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期末论文
庄子哲学论文(2)
庄子哲学论文(2)庄子哲学论文篇二庄子的生命哲学摘要:作为道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的学说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特立独行。
独树一帜的思想与洒脱飘逸的文风使得庄子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千年之久的思想家,其顺应自然、无名无功、精神自由等主张至今仍是人们乐此不疲讨论的话题。
立足《庄子・内篇》来解读庄子在先秦时期所形成的独特的生命观念,一方面为了阐明庄子的学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现代社会下引起人们对生命的重新思考。
关键词:庄子;生命观念;庄子・内篇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8-0085-02庄子独特的生命观念与其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西周末年,礼坏乐崩,诸侯割据群雄分立,战争的残酷和政治的黑暗越发让人不寒而栗,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庄子生活的战国中后期都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越发剧烈。
身处乱世之中,既有投身大潮,希冀建立一番宏图伟业,实现政治抱负的思想家,也有像庄子一样选择远离政治,以出世的精神过入世的生活的隐者。
针对战国后期战乱的社会状况,庄子在《人间世》篇通过仲尼与颜回的对话,借颜回之口叙述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1]120由此不难看出,在战乱的年代,人命犹如草芥一样被人无情地践踏,滥用刑法肆意杀戮的场景频现,这一切都促使庄子开始了对于命的思考,这其中包括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寿命,更涵盖了命运命数之理。
一、安之若命在生命起源的问题上,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
“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是没有实体的虚无的存在。
在“道”的基础之上,庄子提出了“气”的思想,认为“气”来源于“道”,因此具有“道”的部分特性,而另一方面,庄子将“气”描述成一种不同于“道”的实体化的存在,认为“气”是一切有形之体构成的基础。
作为自由随性的物质,“气”的相聚即表现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能够体会到的有形可感的实体,其离散则是实体的消融,“气”的不同的存在状态所展现出来的就是纷繁的人间世。
庄子论文
浅析如何心游物外以至逍遥摘要:庄子身处的时代饱受战乱的困扰,但是庄子能够从其中超脱出来,心游于物外而得以逍遥。
这种境界是寻常人所艳羡,但苦于自身悟性尚浅而不能达的境界。
本文将首先解释心游物外与逍遥的关系,进而探索心游物外的三条具体途径。
关键词:庄子、心游物外、逍遥游一、引言学习任何一种思想,都应该对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有所了解。
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战争频繁、生活动荡的年代,用庄子的话讲就是“仅免于刑戮”。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保住性命肯定是第一位的。
因此庄子的思想中的超脱是建立在保全自己的基础之上的。
在身体层面,庄子在《内篇•养生主》中阐述了自己的养生思想,如“缘督以为经”,而在政治、在社会层面,庄子则不惜做一个世俗眼中的无用之人。
然而庄子在这种“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同时,也在寻找一种精神的解脱,就是寻找心与形的分离道路。
心可以不为形役,化实为虚、抛世俗规范对心的羁绊、解除心之成见与是非对错,乃至对生死问题化解而把心放到天上,让心游起来,游心于无穷达到逍遥游。
这样的庄子就实现了纵然身处乱世,委曲求全,但能心游物外,逍遥自在。
因此我们说逍遥游是心之逍遥,是游心于无穷而无牵挂的自在自由。
二、心游物外与逍遥的关系——低级与高级摘抄徐复观和刘笑敢先生的两段话:徐复观先生说“得到自由解放的精神状态,庄子称之为游,亦即开宗明的‘逍遥游’”1 刘笑敢先生认为,逍遥游的实质其实就是自事其心的游心,即心之游而不是形之游。
他在《庄子的人生哲学的矛盾》中指出——“逍遥游是心灵的翱游,与客观世界是毫无关系的,这种毫无现实内容的玄想对于外部世界来说仍然是精神的宁静,所以逍遥与游心也是一致的”。
2[2]这两段话都在表达一个意思,就是庄子的逍遥游,其实质就是精神层面的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是跟随着自己内心而行事,不受外界干扰。
结合庄子生活的时代,就不难理解为何庄子会不求高官,偏爱闲散自在的生活。
而要达到庄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逍遥(按照庄子的说法,他自己也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第一步就是要打开心扉,跟随自己的心意,即心游物外,不以心为形役。
庄子选读论文 逍遥游
庄子选读期末考试论文分数谈是说非——读《齐物论》姓名: _____学号:指导教师:专业名称: _谈是说非摘要《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
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所谓内篇,乃是郭象所定,可谓庄学之内,一般认为应是庄子所著,是庄子思想核心,七篇可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内七篇篇目都为三字,与外、杂篇取各篇篇首两字为题不同,内篇篇目皆标明题旨,应属后人所加。
本文所探讨的《齐物论》既是其中之一。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读完全篇,着实说,由于哲学是相当难懂的一门问题,《齐物论》也甚是阅读困难,所以也只能读懂部分,至少是知道,庄子在认识论方面的重大贡献是“相对论”,他总能看到事物的“相待性”,看到事物的另一面,颠覆了那种“独尊”的、“自以为是”的思维,是与非、此与彼,总是相对的,我也尤为喜欢“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句话。
关键字:相对性齐物齐论万物归一谈是说非——读《齐物论》目录第一章《庄子》、《齐物论》之概要1.1 关于《庄子》P11.2 齐、物、论P1第二章《齐物论》章节分析2.1 人籁地籁天籁P22.2 小聪明与大智慧P22.3 无有为有P22.4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P22.5 万物归一P32.6 德之进乎日者P32.7 长悟子谈齐物P32.8 罔两问景、庄周梦P3第三章谈是说非《齐物论》P3第四章尾声P4导言庄子(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周。
汉族,宋国蒙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关于庄子的1500字作文(精选8篇)
庄子的1500字作文关于庄子的1500字作文(精选8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庄子的1500字作文(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途中。
