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基本类型
变质作用基本类型
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包括:
1.区域变质作用:这是一种大规模、区域性的变质作用,通常与地史上强烈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有关。
它可导致岩石中的矿物发生重结晶和重组合,通常会使岩石的面目完全改变,并形成新的变质岩。
2.接触变质作用:当岩浆侵入时,由于温度和气成热液的影响,在与围岩接触带附近,使围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改变的一种变质作用。
根据作用的特性又分为热接触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3.动力变质作用:在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定向压力作用下,岩石发生变形、破碎及至产生动力变质矿物的作用。
4.混合岩化作用:在前震旦系变质岩系中,常出现混杂有花岗质成分的岩石,并具有区域性分布的特点。
这种现象是在区域变质作用基础上,由于地壳内部热流升高,产生深部热液和局部重熔熔浆的渗透、交代、贯入于变质岩中形成混合岩,这种作用叫混合岩化作用,又称超变质作用。
以上是变质作用的四种基本类型,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查阅专业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第十二章 变质作用地球化学
第十二章变质作用地球化学变质作用是自然界早期形成的岩石,当外界物理化学条件产生变化后,形成了新的岩石结构构造及矿物组合。
这一变化过程记录了变质作用的发展及地壳演化的历史。
本章介绍变质作用的类型、影响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温度(T)、压力(P)、流体(F)及岩石的化学成分(X)。
在不同的温度、压力物理化学条件下变质岩(X)形成的矿物共生组合——变质相,变质相系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以及变质流体的作用。
着重阐明如何将变质作用地球化学应用于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的研究,通过P-T-t轨迹再造区域构造历史以及变质岩原岩的恢复和构造环境的判别。
第一节变质作用及其类型一、变质作用地壳形成及演化过程中,原来已存在的各种岩石(如沉积岩、岩浆岩等),由于地质环境及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发生了改变,形成新条件下的稳定矿物组合及结构构造,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是内动力地质作用,使岩石在非地表特征温度、压力下发生的变化。
一般这种变化是在固体状态下进行的,如果岩石不发生化学成分变化,称为等化学变质作用,仅仅失去挥发分(H2O,CO2等)的变质作用通常也被认为是等化学的。
如果在变质过程中,由于有流体及物质的加入而发生了化学变化,则属异化学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就属于后者,常包含了实质性的物质增减。
二、变质作用的类型为了阐明不同类型变质岩岩石组合,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及其与地壳形成演化的关系,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变质作用分类方案,其中以基于地质背景及板块构造背景的分类最具使用价值。
现将基于地质背景的分类介绍如下:1.区域变质作用是指具有广泛扩展空间,大面积或是大的带状区域的变质作用。
他有三种基本类型:埋藏变质作用:见于沉积盆地,由于上覆沉积岩随着深度增加,在稳定的温度,压力梯度影响下发生的变质作用。
这类岩石一般仅见低温重结晶作用,缺乏变形特征。
洋脊变质作用:它沿着洋中脊出现,由于洋底扩张、热流升高及流体循环而引起的变质作用,其表现多由基性和超基性岩变化而形成绿岩及角闪岩。
二十八章区域变质岩
蓝晶石、金红石等。无斜长石。 密度:变质岩中比重最大。 成因:金伯利岩、橄榄岩中,呈角砾包体。
纯橄榄岩中,呈条带状岩石。 混合片麻岩中,呈透镜体。 在造山带中,与蓝闪石片岩、角闪岩石 伴生,呈条带状、透镜体分布。
延伸,之间分布有深大断裂,靠近大陆侧形成中-低压变质带,靠近大洋 侧形成高压变质带。
P/T=20 ~40℃/km。 P≈0.5 ~0.8 GPa,距地表约20 km地带。 常形成的变质带有:
绿泥石带 黑云母带 石榴石带 十字石带 蓝晶石带 夕线石带
绿片岩相 绿帘角闪岩相
角闪岩相
钾长石-夕线石带 堇青石-石榴石-钾长石带 麻粒岩相
原岩+基本名。 如红色板岩、钙质板岩、空晶石板岩、
凝灰质板岩等。
2.千枚岩 是泥质岩、粉砂质岩及中酸性凝灰岩石,受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
用——应力作用的产物。变质程度高于板岩。 特点:
构造:千枚状构造——面理面不平整,不易剥开,片状、柱状矿物定向 排列,有皱纹。
结构:显微变晶结构,变余结构——大部分重结晶,丝绢光泽。 成分:肉眼无法分辨颗粒成分,镜下可见大量变晶矿物如 绢云母、绿
