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路径
楚雄州禄丰县高峰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略

浅谈楚雄州禄丰县高峰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略摘要: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发展群众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传承中创新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内在动因。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很有必要对如何加强民族民间文化建设,做好传承与发展工作,提高乡村文化品位进行一番探讨。
关键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设想禄丰县高峰乡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以“花公鸡帽”为代表的彝族服饰就有独树一帜的特色;以“大刀舞”、“左脚舞”、“酒歌”为主的民族歌舞享誉省内外;彝族“向天坟”文物古迹,见证了彝族文化发展的历史;独特的民族习俗和饮食文化以及龙马河、三月三山、仙人桥等各种优美的自然景观,展现了高峰彝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篇章;以彝族刺绣、剪花、酿酒,石刻为主的民族工艺艺术性较强,是研究民族发展历史、研究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以“二月八”、“三月三”、“火把节”等为主要代表的独特的民族节日,体现了高峰彝族原始崇拜祭祀文化,是彝族“傩文化”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作为一名基层文化站干部,立足本职,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思考,对如何做好民族民间文化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云南省禄丰县高峰乡地处禄丰县西北部,东连一平浪镇,南邻广通镇,西接妥安乡、黑井镇,北与元谋县花桐乡接壤,辖区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
境内居住着汉、彝、苗、白四种民族,是楚雄州40个少数民族聚居乡之一。
全乡森林覆盖率为73.72%,山川秀丽,气候怡人,东有雄伟壮观的“三月三”山麓——紫云峰;南有文物古迹、象征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天文观测台——向天坟;西有黑井古镇盐文化的延伸——黑井至昆明以及元永井至牟定、姚安的古盐运驿道遗痕;北有母亲河——龙马河。
龙马河流域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水流在奇峰异石间穿梭,形成了数道水帘瀑布,两岸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以及悬崖峭壁,形成了能容纳数百人的“大石房子”溶洞及灶王岩、葫芦岩、老君岩、仙人桥等壮观的山水美景,素有“香格里拉”的美誉。
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概述:群众文化活动是指由普通百姓参与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活动,旨在满足群众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
群众文化活动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创造、传承和交流方式,不仅能够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也起到了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作用。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了日益重视和推崇。
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艺术,如曲艺、民间音乐、舞蹈等。
在现代社会,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不仅有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还有各种新兴的文化活动,如戏剧表演、音乐会、文化节、艺术展览等。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类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分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和现代的文化活动。
1. 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曲艺、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
这些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代表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
2. 现代的文化活动现代的文化活动是指在现代社会中涌现出的各种新兴文化形式,包括戏剧表演、音乐会、文化节、艺术展览等。
这些活动通过现代的舞台表演、音乐演奏、视觉展示等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和享受。
三、群众文化活动的意义和作用群众文化活动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群众文化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了人们对美的需求。
人们可以通过参观艺术展览、观看戏剧表演、欣赏音乐演奏等方式,感受到美的力量,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 弘扬民族文化群众文化活动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同时,现代的文化活动也注重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通过各种形式的展示和表演,让人们体验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独特魅力。
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

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民俗传统的传承与保护应如何进行?2、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传承?3、传统民俗文化该如何传承4、在现代社会中,怎样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5、如何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习俗6、如何传承民俗文化民俗传统的传承与保护应如何进行?一是政府主导,各种社会团体参与。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政府、社会团体的共同努力。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通过组织“非遗”普查等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性。
各种社会团体则要扛起保护的大旗,通过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开展民间艺术交流等活动,唤起广大民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热情,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活跃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传统文化的传递者。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指出:“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或团体,要予以尊重、善待,给予稳定的经济资助,鼓励他们发展民间艺术,培养、造就传统艺术的特色人才。
二是发挥市场作用,防止过度商业开发。
针对“非遗”保护中资金短缺等问题,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仅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资金基础和运营平台,还能促成传统的文化瑰宝转化为时下的文化产品,从而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当然,市场开发是一种有区分、有限度的开发,开发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人文蕴涵、传统特质的挖掘和保护,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屈从市场需求,单纯地追求经济价值、规模效应。
三是应时创新,重在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贴近时代、应时创新,融入时代的文化元素,更好地契合人们的审美情趣,从而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当然,进行创新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衍变趋势一脉相承,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和养分,最大限度地保持、还原、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特质,让传统文化奇葩重放异彩。
浅谈如何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

