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障碍的评定

合集下载

协调能力评定

协调能力评定
13
轮替试验
患者屈肘90°,双手张开,一手向上,一手向下,交替变换,并逐渐加快。
评分标准:
5分—正常
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但速度和熟练程度比正常稍差。
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但协调缺陷明显,动作慢,不稳定。
2分—重度障碍,只能开始动作而不能完成。
1分—不能开始动作。
各试验分别评分并记录。有异常,提示协调功能障碍。
巨野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协调能力评定
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
序号
名称
操作要点
评分
1
指鼻试验
让患者肩外展90°,伸直位,然后用示指指尖指鼻尖。
2
指-指试验
患者与检查者面对面,检查者将示指举在患者面前,让患者用自己的示指指尖触检查者的示指指尖。检查者可以变换其示指的位置,以评估距离、方向改变时患者的应变能力。
3
拇指对指试验
让患者先双肩外展90°,伸肘,再向中线靠拢,双手拇指相对。
4
示指对指试验
让患者先双肩外展90°,伸肘,再向中线靠拢,双手示指相对。
5
对指试验
让患者将拇指依次与其他各指尖相对,并逐渐加快。
6
握拳试验
交替地用握拳和充分伸张各指,并逐渐加快。
7
旋转试验
上臂紧靠躯干,屈肘90°,掌心交替向上和向下,并逐
渐加快。
8
拍手试验
屈肘,前臂旋前,在膝上拍手。
9
拍地试验
患者坐位,足触地,用脚尖拍地。膝不能抬起,足跟不离地。
10
指-趾试验
患者仰卧,让其用趾触检查者的手指,检查者可改变方向和距离。
11
跟-膝-胫试验
患者仰卧,让其用一侧的足跟在另一侧下肢的膝及胫骨前方上下滑动。

第6章 协调评定

第6章 协调评定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二、协调评定的目的、分级与内容
协调评定是评定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活动的能力。 (一)协调评定的目的 明确有无协调功能障碍,评估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 功能活动的能力;帮助了解协调障碍的程度、类型及引起协调障碍 的原因;为康复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对训练疗效进行评估; 协助研制协调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 (二)协调功能分级 根据协调活动的完成情况,可将协调功能分为5级。 I级:正常完成。 II级: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和技巧稍有差异。 III级: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明显不稳定。 IV级:重度残损:仅能启动动作,不能完成。 V级:不能完成活动。
三、协调评定方法
(一)观察法 1.协调功能正常的依据 2.观察受试者的日常生活活动 并通过与健康人比较,判断受试者是 否存在协调功能障碍。 (二)协调试验 协调试验分平衡性与非平衡性协调试验两类。 1.平衡性协调试验 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在直立位时的姿势、平衡以及静和动 的成分。 2.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不在直立位时静止和运动的成分。
第六章 协调与平衡评定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衡、准确、 有控制的运动能力。正常的随意运动需要有若干肌肉的 共同协作运动,当主动肌收缩时,必有拮抗肌松弛、固 定肌的支持固定和协同肌的协同收缩,才能准确地完成 一个动作,肌肉之间的这种配合运动称为协调运动。
(三)协调试验的选择 可根据运动缺陷,选择相应的协调试验方法。 (四)东京大学康复部的平衡试验 适用于上肢协调功能障碍者。 (五)上下肢协调性试验 (六)上田氏协调试验 适用于躯干下肢协调功能障碍者。

【专业知识】协调功能评定!!

【专业知识】协调功能评定!!

【专业知识】协调功能评定!!协调功能评定1.定义协调是指人体多组肌群共同参与并相互配合,进行平稳、准确、息好控制的运动能力。

协调运动的特征为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力量及达到正确的目标。

协调是完成精细运动技能动作的必要条件。

协调运动需要健全的中枢神经系统、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中小脑、基底节和脊髓后索等参与协调控制。

感觉系统中前庭神经、视神经、深感觉等在运动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上述结构发生病变时,协调动作即会出现障碍。

2.协调障碍的机制(1)小脑伤病:小脑软功能主要是反射性地维持肌肉张力套势的形衡和运动的协调。

小脑通过来自前庭、脊情及脑干内的小脑前核的传入联系,接受来自运动中枢的信息及大量与运动有关的感觉信息,具体可包括肌肉、肌腱、关节、皮肤及前庭、视器、听器等处的信息,这些传入信息是小脑作为运动调节中枢的基础。

