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长春版(推荐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长春版(推荐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长春版(推荐5篇)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长春版《老子二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 4课时第一课时自学《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要求如下:①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②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③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1 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老 子二章教案

老 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老子》二章中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2、引导学生领悟老子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和应用。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老子》二章中“有无相生”“福祸相依”等重要概念。

(2)体会老子辩证的思维方式。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老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2)对于老子思想中较为抽象的部分,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老子的生平和《老子》一书的基本情况,以及二章的主要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老子的观点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老子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约 5 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得与失”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事物两面性的思考,从而引出老子的思想。

(二)老子及《老子》简介(约 10 分钟)1、介绍老子的生平,包括他的姓名、籍贯、所处时代等。

2、简单介绍《老子》一书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三)《老子》二章内容讲解(约 30 分钟)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逐句讲解文意,重点解释“有无相生”“无为”等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有了丑?这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思维方式?(3)探讨“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含义,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能体现。

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谜,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解释文段中字词的意思,如“闷闷”“察察”等。

(2)重点分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福祸相依的现象。

老子二章(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老子二章(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老子》二章《众妙之门》《祸兮福倚》一老子生平及轶事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生卒年月无处可考。

据说他的母亲感应到天空有一颗大流星人腹,怀孕十一个月才生下老子,母亲却因难产而死。

神奇的是,老子是“从母左腋出”,生下时上唇有一道淡淡的白胡子,两只耳朵大得出奇,因而取名为李耳,字聃。

李耳生下来就能开口讲话,而且耳大是富贵之相,因而深得爷爷的喜爱。

早在李耳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就离家出走了,母亲又难产而死,因而李耳一直跟着爷爷生活。

小时候的李耳就肯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每一件事都能给他以启示。

民间流传有李耳童年买牡丹花的故事。

李耳的家乡曲仁里是著名的牡丹之乡。

一天来了个卖牡丹的人,这人能说会道,大声咳喝道:"一朵牡丹放红光,光彩照人满院香。

"李耳买了一棵牡丹根,后来发现是一棵狗尿蒺子树。

第二年春天又来了个卖牡丹根的,李耳问他是狗尿蒺子还是牡丹,小贩瓮声瓮气地说:"好坏就这样,随你要不要。

"态度十分生硬,但买回来的牡丹根后来就开出了几朵像碗口那么大的牡丹花。

由这件事,老子总结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这个民间传说明显带有附会、斧凿的痕迹,一个小孩怎么会有如此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耳是一个聪慧而有天赋的孩子,正是由于他的善于思考,才为他后来的立论著述打下了基础。

长大以后的李耳开始师从常枞。

据记载,常枞是一位精通殷商礼乐的学者,他学识渊博,教诲学生孜孜不倦。

常枞对李耳的教导都要李耳自己体悟。

他告诉老子,人在经过故乡时要下车,表示不忘故旧根本;在高大的树旁经过要弯腰伛背,以示其对长辈的尊敬。

老子很勤奋,再加上常枞的教导,他的思想日益成熟。

他与孔子生活于同时代,比孔子稍微年长些。

当时的老子已是一个颇有声望的学者,学识在当时无人能及,因而被任命为周守藏室之史官,管理朝廷的众多藏书。

在这里,老子的思想又一次产生了飞跃。

李耳在任史官的过程中研读了《尚书》。

八年级语文上册《老子》二章教学设计长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老子》二章教学设计长版

《老子》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多种读法、小组合作、重点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老子。

1.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

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或称柱下史)。

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问礼。

后弃官归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

其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

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八十一章(《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本子,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相传为老聃所作,今人认为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但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

《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2.背景介绍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

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

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老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教案标题:《老子二章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老子》中的第二章内容,理解老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对《老子》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1.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并解读《老子》的思想。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老子》中的哲学观点和思想。

2.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教学准备:1. 《老子》第二章的原文及翻译版本。

2. PowerPoint或白板等教学工具。

3. 学生阅读材料和相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老子》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老子》有什么了解?你们对哲学有什么认识?步骤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分发《老子》第二章的原文及翻译版本,让学生阅读。

2. 学生个人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带领全班进行集体讨论,梳理出《老子》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步骤三:思考与分析(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老子在第二章中表达了哪些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评价。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步骤四:归纳与总结(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老子》第二章的核心思想和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和观点如何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步骤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分发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老子的其他章节和思想。

2. 提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和评价《老子》第二章的思想和观点。

老子二章教案大学语文

老子二章教案大学语文

一、教学目标1. 认识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内涵,把握其哲学精髓。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文句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读《老子》第二章,理解文意。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

(三)讲解课文1. 解释重点字词,如“无为”、“无欲”、“道法自然”等。

2. 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包括:a. 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行发展。

b. 无欲无求: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淡泊,不追求物质利益。

c. 道法自然: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自然。

(四)讨论与思考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五、作业1. 阅读与《老子》相关的著作,如《道德经》等。

