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痹症的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包括风湿痹、关节痹、四肢痹痛等多种类型。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将结合个人临床体会,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方法和特点。
一、痹证的基本特点痹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类慢性病证,主要表现为关节或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疼痛不适等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痹证可分为风湿痹、寒湿痹等多种类型,症状也有所差异。
但痹证表现为四肢疼痛、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二、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方法1.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痹证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辨证分型,如风湿证、寒湿证、湿热证等。
然后根据辨证结果采用对应的中药治疗方案,既可以采用外用贴敷、熏洗等物理治疗手段,也可以采用内服中药进行治疗。
2. 调整气血中医治疗痹证主要是调整气血,因为在中医理论中,痹证的发生与气血的运行不畅有较大的关系。
中医治疗痹证时常常会用到活血化瘀、理气活血的中药治疗,以调节气血,改善痹证症状。
3. 推拿按摩在中医治疗痹证时,推拿按摩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通过按摩和推拿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活血化瘀,缓解痹痛。
4.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痹证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择穴位,针刺等手段来疏通经络,活血化淤,以达到治疗痹证的目的。
三、个人临床体会在临床工作中,我曾遇到一位患风湿痹的病人。
这位患者年龄较大,双手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在进行辨证分析后,我认为该患者主要表现为风湿寒凝,气血不畅。
于是在治疗中,我采用了活血祛风的中药治疗方案,同时结合中医推拿按摩和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经过持续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减轻,活动灵活起来。
患者的心情也变得积极乐观,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这个病例,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重要性和独特优势。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不是简单的治疗症状,而是从病人整体出发,从根本上去调整人体的气血功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痹证的目的。
痹证的辨证论治
痹证《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变形、活动障碍,甚或內舍于五脏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西医学中的结缔组织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骨与骨关节病、软组织疾病等,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增生性关节炎、骨软骨炎、慢性纤维组织炎、腰肌劳损、肌腱炎等出现痹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照本病的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肢体筋脉,经脉气血不通是基本病机。
病因:1、风寒湿邪,侵袭人体。
久居高寒潮湿之地,或常处水中、野外潮湿寒冷等环境,或气候突变,冷热交错,或起居不慎等原因,当人体正气不足时,以致风寒湿邪侵袭,留注经络关节而发病。
2、感受风湿热邪,或郁久化热。
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外侵,郁久化热,以致风湿热邪痹阻经络关节而发病。
3、痰浊瘀血。
痰浊瘀血是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它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新的病证,因此在弊病的发病中亦起重要作用。
或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或饮酒过度,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阻滞经脉;或七情郁结,气机运行失和,郁滞不通,气滞血瘀,阻滞经络;或跌打外伤,局部气血凝聚,失于荣养,营卫不调,而易触外邪,发为痹病。
4、正气不足。
先天禀赋薄弱,元气不充,或后天营养失调,缺乏体育锻炼,或劳逸不当,或病后失调,以致气血虚弱,腠理疏松,营卫之气不固,外邪乘虚入侵。
病机:痹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气血不通。
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中医痹症的辨证论治.ppt
演讲人
