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教案
《经济学原理》教案
《经济学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和工具;3. 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4. 掌握经济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分类1.1 经济学的定义和对象1.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1.3 正面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2. 基本经济原理2.1 稀缺性原理2.1.1 稀缺性概念2.1.2 稀缺性原理的意义和适用范围2.2 机会成本原理2.2.1 机会成本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2.2 机会成本原理的应用2.3 边际分析原理2.3.1 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的概念 2.3.2 边际分析原理在决策中的应用 2.4 比较优势原理2.4.1 比较优势的概念和理论基础2.4.2 比较优势原理的应用3. 市场经济及其运行机制3.1 市场的定义和特征3.2 需求与供给3.2.1 需求的决定因素、定律和弹性 3.2.2 供给的决定因素、定律和弹性 3.3 市场均衡和调节3.3.1 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3.3.2 市场调节机制和功能3.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3.4.1 市场失灵的类型和原因3.4.2 政府干预的目的和手段4. 经济学的应用4.1 价格与效益的分析4.1.1 价格弹性分析4.1.2 效益评估与效率分析4.2 政策评估与经济预测4.2.1 政策评估的概念和方法4.2.2 经济预测的原理和应用三、教学方法1. 集中讲解法:通过教师讲解经济学原理和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理论框架;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 课堂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案例分析法: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资源1. 《经济学原理》教材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经济数据和案例分析资料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的程度;2. 作业和小测验成绩:根据学生对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3. 课堂练习和案例分析成果: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能力表现。
大学一年级经济学原理教学教案
大学一年级经济学原理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供求关系、边际效应、成本与效益等。
2. 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
3. 培养学生的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培养经济思维和判断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教学内容:1.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1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1.2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2.1 供求关系及其影响因素2.2 市场均衡和价格形成机制2.3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3. 边际分析和效用理论3.1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3.2 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的比较3.3 最优决策的边际分析模型4. 生产与成本分析4.1 生产要素与产出关系4.2 生产函数及其性质4.3 成本概念与分类4.4 成本与产出的关系教学方法与手段:1. 授课结合案例分析,以真实的经济问题为背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3. 案例分析,以实际经济案例为例,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实际应用。
教学评估与考核:1. 作业:布置书面作业,包括理论分析题和实际案例分析题,以检验学生对于经济学原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测验:随堂进行小测验,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于整个学期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1. 教材:《经济学原理》,作者:曼昆2. 期刊论文:经济学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3. 网络资源:经济学相关网站和数据库,如中国经济信息网、国家统计局等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16周,每周2课时,按照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第2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第3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4周:供求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第5周:市场均衡和价格形成机制第6周: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第7周:边际效用递减原理第8周: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的比较第9周:最优决策的边际分析模型第10周:生产要素与产出关系第11周:生产函数及其性质第12周:成本概念与分类第13周:成本与产出的关系第14周:案例分析1第15周:案例分析2第16周:复习与总结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经济学原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和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济学原理教案
经济学原理教案教案标题:经济学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供需关系、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市场结构等经济学原理的核心知识;3. 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经济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学原理的概念和范畴;2. 供需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3. 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概念和应用;4. 市场结构及其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供需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是本课的重点,学生需要深入理解供给和需求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2. 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概念和应用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需要理解边际变动对决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2. 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角色扮演和模拟市场交易,帮助学生感受市场经济的运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引起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兴趣;2. 理论讲解:讲解供需关系、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市场结构等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供需关系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以及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决策应用;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影响,展示讨论结果;5. 角色扮演:进行市场交易的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市场经济的运行。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的表现;2. 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实际操作能力;3. 作业和考试成绩。