205作者简介:张坤(1976— ),女,汉族,陕西西安人。
主要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辅导、非遗。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化文化价值极具上升,促使社会整体的不断地向前迈进,对于提升我国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价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民族d额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只有将我国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推向世界,才可以与世界形成更多的联系体现其价值,便于传承的同时也更容易融入到发展群众文化中。
一、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传承现状近年来我国为了提高民族民间民俗艺术的宣传力度,在重大节日和黄金周都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很多的省市和地区的文化部门也在辖区内举办了小型文化互动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同时还可以进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在城市中经常组织各类文化展演活动,也可以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快速发展,让人民群众在工作和学习之余放松精神、舒缓压力,有些活动还具备强身健体的作用,可谓是益处颇多。
从目前国内的城市文化活动开展的进程来看,很多省市和地区的群众文化已经逐渐形成了地方特色,但是接下来的发展过程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困难,例如有些参与者是因为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活动形式感到新奇才参加的,下一次可能就会少一批参与者,长此以往发展群众文化将会遇到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
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都为孕育群众文化的诞生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我国群众文化工作的不断深入,根据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发展的群众文化也会越来越多,开展文化活动中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为建设和谐社会和维护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关系(1)主动传承积极开发。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从字面上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具有民族特点发展自民间具备风俗习惯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其中三个词民族、民间、民俗都以“民”开头,意味着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人民的之间相互关联,那么和群众的关系也是亲密无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案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案为标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艺术在中国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然而,传统文化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其发展和传承。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和研究。
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我们应该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
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工作,修复和保存古代文物和艺术品,确保它们能够传承给后代。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教育和普及。
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但在当今社会已经逐渐被遗忘。
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艺术纳入学校的教育课程中,让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艺术,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此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艺术普及活动,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艺术。
第三,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传统文化艺术是一个生动的系统,它不应该被固化和僵化。
我们应该鼓励艺术家们在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其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
同时,我们也应该支持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化发展,推动其与科技、商业等领域的融合,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支持。
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支撑。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设立专业的艺术学院和培训机构,为年轻人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同时,我们也应该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为传统文化艺术人才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保障。
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保护和研究、加强教育和普及、加强创新和发展以及加强人才培养和支持,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地方性群众文化建设的三条路径

地方性群众文化建设的三条路径作者:蓝艳华王建兴来源:《人文天下》2019年第13期一、地方性群众文化的含义群众文化是指人民群众在休闲时间自发组织的社会文化活动,具有娱乐性和教育性,同时能够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
地方性群众文化是指根据历史和习俗不同,特定区域内带有传承性质的文化,它有可能区别于整个社会主流文化,也可能是一个不同的文化分支。
因为会被特定地区的风俗习惯所渗透,不同地区的群众文化会有各自的特点。
此外,各城市、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可以促进群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二、地方性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一)地方性群众文化的功能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的胡守勇在《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一文中指出,娱乐和交流功能是群众文化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其次还有仪式、团结功能。
在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流传久远的有关生老病死的仪轨和习俗,这些活动常常和群众文化活动结合在一起。
比如,春节时有很多地方都祭祖、拜家堂,成亲仪式有接亲、闹洞房等习俗,这些具有礼仪性质的群众文化活动特别能增强宗族、村寨、社区内部的感情联系。
在不同地区,人们通过地方戏曲、方言或不同的图腾崇拜等文化符号,很容易区分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
同时,同样的文化特质也是聚集群众、让群众自觉认同的文化“集结号”。
因此,地方性群众文化有构建文化认同的功能。
地方性群众文化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或者地区的风土人情。
因此,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名片也是塑造一个地区良好形象的重要手段。
比如一提到“西湖”,大家就联想到杭州;一提到“刘三姐”,就让人联想到壮族和她的家乡广西宜州市。
侯玲在《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认为,在地方性群众文化阵地建设中,文化馆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馆属于某一特定地域的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其核心使命就是提供适当规模的空间场所,方便社会大众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娱活动,如文化展览、教育讲座、民间文化交流实践等。
土家织锦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路