一般来说,痹症是因为人体受到风、湿等侵袭从而出现关节肿大,身体部位疼痛的 症状。在中医临床上,痹症可根据病因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常表现为关 节肌肉灼热、疼痛、红肿等)等,根据中医解剖概念可分为皮痹、肉痹、筋痹、骨 痹等。
如果疼痛部位出现不断变换的情况,则考虑为风痹;如果在天气冷的时候疼痛加剧, 在天气缓和的时候疼痛减退,则考虑为寒痹;如果出现疼痛部位固定,并在疼痛部 位有发麻的感觉,则考虑为湿痹;如果疼痛部位同时伴有肿胀以及灼烧感,则为热 痹。
皮痹、肉痹、筋痹、骨痹则是分别引起人体不同部位皮、肉、筋以及骨疼痛、麻木 等的痹症。
痹症的治疗原则是达到将风、寒、湿、热从体内清除的效果。在治疗 上,风痹用防风汤,寒痹用乌头汤,湿痹用薏苡仁汤,热痹用宣痹汤。
如需使用中药,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擅自用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谢谢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痹证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在发作时会感到肢体麻木、寒冷、疼痛等不适,严
重时还会导致肢体功能障碍。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我总结了一些中医辨证治疗痹证
的体会。
要注重辨证分型。
痹证的辨证分型有寒痹、热痹和湿痹等,每种分型所对应的治疗方
法和药物都不同。
在实际操作中,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如疼痛程度、发作频率、
肢体颜色和温度等,以确定是属于哪种痹证,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要从病因入手。
痹证的发病原因有外感邪气侵袭、湿气蕴结、气血运行不畅等多种因素。
对于外感邪气侵袭引起的痹证,可以采用发散寒邪或驱除湿邪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
湿气蕴结引起的痹证,可以选择祛湿化痰或络清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痹证,可以通过活血化瘀或理气行滞等方法进行治疗。
要根据患者的病因特点来选用相应
的治疗方法。
要注重调理阴阳。
中医认为痹证是阴阳失调所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调理阴阳
平衡。
对于寒痹患者,可采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对于热痹患者,可以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对于湿痹患者,则应选择健脾化湿的药物。
还可以通过脉诊、舌诊等方法观察患者的阴阳
状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调理阴阳平衡的目的。
要根据病情进一步调整治疗。
在治疗痹证的过程中,有时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出现波动
或者是并发其他疾病,这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可以适当增减用药剂量,或者添
加药物以强化治疗效果。
同时还要注意患者的观察与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以
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
顽痹从瘀治乃根据祖国医学“久病多瘀”的特点, 用药选 择味温热辛散之活血祛瘀药为宜。如痛在肩背常重用姜黄, 痛 在腰脊重用穿山甲。痛处肿胀加鸡血藤、泽兰、苏木。新病 体实酌加三棱、莪术。其癖多为寒凝而成, 治疗中温散寒邪, 驱除内寒, 不仅有助于通瘀, 而且可去除致瘀之因。若外寒不 散, 辄痹痛难解。治疗上应注意调肝, 因活血祛瘀药主要作用 大部份归经是入肝经。需选用白芍、木瓜、吴茱萸滋肝养肝, 才会使肝不受邪所侵。
均在《内经》中未曾涉及。顽痹以固定部位的筋骨关节复发作 性疼痛为主要表现, 是对多种慢性迁延性关节疾患共同特点的概 括, 根据患病部位的不同又分为项痹、肩痹、腰痹、膝痹、足跟 痹等。偏痹是经气痹阻, 以腰痛向一侧下肢后外侧放射、麻木、 疼痛为主要表现。脊痹是因肾虚于先, 寒邪深人骨髓, 使气血凝 滞, 脊失温煦所致, 可致腰脊疼痛, 两腕活动受限, 严重者以脊柱 弯曲变形、肌肉僵硬沉重感等为主要表现。落枕是因睡眠姿势 不当或水中感受风寒所致, 以睡后一侧颈项疼痛、酸胀、活动不 利为主要表现。当然, 这些病名都具有肢体局部发生闭塞不通的 病变, 故归入肢体痹。肢体痹的表现形形色色, 大体病位在肢体、 关节, 但具体的病位又各不相同, 每一具体部位都有与其它部分 相区别的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疼痛是痹证所表现出的主要症状, 祖国医学对疼痛产生机 制不外乎是“不通”和“不营”。前者多为实痛, 主要表现 在痹证的急性期, 后者多为虚痛, 主要表现在痹证的慢性期。 痹证出现疼痛, 多见于寒痹证。因寒性凝滞, 易阻遏阳气。诚 如《素问·举痛论》所言“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 客于脉 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导致不通的原 因实为气血阻滞不行所致。正如《素问·痹论》云:“痛者, 寒 气多也, 有寒故痛也。”其症状多表现为关节冷痛、
痹证的辩证论治
痹证的辩证论治湖北名医李今庸:痹证的辩证论治痹证是人体遭受外邪侵袭后,邪气客于肌表经络,使气血流行不畅,引起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等症的一种疾病。
其发病与气候变化及居处环境有密切关系。
人体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灵枢●岁露》篇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若受外界风、寒、湿、热等邪气的侵犯,人体正气又不足与乏抗争时即会发病。