七、教学资源:1. 课件、教材和案例资料;2. 实物市场模拟工具;3. 多媒体设备。
以上是经济学原理教案的基本框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有其他需要,欢迎继续咨询。
高中生经济学原理教育教案
高中生经济学原理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2. 掌握供求关系和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
3. 理解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a. 什么是经济学b.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c. 传统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2. 市场与价格a. 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b. 市场均衡与价格形成c. 价格弹性与需求曲线3. 政府与市场a. 政府的角色与职责b. 经济政策的影响c.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4. 经济增长与发展a. 经济增长的要素和方式b.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c.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5.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a. 国际贸易的原理和模式b. 贸易壁垒与自由贸易c. 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与挑战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影响。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3. 视频展示:辅助教学视频展示经济学原理的实际案例和实证研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问题解答: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经济案例引发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兴趣。
2. 知识讲解:深入浅出地讲解每个知识点,结合具体实例进行阐述,引导学生逐渐理解。
3. 案例分析:给学生分发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撰写对应的分析报告。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案例报告的展示,其他学生提问与讨论。
5. 视频展示:播放与知识点相关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
6. 知识回顾与拓展:复习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探讨经济学原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7. 总结与评价: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并进行教学评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案例报告的内容及质量。
《经济学原理》教案
《经济学原理》教案授课班级:课程学时:授课教师:杨栋会课程周学时: 3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学科体系,提高对西方经济学重要性的认识。
阐明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和分析方法,了解其历史发展,展示现代西方经济学学科发展动向和前沿问题。
重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和分析方法。
难点: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一、经济学的内涵人们无限的物质财富需求欲望←→自然和社会有限的稀缺资源的矛盾→要求社会采用相应的方式合理配置资源(石油、原煤)樊纲:经济学实际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冲突、相互敌对、相互竞争、相互交易、相互合作、以至相互欺骗等行为的科学。
假冒伪劣、偷尖耍滑、不守合同、欠债赖账、不讲信用、贪污腐败,均属欺骗行为,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即是在他人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利用一切现行体制下可能的机会以不惜损害他人或公众利益的办法为自己获取最大利益。
有人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实政策本身就是上面对下面的一种对策,故下面用对策对付上面是情有可言,而如果政策被对付,正好说明政策有误,需调整。
)稀缺和短缺的区别:●稀缺——任何物品在超越免费供应时人们对它仍然有需求,即该物品在市场上能保持着一个正值价格(用钱才能买到)。
●短缺——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用钱都买不到)物品可分为:自由物品,废品,经济物品(经济学所关心的)。
私权→私利(天经地义),在市场经济中,私人产权是不容侵犯的,(分数、X光片、酒店房间等)私权→公利(应当鼓励),公权→公利(本该如此),公权→私利(腐败)每个国家都面临: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WHAT),怎样生产(HOW),为谁生产(WHO)二、经济学的划分类型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按研究对象或范围划分)2、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按研究方式划分)实证经济学在作出与经济行为背景有关的假定前提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过程和后果,力求揭示经济活动本身的成本和收益,而超脱一切价值判断。
《经济学原理》教学案
《经济学原理》教学案一、引言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稀缺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的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理性决策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教学案旨在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学原理,提高他们的经济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掌握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决定机制;3. 理解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必要性;4.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 提高学生的经济决策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教学内容1. 经济学概述1.1 经济学定义及其研究对象1.2 经济学的分类及其研究方法1.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2. 市场供求关系2.1 需求的影响因素及需求曲线的表示方法2.2 供给的影响因素及供给曲线的表示方法2.3 市场均衡及均衡价格的确定3. 价格决定与市场机制3.1 价格弹性及其影响因素3.2 市场机制的作用及其优缺点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4.1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类型4.2 政府干预的目的和手段4.3 政府干预的有效性和限制5. 经济思维与决策分析5.1 有效决策的基本原则5.2 边际分析及其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5.3 机会成本和权衡取舍的概念及其意义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阅读教材,讲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3.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加深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企事业单位,了解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培养实际操作和观察问题的能力;5. 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实际案例和数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参与度。
五、教学评估1. 课堂测验:通过设计选择题、判断题等形式的测验,检测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掌握情况;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上的提高;3. 个人作业:布置学生完成个人作业,要求他们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实际问题,评估他们的经济思维和决策能力;4. 实地考察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地考察的情况撰写报告,评估他们对经济模型在实际运行中的适用性。