专家智库 THINK TANK土家织锦概况土家织锦,在土家族语中称为“西兰卡普”,它是土家族民间的家庭手工织锦。
土家织锦是中国少数民族土家族独特的手工艺品,代代相传至今。
土家族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包括重庆、湖南、贵州、湖北等省市。
土家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多山丘、丘陵、河谷等地形,气候多样化,这为土家织锦的创作提供了珍贵的素材与灵感,同时土家织锦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发展历程。
土家织锦的发展得益于其与外界的相对隔绝,使其得以保留并不断传承发展。
土家织锦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传承中国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土家织锦之特点。
一是原生性。
土家织锦大部分原料是当地居民运用原生态材料织造而成。
传统西兰卡普是用蚕丝和棉线织成的,而蚕丝和棉线大都是当地居民自给自足的,因此也称为“土丝”“土线”。
其原生性体现在从采桑、编织到生产的每个过程都是手工完成,每一幅土家织锦作品都充满着土家族人独有的智慧与情感。
虽然织锦原材料不断丰富,但土丝、土线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更富有原生价值。
二是独特性。
土家织锦采用传统手工方法制作,具有独特的纹样和色彩搭配。
土家织锦的纹饰常常以自然景物、民俗文化为主题,图案生动形象、富有个性。
同时,土家织锦还运用了特殊的染色技术,使得织锦的颜色鲜艳亮丽,图案立体感强烈。
这些特点使得土家织锦在艺术上得到了广泛的赞誉,成为各类展览和博物馆收藏的热门艺术品。
三是多样性。
织锦艺人技艺手法大致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到,大力推动农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土家织锦作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传统手工艺,不仅是土家族人特有的传统工艺,是土家族人民劳动智慧结晶,更蕴含着深厚土家文化、土家族民族精神。
通过创新土家织锦传承途径、工艺技艺,打造立体、活态的土家织锦传承、创新系统,将土家织锦非遗发展与和谐乡村、美丽乡村融合,凸显乡村非遗资源优势,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助力乡村振兴。
刍议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

刍议传承民族民问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
马 泽 玉
( 重 庆 市 石 柱 土 家族 自治县 文 化 馆 。重 庆 石 柱 4 0 9 1 0 0)
摘要 :中华 ̄ - F  ̄q - 年 ,历史赋予时代以重任 ,群众在记 录历史的同时也传承 了深厚的社会文化。在传统 文化底 蕴做基础 的前提条件下 .民族 民间民俗文化艺
( 一) 传承民族 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为发 展群众文化提供 了重要途径。
间存在继承关系
群众文化发展到 了今天 , 其中的历史 继 承性 已经显露无疑 , 群众文化虽然具有很 强 的独立性 , 但是 由于它受一定经济条件的制 约 ,并 不会跟 随 旧的经济调 价 的消失而 消 亡,一些精华的部分得 以保 留下来 ,在面对
展 的节奏 ,人类文明也不断走向繁荣 昌盛。
( 二) 群众文化只有在传承民族 民间民
俗文化艺术基础上才能得 到创新 发展 群众 文化 的 内在 动力无 疑就 是 是
个 时代存 在 的群 众文化 是一 定时 期
人民社会 生活的反应 , 历代人 民经过对文化
的保 留与创 新对社 会的发展 产生 了重要 影
统文化的一种传递 ,为群众文化 的发展开辟 了重要途径。经过历史积淀流传下来 的民族 民间民俗文 化艺术 是 中国人 民辛 勤劳 动 的
支持下得到健康 发展。 2 . 民族 民间 民俗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地方 经济的发展
结晶 , 是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世界文化做 出贡
献 的见证 ,同样是 中华 民俗历史 文化 的见
活。
是 ,群众 文化来源于群众本身 , 反应 了群众 的愿 望和 意志 ,在群众 文化薪 火相传 的今
民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与传承

民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与传承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加速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
民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当今社会中得以保留和发扬光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民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与传承。
一、民俗文化的概念和特点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与民间生活密切相关的非正式文化形态。
它包括民间艺术、民间信仰、民间习俗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和多层次的概念。
民俗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
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的民俗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
2、具有群众性和多样性。
民俗文化是广泛流传于人民中的文化,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3、具有民间性和生活性。
民俗文化是民间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文化形态。
4、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
民俗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长期演进过程中的历史文化。
二、民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1、在文化传统的继承中,民俗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习俗,如腰鼓、秧歌、民间婚礼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民俗文化在社会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民俗文化中既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和行为准则,也包括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宗教体系等。
它既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个体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
3、民俗文化对于文化旅游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和习俗如中秋节、春节、端午节等,成为了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
通过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挖掘深度特色文化,可以持续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
三、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1、学校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注重对民俗文化的宣传和普及,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并接触到民俗文化。
2、社区活动。
社区是民俗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因此,社区应该鼓励和支持一些与民俗文化相关的特色活动。
3、家庭教育。
由于民俗文化是源于家庭的文化,所以家庭教育在民俗文化的传承中也非常关键。
中国传统民俗与民间文化

