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悼祭文的思想内涵
论刘禹锡咏史类作品中的政治意涵
中唐 顺 宗 朝 发 生 了 以王 叔 文 为 首 的 “ 永 贞革 新” 事件 , 但 是 很 快就 失 败 了 , 作 为 这 场运 动 的 主要
Au g . 2 0 1 5
论 刘 禹锡 咏史类作 品 中的政治 意涵
胡 健
( 云 南师 范大 学 文 学 院, 云南 昆明 6 5 0 5 0 0 )
摘要 : 刘 禹锡 在为期很短 的“ 永贞革新” 运 动失败之后 , 写下 了不少 的咏史诗歌和论文。这些作 品充斥 了幽愤情绪 , 表达 了
刘 禹锡 郁郁不得 志的苦闷情怀, 还有对 于人 生价值 的思考 , 体 现 了一种 浓浓 的历史情怀。永 贞事件成 了刘 禹锡 心头上永远抹不
去的阴影。他 的咏史作 品蕴含 了自己在 长期贬谪后 的独特情 志和深 深的寄托 以及 对于朝廷用人 的担 忧和 深刻反 思, 这 大大提
升 了他 的咏史作 品的高度 。因此, 挖掘刘 禹锡咏 史作 品背后 的政治意涵有助于对其诗歌 思想和人 生态度 的了解和把握。
种 感 受和 思想 , 在 他 贬 期 内的 多 首 诗 歌 , 尤 其 是 咏 史类 作 品 中均 有 反 映 。
不 挫 于一 时危难 的顽 强精 神 。借 少卿 不 随流 俗摆 动 个 人 志 向 的历 史故 事 , 抒 发 自己对 王叔 文事 业 的 支 持 。这 种精 神气 度 的描 写还 见 于 《 学 阮公体三 首》 诗 中, 从 诗 中对 自己早 年 反 省 思考 语句 来 看 , 最 迟 写 于 贬 谪 晚期 。“ 少 年 负志 气 , 信 道不 从 时 ” 、 “ 昔 贤 多 使气, 忧 国不 谋 身 。目览千 载事 , 心交 上古人 [ 1 , 两 诗 所表 达 出的“ 气” 节和 坚 持 , 与“ 我心 如砥 柱 ” 的气
刘禹锡的诗思想感情总结
刘禹锡的诗思想感情总结刘禹锡是唐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也是唐代诗坛上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作品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自然景观、历史事件等,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刘禹锡的诗思想感情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刘禹锡的诗歌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道德修养。
例如他的诗篇《陋室铭》中写道:“众芳摇落独暄妍,千草无人百草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这一句表达了他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
他还写过许多关于家国情怀的作品,如《山中杂诗》中的“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寒光生又灭”表达了他对祖国统一和和平的期盼。
其次,刘禹锡的诗歌作品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观的描写。
他多次以山水自然景观作为写作题材,在作品中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
例如他的《陋室铭》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追求。
刘禹锡的描写手法流畅而精细,常常以平实的语言表达出对自然景色的感受。
他的作品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身临其境,能够引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共鸣和热爱。
第三,刘禹锡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感慨。
作为一位政治家,他目睹了唐朝的兴衰和社会的变迁,这些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他的作品中常常以历史事件为背景,表达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例如他的《金陵五题·金陵晚望》中写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是刘禹锡对盛唐时期的兴盛和衰落的深刻触动的反思,表达了对于逝去年华的感慨与无奈。
最后,刘禹锡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浓厚的人生哲理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思考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并以此为主题,以悲壮和深沉的笔调表达了对光阴易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例如他的《陋室铭》中提到“灌园复几回,提壶更几回。
拔剑四顾心茫然,四围皆昧旦。
”这一句描述了他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悼祭文学主题与丧悼文化的精神史意义
收稿日期:1999-10-20作者简介:王立(1953) ),男,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
2001年7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ul.2001 第3期Academic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 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3悼祭文学主题与丧悼文化的精神史意义王 立(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辽宁大连116029)摘 要:文学主题学探究的重点,应落实在哪些主题、母题引起了古人的偏爱,这些主题母题之间有何内在有机联系。
只有将主题学与心态史沟通,才有可能更为切近历史和精神史。
顾颉刚先生孟姜女故事研究的成功,昭示了民族精神史研究的广阔前景。