当风、寒、热、邪与湿邪相结合时,最易稽留于关节,阻塞经络,致气血郁滞。
引起肢体关节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等。
故《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圣济总录●诸痹门》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由于感受邪气的性质不同,人的体质又各有差异,所以痹证的表现亦各不相同,一般可分为风寒湿痹与热痹两种类型。
其治法在祛湿的基础上各有侧重。
1、风寒湿痹肢体关节酸痛,关节屈伸不利,尤以气候变化时加重,反复发作,病程缠绵。
有风邪偏盛者,见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称为行痹;有湿邪偏盛者,见关节酸痛沉重,称为着痹;有寒邪偏盛者,见关节疼痛剧烈,遇热则减,称为痛痹,治法各有不同。
(1)行痹肢体关节烦痛,且游走不定,时而在上肢,时而在下肢,舌苔薄,脉浮虚而涩。
风湿之邪搏结于体表,风重于湿,而正阳虚弱。
风湿留于关节,阻塞经络,气血流通不畅,故关节疼痛。
风性善行数变,故疼痛游走不定。
治宜散风祛湿止痛,用桂枝附子汤加味:桂枝12克制附子10克生姜10克甘草8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威灵仙10克大枣4枚(擘)上8味,加水适量,煎汤,取汁,去渣,温服。
日1剂,分2次煎服。
方中用桂枝解表散风,附子温阳止痛,生姜、甘草、大枣健脾和胃,运化水湿。
加防风、羌活、威灵仙增强散风除湿之力,尤其威灵仙可祛除十二经之风邪。
全方功能助阳祛风,适用于风盛之行痹。
(2)着痹关节酸痛沉重,屈伸不利,舌苔白,脉濡缓。
湿邪侵犯体表,留于关节,阻塞经络,气血流行不畅,故关节疼痛。
湿性重着,故关节酸楚沉重,屈伸不利。
痹证的辩证分型和治疗
痹证的辩证分型和治疗痹,是闭阻不通的意思。
痹证,是指风、寒、湿三种邪气,或风、热、湿三种邪气汇集共同侵入人体,痹阻经络、关节,引起肢体、关节疼痛、酸麻等证。
包括风湿病、肌肉风湿、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患。
痹证的发生原因:主要由于机体虚弱,卫外阳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风、寒、湿三种邪气汇集在一起,乘虚共同从皮毛侵入人体,痹阻经络,留滞在关节,气血流通不畅,“不通则痛。
”遂构成风寒湿痹。
但风寒湿痹虽然是同时感受风、寒、湿三种邪气所构成的,而这三种邪气侵入人体时,是有偏多偏少的,因而它的病变表现是略有不同。
例如风是阳邪,它的性质是流动的,如果是风邪偏多,寒湿两邪偏少的,则游走性疼痛比较明显,叫做风痹,又称行痹;寒是阴邪,它的性质是凝闭的,如果是寒邪偏多,风湿两邪偏少的,气血被寒邪凝闭不得宣通,故局部疼痛比较剧烈,叫做寒痹,又称痛痹;湿也是阴邪,它的性质是重浊滞着的,如果是湿邪偏多,风寒两邪偏少的,因湿邪滞着,侧表现局部肿痛酸麻比较明显,叫做湿痹,又称着痹。
同时,风、寒、湿三邪侵入人体后,虽然是构成风寒湿痹,但这并不是一成一变的。
因为它会由于正邪斗争,或患者体质偏热与及通过治疗等种种原因,则可以化热,便转化为风热湿痹;但风热湿痹也可由于直接感受风、热、湿三邪所致的。
痹阻经络留滞关节气血不畅风→风多寒湿少一游性风痹——行痹3化热湿→寒多风湿少→疼痛较剧→寒痹——痛痹痹→湿多风寒少→肿痛酸麻→湿痹——着痹)辨证分类和治疗:关于痹证的辩证分类,文献上未有统一的意见,有把风寒湿痹划分为风痹、寒痹、湿痹三个类型。
风寒湿痹病变的表现,虽有差异,但这样分类是值得研究的。
因为构成风寒湿痹的原因,并不是一种邪气独自侵入,而是三种邪气汇集在一起共同侵入才可构成的。
所以它的临床证状是三种证状同时出现的。
例如游走性疼痛,本应属风痹,但寒痹、湿痹也有游走性痛;又如剧烈疼痛,本应属寒痹,但风痹、湿痹也均有剧烈疼痛,痛到什么程度才属寒痹?没有标准,是很风·寒·湿,毛风·热·湿/皮→风热湿痹抽象的;再如肿痛明显,本应属湿痹,但风痹、寒痹也有关节肿痛。
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疾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四肢疼痛、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下面将介绍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辨证
痹疾的中医辨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寒湿痹:病情较重,疼痛剧烈,关节红肿,活动受限。
舌苔白腻,脉沉细。
2. 湿热痹:病情较轻,疼痛较为隐痛,关节红肿,活动受限。
舌苔黄腻,脉滑数。
3. 气滞痹:病情较重,疼痛胀痛,关节红肿,活动受限。
舌质紫暗,脉弦滑。
4. 痰湿痹:病情较轻,疼痛较轻,关节红肿,活动受限。
舌苔白腻,脉滑。
根据具体病情,可进一步细分辨证类型进行具体的治疗。
论治
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对痹疾进行治疗。
1. 寒湿痹: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可使用巴豆、乌九、紫苏等药物。
2. 湿热痹:宜清热祛湿,活血通络。
可使用黄芩、蒲黄、红花等药物。
3. 气滞痹:宜疏肝解郁,活血通络。
可使用柴胡、桂枝、当归等药物。
4. 痰湿痹:宜化痰祛湿,活血通络。
可使用枳壳、藿香、川芎等药物。
治疗期间,患者需注意保持适当的运动,保持关节的活动度。
同时,也要避免寒湿侵袭,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以上是对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的简要介绍,具体的治疗方法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选用适当的药物。
参考文献:
- 《中医辨证论治学》