’”上面的文段是记载在《秋水》中的故事,表现出了庄子那无与伦比的清洁精神与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世人心中的庄子形象。
但我是个市井小童,目光浅短,看不到名家圣人眼中的庄子。
我看到的庄子只不过是个消极、悲观、无所事事、不务正业的人而已。
在鲍鹏山教授的《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里,鲍教授认为庄子是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
他不重权,孤独的游走于月色下,做那高尚的守月人。
鲍教授还将庄子与姜太公作对比,意在体现出庄子不贪慕世俗权力的高尚品格。
我不敢说鲍教授说得不对,我只是知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心中的庄子并不如鲍教授说的那样伟大。
在我看来,庄子和姜太公除了在学识上有一拼之力外,其它方面就是大大的不如姜太公了。
世俗的权力并不污浊,污浊的是人心。
权利本无对与错,只是人们强行给他戴上了一顶污蔑的帽子而已。
姜太公八十多岁仍直钩钓鱼,只为钓来周文王。
难道他就真的名利熏心,为了那些世俗权力后的荣华富贵而等待吗?他贪图的远非那浅薄的荣华富贵可比,他贪图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生活。
他把权力当做了当做了拯救天下,拯救百姓的工具,他将权利看作为为百姓寻找幸福安康的力量。
庄子和姜太公一样有经天纬地之才,安国富民之能,他也一样有无可比拟的权利在面前。
但他拒绝了,他怕,怕权利的污浊将他弄脏。
在世人看来,他不留恋世俗的权力,是高洁的代表。
但我觉得他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他有能力让别人幸福、快乐的生活,他却因怕权力背后的污浊而选择逃避。
人生观论文优秀10篇
人生观论文优秀10篇庄子的人生观论文篇一摘要:庄子的哲学对国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追溯根源,庄子哲学产生于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
在长期的战乱中,促使庄子对人、社会及整个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产生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很大程度上是关于人生观、人生境界、及其为达到他所要求的境界的方法的思考,本文试述了庄子关于人生的一些看法,对庄子的人生观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超脱;淡泊;自然;自由;绝对自由;情感一、庄子关于人生境界理论总的来说,庄子把淡泊、超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有这样一个故事:楚威王时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宁愿地清贫中快乐自由的过自己的生活,也不愿为官职所束缚自己。
庄子不仅对物质、名誉有着超然的态度,而且他把人的生老病死也同样看作一个非常自然过程。
在庄子快要死的时候,学生们想将他厚葬,庄子知道后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
庄子把人的生老病死,也看作是必然的过程。
人的出生、衰老、死去都是自然规律,不纠缠在之中,并由此得到对生死的超脱。
这种淡泊、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折射出庄子的人生观,人生哲学,他关于“人生的境界”的思考。
顺应、合乎自然,即“道”。
这个“道”也即是庄子眼中的自然而然、合乎规律。
争名夺利、胡作非为、任意妄为的人生是违背自然的,企图超越生死,长生不死,更是违背自然的事情。
不难推导出庄子的“自然”与他的“道”在逻辑上是统一的。
万物出自于“道”。
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皆一万物都是由道与配,受道的制约。
进而庄子认为身为万物之中的人也是“道”的显现。
由此消除了人与万物的差异。
庄子在他的“齐物我”基础上,做到了对人生死的超越,无论是人生还是人死,都不过是“道”的表现,或说是“道”的现象的变化,本质上,“道”是不变的,人生是在万物之中,人死又归于万物,其实并无变化。
庄子论文
用庄子的哲学来认识一、认识庄子庄子,名周,公元前4世纪宋国人,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南游各国,探访古风,一生率性任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
楚国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做官,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但是他却在《庄子.天下》说自己说的话都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
”难道他是一个油嘴滑舌、好逸恶劳的人吗?那么为什么人们要称他为“神人”?我以为主要在于他做到了三点:破利、破名、破生死。
六根清静,我们称为“神人”,“神人”无所凭借、无所依靠,故而能遗世独立。
人多多少少在乎钱,因为不管是买早点还是买房子你都需要钱。
当巨大利益呈现在面前的时候,人多多少少会动心。
而庄子的第一个过人之处就在于对“利”的态度。
《庄子。
列御寇》中那个得志归来的曹商在庄子面前炫富,而庄子只是很轻蔑的说:“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庄子对追名逐利之徒的讽刺是何其辛辣,他又怎么会在乎“利”?此刻有人就会说,那是庄子看见别人眼红。
如果巨大的利和名放在庄子面前,不知庄子将要如何选择了。
又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楚国派人来请庄子去当丞相。
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仅名利双收,而且还大权在握。
可是庄子怎么回答的呢?庄子只是淡淡的问楚国使者,是想做泥塘里打滚的王八,还是想做楚国那个庙祭的神龟壳呢?一答一问之后,庄子说,你们请回吧!我愿做泥塘里打滚的王八。
所以庄子会在乎名利吗?当然不会。
古往今来能做到视名利如粪土的有很多,于是出现了那么多著名的隐士如嵇康、阮籍之辈,为什么他们没能成为“神人”而独庄子成为了“神人”呢?最重要的在于他看破了生死。
也许人们都知道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
庄子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人死去的只是他本来不存在的形体,也许此刻他妻子正以另一种形态重生,所以他要为她鼓盆而歌。
庄子论文
用庄子的哲学来认识一、认识庄子庄子,名周,公元前4世纪宋国人,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南游各国,探访古风,一生率性任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
楚国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做官,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但是他却在《庄子.天下》说自己说的话都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
”难道他是一个油嘴滑舌、好逸恶劳的人吗?那么为什么人们要称他为“神人”?我以为主要在于他做到了三点:破利、破名、破生死。
六根清静,我们称为“神人”,“神人”无所凭借、无所依靠,故而能遗世独立。
人多多少少在乎钱,因为不管是买早点还是买房子你都需要钱。
当巨大利益呈现在面前的时候,人多多少少会动心。
而庄子的第一个过人之处就在于对“利”的态度。
《庄子。