区域变质作用的类型
P/T
定同张区
向的地域
压 带变
力 、 流 体 ) 综 合 作 用 的 结 果 。
比 环 境 , 由
各 种 变 质 因 素
( 温 度 、 均 向 压 力 、
、 岛 弧 地 带 、 板 块 俯 冲 带 、 碰 撞 带 ) 里 , 即 不
质 岩 石 是 在
各 种 变 质 环 境 ( 大 洋 中 脊 、 大 陆 拉
区域变质作用及区域变质岩
7.1概述
②区域热流动力变质作用(regional thermal dynamometamorphism) :在区域性应力和温度影响下, 岩石发生变形、重结晶和变质结晶的变质作用。亦称 为造山变质作用,简称热动变质。
特点是:
主导因素为Ps、T;
变形强(由浅至深从脆性过渡为韧性),发育 广泛的定向构造(区域性劈理→板理→片理)和复式 紧闭褶皱;
有同构造花岗岩,但无混合岩化;一般形成低 -高压的中-低温矿物组合;
主要见于中生代区域以变质作来用及区的域变质造岩 山带。
7.1概述
③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regional dynamic thermal metamorphism) :在区域性温度和压力影响 下,岩石发生重结晶、变质结晶和变形的变质作用。 简称动热变质。
特点是: 主导因素为T 、 Ps ,可有C加入; 地幔上隆产生的热流呈点状、轴状分布,形成
中-低温、中-低压矿物组合,构成递增变质带; 发育广泛、复杂的岩浆和混合岩化、变形; 主要见于古造山带、褶皱基底岩系。
区域变质作用及区域变质岩
7.1概述
④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regional thermal metamorphism) :在区域性温度和压力伴有流体相
区域变质作用及区域变质岩
7.1概述
3.作用界线
主要影响因素为T、P、C。 1)温度
在埋深、中高温、动热变质中为主导因素。范围 一般认为是:200℃~900℃,可分为三级:
低温 200℃~550℃
中温 550℃~700℃
高温
700℃~900℃
区域变质作用及区域变质岩
7.1概述
2)压力
在埋深、热动变质中为主导因素。一般认为0.2~ 1.0GPa,当以热流为主(低压高温型)时,P可下延 到0.1GPa;(低温)高压型时,可上延到1.2GPa以上。 按压力与对应的地热增温率细分为三种:
区域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是地壳板块运动和构造活动造成的,它是地球表层产生的一种重要地质现象。
区域变质对地球外层地质活动和地壳构造有重要意义,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首先,区域变质作用可以改变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在高温、高压和热液等条件下,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新的矿物质和岩石组分。
这种变质作用可以改变岩石的结构和组成,使其具有更强的抗压性和抗拉性。
例如,在区域变质过程中,火成岩和沉积岩可以转变为变质岩,从而形成硬度更高、结构更稳定的岩石体。
其次,区域变质作用对岩石的矿物质和矿床生成有重要影响。
在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矿石中的金属元素和有用矿物质会发生富集和重分布,进而形成矿床。
这种作用对经济地质学有重要意义,可以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例如,在区域变质过程中,铜矿石中的铜元素可能集中富集,形成铜矿床。
再次,区域变质作用参与了地球的物质循环过程。
在区域变质过程中,岩石中的碳、氧、氮等元素会发生变化,进而参与碳循环、氮循环和氧循环等地球物质循环过程。
这种作用对地球生态系统和气候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区域变质过程中,岩石中的碳酸盐岩可能发生溶解作用,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进而影响大气中的气候等环境因素。
最后,区域变质作用对地壳板块运动和构造活动具有反馈作用。
地壳板块的运动和构造活动可以产生局部的高温、高压和变形应力,进而引发区域变质作用。
反过来,区域变质作用也可以通过改变岩石的物性和化学性质,进一步影响地壳板块的运动和构造变形。
这种反馈作用在地球的构造演化和构造地貌形成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区域变质作用对地球外层地质活动和地壳构造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改变岩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矿床的生成,参与地球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对地壳板块运动和构造活动具有反馈作用。
因此,研究区域变质作用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变质作用的类型
变质作用的类型一、变质作用的类型依据引发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变质规模,变质作用可分为下面几种常见的类型:区域变质作用:是岩石在大范围内,在温度增高及定向和均向压力、流体等多因素参与下经过重结晶、变质结晶、变形,有时伴随有变质分异或交代等作用的一类变质作用。
