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 ppt课件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 ppt课件
第八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赵东群 平顶山学院
2P0P1T课6.件12.09
1
社会性概述:
社会性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产物,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性。
社会性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它也涉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个人属性,如 情感、性格、交往、社会适应等等。
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 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心理特征的发生和发展,儿童由自然人逐 渐变为能适应生活环境、能与周围人交往,并以自己的独特个性对他人施加影 响的社会人。
PPT课件
4
第一节:亲子关系
三、依恋的类型与影响因素
安全型
紊乱型依恋
PPT课件
5
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并无忧虑表 现;母亲回来了,往往不予理睬,虽然有时也会欢迎,但是短暂。 这种儿童实际上并未形成对母亲的依恋。
这类儿童当母亲要离开时表现出惊恐不安,大哭 大叫;一见到母亲回来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 当母亲去迎接他(她),如抱起时,却又挣扎反抗 着要离开,还有点发怒的样子,孩子对母亲的态 度是矛盾的。他们即使在母亲身旁,也不感到安
不安全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社会性和情绪上表现为退缩, 参加游戏很犹豫,不活泼,不投入。这些儿童在学龄期表 现出对学习不感兴趣,没进取心,缺乏自制力,人际交往 较差。
PPT课件
10
(二)影响依恋的因素
1.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包括:
1
权威性、专制型、
溺爱型、忽视型。
2.儿童的气质特点:研究者根据儿童 行为的节律性、活动水平、适应性、 心境、情绪等方面的特点,将婴儿的 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活泼型、安静 型、一般型。受幼儿气质特点的影响 可以将幼儿划分为:难以教养型、易 教养型、行动患慢型。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主题:民主选举班会活动候选人:罗雷、成成、晓菲地点:班级人物:三年一班(8-9岁)全体师生过程:三名候选人进行才艺表演,让学生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班长,得票高的人获胜一、小学儿童的情绪与情感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

※反映客观事物与人需要之间的关系(人的喜怒哀乐从何而来)※主体的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一)有需要,才会有情绪、情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二)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情绪、情感的丰富性。

“悲喜交集”“爱恨交加”(三)需要是否获得满足,决定了情绪、情感的性质(肯定或否定)。

满足—喜爱.愉快;不满足—厌恶.不愉快(四)情绪、情感体验的强度,取决于人的需要状态。

需求愈强,体验愈烈。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在情绪、情感产生时,人们还会出现一些外部反应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情绪、情感的表达过程。

如人悲伤时会痛哭流涕,激动时会手舞足蹈,高兴时会开怀大笑。

情绪所伴随出现的这些相应的面部、声音和身体姿态的变化,我们称其为表情。

(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体态表情)它经常成为人们判断和推测人的情绪、情感的外部指标。

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儿童进入学校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他们的情绪、情感在内容、深刻性、稳定性、可控性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随着实践活动的领域扩展了,学习活动、集体生活、劳动、文体活动和社会生活对儿童提出更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一旦被儿童接受,便会成为他们的社会生活需要。

需要满足与否,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从面使得情感内容不断丰富。

多样化的活动丰富了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

一是学习活动,学习内容会引起儿童情感的发生。

二是集体生活、劳动和公益活动;小学儿童的情感进一步分化,由于知识经验的积累,小学儿童的情感分化逐渐精细、准确。

以笑为例,小学儿童除了会微笑、大笑外,还会羞涩地笑、嘲笑、冷笑、苦笑、狂笑等,就说说本案例中的学生会因晓菲吃饭慢而嘲笑她;小学儿童情感的表现手段更为丰富,常常采用侧过脸去,嗤之以鼻,以表示他的厌恶。

