.访问安全控制105.1.2.个性化展现管理105.1.3.内容应用聚集115.2.内容组织规划115.2.1.规划原则115.2.1.1.资源组织规划原则115.2.1.2.内容展现原则125.2.1.3.色调风格原则135.2.2.页面布局135.2.2.1.系统区135.2.2.2.个性化内容区145.2.3.个性化146网络和接入平台156.1.广域传输网络156.2.内部局域网156.3.接入平台157安全管理平台177.1.网络安全管理177.1.1.网络管理177.1.2.网络安全177.2.系统安全管理177.2.1.系统管理177.2.2.系统安全177.3.数据安全管理187.4.防病毒188集团公司和省公司的互连互通互访191 总则1.1.概述目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已成为世界第壹大GSM移动电话运营商,且已经从提供话音和基本数据业务的单壹业务运营者逐步转变为提供话音、数据、Internet及未来多媒体业务的综合业务运营商。

中国移动于企业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中逐渐确立以BOSS、NMS、MIS为核心的IT架构,于企业的运营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壹期工程建设首先要加强现有应用系统的推广和新应用系统的建设,使企业信息化水平上壹个新的台阶。

中国移动CM-IMS_IAD设备规范 v1.5.0_20091116

中国移动CM-IMS_IAD设备规范 v1.5.0_20091116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中国移动C M -I M S 设备规范 -综合接入设备(I A D )分册 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C M -I M S E q u i p m e n t s -I A D 版本号:1.5.0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发布 ╳╳╳╳-╳╳-╳╳实施 QB-╳╳-╳╳╳-╳╳╳╳目录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4. 组网 (1)5. 业务功能 (3)5.1.语音业务 (3)5.2.数据业务 (3)5.3.级联功能 (3)5.4.传真业务 (3)5.5.数图(digit map)功能 (3)5.6. MODEM业务功能 (3)6. 设备功能 (3)6.1.接入CM-IMS网络 (3)6.2.呼叫处理的要求 (4)6.2.1.对DTMF 码和FSK 的要求 (4)6.2.2.与IMS核心网交互完成呼叫业务 (4)6.3.媒体控制功能 (4)6.4.智能路由功能(可选) (5)6.5.媒体处理要求 (5)6.6. VIP用户特权功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6.7.业务实现保证能力 (5)6.7.1. IP 地址的获取 (5)6.7.2.防火墙的穿越 (5)6.7.3. NAT功能 (5)6.8. IAD安全要求 (6)6.8.1.安全性要求 (6)6.8.2.用户接入的安全性 (6)6.8.3.对于鉴权算法的支持 (6)7. 协议要求 (6)7.1.信令控制协议 (6)7.2.媒体流协议 (7)7.3.网管协议 (7)7.4.其他协议 (7)8. 容量、性能及可靠性指标 (7)8.1.语音的主观评定 (7)8.2.语音的客观评定 (7)8.3. IP 语音QoS 管理 (8)8.4.其它语音特性指标 (8)8.5.同时并发呼叫数 (8)8.6.数据特性指标(可选) (8)8.7.可靠性和可用性要求 (8)9. 接口要求 (9)9.1.用户侧接口 (9)9.1.1. Z /Za接口 (9)9.1.2.下行以太网接口 (9)9.2.网络侧接口 (9)9.2.1.以太网上行接口 (9)9.2.2. Z/Za接口(可选) (9)9.3.维护管理接口 (9)9.3.1.串口维护接口 (9)9.3.2.网口维护接口 (10)10. 硬件要求 (10)10.1.模拟用户接口的硬件要求 (10)10.2.信号音和铃流标准 (10)10.3. DTMF 的音频标准 (10)11. 软件要求 (11)11.1.软件基本要求 (11)12. 业务开通要求 (12)13. 网管要求 (12)13.1.网管接口 (12)13.1.1.基本要求 (12)13.1.2.功能要求 (12)13.2.统计与测量要求 (12)13.3.操作维护要求 (12)13.3.1. IAD 的管理、排障和维护 (12)13.3.1.1.维护管理的方式 (13)13.3.1.2. 维护人员管理 (13)13.3.1.3. IAD 管理的特性 (13)13.3.1.4. 维护管理的内容 (13)13.3.2. IAD 软件升级和配置修改 (14)13.3.3. IAD 在线保障 (14)14. 环境要求 (15)14.1.环境温、湿度要求 (15)14.2.机房地面要求 (15)14.3.防尘要求 (16)14.4.抗电磁干扰的能力 (16)14.5.本身产生的电磁干扰要求 (16)14.6.安装应有抗地震措施 (16)14.7.运输和仓储要求 (16)14.8.噪声要求 (16)15. 电源及接地要求 (16)15.1.电源要求 (17)15.1.1.直流电源要求(可选) (17)15.1.1.1.额定电压 (17)15.1.1.2.电压波动范围 (17)15.1.1.3.杂音电压指标 (17)15.1.2.交流电压要求 (17)15.2.接地要求 (17)15.2.1.接地方式 (17)15.2.2.上架IAD接地要求 (18)15.2.3.接地线截面积 (18)15.2.4.接地电阻值 (18)15.3.过流过压保护 (18)15.3.1.安全要求 (18)15.3.2.雷电冲击线路设备 (18)15.3.3.通信线路与高压线过近而产生感应电压 (18)15.3.4.与电力线接触引起的过电压 (19)15.3.5.过压自动恢复和过压告警 (19)15.3.6.防电涌破坏 (19)15.3.7.绝缘电阻 (19)16. 编制历史 (19)前言本标准依据ITU-T和3GPP制定的相关标准,结合有关国内标准和中国移动其他企业标准,基于中国移动CM-IMS总体技术要求和实际需求而拟定,充分考虑了网络的平滑演进能力,为中国移动CM-IMS的技术试验、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提供技术依据。

