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艺术发展阶段论
黑格尔绝对理念名词解释
黑格尔绝对理念名词解释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是德国哲学家,被认为是现代哲学的重要思想家之一。
他的绝对理念(Absolute Idea)是他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本文将对黑格尔绝对理念进行详细解释。
1. 绝对理念的定义绝对理念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概念,也是他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
它代表了一种全面而完整的真理观和世界观。
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是一切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它包含了一切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2. 绝对理念的特点2.1 全面性绝对理念具有全面性,它包括了一切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涉及到自然界、人类社会等具体领域,还包括了各种思想、价值观等精神层面。
2.2 内在联系绝对理念中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黑格尔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辩证关系。
绝对理念将这种内在联系体现得淋漓尽致。
2.3 发展性绝对理念具有发展性,它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通过历史的发展逐步实现自己,并最终达到完美的状态。
3. 绝对理念与黑格尔哲学体系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由低级概念逐渐升华为绝对理念的过程。
他认为,人们通过感性认识和概念思维逐渐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最终达到对世界真理的全面认识。
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包含了三个主要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逻辑学探讨了思维、概念和辩证法等基本问题;自然哲学研究了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精神哲学则关注人类社会、艺术、宗教等精神层面。
在这个体系中,每个阶段都包含了一系列的概念,这些概念逐渐升华为更高级的概念,最终达到绝对理念的境地。
绝对理念是整个哲学体系的顶点,它将前面各个阶段中的要素统一起来,并揭示了世界的真理和本质。
4. 绝对理念与现实世界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不仅是一种哲学思辨的结果,也是现实世界中存在和发展的根源。
他认为,现实世界是绝对理念在时间和空间中具体表现出来的结果。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美学》黑格尔(Hegel1770-1831)是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
主要著述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美学》等。
(一)哲学思想: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绝对理念”(绝对精神)。
它是超自然、超人类的一种“宇宙精神”,是整个宇宙的,而非个人、非人类的,在人与自然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
它是宇宙之源,自然、人类及人的各种思维现象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也就是说它是先于自然和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客观普遍的思维,它是世界之源,又是世界的主宰。
世界的历史就是宇宙精神自我生成、自我运动的历史。
这个“宇宙精神”(绝对精神、理念)经历三个发展阶段:逻辑阶段:绝对精神以抽象纯粹的逻辑概念存在。
自然阶段:绝对精神以自然形式、外在的物质形式存在。
精神阶段:“绝对理念”以人类精神的形式存在。
黑格尔又进一步把人类精神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三个层次。
主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个人意识。
客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为各种制度、法律、道德、伦理等普遍力量。
绝对精神: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宇宙精神的最高发展阶段,回复到自身,这时它才是自由的、独立自足的。
绝对精神包括:艺术、宗教、哲学。
艺术以直观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
宗教以想象象征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
哲学以思想的形式、自由思考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假设了超自然的宇宙理念的存在,并将其作为世界之源,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但他的哲学包含着辩证法的合理内容。
(二)《美学》的基本内容: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确切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研究范围就是艺术、美的艺术。
1、美的本质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来表现。
因为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个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所以艺术去符合艺术概念的实际作品中所达到的高度和优点,就要取决于理念与形象能互相融合而成为统一体的程度。
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精神观
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精神观