悼祭文学与丧悼文化的综合研究,当是孟姜女故事研究的延伸泛化。
关键词:悼祭文学;丧悼习俗;孟姜女传说;心态史;精神史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1)03-0068-05一个人从他懂事时起,就时常被死的阴影所困扰。
在传统中国里,丧葬作为人们的/红白喜事0之一,占据了一个重要的民俗领域。
与丧葬密切相关的悼亡哀祭情感,也是我们这个重视祖先崇拜、人伦情谊的文化中,每一个体情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尽管古代许多诗人作家的集子里都收列了相当可观的伤悼文字,许多类书、总集、选集中单列了/伤悼0等文体类别,由刘勰5文心雕龙6到明人吴讷5文章辨体序说6、徐师曾5文体明辨序说6,都特设/诔碑0、/哀吊0、/诔辞0、/哀辞0、/祭文0、/诔0、/吊文0等等,加以专章探究,规定其文体性质、表现特征,但迄今为止仍未见有较为系统地全面探讨的论著。
其实,悼亡哀祭作为日常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离的情感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民俗事象,它与人的情感心态、风俗习性至为相关,每个人想回避也回避不了。
我们不应该因情感上的不快去有意地忽略它。
1近年来,伴随着传统文化讨论的深入和考古成果的总结,一些研究古代丧葬制度、文化礼俗的著作面世了。
浅析刘禹锡悼祭文思想内涵
浅析刘禹锡悼祭文思想内涵作者:刘梦圆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2期摘要:悼祭文是以言辞文字向亡人致哀悼之意的一种应用文体,优秀的悼祭文感情沉痛真切,具有催人泪下的力量。
刘禹锡的悼祭文思想内涵丰富,不仅表达了对亡友的追悼,也融入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和对黑暗政治的指斥,表现了人生失意的宿命悲慨意识。
关键词:刘禹锡;悼祭文;思想内容作者简介:刘梦圆(1994-),女,辽宁沈阳人,研究方向为明清诗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1中国古代祭祀时往往有祝祷之辞,即祝文,用以祷告神灵祈福消灾。
后来丧葬亲友也用言辞文字致哀悼之意,于是出现了以悼念亲友为主要内容的祭文。
到了唐代,悼祭文创作形成了繁荣局面,创作技巧高度发展,审美价值得到提高,名家叠起,作品颇丰。
对于刘禹锡诗文方向的解读,已日益深化,但是对其悼祭文的分析品读显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本文通过刘禹锡悼祭文的解讀,更深入地走进梦得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一、为友人逝世而痛悼祭文作为一种用言辞文字致哀悼之意的应用文体,最常表现的情就是对故人逝世的痛心和惋惜。
刘禹锡的悼祭文也不例外,友人的离世带给梦得的是“魂魄震越”和“凄寒彻骨”的刻骨伤心。
“永贞革新”将刘禹锡和柳宗元二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改革仅持续了八个月,刘柳等人相继被贬。
元和十四年,刘禹锡的母亲病亡,柳宗元三次派人往连州致祭,寄以书信安慰,可到了约定的时间,刘禹锡却收到了信使递来的讣告!梦得才失老母,今又失一挚友,其震惊与悲痛可想而知!元和十五年,他为老友写下了第一篇祭文《祭柳员外文》,字字如泣血泪,声声痛彻心扉!在这篇祭文里,他对亡友的思念与伤痛之情更加强烈,“良久问故,百哀攻中。
涕洟迸落,魂魄震越。
”梦得与子厚在政治上遭受沉重的打击,远谪边荒的形只影单的生活使他们对友情看得格外重视,子厚书中托以抚孤之事,将自己的遗孤托付给梦得,可见二人确如亲人一般。
伤往赋第十二段赏析【唐代】刘禹锡骈体文
• 《白石刘氏四修族谱》十四卷。该谱以刘允达为一世祖。允达公原名文大,字道湲。明景泰年间从湘潭七 里铺迁居白石,系白石刘姓 开基之祖。允达公就是刘禹锡的后裔。该谱详载:“刘禹锡,字梦得。世为儒。祖籍中山,世居彭城地。妻薛氏,生有二子:长曰孟 郎, 次曰仑郎。”刘禹锡之裔孙名元一,元一之子名应祖。应祖生六子,长曰文斌,次曰文所,三曰文中,四曰文夏,五曰文通,六 曰文达(即允达公)。文达与长兄文 斌随父从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圳上迁居湘潭七里铺,后又徙居白石。
• 他很孝敬母亲,在多年的贬谪生涯中,老母亲陪同自己颠沛流离,远离家乡,对此,刘禹锡深感愧疚。他娶泗州刺史薛謇的大女儿为妻,薛氏是刘禹锡在寂寞的贬谪 生涯中的伴侣,她与刘禹锡患难与共,感情很深厚,但在他四十一岁时就不幸去世,刘禹锡极度悲痛,先写‘伤往赋》以示悼念,后来又写了<谪居悼往二首》抒发悲 怀,他对亡妻薛氏是感情深厚、始终不渝。夫人去世后,他又当爹又当妈,对儿女进行悉心抚育,投入大量的心血. 他亲自教授孩子们学问,学习的内容以经史为主, 但范围广泛,教学方法比较先进,不仅有讲授法,还采用了讨论法循循善诱,尽量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从孩子们的成才情况看,他的教育是很成功的。其次,他是 重友尚交之人。他交游的朋友很多,无论贬地如何荒凉,他总是努力与朋友保持书信、诗文联系。他常对朋友进行情感上的抚慰,对朋友的良好表现进行真诚的 赞美、评价.为朋友他仗义直言,痛惜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二十几年的“逐臣”生涯中,他以自己的爽朗热情影响着朋友,同时,朋友的理解支持与帮助给予他心 灵无限慰藉,使他内心郁积的愤慨不平之气有了输导释放的途径,郁闷的心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排解。朋友的关爱使刘禹锡克服了贬谪的孤独感,成为他乐观自信 的情感支柱。再次,他崇尚男女间两情相悦、健康淳朴的真挚爱情.他赞美、肯定女子对爱情的追求,细致刻画女性的痴情与恋爱心理,对那些痴情女子的不幸遭 遇有着深深的同情。在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刘带有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倾向。
中国古代文人悼祭文学中的生命意识
中国古代文人悼祭文学中的生命意识【摘要】伤怀悼祭,从古至今都是每个个体情感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生命主体在面对无可回避的终极面前的痛苦焦虑。