中国移动统一门户UI设计规范补充规范

中国移动统一门户UI设计规范补充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中国移动统一门户U I 补充规范目录前言......................................................................................................... I II1.适用范围 (4)2.引用标准 (4)3.术语和定义 (4)4.符号和缩略语 (5)5.总体说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规范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章节简介 (5)5.3.注意事项 (6)5.4.网站兼容性说明 (7)6.VI规范 (7)6.1.L OGO设置 (7)6.1.1.Logo设置规范 (7)6.1.2.中国移动网站Logo (8)6.2.文字 (8)6.2.1.大小和字体: (8)6.2.2.颜色 (8)6.3.页面尺寸 (9)6.4.页面模板结构 (9)7.图片规范 (11)7.1.图片使用基本要求 (11)7.2.图片文件格式 (11)7.2.1.GIF文件 (11)7.2.2.JPG文件 (11)7.2.3.PNG文件 (11)7.3.图片尺寸和大小 (12)7.3.1.中国移动网站内容图片 (12)8.页面模版和结构说明 (14)8.1.省级门户网站登录后页面 (14)8.1.1.页面标记1(页头) (16)8.1.2.页面标记2(左侧导航) (17)8.1.3.页面标记3(客户个人信息) (18)8.1.4.页面标记4(我的业务话费信息) (19)8.1.5.页面标记5(业务、活动推荐区) (20)8.1.6.页面标记6(基地业务内容推荐区) (20)8.1.7.页面标记7(省内业务聚合区) (21)8.1.8.页面标记8(广告位) (22)8.1.9.页面标记9(充值) (22)8.1.10.页面标记10(业务关注排行) (23)8.1.11.页面标记11(发短信) (24)8.1.12.页面标记12(其他广告位) (24)8.1.13.页面标记13(飞信聊天) (25)8.1.14.页面标记14(页尾版权说明) (25)8.2.省级登录后专区飞信模块 (25)8.3.内页 (28)8.4.顶部心情更换 (29)8.5.左侧导航管理应用展示详细效果。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移动通信行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为了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互操作性,中国移动不断制定和完善移动技术规范。