- 《中医临床指南》。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上常见的疾病,主要特点是肢体麻木,运动不灵活,久之可导致肢体功能的丧失。
中医认为痹证的发生主要与气血不畅,寒湿凝滞,肝肾不足等多种因素有关。
辨证治疗是中医治疗痹证的核心,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我在临床实践中对痹证的辨证治疗体会。
痹证的辨证要点是其发病机制。
痹证属于中医的“痹病”范畴,产生原因主要有风、寒、湿、热、燥、气等多种因素。
不同的发病机制决定了辨证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对于由于风寒湿邪所致的痹证,治疗时要清热祛湿,散寒通络;对于由于气血不畅所致的痹证,治疗时要理气活血,通经络。
在辨证治疗痹证时,要充分了解病因病机,准确判断病情,才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痹证的辨证要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寒热虚实等方面综合分析。
中医辨病论治是以“辨证”为基本方法,了解病人的身体状态、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是做好辨证治疗的关键。
痹证的主要症状有四肢麻木、拘挛疼痛等,根据其病情发展和伴随症状,可以判断其病证属于哪一类痹证,再根据脏腑经络的辨证分型,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在治疗中,还要分清虚实寒热的不同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痹证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对于寒湿痹证要取温化寒湿之法,而对于热痹证则要清热燥湿。
在辨证治疗痹证时,要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辨证,做到因病施治。
辨证治疗痹证要针对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注重因人因病制宜,对于不同体质、病情轻重的患者要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对于气血不足、寒湿凝滞的痹证患者,可以采用温阳祛湿、活血补气的治疗方法;而对于寒湿痰凝所致的痹证患者,则可采用燥湿、化痰的治疗方法。
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史、病情的变化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痹证时,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痹证的辨证治疗要注重调理和防病。
中医治疗强调“治未病”,要通过调理阴阳、益气养血、调和脏腑等方法来增强患者体质,提高自身抵抗力,使其远离病痛。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是指因寒、湿、风、热、燥等因素引起的关节、肌肉、筋脉等部位的疼痛、麻木、拘挛、僵硬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痹症可分为寒痹、湿痹、风痹、热痹、燥痹等五种类型。
寒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筋脉等部位的疼痛、拘挛、僵硬等症状。
常见于冬季,因气温寒冷导致体内阳气不足,寒邪侵袭。
治疗寒痹应以温通为主。
湿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筋脉等部位的麻木、重滞、水肿等症状。
常见于季节转换、潮湿环境等因素引起的体内湿邪内生外感。
治疗湿痹应以祛湿为主。
风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筋脉等部位的疼痛、肿胀、麻木等症状。
常见于季节转换、寒暑交替等因素引起的体内风邪外感。
治疗风痹应以祛风为主。
热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筋脉等部位的疼痛、肿胀、红肿等症状。
常见于高热等因素引起的体内热邪内生外感。
治疗热痹应以清热为主。
燥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筋脉等部位的疼痛、干燥、松软等症状。
常见于干燥环境、缺水等因素引起的体内燥邪内生外感。
治疗燥痹应以润燥为主。
判断痹症类型的关键是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针对不同类型的痹症,中医会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如温通、祛湿、祛风、清热、润燥等。
中医痹症诊断与治疗
痹症诊疗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特征。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
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
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
辨证的要点在于掌握体虚与邪实的孰轻孰重,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耗,风寒湿(热)痰瘀之偏胜,而随证施以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祛风散寒、化湿清热、化痰和瘀、通络止痛等法。
中医痹症诊断与治疗
痹症诊疗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特征。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
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