列御寇》中那个得志归来的曹商在庄子面前炫富,而庄子只是很轻蔑的说:“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庄子对追名逐利之徒的讽刺是何其辛辣,他又怎么会在乎“利”?此刻有人就会说,那是庄子看见别人眼红。
如果巨大的利和名放在庄子面前,不知庄子将要如何选择了。
又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楚国派人来请庄子去当丞相。
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仅名利双收,而且还大权在握。
可是庄子怎么回答的呢?庄子只是淡淡的问楚国使者,是想做泥塘里打滚的王八,还是想做楚国那个庙祭的神龟壳呢?一答一问之后,庄子说,你们请回吧!我愿做泥塘里打滚的王八。
所以庄子会在乎名利吗?当然不会。
古往今来能做到视名利如粪土的有很多,于是出现了那么多著名的隐士如嵇康、阮籍之辈,为什么他们没能成为“神人”而独庄子成为了“神人”呢?最重要的在于他看破了生死。
也许人们都知道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
庄子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人死去的只是他本来不存在的形体,也许此刻他妻子正以另一种形态重生,所以他要为她鼓盆而歌。
庄子论文
读《庄子》,品庄子还记得高中时期我们学过的《逍遥游》、《秋水》吗?还记得那气势磅礴、纵横恣肆的文章,想象奇特、寓意深远的寓言吗?他是一只大鹏,水击三千,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他是一棵大树,在清风凄唳的夜色中独自看守着月亮;他是一只蝴蝶,栩栩然而舞,快乐逍遥……他,就是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字子休,战国宋国的蒙人。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最伟大的道家思想建构者。
其思想在中国哲学、文学以及各艺术领域产生极大的影响,他被人称为“旷放灵魂的隐士”。
他一生没参加过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个地地道道的不求功名的隐士型思想家。
老子关心政治,但庄子关心的是人类心灵的解脱。
我喜欢一个人在夜晚静静地读《庄子》。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即便是庄子研究专家对庄子的哲学现在也难以进行准确的定位,更不用说我了。
也许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是也能有所感悟。
不得不说,它能洗涤人的灵魂,净化人的心灵。
走近庄子,虽然只是管中窥豹,虽然只能粗浅地了解一点庄子深邃的哲学思想,但能聆听到圣人的教诲,将是今人不尽的福祉!,《庄子》看起来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其实其中蕴含着大智慧。
如果真正把他和我们自己的状态联系起来,会发现庄子的悲天悯人在于他的每个故事都贴近人心。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主张逍遥。
其实,庄子的逍遥是在极不逍遥的境况下提出的,庄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战争频仍,社会黑暗至极。
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庄子认为“圣人生,大盗起”,人类是因了自己的智慧才使世间变得如此荒谬。
,“智慧”乃是罪恶的根源。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死,大盗乃止”,所以他主张绝圣弃智。
浑厚纯朴的混沌,具备了智慧却失去了天性,这是混沌的悲剧。
逍遥不是书斋中沉思冥想的结论,而是在痛苦中精神探索的结果。
庄子如同一个精神探险者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智慧与勇气,帮助自己走出了困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以自己的不逍遥给予后人一条到达逍遥的捷径。
庄子论文
通过庄子思想浅谈生命自由学号:021210538姓名:时振磊为了这篇论文,读了不少关于庄子《齐物论》的论文,读懂了,却消化不完,作为大一的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思想,以及阅读面还是太狭窄,这里,我只能大体阐述我的一些小看法,谈不上论文,只是心有所想,有感而发。
庄子认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自是、自成、自化、自用的,有着自身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逍遥自在、无拘无束,这是庄子的生活理想。
但在生活中却并非如此,我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的一个人生才是完整的,完美的,自由的。
十几年的思考让我懂得,每一个生命都是完整的,完美的,自由的。
它有自己独特的运行轨道,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人生观,有欢乐,痛苦,泪水,微笑。
在生命上,我拥护庄子的“齐物论”,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都是同等价值的,甚至不能用价值来衡量,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哪怕一棵小草。
即使是那些没有生命波动的山川大河,我为每一个生命歌颂。
前面提到了“各自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进行争论”,也许这就是生命自然而然的进化或者是生命的自然流露。
既然庄子强调了“逍遥自在,无拘无束”,那么,我想,每个人不论选择怎么样的生命方式,都是活在自己的“逍遥自在,无拘无束”里的。
因为这都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也许庄子看淡了一些事务,比如名利,金钱,美女,但这也紧紧是个人的思想,我不否认庄子是快乐,轻松的,他的生命蜕变的高尚,伟岸,但这不表示其他人的生命便是低微的,既然是齐物,那么不论每个人的生命过程是怎样的,都是平等的,自由的。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而现实中的我们,往往做不到庄子那样的自由,我愿意相信人是一个有情感组成的奇迹,而正是情感的所在让我们的人生才真正有了价值。
庄子议论文
【运用示例】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到浑浊的仕途。
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立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
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
他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
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出入”和谐的心态,才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汪洋恣肆的篇章。
【运用示例】人文素养与发展也许,我们并不能像庄子那样,有一种看透世俗的泰然,以及一副处“泥泞中亦可”的大无畏??虽然我们不能达到伟人的高度,却可以构建自己的伊甸园。
构建精神的伊甸园——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保持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不仅会让你变得深刻,更会使你出类拔萃。