《经济学原理》教案
《经济学原理》教案一、课程概述《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工具,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需求、供给、市场均衡、机会成本等。
2、理解经济学分析方法,如边际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等。
3、熟悉经济学的基本应用领域,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经济学的历史和发展3、经济学的应用领域第二章:需求与供给1、需求的定义和决定因素2、供给的定义和决定因素3、市场均衡和价格机制第三章: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1、市场结构的类型和特点2、完全竞争市场的竞争策略3、垄断市场的竞争策略4、寡头市场的竞争策略5、竞争市场的效率和经济意义第四章:生产者行为与成本分析1、生产者的目标和生产函数2、成本的概念和类型3、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分析4、收益与利润最大化第五章:消费者行为与市场均衡5、消费者的目标和效用函数6、边际效用理论与消费者行为7、价格变化与消费者行为4.收入变化与消费者行为5.市场失衡与政府干预第六章:宏观经济学基础1.国民收入的计算与意义2.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3.失业与通货膨胀4.货币供应与货币政策5.国际收支与汇率制度第七章: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1.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表现2.政府干预的目标和手段3.公共品与外部性的解决4.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介绍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框架。
2.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应用。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
4.习题练习:通过习题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教师:具备经济学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
2.教学材料:选用优秀教材和参考书籍,提供相关学术论文和经济报告。
《经济学原理》教案
《经济学原理》教案课程名称:经济学原理课程类型:理论课学时安排:2学时/周教学目标:1.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的原理;3.理解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原因和方式;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正面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
2.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的概念和图示;-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的确定;-供求曲线的移动和市场变动的分析。
3.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类型;-政府的干预方式和效果;-市场与政府的协同作用。
4.消费者行为和效用最大化:-效用和边际效用的概念;-效用曲线和预算线的图示;-消费者的选择和最优消费组合。
5.生产成本和企业决策:-生产要素和生产成本的概念;-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概念;-企业的生产和定价决策。
6.市场结构和竞争力:-市场结构的定义和分类;-垄断和垄断竞争的特点和影响;-市场竞争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和解决经济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经济学原理,培养他们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4.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增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评价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
2.作业成绩:布置适量的作业,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经济学原理》教学案
《经济学原理》教学案经济学原理教学案第一节:引言经济学原理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稀缺资源的分配与利用为基础的学科,通过深入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能够帮助人们做出更明智的经济决策。
本教学案旨在介绍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和实践应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经济学的本质和重要性。
第二节: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 理解经济学原理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2.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工具;3. 理解经济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 发展批判性思维和经济分析能力。
第三节:课程大纲1. 经济学原理的概述- 定义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基本假设和模型2. 微观经济学原理- 需求和供给- 市场均衡与价格决定- 生产与成本- 市场结构和竞争形式-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3. 宏观经济学原理- 国民收入与生产- 通货膨胀与失业- 货币与银行- 总需求与总供给- 经济增长与发展4. 经济学的实践应用- 政府经济政策与管理-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 金融市场与投资决策- 环境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 行为经济学与决策分析第四节: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2. 研讨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经济分析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演练:通过模拟市场和实际数据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经济学的实践应用过程,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4. 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与经济学相关的研究论文,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
第五节:考核方式为了全面评价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考核方式:1. 课堂参与: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进行评价。
2. 作业和小组项目:对学生的个人作业和小组项目进行评分。
3. 期中考试:针对课程中的核心概念和理论进行笔试。
4. 期末论文:对学生撰写的研究论文进行评估。
《经济学原理》教案
《经济学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经济学原理及其基本概念。
2.熟悉经济学原理的分类及其内涵。
3.理解供求关系、机会成本和边际分析的概念和作用。
4.掌握市场均衡的概念及其机制。
5.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二、教学内容1.经济学原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经济学原理的分类及其内涵。
3.供求关系的概念和作用。
4.机会成本的概念和作用。
5.边际分析的概念和作用。
6.市场均衡的概念和机制。
7.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三、教学重点1.经济学原理的分类及其内涵。
2.供求关系、机会成本和边际分析的概念和作用。
3.市场均衡的概念和机制。
4.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课前导入(10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你认为经济学是什么?2.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经济学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通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经济学原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0分钟)1.经济学原理的定义经济学原理是指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原理,用来解释经济活动和现象的规律,以及对经济政策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工具和方法。