大面积的岩石普遍经历了程度不等的变质,所形成的岩石普遍具有结晶片理及其他定向性组构,一般地质构造复杂。
低变质区常保留了原岩某些矿物及结构、构造,而高级变质区常伴随混合岩化作用及岩浆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广泛出现于太古代结晶基底及其他时代的变质活动带,里面状或带状分布,其地质成因极为复杂。
接触变质作用:这种类型变质作用是一种局部性变质作用,常规模不大,围岩主要受岩浆所散发的热量及挥发分的影响,发生重结晶及变质结晶作用而形成新的岩石;有时也可伴有热水溶液交代作用,引起化学成分的变化。
静压力和应力的作用较为次要。
当以温度升高为主时,围岩仅受岩浆体温度影响而发生重结晶、变质结晶作用,变质前后化学成分基本相同,挥发组分仅起催化剂作用。
这类接触变质作用称为热触变质作用。
当接触变质作用发生时,围岩除受岩浆体温度影响外,由于挥发组分的影响,在岩体与围岩之间发生交代作用(化学成分的交换),致使接触带附近岩体和围岩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称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当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与火山岩接触的围岩中时,由于火山岩的温度比深部岩浆高,但冷凝速度更快,可发生小规模的高温变质作用,称为高热(烘烤)变质作用。
特征是围岩被烘烤变色、脱水,甚至部分熔融,可出现一些特殊的低压高温矿物,如鳞石英、硅锌矿等。
动力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是在构造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强应力作用下,岩石发生破碎、变形的同时,伴一定的变质结晶、重结晶作用的一类变质作用。
其发育常受断裂构造所控制,原岩受动力变质作用后的变化也极为复杂,有时碎裂作用占主导地位(脆性状态下的岩石),变质结晶、重结晶作用轻微。
有时变形作用(塑性状态下的岩石)和变质结晶、重结晶作用都很显著,视动力变质作用发生时的地质环境及热动力条件而定。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类型
目
CONTENCT
录
• 引言 • 变质作用类型 • 变质岩类型 • 变质岩的鉴别与特征 • 变质岩的应用与意义
01
引言
变质作用的定义
变质作用是指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在固态条件下由于温度、压 力等变化,引起的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变化的地质作用。
它包括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 作用等类型。
02
变质作用类型
接触变质作用
定义
接触变质作用是指在岩浆侵入过程中,由于高温和 气体的影响,使围岩发生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的变 化,从而形成新的岩石的过程。
影响因素
岩浆的温度、气体的性质和围岩的化学成分。
常见岩石类型
大理岩、石英岩等。
区域变质作用
定义
区域变质作用是指在广泛分布的区域范围内,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升 高,使原岩发生重结晶、变质反应等变化,形成新的岩石的过程。
高压条件下仍会经历蚀变作用,形成新的矿物和岩石
类型。
05
变质岩的应用与意义
变质岩在地质学研究中的意义
01
提供地质历史和地壳演化的证据
变质岩记录了地壳的历史和演化过程,通过研究变质岩的特征和形成过
程,可以了解地壳的运动、板块构造和地质事件。
02
揭示地球深部过程
硬度
变质岩的硬度通常比原岩高,因 为矿物颗粒紧密结合。
密度
变质岩的密度通常比原岩高,因 为矿物颗粒排列紧密。
导热性
变质岩的导热性比原岩高,因为 矿物颗粒的热传导性能较好。
变质岩的化学性质
化学成分
01
变质岩的化学成分与原岩相似,但经过变质作用后,矿物组成
和含量会发生变化。
变质作用类型、概念、特点及代表性岩石
2.角岩又称角页岩。是由泥质岩石(粘土岩、页岩等)、粉砂岩、火山岩等经热接触变质作用而成的变质岩,原岩已基本上重结晶,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致密坚硬,一般为灰、灰黑和近于黑色。矿物成分有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等,但肉眼常难分辨;有时具红柱石等变斑晶(呈柱状,横断面近方形,具黑心),称红柱石角岩;若红柱石呈放射状,则通称菊花石。
9.麻粒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区域变质岩,温度大致为700—900℃,压力为0.7×1010—1.2×1010Pa,相当于地下25—40km的深度。浅色矿物成分主为斜长石,有时含有石英,暗色矿物主为不含或基本不含水的矿物,如紫苏辉石、透辉石等,有时含有黑云母、普通角闪石、石榴子石等。具中粗粒花岗变晶结构,片理构造不清楚,块状构造。暗色矿物含量若少于30%,称浅色麻粒岩或酸性麻粒岩;其含量若大于30%(甚至可达80—85%),称暗色麻粒岩或基性麻粒岩。麻粒岩是变质程度最深的岩石,关于其成因,普遍认为是原先位于地壳上部的岩石因构造运动而逐渐埋藏到地下深处,受到高温变质作用而成。70年代以后,有的地质学家认为是由上地幔派生的岩浆,上升侵入地壳底部,在高温高压下变质而成。还有一种看法,原岩是洋壳板块俯冲至地壳深处熔融的产物。麻粒岩广泛分布于太古宙古老地层中,并常富含金、银、铬、镍、铂、铜、铅、硼、石墨、压电石英、宝石、云母、金红石、磷灰石等矿产。