(《精神的伊甸园》节选)“庄子”在“百变”运用中的拓展【运用示例】换一种角度“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看起来多么洒脱啊,“直教生死相许”的深情,就如此抛撇下了!换一个角度,其实,这只是绝情。
既然水已干涸,鱼在陆地,只能靠相濡以沫了,各自游走于大江大湖,又如何可能?就算有那样一种“万一”的可能,在经历了相濡以沫的艰辛后,哪尾鱼还能够摇摇头,甩甩尾,将那样一种刻骨铭心的情境忘却?“相忘于江湖”,又岂是一句话那样简单?忽然了悟,世间美丽的词其实很多,但是它们表现的不是表面的形式,就是飘忽的意境,而形式与意境却是最容易风吹云散的,“相濡以沫”却是一个实在的生命过程,因为?易,因为难得,才更显其境界的深远,韵味的长,也因此才会成为生命中愈嚼愈美的词汇。
【运用示例】理性和情感;自我管理情感需要理性的约束和管理。
庄子在妻子死后从悲戚到鼓盆而歌,是“以理化情”的经典范例。
庄子 论文
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悟——庄子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在汉、魏晋时期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这一时期的“老庄之学”,在古代文学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且真正开始渗进中国文人的骨髓。
其中庄子更是以其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的文辞,深深地吸引了历代文士,其超然适己的生活精神,也更是深刻地改造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庄子在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学发展中主要对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这几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思想上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追求就是达到理想人格的“逍遥”境界,所谓“逍遥”,就是一种无条件,无需任何凭借,无限制的自由,这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精神修养方法和处世态度,如他的“庄周梦蝶”以及“腾云驾雾、不饮不食的神人”,就是其“逍遥”精神的文字表现。
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严峻之间,庄子的“自由”思想应运而生,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的率性,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微的部分的。
不得不说,庄子的的思想,对文学家的创作的创造力和文学的多样性,多元性都产生了积极地作用。
文学风格上,庄子他深刻的人生哲学思想主要不是通过理论逻辑来阐述,而是以寓言的形式表现的,加上他富于诗人的气质这一特点,使他的寓言在生动形象而幽默诡异的故事中阐述自己思想的同时,又具有诗歌式水一般的整体性。
古希腊时期外国文学中有专门的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而在中国文学中,则没有专门的寓言集。
而庄子一生创作了一百多个寓言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讲,庄子填补了寓言在中国文学中的空白。
文章体制上,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变化无端,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和时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
庄子的这种文学体制脱离了同时期文学创作的语录体形式,它不仅加速了先秦散文从发展到成熟的过渡,还促使先秦散文达到了最高成就。
庄子选读期末论文
顺生惜命或是无谓生?——以道行之课程:《庄子》选读摘要:对于第一题提出的问题,我的大体解释是,庄子讲的如何入水不濡,入火不焦之术,这是“道”的一种体现,而有时主张齐同生死,甚至对死大加礼赞,则是因为在他的“道”里面,生死是同一的,能顺应天命也是道的一种体现。
前者是与自然齐协而能“入水不濡,入火不焦”,后者则是因与自然一体而生死齐一,其实指向的都是他的“道”,所以这并不矛盾。
关键字:生死道自然浑然一体顺应庄子的“道”,在于遗忘万物,更在于要遗忘自身,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便可通达万物,无拘无束。
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中,庄子提到了“真人”这样的存在:“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1“登假于道”,则必能有超世之大智慧,如此的智慧,可以个人修得,但其中的过程想必是万分艰难,能修得如此大智慧的人,万中无一;能有得圣人虚淡的心境的人,也可以得道。
但是前面这两者,或有大智慧,或有圣人心境,却统统不是得道的保证,甚至可以说,没有一样是得道的充分条件,“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
”2回答说道不可学得的正是得道的女偊,从此处可以见得,道并不是某一种思想,也不是某一种方法,道是一种内心通达,于世间万物谐为一体的境界,只可遇得,不可习得。
南宋的陆游在他的诗集《剑南诗稿》中有名为《文章》诗一手,其中的首句流传很广:“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3可以说,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思想的某种影子:同样是无为,同样是偶得,可遇不可求。
不过,陆游的诗句中同时透露出了另外一个意思,即虽然好的文章不可习得,但是可以通过不断练习,不断积累来增加自己“偶得”佳作的机会,我认为,这在庄子的思想中亦有体现,比如,得道的女偊告诉南伯子葵,“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1[清]郭庆藩撰王孝鱼點校:《庄子集释》上册,中华书局,1961年7月第一版,第226页。
庄子秋水的哲学思想论文八百字
庄子秋水的哲学思想论文八百字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纷乱复杂的春秋时代造就了庄子唯美、深邃的哲学体系,影响后世几千年。
本文以《秋水》为例,剖析庄子的哲学思想。
春秋时代政局不稳定,各诸侯国林立,周王朝的管制能力越来越弱。
各诸侯国为侵占邻国土地蠢蠢欲动。
各学术流派孕育而生,人们思想变得异常活跃和思辨。
大批的学者游说政客或诸侯王施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本文主要分析道家学派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他主张“天道无为”,即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事物的贵贱、善恶、生死等皆为辨证相对。
这一观点在苏教版《秋水》选文中得到很好的诠释。
《秋水》可分两个层面,首先是在“秋水泛滥,百川灌河”之际,河伯看见自己“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便欣然自喜,骄傲自大起来。
其次是河伯顺流而下,见到“不见水端”大海之后,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认知发生变化,对自己盲目自大表示悔过。
文章的哲理思想可以分以下几点详细说明:第一,河神见海神之后意识到自己骄傲自大,见识短浅。