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精神观是其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黑格尔认为,绝
对精神是普遍存在的、包容一切的绝对实在,是世界发展的动力和原则,是神圣、理性和自由的统一体现。
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包含三个方面:艺术、宗教和哲学。
艺术是绝对精神
的最初阶段,通过形象的艺术作品展现出绝对精神的内在本质,表达出情感和美感。
宗教则是绝对精神的第二阶段,通过信仰和神圣的体验,实现对绝对精神的崇拜和追求。
最终,哲学则是绝对精神的最高阶段,通过思辨和理性的方式深刻认识和表达绝对精神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在黑格尔哲学中,绝对精神是整个世界发展的动力和内在规律。
黑格尔认为,
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而这一切的变化都在绝对精神的推动下进行。
绝对精神以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为核心,通过历史进程实现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
在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中,黑格尔强调了理性和自由的重要性。
理性是绝对精
神的重要属性,通过理性的认识和思维,人类能够认识世界、自我和绝对精神的运动。
而自由则是绝对精神的最高表现,通过自由的选择和行动,人类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命运。
绝对精神观在黑格尔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整个哲学系统的核心
概念,也是黑格尔对世界和人类发展的深刻思考和洞察。
通过对绝对精神的研究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社会和世界,实现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价值和意义。
黑格尔艺术哲学
黑格尔的艺术哲学总认:黑格尔的艺术哲学的基本命题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在黑格尔看来一切作品,好的作品应回归到绝对精神、理念这个层面,只有天才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才能是艺术理想,而那些平庸作家的心灵是有限的,畸形的。
它们不能代表绝对理想,他们创作的作品不可能是艺术理想。
总之,只有形象与理念的完美结合才是艺术理想,且理念占主导地位。
一关于艺术理想的本质特征:A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是艺术理想的本质特征黑格尔认为“艺术诉诸人的感官”,具有鲜明的形象才能被感官接受和欣赏,须是“符合理念而现为具体形象的现实”是否具有形象鲜明性和可感性,是艺术理念和科学、哲学理念相区别的显著标志。
理性:艺术的理想本质就在于这样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形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
B 艺术理想是普通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有机统一黑格尔说:作为现实的理念,美的理念才能存在,而理想的现实性,只有在具体个别事物里才能得到。
因此,艺术作品所提供观照的内容,不应该只以它的普遍性出现,这普遍性必须经过明晰的个性化,化成个别的感性东西。
C 矛盾冲突和和悦静穆的统一黑格尔认为,艺术不是表现那些无关宏旨的事情,他对田园牧歌之类的作品是评价不高的。
他认为艺术应表现人生的重大课题,表现心灵各侧的对立统一,描写矛盾冲突,描写心灵对立方面的斗争目的,应该是表现心灵的无限和自由,表现“心灵从对立矛盾中挣扎出来”,回到统一。
二理想性格的主要特点A 丰富性、整体性黑格尔认为,现实的人是具备各种属性的整体,不是某种抽象观念的化身,黑格尔认为理想性格的每一个方面都有来自绝对理念,来自诸多神。
B 主导性、明确性黑格尔认为理想人物性格是丰富的整体,同时他强调,作为理想性格,有一个更迫切的要求,就是性格有特殊性和个性,因此,“性格的特殊性中应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方面”从而在丰富性中显出明确性。
理想人物性格,应该是一种特定情致主导的丰富性,因而具有明确的突出性格特征。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艺术的关系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艺术的关系作者:王昕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6期绝对精神的本质是什么?绝对精神是德国黑格尔用语。
在黑格尔哲学中,绝对精神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某种宇宙精神,这种精神实为一种逻辑思维,是脱离了人并与客观世界相分离的,只以概念形式表现出来。
绝对精神是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着的实在,是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和核心,万物只是它的外在表现。
绝对精神是一种活生生的、积极能动的力量。
黑格尔认为,精神从来没有停止运动,它永远是在前进运动着,精神的辩证运动就是“概念的内在发展”。
精神由于自身包含着内在矛盾,使它不断地自我否定而向前进展。
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经历三个大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
第一阶段是逻辑阶段:在自然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它是纯逻辑概念的自我推衍;第二阶段是自然阶段:绝对精神外化为自然界:第三阶段是精神阶段;绝对精神自我否定,转化为精神并返回自身。
先后表现为主观精神,即个人意识,客观精神,即社会意识,绝对精神,即返回自身。
精神具有一种神性,它是神在世间最高贵的体现。
当神在人类精神中完全展现自己的时候,必定是以一种精神的形式出现.如果神是精神,而世界又是神的产物,那么很显然,世界也就是精神的产物。
这种“精神”是独立于我们所有人的,甚至独立于所有事物的。
它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着的一种精神性的本原。
这就是“绝对精神”.物质的东西看到的只是“现象”,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们本质上都是精神的。