儿童社会性发展资料

儿童社会性发展资料
儿童社会性发展指的是儿童在与 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渐掌握 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构建 社会角色的过程。
特点
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阶段性、互 动性、情境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重要性及意义
重要性
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 要组成部分,对儿童身心健康、人格 形成、社会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
意义
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有助于提高儿童 的社会认知、情感表达、人际交往和 问题解决等能力,为儿童未来的学习 、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06
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策 略和方法
家庭教育策略改进建议
01
02
03
04
建立积极亲子关系
通过日常互动、情感交流等方 式,增进家长与孩子的亲密感
和信任感。
培养孩子独立能力
鼓励孩子自主解决问题,承担 适当家务,以培养其独立性和
责任感。
注重言传身教
家长应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通过自身言行影响和教育孩子
亲子关系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01
亲子依恋关系
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情感纽带,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
影响。安全型依恋关系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社会交往态度和技能。
02 03
亲子互动方式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日常互动方式,如游戏、交流等,对儿童的社会性发 展具有重要影响。积极的亲子互动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情 感表达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亲子冲突与解决
亲子之间难免会出现冲突和矛盾,如何妥善解决这些冲突对儿童的社会 性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协商、妥协等方式解决亲子冲突有助于培养儿童 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03
学校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 展影响
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对儿童影响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全套整理课件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全套整理课件

02
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重要性
塑造儿童性格
家庭教育是儿童性格形成的主要 影响因素,健康的家庭教育有助 于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性格特质

培养社会技能
家庭教育为儿童提供了学习社会交 往技能的机会,如沟通、合作、分 享等,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 生活。
传递价值观念
家庭教育是传递社会文化、价值观 念和道德规范的重要途径,对儿童 的社会化过程具有深远影响。
家庭教育策略与方法
01
02
03
04
建立亲密关系
家长应与儿童建立信任、尊重 的亲密关系,为儿童提供情感
支持和安全感。
积极引导与示范
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 良好榜样,同时积极引导儿童 参与家庭活动和社会实践。
倾听与理解
家长应耐心倾听儿童的想法和 感受,理解并尊重儿童的个性
和需求。
适度要求与期望
家长应对儿童提出适度、明确 的要求和期望,鼓励儿童努力
儿童社会性发展阶段
婴儿期(0-2岁)
建立基本信任感,形成依恋关系,开始模仿 和学习简单社会行为。
学龄初期(6-12岁)
认知能力提高,同伴关系日益重要,逐渐形 成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幼儿期(2-6岁)
自我意识萌芽,学会初步控制情绪和行为, 开始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
青少年期(12-18岁)
追求独立和自主,形成较为稳定的个性和价 值观,社会责任感增强。
学龄期儿童
关注其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提 供学习辅导和心理支持,帮助其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青春期儿童
关注其身心变化和情感需求,提 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其
应对挑战和压力。

【发展战略】第八章社会性发展

【发展战略】第八章社会性发展
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相关概念 第二节 如何促进个人的社会性发展
2019/7/25
11
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个体与他人形成各种必要的心理联系以及个体人格 不断演进的过程。
其核心是个体形成与他人的心理联系,发展自己 的人格。始于出生,持续终生。其中婴幼儿期、 童年期和青少年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
2019/7/25
2019/7/25
20
依恋模式通常形成与婴儿期,
成年人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反映着他们与母亲的 依恋风格。
成人依恋
Hazan和Shaver 要求被试阅读下面三段内容,并指出哪 些反映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所想、所感、所为:
A 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信赖他们或让他们信赖我是件开 心的事。我不怎么担心被抛弃或害怕别人离我太近。
(2)一位陌生人进入该房间,并坐下来先与婴儿的母亲, 后与婴儿进行交流;
(3)母亲不引人注意地走出房间; (4)母亲返回,陌生人走出房间; (5)母亲离开,婴儿独自呆在房间内; (6)陌生人返回; (7)母亲再次返回。 以上七个片段各持续3分钟
结果:母亲离开后;母亲回来后;与陌生人相处时三种 条件下表现分析。
B 与他人接近让我不安。我很难完全相信、依靠他们。 有人对我太亲近时我会很紧张,并且爱侣想让我更亲近 一点我也有点不自在。
C 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我常担心我的同伴 不是真的爱我或者想离我而去。我想和他人完全融为一 体,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
2019/7/25
22
结果:与婴儿的依恋模式类似,
2019/7/25
19
回避型依恋 (avoidant attachment, 也叫类型A)
当母亲离开,让婴儿与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相处一端时间后,母亲 在爱重新返回来时,婴儿躲避母亲或不理母亲。这类 婴儿即使母亲在房间里,他也不太理会;而当母亲离 开时,婴儿也不感到焦虑。