说明世间万物的认知具有相对性和局限性,人在有限的认知环境下,不可能全面认识世间万物,即万物在世间的善恶、贵贱等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
第二,邯郸学步实际告诉后人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客观情况,从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文章暗指读书人,为了追求人生真理,还原自然本性,在知识的海洋中忘我学习,最后迷失在书中,将自己圈在自我意识形态中无法自拔,忘掉了以往的自我。
第三,文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一句,深刻体现了庄子的逻辑辩证思维。
这里需要提一个哲学家惠子,他主张严谨理性的求证、探求事物的真实性,却忽略了人类认知的非完全性和局限性等客观情况。
只有在心中保存这样的观点以“无”的形式存在的人间大道,才能算事物的本质,人间的真理,才算至高无上。
《秋水》一文能体现庄子哲学思想,很好地诠释庄子的哲学思想之美,本文提出来一些参考性的意见和措施,供一同战斗在一线的同仁们参考。
庄子的哲学思想论文(2)
庄子的哲学思想论文(2)庄子的哲学思想论文篇二摘要:庄子哲学思想的博大深远已是人所共识的,而人生哲学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思想不仅在道家心性理论的发展史是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面对现世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极度扩张的情势下,它可以为人们在精神层面上提供一种矫正的力量,促使人们不断反思自己的价值追求,避免向外追逐,使人为物役的心性异化和扭曲。
本文着重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同时加深了对他的哲学思想的理解,对现代社会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一、《庄子》概说《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在唐朝又被尊称为《南华经》,由庄子及其后学所著,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此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现今已失传。
目前所传的三十三篇,已经是由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所不同。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做。
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的思想核心,而外篇、杂篇的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了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
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
二、庄子哲学思想的特征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的人生哲学典型地代表了道家的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很是巨大。
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谋求个体精神独立自然的人格理想,这种理想人格的人生实践实际上就是企图克服、摆脱必然性的一种努力,它同时具有真实性、理想性和幻想性的三重特性。
首先,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真实性,它实际上是指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
摆脱由生死之限、时命之囿、哀乐之情而产生的精神纷扰,从而形成一种宁静的心理环境。
《庄子》至人观之研究论文[合集5篇]
《庄子》至人观之研究论文[合集5篇]第一篇:《庄子》至人观之研究论文一、问题的提出圣人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理想人格,在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诸子依据自己的理想人格塑造各自不同的圣人形象。
有学者立足儒家圣人观的表达,试图透视中国文化的精神(王文亮:《中国圣人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年版,第21-22页)。
但在《庄子》文本中,最高理想人格的内涵却非圣人所能体现。
至人虽不是《庄子》原文中的唯一代表或最高代表,但却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重要载体。
《庄子》中理想人格称呼有很多,有能力超凡脱俗的真人、神人、天人和独有之人;有具有非凡人格的圣人、大圣、君子、贤人;有无为而治的明王、“古之王天下者”和“善治天下者”等;亦有从体道的角度发展出来的“睹道之人”(本文所引《庄子》原文均出自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2年版,以下仅注篇名)。
这些理想人格的称呼体现了《庄子》理论的独特。
但驳杂不一的称呼,对解释《庄子》思想带来了困难。
《庄子》中至人现17处,笔者认为至人能够突出《庄子》独特性和后学对内篇的思想承继,彰显至人的位之至(边缘化社会地位)、德之至(安命无为)、知之至(知天知人)、游之至(登天游雾)、神之至(神秘神奇),突显《庄子》理想人格的登峰造极和难以企及的高度。
笔者借用至人作为《庄子》理想人格的代称,可以有效解析至人的内涵特征,从而解释《庄子》思想的全面复杂,探讨《庄子》哲学的演变。
二、至人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和存在方式《庄子》中至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分为三种:人君、人臣、在野士人。
人君多为“真实”人物或历史人物,如为人熟知的黄帝、尧、舜、禹、汤、文王、武王、齐桓公、魏侯等等。
《庄子》对他们的评价不同于其他派别,甚至《庄子》不同篇章对同一人物的评价也不同,如尧、舜等人在不同篇章中、不同故事中随缘立说、因事辩理,满足了《庄子》以不同故事表达不同观点的需要。
人臣或在野士人多为《庄子》自创的虚幻人物,或其他派别不引用、不熟知的人物。
庄子画螃蟹议论文
相传,庄子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多才多艺,尤精画道。
国王闻之上门求他画一幅螃蟹。
庄子答应了,提出的条件是:五年时间、一处民间庭院、十二名听差。
可是,五年期满,砖子并没动笔,说是再等五年。
国王无奈,又等了五年,庄子才动笔作画。
只见他提起笔来,一挥而就,只用可一笔便将一只螃蟹画了出来,神完意足,美妙绝伦!传说毕竟是传说,未必真有其事,不过,这则故事给人的启示却颇为深刻;其一,庄子学识渊博而不恃才傲世。
他认识自己的价值,也没有世俗功利之想,坦然提出三个条件(可视为“润笔”标准),在权势面前不卑不亢,无丝毫奴颜媚骨。
再说,在三个条件中,五年时间消耗的是自己的精力;一处宅院不过是土房草庐之类,是适合心境且利于起居的作画场;十二名听差是为作画服务的。
他没有伸手“要官”,比如起码弄个“主席”什么的玩玩;也没有急功近利,以每平尺为单位索取五位数以上的大钞;崇尚清静无为的庄子,大概事情过后也就忘了,也不可能借“媒体”来个广而告之,将为皇帝作画之事昭天下而彰其名。
其二,国王礼贤下士,谦虚识才,不摆官架子,不打“电话”,不靠“秘书”代办,而是亲自上门求画。
他理解知识分子的困难处境,更理解庄子无拘无束的放荡个性,也许还理解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因此前后耐心等待了十年。
否则,能不刚愎自用,妒才忌能,给你点颜色看看?!其三尤其感人。
为画好一只螃蟹,庄子居然用去了整整十年时间。