黑格尔的艺术观则认为艺术美的本质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感性观照”的形式就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艺术是绝对精神某一阶段的外在表现。
第一,美或艺术是理念、概念与客观实在的统一。
这种美的理念,便是概念与实在、普遍与个别、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第二,美或艺术美的本质是理念与感性显现的统一。
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首先,艺术存在于人类自我意识中的第三阶段:“绝对精神阶段”,在绝对精神阶段中,人类对真理的认识由艺术到宗教到哲学,艺术是通过使用感性手段来呈现真理的最初阶段,只有发展到哲学阶段,人类的主体、客体、感性与理性才得到统一。
绝对理念
绝对理念黑格尔哲学素来难以表述,一般哲学史书籍,也只能描述一个轮廓。
要进一步了解它,需要长期阅读、玩味,很短时间内,想“弄明白”,很难。
黑格尔“设想”了一个“绝对理念”,作为自然与精神的内在的“纯粹本质”,他的《逻辑学》一书,就是对这个“绝对理念”内在诸规定(或范畴)的体系化的推演,在这里“绝对理念”仅仅是纯思维,自然是它外在化,精神乃是它的自身回归。
黑格尔把“绝对理念”当作了“上帝”的真正本质,同时,也把它比喻为植物的种子,来“形象”解释“绝对理念”的自我发展。
黑格尔把整个哲学史,看作是“绝对理念”在历史性时间进程的自我发展与显示,而他自己的哲学,就是这个自我发展与显示的“顶峰”,哲学史上的种种理论,都是合乎逻辑地从一个阶段或一个环节向另一个阶段或一个环节发展,即按照他的《逻辑学》所演绎的那样发展,如果不合乎他的《逻辑学》所演绎的那样发展,那就是纯粹偶然现象。
至于东方哲学,在他看来,还不是哲学。
从古希腊人提出“纯存在”这个哲学范畴开始,作为哲学理论的“逻辑的理念”,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历程,最终到了黑格尔本人那里,“绝对理念”的全部的“逻辑规定(范畴)”都在一个完整的体系里表达出来了。
黑格尔拿种子作比喻:如果我们不观察种子从它发芽、生长、成熟的全部过程,就不能真正了解种子。
种子在发芽、生长、成熟的全部过程产生的很多东西,可以看作是预先“含蕴”在种子之中的。
“绝对理念”像种子一样,从“纯存在”开始它的发芽、生长、成熟的全部过程,进而是“本质”、“概念”,最终为“绝对理念”。
《逻辑学》正是分为“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概念论”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绝对理念”。
黑格尔说:种子有发展它自身的冲力,它不能忍受只处于自在的情况。
这冲力就是矛盾:即它只是自在的而又不应是自在的。
这冲力发挥其自身为存在(自为存在)。
“绝对理念”也一样,由于内在的“冲力”,即内在的“矛盾”,乃是它自身发展的内在因素,也要从自在的状态发展为自为的状态。
西方文论总结资料
西方文论一、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1、重要概念:美:“美感〞、“魅力〞、“和谐〞艺术:泛指人类的创造活动,并且根据消耗体力的程度来区分高低,轻那么自由。
摹仿:最初意义为宗教祭祀活动中激情的表达,后来德谟克利特将其称为摹仿自然,亚里士多德后为借鉴古人。
净化〔宣泄〕:通过歌舞乐将内心的激情摹仿出来,灵魂得到解脱净化。
〔亚里士多德〕2、前柏拉图时代的美学和文论毕达哥拉斯学派:时间及政治主张:公元前六世纪兴起,主掌智慧与权利应当合一。
主要观点:数即宇宙,万物的起源是一,强调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描绘的准确性。
道德目的:将世界化为数字的秩序。
以和谐的比例安排生活到达净化。
〔第一次出现净化〕审美理想:一定比例或者对称〔“恰当排列〞〕——最根本的美学命题。
特殊提醒:1、心灵秩序与宇宙秩序的对应产生审美愉悦。
2、人类心灵对宇宙和谐的感知才能,成为摹仿成功的原因。
赫拉克利特:以一种独立的角度深化了毕达格拉斯学派的和谐说,强调“对立产生和谐〞〔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解〕。
“艺术为人的自然。
〞德谟克利特:摹仿以自然为对象,追随自然,主张“经历〞创作论,不强调“神赐灵感〞。
智者学派:由自然哲学转向人类哲学,强调在主观性相对性感觉的审美体验。
普罗塔哥拉斯:美的相对性阐述“人是万物的尺度〞,没有绝对的美丑。
高尔吉亚:西方文论史上第一个讨论“艺术幻觉〞问题的人,由于其自身的不可知论,认为艺术只能制造幻觉,或者欺骗。
苏格拉底:1、对于美的普遍性认识与讨论,用否认的方式渐进地定义“美〞。
2、论辩方法:反问〔抓住对方谈话中的矛盾,迫使对方成认自己对原以为熟悉的事物一无所知〕、归纳〔归谬或者证伪,对片面见解的层层否认〕、诱导〔助产,通过启发和比喻,诱导〕、定义〔概括性质的说明〕。
3、目的:提醒真理,探求“善〞本身。
在社会之中便是道德。
“知识即道德,无知即罪恶,道德即幸福〞〔认识和实用的利己主义——尼采〕——典型的功用论。
4、美与善的关系:美中必然蕴含着善。
黑格尔绝对精神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三部分是“精神哲学”, 其内容是对“绝对精神”在其自我发展过程中第 三个基本阶段——精神的描述。精神是纯概念、 纯范畴与自然、物质的统一,它既不象在自然阶 段中处于一种格格不入的状况下,也不象在逻辑 阶段中处干一种绝对抽象的状态,它是两者的结 合,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 一基本阶段中“绝对精神”也通过三个阶段而发 展:“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是无限的、完全自由的、神圣的精神。 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着一种精神 或理性,这种精神既不是一个个人的精神,也不是人类的精 神,而是整个宇宙、整个世界的精神,因此,黑格尔把这种精 神称之为“绝对精神“或世界精神”,说它是全部现实世界的 灵 魂,是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源泉;世界上任何现象,无论自然 的、社会的以及人的思维的现象,都是它的表现,都是从它派 生出来的。 黑格尔往往把“绝对精神叫做上帝,但他所说的上帝并不是具 有个别人所具有的那种人格,因为上帝不是有限的个人;说上 帝有人格,那也只是说上帝是精神,并且只是说上帝是完全的 精神,而不是说上帝是有限的精神。
“绝对精神“”的意识或认识分为三个阶段,即艺 术、宗教、哲学。这三者的内容和对象都是“绝 对”,只是就认识“绝对”的形式而言才有区别。 • 艺术是认识“绝对”的第一个形态,艺术是对精 神、思想自身的一种感性直观的认识。 • 宗教是对精神、思想自身的一种敬畏和崇拜;宗 教高于艺术。 • 而哲学又高于宗教,因为哲学乃是以适合于精神、 思想自身的形式——概念——而认识自己。“哲 学是宗教与艺术的统一。”它使艺术的外在方式 通过宗教而成为“自我意识着的思想”,使二者 中被分散了的东西结合为一个整体。