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
辨证的要点在于掌握体虚与邪实的孰轻孰重,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耗,风寒湿(热)痰瘀之偏胜,而随证施以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祛风散寒、化湿清热、化痰和瘀、通络止痛等法。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也是中医辨证治疗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对痹证的辨证治疗有了一些体会,现在与大家分享。
一、辨证分型痹证根据致病因素、病程发展和病情变化可分为风寒湿邪痹、风湿痹、寒湿痹、湿热痹、寒痹、燥痹等类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痹证,我们需要通过仔细询问病史、观察病情变化和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进行准确的辩证分型。
二、辨证要点1. 风寒湿邪痹:病情多开始于四肢关节,患处红肿疼痛,寒凉感明显,重者有寒战、发热等表现。
2. 风湿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晨僵和寒湿化热。
3. 寒湿痹:患处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寒冷感重,活动受限,晨僵。
4. 湿热痹:关节肿胀、疼痛明显,热感重,尤其在夜间加重,可出现红肿、温热、湿热疮等表现。
5. 寒痹:患处关节冷痛,活动受限,寒冷感明显,疼痛缓解后有冷感。
6. 燥痹:皮肤干燥,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痛苦难忍。
三、治疗方法根据痹证的不同分型,我们可以采用针灸、艾灸、推拿、中药煎服等治疗方法。
针灸是治疗痹证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调节经络气血,达到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效果;艾灸则可以温通经络,散寒燥湿,舒筋活络;推拿可以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调理经络,舒缓疲劳,改善血液循环;中药煎服则可以根据具体的辩证要点,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四、辨证治法1. 风寒湿邪痹:辛温解表、祛风祛寒、理气活血。
2. 风湿痹: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3. 寒湿痹:温经散寒、湿祛除痹、活血止痛。
4. 湿热痹:清热利湿、祛风活血、舒筋活络。
5. 寒痹:温经散寒、活血舒筋、温补阳气。
6. 燥痹:滋养阴液、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以上仅是痹证辨证治疗的一些基本体会,实际临床中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只有准确辩证,在具体治疗时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希望对于学习和实践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同仁有所帮助。
痹证中医辨证治疗
痹证-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疾病科属】内科【辨证论治】痹证是指肢体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西医之风湿病,则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1、临床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表现。
2、一般发病比较缓慢,部分开始可有发热、汗出、口渴、咽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继之而出现关节症状。
3、往往呈渐进性或不规则的发作性。
4、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抗“O”增高,类风湿因子试验阳性等。
痹证发生主要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其中尤以风寒湿三者杂至而致病者为多。
病机主要为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
日久不愈,病邪由经络而病及脏腑,可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
临床辨证应辨清风寒湿,热痹的不同。
热痹以关节红肿热痛为特点;风寒湿痹虽有关节酸痛,但无局部红肿灼热。
其中偏于风胜者,以关节酸痛游走不定为行痹;偏于湿胜者,以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为着痹;偏于寒者关节痛剧,疼痛不移为痛痹;病程日久者,可出现痰瘀痹阻气血及肝肾亏虚。
治疗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活血舒经通络为基本原则,后期还应配以补益正气之法。
风寒湿痹型【证见】肌肉关节疼痛酸麻,或有肿胀,遇阴雨寒冷则疼痛加剧,得热痛减,口淡不欲饮或喜热饮。
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1、主方:蠲痹汤(程钟龄《医学心悟》)处方:羌活、独活、秦艽各12克,海风藤30克,桂枝、当归各10克,川芎6克,威灵仙、白芍各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若风胜者,加防风、白芷各10克。
湿胜者,加防己12克,薏苡仁20克,萆薢15克。
寒胜者,加川乌头、熟附子各10克,细辛3克。
2、中成药⑴追风透骨丸,每次9克,每日3次。
腰椎痹痛丸,每次1丸,每日3次。