小脑的传出纤维通过丘脑皮质主要投射到大脑皮质的运动区及躯体感觉区。

因此,小脑的传入、传出联系主要接受大脑皮质运动区、前庭器官及本体感觉传来的冲动,并又随时发出冲动到达大脑皮质运动区、脑干网状结构,经网状脊髓束到达脊髓,组成锥体外系的大脑皮质小脑途径。

这一途径在调节肌紧张及随意运动中起重要作用。

当小脑不同部位发生伤病时,即可出现协週运动障碍。

这种障碍主要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2)基底节伤病:基底节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和苍自球3个主要的核团。

基底节的作用为控制初始粗大的规律性随意运动(如翻身、行走),通过学习建立不随意运动技能及姿势的调整。

基底节在维持正常肌张力方面也起重要作用,表现在其对皮质运动中枢与皮质下中枢的抑制作用。

基底节病后可因伤病部位的不同而相应发生齿轮样或铅管样肌张力增高、静止性震颤(如的金森病)、手足徐动及运动不能等碍表规。

(3)脊髓后索伤病: 脊髓后索的功能是本体感觉信息的传入和传出通道,包括姿势觉和运动觉。

脊髓后索病变的特征为同侧精细触觉和深感觉减退或消失,而痛觉、温觉保存,因而发生感觉性共济失调。

实训6: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实训6: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实训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平衡功能评定【实训目的和要求】1.理解平衡功能的正常反应的表现;2.掌握平衡功能评定的评定程序及评定方法;3.了解平衡功能测试仪及其评定程序。

【实训器材与设备】治疗床、治疗桌、治疗椅、平衡板、粉笔、定时钟、尺子、两张椅子、小板凳或台阶、平衡功能测试训练仪和眼睛遮盖物。

【实训步骤】(1)坐位平衡反应检查体位:被评定者取坐位。

检查方法:评定者将被评定者上肢向一侧牵拉。

结果判断:①阳性反应被评定者头部和躯干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的一侧出现保护性反应,对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②阴性反应被评定者头部和躯干未出现向中线的调整,未出现保护性反应和平衡反应。

(2)跪位平衡反应检查体位:被评定者取跪位。

检查方法:评定者牵拉被检查者的一侧上肢,使之倾斜。

结果判断:①阳性反应被评定者头部和躯干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的一侧出现保护性反应,对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②阴性反应被评定者头部和躯干未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的一侧和对侧未出现保护性反应和平衡反应。

(3)迈步反应检查体位:被评定者站立位。

检查方法:评定者向左、右、前、后方向推动被评定者。

结果判断:①阳性反应为了保持平衡,患者快速向左、右、前、后方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②阴性反应被评定者不能为保持平衡而快速跨步,头部和躯干不出现调整。

2.Berg平衡量表评定根据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情况,可选用不同的项目进行评定,如从坐位站起、无支持坐位、无支持站立、从站立位坐下、闭目站立、双脚并拢站立、上肢向前伸展并向前移动、从地面拾起物品、转身向后看、两脚一前一后站立、单腿站立等。

Berg平衡量表评定内容及评分方法详见本章第一节。

评定工具包括秒表、尺子、椅子、小板凳和台阶。

【注意事项】1.评定时保持环境安静,不要讲话或提示;2.患者不能安全独立完成所要求动作时,要注意予以保护以免跌倒,必要时给予帮助;3.对于不能站立的患者,可评定其坐位平衡功能。