“绝对精神”在自然阶段中所表现的形式,不是过去 那种纯概念的形式,而是感性事物的形式。黑格尔在 “逻辑学”中所说的,是不沾染丝毫现实的纯思想、 纯概念的运动。但但自然哲学”中,思想、概念则披 上了自己所建立起来的自然的、物质的外衣而成为有 外壳包藏着的思想、概念了。因此,在这个阶段中 “绝对精神”乃是在自然、物质背后秘密地进行运动 和联系。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在自然阶段中经历着下列三 个阶段:“机械性“物理性“和”有机性”。
第二节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艺术发展阶段论
西方文论-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首页•课程简介•教学团队•教学内容o教学大纲o课程讲义o课后习题o期末考试•教学手段o教学导引o问题解答o教学交流o师生互动o相关批评术语•教学条件o教材及参考书o教学材料o教师文库o相关网站•教学成果o现场教学o教改研究o课程评价第二节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艺术发展阶段论一、“绝对理念”的自我发展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已经包含了其《哲学全书》(《逻辑学》又称《小逻辑》、《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基本轮廓。
这实际上也就是黑格尔对“绝对理念”之自我发展的描述。
所以马克思将《精神现象学》称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称为“黑格尔的圣经”。
“绝对理念”是黑格尔的基本概念,又译为“绝对精神”、“世界精神”等。
在他看来,一切都是“绝对理念”的不同形态,自然界如此,人的精神世界同样如此。
整个世界其实都体现着“绝对理念”的自我发展。
“绝对理念”既是世界的起点,也是世界的目标。
“绝对理念”的发展被黑格尔分为三个阶段。
“逻辑阶段”是“绝对理念”以纯粹思维的形式而存在的阶段。
这时除去抽象的逻辑概念之外,还没有任何可以把握的经验内容,所以一切都只能是逻辑学研究的对象。
其中可以包括关于“存在”、“本质”和“概念”的研究。
存在论是关于“有”的讨论。
而最纯粹的“有”的概念,必然是没有任何具体内容的“纯有”,否则就不能作为真正的开端。
而不包含任何具体内容的“纯有”,其实也就是“无”。
这被称为“一方直接消失于另一方的运动”。
“质”和“量”的概念也是如此:“质”是“存在”不可缺少根本内容,而“质”的规定又离不开“量”的限制;突破一定的“量”也就导致新的“质”。
在二者的矛盾和变易中,毫无规定性的东西获得了一定的“尺度”和特征,从而成为“存在”。
这样的存在论,被认为是黑格尔关于“质量互变规律”的论证。
本质论是从存在论发展而来。
如果说存在论是通过“一方直接消失与另一方”来证明“存在”,那么本质论更强调各种对应范畴之间的相互联系。
西方文论总结资料
西方文论一、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1、重要概念:美:“美感”、“魅力”、“和谐”艺术:泛指人类的创造活动,并且根据耗费体力的程度来辨别高下,轻则自由。
摹仿:最初意义为宗教祭祀活动中激情的表达,后来德谟克利特将其称为摹仿自然,亚里士多德后为借鉴古人。
净化(宣泄):通过歌舞乐将内心的激情摹仿出来,灵魂得到解脱净化。
(亚里士多德)2、前柏拉图时代的美学和文论毕达哥拉斯学派:时间及政治主张:公元前六世纪兴起,主掌智慧与权力应当合一。
主要观点:数即宇宙,万物的起源是一,强调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描述的精确性。
道德目的:将世界化为数字的秩序。
以和谐的比例安排生活达到净化。
(第一次出现净化)审美理想:一定比例或者对称(“恰当排列”)——最根本的美学命题。
特殊提醒:1、心灵秩序与宇宙秩序的对应产生审美愉悦。
2、人类心灵对宇宙和谐的感知能力,成为摹仿成功的原因。
赫拉克利特:以一种独立的角度深化了毕达格拉斯学派的和谐说,强调“对立产生和谐”(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解)。
“艺术为人的自然。
”德谟克利特:摹仿以自然为对象,追随自然,主张“经验”创作论,不强调“神赐灵感”。
智者学派:由自然哲学转向人类哲学,强调在主观性相对性感觉的审美体验。
普罗塔哥拉斯:美的相对性论述“人是万物的尺度”,没有绝对的美丑。
高尔吉亚:西方文论史上第一个讨论“艺术幻觉”问题的人,由于其自身的不可知论,认为艺术只能制造幻觉,或者欺骗。
苏格拉底:1、对于美的普遍性认识与探讨,用否定的方式渐进地定义“美”。
2、论辩方法:反问(抓住对方谈话中的矛盾,迫使对方承认自己对原以为熟悉的事物一无所知)、归纳(归谬或者证伪,对片面见解的层层否定)、诱导(助产,通过启发和比喻,诱导)、定义(概括性质的说明)。
3、目的:揭示真理,探求“善”本身。
在社会之中便是道德。
“知识即道德,无知即罪恶,道德即幸福”(认识和实用的利己主义——尼采)——典型的功用论。
4、美与善的关系:美中必然蕴含着善。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艺术的关系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艺术的关系1. 引言1.1 黑格尔对艺术的理解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精神的最高形式之一,是通过形象和符号来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产物。
艺术作为绝对精神的表现形式,具有超越感性和理性的特质,能够超越现实世界的限制,进入精神世界的领域。
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人们可以感受到绝对精神的存在和力量,进而提升自身精神的境界和品位。
在黑格尔看来,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度集中和升华,是通过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来揭示绝对精神的独特方式,是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艺术的体验和欣赏,人们可以感悟到绝对精神的存在和意义,进而认识到自身精神的价值和境界。
1.2 绝对精神与艺术的关系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绝对精神的展示和表现。
在他看来,绝对精神是整个世界发展的内在原则,是超越个体意识和客观世界之间对立的综合体。
艺术作为绝对精神的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艺术作为绝对精神的表现形式,是人类思维和创造力的产物,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