本文将介绍中国移动技术规范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一、背景中国移动技术规范的制定是为了应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

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之一,中国移动需要确保移动通信网络的性能和质量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与其他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的设备互相兼容。

二、内容中国移动技术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无线通信标准:包括GSM、CDMA、TD-SCDMA和LTE等无线通信标准的规范,包括网络规划、频率分配、信道参数等,以保证通信质量和覆盖范围。

2.网络架构规范:包括核心网和接入网的架构规范,确保网络的可靠性、容量和效率,以支持大规模用户的需求。

3.用户设备规范:包括移动终端、无线路由器等用户设备的规范,确保设备的兼容性、安全性和性能。

4.服务质量规范:包括数据传输速率、时延、可靠性等服务质量要求,以确保用户可以获得高质量的通信服务。

5.安全规范:包括网络安全和用户隐私的保护,以防止黑客攻击、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

三、意义中国移动技术规范的制定和遵守对整个移动通信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1.保障网络稳定性:通过制定技术规范,可以确保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通信故障的发生,提高用户满意度。

2.促进互操作性:技术规范的制定可以确保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能够互相兼容,提高整个网络的互操作性,同时也降低了设备的采购和维护成本。

3.推动技术创新:技术规范的制定鼓励设备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进行技术创新,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

4.提升行业竞争力:中国移动技术规范的制定和遵守将提升中国移动通信行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移动技术规范的制定和遵守对于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中国移动将继续保持在全球移动通信领域的领先地位,并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通信服务。

某某统 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某某统 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某某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企业对于信息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信息共享和优化业务流程,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成为了众多企业的必然选择。

本技术规范旨在明确某某统一信息平台的建设要求、技术标准和规范,以确保平台的稳定运行、高效使用和可持续发展。

一、平台概述某某统一信息平台是一个集成了多种业务系统和数据资源的综合性平台,旨在为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和员工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

平台将涵盖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等多个业务领域,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共享和交换。

二、技术架构1、前端架构采用响应式设计,确保平台在不同设备(如电脑、平板、手机)上都能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使用 HTML5、CSS3 和 JavaScript 等技术进行开发,实现页面的动态交互效果。

2、后端架构基于微服务架构,将平台的不同功能模块拆分成独立的服务,便于开发、维护和扩展。

后端采用 Java 或 Python 等编程语言,结合数据库管理系统(如 MySQL、Oracle)进行数据存储和管理。

3、数据存储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相结合的方式,关系型数据库用于存储结构化数据,如业务数据、用户信息等;非关系型数据库(如 MongoDB)用于存储非结构化数据,如文件、图片等。

4、缓存机制引入缓存技术(如 Redis),提高数据的读取速度,减轻数据库的压力。

三、功能模块1、用户管理实现用户的注册、登录、权限分配和个人信息管理等功能。

用户权限分为不同级别,如管理员、普通员工等,确保用户只能访问和操作其权限范围内的功能和数据。

2、数据管理提供数据的录入、编辑、查询、统计和导出等功能。

支持多种数据格式(如Excel、CSV)的导入和导出,方便与外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3、流程管理实现业务流程的定制、审批和监控等功能。