在千古文人哀婉动人的文字中,不仅传达了他们穿越千年历史也未曾凋零的感人深情,更是抒发了他们对人生、对生命、对死亡的深层体验。
本文将以宏观的视角,探求其中所蕴含的普遍性特征,以求对悼祭文学中的生命意识能有一个相对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古代文人;悼祭文学;生命意识生命意识,顾名思义,指的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命主体的生存状态、存在价值和最终归宿的自觉的体认、反思。
在对生命意识的深入思索中,对于死亡现象的观望与反思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儒道两家无疑都对死亡采取逃避的心态:儒家主要将目光集中于现实人生的功利追求之上,并不直言死生之事,试图在对生的价值的追求中缓解对死的恐惧;而庄子讲求的“生死齐一”的齐物论思想,似乎达到了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但道家也讲“全生”,并批判了那些“危身弃生以殉物”[1]p800的行为,主张“乘道德而浮游”[1]p534。
受此影响,虽然在各种文学题材中都曾抒发对于生命、人生的或显旷达或觉消极的感叹,却很少能因此与死亡走的太过亲密,所作的思索也大多限于对生命的普遍而宏观性的把之握上。
可以说,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没有任何一个主题可以像悼祭主题这样距离死亡如此之近,体悟如此之深切。
古代文人对于生命意识的阐释与体认体认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极具个性色彩,是对于自身生命的独特的审美关照,但人类生命原本就有共通性,所以关于生命的体验最终也具有共通之处。
一、生年有终的人生感伤生而有涯,是人类无法改变的现实,其中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生命的有限性;一是死亡的必然性。
生命的有限性在文学中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短暂、生年有限的感发上,伤悼生命的离去,体味生命短促的悲凉是主要的情绪。
生命的有限性,接续的便是死亡的必然性。
正因着生命有终,才必然有死;也正因为生命终结的不可避免,才会令人分外悲伤于人生的有限,二者相依而生,不可断裂。
浅谈刘禹锡的创作思想
神 州 文 学
浅谈刘 禹锡 的创作思想
许 晓忱
吉林财经大 学信 息经济学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摘要 : 本 文 结 合 刘 禹锡 的 生 活环 境 , 通 过 对 其 部 分 作 品 的 寞情 怀 分析 , 主要是他的《 天论》 以及 一些诗歌作 品, 从四点 阐明了刘 般 用来调节心理和生活的方法多是寄情 山水 ,傲 啸林 禹锡创作思 想, 讲述 了他 不 同寻常 的个性 , 以及 不屈不挠 、 昂 泉 ; 或流连诗酒 , 倚红偎翠 ; 或折节读 书 , 红袖添香 …. . 这些 方 扬 勃发 的 意 志 。 法, 刘 禹锡在遭贬乃至贬后 的整个人生 中都试用过 , 但这些都 关键词 : 创 作 思 想 个性 意 志 不是他最根本 的调节方法 。他有一个重要的与众不同的调节 方法是 , 他能尽可能地把 自己融进 当地 的百姓 与民俗 中去 , 努 部文学作 品反映 了一个作者的生活 ,一首诗歌透露 出 力地去感受当地人 民的生活 , 去体验 当地人 民的思想感情 。 如 的是一个作者 的精神世界 ,而这都是要基于这个作家 的生活 《 采菱行》 、 《 竞渡曲》 、 《 踏歌词》 、 《 竹枝词》等尽管 以描写异地 时代 , 个人遭遇。要想了解一位作 家作 品的创作 思想 , 必先要 风俗为主 , 但 同样表现出他对百姓生活的热爱与关注。 尽管很 了解他 所生活过 的环境 。 因此 , 结合刘禹锡的生活态度来分析 多时候他只是旁观者 , 但他的思想感情 完全融 人其 中 , 他感受 他的诗作 , 我认为其创作思想大体 有四 : 了当地百姓的欢乐与苦楚 ,这样他 内心 的孤独感就被减弱或 ( 一) “ 天与人交相胜” 的哲学认知是刘禹锡思想的 集中体 消释 了 。 现, 是他豪壮诗风的思想基础 ( 四 ) 张扬 自我个性 , 借山水景致 的 自然之美写 出他豁达 刘禹锡能从 消极 不利 的现实 中找到积极有利 的因素来 激 的胸襟 , 以及不 屈不挠 、 昂扬勃发的意志 励 自己, 以此淡化他对 困厄穷愁的伤感 , 开阔对人 生意义的认 刘 禹锡作为一位具有朴 素唯物 主义思想 的思想家 ,一生 识, 如在诗 中《 乐天见示伤微之 敦诗 晦叔 三君 子皆有深 分因成 虽仕途坎坷 , 但他 总是 旷达乐观 , 笑看未来 , 白居易在《 刘 白唱 是诗 以寄》 ? 表现 出洒脱豁达的态度 : 和集解》 中就这样评价他 : “ 刘梦得 , 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 少敢 吟君叹逝双绝句 , 使我伤怀奏短歌。 当者 , 其诗处处有神物护持 。” 世上空惊故人少 , 集 中I 睢觉祭文多。 最能体现这种创作思想的当属 《 酬乐 天扬 州初逢席 上见 芳林新叶催陈叶 , 流水前波让后波。 赠》 : 万古到今 同此恨 , 闻琴泪尽欲如何。 巴山楚水凄凉地 , 二 十三年弃置身。 公元 8 3 3年 , 自居 易因友人纷纷去世 , 自己又年老 、 罢官 , 怀旧空吟闻笛赋 , 到乡翻似烂柯人 。 怅 然写下《 微之 、 敦诗 、 晦叔 相次长 逝 , 岿然 自伤 , 因成 二绝 》 沉舟侧 畔千帆过 , 病树前头万木春 。 诗, 诗末以“ 长夜君先去 , 残年我几何?秋风满衫泪 , 泉下故人 今 日听君 歌一 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 多” 作结。 这首诗写 于公元 8 2 6年 ,此时的刘禹锡经过二十多年磨 当时已经 6 2岁的刘 禹锡看后 ,一方 面为 了悼念亡 友 , 一 难终于再次被 召 回京 , 途 经扬州时 , 巧遇 白居易 , 二人遂 成至 方 面为了安慰好友 , 便 写了这首诗。 “ 芳林新 叶催 旧叶 , 流水 交 。 在淮南节度使王播为他们摆 的酒宴上 , 白居易 以后进身份 前 波让后波 ” 一联 , 连用两个生动的 比喻 , 既说 明了生与死 、 老 写 了赠诗—— 《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 ,对友人不幸遭遇寄予了 与少都 在不 断转化 的规律 ,同时也说明 了对于这不可抗拒 的 无限同情 , 格调感伤哀婉 。 刘 禹锡 听后 , 感慨万分 。 为 了答谢 白 规律 , 对于新生力量的蓬勃兴起 , 旧的方面也应知时 明理 。