6.片麻岩具明显片麻状构造的岩石。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二者含量大于50%,而长石一般多于石英)等,片状和柱状矿物有云母、角闪石、辉石等,有时含矽线石、石榴子石等变晶矿物。属于变质程度较深的区域变质岩,但在高温热接触变质作用下,也可形成片麻岩。原岩为粘土岩、粉砂岩、砂岩和中酸性火成岩等。根据岩石中长石种类和主要片状、柱状矿物,还可进一步命名。如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钾长片麻岩等。若长石种类不定,则长石不参加命名。
地质大变质岩课件第6讲 区域变质作用与区域变质岩
造山变质作用与区域变质岩 Orogenic Metamorphism and regional
metamorphic rocks • 概述 • 分类、特征和命名 • 递增变质带及其成因解释 • 区域变质相及其岩石特征
(一)概述
(1)地质构造环境:大洋或大陆板块俯冲带、大陆 碰撞带、大陆裂谷、洋中脊
(六)榴辉岩与麻粒岩的矿物特征对比
产状与共生组合特征 矿物学特征
石榴子石 单斜辉石 斜方辉石 角闪石 黑云母 白云母 斜长石 Al2SiO5 Ti-矿物
问题与要求(除p366思考题外)
• 通过实验课实习,掌握代表性区域变质岩石的基本特征 和鉴别要点;
• 掌握红柱石、蓝晶石、矽线石、十字石、石榴子石、紫 苏辉石、绿辉石、帘石、蓝闪石类矿物的鉴别特征;
• P366思考题第3题,补充:(1)通过读中P/T相系的绿片 岩相、绿帘角闪岩地相、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共生图解 ,找出从低温变质相向较高条件变质相转变过程中所发 生的矿物成分变化以及可能的变质反应,尤其是能反映 变质相转变的特征变质反应;
• 掌握A-、B-、和C-榴辉岩的岩石特征(表22-1) • 基性麻粒岩与榴辉岩形成条件和在宏观与微观上的区别
(五)高P/T区域变质岩
• 高P/T区域变质岩产于海沟带和大陆碰撞带,前
者常出现双变质带。 • 高压矿物:雯石、蓝闪石、硬玉+石英、柯石英、
金刚石、镁十字石、Al榍石、过硅石榴石和单斜 辉石 • 变质相系列:LA(硬柱石-钠长石-绿泥石相)、
BS(蓝片岩相)和E(榴辉岩相)是高P/T变质
地体特有的三个变质相 。典型岩石为蓝片岩、白 片岩和榴辉岩
折返速率有关:低加热速率-快速折返——单个变质带宽,反之 亦然;从高P/T型到低P/T型相系,其单个变质相的宽度由宽变窄
变质分异作用
变质分异作用变质分异作用是地质学和岩石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岩石和矿物在高温、高压和地壳运动作用下发生的变化。
这一过程在地球演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理解地壳演化、矿物形成和地质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变质分异作用的发生主要是在地壳深部的条件下,包括高温、高压和地壳应力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当岩石受到这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时,其组成、结构和性质都会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矿物组合和岩石类型。
变质分异作用可以分为两类,即接触变质和区域变质。
接触变质主要发生在岩浆侵入岩体周围的接触带,其特点是温度升高迅速、压力较小。
在接触带内,原有的岩石会与侵入的岩浆发生反应,产生新的矿物相,形成接触变质岩。
区域变质则是大范围的变质作用,通常发生在构造带、板块碰撞带等地方。
在区域变质中,岩石受到了更高的温度和压力的作用,从而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质作用。
这种变质作用通常会导致岩石的晶粒重新排列、矿物的结构重组,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和新的岩石类型。
变质分异作用对于地质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深部的构造和演化过程。
通过研究变质岩的组成和特点,可以揭示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的变化,进而对构造地质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其次,变质分异作用对于矿物资源的形成和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变质作用中,许多有价值的矿物会重新形成或重新组合,从而形成矿床。
通过研究变质作用,可以预测和勘探潜在的矿产资源,为矿产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此外,变质分异作用还对地球环境和自然灾害具有影响。