⑶风湿药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⑴除痹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处方:桂枝、羌活、独活各9克,川芎10克,虎杖、寻骨风、木瓜、白花蛇、防风各12克。
痹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证1、概述: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有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
2、病因病机:引起痹证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内因者为饮食药物失当,跌仆损伤,老年久病,外因者为感受风寒湿邪、风湿热邪。
病初病位邪在经脉、筋骨、肌肉、关节,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
痹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湿、热、瘀等邪气滞留肌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病理性质为虚实相兼,病理演变过程病初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虚实相兼,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出现相应的脏腑病变,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
《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3、诊断依据⑴发病情况: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⑵发病年龄: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⑶临床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4、辨证论治:痹证的辨证要点是一辨邪气盛衰,二辨虚实。
行痹者,痹痛游走不定,为风邪盛;痛痹者,为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为寒邪盛;着痹者,关节酸痛、重着、漫肿,为湿邪盛;热痹者,为关节肿胀,肌肤焮红,灼热疼痛,为热邪盛。
痰邪所致者,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瘀邪所致者为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实证者,为痹证新发,风、寒、湿、热、痰、瘀之邪明显;虚痹者为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
痹证的治疗原则,初痹者应祛邪通络,治疗宜祛风、散寒、胜湿、清热、祛痰、化瘀;久痹者应补肝肾、益气血。
具体证型分证论治如下:⑴风寒湿痹证①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痛处游走,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为风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所致,治疗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药选用防风汤加减:防风、麻黄、秦艽、桂枝、葛根、当归、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等。
【痹证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2020年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
【痹证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2020年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复习开始,想要牢记相关知识点,离不开不断地巩固复习。
我们为帮助广大考生顺利备考,特为大家整理了“【痹证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2020年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相关内容,详细如下:1.辨证要点痹证首辨病邪,其次辨别虚实,再次辨体质。
痹痛游走不定者为行痹,属风邪盛;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者,为痛痹,属寒邪盛;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为着痹,属湿邪盛;关节肿胀,肌肤焮红,灼热疼痛,为热痹,属热邪盛。
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属痰;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有瘀斑等,属瘀。
痹证新发,风、寒、湿、热之邪明显者为实;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者为虚;病程缠绵,日久不愈,常为痰瘀互结、肝肾亏虚之虚实夹杂证。
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者,感受外邪易从热化,多属热痹;素体阳虚者,感受外邪易从寒化,多属寒痹。
2.治疗原则(1)治疗应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
久痹正虚者,应重视扶正,补肝肾、益气血是常用之法。