通过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绝对精神的力量和魅力,体验到超越物质世界的情感和思想。
艺术不仅展示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想象,更表现了绝对精神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在黑格尔看来,艺术之美在于它能够超越感性形式,达到哲学和宗教的领域,表现出绝对思维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绝对精神与艺术的关系密不可分,艺术是绝对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艺术,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绝对精神的内涵和意义,体验到灵魂深处的激动和震撼。
在黑格尔的理论体系中,艺术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和使命,成为绝对精神的具体呈现和表达。
2. 正文2.1 黑格尔对艺术的分类黑格尔对艺术的分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形式艺术和思想艺术。
形式艺术主要表现为具体形态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音乐等,这些艺术形式通过感性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观念。
黑格尔认为形式艺术是绝对精神的初级表现形式,它通过感性的形式使观众能够直接感受到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和意念。
黑格尔哲学美学
黑格尔哲学美学黑格尔(Hegel, 1770-1831)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的重要代表。
他的美学观点是建筑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辩证法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要了解他的美学思想必须从这里起步。
一(黑格尔哲学体系1( 黑格尔的理念。
黑格尔反对康德的二元论和关于“物自体”不可知的假设。
他认为,不存在所谓的“物自体”,没有什么是不可知的,因为人的认识可以由现象达到本质。
但是,本质是普遍的,一般的东西,它不能由感觉,只能由思想加以把握,因此,世上的万事万物虽然存在着,但只是现象,并不真实,只有现象背后的思想才是事物的本质和真实,而现象只不过是思想的显现。
这种构成万事万物的本质的思想他称之为理念。
柏拉图的理念是超然于感性世界之外的,而黑格尔的理念就客观存在于感性世界之中。
2(黑格尔的理念的辩证运动理念的辩证运动是按照正、反、合的三段式进行的。
形而上学主张非此即彼,正与反之间有一道鸿沟,黑格尔认为,正与反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正”如果离开“反”则无规定性,不真实。
“反”是对“正”的否定,但它不是简单的消极的否定,而是正的一个内部环节,正本身就潜含着反,只有看到正反之间的联系,把两者统一为合,达到否定之否定,这样才能对事物有全面、具体、真实、深刻的认识。
所以黑格尔强调理念的具体性,他给理念下的定义是:“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两者的统一。
”?这里概念是正,实在是反,两者的统一就是合。
理念依照正、反、合三段式辩证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理念自发生,自否定,自认识的过程,现实世界的发展本质上不过是理念的逻辑发展,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主观概念的辩证法。
正是依据这种辩证法,黑格尔从理念推演出自然和社会。
他把整个世界的发展分为三大阶段:(1)逻辑阶段:理念尚未体现于自然和社会,只是纯思想、纯概念。
(2)自然阶段:理念取得感性事物的形式,成为“自在”。
(3)精神阶段:理念体现于人的精神或社会历史,它克服了逻辑阶段和自然阶段的片面性,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成为“自在自为的存在”,即达到了理念的自我认识。
西方美学史(黑格尔)
黑格尔(HEGEL)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3点)基本内容:理念是绝对精神,是最高的真实,是艺术的内容;就内容而言,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表现绝对精神或“真实”的,三者的不同在于表现形式,其中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是一种自否定的辩证过程。
显现的结果就是艺术作品,在艺术作品中,人们可以从一种有限事物的感性形象中窥见到无限的普遍真理。
因此,艺术寓无限于有限。
哲学表现绝对精神是间接的,即从感性事物上升到普遍概念,用的是抽象思维,宗教介乎于两者之间内容与形式的一致以及。
形式的缺陷起于内容的缺陷,艺术作品的表现越越美,其内容和思想越具有深刻的内在真实。
1.基本原则:理性与感性相统一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从(黑格尔)对美的定义可以看出,(黑格尔)既肯定艺术的感性因素,又肯定艺术的理性因素。
他将理性放在艺术的首要地位,认为艺术在诉之感性的同时更要诉之心灵,即强调思想性在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但另一方面,(黑格尔)又反对艺术的抽象公式化,他指出抽象的思想在艺术作品中应该以有血有肉的感性具体形象来体现,这便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2 .黑格尔强调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以及内容的作用。
内容就是理性因素,形式就是感性形象。
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并且内容决定形式。
这是对形式主义美学的有力批判。
3.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理性在人的精神方面是以主观的、内在的形式存在的,它的对立面是客观的外在的现实。
因此,理性观念必须通过自否定的辩证过程,才能达到主客观统一、内外在统一,才能成为有生命的现实存在。
艺术就是将主观的内在理性观念通过客观的外在感性形式表现出来。
局限性:(黑格尔)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理性概念,而非现实具体的生活,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表现。