不敷衍应酬,认真践诺,力求精微。
可以想见,在十年中该有多少次游历江河湖泊,澄怀味象,观物悟道!杰作的诞生,往往需倾尽一生心血而决不是最后那一刹那的功夫。
试问,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年?这“一笔十年功”究竟意味着什么?我认为,这是一种平静、超逸、淡远的心境;是对大千世界通达不惑的无欲、无求、无为之想;是一位知识分子对待生活和艺术应有的从容、怡然、专一、精诚的人文情怀;是情注笔墨、独抒性灵、超然卓绝的文化精神。
这才是艺术大师。
这才是中国画。
本来,我们中华民族并不缺少国画大师,他们的人品与画品成为后世永远的楷模。
关于庄子论文
学科代码:2120501011学号:082001030013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析庄子的哲学思想——“困境”与“逍遥”院系:文学与新闻传媒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08级姓名:X X X指导教师:张先坦博士完成时间:2012年4月1日浅析庄子哲学思想——“逍遥”与“困境”X X X摘要: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他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闪烁着中国古代伟大哲人的高度智慧。
面对来自自然的生与死、来自社会的命与时、来自自我的情与欲等各种人生困境,庄子人生哲学指出,只要人们能顺乎自然,进而真正了解万物的本性,充分发挥其自然本性,人们就能够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逍遥。
审视庄子思想,你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它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身困境;逍遥游;相对自由;绝对自由Abstract:Zhuang zi's philosophy is the key of his thought, and his mind and way of thinking express the brilliant intelligence of great philosopher in China ancient time. Facing life and death from nature, destiny and situation from society, different kinds of life troubles from self-emotion and self-desire. Zhuangzi's philosophy points out that as long as people can accord with the nature, furthermore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nature, fully present its native, people can be able to achieve the highest state of life-free and unfettered. Look through zhuangzi's thought, you will find that it still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real life. Key words:Personal difficulties;the state of freedom;Relatively free;Absolute freedom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庄子思想800字论文急求对《庄子》中某一句话发表看法,不超过800字
庄子思想800字论文急求对《庄子》中某一句话发表看法,不超过800字中国自古多隐士.从伯夷,叔齐到嵇康,阮籍,从严子陵,陶渊明到王船山,为了不事二君,或为了追求自在,远离尘嚣,简朴生活自得其乐.从老子,庄子到“竹林七贤”,从禅宗祖师到苏东坡,从林语堂到沈从文都在逍遥中度过了诗意人生,我们不能不敬佩逍遥境界的巨大吸引力,感慨我们民族精英对于自由,高蹈境界的追求和神往.西方逍遥的哲人,从斯宾诺莎到海德格尔,从华兹华斯到赫尔曼、黑塞,从叶塞宁到塞林格,胸怀宁静的哲人对大自然的内心生活的美好发现,显示了对人类异化的抗拒.作为重压下的现代人的确无法仿效古人潇洒飘逸,忘情留恋与山水间,特立独行思考形而上的人生,但随着征服自然能力的迅速提高,高科技的普及,人可以足不出户通晓天下大事,最大程度预防自然灾害的侵袭,心灵的陶冶和净化也可以不依赖外物有意识的完成.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主体往往忽视了个体的精神需要,自我反省,审视与对话成为少数文人精英自我世界的内心活动.站在浪尖的精英们随时有可能被卷入商品浪潮中逐渐迷失方向迷失自己.在这样步履艰难精神匮乏的世界中,强者可以做到指点江山,兼济天下的达观,弱者只能修身养性,独善其身,在自我的世界里闭门刻舟,营造自己的一方净土,诉说生存的无奈或怀才不遇的愁苦.逍遥不再是灵魂的彻底解脱,而成为无力改变生存困境逃避现实的借口,即使寄身与喧嚣之外,也不能达到静、虚、远的超然境界.吾辈平庸,鼠目寸光,每日为生计奔波,为衣食发愁,无暇谈及逍遥,风花雪月的遐想只是茶余饭后的话题.面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激烈的生存竞争,贫富差距的悬殊,社会分配的不公,心理容易趋于失衡,在诅咒和叹息中沉沦.灵魂漂泊不定,生活目标不清,没有信仰,没有追求.丝丝苦笑背后隐藏着酸楚,貌似逍遥的外表透出刻骨的绝望.老庄天马行空的神游成为痴心的妄想,李白酒醉长安街市的潇洒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痴狂.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做一个雅士难,做一个隐士难与上青天.梭罗说过“逍遥是一门了不得的艺术”.鄙人也认为逍遥与外物无关.艺术是要靠眼睛搜索,靠双手创造,靠心灵发现.艺术化的生活离不开淡泊的心境.周作人“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请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的逍遥境界其实只要我们善于营造,也会同样心远地自偏.富人能在高尔夫球场挥汗如雨,穷人也可在午后的暖阳下困盹片刻;文人能在笔墨间洋洋洒洒,凡夫俗子也能在锅碗瓢湓里奏响梦幻乐曲.逍遥不再只属于文人墨客把玩的观赏物,她已经走入大众阶层.君不见:三三两两的人群节假日相约茅舍,纵情山水:一家人驱车郊外,享受冬日暖阳;灯红酒绿的闹市里绿草如荫的广场上也能听见悠扬的琴声.陶渊明能潜心南山采菊,华兹华斯能在湖畔反复痴情吟唱,王维寄情松间明月,海德格尔思考人生的沉沦,伟人也好,庸人也罢,只要能放下心情给自己留出足够的空间让逍遥驻守住骚动的灵魂,尽情地哭,抛洒出委屈的泪水,开怀地笑,笑出世间的悲苦.用平凡的岁月拒绝平庸,用逍遥的心境抵挡风雨. 人其实可以逍遥,但只是心太重.面对升学、找工作、置房等一系列重压,人人都有过想放手不管,只图逍遥的想法,但并没有几个人真正舍得下对名利的追逐而去追求恬静的心态.庄周之所以提出“逍遥游”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已经仙风道骨、不染尘世,更多的是他看破了世态的炎凉,而不对任何君主报以希望,他憎恶着混浊的世界,但却无力改变,只好沉浸在为自己打造的“逍遥”状态中.“逍遥”虽然眼有些消极避世的态度,但我们让可以从中看出庄子的大鹏之志.尘世浮华,我们已经被这物欲的世风冲撞得东倒西歪.翻看古籍,以解心结,便可看到庄子千年前就为我们准备好的出路.无论世人怎样纷争,我们的心灵都可以分到来自庄周的一片净土,陶渊明用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用它“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刘禹锡用它“弹素琴,阅金经”;苏轼用它悟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他们曾经历过宦海沉浮,世态变迁,无数的痛苦、荆棘磨光了他们棱角,让他们最终变为一颗璀璨的珍珠.同样,还带着芒刺的我们,一样馅在这复杂的世界里无法脱身.芒刺只是唬人用的武器,随着经验的增加,年龄的沉淀,他们会慢慢消失,而我们会越来越理解“逍遥”的真谛.“逍遥”并不是懦弱、不是胆怯,而是悟透生命的真理.庄子穷其一生,虽然并未达到逍遥的状态,但他的心却收获的是恬静和安宁.参悟老庄哲学并不代表要磨灭志向,要的是从这种哲学中得到的一种人生态度——学会“逍遥”,不以外物挫志.外物,即金钱、名声、地位……这些身外之物,生带不来,死带不走,完全不必不顾死活的为这些冲锋陷阵.“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生,目遇之成色.”你俩篇选一篇吧。