2.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1)稀缺性:资源有限但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2)选择成本:为了得到其中一种东西而放弃其他东西所付出的成本。
(3)机会成本:使用其中一种资源所放弃的最有价值的替代品。
(4)边际效应:指每一单位资源或产品的增加所带来的额外效果。
第三步:讲解经济学原理的分类及其内涵(20分钟)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决策,包括家庭、企业和市场等。
(2)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活动的总体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2.正义和效率(1)正义是指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收入的公平分配。
(2)效率是指资源的最优配置,即通过有效利用资源来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福利。
第四步:讲解供求关系的概念和作用(20分钟)1.供求关系的概念供求关系是指市场上商品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原理教案
卫生经济学等
C.方法
实证(Positive)研究: 研究世界是怎样运行的。
规范(Normative)研究: 研究世界应该如何运行
D. 十大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关系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映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P
P
Q
需求量变动
Q
需求变动
2、需求(F)
F.决定个人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
收入(奢侈品、正常品、劣等品) 正常品:其他条件不变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增加的物品。 劣等品:其他条件不变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减少的物品。
偏好 相关物品价格(替代品substitutes、互补品complemen: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的 两种物品。
xy
x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y的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
xy
Q2x Q1x P2y P1y
Qx Py
替代品 xy >0; 互补品 xy <0; 无关品 xy =0
参考资料:
PRODUCT INFERIOR
Flour Margarine
部分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
INCOME ELASTICITY
-0.36 -0.20
C. 转型经济
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 封闭经济
决策分散的市场经济 开放经济
A.传统市场
2 1
家庭
《经济学原理》教案要点(五篇材料)
《经济学原理》教案要点(五篇材料)第一篇:《经济学原理》教案要点《经济学原理》自学指导书使用专业:专、本科相关专业课程:经济学原理教材版本:《经济学原理》卢远瞻汪雄剑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经济学原理》是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程。
该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经济史等多门学科,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广泛吸收和正确借鉴西方经济理论和有关学科的优秀成果,密切联系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倡导科学的求实精神和大胆的理论创新,重视对国内外经济学的最新动态的把握。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部分的消费者、生产厂商的行为理论和处于核心的价格理论及贯穿所有的均衡理论,并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的方法、理论等进行学习和探讨。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增加对经济社会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三观”。
学习经济学的三个原因:1、有助于你了解你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2、它将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
3、它将使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
三、课程的目的、内容、学习要求和自学时数第一章导论(自学时数:4学时,第1周完成)自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理解经济学的涵义;掌握经济学得原理及研究的方法。
主要内容:经济学和十大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重点与难点:1、经济学的含义。
2、深刻理解经济学的内容。
3、准确把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4、掌握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学和经济学十大原理经济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
(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一、人们如何做出决定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经济学原理教案
经济学原理教案第一部分:引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制定的学科,它对我们理解个人、企业和政府的行为以及整个社会的运作机制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经济学的主要原理和概念,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应用。
第二部分:供求关系1. 供求关系的概念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它描述了商品或服务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关系。
供给方与需求方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2. 需求的影响因素需求的大小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商品的价格、消费者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和个人偏好等。
价格上升通常导致需求减少,而价格下降则促使需求增加。
3. 供给的影响因素供给的大小受到生产成本、相关商品价格、技术创新和政府政策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生产成本上升可能导致供给减少,而生产效率提高则会增加供给。
第三部分:市场结构1. 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是指有很多买家和卖家,每个市场参与者都是价格接受者,市场上没有单一买家或卖家能够影响市场价格。
2. 垄断市场垄断市场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卖家或供应者,他们可以通过控制价格来影响市场上商品的数量和价格。
垄断通常是由于技术优势、专利权或政府管制等原因造成的。
3. 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市场上有几个主要的供应商,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但仍能够通过价格战来影响市场。
第四部分:微观经济学1. 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或消费所产生的额外成本或收益。
边际效应原理对于决策制定和资源配置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当做某件事情时放弃的最佳替代选择的成本。
机会成本的概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资源的稀缺性和效益的权衡。
第五部分:宏观经济学1.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内产生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是衡量经济活动水平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