协调功能评定【实训目的和要求】1.理解协调障碍的表现;2.掌握协调评定的评定程序及评定方法;【实训器材与设备】评定表、笔、定时钟、2张椅子、治疗桌和眼睛遮盖物。

协调性的评定方法

协调性的评定方法
主要方法是观察被测试的对象在完成指定 的动作中有无异常.
一运动失调的评价
1观察姿势,步态步行和日常的动作 2四肢的共济失调的评 价 指鼻试验 鼻指鼻实验 指指实验 对指 拍腿试验
拇指手指试验 反弹实验 交替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实验 跟膝胫试验
3协调运动障碍的评价 动作的完成必须有主动肌,拮抗肌,固定肌的
向病侧偏斜
闭眼时候比睁眼明显.
二其他检查谢谢!来自协调性的评定方法廖浪
临床表现
共济失调 醉汉步态 爆发性的语言 震颤 协同运动障碍 交互反复运动障碍重量感觉障碍 写字障碍
不随意运动 震颤,舞蹈,手足徐动,肌肉痉挛 抽搐和联合运动
帕金森综合征 震颤,僵直,运动缓慢,慌张 步态
协调的评定主要是判断有无协调障碍,为以 后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协调配合才可以准确完成.
仰卧起坐试验 立位后仰试验
4测定障碍评价 指耳试验 把握试验 过度旋前试验 画线试验 模仿试验
5交互反复运动障碍评价 旋前.旋后试验 手指弹琴试验 踏拍试验 舌摆动试验
6步行能力评价 迷路损害和小脑疾患的患者沿直线行进时

协调运动障碍的评定讲课教案

协调运动障碍的评定讲课教案

协调运动障碍的评定一.概述(一)基本概念1.协调功能协调功能是指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

2.协调运动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定运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产生平稳、推确、有控制的运动。

其特点是以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力量进行运动。

协调运动主要分为两大类:大肌群参与的身体姿势保持、平衡等粗大运动(如翻身、坐、站、行走)和小肌群实施的精细活动(如手指的灵巧性、控制细小物品的能力等)。

3.精细运动的协调性与灵巧性精细运动的协调性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一组或几组小肌群共同进行平稳、准确而协调的随意运动。

灵巧性通常用来指上肢末端即手的精细运动的协调性。

如操作物品的速度、移动物品时的推确性,抓住与放开,抓物的方式,写字的技巧和手的姿势等。

4.协调运动障碍协调运动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

协调性运动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的损伤所致。

前庭迷路系统、本体感觉与视觉的异常也可造成协调运动障碍;协调性运动障碍还包括不随意运动以及由于肌肉的痉挛、肌肉肌腿的挛缩造成的运动异常。

5.精细协调运动障碍指以笨拙的、不平稳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多与手功能密切相关。

产生协调性运动障碍的原因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的损伤所致。

周围神经损伤、肌肉肌腱外伤、肌肉痉挛或孪缩也可造成精细运动协调性和灵巧性的异常。

二)协调运动障碍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由三个领域控制协调运动的产生,它们是小脑、基底神经节和脊髓后柱(后索)。

1. 小脑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缺乏精细协调及对距离的判断力,这种距离可影响步态、姿势和运动方式。

其步态常表现为两脚分开较宽、不规则、不稳定。

(1). 辨距不良: 对距离的判断力不好.(2). 意向性震颤: 震颤发生于随意运动时.(3). 姿势性震颤: 站立时身体前后摇摆.(4). 轮替运动障碍:又称为快速运动不良, 完成快速交替运动有困难.(5). 运动分律: 所完成的活动不是平滑的一个活动,而是一连串运动成分.2. 基底神经节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基底神经节病变, 主要是运动不正常和肌张力的改变. 具体表现:(1 )静止性震颤: 随着有目的的运动而减轻或消失.(2)运动不能: 不能启动一个运动.(3)手足徐动: 四肢, 躯干, 面部以外的部位缓慢的, 不随意的扭曲运动.(4)偏身舞蹈症: 一侧身体突然出现的、痉挛性的、有力的、没有目的的鞭打样运动。

协调障碍的评估

协调障碍的评估

协调一、概述协调功能是人体自我调节,完成平滑、准确且有控制的随意的动作的一种能力。

协调是完成精细运动技能动作的必要条件。

小脑、前庭神经、视神经、深感觉、锥体外系在运动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上述结构发生病变,协调动作即会出现障碍。

二、适应征1、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疾患、酒精中毒或巴比妥中毒;2、感觉性共济失调脊髓疾病;3、前庭障碍;4、各种震颤巴金森氏病、老年动脉硬化、慢性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5、舞蹈样运动儿童的脑风湿病变;6、手足徐动脑性瘫痪、肝豆状核变性、脑基底节变性(脑炎或中毒)等;7、手足搐搦低钙血症和碱中毒;8、运动徐缓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三、禁忌证1、严重的心血管疾病;2、不能主动合作者。