2. 结合实际,撰写一篇关于《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的应用文章。

六、板书设计1. 老子简介2. 《道德经》简介3. 《老子》第二章重点字词解释4. 《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老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023年秋人教新版八年级上册:21《老子》二章(教案)

2023年秋人教新版八年级上册:21《老子》二章(教案)

2023年秋人教新版八年级上册:21《老
子》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内容和意义
- 探讨《老子》所强调的道德价值观和哲学思想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核心观点和论述
- 理解《老子》的主题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 深入理解《老子》第二章的抽象思想和哲学观点
- 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解读《老子》中的意象和比喻手法
教学准备
- 《老子》第二章的课文原文
- 解读《老子》的相关资料和解析
教学活动安排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关于自然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的规律和秩序。

2. 呈现:带领学生阅读《老子》第二章的课文,逐句解读其中的抽象概念和哲学观点。

3. 解析:结合课文内容,讲解《老子》中的主题和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老子》所强调的道德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5. 分析:分析《老子》中使用的意象和比喻手法,让学生体会到语言在表达思想方面的力量。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研究内容,强化对《老子》第二章的理解。

7. 拓展:提供额外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老子》和其它相关哲学著作。

教学评价
- 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 学生对《老子》第二章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学延伸
- 鼓励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老子》第二章的理解和观点。

-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进一步探讨《老子》的思想和影响。

参考资料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
- 《老子》相关资料和解析。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4).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4).doc

一五《老子》二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学设计《老子》二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21世纪教育网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21世纪教育网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1)

一五《老子》二章作家与作品一、老子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

但认为“道”是“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

“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

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有无相生”),并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但忽视了对立转化的必要条件,也没有把事物向反面的转化看作上升的发展,只看成是循环往复。

还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和进取。

在认识论上,认为“道”不可道,不可名,不可“视”、“闻”、“搏”,主张“塞其兑,闭其门”,通过虚静冥想直觉万物,甚至提出“绝圣弃智”。

抨击当时统治者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与“寡欲”,憎恶工艺技巧和知识,提倡“无为而治”,甚至幻想人类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去。

在美学上,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观点。

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道教则奉其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二、《老子》《老子》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

道家的主要经典。

相传春秋末年老聃著。

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看来,该书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基本上仍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

《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说到死而不亡,国外有很多用科学去研究如何长寿,咱们中国其实在古代很久以前就已经知道这个方法了,古代“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等都能说是死而不忙,因为他们都活在咱们心中。现代有伟大的“毛主席”“雷锋”等。其实有些东西只要是顺其自然去做,即使你不想得到的没有要求得到的,也会顺其自然的到你身边。而且你不会把他看的太重。这也是得“道”人的智慧。
解读: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相对的关系中产生的,同时这种相对关系也不断地变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对的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赖,相互补充。
2、知人者智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言行不离道之规律能够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永久的人才是长寿的。
道家认为:人不应该与道作斗争,而应该服从道,按照道来办事。积极追求得到权力或积极寻求行使权力,与其说是不道德的,倒不如说是愚昧无知和徒劳无益的。道是不可消灭的,人们在生活中应力求顺道而行。一个道家的学者会指出水是无限柔软的,它顺地流向最低点,甚至对最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却是不可毁灭的,而最硬的岩石是最终会被磨掉的。

《老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
课型:预习课课时:1
预习
目标
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文,理解把握文中的一些词语,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理解、疏通文意。




导学提纲内容
教法学法
第一课时《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预习:一、熟读课文
1、注意字音
2、注意断句
二、理解阅读
1、了解老子及《老子》
2、朗读。
3、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重要实词。




课型:展示课课时:1
展示环节
具体内容
教法学法
知识
回顾
理解老子的思想
展示
目标
学生围绕文章内容进行展示,赏析老子思想,鼓励创新,有个性的见解。
展示
内容
第一展示任务:
第二展示任务:
第三展示任务:
第四展示任务:
展示
总结
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更好的理解老子的思想。
反馈
检测
1、背诵。2、解释加点的词语
3、问题(略)4、读本节感受、收获。
教学时间
课时安排
2
序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O
教学内容
一五《老子》二章




1、知识与技能: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文,理解把握文中的一些词语,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展示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热爱生活,加强自身修养。




熟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积累文言实词。理解、疏通文意。




三、探究阅读

老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老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

2明白得两章内容。

3整理、积存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的教学要紧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用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进程(一)认读文1同窗们自读文的“积存”、“试探与讨论”。

2各自高声地朗诵文。

3听读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章”朗诵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文注释。

分学习小组,读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窗高声、流畅、快速地朗诵全文。

(二)析读文1同窗们双向交流,相互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文句。

2同窗们试作批注,归纳每一章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窗们就文中喜爱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什么缘故喜爱它。

(三)理读文教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窗们依照纸上安排好的类别整理堂笔记(或教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窗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在“作家作品”类记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71年至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辟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建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进展做出了重要奉献,而且对我国两千连年来思想文化的进展产生了深远的阻碍。