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通常与变质作用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和理解变质作用,可以更好地预测和防范地质灾害,保护人类和环境的安全。
总之,变质分异作用是地质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理解地壳演化、矿物资源形成和地质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只有深入研究和理解变质分异作用的机制和过程,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地球,保护地球的资源和环境。
变质作用类型介绍
2022
3
区域变质作用的定义
区域变质作用是一种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 地壳的浅部。
区域变质作用通常发生在地壳的构造板块边 界附近,如断层带、褶皱带等。
区域变质作用会导致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 构造等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岩石类型。
区域变质作用是地壳演化的重要过程,对地 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局部变质作用:小范 围内,岩石与岩浆接
触发生变质作用
06
变质作用叠加:不同 变质作用类型在同一 地区发生,形成复杂
的变质作用类型
接触变质作用的实例
2019
碧玉:由超基 性岩与海水接
触变质而成
2021
石英岩:由砂 岩与海水接触
变质而成
01
02
03
04
蛇纹石:由玄 武岩与海水接触变质而成20源自0玛瑙:由火山 岩与海水接触
变质作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变质作用可以引发多种地质灾害, 如滑坡、泥石流等,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动力变质作 用是指由地 球内部能量 驱动的变质 作用。
02
这种变质作 用通常发生 在地壳和地 幔的交界处, 即构造活动 带。
03
动力变质作 用包括区域 变质作用和 接触变质作 用两种类型。
04
动力变质作 用可以导致 岩石的变形、 变质和矿物 的生成。
动力变质作用的类型
变质作用: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化学变化,形 成新的矿物
作用下,发生变形、破碎、
等因素的变化,发生变质作用
重结晶等变质作用
04
热液变质作用:岩石与热液
05
混合变质作用:岩石同时受
到多种变质作用的影响,形
接触,发生化学反应,形成 新的矿物
变质作用类型
变质作用类型的划分对变质作用的类型进一步划分,自变质岩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就提出许多分类,下面简要介绍常见的变质作用类型:区域变质作用(regional metamorphism):最先是由法国学者 A.Daubree 于1859年提出,是指大面积的岩石,因为温度增高和压力的作用等多种因素下,发生了程度不等的重结晶和变形的一类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普遍具有结晶片理及其他方向性组构。
接触变质作用(contact metamorphism):是指在岩浆作用影响下,围岩主要受岩浆体温度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局部性变质作用。
通常规模不大,围岩主要受岩浆散发的热量及挥发份的作用。
当围岩仅受岩浆体温度影响而发生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变质前后化学成分基本相同,这类变质作用称为热接触变质作用。
当围岩除受岩浆体温度影响外,由于挥发组分的影响,岩体和围岩发生交代作用,致使接触带附近的岩体和围岩的化学成分也发生变化,称为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dynamo metamorphism):是一种由于构造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强应力作用下,岩石发生破碎、变形,在破碎、变形的同时,伴有一定重结晶作用。
其发育常受断裂构造控制,原岩的变化主要以脆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为主。
气液变质作用(Pneumatolytic hydrothermal metamorphism):是由于热的气体及溶液作用于已形成的岩石,使已有的岩石产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及结构构造的变化,称为气液变质作用。
气液变质作用通常沿构造破碎带及矿脉边缘发育。
变质作用类型划分的目的,是把自然界出现的不同类型的变质岩石组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找出他们内在联系,从成因上阐述他们的相互关系及矿产形成、分布的规律。
过去有很多分类,有的侧重于形成时的地质环境;有的强调形成时的物化因素;有的侧重于矿物组合及变形作用特点;也有的考虑到变质岩石的分布规律和引起变质作用的方式等等。