四、评定方法:1.指鼻试验嘱患者先将手臂伸直、外展、外旋,以示指尖触自己的鼻尖,然后以不同的方向、速度、睁眼、闭眼重复进行,并两侧比较。

小脑半球病变时可看到同侧指鼻不准,接近鼻尖时动作变慢,或出现动作性震颤(意向性震颤),且常见超过目标(辨距不良)。

感觉性共济失调时睁眼做无困难,闭眼时则发生障碍。

2.对指试验嘱患者伸直示指,曲肘,然后伸直前臂以示指触碰对面检查者的示指。

分别在睁眼和闭眼时进行试验。

若总是偏向一侧,则提示该侧小脑或迷路有病损。

3.跟-膝-胫试验患者仰卧,上抬一侧下肢用足跟碰对侧膝盖,再沿胫骨前缘向下移动。

小脑损害时抬腿触膝易出现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下移时常摇晃不稳。

感觉性共济失调时,患者足跟于闭目时难寻到膝盖。

4.快速反复动作(轮替动作)试验评定交互动作。

嘱患者以前臂向前伸平并快速反复地作旋前旋后动作;或以一侧手快速连续拍打对侧手背;或足跟着地以前脚掌敲击地面等。

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这些动作笨拙,节律慢而不匀,称轮替动作不能。

5.闭目难立征(Romberg征)嘱患者双足并拢站立,两手向前平伸,闭目。

如出现身体摇晃或倾斜则为阳性。

仅闭目不稳提示两下肢有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闭目睁目皆不稳提示小脑蚓部病变(小脑性共济失调)。

7.2协调功能评定操作

7.2协调功能评定操作

协调功能评定操作(一)观察法1.协调功能正常的依据2.观察受试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并通过与健康人比较,判断受试者是否存在协调功能障碍。

(二)协调试验协调试验分平衡性与非平衡性协调试验两类。

1.平衡性协调试验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在直立位时的姿势、平衡以及静和动的成分。

2.非平衡性协调试验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不在直立位时静止和运动的成分。

平衡性协调试验评定方法1)双足站立(正常舒适位);2)双足站立(两足并拢站立);3)双足站立(一足在另一足前方);4)单足站立;5)站立位,上肢交替地放在身旁、头上方或腰部;6)在保护下,出其不意地让受试者失去平衡;7)弯腰,返回直立位;8)身体侧弯;9)直线走,一足跟在另一足尖之前;10)侧方走和倒退走;11)正步走;12)变换速度走;13)突然停止后再走;14)环形走和变换方向走;15)足跟或足尖着地走;16)站立位睁眼和闭眼;评分标准:4分:能完成活动,3分:能完成活动,需要较少帮助;2分:能完成活动,需要较大帮助;1分:不能完成活动。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评定方法1)指鼻试验:2)指-他人指试验:3)指指试验:4)指鼻和指-他人指试验:5)对指试验:6)抓握试验:7)前臂旋转试验:8)反跳试验:9)轻叩手:10)轻叩足:11)指示准确:12)交替地跟-膝、跟-趾试验:13)趾-他人指试验:14)跟-胫试验:15)绘圆或横“8”字试验:16)肢体保持试验:评分标准:5分:正常;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速度和熟练程度比正常稍差;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协调缺陷极明显,动作慢、笨拙和不稳定;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成;1分:不能活动。

(三)协调试验的选择可根据运动缺陷,选择相应的协调试验方法。

(四)东京大学康复部的平衡试验适用于上肢协调功能障碍者。

(五)上下肢协调性试验(六)上田氏协调试验适用于躯干下肢协调功能障碍者。

协调性评定规范(标准版)

协调性评定规范(标准版)

协调性评定规范
【目的】人体能保持一定姿势并能从事随意运动,与脑皮质、基底核、小脑、前庭系统、深层感觉均有密切关系,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障碍都会造成协调运动障碍。