中国传统民俗与民间文化民俗和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源远流长的民间传统,承载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些传统元素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传统民俗与民间文化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民俗的特点中国传统民俗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节日庆典、婚嫁葬礼、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民俗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因为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出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产生了许多各具魅力的节日和庆典活动。
其次,中国传统民俗具有历史悠久的特点。
例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最后,中国传统民俗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它们传承自民间,反映了百姓的智慧和生活方式,充满了朴实和亲切的氛围。
二、中国传统民俗的代表性节日1. 春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中国农历的年初一。
春节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走亲访友,互道新春祝福。
传统的庆祝方式包括贴红对联、放鞭炮、舞狮子、舞龙灯等活动。
此外,春节还有丰富多样的吃食文化,例如吃年夜饭、包饺子、煮元宵等。
春节的到来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美好的希望。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扫墓节日,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前后。
人们会前往祖坟、墓地献上鲜花、祭品,祭拜祖先。
此外,清明节还有一项传统活动叫做踏青,人们会在春天的大自然中郊游、野炊,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该节日有着丰富多样的庆祝方式,最有名的就是划龙舟和吃粽子。
人们会参加龙舟赛,欣赏划龙舟的壮观场面,并品尝美味的粽子。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
这是一个月圆之夜,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同时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
中秋节是对家庭和团圆的祝福,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发挥农村地区文化特色,拓展群众文化发展空间

发挥农村地区文化特色,拓展群众文化发展空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地区的文化传统却面临着被边缘化的挑战。
为了弘扬农村地区的文化特色,拓展群众文化发展空间,我们需要重视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发挥其独特魅力,助力乡村振兴。
一、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特色。
在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收集整理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戏曲、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挖掘乡村的历史故事、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鲜活的文化资源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文化元素,为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文化教育培训在农村地区推动文化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加强文化教育培训工作。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课堂教学、举办文化艺术普及活动、举办各类艺术节庆等形式,加强对农村群众的文化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知。
特别是对农村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文化教育,扶持他们对于本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心。
三、举办文化活动举办文化活动是拓展群众文化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可以活跃农村地区的文化氛围,提升农村民众的文化品味和生活品质。
比如通过举办文艺演出、书画展览、传统节日庆典等方式,为农村地区的居民提供感受文化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通过这些文化活动,我们可以让乡村的居民亲身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于文化的热爱和积极参与。
四、倡导文化创新在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和举办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倡导文化创新,努力使农村地区的文化在传承中发展。
可以鼓励农村青年和艺术家参与文化创作,开展创作活动,推动和鼓励农村地区的文化艺术创新,使本土文化融入到当代艺术创作中。
也要引导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新出适合当代社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形式,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五、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拓展群众文化发展空间,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
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实意义和路径选择共3篇

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实意义和路径选择共3篇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实意义和路径选择1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实意义和路径选择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集中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民族的道德观念、审美观念、生活方式,更是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象征。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节日文化的现实意义和路径选择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传承既可以强化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共享。
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助力于文化品牌建设的有力支撑。
传统节日文化代表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民族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文明之旅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二、传统节日文化创新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传统节日文化创新已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节日文化也需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在文化创新中,节日文化需要积极地吸收新的元素,保持与时俱进,并尝试创新性地结合新的思想、新的形式在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提升文化的内涵。
创新的方法不仅可以让传统的文化得到更好的发扬,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入传统文化的学习中。
三、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选择1、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适应现代化的需求,让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化融为一体,保持与时俱进。
2、辩证把握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吸收新思想和新元素,让传统节日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3、加强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政府机关需要发挥积极主导作用,在加强文化保护上发挥其引导作用,补齐文化保护的软肋。
4、在新媒体的时代下利用新技术手段,让传统节日文化在领域间的传播更为广泛。
比如互联网上的线上文化活动和直播节目,可以扩大节日文化的传播面。
5、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发掘传统节日文化背后的深度和精髓,让年轻一代深度理解传统文化,并从中获得文化饕餮盛宴。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精神财富之一,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不容小觑。
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