区域变质作用09
黑云母片岩 由黑云母、石英组成,具粒状 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正交光。
十字石榴二云母片岩 由石英、黑云母、白云母、绿泥 石、十字石(右上角)、石榴石(左下角)、磁铁矿等组成,斑 状变晶结构,粒状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单偏光。
十字石榴二云母片岩 由石英、黑云母、白云母、绿泥 石、十字石(右上角)、石榴石(左下角)、磁铁矿等组成,斑 状变晶结构,粒状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正交偏光。
黑云斜长片麻岩 由黑云母、斜长石、石榴石和矽线石 组成,具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正交偏光。
黑云钾长片麻岩 由黑云母、微斜长石、条纹长石和斜长石组 成,具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正交偏光。
特点 中粗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为主,粒度>1mm,片麻状 构造。 暗色矿物含量一般<30%,粒状矿物为长石和石英,长 石含量一般>25%,长石为钾长石和斜长石,暗色矿物 为黑云母、角闪石、辉石。 特征变质矿物如Ky、Sil、Ga、Cord等 原岩类型复杂,不同类型原岩变质都可以形成片岩 命名 特征变质矿物+主要暗色矿物+长石种类+基本名称 例:矽线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
二)主要区域变质岩类型 1、板岩
板岩 中间为板劈理面(缝),上部为变质粉砂岩,下部为变质页岩。
板岩 岩石有石英、绢云母、绿泥石和磁铁矿 组成,具变余波状层理。
特点 致密,发育板状劈理 重结晶或变质结晶作用很弱,隐晶质 具板状构造,变余泥质、粉砂质结构 原岩通常为泥质岩、粉砂岩、中酸性火山岩、 凝灰岩
7、麻粒岩类
是一种变质程度深的区域变质岩石, 组成矿物可有长石、辉石、石榴子石、石 英等,以紫苏辉石为特征。麻粒岩的结构 不定细、中、粗粒均可,无定向粒状变晶 结构、或麻粒结构,块状构造,或片麻状 构造,或条带状构造均可。
矿物岩石变质作用方式介绍
变质作用的研究意义
地质演化的探索
1
变质作用是地质演化的重要 过程,研究变质作用有助于
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
2
变质作用可以揭示地壳的组 成和结构,为矿产资源的勘
探和开发提供依据。
3
变质作用可以揭示地球内部 的物理和化学条件,为地球 动力学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4
变质作用可以揭示地球环境 的变化,为全球气候变化的
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矿产资源的开发
变质作用是形 成矿产资源的 重要途径
01
研究变质作用 有助于提高矿 产资源的开采 效率
03
研究变质作用有 助于保护环境, 减少矿产资源开 采对环境的影响
05
02
研究变质作用 有助于发现新 的矿产资源
04
研究变质作用 有助于降低矿 产资源的开采 成本
变质作用是地壳演化的重要过程,对地球资源的 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变质作用的分类
接触变质作用: 岩石与外来物 质接触,发生 化学变化
01
动力变质作用: 岩石在压力、 温度等作用下, 发生物理变化
03
混合变质作用: 岩石同时受到多 种变质作用影响, 发生化学变化
05
02
区域变质作用: 岩石在区域范 围内,发生化 学变化
的成分和性质
2
过程:外来物质 与岩石中的矿物 发生化学反应,
形成新的矿物
4
结果:形成新的 矿物组合,改变 岩石的性质和结
构
区域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发生的变质作用,通 常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有关。
区域变质作用的特点是变质程度较高,变质范围较大, 变质产物多样。
变质作用的四大类型
变质作用的四大类型
变质作用的四大类型包括接触变质、区域变质、动力变质和混合岩化。
1. 接触变质作用是由岩浆沿地壳的裂缝上升,停留在某个部位上,侵入到围岩之中,因为高温,发生热力变质作用,使围岩在化学成分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出现重结晶作用和化学交代作用。
例如中性岩浆入侵到石灰岩地层中,使原来石灰岩中的碳酸钙熔融,发生重结晶作用,晶体变粗,颜色变白(或因其他矿物成分出现斑条),而形成大理岩。
它的分布范围局部,附近一定有侵入体。
2. 动力变质作用是由地壳构造运动所引起的、使局部地带的岩石发生变质。
特别是在断层带上经常可见此种变质作用。
此类受变质的岩石主要是因为在强大的、定向的压力之下而造成的,所以产生的变质岩石也就破碎不堪,以破碎的程度而言,就有破碎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等。
好在这些岩石的原岩容易识别,故在岩石命名时就按原岩名称而定,如称为花岗破裂岩、破碎斑岩等。
3. 区域变质作用是使大面积的岩石发生变质。
区域变质的岩石类型很多,包括板岩、千枚岩、片岩、大理岩与片麻岩等。