2. 通货膨胀和失业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持续上升的现象,而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就业者数量低于可用劳动力的情况。
《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经济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如供求关系、市场均衡、资源配置等。
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的平衡关系。
2.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结合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现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围绕特定经济议题展开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情景模拟:设定具体经济环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决策,加深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
三、思政元素融入1. 爱国主义情怀:通过介绍我国经济发展成就和改革开放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 社会责任意识:强调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 正确经济发展观:阐述可持续发展理念,讨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的关系。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等,评价其学习态度和能力。
2. 作业与测验: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和测验,检验学生对经济学原理和思政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更好地实现思政教学目标。
五、教学特色与创新1. 跨学科融合:将经济学原理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2. 互动性增强: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3. 实时性更新:紧密结合时事热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经济学原理课程更加贴近现实、更具吸引力。
经济学原理课教案供求关系与市场均衡
经济学原理课教案供求关系与市场均衡经济学原理课教案:供求关系与市场均衡引言:经济学原理课程是理解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
本教案将重点讨论供求关系与市场均衡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深入理解供求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将能够分析市场行为,并对经济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预测。
同时,本教案将结合实际案例和经济政策,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一、供求关系及其决定因素1.1 供求曲线的概念与构建方法- 介绍供求曲线的基本定义和图示方法- 解释供求曲线的斜率意义及其影响因素1.2 供给的决定因素和供给曲线的变动- 分析影响供给的要素,如生产成本、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供给等- 讨论这些要素对供给曲线的平移和变动的影响,引入供给弹性的概念1.3 需求的决定因素和需求曲线的变动- 探讨需求的要素,如消费者收入、价格和市场预期等因素对需求的影响- 说明这些要素对需求曲线的平移和变动的影响,引入需求弹性的概念二、市场均衡与调节机制2.1 市场清算与市场均衡的定义- 阐明市场清算的含义和目标- 解释市场均衡的概念和判定方法,引入市场供求的交点2.2 市场调节机制与价格信号- 分析市场调节的基本原理,包括价格和数量的自发调节机制- 讨论价格信号对供求关系的引导和调节作用,以及价格歧视的经济效果2.3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探究市场失灵的成因和机理,如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 分析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和调整,以及政府的干预效果和限制三、供求分析与经济政策3.1 供求分析在市场预测中的应用- 教授供求分析在价格预测和市场走势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数据和市场消息进行供求预测,并理解经济周期的影响因素3.2 政府价格调节与市场效率- 讨论政府对价格的干预,如最低工资和价格上限等- 探究政府调节对市场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引入效率与公平的权衡问题3.3 供求分析在产业政策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将供求分析与产业政策相结合,进行市场结构和产业竞争态势的分析- 利用供求模型解释政府的产业政策,如补贴和准入限制等四、案例分析与小结4.1 实际案例的引入与分析- 安排一些相关的实际案例,如房地产市场和石油产业的供求分析- 引导学生运用供求模型分析案例,理解实际经济问题的本质和特点4.2 供求关系与市场均衡的小结- 总结供求关系及其决定因素的关键点- 强调市场均衡与经济运行的重要性,以及供求模型在经济学分析中的应用结语:供求关系与市场均衡是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关键内容。
经济学大学老师备课教案
课程名称:经济学原理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掌握资源配置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3. 分析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4.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市场经济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资源配置的机制和原理。
3. 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教学难点:1.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分析。
2.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材:《经济学原理》2. 多媒体课件3. 相关案例资料4. 黑板、粉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提问: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二、讲授新课1. 市场经济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通过供求关系来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私有制、竞争、价格机制、市场供求关系等。
2. 资源配置的机制和原理- 资源配置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
- 资源配置原理:资源优化配置、效率优先、公平兼顾等。
3. 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企业活力、促进经济增长等。
- 局限性:市场失灵、收入分配不均、环境污染等。
三、案例分析1. 通过分析市场经济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效果。
2. 案例一: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 分析: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的原因、影响及启示。
四、课堂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 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2. 布置课后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 分析我国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市场经济与资源配置的基本原理。
经济学原理_大学教案
课程类型:理论课程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授课学时:2学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起源;2. 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如供求关系、市场机制、资源配置等;3.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起源1. 经济学的定义:研究资源配置和分配的学问;2. 经济学的起源:古希腊时期,主要思想是巩固和完善奴隶经济制度;3. 经济学的发展: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