幼儿心理学第八章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心理学第八章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 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 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 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
社会性可以说是一种静态形式,而社会性发展则是 动态的过程,一种逐渐建构的过程。新生儿只是一个具 有人类生理结构的生物人,不具备社会属性。客观世界 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们不认得生活中的 任何东西和任何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在同外界环境 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几个月后,孩子就会对 人有反应,看到有人来了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开始找人, 身边没有人就开始哭叫;在妈妈的精心照料下,他们逐 渐熟悉妈妈的声音、妈妈的脸,产生“认生”现象,见 到妈妈就高兴,陌生人要抱一抱时就哭了;随着孩子长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 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 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 重要基础,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 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这是由于幼儿期是儿童 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 社会行为技能在此阶段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渐 显示出较为明显的个人特点,某些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比 较稳定的个性特征。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 1.人际关系的建立
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幼儿与成人的关系,主要指幼 儿与父母的关系,即亲子关系;二是幼儿与同伴的关系; 三是幼儿与幼儿园老师的关系。 2.性别行为的发展
性别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 逐渐形成的行为,也就是男人就应该像个男人,女人就 应该像个女人,不论是在服装,还是在行为举止方面, 如男孩喜欢玩枪,女孩喜欢布娃娃。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个性与社会性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个性是指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所具有的独立特点,社会性是个体与他人交往和互动的能力。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小学儿童的发展情况。

首先,小学儿童的个性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个性逐渐形成,受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些孩子可能天生比较内向,而另一些孩子则比较外向。

个性特点也可能包括情绪稳定性、积极性、自尊心等。

其次,小学儿童的个性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学习方式。

比如,一些性格外向的孩子可能更容易结交朋友,喜欢与他人合作;而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可能更喜欢独自活动,不善于与人交流。

这些个性特点也会对他们的学习方式产生影响,比如对待学习任务的态度和方法。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还将开始体验社会性的发展。

社会性是人类的一种天性,也是与他人相处并建立关系的一种能力。

小学儿童通过与同伴和家庭成员的互动,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

在人类社会中,与他人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儿童开始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例如家庭关系和同伴关系。

他们学会了在家庭和学校中遵守规则和组织规模,逐渐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与他人的相处,他们发展出一些关键的社会技能,如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还体现在他们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意识到他人也有感受和需要,开始主动表达对他人的爱和关心。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友善的品质。

通过参与一些集体活动,比如参加学校的运动会、班级的团体活动等,小学儿童有机会锻炼和发展自己的社会性。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

个性特征会影响一个人与他人的互动方式,而社会环境也会对个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榜样,帮助他们发展出积极健康的个性和社会性。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

一、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一章: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1.1 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2)掌握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3)理解社会性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1)社会性发展的定义;(2)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生物学理论等。

1.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二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2.1 教学目标:(1)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2)掌握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3)理解不同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在规律。

2.2 教学内容:(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划分;(2)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包括自我意识、同伴关系、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发展。

(1)讲授法:讲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主要表现;(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分享彼此的看法。

三、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三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3.1 教学目标:(1)了解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2)掌握各种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机制;(3)学会分析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外部因素。

3.2 教学内容:(1)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父母社会化等;(2)学校因素:包括同伴关系、教师教育等;(3)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价值观、社会习俗等。

3.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种因素;(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各种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具体作用。

四、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四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策略4.1 教学目标:(1)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策略;(2)掌握实际操作技巧,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3)学会设计适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方案。

第八章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八章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3)儿童特征与教师特征的组合也影响师幼和谐关系。儿童的能力、动机和行为风格与教师的期望等存在协调和匹配的问题。
(4)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对师幼和谐关系也产生重要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也常常影响教师对儿童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及儿童对教师的感受,从而影响师幼关系。
(5)客也有一定的影响。
②智力方面和生理方面,有关缺陷儿童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水平及生理缺陷对依恋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5)家庭一般情况。研究表明,失业、经济困难、婚姻失败都会影响父母对其子女照料的质量,父母经常争吵、挑剔,会使孩子体验的多是消极情绪,从而破坏依恋的安全性。
(6)文化因素。研究表明在同种文化背景下依恋类型存在一定的稳定性。
3.答:
(1)同伴关系是满足团体归属感的重要源泉。儿童有归属以及尊重和爱的基本需要,其满足的途径可多样。
(2)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的重要基础。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是交往的产物。
4.答:
(1)对儿童的学习及其对早教中心、幼儿园以及学校的适应发挥着重要作用。师幼关系对儿童的学习和教育机构的适应方面影响最为突出。
5.影响师幼和谐关系建立的主要因素。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且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儿童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二、填空题
1.生物性和交往性、互动性、依恋性
2.前依恋期、依恋关系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互惠关系形成期
4.幼师关系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幼关系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小学阶段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此阶段,儿童经历着许多身心变化和社交经验,这对于他们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并提供一些建议,帮助家长和教育者促进儿童健康的发展。