总结:“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包括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高度概括性。
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芽在自然界与人的关系中,自然界成为人认识的对象,人将自身的理念作用于自然,形成人化自然。
黑格尔美学思想(完整梳理)
黑格尔美学思想(完整梳理)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学思想,首先应了解其哲学体系。
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是在接受与批判康德的哲学而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体系。
从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可以看出他受康德范畴说所得到的启发,并且肯定了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统一。
黑格尔从康德的范畴说得到以下观点:(1)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哲学以一些普遍的范畴而推演出来;从此可见万事万物都是理性的存在的。
(2)范畴与感性的事物结合就产生了人的认识与现实世界。
这种逻辑推演的过程即是人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通过这个观点,黑格尔进一步得出真实的世界的演变即是思想的演变、哲学的演变。
从这两个观点可以窥探黑格尔是如何走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正是在于其认识现实世界的产生及演变的过程中,过分的拔高了范畴的作用,从而产生了他所说的“理念”。
黑格尔在《美学》的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中就给出了理念的定义: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对于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范畴“理念”,是由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所统一的产物,这个统一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概念是理念处于抽象的状态,只涉及物的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且不真实的,它是在于理性应存在而实际未存在的抽象物,它具有理念的潜在性,而作为概念的反面,实在只是概念所代表的个别的事物,这就否定了概念的普遍性,即概念存在自身“设定”了它的对立面来“自否定”,但这种对立不是永恒的,不是消极的。
对立是为了统一,否定是为了再否定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的肯定。
这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启示,矛盾存在并不是消极的,矛盾的存在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而升华即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实体相对于概念来说,它仅是个别事例,也就如同概念单独存在时相同,它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只有与概念结合时,而再否定则统一成理念,即黑格尔所说的,概念借实在的“中介作用”。
黑格尔的艺术观
黑格尔的艺术观黑格尔把人类艺术史分为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
这是一种很有创造性的分类方式,是黑格尔将自己的哲学观、历史观映射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的结果。
(一)黑格尔认为人类艺术的第一个阶段和第一种类型是——象征型。
象征型艺术是艺术的开始,黑格尔称之为“艺术前的艺术”。
在这个历史阶段,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还很幼稚。
首先理念本身还不确定,还很含糊,它没有办法给自己找到一个“正确的艺术表达方式”,只能先对付对付。
对付的办法就是先找到一个说的过去的形式,先把自己表达出来再说,这就是“象征”。
最典型的象征型艺术是建筑,尤其是古埃及建筑。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建筑都是空间体积最大、使用物质材料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
但我们却并不容易弄清楚它的内涵是什么,比如天坛是圆的,象征着“天圆”,地坛是方的,象征着地方。
象征确实是建筑艺术中通常使用的手法,尤其是那些具有政治性、宗教性、纪念性的建筑,总是会这样去做。
但象征是靠不住的,红色可以象征欢迎(红地毯),也可以象征拒绝(红灯),所以黑格尔说“象征在本质上是双关的或模棱两可的”。
在这个历史阶段,人类刚刚摆脱梦寐状态,精神还没有达到自觉,因此,黑格尔认为,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象征型艺术就要解体,让位于较高类型的艺术。
(二)黑格尔认为人类艺术的第二个阶段和第二种类型是——“古典型艺术”。
古典型艺术的特点是内容与形式的完全统一。
既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在古典艺术这里,内容和完全适合内容的形式达到独立完整的统一。
因此形成一种自由的整体。
最典型的古典艺术是雕塑,尤其是古希腊的人体雕塑。
古希腊的人体雕塑非常完美的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也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这里稍微讲一下古希腊的雕塑。
在西方文化中,艺术和宗教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
古希腊的宗教是“美和艺术的宗教”(马克思和黑格尔语),它的特点就是“人神合一”,人就是神,神就是人。
人和神的区别,只在于神比人更高大,更完美,更长寿。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绝对观念又称“绝对理念”。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用语。
指绝对精神发展的第一阶段即逻辑阶段中的最后的和最高的概念。