这 居易对 自己的深情厚谊 , 也为了表 明 自己的人生态度 , 刘禹锡 就劝慰友人 , 不要因死者而伤感 , 也不要 因 自己年老多病而颓 写 了此 诗 。 唐, 要看到生者的 自强不息 , 新生力量 的不断涌现 。这充分体 诗的前四句承接白氏赠诗末句“ 亦知合被才名折 , 二十三 现了他的达观情 怀和朴素 的辨证观点 , 具有深 刻的哲理韵味 , 年折太多”而来 ,以直 陈笔法概括 了被贬二十三年 的不幸遭 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 遇, 抒写归来后 的感 受 , 诗 人用“ 烂柯 人” 、 “ 闻笛赋” 的典 故抒 ( 二) “ 境生于象外” 的禅学思想的塑造 了作者“ 以意为主 , 发 了怀念故友之情 和恍 如隔世之感 。格调低沉 、 哀婉 , 在看似 重视意境” 诗论走向 平淡 的叙述 中暗含着对世事 的不满号 『 贲恨 。可后 四句语势一 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 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 而形成 的 变 , 他从长远着 眼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 , 从 国家 的前途角度深 艺术境界 。刘禹锡的许 多写景抒情诗 , 情 景交融 , 构织 了一副 思 , 表现了旷达 、 豪迈 、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其 中“ 沉舟侧畔 副优美的图画 , 把读者带人如诗如画的优 美境界 , 表现 了他 的 千 帆过 , 病树 前头万木春” 是这首诗 的点 睛之 笔 , 透 射出一种 审美情趣 、 审美 韵 昧 。 昂扬勃发 的精神 、始终不衰的政治热情和坚韧不拔 的斗争意 纵观刘禹锡的诗作 , 《 竹枝 词九首》 可 以算是其巅峰之作 。 志, 给人一种积极 向上 的内在动力。 所 以, 当白居易写《 咏老赠 黄庭坚认为刘禹锡的《 竹枝》 九首“ 道风俗而不俚 , 追古今而不 梦得》 表现其“ 情与故人重 , 迹共少年疏。唯是谈 闲兴 , 相逢 尚 愧” , 又曾评价说 : “ 刘 梦得《 竹 枝》 九章 , 词义高妙 , . . …昔 子詹 有余 。” 的沮丧情绪 时, 刘禹锡却 高唱出“ 莫道桑榆晚 , 余霞 尚 尝 闻余咏第一篇 , 叹日 : 此奔轶 绝尘 , 不可追也 !” 满 天” ( 《 酬乐天咏老见示》 ) 的千古佳句。 瞿塘 嘈嘈十二滩 , 人言道路古来难 。 再 如《 始 闻秋 风》 中的“ 马思边草拳 毛动 , 雕 眄青 云睡 眼 长恨人心不如水 , 等 闲平地起波澜 。 开。天地肃清堪 四望 , 为君扶病上高台” , 至今能够激励人心 。 这是《 竹枝词 九首 》 的第七首。诗从 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 对于当下的年轻人 , 笔者建议应多读读刘禹锡的诗作 , 用 他这 兴, 引 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 种 自强不息 、 心如砥 石的精神激励 自我 , 做 时代 的强者。 瞿 塘峡是长江 三峡 之一 , 两岸连 山 , 水流急湍 , 形 势最为 参考文献 : “ 险要 , 古有“ 瞿塘天下险 ” 之称 。面临着惊 涛拍岸 、 险阻重重 的 …冯友 兰: 《 中国哲学史新编》 , 人 民出版社 2 0 0 3年 4月。 瞿塘峡 , 刘禹锡不禁 由江峡之险联想 到当时的世态人情 。 瞿塘 【 2 ] 魏庆之 : 《 诗人玉屑》 , 卷十五引。 峡之所以险 , 是 因为水 中有 道道 险滩 , 而人 间世道“ 等闲平地” 【 3 】 《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 卷二十。 也会起波澜 , 岂不令人防不胜防?以“ 瞿塘 ” 喻人心之险 , 命意 [ 4 ] 《 刘 禹锡诗文选译 》 , 巴蜀 书社 1 9 9 0年第一版。 精确 , 比喻巧妙 , 使抽象 的道理具体化 , 让读者仿佛 置身 于险 [ 5 ] 郭预衡 :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 9 9 8年 滩之 中, 真实地感受 “ 如 临深 渊、 如履薄冰” 的情境。 7月第一版。
《百岁夜咏怀》刘禹锡唐诗鉴赏
《百岁夜咏怀》刘禹锡唐诗鉴赏【作品介绍】《岁夜咏怀》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
此诗写作者在除夕之夜,追忆自身的失意,嗟叹故旧的凋零,感慨无限。
全诗纯用赋法,通篇抒怀,联联对仗,语言平淡朴实,蕴含着作者愁绪、悲情、痛愤、期望的复杂感情,表现出无限苦辛酸楚的情味。
【原文】岁夜咏怀弥年不得意⑴,新岁又如何⑵?念昔同游者⑶,而今有几多?以闲为自在⑷,将寿补蹉跎⑸。
春色无情故⑹,幽居亦见过⑺。
【注释】⑴弥年:即经年,多年来。
⑵新岁:犹新年。
⑶同游者:指志同道合,同游共处的人们。
同游:互相交往。
⑷自在:自由;无拘束。
⑸蹉跎:失意;虚度光阴。
⑹无情故:不问人情世故。
⑺幽居:隐居,不出仕。
见过:谦辞。
犹来访。
【白话译文】我一年比一年不得意,新的一年又将会如何?回忆过去一起交游的朋友,现在活着的还有多少?我把闲居当作自由自在,把长寿看作补回岁月蹉跎。
只有春色不管人情世故,在闲居的时候还来探望我。
【创作背景】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抱病继位,是为顺宗。
他重用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实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措施,并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明显利益,史称“永贞革新”。
但这一运动很快遭到宦官、藩镇和大官僚们的联合反扑,逼顺宗退位,让太子李纯上台,是为宪宗。
革新人物王叔文先被贬官,后处死;陆质、王伾,相继病死;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
此后一个个都长期过着贬谪生活。
元和十四年(819年),刘禹锡老母病逝,在护送寻柩过衡阳时又接到好友柳宗元去世的消息。
诗人闻讯异常悲痛,写下许多悼友之作。
此后两年在洛阳守丧,《岁夜咏怀》约写于居丧时期。
【赏析】一般说来,守岁之夜(即除夕)人们常常盼望来年的诸事如意,大运亨通。
