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小学儿童的非正式同伴群体
小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多种多样,从对班集体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看,大体可以 分为三类:(1)亲社会群体,社会上予以肯定的,如学雷锋活动小组、社 会公益服务小组等,有益于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2)情趣爱好群体 ,置身于基本的社会问题之外、建立在共同的娱乐活动基础上,如各种兴趣 小组;(3)反社会群体,社会上予以否定的,虽然也和娱乐交往联系在一 起,但是以危害社会为目的,如偷窃集团、流氓团伙等。
一、亲子关系
(一)亲子关系的含义及教育意义
亲子关系是儿童与父母之间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它是在家庭生活中逐渐 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亲子关系是小学生社会联系中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 长的一种人际关系,与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相比,它也更具稳定性。
亲子关系的情感基础是依恋。依恋促进了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亲密性和接近 性。ຫໍສະໝຸດ Baidu
(二)小学儿童的亲子关系
麦克斯白(Macceby)提出一个亲子关系发生变化的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作出。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主要有三个主要的职责:在一定距 离里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有效地利用与儿童直接交流的时间;加强儿童 的自我监督行为(如解释行为标准,说明如何减少危害)和教儿童知道何时 寻求父母的指导。
(五)小学儿童同伴群体关系的测量
了解小学儿童同伴群体关系状况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访谈 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这些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心理学家莫雷诺( J.C. Moreno)首创的社会测量法对了解小学儿童同伴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人 、群体的凝聚力、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整体状况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4)部分团体形成期(三至五年级)。儿童之间分化并形成了若干个小集 团,出现了统率小集团或班级的领袖人物,团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加强了,并 出现了制约团体成员的行为规范。
(5)集体合并期(五年级以后)。各个小集体之间出现了联合,形成了大 群体,并出现了统率全年级的领袖人物。
(四)小学儿童同伴关系的特点 1、小学儿童重视同伴间的友谊,但双方关系易破裂 塞尔曼(Selman)认为儿童友谊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 第五阶段(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2、小学儿童择友受多种因素影响,影响最大的是个性品质 3、小学儿童同伴关系不稳定,易受多种心理因素影响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作出更多的重要决定。
二、同伴关系
(一)同伴关系的含义及教育意义
同伴关系指的是具有相同的年龄特征的小群体构成的人际关系。同伴群体有 两类,一类是正式群体,一类是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按照政府要求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它按照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大 群体和小群体,大群体一般指的是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直接 互动的群体,对小学儿童来说主要是所处的学校。大群体对小学儿童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校规、校风和舆论几个方面。小群体则是指那些规模较小、成员 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对小学儿童来说,小群体主要是班集体,还有为 了实现班集体目标建立的分支群体,学习小组、值日小组等。
(二)小学儿童的正式同伴群体
刚入学的儿童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集体关系和集体生活,还没有形成集体的意 识。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到一年级下学期时,儿童初步形成集体关系和集 体意识。二年级的小学儿童已能明确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名成员,能 逐步把集体的要求转变为自己的要求,把班集体的荣誉当做自己的荣誉,服 从集体的要求,完成集体所交给的任务。随着中、高年级小学儿童的集体活 动范围日益扩大,他们的集体意识日益提高,初步懂得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 的关系,并能自觉服从集体,维护集体利益。
非正式群体是在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群体,它是自发形成的、无正 式的组织结构、无正式的规章制度的人群集合体,如朋友群、驴友等。小学 儿童的非正式群体的规则是不成文的,对成员的约束力较弱,群体是开放的 ,随时有新的成员加入和退出,成员的人数不固定,少则2个,多则几十个 。群体成员的活动目标不明确,带有随机即兴的性质。群体成员主要是依靠 情感、共同的兴趣来维系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八章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小学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的基本特点,掌握相 关的基本理论。 2、了解测量小学儿童同伴群体关系的基本知识,掌握同伴群体关系的 测量技能。 3、领会小学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有关理论及性别差异的相关知识,培 养性别差异研究的兴趣。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发展
社会测量法最基本的技术包括两个步骤:其一是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其二 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
三、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及教育意义
师生关系是师生间建立的一种多层次的立体结构模式。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师生关系专指师生在互动交往中所形成的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关系, 是一种心理关系。师生关系与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不同。由于社会角色的规 定,它更多地体现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一种关系 ,并带有明显的教育性质。
日本心理学家广田君美研究了小学儿童同伴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把整个 过程分为五个时期。
(1)孤立期(一年级上半学期)。儿童之间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群体,各自 正在探索与谁交朋友。
(2)水平分化期(一至二年级)。由于空间的接近,如同桌座位接近、上 学同路等自然因素建立起一定的联系。
(3)垂直分化期(二至三年级)。由于儿童学习水平和身体能力的高低, 分化出属于支配地位的和被支配地位的儿童。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交往观念、交往行为、建立关系的特点都在发 生变化。对三至六年级小学生师生关系特点的研究发现:小学生的师生关系 具有亲密性、反应性和冲突性三个方面的特点,在不同年级,师生关系在这 三个方面有不同的表现,五年级学生表现出高亲密、高反应和高冲突的特点 ,而六年级学生则表现出低亲密、低反应、低冲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