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资源稀缺性:经济学产生的原因;2. 供求关系:价格的形成机制;3. 市场机制: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4. 资源配置: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人类无限的需求。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经济学?为什么学习经济学?2. 学生分享自己对经济学的理解。
二、讲授新课1.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起源- 讲解经济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举例说明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资源稀缺性:讲解资源稀缺性的概念和表现;- 供求关系:分析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举例说明价格形成机制; - 市场机制:解释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资源配置:探讨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人类无限的需求。
三、案例分析1. 分析一个实际案例,如房价上涨的原因;2.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案例,并分享讨论结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强调经济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起源的理解;2. 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2. 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公开课教案经济学原理
高中公开课教案经济学原理高中公开课教案:经济学原理一、引言经济学原理是高中经济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节课将介绍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使学生能够理解经济学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问题和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学原理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供求关系、边际效用理论等基本原理。
3. 能够应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1. 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供求关系和边际效用理论的具体内容及其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 经济学原理的概念和分类(教师讲解+学生讨论)1.1 经济学原理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1.2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2. 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教师讲解+案例分析)2.1 供给与需求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2 供求关系的图像表示和影响因素。
3. 边际效用理论的基本原理(教师讲解+学生演示)3.1 边际效用的概念和作用。
3.2 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成本的概念及其关系。
4. 应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小组讨论+学生展示)4.1 小组讨论经济学原理在购买决策、就业选择等方面的应用。
4.2 学生展示并分析特定实际问题,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
五、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提问,了解经济学原理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教师讲解经济学原理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3. 教师讲解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供求关系的图像表示和影响因素。
4. 教师讲解边际效用理论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理解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成本的概念及其关系。
5.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经济学原理在购买决策、就业选择等方面的应用,并记录下讨论结果。
6. 学生展示并分析特定实际问题,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展示时使用图表和数据进行支持。
7.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经济学原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原理》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经济学原理》自学指导书使用专业:专、本科相关专业课程:经济学原理教材版本:《经济学原理》卢远瞻汪雄剑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经济学原理》是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程。
该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经济史等多门学科,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广泛吸收和正确借鉴西方经济理论和有关学科的优秀成果,密切联系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倡导科学的求实精神和大胆的理论创新,重视对国内外经济学的最新动态的把握。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部分的消费者、生产厂商的行为理论和处于核心的价格理论及贯穿所有的均衡理论,并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的方法、理论等进行学习和探讨。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增加对经济社会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三观”。
学习经济学的三个原因:1、有助于你了解你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2、它将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
3、它将使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
三、课程的目的、内容、学习要求和自学时数第一章导论(自学时数:4学时,第1周完成)自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理解经济学的涵义;掌握经济学得原理及研究的方法。
主要内容:经济学和十大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重点与难点:1、经济学的含义。
2、深刻理解经济学的内容。
3、准确把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4、掌握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学和经济学十大原理经济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
(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一、人们如何做出决定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社会面临效率与平等之间的权衡取舍。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边际指边缘,因此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
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出决定。
即,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引起一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例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即问即答】1、描述你最近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权衡取舍问题;2、举出一个既有货币性的机会成本,又有非货币性的机会成本的某种行动的例子;3、描述一个你的父母为了努力影响你的行为而想你提供激励的例子。