而此诗却一反常情,首联便说:“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意思是说:多年来就在坎坷不得意中渡过,新的一年又当如何呢?言外之意是不会有新的希望了。
颔联说:“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同游者”在这里是指柳宗元、王伾、王叔文、韩泰、陆质、吕温、李景俭、韩晔、陈谏、凌准、程异、房启等政治上的革新派。
伍耀良:《祭柳员外文》翻译
伍耀良:《祭柳员外文》翻译柳宗元死后,祭文不计其数,写得最感人的是哪篇呢?我以为当属刘禹锡的《祭柳员外文》。
可惜网络上迄今没有该文的白话翻译。
我不揣浅薄,决定自已动手丰衣足食。
译前,先说几点。
一.为什么之前刘禹锡称柳宗元为柳柳州,《祭文》称柳员外?刘禹锡与柳宗元是同事、朋友加战友,关系非同一般。
话说柳宗元死前四年,他们哥俩一起被再贬两广,从长安结伴向南逶迤而行。
且行且珍惜。
到了衡阳不得不分手了,柳宗元一连写了三首诗赠刘禹锡,刘也回了三首。
奇怪的是两人诗的标题中,柳宗元称刘为“刘员外”,刘禹锡则称柳为“柳柳州”,有什么不同吗?他哥俩都当员外郎那阵,正是永贞革新如火如荼、人生理想闪耀的时光,也是最遭后来的唐宪宗、宦官记恨的时候。
柳宗元这时有意突出“员外郎”,就是耿耿于怀,不忘那场改革,不忘初心。
刘禹锡显然更稳妥一些,他不久前那首长安观桃花诗即惹了祸。
虽然柳宗元还未到任,还是称“柳柳州”吧。
所以,等到柳宗元死后,刘禹锡才在祭文中称柳宗元最显赫最在意的职务。
韩愈、皇甫湜等人写的祭文也称“柳员外”。
他们觉得这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
反正人死为大,谁被刺激了也没辙。
何况皇帝老儿唐宪宗跟着也死了,更没辙。
唐代员外郎相当于现在某部的副司长(副厅级),有人说副司长?才多大的官啊。
要知道柳宗元刘禹锡当副司长时才30岁出头,而且接近中枢,参与机要,成天在皇帝宰相跟前晃悠,多拉风啊。
想想我们在这个年纪时的处境,唉,别提了。
二.刘禹锡为柳宗元写了几篇祭文?除《祭柳员外文》外,还有第二、第三篇。
写完本篇后几个月,即公元820年七月初十,柳宗元归葬故里万年。
刘禹锡携带柳宗元大儿子周六前往参加丧礼,又写了《重祭柳员外文》,这是第二篇。
内容除应有的哀悼外,主要汇报后事落实情况以及各朋友的热心义举。
与第一篇撕心裂肺相比,多了一分理性。
第三篇,是刘禹锡替李程(字表臣)写的《为鄂州李大夫祭柳员外文》。
这个李程,李氏皇族出身,是一个充满了传奇和争议的人物。
百家讲坛文祭故友读后感
百家讲坛文祭故友读后感每天下午12:45,我会准时观看中央电视台10台的“百场论坛”。
“百家讲坛”由一些大师组成,他们谈论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一些经典作品,告诉我们被对待的真相。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对于刘禹锡和柳宗元来说,他们是幸运的。
命运让他们在最好的年岁相遇,同样的少年意气,同样的风华正茂。
在中年遭遇变故时,他们二人又一起遭到贬谪,同样的颠沛流离、同样的壮志难酬。
然而,世事无常,造化弄人,柳宗元先行离去。
元和十四年,刘禹锡痛失慈母。
柳宗元三次派人往连州致祭,致书殷殷相劝,并约定待刘禹锡扶柩归乡至衡阳时亲往吊唁。
不意行至前度分手处,刘禹锡见到的不是友人,却是从柳州来递送讣告的信使!他“惊号大叫,如得狂病。
良久问故,百哀攻中。
”展读友人辞情哀苦的遗书,他痛不欲生。
柳宗元书中写道:“我不幸,卒以谪死,以遗草累故人”,并托以抚孤之事。
就在旅途中,刘禹锡含悲忍痛,安排柳宗元的后事。
他驰书韩愈,托其为共同的朋友撰写墓志铭,接着又向死者生前好友分送讣告。
一回到洛阳,他立即派人去柳州吊唁,并“南望桂水,哭我故人”,字字血,声声泪,写下了感人至深的《祭柳员外文》。
八个月后,柳宗元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刘禹锡携亡友遗孤前去祭奠,又写下了《重祭柳员外文》。
从此,他不负重托,视友人子如同己子,抚养成人,并呕心沥血编辑柳宗元诗文集,传之于世。
此后的二十多年,刘禹锡辗转四川、安徽任刺史。
虽然最终又回到朝中,出任了翰林学士、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等显职,但他早已是意兴阑珊。
行年愈老,愈是落落寡合,只以文章自适。
对英年早逝的友人的怀念,并未随着时光的流逝烟消云散。
过永州,他徘徊于友人卜居的愚溪草堂,触景伤情,写下了三首沉郁凄恻的《伤愚溪》。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白居易为刘禹锡写的一首悼念诗,有情有义有水平,令人感动
白居易为刘禹锡写的一首悼念诗,有情有义有水平,令人感动“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尾联两句也很有意思,用今天的话就是:虽然你走了,但是你的精神长存,我只当你先去地下找元稹玩耍了。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大图模式白居易和刘禹锡前半生没有交集,后半生却成了彼此的知己。
白居易前半生的名字是和元稹连在一起的,两人一起中进士,一起入秘书省任校书郎,一起领导了新乐府运动,留下了“元白情深”的佳话。
公元826年,白居易在扬州遇见了刘禹锡,这两人的相遇虽比不上“李杜”,但也是诗坛上的一大盛事。
大图模式广告李时珍称它为“男人宝”,补肾生精,女人好喜欢!当时刘禹锡刚刚结束20多年的贬谪生涯,调回洛阳任职,而白居易则是从苏州返回长安。
公元829年白居易也调到了洛阳,两人之间的交集就更多,时不时就组织一场宴会,把酒高歌,吟诗作对。
公元842年,刘禹锡在洛阳病逝,白居易再一次痛失好友,他满怀悲痛地写下两首《哭刘尚书梦得》,这首是其一,表达了他无限的哀悼之情。
大图模式诗歌首联便突出了两人的友谊。
而“绸缪”有紧密相连的意思,最早出自《诗经》,白居易这里用来表现他和刘禹锡关系之亲厚。
颔联两句进一步描写两人的友谊,以及抒发诗人的悲痛之情。
大图模式广告穷小伙半夜回家,却看到陌生美女在自己家中...接下来的颈联两句分别从政治理想和文学修养两个方面来表现两人的志趣相投。
白居易虽不似曹操,但是刘备和刘禹锡同为中山靖王之后,这个典故用得颇有意思。
白居易用此典故,意在突出他和刘禹锡在文学上的共鸣。
两人在政治和文学上如此契合,所以当刘禹锡先他而去,才会那般哀痛。
大图模式第一次读到这两个句的时候,我的感受就是:元稹果然是白居易的“真爱”,连悼念刘禹锡都不忘提到他。
全诗虽平白如话,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白居易对刘禹锡深切的哀悼之情,有情有义有水平,令人感动。
元稹去世后,刘禹锡写下一首感人肺...