用户可以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自定义流程环节和审批人员,平台将对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记录。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
―GE环数量;
―成环率;
―超大环数量;
―长单链数量;
超大环按环上网元数≥13个网元统计(注:只包括环上的接入点,不包括环带链的接入点)
长单链按链上网元数≥5个网元统计(注:含某点下挂网元数≥5个网元)
统计时间
系统名称
10G环数量
GE环数量
成环率
超大环数量
长单链数量
2.2
应能对选定物理链路,进行指定时间段的实际流量统计分析,包括:
―物理资源分析
―逻辑资源分析
―流量监控及资源预警功能
―网络资源评估优化功能
二、
2.1
应能对选定网元,基于设备类型进行网元统计分析,包括:
―设备类型;
―数量;
-全部网元总数量。
报表样例:
应能对选定网元,基于网元所配置业务端口的最高速率,进行网元统计分析,包括:
―设备类型;
―数量;
-全部网元总数量。
报表样例:
报表样例:
应能对选定物理链路,进行配置流量统计分析,包括:
―统计时间;
―源网元;
―源端口;
―宿网元;
―宿端口
―端口速率
―承诺流量(CIR)
―承诺带宽利用率
―最大流量(PIR)
报表样例:
应能对选定物理链路,进行承载隧道/伪线统计分析,包括:
―统计时间;
―源网元;
―源端口;
―宿网元;
―宿端口
―端口速率
―承载的隧道数
—支持指定某资源对象进行独立窗口重点监控,实时显示流量趋势图。
2.4
支持针对所选PTN网络范围内资源进行合理性分析,输出分析结果,给出具体的优化方案。
对逻辑资源进行资源配置合理性分析,对实际流量超过配置流量(CIR)的异常链路资源,进行统计分析并。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通用功能分册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通用功能分册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通用功能分册1. 引言本文档是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技术规范的通用功能分册。

本文档旨在为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维护提供准确的技术规范和指导。

通用功能分册主要包括系统的基础功能和常用功能,涉及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等方面。

2. 功能概述系统的通用功能分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2.1 用户管理系统需要提供用户管理功能,包括用户的注册、登录、权限管理和密码管理等。

用户应具备不同的角色和权限,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访问和操作系统的相关功能和数据。

2.2 数据管理系统需要提供数据管理功能,包括数据的录入、查询、修改和删除等。

数据应具备一定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且能够进行合理的分类和组织。

2.3 系统设置系统需要提供系统设置功能,包括系统参数的配置、日志记录的设置和系统备份恢复等。

系统设置功能能够满足系统管理员对系统的运行状态和行为进行监控和控制。

2.4 权限管理系统需要提供权限管理功能,包括用户权限和角色权限的管理。

权限管理功能能够确保用户在系统中的访问和操作受到限制,以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5 报表生成系统需要提供报表生成功能,能够根据用户需求生成相应的报表和统计数据。

报表生成功能应具备灵活性和扩展性,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报表需求。

2.6 系统监控和性能优化系统需要提供系统监控和性能优化功能,能够实时监测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性能指标。

系统监控功能包括系统资源的利用率、服务的可用性和系统的响应时间等方面。

3. 系统需求系统的通用功能分册应满足以下基本需求:3.1 用户需求系统应支持不同类型用户的注册和登录,能够根据用户的角色和权限进行相应的功能展示和访问控制。

3.2 数据需求系统应支持大量数据的录入、查询、修改和删除操作,能够有效地管理和组织数据,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3 安全性需求系统应具备较高的安全性,能够对用户的登录和操作进行验证和控制,以防止非法访问和恶意操作。