一、个性发展个性是指人的独特的特质和行为方式。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个性开始显现并逐渐稳定。

他们可能展现出不同的情绪、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

儿童个性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包括:1. 探索和自我认知阶段:小学儿童开始主动探索自己的兴趣和喜好。

他们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并逐渐发展出独立的个性。

2. 自信和自尊阶段:随着学业和社交技能的增加,儿童的自信心也会增强。

他们更加独立,并开始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到自豪。

3. 情绪调节和表达阶段:小学儿童逐渐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他们开始学会用语言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感受。

为了促进小学儿童的个性发展,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尊重个体差异: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

不要强迫他们符合某种标准或期望,而是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独特之处。

2. 提供积极的认可和支持:儿童在个性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的认可和支持。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表达对他们的赞赏,并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目标。

3. 培养情绪管理技能:教育儿童如何辨别和管理情绪是个性发展的重要部分。

教导他们使用适当的语言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感受,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情绪调节机制。

二、社会性发展社会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

在小学阶段,儿童开始与其他人建立更为复杂的社会联系,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包括:1. 同伴关系的形成:小学儿童开始在学校和社交活动中结交朋友。

他们开始理解友谊的概念,并与同伴互动。

2. 合作和团队合作:通过集体活动和小组任务,儿童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和共同解决问题。

他们开始理解协作和相互依赖的重要性。

3. 社会规范和道德发展:小学儿童逐渐学会识别和理解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发展出独特的个性特点,并学会适应社会环境。

他们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并与他人建立关系。

这种发展在认知和情感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个性发展方面,小学儿童经历了许多的变化。

他们开始展现出不同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喜欢特定的活动或优先选择某些类型的任务。

他们也会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并开始根据这些价值观和信念行动。

此外,社交性的发展也是小学儿童的重要任务之一。

他们开始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发展出与他人相处的技巧。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学习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他们也开始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并开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个性特点可以影响一个人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例如,一个外向的孩子可能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系,而一个内向的孩子可能更倾向于独立行动。

同时,社会性的技能也可以影响个性的发展。

通过与他人互动,孩子们可以学会适应他人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对自己的个性进行调整。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对小学儿童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种发展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形象。

它们还可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有效的沟通技巧。

通过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孩子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并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尽管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小学阶段是重要的,但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和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一些孩子可能更早地展现出成熟的个性和社会性特点,而其他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支持。

教育家和家长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需求,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来促进他们的发展。

总之,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

通过发展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建立良好的社交技能,孩子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并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家和家长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需求,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来促进他们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第一节小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一)小学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1小学儿童阶段是平静的、愉快的(压力比较小)2情感内容和表现方式不断地丰富3情感的深刻性逐渐增加,高级的社会性情感迅速发展4情感的稳定性和可控性迅速提高(二)小学儿童积极情感的培养1提高小学生的认识水平2创设积极地教学情境3培养小学生调控情绪的能力4促进小学生高级情感的发展第二节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定义:是指人与人在交往中所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二、类别: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1、亲子关系:(逐渐减弱)特点:①小学低年级儿童对父母依赖完全服从,与父母保持信任和亲密的依恋关系,父母控制比较多。

②小学高年级对父母依恋关系的减弱,开始走向独立,对父母的权威从完全的信服到开始表现出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同伴依恋开始取代亲子依恋。

2、同伴关系:两种表现同伴接纳(群体对个体的态度)和友谊关系(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系)(1)友谊关系①塞尔曼划分友谊关系的五阶段尚不稳定的友谊阶段(幼儿园)——单向帮助阶段(低年级)——互惠阶段(中年级,顺利时的合作)——真正的友谊阶段(高年级,弊端是求同)——自主的共存阶段(存异)②择友标准a直接接触关系(小低)b直接接受关系(小低)c敬慕关系(小高)d其他关系③择友的特点同质性和趋上性(2)同伴接纳性:a根据儿童被同伴接纳的程度分为人缘型、嫌弃型、孤立型和中间型b影响因素:行为特征、能力和学习成绩、性格特征、身体特征、其他附加特征、教师因素(3)同伴群体:正式群体(班集体)和非正式群体(特征:自发性、相似性、相容性、畅通性、权威性、排他性)对小团体的态度:a了解小团体人数组成和地位,了解其动向b对不同性质的小团体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型支持,中间型引导,消极型进行改造,破坏型进行瓦解,关键是瓦解核心人物。