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一直以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不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
一、扎根历史,传承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而成的宝贵财富,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审美情趣。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需要深入挖掘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资源,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归纳其中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基因,使其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扬。
要引导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特别是要引导青少年更多地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才能真正做到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二、创新教育,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育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
应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让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的教学内容中,通过历史、文学、语文等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还可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魅力传递给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三、弘扬精神,传播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为中华民族凝聚了一种深厚的价值共识,也成为了中国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传播其在道德观念、人文情怀、家国情怀等方面的核心价值观。
浅谈如何以世界视野传承和发展传统民族民间艺术

浅谈如何以世界视野传承和发展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作者:许易颖来源:《牡丹》2019年第23期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之一。
在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淬炼之后,民族民间艺术更加多元化,同时也体现出当地特色风貌和民族文化,是我国不可或缺的艺术之一。
而今,时代在变化,人们应当站在世界的视野,重新审视这种艺术,思考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民族民间艺术。
一、其他国家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一)颁布法令发达国家在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方面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不断进步。
这些国家为保护民族民间艺术先后颁布不同的法令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防这些民族民间艺术被损毁甚至逐渐消失。
例如,自1871年颁布保护工艺美术品的《古器物保护法》,到1974年实施《传统手工艺品产业振兴法》,日本逐渐激起“人”对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的关注,在保护的前提下传承发展,尤其是《文化财产保护法》对此有深远的影响。
(二)教育传播国民教育上也逐渐出现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播,在保护这些文化财产时,国家会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且强调各级地方政府、民族组织和个人的参与,明确规定了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同时,建立一些覆盖面广泛的协会,将这些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人凝聚在一起,地方政府也会对这些协会给予一定的赞助,培养和保护了这些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者。
(三)媒体传播通过电视、手机、广播等各个渠道给大众普及民族的民间艺术,并且在电视台做专档节目,让民众对此更加了解和热爱。
二、我国现状(一)我国保护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的手段和取得的成果自1990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起,国家相关人员就已经开始进行民族民间艺术相关的法律研究,但由于其保护的复杂性,该法律一直处于完善中。
虽然不够完善,但这已经是我国对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和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旨在保护传统民族民间艺术。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在发展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在发展群众文化中的作用民族民间艺术是每个民族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它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生活和价值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更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发展群众文化中,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在激发民族自豪感、传播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有利于激发民族自豪感。
民族民间艺术是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底蕴。
通过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可以激发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民族文化受到了来自外部文化的冲击,传承民族民间艺术能够帮助人们坚定自己的文化认同,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骄傲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有利于传播民族文化。
民族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是一种鲜活的、富有感染力的文化形式。
通过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可以将民族文化传播得更加广泛和深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也有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存与互鉴,为构建一个更加充满活力和多元化的社会做出贡献。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民族民间艺术是一种具有强烈社会性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生活、情感的理解和表达,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增进民众之间的情感认同和社会凝聚力。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社会正能量,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有利于培养民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民族民间艺术以其鲜活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审美风格,能够满足人们对艺术美的追求和享受。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在发展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在发展群众文化中的作用民族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源自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的需要,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冲击,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在发展群众文化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它不仅是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独特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方式,更是激发和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传承民族民间艺术的意义、作用和挑战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传承民族民间艺术的意义1. 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内涵。
而传统文化是整个国家文化的基因,是民族精神和国家意志的根基。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延续,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对民族生存智慧和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
民族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国家文化基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2. 促进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中最具鲜明地方特色和传统气息的代表,它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展现着当地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是体现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独特魅力的具体体现。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对于促进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才能更好地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也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3.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民族民间艺术是人民群众的艺术,它不仅是普通百姓对生活的诗意表达,更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在现代社会,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可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让更多的人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珍惜自己的艺术传统,培养起文化自信心。
文化自信心的培养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和创新,是推动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发展。
探究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