中国移动统一DPI设备技术规范-LTE数据合成服务器设备规范v2.0.9-20141031

中国移动统一DPI设备技术规范-LTE数据合成服务器设备规范v2.0.9-20141031

T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D e e p P a c k e tI n s p e c t i o n E q u i p m e n t f o r C M C C(LT E D a t a C o m b i n i n g S e r v e r E q u i p m e n t P a r t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中国移动统一D P I 设备技术规范-L T E 数据合成服务器设备规范版本号:2.0.9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发布 ╳╳╳╳-╳╳-╳╳实施 QB-╳╳-╳╳╳-╳╳╳╳目录前言 (III)1范围 (4)2规范性引用文件 (4)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4)4系统架构 (5)4.1系统结构 (5)4.2接口功能 (6)5设备功能要求 (6)5.1数据处理功能 (6)5.1.1概述 (6)5.1.2XDR关联功能 (7)5.1.3XDR回填功能 (7)5.1.4MR数据处理功能 (7)5.1.5XDR合成功能 (8)5.1.6至指定系统数据生成功能 (8)5.1.7KPI指标统计功能 (8)5.1.8至上网日志查询系统数据生成功能 (8)5.2数据传输功能 (8)5.3数据存储功能 (8)5.4数据共享功能 (8)5.5防火墙采集前置机数据采集功能 (8)5.6接口质量监测功能 (9)5.7IPv6/IPv4的支持功能 (9)5.8其他功能 (9)6性能指标和可靠性要求 (10)6.1准确性和完整性要求 (10)6.2处理性能要求 (10)6.3数据缓存要求 (10)6.4可靠性要求 (10)6.5软件要求 (10)6.6硬件要求 (11)6.7可扩展要求 (11)6.8部署要求 (11)6.9冗余能力要求 (12)7接口要求 (12)8时间同步要求 (12)9网管要求 (12)9.1配置管理 (12)9.2设备状态管理 (13)9.3性能管理 (13)9.4安全管理 (14)9.5接口检测与校验 (14)10操作维护要求 (15)10.1可管理性 (15)10.2可维护性 (15)10.3易用性 (15)11网络安全要求 (16)12编制历史 (16)前言本规范对中国移动网内使用的深度包检测(DPI)设备的功能和性能提出要求,是部署统一DPI设备需要遵从的技术文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v1.0)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目录1总则11.1.概述11.2.适用范围11.3.起草单位11.4.解释权22应用体系架构32.1.两级架构32.2.统一信息平台的组成42.3.总体技术要求53展示平台63.1.域名规则63.2.登录流程73.3.访问安全控制73.3.1.认证83.3.2.加密93.3.3.授权93.4.个性化展现经管93.5.内容应用聚集103.6.系统性能要求104网络和接入平台114.1.全国互联广域网组织结构114.1.1.全国互联广域网拓扑结构114.1.2.广域网互联承载网络的选择124.1.3.全国互联广域网的路由134.1.4.全国互联广域网的网络安全134.2.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的网络组织结构134.2.1.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局域网134.2.2.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接入154.3.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的网络组织结构164.3.1.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局域网164.3.2.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接入184.4.IP地址规划194.4.1.IP地址规划原则194.4.2.IP地址规划方法204.4.3.IP地址规划要求215安全经管平台215.1.网络经管及网络安全215.1.1.网络系统经管215.1.2.网络安全225.2.系统经管及系统安全235.2.1.系统经管235.2.2.系统安全245.2.3.数据经管和安全255.2.4.防病毒266系统和环境要求276.1.系统要求276.1.1.主机设备276.1.2.操作系统276.1.3.存储备份设备286.1.4.网络设备296.1.5.数据库316.1.6.展示平台软件336.1.7.开发工具346.1.8.系统文档346.2.机房环境要求356.2.1.机房环境条件356.2.2.接地要求366.2.3.空调及电源361 总则1.1. 概述目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已成为世界第一大GSM移动电话运营商,并已经从提供话音和基本数据业务的单一业务运营者逐步转变为提供话音、数据、Internet及未来多媒体业务的综合业务运营商。

中国移动在企业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中逐渐确立以BOSS、NMS、MIS为核心的IT架构,在企业的运营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建设首先要加强现有应用系统的推广和新应用系统的建设,使企业信息化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与此同时,还必须进行应用系统平台的集中化和WEB化改造,实现接入的多元化,通过基础网络建设为扩展的应用提供更好的网络承载。

在此基础上,考虑目前由于不同的信息系统服务于企业的不同经管方向而形成企业的信息孤岛问题,需要进行企业IT应用和信息在表现层和应用层的重整;同时为了使企业的领导和员工更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和知识,完成各自的工作,需要进行企业IT能力和资源面向使用者角色的重构。