2在“成语”类记下: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胜3在“名言警语”类记下:学生自选。

4“难句翻译”类练习:学生自我整理。

下之前,同桌同窗互彼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创意说明:此教学打算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

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适应。

这种能力及适应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术之一。

在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常堂上,学生花大量时刻记录的、知识零散的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存、能力培育、适应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在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堂实践活动。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案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把握其核心思想。

2. 分析《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通过对《老子》第二章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

教学难点:1. 把握《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

2. 将《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文学习1. 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老子》第二章的内容。

2.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含义。

3. 讨论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三、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

2.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无为而治”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无为而治”。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老子》第二章的理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文学习1. 再次朗读课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老子》第二章的语言魅力。

2. 分析课文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含义。

3. 讨论课文中的“道法自然”思想,以及如何将这一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

三、课堂讨论1.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道法自然”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法自然”。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和现实意义。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老子》第二章的读后感。

大学老子二章教案

大学老子二章教案

##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重要语句。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对古代哲学思想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道家哲学思想的认同感。

##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老子》第二章的核心思想,掌握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以及如何将《老子》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 引入话题:简要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无为而治”?它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 二、课文讲解1. 整体感知:让学生朗读课文,初步了解第二章的内容。

2. 字词解释:对文中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如“虚其心”、“实其腹”等。

3. 重点段落讲解:- “虚其心,实其腹”:解释“虚心”与“实腹”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到内心的平和与物质的节制。

- “弱其志,强其骨”:讲解“弱志”与“强骨”的含义,探讨如何平衡个人志向与身体力行。

-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阐述“常德”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回归纯真、简单的生活状态。

###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老子》第二章中提出的“无为而治”与现代社会的治理有何关系?-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虚其心,实其腹”的哲学思想?2. 分享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 四、课堂小结1. 回顾重点:总结《老子》第二章的核心思想,强调“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

### 五、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老子》第二章的读书笔记。

2. 收集与“无为而治”相关的名言警句,并进行分析。

##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分享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老子》第二章的核心思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哲学素养。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5)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5)

第15课《老子》二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分析课文内容,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表达。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导入。

老师刚才背诵的内容即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关于老子的传说和小故事有很多,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我们一起交流。

例如:据传老子无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树下摘食一李果而怀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怀孕时间长达九九八十一年,生下来即有满头白发,故又叫“老子”。

老了出生后聪慧过人,博学多识,曾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

据说孔子在拜访他以后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道:“鸟,我知道它们善飞;兽,我知道它们善跑;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可是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们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们是怎样飞翔的。

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龙一样啊!”又如: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辞官隐退西游。

一天,函谷关令尹喜,见到紫气从东而来,便知是祥瑞之兆,预计有圣人过关。

不久,果见老子骑青牛而至,尹喜早知老子大名,遂诚恳地挽留老子,并敬请赐文纪念,于是老子留下来,一展平生所学,仅用五千字写成了八十一章奇文,这就是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道德经》。

如今函谷关太初宫正殿传说就是当年老子著书的地方,正门高书“青书西去,紫气东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介绍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指导,在互相交流传说及小故事中了解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

)二、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默读文章,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做课文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悟,同时记下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问。

《老子》二章 教案

《老子》二章 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

2.理解两章内容。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意图突出同学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一)认读课文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积累”、“思索与争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留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解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解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二)析读课文1.同学们双向沟通,相互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章的内容大意。

3.老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爱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爱它。

(三)理读课文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依据纸上支配好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登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宏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进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在“成语”类登记: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胜3.在“名言警句”类登记:同学自选。

4.“难句翻译”类练习:同学自我整理。

下课之前,同桌同学相互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创意说明:此教学方案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

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颜色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力量及习惯。

这种力量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同学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而“归类”是“讨论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同学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常课堂上,同学花大量时间记录的、学问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老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学问积累、力量培育、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究竟有多大?在课堂上指导同学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文,理解把握文中的一些词语,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热爱生活,加强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xx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6、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xx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7、“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不是。

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

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

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

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8、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9、如果说在修身为人方面能带给我们启示的,《知人者智》一章则更为集中。

这一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

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死而不亡
10、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曾说:“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

”这一章中的哪句话可以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古人也认为人是“死而不亡”的,认为人死后并没有消失,所以才有祭拜祖先灵魂之举,这与老子的观点是否一致?
不一致。

老子主张的“死而不亡者寿”指的是身虽死而精神犹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死而不亡”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精神长存,足够后人敬仰和效法;二是回归于“道”,亦即永不消逝。

这与古人祭拜祖先灵魂是不同的。

四、背诵感悟。

按照教师板书提示背诵。

五、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继续阅读《老子》。

板书设计: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处无为之事
天下皆知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行不言之教
美之为美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功成而xx
相反相成,互相转化——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死而不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