4. 混合岩化作用是指从较深部地壳的区域变质岩石向浅部的较大规模的热液或交代流动,是岩石由变质向成矿的转化过程。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地质学家。
4第三章变质作用分类及基本特征
4第三章变质作用分类及基本特征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物质结构、组分和矿物成分的改变过程。
变质可以将岩石从原岩石向变质岩转化,产生新的矿物组合和结构,改变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
变质作用的分类主要有两种方法:根据变质作用的机制和根据变质作用的程度。
一、根据变质作用的机制,变质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热变质热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作用下发生的改变。
高温是促使岩石发生变质的主要因素,可以导致矿物的熔融、晶体的长大、矿物的相变等。
热变质可以进一步分为接触变质和区域变质。
-接触变质:接触变质是指岩石接触到岩浆或岩浆脉时发生的变质作用。
岩浆的高温和热量会使得与其接触的岩石发生变化,形成接触变质岩。
接触变质岩主要由斜长石、石榴子石、角闪石等矿物组成。
-区域变质:区域变质是指广泛区域内的岩石受到地壳深处岩石的热力的影响而发生的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通常发生在造山带和地壳板块运动的活跃区域,形成了大面积的变质带。
常见的区域变质岩有片麻岩、千枚岩、云母片岩等。
2.压力变质压力变质是指岩石受到巨大压力作用下发生的变质作用。
压力可以改变岩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例如使岩石紧密堆积、成层排列、矿物更加排列有序。
压力变质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岩石受到的方向性应力压力,岩石中的矿物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排列;二是岩石受到的等向性应力压力,岩石中的矿物没有特定的方向性排列。
常见的压力变质岩有片麻岩、石英岩、大理石等。
3.流体作用流体作用是指流体通过岩石内部,改变了岩石中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变质作用。
流体作用主要包括水蚀作用、热液作用、气体作用等。
这些流体既可以来自外部环境,也可以是由于岩石内部的变质和化学反应产生的。
流体作用使得岩石中的矿物溶解、迁移、重新沉淀,形成了许多矿床。
常见的热液作用是在岩石中形成金矿、银矿、铅锌矿等。
二、根据变质作用的程度,变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低级变质低级变质是指岩石在相对较低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发生的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及区域变质岩
千枚岩
3. 片岩 主要由片、柱状矿物和粒状矿物组成的中、 细粒具显著面理的岩石,变晶粒度>0.1mm,肉眼可鉴定 其矿物成分。可含红柱石、蓝晶石、石榴子石、十字石 、蓝闪石等特征变质矿物。片柱状矿物含量较高,常> 30%,粒状矿物以石英为主,可含长石,但长石含量< 25%,常为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原岩超基性岩 、基性岩、各种凝灰岩、杂砂岩、泥灰岩和泥质岩
石英岩
石英岩
10.大理岩类 是一种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含量>
50%以上的变质岩。它是由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经区域变
质作用或热变质作用而成,由于原岩所含杂质和变质条件的
不同,可含少量的蛇纹石、硅灰石、滑石、透闪石、透辉石
、镁橄榄石、斜长石、方柱石等特征变质矿物,岩石多呈粒
状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也见条带状构造。
区域变质作用及区域变质岩
基本概念
区域变质作用是在岩石圈大规模范围内发生的多种因素综合 起作用的复杂变质作用。常与构造运动相伴发生,常见于前寒 武纪结晶基底及显生宙造山带,常伴随有混合岩化、大规模的 变形及岩浆活动;
区域变质作用主要变质因素是温度、压力和流体。它以分布 范围广、变质环境多样和变质因素复杂为特征。区域变质岩常 具有区域性大面积分布,多发育区域性的劈理、结晶片理。
斜长角闪岩
斜长角闪岩
7. 麻粒岩 是一种在高温、中压下稳定的区域变质岩,岩 石中含水矿物很少或不出现,暗色矿物主要是紫苏辉石 、透辉石,浅色矿物为适应和长石,有时含石榴石、蓝 晶石等,一般为中、粗粒粒状变晶结构,或不等粒粒状 变晶结构,块状构造,按岩石中暗色矿物的含量分为基 性麻粒岩(>30%)和浅色或酸性麻粒岩(<30%)。
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
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