以上这些工作的完成将使中国移动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从目前的OA系统升级改造成为统一信息平台,为进一步扩展成为企业门户打下基础。

本规范是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建设的基本技术依据,用于宏观规范和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司的统一信息平台建设,保障系统建设的一致规范性。

1.2.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建设。

1.3. 起草单位本业务规范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负责起草。

1.4. 解释权本规范的增补、修订及解释权属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如中国移动在此之前的文件与本规范有矛盾,按此规范执行。

2 应用体系架构2.1. 两级架构中国移动的统一信息平台是移动企业员工访问内部资源内容的渠道与桥梁。

鉴于目前中国移动IT系统大多采用两级结构,各省公司的经管相对独立,中国移动的统一信息平台分为集团公司系统和省公司系统两级,各级系统既要针对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建设,又要遵守相同的技术规范,共同构成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

第一级2.2. 统一信息平台的组成统一信息平台包括:应用系统、展示平台、网络和接入平台、安全经管平台几个部分组成。

详见业务规范。

统一信息平台图 2统一信息平台组成2.3. 总体技术要求1、系统集中化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的建设将遵照集中化的建设原则。

各省公司以省公司为单位集中建设与经管。

已经采取分散方式建设的省公司进行集中化改造。

2、平台WEB化统一展示平台和各个应用系统统一采用WEB方式建设。

对于已经建成的基于C/S结构的系统,各级移动公司应完成将C/S系统转变为B/S系统的改造。

3、接入多元化各级移动公司应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为用户提供GPRS、WLAN等多元化的接入方式,扩展信息访问的时效性,真正实现信息的使用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实现对统一信息平台的访问。

3 展示平台3.1. 域名规则中国移动域名系统包括内部网的域名系统和外部网的域名系统。

为CMCC在NIC注册的唯一官方使用的外部域名,其解读由CMNET负责。

中国移动展示平台采用多级域名来标识。

根域名定义为cmcc。

省公司域名为:应用名.省份编码.cmcc省份的编码如下表:集团公司域名为:应用名. hq.cmcc。

各省公司需要增加对集团公司的域名解读,集团需要增加对31个省公司的域名解读。

3.2. 登录流程用户的登录过程如下图:图 3 展示平台登录流程3.3.访问安全控制中国移动的企业展示平台的目标用户是集团公司和省公司的内部员工,而展示平台所承载的应用与内容信息大多数都是企业敏感信息,安全传输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基于互联网/内联网的网络应用安全问题,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考虑;而展示平台的设计与部署,也应该从如下三个方面设计从而确保展示平台的应用层系统安全。

安全方面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身份的伪装,即一些人伪装成信息的发送者或接受者。