元稹去世后,刘禹锡写下一首感人肺...有读者问小话,“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出自谁人之手,全诗又该怎样理解。
开篇明义,这两句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之手,而且是他写给白居易的一首唱和诗中的两句。
刘禹锡和白居易是这首诗中的宾主酬唱关系,但这首诗又与他们两人的共同好友元稹有关,这又是为什么呢?解读这首诗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刘禹锡、白居易、元稹之间的关系。
刘禹锡一生阅历丰富,不光是仕途上的行万里路,更是因为像他的《陋室铭》中说的那样,他有“谈笑有鸿儒”的顶流朋友圈。
刘禹锡一生交往及唱和过的诗人很多,他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他与柳宗元情同知己,是金兰之交;他在贬居江湘时期与诗人元稹唱和,他与名臣令狐楚唱和的诗歌多达六十余首。
其中,他与白居易、元稹的唱和时间跨度很长。
他们三人堪称中唐诗坛铁三角,而他们之间的诗歌唱和也成为诗坛的一段佳话,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段美谈。
其中,刘禹锡与白居易的唱和时间最早,从元和三年(803)到会昌二年(842),此唱彼和将近40年,即使天各一方,亦未曾停止。
大和三年(829),白居易将自己与刘禹锡的唱和诗编成《刘白唱和集》上下两卷,共收入两人唱和诗138首。
刘禹锡与元稹唱和的时间略后于白居易,约在元和五年,当时刘禹锡谪居朗州已有五年,而元稹刚由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刘禹锡与元稹之间唱和的高频时段正是在这一时期,相同的人生际遇和命运转折使他们经常以道义相勉、气节相励。
离开江湘以后,他们唱和的频率与热度稍减,却并没有中断。
好了,了解了他们三人之间的诗歌酬唱与真挚友谊之后,再来解读这首诗,诗意也就清晰很多了。
所以,当刘禹锡从白居易的书信中听闻元稹(字微之)等人去世的消息后,他伤感不已,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题目是《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原诗如下: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刘禹锡悼祭文的思想内涵
刘禹锡悼祭文的思想内涵中国古代祭祀时往往有祝祷之辞,即祝文,用以祷告神灵祈福消灾。
后来丧葬亲友也用言辞文字致哀悼之意,于是出现了以悼念亲友为主要内容的祭文。
一、为友人逝世而痛悼祭文作为一种用言辞文字致哀悼之意的应用文体,最常表现的情就是对故人逝世的痛心和惋惜。
刘禹锡的悼祭文也不例外,友人的离世带给梦得的是“魂魄震越”和“凄寒彻骨”的刻骨伤心。
“永贞革新”将刘禹锡和柳宗元二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改革仅持续了八个月,刘柳等人相继被贬。
元和十四年,刘禹锡的母亲病亡,柳宗元三次派人往连州致祭,寄以书信安慰,可到了约定的时间,刘禹锡却收到了信使递来的讣告!梦得才失老母,今又失一挚友,其震惊与悲痛可想而知!元和十五年,他为老友写下了第一篇祭文《祭柳员外文》,字字如泣血泪,声声痛彻心扉!在这篇祭文里,他对亡友的思念与伤痛之情更加强烈,“良久问故,百哀攻中。
涕洟迸落,魂魄震越。
”梦得与子厚在政治上遭受沉重的打击,远谪边荒的形只影单的生活使他们对友情看得格外重视,子厚书中托以抚孤之事,将自己的遗孤托付给梦得,可见二人确如亲人一般。
梦得也不负他望,“凡此数事,职在吾徒。
”忍住深悲剧痛来处理老友的丧事。
祭文最后一段写道:“呜呼子厚!卿真死矣!终我此生,无相见矣。
”一时间,政治失意之悲,老母逝世之痛,知己离去之苦齐涌心头,梦得大呼“皇天后土,胡宁忍此!知悲无益,奈恨无已。
”这种“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感,使一个豪情壮志的'人无可奈何,这种伤痛是控制不住的。
在《祭虢州杨庶子文》中,梦得有“平生亲友,零落太早……寝门一恸,我哀如焚。
”此文情真意切,丧友之痛溢于言表,哀怨悲戚,泪水一片。
梦得“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政治经历和豪放率真的性格使得他在为友人而悲痛时的表达更强烈,更真挚动人。
二、为现实黑暗而愤当时的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已是黑暗腐朽,风雨飘摇,有识之士满怀忧虑,但大部分人敢怒而不敢言,而在梦得的诗文里多次表达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尖锐的批评。
刘禹锡诗歌中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刘禹锡诗歌中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感悟刘禹锡诗歌中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感悟刘禹锡是中唐时期不可多得的出色诗人,他创作的诗歌作品在王朝兴衰交替的描写中,传递出对历史规律和现实人生的深刻感悟,充满深邃的感染力。
在中唐的历史上,刘禹锡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创作了大量题材丰富、内容多样的诗歌,用辨证发展的思维方式看待历史与人生问题,使其诗作充满了深邃的感染力。
一、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感悟咏史诗从初唐到中唐,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
初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展现的是一幅北方原野苍茫广阔的图景,渲染的是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兀立的是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寂寞悲伤的个人形象;及至中唐,经历“安史之乱”后的刘禹锡看到了现实中的各种矛盾,感触到了朝政衰落的原因,对历史的繁华幻灭、时空的'流变、古今的对照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把个人的不遇投射到历史的洪流中,在对一朝一代兴亡交替的描写里,不仅传递出千百年来亘古如斯的关于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与醒悟,同时还传递出革除弊政,重振昔日辉煌的现实蕴涵。
作于宝历年间和州刺史任上(825—826)的《金陵五题》是一组借金陵古城抒兴亡之感的诗篇。
《石头城》是其中的第一首:“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此诗将昔日繁华一时的六朝古都放在沉寂的群山、寂寞的潮声中,旧时明月目睹了曾经的富贵、繁华、喧闹、权势与名利……但如今这一切都随时间的流逝而灰飞烟灭,月还是那个月,景已非昔日的景了。
一个“旧时”让我们领悟了朝代兴衰、历史变幻的哲理思索:千古不变的月,千古不变的自然,千古不变的宇宙运行显出人事的沧桑变化。
这种具有深邃哲理意味的诗句在其它同类作品中也有深刻清晰的体现。
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燕子飞回时,昔日王谢豪门的聚居之地已成为“寻常百姓家”,几百年沧桑巨变,荣华富贵已成为过眼烟云。
当初六代竟相奢靡、犬马声色,如今万户千门野草丛生,一片荒凉,古今对照、兴衰对举,强烈的反差令人感慨万千。