进行协调性评价,有助诊断、判断障碍程度,预测预后,制定康复计划,评价疗效。

【方法】
(一)观察姿势、动作、步态。

(二)闭目难立征。

检查时二足并拢,二臂向前平伸,闭目,观察有无摇晃或倾倒。

(三)指鼻试验。

坐或仰卧位,肩外展肘伸直,让其屈肘用食指指其鼻尖数次后,闭目再指鼻尖,观察有无震颤,计算错指次数。

(四)轮替动作。

让患者反复迅速地将手掌作旋前旋后动作,共济失调时可出现快慢不均,笨拙,缓慢。

(五)膝胫踝试验。

仰卧位,下肢伸直,先举一侧下肢,后将其足跟放在另侧膝盖上,并沿胫骨前缘直线下移至内踝。

同法试另侧。

共济失调者不能完成试验。

(六)连线试验。

在纸上画好两条相距10cm的纵向平行线,让患者划一横线与二线成直角相交。

小脑病变者不能完成试验。

(七)模仿试验。

患者闭目,双上肢向前方水平上举,变动一侧上肢姿势,让其另侧上肢模仿相同姿势。

小脑患者不能完成试验。

协调障碍的评定课件

协调障碍的评定课件

实验法
总结词
通过进行一系列实验来评估个体的协调障碍程度。
详细描述
实验法是一种较为专业的评定方法,通过在实验室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和实验,如平衡功能测试、动作 协调性测试等,来评估个体的协调障碍程度。实验法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人员,但结果较为准确可靠。
评定工具介绍
总结词
介绍常用的协调障碍评定工具及其特点和使用方法。
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生活质量下降
个体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可能面临困难,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心理压力
长期面对身体协调障碍可能给个体带来心理压力和焦虑。
社会负担
协调障碍可能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如医疗费用、护理成本等。
02
协调障碍的评定方法
观察法
总结词
通过观察个体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估协调障碍程度。
等测试。
思维灵活性
03
评估个体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变通能力和创造 性,如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思维任务等测试

记忆力
02
评估个体记忆信息的能力,包括瞬时记忆、短 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如数个体运用语言进行沟通的能力,包括口语 表达、听力理解等,如口头表达、听力理解等
物理治疗的方法包括功能性电 刺激、生物反馈、按摩、针灸 等。
物理治疗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的 肌肉力量、柔韧性、平衡感和 协调性,从而改善患者的日常 生活能力。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一种通过调整患者心理状态来改善协调障碍的方法。
心理治疗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放松训练等。
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减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从而改善 患者的协调障碍。
详细描述
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评定方法,通过观察个体的动作、姿势、步态等表现,以及 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如穿衣、进食、洗澡等,来判断是否存在协调障碍。 观察法需要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评估,以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康复评定三章协调障碍5

康复评定三章协调障碍5
(2)姿势性震颤:站立时身体前后摇摆。
(3)意向性震颤:在随意运动时发生震颤。
(4)轮替运动障碍:完成快速交替动作困难。 (5)动作节律:完成动作时不是一个平滑的动 作,而是一连串运动成分。
2.基底节共济失调
此类病变的患者主要是肌张力发生改变和随意 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震颤、肌张力过高或低 下、随意运动减少或不自主运动增多。
(5)肌张力障碍症:躯干和接近躯干的四肢部 分肌肉不断痉挛的状态。
3.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脊髓后索病变造成深感觉障碍,此类患者不能 辨别肢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1)平衡紊乱:当患者闭眼或房间里太黑时, 由于视觉反馈的减弱,平衡出现紊乱,站立时 身体左右摇晃倾斜,易跌倒。 (2)步态异常:两脚分开较宽,摇摆不定,高 抬腿,步距不等,落地有声,走路看脚。 (3)辨距不良:不能准确摆放四肢位置或不能 准确触及某一特定的物体,患者不用眼睛看就 不能说出检查者在他手上或皮肤上写的文字。
常见的协调障碍:
当大脑和小脑发生病变时,四肢协调动作和行 走时的身体平衡发生障碍,此种协调功能障碍 又称为共济失调。
根据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病变部位,共济失调 分为小脑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脊髓后 索共济失调(感觉性共济失调)三种。
1.小脑共济失调
因小脑病变部位的不同可出现不同类型的小脑 共济失调。症状主要是四肢和躯干不能灵活、 顺利、准确地完成动作。 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特点是与视觉无关,不受睁 眼与闭眼的影响,无感觉、位置与振动觉障碍。 (1)辨距不良:对距离的判断力不佳。
全国高职高专康复治疗专业 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康复评定技术》
主讲: 闵水平
主任医师
第三章 运动功能评定技术
第四节 协调功能评定技术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是一种对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进行综合评估的方法。