如果在通讯之前,强制验证对方的身份,那么别人伪装的机会就大为减少。

在本期展示平台的建设中,为支持集团公司和省公司之间的互访,使用者访问展示平台采用静态密码的认证方式,主要包括下列手段:▪LDAP。

展示平台利用外部的目录服务系统作为本身的认证机制,如果用户通过了外部目录服务的认证,展示平台则认为此用户认证通过,允许进入展示平台。

这种认证的好处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认证系统,投资较小。

▪RADIUS。

展示平台利用外部的拨号认证系统作为本身的认证机制,如果用户通过了外部拨号认证系统的认证,展示平台则认为此用户认证通过,允许进入展示平台。

这种认证的好处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认证系统,投资较小。

▪UNIX。

展示平台利用所安装UNIX环境的认证系统作为本身的认证机制,如果用户通过了UNIX认证系统的认证,展示平台则认为此用户认证通过,允许进入展示平台系统。

这种认证的好处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认证系统,投资较小。

▪Microsoft Windows/NT domain。

展示平台利用一台Windows domain认证系统作为本身的认证机制,如果用户通过了它的认证,展示平台则认为此用户认证通过,允许进入系统。

这种认证的好处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认证系统,投资较小。

用户名、密码命名规则如下:●集团公司用户的命名规则name@cmcc,name为用户姓名汉语拼音全拼。

●省公司用户的命名规则name@省份编码.cmcc,name为用户姓名汉语拼音全拼。

●密码密码长度应在6位以上,由英文字母、数字组成。

从展示平台到用户的终端设备之间的加密链路,是对合法用户(通过认证的中国移动员工)通过展示平台与企业内部敏感信息之间交互的重要保护,保障敏感信息不被盗用---被非法盗取的信息经过加密,对于盗用者毫无意义。

对于中国移动内部的敏感信息,例如统计查询等应用,应根据情况考虑展示平台到用户终端设备之间的加密问题。

3.3.3.授权应用访问授权解决的问题是,当用户成功登录系统后,可以访问那些应用。

如果用户越权登录,展示平台应该拒绝他的连接请求,并将该用户的操作记录在日志中;经管员可以通过分析日志了解系统的工作情况。

3.4.个性化展现经管(1)多种信息格式展现功能作为企业资源的访问渠道,其内容展现应支持多种访问设备,包括:●台式机/便携机●PDA●移动电话等。

同时,展示平台的内容展现应支持不同的信息浏览工具软件,并提供不同的信息展现描述格式,如HTML、WML、cHTML等。

(2)个性化内容展现经管功能用户在成功地登录系统后,展示平台负责根据预先设之的需要展现的内容定义,从相应的应用或信息源,形成相应的桌面内容展现给用户。

展示平台在信息提供的处理过程中,可根据用户角色分类定义不同的信息推送内容。

在鉴别访问者的用户角色后,系统将自动根据规则设置推送信息。

员工可以自行订阅需要获取的信息,系统将根据用户的设置定期向用户发送被订阅的信息。

此外,员工可以针对自身喜好,定制信息浏览的界面布局,创建自己的个人工作台,以方便浏览。

个性化服务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系统角色经管;▪模板/主题风格;▪布局经管;▪内容的选取与定制。

除了用户能够自己来构造个性化的桌面环境,还可以由展示平台的经管者来为用户配置。

3.5.内容应用聚集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展示平台建设,是以将企业分散的应用和内容进行聚合,方便集团员工访问为目的。

系统主要应支持如下的应用/信息类型:▪基于HTML和XML的静态数据。

▪基于Web的内容和服务提供者▪聚集模块应该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I)以方便实现其他的内容聚集,方便聚集其它类型的内容、服务提供应用源。

在内容应用聚集的实现过程中,系统通过对下列信息的经管,实现在展示平台中提供一定的访问处理手段,并使不同角色/权限的用户在角色/权限允许的范围内访问相应的内容和应用资源:▪用户的安全信息▪用户对应用资源的访问策略和权限信息▪系统的资源配置信息3.6.系统性能要求各系统在并发用户数在最高峰值时,响应时间不超过10秒(除去网络延迟因素)。

4 网络和接入平台企业统一信息平台的网络组织由两级系统构成: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的网络组织,负责集团公司展示平台及应用系统的网络服务和集团公司到各省的广域网连接;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的网络组织,负责省公司展示平台及应用系统的网络服务,省会到地市公司节点、地市公司节点到县级节点的网络组织,负责提供地市公司员工到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和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的网络访问。

4.1.全国互联广域网组织结构4.1.1.全国互联广域网拓扑结构中国移动企业统一信息平台的全国互联广域网包括从集团公司到省公司、从省公司到地市公司的两级结构。

根据中国移动企业统一信息平台的业务架构,全国互联广域网采用两层星型结构。

省公司之间的网络通信访问通过集团公司进行路由。

应充分考虑网络的可扩展性,易于经管,保证服务质量、安全可靠及与其它网络的互联互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