刘禹锡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刘禹锡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刘禹锡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刘禹锡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刘禹锡独特的遭遇,必然反映在其诗文之中,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弥平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岁夜咏怀》),“此地非吾土,闲留又一年”(《思归寄山中友人》),“昨宵凤池客,今日雀罗门”(《有感》)等,写出了作为逐臣的心情。
这样,政治上失去前途,无可奈何,不得不逃入禅学中求取绝望中的安慰。
刘禹锡的诗中颇多与宗教界的人士往来酬唱之作,如《送僧方及及南谒柳员外》中的方及,便为在九江出家的和尚。
其他如《谒柱山禅师》、《送卢处士归嵩山别业》、《送深法师游南岳》等。
《全唐诗》中刘禹锡的诗作,涉及此项内容约20余首。
因此,尽管刘禹锡在哲学思想上持唯物主义观点,但佛教思想〈唯心主义〉依然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历经沧桑之后更是如此。
因此,佛教的“因果论”、“因缘观”、“空”的观念必然深深影响了刘禹锡,特别是“空”的观念尤能帮助其超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失落与痛苦,排遣忧愁苦闷,达到精神洒脱的虚幻的心境。
特别是佛教发展到唐朝,禅宗在经过与儒、道的交融后,所体现出来的“净心,自悟”的达观、洒脱,又无拘无束的思想特色,更是文人用以自我解脱的“不二”法门。
如《磨镜篇》中的“白日照空心,圆光是幽室”,《谒柱山禅师》“色身岂吾宝,慧性非形碍”等诗句便充满了禅趣佛理。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其乐观豪迈,潇洒自在,可见一斑。
刘禹锡墓赏析
刘禹锡墓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中唐时期著名家、思想家,是“永贞革新”的重要人物之一。
【诗人简介】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合称“三杰”[4] ,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墓碑简介】墓冢坐北面南,冢高约7.5米,周长约20米。
据《新唐书》民国《荥阳县志》载:“乃葬荥阳檀山原”“刘禹锡墓在檀山。
”依托刘禹锡墓,荥阳市政府修建了一座“AAAA”级人文景观主题文化公园——诗豪园。
园内建设纪念场馆4座,建筑面积1600㎡;湖体3处,占地面积约2.5万㎡;广场3处,占地面积为1.8万平方米;纪念亭5座,沿主路及广场建设牌坊13座,以时间为径,穿过荥阳坊、连州坊、和州坊、朗州坊、苏州坊、夔州坊、汝州坊、同州坊等12个牌坊,串起诗人生活的轨迹。
雕塑4处,其中北广场依地势建有长170米、高15米的巨龙雕塑;喷泉3处,小品8处。
园内随处可见名家书写的刘禹锡诗文作品的石刻和楹联。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为禹锡园题写园名。
公园免费向游人开放。
但据1996年12月第一版的《荥阳市志》(新华出版社出版)记载,该墓三次被盗,对墓砖和器物的研究来看,似属于东汉墓,而非刘禹锡墓。
【温馨的交通提示】荥阳市区乘坐一路、二路公交车在终点站下车即到。
郑州游客乘车路线:1:在郑州客运西站乘坐郑上一路,在刘禹锡公园站下车即到。
现代人对刘禹锡的理解
现代人对刘禹锡的理解
现代人对刘禹锡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人格魅力:刘禹锡是一位具有高尚人格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
2.爱国情怀:刘禹锡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表达了对国家、民族、人民的热爱和关注。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展现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
3.人生哲学:刘禹锡的诗歌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人生、命运、幸福等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思考,展现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
4.艺术成就:刘禹锡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诗歌作品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
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传颂和赞誉。
总之,现代人对刘禹锡的理解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他的人格魅力、爱国情怀、人生哲学等方面,还包括他的艺术成就等方面。
刘禹锡的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和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刘禹锡这首诗富于哲理,尝一遍尘世辛酸,悟两句人生感言
刘禹锡这首诗富于哲理,尝一遍尘世辛酸,悟两句人生感言风风雨雨人生路,坎坎坷坷生活经。
世上没有谁能轻松地登顶,也没有人可以一帆风顺地到达彼岸。
失败为常态,挫折是考验,疾病是生命的体验,苦难是尘世的风景。
平淡中相互依偎坚守,风雨中相互搀扶鼓励,才能最终懂得冷暖悲欢与酸甜苦辣。
唐代诗人刘禹锡就尝遍了人间的辛酸,还写下了自己的感言。
学阮公体唐代:刘禹锡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
只言绳自直,安知室可欺。
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
人生不失意,焉能慕知己。
“阮公体”是指魏晋时期的著名诗人阮籍所写的五言体咏怀诗,而这首诗是刘禹锡自我形象的写照,反映了他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刘禹锡在诗中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阐述了挫折使人进步的道理。
诗的前四句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刘禹锡从小就有雄心壮志,不趋时附势,但由于涉世未深,对复杂纷繁的社会现实、变幻无穷的仕途风云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只相信做人要像绳墨一样正直,谁知还会遭到阴谋诡计的陷害。
后四句将人生经验升华到了哲理的高度,百战百胜就难以对敌人提高警惕,经过几次折臂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医生。
人生如果不经过曲折,怎能经受磨练、增长见识?如何交到知心朋友?“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富于哲理,人生常会遇到成功和失败。
常胜固然好事,但也容易轻敌;多病固然坏事,从中却能学到医疗知识。
刘禹锡能在别人悲观时达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非但不伤春悲秋,还豁达开朗。
永贞改革失败,刘郎被贬外地,那些龌龊的小官僚便落井下石。
他们第一次将刘郎安排在城中一处破落处,想以此羞辱他,可是梦得却坦荡地不以为然。
他们又一次找借口把刘禹锡安排到更偏远的地方。
不过惩罚并没有对刘禹锡起到效果,反而更让他淡然悠闲。