探究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非遗文化是指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表演艺术、民间传说、节庆活动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与独特。
而群众文化是指社会大众参与其中的文化活动,它主要通过民间艺术、社会活动、群众娱乐等形式传播。
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创新,可以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融合的过程中,既需要非遗文化保持其传统特色,又需要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进行创新与改革。
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可以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断裂的危机。
通过与群众文化的融合,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传承非遗技艺与传统文化。
一些非遗项目开始尝试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通过音乐、舞蹈等方式表达非遗文化,使其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群众文化注重体验、参与与互动,强调群众的创造性与主体性。
通过与非遗文化的融合,可以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与娱乐形式,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在传统节日期间,可以组织非遗展览、演出等活动,吸引大家积极参与。
也可以通过非遗文化的特点,鼓励人们亲自动手参与制作,增加他们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可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传统的非遗文化多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但这种方式局限于一定的范围。
而通过与群众文化的融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与科技手段,将非遗文化传播给更广大的人群。
可以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推广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喜爱非遗。
也可以借助市场化的手段,将非遗文化与商品、旅游等相结合,从而扩大非遗的影响力与经济效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的结合

•民俗文化18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的结合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民间手艺人的逐渐减少,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断,那么非遗必定会遗失。
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可以将非遗与群众文化相融合,让非遗在群众文化的发展中得以传承,这样在非遗的发展中扩大群众文化的范围的同时,还加强了群众文化在广大社会群体中的发展力度。
关键词 群众文化;非遗;融会贯通群众文化是广大人民在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在满足自身要求、解决基本衣食问题的前提下,并且从繁忙的生活琐事中抽身,为了缓解生活、工作压力而自发组织形成的社会群体活动。
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说,群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分,是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群众文化包含了我们社会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文化活动,可以是为了放松身心的娱乐活动,也可以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的文化培养活动,以各种文化活动的形式来吸引不同的人群参与,从而形成一种以人群为主体,文艺娱乐为主线的这样一个活动形式。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在历史中形成的世代相传并且将其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群众文化的表现形式。
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也离不开群众文化这个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民间,是民间人民群众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创造出来的,并且在民间得以传承。
群众文化是我们一直提倡要发展、要大力推广普及的,而非遗也是我们一直倡导要传承的,通过二者的融会贯通,就能够在发展群众文化的同时传承非遗。
1 非遗为群众文化提供原材料我们以往所知的群众文化是遍布于城镇的诗书礼乐,而那些逐渐被遗忘在乡村的非遗往往都不在群众文化的考虑范围内。
但非遗属于群众文化吗?当然是属于的。
非遗是我们广大的农村人民群众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人类宝贵的物质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群众文化的内容有限,我们能想到的总是固定在传统文化中,固定在我们在生活中所能接触的那些文化。
而非遗的结合为了群众文化增添了一笔不一样的色彩。
我国农村地区不仅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并且依据地理位置还具有各式各样的风格。
探究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