3、师生关系:(1)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低年级敬畏崇拜绝对的服从,有极强的向师性,关注教师的外部特征:从三年级开始教师权威性得到挑战,对教师有了不同的态度,开始关注教师的内在特征,如公正、能力、人品等(2)教师对儿童的态度:合理期望小学生的交往问题:(1)人际孤独:特指小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因交往障碍而产生的孤独体验。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逐渐适应学校生活,遵守学校规则;
社会性特点: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逐渐学会与他人相处,建立友谊关系; 逐渐发展出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合作、助人等。
社会性形成因素
家庭因素
社会因素
家庭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场所,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庭经 济条件等都会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 生影响。
02
小学儿童个性发展
个性定义及特点
小学儿童个性特点
小学儿童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 期,表现出以下特点
矛盾性
内心充满矛盾,如独立性与依 赖性并存。
个性定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 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总和,包 括性格、气质、能力等。
可塑性
个性尚未定型,易受环境和教 育影响。
发展性
个性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具 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个性发展阶段
学前阶段(3-6岁)
小学阶段(7-12岁)
此阶段儿童个性初具雏形,主要表现为活 泼好动、好奇好问、模仿性强等特点。
此阶段儿童个性逐渐形成,主要表现为自 我意识增强、情感丰富且不稳定、道德观 念逐渐形成等特点。
初中阶段(13-15岁)
高中阶段(16-18岁)
此阶段儿童个性基本定型,主要表现为独 立性增强、自我意识突出、价值观逐渐形 成等特点。
小学阶段(7-12岁)
此阶段儿童开始适应学校生活,建立 友谊关系,逐渐形成亲社会行为。
初中阶段(13-15岁)
此阶段儿童进入青春期,面临身心变 化和社交压力,需要更多的社交支持 和引导。
高中阶段(16-18岁)
此阶段儿童逐渐成熟,开始独立思考 和决策,需要更多的自我探索和社会 实践机会。
04
小学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关系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教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建立人际关系、学习合作、理解彼此,这些都是为日后的社交生活打下基础。

通过适当的指导和培养,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发展社会技能,拓展他们的人际关系圈,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懂得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分享和合作。

这些社会技能对于孩子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社会性发展的培养,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1. 情商培养情商是指个体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可以有效处理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理解和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情商的培养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情绪认知游戏、情绪表达绘画等方式,引导孩子们认识不同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效地应对不同情绪。

2. 合作与分享在学前阶段,孩子们逐渐明白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

通过团体游戏、小组合作活动等形式,可以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尊重他人意见。

这不仅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协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3. 礼仪和规范意识在学前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们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和规范意识。

通过模仿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可以让孩子们了解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

培养孩子们的礼仪和规范意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社会性发展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们通过想象力的游戏、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品质。

结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涵盖了情商培养、合作与分享、礼仪和规范意识、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这些内容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

儿童社会性发展教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教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全套教案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1.1 社会性发展的定义1.2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与特点1.3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1.4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二章: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2.1 社会认知的概念与作用2.2 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过程2.3 促进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教育方法2.4 常见问题与解答第三章:儿童情感与同理心的发展3.1 情感发展的基本理论3.2 儿童同理心的形成与作用3.3 促进儿童情感与同理心发展的教育策略3.4 实际案例分析与讨论第四章:儿童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4.1 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性4.2 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阶段4.3 提高儿童沟通技巧的方法4.4 儿童人际冲突的解决策略第五章:儿童自我意识与自尊心的培养5.1 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基础5.2 儿童自尊心的形成与影响因素5.3 培养儿童自我意识与自尊心的教育方法5.4 家庭教育中的注意事项第六章:儿童社会规范与道德观念的养成6.1 社会规范与道德观念的含义6.2 儿童社会规范与道德观念的发展过程6.3 教育者如何引导儿童学习社会规范6.4 案例分析与讨论第七章:儿童团队合作与竞争能力的培养7.1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7.2 儿童团队合作的发展阶段7.3 培养儿童竞争能力的策略7.4 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与竞争能力第八章:儿童多元文化认知与尊重8.1 多元文化认知的意义8.2 儿童多元文化认知的发展过程8.3 教育者如何引导儿童尊重多元文化8.4 多元文化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案例第九章:儿童网络社交与媒体素养教育9.1 网络社交的特点与影响9.2 儿童网络社交的发展趋势9.3 提高儿童媒体素养的策略9.4 网络环境下儿童社交安全的保护措施第十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评估与干预10.1 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估的方法与工具10.2 常见社会性发展问题的识别10.3 针对性的教育干预策略10.4 家庭与学校合作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实践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难点解析: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与特点,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教育中。