(2)治风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即所谓“阳气并则阴凝散”;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即所谓“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3)辨病位用药:痹在上肢可选用片姜黄、羌活、桂枝以通经达络,祛风胜湿;下肢疼痛者,可选用独活、川牛膝、木瓜以引药下行;痹证累及颈椎,出现颈部僵硬不适,疼痛,左右前后活动受限者,可选用葛根、伸筋草、桂枝、羌活以舒筋通络,祛风止痛;痹证腰部疼痛、僵硬,弯腰活动受限者,可选用桑寄生、杜仲、巴戟天、淫羊藿、?虫以补肾强腰,化瘀止痛;痹证两膝关节肿胀,或有积液者,可用土茯苓、车前子、薏苡仁、猫爪草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痹证四肢小关节疼痛、肿胀、灼热者,可选用土贝母、猫眼草、蜂房、威灵仙以解毒散结,消肿止痛。
中医痹症的辨证论治ppt课件
(3) 若关节肿大,苔薄黄,为邪郁化热之象,宜桂枝芍药知母 汤寒热并用。
(4) 若疼痛久不止,日轻夜重,为久病入络,加姜黄、海桐皮、
红花以通络定痛。
精选ppt
36
五、辨证论治
2.痛痹 证候: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固定不移;遇寒痛甚,得热痛 缓
2. 兼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病理: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痹病。
精选ppt
2
一、概述
3. 肢节痹病的概念(狭义):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 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 畅,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 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病证。
精选ppt
3
(2)药物所伤:治疗不当,久服祛风燥湿,散寒清热 之品,误治或久治不愈。
2.失治误治,痰瘀交结 :
祛风散寒除湿 过服
苦寒清热
耗伤津血 加重筋脉失养
阴虚化热
伤脾
湿聚成痰,痰瘀互结
精选ppt
19
总结: 病因: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入侵。 病机:经络闭塞,气血不通。
精选ppt
20
痹病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乘虚侵入人体 留注经络关节
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
风邪偏胜——行痹 寒邪偏胜——痛痹 湿邪偏胜——着痹
风寒湿邪郁久化热 热邪偏胜——热痹
感受热邪,邪从热化
反复发作
津血不畅 伤耗气血
日久不愈
复感于邪,
邪气内合
痰瘀阻络 气血亏虚 脏腑痹
精选ppt
21
二、病因病机
注意: 1. 风寒湿热往往相互为虐,方可为病。 风为阳邪,开发腠理,又具穿透之力;寒借风力内 犯,风又借寒凝之势,使邪伏其病位,而成伤人致 病之基;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 能,风寒又借湿邪的粘着、胶固之性,最终导致经 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绌急而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12
一、概述
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对热痹的辨证 有
一定的发挥,并新加了“宣痹汤” 等重要方剂。 《医林改错》强调了瘀血在痹证的发病中的作用,
新拟“身痛逐瘀汤”,扩充了治疗痹病方剂的类型。
综上,由《内经》→《金匮》→隋→ 唐宋→明清,痹证的 辨证论治渐趋完善。
A
13
一、概述
(三)范围 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
2.失治误治,痰瘀交结 :
祛风散寒除湿 过服
苦寒清热
耗伤津血 加重筋脉失养
阴虚化热
伤脾
湿聚成痰,痰瘀互结
A
19
总结: 病因: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入侵。 病机:经络闭塞,气血不通。
A
20
痹病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乘虚侵入人体 留注经络关节
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
风邪偏胜——行痹 寒邪偏胜——痛痹 湿邪偏胜——着痹
A
7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 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痹阻阳气,邪留关节, 气血流行不畅,故肢节肿大疼痛。湿阻中焦, 流注于下,故两脚肿重如脱。湿邪郁于内, 郁积化热,湿热上蒸而耗气伤阴,故头目眩 晕,温温欲吐,短气,身体瘦弱。桂枝芍药 知母汤温阳行痹,祛风除湿。方中桂枝散风 通络;麻黄散寒透湿;白术健脾化湿;附子 温阳通络,散寒化湿;防风散风;生姜、甘 草健中散湿;芍药敛阴活络;知母滋阴清热 降火。
② 劳逸过度:劳:劳力,劳神,房劳;逸:久卧 伤气,久坐伤肉。
③病后、产后:营卫气血阴阳的不足。 ④ 饮食失调:饥饱失常 风寒湿热之邪:久居湿地,汗出当风,冒雨涉水,
气候剧变,冷热交错等。
A
16
1.正气不足,外邪入侵:
风
风胜----行痹
气候变化
乘虚
气血
寒 入内
不通
寒胜----痛痹
居处潮湿
痹阻
脉络拘急
A
11
一、概述
明: 《医宗必读·痹》:“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 养
正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 大抵参以 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痛痹者,散寒为 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 能释其凝寒之害也; 治着痹者,利湿为先,祛风解寒亦不可 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 麻也。”