探究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非物质财富,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等方面的文化表现形式。
而群众文化则是指在社会群体中广泛流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民间艺术、庆典活动、民间习俗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当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融合和传承也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1. 传承文化传统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其包含的歌舞、戏曲、传统技艺等作为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而通过与群众文化的融合,非遗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使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实现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弘扬。
2. 丰富民众精神生活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还可以激发民众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通过参与传统文化的活动和体验,民众更加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3. 促进文化创新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可以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传统文化在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中,可以产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从而丰富当代文化的内涵和形式。
二、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现状1. 改变传统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戏曲演出融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传统的技艺也通过设计创新,更好地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
2. 文化节庆活动越来越多的地方在日常的节庆活动中,加入了非遗文化的元素。
在春节庆祝活动中,城市、乡村的非遗文化展演成为重要的节目,吸引了众多民众的参与和观赏。
3. 文化产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也催生了文化产业的兴起。
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项目得到了商业化的支持,在市场中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链。
1. 传承人才短缺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一批经验丰富的传承人来继续传播。
但是当前,传承人才短缺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路径
发表时间:2018-07-25T10:14:24.010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5期作者:王金星夏向军
[导读] 我国的民族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是重要的文化发展内容,将中华悠久的历史文明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位华人的责任。
莒南县涝坡镇文化站山东莒南 276600
摘要:我国的民族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是重要的文化发展内容,将中华悠久的历史文明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位华人的责任。
民族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为群众文化活动开辟了新的道路,将民族民俗文化融入到群众文化的发展中可以发挥更重要的功能和增加更多的发展动力,也可以使民族历史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关键词:传承;民俗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群众文化
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古国,五十六个民族拥有不同的民间民俗文化,有些民间民俗艺术已经部分失传了,这就提醒我们要重视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
我国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具有很高的价值的,可以很好的满足人们文化意识素养的需求,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也是发展群众文化最好的途径。
一、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必经途径
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经过了时间的洗礼一步一步的传承下来,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国文化。
作为炎黄子孙要担负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责任,要有传承的使命感。
在改革开放前期中国注重的是引进西方文化,而如今中国更注重的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越来越多的有关中华古典诗词文化、具有传统中国风元素的活动在陆续的开展。
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多彩内容已经逐渐被国际熟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的民间艺术感兴趣,前来学习和欣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现在我国越来越提倡中国风的发展,致力于建设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中国范。
不仅仅是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中国的各个民族的服饰也是非常华美和精致的,非常受人们的喜爱。
因此要结合群众的力量一起将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扬光大,这对一直持续发展的群众文化事业有很大的帮助,把中国民族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发展群众文化的基本路径也是必经途经,从而实现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共同发展。
将中华民族文化作为发展群众文化的重要内容,将它们完全的融合在一起:一来是通过融入民族文化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助力,增强群众文化的底蕴,让中国群众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拥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气息。
二来在群众文化发展中融入民族文化可以很好的传承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深入群众,让群众不要忘记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与责任,让群众有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要将传承中国民族民俗文化作为群众文化发展的核心,以群众为主体将民族文化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因此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必经途径,将我国经过时间的淬炼形成的文化经典和民族精神财富更好的继承下去。
二、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发展当中的重要功能
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功能之一,体现在群众文化的发展不仅是文化的传播更是文化精神的建设。
民族民俗文化的加入让群众文化精神建设有了更鲜明的体现,通过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让群众感受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式,丰富群众文化精神的体验。
民族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融入是新时代特色与传统民族特色的完美结合,让群众感受到更高端的文化盛宴。
现如今,新兴的民俗文化正在蓬勃发展,走遍了神州大地,跨过了五湖四海,例如户县、金山农民画,当地农民就是根据传统的雕刻艺术、剪纸与刺绣等相融合再加上崭新的表现手法创造出的艺术形式,目前已经在十几个国家与地区展开巡回展示,受到了各地人民的喜爱。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的同时,群众文化还会不断创造或衍生出新的活动方式,党和国家对群众文化的重视让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
我国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自成系统,独具特色,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群众文化具有共同性、稳定性、过程性、个别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也具有激励力、稳定力、约束力和凝聚力等六个方面的作用。
群众文化的基础是物质文化,并以制度文化这个中间媒介向人民群众的行为规范渗透,把精神、物质和行为等层面的东西有机结合起来。
三、在传承中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的源动力
1.发展群众文化中的历史继承
将民族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结合,群众文化发展就拥有了历史文化继承的能力。
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藏,需要我们深入的去挖掘和继承。
在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当中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些文化艺术通过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演变,其中包括伟大的国家英雄事迹的歌颂、凄美壮烈的爱情故事、平凡而真实的劳动人民生活等丰富、生动的内容。
历史文化艺术也是经历了不断的演变才形成如今这样经典的形式,像京剧、花鼓戏、黄梅戏等等都是戏曲的一种形式,戏曲还包含更多的种类,戏曲也是来源于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等其中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武术、书法等等多样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文明的历史世界。
民间民俗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中国传统节日都还保留着传统习俗,这就见证了中国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
将民族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当中传承时要将好的历史文化继续传承,坏的文化要摒弃掉。
要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风气,引导正确的历史文化导向,提高群众文化知识的同时要让群众感受到中华历史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使民族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形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创新
群众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在不断的创新和改变的,并逐渐的在传统文化形式当中添加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元素。
文化内容的实质并没有进行太大的改动主要是活动形式上有所改动,就如同在端午节时人们还是会踏青、包粽子、划龙舟、戴彩绳,但是不会在江中投粽子,划龙舟的比赛形式也变得多样化,由此可看出群众文化是在发展当中进行不断的创新。
结语:中国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被称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民族民俗文化已经逐渐走出国门,站上了国际的舞台。
在未来中国历史文化会越来越流行,我们要在群众文化的发展当中充分的融合民族民俗文化,让民族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得以传承,让民族民俗
文化帮助群众文化取得更好的发展,让群众拥有更好的中国历史文化体验。
参考文献:
[1]张力心.民间民俗美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与发展[J].齐鲁周刊,2016(42):56-57.
[2] 陈惠君.公共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J].商业故事,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