刘禹锡被贬十年,奉召回京后明知会遭人暗算,他还是写下了一首诗,“玄都观里桃花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结果刚回到京城,就又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水。
十三年后他终于再次回来,却又写下“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祭十二郎文》被誉为“至情之文”,你知道文章抒发了哪些至情?
《祭⼗⼆郎⽂》被誉为“⾄情之⽂”,你知道⽂章抒发了哪些⾄情?《祭⼗⼆郎⽂》之所以被誉为祭⽂中的“千年绝调”,其根本原因乃在于⽂章所抒发的、发⾃内⼼的真实的情感。
常⾔道:真实是⽂章的⽣命。
⼀篇⽂章所抒发的情感是矫揉的、虚假的,那么,⽆论这篇⽂章语⾔多么优美、构思多么巧妙、⼿法多么独特,它也不会被世⼈所认可,并终将被历史所淘汰。
《古⽂观⽌》的编者吴楚材在评价《祭⼗⼆郎⽂》时曾说:“情之⾄者,⾃然流为⾄⽂”。
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祭⼗⼆郎⽂》的根本特征——⾄情。
那么,韩愈的这篇“⾄⽂”具体抒写了哪些⾄情呢?⼀、对逝者的哀伤悲痛之情抒写对侄⼉去世的哀伤、悲痛之情是《祭⼗⼆郎⽂》贯穿全篇的主流情感。
《祭⼗⼆郎⽂》共⼗⼆个⾃然段(依据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欣赏》⼈教课标版),从思路上看,⼤体可分三个部分。
第⼀部分包括表明祭⽂格式在内的第⼀段及接下来的三段,第⼆部分包括中间五段,第三部分是最后三段。
第⼀部分主要写作者同侄⼉⽣前的⽣活经历。
这⼀部分主要写了两项内容:⼩时作者同侄⼉、嫂嫂相依为命的悲苦现实,⾃⼰⾛上仕途之后与侄⼉聚少离多的相念之苦。
通过前⼀项内容,作者让读者看到了⾃⼰与侄⼉之间亲情之浓、亲情之深,从⽽把侄⼉去世带给⾃⼰的沉重打击、揪⼼之痛沉甸甸地表达了出来,读之令⼈酸⼼。
通过后⼀项内容,作者让读者看到了⾃⼰与侄⼉因⽣活所迫⽽经常天涯相隔的相互牵挂之情,这种“情 ”从另外⼀个⾓度把作者突然听到侄⼉去世时悲痛欲绝的样⼦活脱脱地画了出来,读之令⼈断肠。
第⼆部分在第⼀部分充分铺垫的基础上,韩愈尽情抒写⾃⼰的悲痛之情。
第五段是个直接抒情的段落。
可分两层。
第⼀层从“呜呼”⾄“何为⽽在吾侧也”。
第⼀层⼀起笔就以“呜呼”⼆字振起全段,接着连⽤两组7个反问句11个语⽓助词,以排⼭倒海之势淋漓尽致地表达⾃⼰的哀痛之情。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其真邪?”是第⼀组反问句,共3个反问句3个语⽓助词。
这三个反问句三个语⽓助词把韩愈听到侄⼉去世的噩耗时不敢相信的惊愕⼼情精准地传达了出来;“信也,吾兄之盛德⽽夭其嗣乎?汝之纯明⽽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夭殁,长者衰者⽽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悼祭文的思想内涵
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古代祭祀时往往有祝祷之辞,即祝文,用以祷告神灵祈福消灾。
后来丧葬亲友也用言辞文字致哀悼之意,于是出现了以悼念亲友为主要内容的祭文。
一、为友人逝世而痛
悼祭文作为一种用言辞文字致哀悼之意的应用文体,最常表现的情就是对故人逝世的痛心和惋惜。
刘禹锡的悼祭文也不例外,友人的离世带给梦得的是“魂魄震越”和“凄寒彻骨”的刻骨伤心。
“永贞革新”将刘禹锡和柳宗元二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改革仅持续了八个月,刘柳等人相继被贬。
元和十四年,刘禹锡的母亲病亡,柳宗元三次派人往连州致祭,寄以书信安慰,可到了约定的时间,刘禹锡却收到了信使递来的讣告!梦得才失老母,今又失一挚友,其震惊与悲痛可想而知!元和十五年,他为老友写下了第一篇祭文《祭柳员外文》,字字如泣血泪,声声痛彻心扉!在这篇祭文里,他对亡友的思念与伤痛之情更加强烈,“良久问故,百哀攻中。
涕洟迸落,魂魄震越。
”梦得与子厚在政治上遭受沉重的打击,远谪边荒的形只影单的生活使他们对友情看得格外重视,子厚书中托以抚孤之事,将自己的遗孤托付给梦得,可见二人确如亲人一般。
梦得也不负他望,“凡此数事,职在吾徒。
”忍住深悲剧痛来处理老友的丧事。
祭文最后一
段写道:“呜呼子厚!卿真死矣!终我此生,无相见矣。
”一时间,政治失意之悲,老母逝世之痛,知己离去之苦齐涌心头,梦得大呼“皇天后土,胡宁忍此!知悲无益,奈恨无已。
”这种“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感,使一个豪情壮志的人无可奈何,这种伤痛是控制不住的。
在《祭虢州杨庶子文》中,梦得有“平生亲友,零落太早……寝门一恸,我哀如焚。
”此文情真意切,丧友之痛溢于言表,哀怨悲戚,泪水一片。
梦得“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政治经历和豪放率真的性格使得他在为友人而悲痛时的表达更强烈,更真挚动人。
二、为现实黑暗而愤
当时的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已是黑暗腐朽,风雨飘摇,有识之士满怀忧虑,但大部分人敢怒而不敢言,而在梦得的诗文里多次表达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尖锐的批评。
在《祭虢州杨庶子文》中,梦得概括杨归厚仕宦经历的同时,鲜明地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政敌的憎恶,“子之少孤,率性自然。
早有名字,结交世贤。
”却因“克扬直声,”而“不愠左迁”。
但是无论被贬何处,杨归厚都政绩斐然,如刘禹锡所言:“五剖竹符,皆有声绩。
”直言进谏,换来的下场却是一贬再贬,梦得不仅为杨归厚一人感到愤愤不平,同时也替天下敢于直言却遭到贬谪的仁人志士感到不平。
《祭韩吏部文》中有“权豪来侮,人虎我鼠。
然诺洞开,人金我土。
”谈到世上权豪欺人,而亲人朋友们却不遂我愿地早早离去。
政治上已然不得意,而友人们也一个个地离去。
梦得惊恐忧愤,扶老携幼,踏上了漫漫贬谪之途。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
”
梦得在祭文中着重表现了自己和友人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痛苦和无奈。
正如他在诗作《哭吕衡州,时余方谪居》中说:“一夜霜风凋玉枝,苍生望绝士林悲。
”
三、为人生失意而悲
梦得坎坷一生,漂泊在外长达二十余年,亲友又多离故,对生命自然别有一番感触,再加上眼看着曾经同朝为官的方正之士,遭遇贬谪甚至客死他乡,都加重了梦得对生命的认知,他逐渐形成一种宿命的悲慨意识,即有才能,有骨气的国士却往往没有好的结果,而那些作威作福的权贵却享尽荣华,呼风唤雨。
正如他在《祭兴元李司空文》中所言:“呜呼!龟灵而刳,龙知而屠。
古今同之,天不可呼。
” “呜呼痛哉!元天甚高,上诉何时。
长夜无晓,斯焉永归。
”不仅道出了故人永远地离去,也直抨了当时宦官当道的社会现实,梦得对着苍天深深表现出这种无力感。
他的诗作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不仅有自我的悲慨,有故友的无奈,亦有天下志士的痛心!在《祭虢州杨庶子》文中亦有“利剑多缺,真玉喜折。
俊人不寿,为气所噬。
”如此有才有德的俊人,却被命运嘲弄,而“为气所噬”,此语不仅是对杨归厚的惋惜,也是对子厚、韩愈等“俊人良友”的惋惜,同时也表现了对命运弄人的无奈。
后来刘禹锡又代裴度为李绛写了一篇祭文,再度借裴口表现了梦得对友人才德兼备却不得善终的愤懑,以及对友人德行的高度赞誉。
祭文开篇即大发感慨,“玉贞而折,不能瓦合。
鸾杀而萎,不同鸡群。
”认为深之似玉似鸾,志向高洁,德行兼备,敢于直言,天虽不能成深
之之美,深之亦不屈不挠,表达了梦得昂扬的斗志和坚韧的品性。
刘禹锡既是诗人,又是文章大家,他把严谨的作文态度和沉痛的心情投入到悼祭文的创作中,写下了篇篇摧人心肺的作品。
刘禹锡的哀祭文,虽不是篇篇传世,但是都凝结着梦得最真、最痛、最切的心血,没有敷衍应付之辞,情动于中发而为文,才有如此令人动容的力量。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