论文:论庄子之“道家思想”
论文:论庄子之“道家思想”论庄子之“道家思想”当看透了世俗的名利纷争,他注定孤独的一个人行走。
正因为他的与世无争,才造就了他自己的逍遥游――乘物以游心。
如果说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而他则称为“神人”。
中国从古至今历来都是主张儒家经典,其中也不乏有道家文化。
而庄子却在哲学上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和道家的思想,于是后世就将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而他们的道家文化也随即称为了“老庄哲学”。
庄子是百家争鸣时代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庄子的逍遥,隐射出一片宁静的光辉。
而在现代的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却已经被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冲击的早已不见踪影。
在动乱的年代里,庄子的道家思想却永不褪色。
庄子认为“道”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他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当时的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做人上,他主张返璞归真。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道德上,庄子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同时又富于棱角、锋芒毕露的人。
正因为世间的污浊,所以他才选择了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选择了与世无争;正因为他有太多的束缚,所以他才强调率性。
在他看来做官是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这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则是道家的化身。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他看来,美存在于“天地”――大自然之中,为天地所拥有。
人要了解美,寻求美,就要学会去天地之间观察、探索。
而“天地”为什么会有美呢?“天地”之美在于它体现了“道”的自然无为的根本特征。
“无为而无不为”是“天地有大美”的根本原因。
人如果能够懂得这个道理,体验到“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并以其作为生活的根本原则,一切纯任自然,不为利害得失所累,这样人的生活也会像“天地”自然那样有“大美”,“备天地之美”了。
在他的书里的一些东西,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看起来面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着大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哲学》期末论文——《京华烟云》中的庄子之道《京华烟云》中的庄子之道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小说《京华烟云》开篇上卷卷首语便引用了《庄子》的这句话,而且卷名“道家女儿”,初看时不以为意,然而读之愈深,其蕴含道之思想,道之哲学,愈发明晰,跃然纸上,如入空灵之境,拾级而上,庄子身影愈发明朗,裙裾飘飘,其道又无限延伸,直至苍茫云海,天水一色。
读罢一本书,我总会去想这部书其意义,其价值,其所揭示的道理何在。
对于《京华烟云》,道,并不是这部小说刻意表现的主旨,然而却是一个手段,一个工具,旁敲侧击,又贯穿始终,牵引着人去探寻这个主旨外更深层次的含义。
而书中将庄子其道发挥到极致的便是那个大家庭之长,姚思安,他是一个坚定的道学主义者,眉目深锁,仙风道骨,其思想之飘逸,之洒脱,之不羁,宛若现世庄子(确切地说,应该是当时,也就是民国时期),他深信庄子哲学意义,并身体力行。
明显的是他与庄子最大的不同是比他多了一些富贵气息,却更使得这位商海大贾对庄子之道,更加游刃有余。
我之前没有读过林语堂的书,对此位文坛大家也不甚了解。
据悉《京华烟云》旨在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而道家文化,相较儒家文化,分量更重。
林语堂是否也是个庄子式的人物,不敢定论,但是从他书中一目了然的对老庄之道在情感上发自内心的喜爱,在价值意义上一以贯之的肯定,足见其用生命去体验去言说的感性认识。
粗阅此书,择其道者庄者,汇其点滴,缀句成文矣。
一、养生书中说姚老先生沉潜于黄老之修养有年,可谓真正的道家高士。
从不心浮气躁,处变不惊,方寸泰然。
原因在于他本怀着道法自然的原则,另外还深谙一套养生之术。
按照道学观点,气是宇宙生成的物质载体,庄子认为气是天人合一的媒介。
人为宇宙之一物,乃为一气所使然。
气无形,故虚,集虚气可以影响人的意识,甚至影响人的身体。
可见气对于一修道之人,是何其重要而关键。
姚老先生的修炼之术,颇为经典:子夜起来,盘膝打坐于书房,渐次磨擦前额、两鬓、腮颊、下巴,然后手心脚心,然后控制呼吸,气沉丹田再运气,调理并吞咽唾沫。
这样,在刺激循环与控制呼吸之下,在深夜的寂静里,他能听到肠子里气血怎样循环,怎样汇集到丹田。
这称之为养气。
在固定的时间,磨擦手心脚心,一到感觉极妙之时,便觉气血周流,直贯两腿,浑身红润,有极为舒适的感觉之时,便立即停止,然后整身放松,躺下睡甜甜的一觉。
这颇似道教的修炼之法,我并未试过,但姚先生此法也颇奏效,吐故纳新,延年益寿,对他沉稳持重的性格也有影响。
庄子所谓养生,重在养心,不重养形。
也体现于庄子称为“心斋”的一种特殊心境。
是一种排除杂念和欲望的精神修养过程。
通过心斋,要达到虚空澄静、纯净旷达的心境。
姚思安是商贾巨子,家缠万贯,但他对此却并不在意,也不经手。
生意他不管,自有久经商海,老谋深算的大舅爷替他把持,他所要做的,就是沉心修养他的老庄之道,修养身心,以此自娱。
他的生活从容而潇洒,他厌恶囿于格式堆砌词藻排列音韵的骈文,喜欢不拘一格独立自由的桐城派文章,喜欢风格华丽的庄子文学,喜欢其譬喻富有奇趣,诙谐滑稽,几乎颠倒宇宙乾坤石破天惊的怀疑精神,令人魂魄震动。
他是天马行空思想自由的道家,他不在乎传统的礼仪道德,所以他的思想在清末民初那个时代还与不甚开化的社会格格不入,但是他乐得逍遥,也乐得如庄子所说“缘督以为经”,乐得养生。
二、云游“游”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概念,“逍遥”加诸于“游”,便多了闲适不拘,怡然自得,优游自在,无挂无碍。
庄子之游,是取于游戏之中所呈现出来的自由活动,并由此升华为精神的自由解放状态。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这是超越现实的精神之游,是心灵之游,虚无之游,自然之游。
庄子的游也不是身游,而是心游。
庄子的至高境界是游于人间世,以“心斋”,以“坐忘”,达到虚静恬淡终身逍遥。