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出现之前,绝对观念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他的《逻辑学》就是对这个过程的描述。
绝对观念从一个最虚空的范畴——“存在”开始,一步步地向前发展,每一步都比前一步更具体、更深入,因而也就具有更大的真理性。
绝对观念是观念自身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最后阶段,是绝对的全部真理,此前的逻辑范畴和发展阶段都是绝对观念这个“全体”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段。
绝对观念是哲学的唯一对象和内容。
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既然是最高的范畴,是顶峰,也就绝对地超脱了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一切矛盾都和解了,再不需要任何发展了;要发展,就要按着辩证法的规律转化成它的对立物——自然界。
黑格尔把认为客观存在所决定的逻辑概念、范畴看作世界和人类未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精神实体,并由此外化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实质上是上帝创世说的中世纪宗教哲学的翻版,曾多次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批判。
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又着重指出,黑格尔的巨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试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对以后的哲学家是有影响的。
如杜林的“世界模式”论,主要来自黑格尔的“绝对观念”。
在黑格尔哲学中,绝对观念有时和“绝对精神”通用。
精神在本质上,通过对于自然和对于自身的扬弃而到达自由,所以精神的本质即是自由。
“它能够忍受它的个体直接性的被否定,能够忍受这无限的痛苦,即是说,它能在这个否定性中肯定的保住自己并成为自身同一的。
这种可能性就是精神的既抽象而又在自身中自为存在着的普遍性。
”1、绝对者即精神。
便是黑格尔之所谓绝对精神。
无论是自在的实体存在还是自为的主体都仅仅是片面的而不完整的,只有自在自为后的精神才实现了绝对的永恒和统一。
黑格尔艺术发展观
黑格尔艺术发展观
黑格尔艺术发展观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艺术论》中提出的关于艺术发展的理论。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现实生活的自然倾向,
是人类精神的表达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由自然状态到自觉状态再到超自觉状态,最终达到
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具体来说,黑格尔认为,自然状态是艺术的起源,表现为物体的形式和功能;自觉状态是艺术的顶峰,艺术家已经超越了自然状态,开始用理性思考代替感性体验;超自觉状态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艺术家达
到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作品已经成为人类精神的一部分。
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艺术的发展是由社会发展所引起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同时,黑格尔也强调了艺术自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认为艺术是一种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形式,需要艺术家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文论-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首页•课程简介•教学团队•教学内容o教学大纲o课程讲义o课后习题o期末考试•教学手段o教学导引o问题解答o教学交流o师生互动o相关批评术语•教学条件o教材及参考书o教学材料o教师文库o相关网站•教学成果o现场教学o教改研究o课程评价第二节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艺术发展阶段论一、“绝对理念”的自我发展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已经包含了其《哲学全书》(《逻辑学》又称《小逻辑》、《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基本轮廓。
这实际上也就是黑格尔对“绝对理念”之自我发展的描述。
所以马克思将《精神现象学》称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称为“黑格尔的圣经”。
“绝对理念”是黑格尔的基本概念,又译为“绝对精神”、“世界精神”等。
在他看来,一切都是“绝对理念”的不同形态,自然界如此,人的精神世界同样如此。
整个世界其实都体现着“绝对理念”的自我发展。
“绝对理念”既是世界的起点,也是世界的目标。
“绝对理念”的发展被黑格尔分为三个阶段。
“逻辑阶段”是“绝对理念”以纯粹思维的形式而存在的阶段。
这时除去抽象的逻辑概念之外,还没有任何可以把握的经验内容,所以一切都只能是逻辑学研究的对象。
其中可以包括关于“存在”、“本质”和“概念”的研究。
存在论是关于“有”的讨论。
而最纯粹的“有”的概念,必然是没有任何具体内容的“纯有”,否则就不能作为真正的开端。
而不包含任何具体内容的“纯有”,其实也就是“无”。
这被称为“一方直接消失于另一方的运动”。
“质”和“量”的概念也是如此:“质”是“存在”不可缺少根本内容,而“质”的规定又离不开“量”的限制;突破一定的“量”也就导致新的“质”。
在二者的矛盾和变易中,毫无规定性的东西获得了一定的“尺度”和特征,从而成为“存在”。
这样的存在论,被认为是黑格尔关于“质量互变规律”的论证。
本质论是从存在论发展而来。
如果说存在论是通过“一方直接消失与另一方”来证明“存在”,那么本质论更强调各种对应范畴之间的相互联系。
其中,一个概念不仅是过渡为另一个概念,而且正是在“差异”中达成“同一”。
这一点,通常被认为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论证。
概念论主要是讲“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即:概念由于自身的充实和丰富,必然要将自身“外化”为自己的反面(即“异己化”),而这种“外化”或者“异化”的过程是不会终结的,从而就形成了一种矛盾中的发展。