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
肺。”
A
6
一、概述
《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及《金匮·痉湿暍病脉证并
治》:为后世的辨证论治打下了基础。
如:“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清•张秉成:此治卫阳不足,风湿乘虚客于表也。风湿在表,本 当以风药胜之,从汗出而愈,此为表虚有汗,即有风去湿不去 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黄、桂枝等药再发其汗,使表益虚。防风, 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药,但一主风而一主湿,用各不同, 方中不用防风之散风,而以防已之行湿。然病因表虚而来,若 不振其卫阳,则虽用防己,亦不能使邪退去而病愈,故用黄芪 助卫气于外,白术、甘草补土德于中,佐以姜、枣通行营卫, 使防已大彰厥效。服后如虫行皮中,土部之湿欲解也。或腰以 下如冰,用被绕之,令微汗出瘥,下部之湿仍从下解,虽下部 而邪仍在表,仍当以汗而解耳(《成方便读》)。
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
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 辨证论治。
A
14
A
15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素体不足,正气偏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
① 禀赋不足:营卫气血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功能 低下。
A
8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主以乌头大辛大热,祛湿散寒, 助以麻黄表散风湿,黄芪益气血,芍药 甘草酸甘化阴,以制乌麻之辛热,白蜜 杀乌头之毒。
历节:《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但并 未明确历节的两大特点——痛如虎啮、骨节变 形。
A
9
一、概述
隋:《诸病源候论》:强调体虚感邪是引起痹证的主要 因素。 并且开始把历节与痹证分 开,突出历节是疼痛剧烈,关节 变形的一类进展性疾病。
《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由血气虚,则受风湿 而成此病。”
唐宋:出现了许多常用有效方剂 如:《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 《济生方》蠲痹汤
A
10
一、概述
明:《景岳全书·风痹》:指出了痹证的寒热阴阳属性。 “若欲辨其寒热,则多热者方是阳证,无热者便是 阴证,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此则 不可不察。”
痹病
A
1
一、概述
(一)定义 1. “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阻闭,突
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
2. 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 3. 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引起相关系
统疾病的总称。
正常生理:经脉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病理: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痹病。
机、证候分类及病机演变等内容,奠定了痹病的基础。
如:“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之。”“风 寒湿
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病因病机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
着痹也。”——分类
“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
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
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
A
2
一、概述
3. 肢节痹病的概念(狭义):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 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 畅,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 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病证。
A
3
5
一、概述
(二)源流
《内经》:设痹论专篇进行论述。论述了痹病的病因病
风寒湿邪郁久化热 热邪偏胜——热痹
感受热邪,邪从热化
反复发作
津血不畅 伤耗气血
日久不愈
复感于邪,
邪气内合
痰瘀阻络 气血亏虚 脏腑痹
湿 留注 经脉 筋脉 而痛 湿胜----着痹
酒后当风
经络
失养
(蕴积化热)
热 关节
热胜----热痹
A
17
反复发作 日久不愈
津血运行不畅 耗气血,损肝肾
痰瘀阻络 气血不足,肝肾亏损
内舍脏腑
脏腑痹
尪痹 (正虚邪实)
A
18
二、病因病机
(2)药物所伤:治疗不当,久服祛风燥湿,散寒清热 之品,误治或久治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