姚思安的心态,便如驾鹤腾云恣情遨游,他的研读道家典籍和静坐修炼,已经使他达到道家的物我两忘之境,他不入世,也不出世,他的财富堆积如山,但是却视之如无物。
他的真正财富是享受人生的态度,只要他这份非一般富人所能拥有的财富能存在一天,他也就能享受其财富。
可以说,他是半在尘世半为仙了,心游于世,自得逍遥。
书中姚思安一共有两次大的云游,如果说第一次携子出游是为散心,是为挥霍钱财,或是如李白的乐而游历,那么第二次,则是真真正正的体道之游了。
他在接连经历了侄女和妻子的逝世之后,再次更深领悟了庄子的自然之道,如他所说,出游是要寻求真正的自己,寻求自己就是得道,得道也就是寻求自己,寻求自己就是快乐。
他说他至今还没得道,不过已有洞悟造物者之道,还要进一步求取更深的了悟。
于是他剃去头发,换上粗布长袍,不带锱铢,也不许家人相送,拿了一根拐杖,走出家门,消失了踪影,修道去了。
他真是颇有庄子遗风。
庄子的自由人生境界,不宿命,亦不虚幻,游心而顺物。
庄子思想的另一面,也是栖逸山林亲近自然的隐遁,寻求山林皋壤中的乐趣。
但也不是极端的隐,还有游,因为庄子思想本身就是洒脱和不安分的。
十年之后,姚思安履行诺言,若还活在人世,便云游归来了。
十年中,他遍历名山大川,妙峰山一年,五台山一年,华山三年,还有峨眉山、天台山、普陀山……徒步而行,餐风饮露。
这被当作是道家的修炼,他的出游被当作是自我的解脱。
无钱无忧虑,随时死就死,才能像个死而复生的人,自由,逍遥,游于四方。
三、生死庄子“重生”“贵生”,但也“重死”“乐死”。
既主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又主张对死亡抱达观自然的态度,让人从对死亡的焦虑中解脱出来,以自然主义的博大胸怀面对生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每一个具体的生命存在都是有限的、暂时的,但生命的本源“道”确是永恒存在的。
天地万物的生生灭灭都是道的流变,是自然的涌现。
人若能把自己视为自然之道的产物,把自己放入自然的流行大化之中,就意味着与道同在,禀有了道的精神,成为永恒之道无限化生的一部分。
与道长存,顺应大化,生死自然。
《大宗师》篇有云:“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劳,息我以死。
”庄子对死是很看得开的,万物齐同,没有分别,所以生与死也是相同的、一致的,都是自然的变化和循环。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生和死都不是绝对,生是死的继续,死是生的开始。
乐死,也是他对死亡的超脱态度了。
于是对他妻子的死亦是如此豁达。
姚思安说在他老婆死时他没有流一滴眼泪,要问为什么,他说你们读了《庄子》就知道了。
《京华烟云》下卷卷首引用“故万物一也。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
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下卷是书的高潮,文章的深意也拨云见日,逐渐明朗。
由盛而衰,生死有命,国仇家恨,亦是要有心的通达,才能乐于死,安于死,安于命。
姚思安的生死观亦大多秉承了庄子的思想。
云游之前,他已把一切看得很开:生死,盛衰,是自然之理,顺逆也是个人性格的自然结果,是无可避免的。
按照一般人情,生离死别是难过之事,若当作自然之道,便可接受。
他死时也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死是“返诸于道”,生命是延续不止的。
四、自然庄子之道乃自然之道。
一切养生、云游、生死,亦都自然之理。
“心斋”与“坐忘”的目的就是达到心灵的纯粹自然;游于天地间,游于山水间,并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在天地山水中感受其自然的本性;通于生死,达于生死,就是与天地自然精神相通。
天是自然之天,人是自然之人。
庄子的人生态度,是对自然的超脱,对自我的超脱,不被任何名义礼教所约束,所作所为是从于心,从于己,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
《京华烟云》一书似乎都在描述着这种自然法则,通过一个俨然庄子的姚思安,将这种天道自然,潜移默化地植入人的心中。
除去前文所说,还有若干地方可见一斑。
姚思安一贯坚持“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他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与庄子思想不谋而合,听天由命,逆来顺受,安静而淡漠。
修炼有术,以致不因心浮气躁而伤害心神。
他的这些人生哲理深刻影响了他的女儿姚木兰,他的话,他的道理,也致成为女儿的人生指南,使之从中获得人生的乐观与勇气。
一个万恶不能侵入的世界,自然是一个使人乐观奋斗的美好世界,自然活在如此的一个世界的人会有勇气,能奋斗,也能忍受。
所谓“道家女儿”,便是继承了这道家思想,并使之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将之发展。
姚思安思想开放,前卫,他的子女们因此也不受礼教迫害。
在清朝末年社会思想还未完全开化的年代,他的女儿们便免于缠足的迫害,享受“天足论”的自然观。
在对婚姻的看法上,也认为西洋的自由结婚合乎“道法自然”的原则。
他认为把青年男女的婚姻付之于不加深思熟虑的青年的盲目冲动,这种西洋的想法极微秒而深奥,正像道家的道理一样。
所以现在看来,现今社会似乎完全符合庄子的自然主义思想。
姚大爷的两项爱好,便是道教精义和科学。
他觉得这两种思想是十分协调融合的,这也许就是自然之理。
因为道家思想注重自然,而儒家重人事,重文化,重历史。
自然对人的魔力,自然中四季无终止的运行,自然中生长衰微的法则,自然中万物之纷杂无穷的类别,以及自然中难以言喻的神秘,使得道与科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然界这个宇宙,在矛盾冲突的多个力量之中,遵守着一个无关于个人的,无以名之的,默默无言的神袛所定的法则,而变迁,而变化,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那,就是道。
他的这些在当时丝毫不能被社会大众接受的自然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他那博学多才的女婿孔立夫,他不仅将他岳父的道义与科学的联系融入对学问的研究中,他的行为,也是姚老大爷,或者庄子的副本。
古时郑板桥嫁女儿,堪称前所未闻。
一天晚饭后,郑板桥带女儿散步,到邻近的村庄去看个朋友。
到了那儿,他对女儿说:“这是我朋友的儿子。
今夜你就住在这儿,要做个好儿媳妇。
”说完,拿着手杖一个人儿回家去了。
孔立夫效仿,将妹妹与陈三(可说是家中一个男仆,更兼书记与管家)带入西山山林,让他们完全免除结婚仪式,在此结合。
在他看来,这种婚礼正合乎道家自然主义——否定文明,返回自然,抛弃礼仪,合乎情理。
若是庄子在世,也当拍手称快。
后来此事传开,孔立夫被人认作是“共产党”,至少是极端激进思想危险分子,险陷囹圄。
于是我联想,当今共产党执政,是否也正因为顺应了这思想自由的道家哲学,而合了大多数人的意。
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日军侵华,应了庄子的一句话:“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日本对中国领土的觊觎,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侵略与战争,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然法则。
“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生死循环,四季相继,战争的升华,人民的抗争,亦是自然之道,天道也。
庄子的人生观是自然的人生观,自然无为就是其核心。
安时顺命,就是合于自然之道,就要以一种悠游、怡然、旷达、超脱的自然之态来面对现实人生,安之若命,顺物自然,才能超越现实人生,才能“生而不悦,死而不祸”“得而不喜,失而不忧”,才能达到自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