平衡和协调是人体运动的基本要素,对于日常生活和运动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评估个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运动表现和可能存在的障碍,从而为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和训练方案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方法,并探讨其应用价值。

一、平衡功能评定方法1. Berg平衡量表:该量表是评估老年人平衡功能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包括14个项目,涵盖了静态和动态平衡的各个方面。

通过观察个体在不同任务下的表现,如站立、转身、闭眼等,可以评估其平衡能力的好坏。

2. Timed Up and Go(TUG)测试:TUG测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评估老年人行走和转身能力的方法。

被测者从坐姿起立,行走3米,然后转身回到椅子上坐下,计算整个过程所需时间。

时间越短,说明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越好。

3.单脚站立测试:该测试要求被测者在一个脚上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平衡。

正常成年人应能够在闭目的条件下,至少保持30秒以上。

如果个体在闭目条件下不能保持平衡,说明其平衡功能存在障碍。

二、协调功能评定方法1.网球抛投测试:该测试要求被测者用右手连续抛投网球,持续时间为30秒。

然后再用左手进行相同的测试。

通过观察被测者的抛投动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可以评估其手眼协调能力。

2.直线行走测试:该测试要求被测者在一条直线上尽可能快地行走。

通过观察被测者的步态和身体姿势的稳定性,可以评估其协调能力的好坏。

3.小球传递测试:该测试要求被测者在两手之间传递一个小球,同时进行看、想、传三个动作。

通过观察被测者的传球准确性和速度,可以评估其手眼协调和反应能力。

三、评定方法的应用价值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方法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制定康复计划:通过评定个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可以了解其存在的障碍和运动表现,从而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和康复措施,提高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协调功能评定全解

协调功能评定全解
• 协调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 衡的和不准确的运 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
• ★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 (dystaxia)
协调障碍的概述(二)
• 协调性运动障碍的原因:是由于中枢神经 系统不同部位(小脑、基底 节、脊髓后索)的 病变所致。
• ★分类:小脑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 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协调评定的内容
★协调评定的内容 1.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 2.运动是否精确、直接、容易反向做。 3.加快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 4.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 5. 闭目运动时是否影响运动的质量。 6.受试者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协调功能分级
协调功能分级 根据协调活动的完成情况,可将协调功能分为5级。 I级:正常完成。 II级: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和 技巧稍有差异。 III级: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 明显不稳定。 IV级:重度残损:仅能启动动作,不能完成。 V级:不能完成活动。
动作。手和手指的精细动作受累,在随意运动中当接近靶时颤动更明显。
5.失平衡:小脑、前庭、迷路损害均可引起。平衡反应延迟、加剧或不恰
当,影响坐、站和走路。
协调评定的目的
★协调评定的目的:
• • • • • • 1明确有无协调功能障碍 2评估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活动的能力; 3帮助了解协调障碍的程度、类型及引起协调障碍的原因; 4为康复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 5对训练疗效进行评估; 6协助研制协调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
评分标准:
5分:正常;
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 但速度和熟练程度比正常稍差; 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 但协调缺陷极明显,动作慢、笨拙和 不稳定;
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 完成;