二、人们如何相互交易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它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价格就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或一小群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即问即答】1、为什么一个国家如果不把自己和其他国家隔离开来,其状况就会变得更好?2、为什么我们有市场根据经济学家的观点,政府应当在市场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三、整体经济如何运行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货币注入的短期效应:1、经济中货币量增加刺激社会的整体支出水平,从而增加了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
2、需求的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引起企业提高物价,但同时,它也鼓励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并生成更多的物品与劳务。
3、雇佣更多的工人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即问即答】列出并简要解释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三个原理。
第二节经济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P13二、经济学研究的方法P13思考题和作业:P18 5、6、10第二章需求与供给理论(自学时数:4学时,第2周完成)自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搞清楚什么因素会影响需求与供给,需求与供给的变化会如何影响商品的价格;掌握市场供求的基本规律(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以及运用供求理论分析经济事例核心概念: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弹性均衡内容提要:1、需求、供给曲线2、需求和供给的均衡:价格决定3、弹性理论本章重点:供求均衡、需求的价格弹性及其运用本章难点:需求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数量的影响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单个市场等)的经济行为的研究,价格分析是其分析的核心,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
它的两个基本假设条件是经济人和完全信息。
需求与供给在市场中,价格是经济参与者相互之间联系和传递经济信息的方式,并且,价格也以一定的方式促使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的使用。
一种商品的需求D: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该商品的数量,必须是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
需求函数是\,它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需求的决定因素:1商品的自身价格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3相关商品的价格4消费者的偏好5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一种商品的供给S: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函数是/,它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成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
供给的决定因素:1商品的自身价格2生产成本3生产的技术水平4相关商品的价格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均衡: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在微观经济分析中,市场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是就单个市场后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假定各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均衡价格的决定: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供需曲线的交点),也就是市场出清状态,此时的价格也叫均衡价格。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需求数量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也是如此。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改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曲线平行移动)。
供给的变动也是如此。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的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弹性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反应的敏感程度,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e=(△X/X)/(△Y/Y)这是弧弹性,当△X,△Y无穷小时,就成了点弹性,e=(dY/Y)/(dX/X)要涉及到微积分的内容)。
需求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有五种:e>1为富有弹性;e<1为缺乏弹性;e=1为单一弹性;e =∞为完全弹性;e=0为完全无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对厂商的销售收入:e>1的商品,降价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否则反之,即厂商的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动;e<1的商品,提高价格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否则反之,即厂商的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动;e=1的商品,其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收入没有影响。
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商品的可替代性(可替代品月多,弹性越大);商品用途的广泛性(用途越广泛,弹性越大);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不重要的弹性大,必需品的弹性较小);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比重越大,弹性越大)。
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也有五种类型,同上。
影响供给的价格弹性的最主要因素:时间,短期内,弹性比较小,长期比较大,因为在很短时间内,厂商要根据商品的价格上涨或下降来增加或减少产量是比较困难的,而长期却可以实现;生产成本,如果产量的增加引起的边际成本轻微的提高,则弹性比较大;生产周期,生产周期短,则弹性较大。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产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收入量的变动率的比值。
e<0,为劣等品,即需求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少;e>0,为正常品,即需求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0<e<1,为必须品;e>1为奢侈品。
价格开放:只对供给的价格弹性大于零的商品有效,如果该商品生产需要的资源本来就是稀缺的,就算价格开放其供给量也不会增加或增加太多,那么只会让该商品不断的涨价。
最高限价: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均衡价格,政府的目的往往是抑制某些产品的价格上涨,尤其是为了应对通货膨胀。
但因为市场均衡价格高于最高价格,会导致抢购或黑市交易。
最低限价:通常是政府为了扶植某些行业的发展,其价格往往高于均衡价格。
谷贱伤农:因为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供给量大幅度增加,导致价格下降,但价格下降了,并不能大幅度的增加需求量。
思考题和作业:P46 5、9第三章弹性理论(自学时数:4学时,第3周完成)自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并掌握需求的价格弹性;掌握收入弹性;理解交叉价格弹性;掌握供给的价格弹性。
主要内容:需求弹性;供给弹性\。
重点与难点:1、需求的价格弹性。
2、供给的价格弹性。
一、概述经济学中研究因变量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或灵敏程度的理论。
弹性概念和弹性定义由A.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弹性理论又由后来的经济学家不断补充和完善,并在经济学中广泛运用。
当两个经济变量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变化,必然引起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变化。
弹性即表示因变量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或灵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