儿童社会性发展教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教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全套教案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1.1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定义1.2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1.3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与特点1.4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二章:儿童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的发展2.1 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2.2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2.3 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性2.4 促进儿童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第三章: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3.1 儿童人际交往的基本类型3.2 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3.3 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3.4 促进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策略第四章: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4.1 亲社会行为的定义与分类4.2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4.3 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4.4 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策略第五章:儿童社会规则与道德意识的发展5.1 儿童社会规则意识的发展5.2 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5.3 社会规则与道德意识的重要性5.4 促进儿童社会规则与道德意识发展的策略第六章:儿童情绪管理与情感发展6.1 儿童情绪管理的意义6.2 儿童情绪发展的阶段与特点6.3 儿童情感表达的培养6.4 促进儿童情绪管理与情感发展的策略第七章:培养儿童同理心与关爱他人7.1 同理心的定义与重要性7.2 儿童同理心的发展阶段与特点7.3 培养儿童关爱他人能力的途径7.4 促进儿童同理心与关爱他人发展的策略第八章:儿童冲突解决与调解技巧8.1 儿童冲突的类型与原因8.2 儿童冲突解决的发展阶段与特点8.3 儿童调解技巧的培养8.4 促进儿童冲突解决与调解技巧发展的策略第九章:儿童团队协作与领导力培养9.1 儿童团队协作的意义与重要性9.2 儿童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阶段与特点9.3 儿童领导力的培养与发挥9.4 促进儿童团队协作与领导力发展的策略第十章: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估与指导10.1 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估的方法与工具10.2 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的识别与干预10.3 针对个体差异的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导策略10.4 家庭、学校与社区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合作与支持第十一章:文化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1.1 文化背景与社会性发展11.2 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差异11.3 文化传承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11.4 促进儿童跨文化理解和适应的策略第十二章:家庭环境与儿童社会性发展12.1 家庭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12.2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12.3 家庭氛围营造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12.4 家庭与学校合作共育的策略第十三章:学校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13.1 学校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角色13.2 课程设计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13.3 教师教育实践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13.4 学校环境与文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第十四章:当代社会问题与儿童社会性发展14.1 社会变迁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4.2 社会暴力、媒体影响与儿童社会性发展14.3 网络环境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14.4 应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策略第十五章:未来视角与儿童社会性发展15.1 科技进步与儿童社会性发展15.2 面向未来的儿童社会性发展教育理念15.3 培养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15.4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长期视角与规划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探讨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全面教案,涵盖了基本概念、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人际交往、亲社会行为、社会规则与道德意识、情绪管理与情感发展、同理心与关爱他人、冲突解决、团队协作与领导力培养、社会性发展评估与指导、文化因素影响、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当代社会问题以及未来视角等多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亲子关系
(一)亲子关系的含义及教育意义
亲子关系是儿童与父母之间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它是在家庭生活中逐渐 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亲子关系是小学生社会联系中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 长的一种人际关系,与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相比,它也更具稳定性。
亲子关系的情感基础是依恋。依恋促进了父