平衡与协调评定

平衡与协调评定
的过程。
第一节 协调功能评定
2. 协调评定的内容 在协调功能评定时,重点检测以下内容: (1)在完成动作中有无异常动作及表现; (2)完成动作的时间、速度、疲劳时间等是否正常; (3)睁、闭眼时动作有无差别; (4)动作完成是否精确、直接、容易反向做; (5)共济失调单侧性或双侧性,什么部位(头、躯干、四肢)最明显。
第一节 协调功能评定
上肢协调评定方法
操作方法与步骤
指鼻试验?
①轮替试验:受检者双手张开,一手向上,一手
向下,交替转动;也可以一侧手在对侧手背上交
替转动。
②指鼻试验:受检者用自己的示指,先接触自己
的鼻尖,再去接触检查者的示指。检查者通过改
变自己示指的位置,来评定受检者在不同平面内
完成该试验的能力。
③指-指试验:检查者与受检者相对而坐,将示指
2. 协调障碍常见的表现 (1)协同不良:主要表现为运动中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的协同不 佳而导致对躯干、四肢和言语肌的正常控制。 (2)辨距不良:小脑丧失修正信号的能力引起。 (3)眼震:多属小脑病变继发脑干损害,影响到前庭神经核所致。 (4)意向震颤:中脑结合臂病变使主动肌和拮抗肌不能协调地完成有 目的的动作。 (5)失平衡:小脑、前庭、迷路损害均可引起。
第一节 协调功能评定
注意事项 ①检查前向受检者详细说明检查目的和方法,取得其合作; ②检查时注意观察受检者在完成指定动作中是否直接、精确,时间是否正 常;在动作完成过程中有无辨距不良、震颤或僵硬;增加速度或闭眼时有无 异常。 ③注意双侧对比。
第一节 协调功能评定
3.下肢协调评定方法
操作方法与步骤 ①跟-膝-胫试验:受检者仰卧,抬起一侧下肢,先将足跟 放在对侧下肢的膝盖上,再沿着胫骨前缘向下推移。 ②拍地试验:受检者足跟触地,脚尖抬起做拍地动作,可 以双脚同时或分别做。

协调和平衡功能评定技术 协调功能评定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协调和平衡功能评定技术 协调功能评定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3)示指对指试验:受试者双肩外展 90,肘关节伸直,然 后双手靠近,用一手示指触及另一手示指。 (4)拇指对指试验:受试者拇指依次与其他四指相对,速 度可以由慢渐快。 (5)轮替试验(前臂的旋前与旋后):受试者双手张开,一 手向上,一手向下,交替转动,速度逐渐加快。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6)反跳试验:受试者屈肘,检查者被动伸其肘,让受试者 保持屈肘姿势,检查者突然释手,正常肱二头肌将控制前臂使 之不向受试者头部冲击。 (7)拍膝试验:受试者一侧用手掌,对侧握拳拍膝;或一 侧手掌在同侧膝盖上做前后移动,对侧握拳在膝盖上做上下 运动,并两手交替做上述动作。 (8)跟-膝-胫试验:受试者仰卧,抬起一侧下肢,先将足跟 放在对侧下肢的膝盖上,再沿着胫骨前缘向下推移。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9)拍地试验:受试者足跟触地,脚尖抬起做拍地动作, 可以双脚同时或 分别做。
(10)画圆或横“8”字试验:受试者用上肢或下肢在空 气中画一个圆或横“8”字;测评下肢时取仰卧位。 (11)肢体保持试验:将上肢保持在前上方水平位;将下正常完成活动;3 分:轻度障碍——能完 成制订的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及技巧稍有差异;2 分:中度障碍 ——能完成制订的运动,但动作慢,笨拙,不稳定;在增加运动 速度时,完成活动的节律更差;1 分:重度障碍——仅能发起运 动而不能完成;0 分:不能完成活动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不在直立位时静止与运 动的成分,这类试验包括对粗大和精细运动的检查。 1.试验方法 (1)指鼻试验:受试者肩外展 90,肘关节伸直,以示指尖 触自己的鼻尖,先慢后快,先睁眼后闭眼,反复上述运动。 (2)指-指试验:测评者与受试者相对而坐,将示指放在受 试者面前,受试者用示指触测评者的示指尖;测评者改变示指 距离、方向,受试者再用示指触及。