“绝对理念”也是由此“外化”为实存的“自然”,使“自然”成为可以被“直观”的“理念”。
这样便引出了《小逻辑》的最后一句话,“这种存在着的理念,就是自然。
”“绝对理念”从“逻辑阶段”过渡到“自然阶段”,又被分为机械的、物理的和有机的三种状态。
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也相应分为三段:力学──讨论时间空间以及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物理学──讨论光、热、声、磁、电等现象的矛盾发展关系;有机学──讨论地质自然界、植物有机体和动物有机体。
而经过“有机的”植物、动物发展到人,也就意味着“精神”的出现。
从而自然界的形式又被否定,“绝对理念”进入了人类精神的阶段。
“绝对理念”的“精神阶段”,即是“绝对理念”以人类精神的形式存在着。
这属于精神哲学研究的范围。
黑格尔认为:这是研究“绝对理念”由“外化为自然”返回其自身的形态。
这一“精神阶段”又包括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
“主观精神”即个人意识。
黑格尔与此相关的研究包括人类学(分为自然灵魂、感情灵魂、现实灵魂)、精神现象学(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心理学(分为理论精神、实践精神和自由精神)。
在黑格尔看来,作为“个人意识”的“主观精神”是内在的、有限的,所以必然要转化为“客观精神”。
“客观精神”即社会意识。
黑格尔与此相关的研究包括法哲学和历史哲学(如《法哲学原理》和《历史哲学讲演录》)。
在“客观精神”阶段,黑格尔认为最初标志出法理和自由的,只能是“私有财产”,亦即“意志自由借外物实现自身”。
而道德习俗的出现,标志了一定的“主观自由”。
最终则是内在的道德良心与外在的财产权利相结合,使“自由意志”得到具体的实现。
因此从家庭、市民社会直至国家的伦理制度,便寓托了黑格尔的“客观精神”。
乃至他认为“国家是伦理观念的现实”。
但是,作为“社会意识”的“客观精神”虽然克服了“主观精神”的“内在性”,却由于其外在的依赖而仍然是有限的。
要彻底克服“有限性”还必须进入“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是与绝对理念同一的。
“主观精神”、“客观精神”都有发生、发展和过渡的历史,而“绝对精神”则通向永恒。
“主观精神”是内在的、潜伏的,因而是有限的、片面的,要外化为“客观精神”;“客观精神”依赖于外在条件,也是有限的、片面的。
于是“绝对理念”完全克服片面性、达成二者统一,便发展为“绝对精神”。
不过具体而论,体现“绝对精神”的艺术、宗教和哲学,仍有其发生、发展、过渡的历史。
在“绝对精神”自身的三个阶段中:艺术是“绝对理念”以直观形式(客体性相)认识自己、实现自己、回复到自己。
宗教是“绝对理念”以表象形式(主体性相)认识自己、实现自己、回复到自己。
而哲学是“绝对理念”以更自由的思想形式(概念)直接认识、实现和回复到自己。
艺术与宗教分别借助“形象”和“表象”,仍留有有限的痕迹,都不能完全认识自己。
只有哲学使绝对理念通过思想的形式完全认识自己。
从而黑格尔绝对理念“的体系就以抽象的概念开始,又以概念的自我认识告终。
其全部过程恰好形成了三种循环──①由“理念”外化为“自然”,再由“自然”过渡到“精神”(逻辑学);②由“自然”推移到“精神”,再由“精神”推移到“理念”(自然哲学);③由“精神”深入“理念”,再从“理念”去建构“自然”(精神哲学)。
黑格尔相信:“真理就是全体。
” 所以由此而成的三一体,也就是无限的完满。
二、艺术发展的三阶段《历史哲学》把辩证法运用于社会生活现象的研究,阐述了他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看法。
即:理念、精神是历史的基础。
所以他认为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真实动机都不是历史事件的最终原因。
按照他的描述:精神文明和世界史从亚洲开始,他以狮身人面像为象征:“……从母体里探出人头,这表示‘精神’开始从单纯的‘自然’的东西里提高自己,摆脱了自然的约束,比较自由地翘首四顾……,但是还没有从自然……枷锁里完全解放出来。
”然后转移到西方,希腊、罗马是世界历史的中心;世界历史到日耳曼世界(尤其是普鲁士国家)为高峰,终结于日耳曼世界(东欧、俄国、亚洲……都被排斥在世界精神之外),恰如太阳从东至西的升沉。
总之,世界历史是理性的发展过程。
具体到艺术黑格尔同样认为存在着由低级向高级的、精神战胜物质的过程。
他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一)象征型艺术:用动物和自然物象征神圣的东西。
这时理念只得到模糊的表现,艺术的表现形式(能指)压倒精神内容(所指)。
比如东方的原始艺术、神庙、金字塔等等。
其特点就是暖昧和神秘。
(二)古典型艺术:用人的身体之感性形式表现理念。
理念在其中得到明确的表现,艺术的精神内容与表现形式相互统一。
最典型的例子是希腊雕塑。
其特点在于理念的人形化、清晰化,从而在艺术上产生出一种“和悦静穆”的静态美,内容明确、形式稳定、技巧完善。
(三)浪漫型艺术:通过精神工具表现精神。
这种理念的表达更加直接、更具主观抒情的特性,艺术的精神内容压倒了表现形式。
所以黑格尔也将浪漫型艺术称作“心灵和内心生活的艺术”。
通过上述的发展,艺术的内容(所指)最终是要压倒形式(能指),而离开后者,艺术也就不成其为艺术。
因此这意味着艺术必然向更纯粹的精神工具——哲学过渡。
浪漫型艺术的发展本身,也浓缩着这一必然过程。
简单地说,浪漫型艺术首先经历了所谓的“宗教题材”阶段,比如描写基督的生、死、复活以及人的赎罪史等等。
接下来是“骑士风尚”阶段,这是“精神”的神性转入尘世的阶段,比如中世纪文学作品对荣誉、爱情、勇敢、忠实等精神品格的崇尚。
最后是“人物性格独立”的阶段,即:文学的描写已经不在乎高于人性的原则和道德,而是关注人的本来面目,按照人的本性进行描写。
最终,主体“自己以精神的方式进行活动,……而不再和客观世界……结成一体”。
这也就通向了黑格尔所说的“艺术发展的最后阶段”——喜剧;由于“绝对理念”越来越少地依赖于艺术的“客体性相”(即表现形式或者能指),“到了这个顶峰,……就马上导致一般艺术的解体”。
黑格尔对艺术发展类型的描述,是以其中的某种基本关系及其变化为依据的。
20世纪的一些相关理论,或许都可以被视为这一逻辑的变种。
比如弗莱《批评的解剖》(1957)所归纳的五种“叙述类型”:“神话”是主人公的品质和能力优于他人、优于环境;“浪漫故事”是主人公的品质和能力在程度上优于他人和环境;“悲剧”是主人公的品质和能力优于他人、但不优于环境;“现实主义”作品是主人公的品质和能力不优于他人、也不优于环境;“反讽”文学是主人公的品质和能力低于他人和环境。
又如史柯尔斯《文学结构主义》(1974)将小说模式分为“虚构世界”与“经验世界”的三种关系:浪漫小说是“虚构世界”胜于“经验世界”;历史小说是“虚构世界”等于“经验世界”;讽刺小说是“虚构世界”不如“经验世界”。
上述两种分类都是围绕着某种基本关系的变化,都是以两项基本要素作为区分文学类型的坐标。
尽管黑格尔的艺术发展阶段论可以受到许多挑战,但是其中的逻辑力量看来是对后世有所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