刚入学的儿童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集体关系和集体生活,还没有形成集体的意 识。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到一年级下学期时,儿童初步形成集体关系和集 体意识。二年级的小学儿童已能明确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名成员,能 逐步把集体的要求转变为自己的要求,把班集体的荣誉当做自己的荣誉,服 从集体的要求,完成集体所交给的任务。随着中、高年级小学儿童的集体活 动范围日益扩大,他们的集体意识日益提高,初步懂得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 的关系,并能自觉服从集体,维护集体利益。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交往观念、交往行为、建立关系的特点都在发 生变化。对三至六年级小学生师生关系特点的研究发现:小学生的师生关系 具有亲密性、反应性和冲突性三个方面的特点,在不同年级,师生关系在这 三个方面有不同的表现,五年级学生表现出高亲密、高反应和高冲突的特点 ,而六年级学生则表现出低亲密、低反应、低冲突的特点。
第八章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小学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的基本特点,掌握相 关的基本理论。 2、了解测量小学儿童同伴群体关系的基本知识,掌握同伴群体关系的 测量技能。 3、领会小学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有关理论及性别差异的相关知识,培 养性别差异研究的兴趣。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发展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作出更多的重要决定。
二、同伴关系
(一)同伴关系的含义及教育意义
同伴关系指的是具有相同的年龄特征的小群体构成的人际关系。同伴群体有 两类,一类是正式群体,一类是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按照政府要求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它按照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大 群体和小群体,大群体一般指的是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直接 互动的群体,对小学儿童来说主要是所处的学校。大群体对小学儿童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校规、校风和舆论几个方面。小群体则是指那些规模较小、成员 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对小学儿童来说,小群体主要是班集体,还有为 了实现班集体目标建立的分支群体,学习小组、值日小组等。
非正式群体是在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群体,它是自发形成的、无正 式的组织结构、无正式的规章制度的人群集合体,如朋友群、驴友等。小学 儿童的非正式群体的规则是不成文的,对成员的约束力较弱,群体是开放的 ,随时有新的成员加入和退出,成员的人数不固定,少则2个,多则几十个 。群体成员的活动目标不明确,带有随机即兴的性质。群体成员主要是依靠 情感、共同的兴趣来维系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小学儿童的亲子关系
麦克斯白(Macceby)提出一个亲子关系发生变化的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作出。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主要有三个主要的职责:在一定距 离里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有效地利用与儿童直接交流的时间;加强儿童 的自我监督行为(如解释行为标准,说明如何减少危害)和教儿童知道何时 寻求父母的指导。
(4)部分团体形成期(三至五年级)。儿童之间分化并形成了若干个小集 团,出现了统率小集团或班级的领袖人物,团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加强了,并 出现了制约团体成员的行为规范。
(5)集体合并期(五年级以后)。各个小集体之间出现了联合,形成了大 群体,并出现了统率全年级的领袖人物。
(四)小学儿童同伴关系的特点 1、小学儿童重视同伴间的友谊,但双方关系易破裂 塞尔曼(Selman)认为儿童友谊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 第五阶段(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2、小学儿童择友受多种因素影响,影响最大的是个性品质 3、小学儿童同伴关系不稳定,易受多种心理因素影响
社会测量法最基本的技术包括两个步骤:其一是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其二 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
三、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及教育意义
师生关系是师生间建立的一种多层次的立体结构模式。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师生关系专指师生在互动交往中所形成的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关系, 是一种心理关系。师生关系与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不同。由于社会角色的规 定,它更多地体现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一种关系 ,并带有明显的教育性质。
日本心理学家广田君美研究了小学儿童同伴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把整个 过程分为五个时期。
(1)孤立期(一年级上半学期)。儿童之间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群体,各自 正在探索与谁交朋友。
(2)水平分化期(一至二年级)。由于空间的接近,如同桌座位接近、上 学同路等自然因素建立起一定的联系。
(3)垂直分化期(二至三年级)。由于儿童学习水平和身体能力的高低, 分化出属于支配地位的和被支配地位的儿童。
(五)小学儿童同伴群体关系的测量
了解小学儿童同伴群体关系状况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访谈 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这些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心理学家莫雷诺( J.C. Moreno)首创的社会测量法对了解小学儿童同伴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人 、群体的凝聚力、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整体状况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三)小学儿童的非正式同伴群体
小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多种多样,从对班集体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看,大体可以 分为三类:(1)亲社会群体,社会上予以肯定的,如学雷锋活动小组、社 会公益服务小组等,有益于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2)情趣爱好群体 ,置身于基本的社会问题之外、建立在共同的娱乐活动基础上,如各种兴趣 小组;(3)反社会群体,社会上予以否定的,虽然也和娱乐交往联系在一 起,但是以危害社会为目的,如偷窃集团、流氓团伙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