协调障碍的评定

协调障碍的评定
或不稳定。 4.在要求运动速度增加时,运动质量变化的情况。 5.睁眼与闭眼、静止与运动时的姿势比较。 6.不协调运动(近端/远端)以及受累肢体的情况。 7.了解增加或减少不协调运动的体位或情况。
协调性运动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小 脑、基底节、脊髓后索)的损伤所致。
前庭迷路系统、本体感觉与视觉的异常也可造成协 调运动障碍。
协调性运动障碍还包括不随意运动以及由于肌肉的 痉挛、肌肉肌腱的挛缩造成的运动异常。
三、各种协调运动障碍的分类
人体从事随意运动,需在大脑皮质、大脑的基底核、小脑、 前庭迷路系统、本体感觉、视觉等共同作用下,依靠主动肌、 拮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的相互协调来完成,其中任何部分 的损伤都会造成协调运动障碍。
检查手的
2.Purdue pegboard测试 的协调性检查。
为手的精细动作
3.上肢准确性测试
4. 手的灵巧性检查:
参考值:左-14-21s;右-11-16s
(四)日常生活动作检查
对吃饭、穿衣、系钮扣、取物、书写等与上 肢及手功能有关的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观察。
五、掌握评定时观察的内容
1.运动是否可准确、直接、交替进行。 2.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 3.进行活动时身体有否无关运动,如震颤、晃动
一、协调运动的神经学检查 二、粗大协调运动的评定 三、精细运动协调性的评定 四、日常生活动作检查
(一)协调运动的神经学检查
1.指鼻试验 2.指指试验 3.交替指鼻和对指 4.对指 5.轮替试验(前臂的旋前/旋后) 6.反弹测验 7.跟膝胫试验 8.。。。。。
反弹试验
前臂的旋前/旋后试验

(二)粗大协调运动的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评定的方法与步骤
对协调障碍的评定分别针对大肌群参与的粗 大运动和小肌群参与的精细运动,以非平衡 协调测验和平衡协调测验的方式进行。 一、协调运动的神经学检查 二、粗大协调运动的评定 三、精细运动协调性的评定 四、日常生活动作检查
(一)协调运动的神经学检查
1.指鼻试验 2.指指试验 3.交替指鼻和对指 4.对指 5.轮替试验(前臂的旋前/旋后) 6.反弹测验 7.跟膝胫试验 8.。。。。。
异常不随意运动
是指患者不由自主发生的一些无目的的异常 运动(不自主运动)。 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患:不同的疾患可产生 同类的不自主运动;而同一种疾病又可出现 两种不同形式的不自主运动。 类型:震颤、舞蹈、手足徐动、舞蹈样徐动 症、肌阵挛。 此类不自主运动的特点是在睡眠中消失,情 绪激动时明显。
三、各种协调运动障碍的分类
人体从事随意运动,需在大脑皮质、大脑的基底核、小脑、 前庭迷路系统、本体感觉、视觉等共同作用下,依靠主动肌、 拮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的相互协调来完成,其中任何部分 的损伤都会造成协调运动障碍。
共济失调 异常不调
指在肌力没有减退的情况下,肢体运动的协 调性丧失,不平稳于不协调。 深感觉(楔束/薄束)、前庭系统、小脑、大 脑的病损均可发生共济失调。 临床表现:感觉性、前庭性、小脑性、大脑 性、遗传性共济失调。
协调障碍的评定
一、协调运动
协调运动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 特定运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 系共同作用,从而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 的运动。其特点是以适当的速度、距离、方 向、节奏和力量进行运动。
二、协调运动障碍
协调运动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 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 协调性运动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小 脑、基底节、脊髓后索)的损伤所致。 前庭迷路系统、本体感觉与视觉的异常也可造成协 调运动障碍。 协调性运动障碍还包括不随意运动以及由于肌肉的 痉挛、肌肉肌腱的挛缩造成的运动异常。
反弹试验
前臂的旋前/旋后试验
(二)粗大协调运动的评定
1。从仰卧位至俯卧位 2。从仰卧位至坐位 3。坐位保持与坐位平衡 4。站立动作 5。立位保持与立位平衡 6。步行轨迹测试 (酒醉步态-星迹检查)
星迹检查
(三)精细运动协调性的评定
手的准确性检查: 1.Jebsen—Taylor手功能检查 检查手的 粗大运动的协调性。 2.Purdue pegboard测试 为手的精细动作 的协调性检查。 3.上肢准确性测试 4. 手的灵巧性检查:
参考值:左-14-21s;右-11-16s
(四)日常生活动作检查
对吃饭、穿衣、系钮扣、取物、书写等与上 肢及手功能有关的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观察。
五、掌握评定时观察的内容
1.运动是否可准确、直接、交替进行。 2.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 3.进行活动时身体有否无关运动,如震颤、晃动 或不稳定。 4.在要求运动速度增加时,运动质量变化的情况。 5.睁眼与闭眼、静止与运动时的姿势比较。 6.不协调运动(近端/远端)以及受累肢体的情况。 7.了解增加或减少不协调运动的体位或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