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指的是地球深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球的地壳岩石中。
在这种条件下,矿石、岩石、有机物质等会经历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形成新的矿物和岩石。
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1. 矿石生成:地壳中的矿石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下,可以发生矿质组分的重排和改变,形成新的矿石。
例如,铁矿石经过区域低温动力变质后,可以转变成磁铁矿、赤铁矿等。
2. 矿物改造: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使原有的矿物发生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的改变,形成新的矿物。
例如,方解石经过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后可以形成大理石。
3. 岩石重组: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使原有的岩石发生化学和结构变化,形成新的岩石。
例如,变质作用可以使蛇纹岩转变为榴辉岩。
4. 矿石成因解释: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对于矿床成因的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的特征,可以推断矿床的形成过程和赋存条件。
例如,铅锌矿床的形成与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密切相关。
5. 有机质改变: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对于有机质的改变也具有重要影响。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机质会经历热解和重排反
应,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等烃类化合物。
总的来说,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和物质重排的过程,对于地壳中的矿石、岩石和有机质的形成、改造和变质具有重要作用。
它不仅对于矿床成矿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还能为我们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地壳演化提供重要线索。
矿物岩石课件:变质作用类型
重结晶极为完好
作用
又称碎裂变质作用,是在构 造运动应力的影响下,使岩石发 生破碎的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破碎角 砾岩、糜棱岩等。其展布往往与 断裂带有关,故常呈带状分布。
四、冲击变质作用
陨石高速冲击星球表面,在强大的冲击波作用下压力突然增高、温 度骤增,引起陨石坑周围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特点是时间短、定向压 力大,温度很高。在冲击变质中出现超高压矿区(柯世英、斯石英), 瞬时高速冲击所产生的高温使岩石熔融形成玻璃质,在陨石坑中也常有 陨击角砾岩产出,并非地球内动力的变质作用。
五、气液变质作用
具有化学性质活泼的气态或液态的流体与围岩相交代,而使岩石发生 变质的作用称气-液变质作用。
引起变质的气液可以来自岩浆体的挥发分、热液或地壳内区域性分布 的热水,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交代变质作用。
特点是变质作用前后物质成分明显有差异。
六、混合岩化变质作用
在区域变质作用强烈的地区,由地壳内部热流升高而产生的熔浆 渗透、贯入、扩散到变质岩中的作用,称混合岩化作用,其产物称混合 岩。
一、接触变质作用
二、区域变质作用
大面积内发生的变质作用 ,是地 壳活动带伴随强烈造山运动所发生的 一种变质作用。影响区域变质作用的 主要因素有:温度、负荷压力、应力 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等。
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一般都 强烈变形或片理化,它们主要出现在 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和造山带中,常与 混合岩化作用相伴生。
矿物岩石
变质作用的类型
变质作用的类型
1 接触变质作用 2 区域变质作用
目录
CONTENTS
3 动力变质作用 4 冲击变质作用
5 气液变质作用 6 混合岩化变质作用
一、接触变质作用
当岩浆侵入围岩时,由于岩浆的高温和从岩浆中析出的气液引起围岩 的变质,称接触变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变质作用编辑区域变质作用(regional metamorphism)是在大面积内发生的变质作用的统称。
它是由区域性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引起的一种大面积的区域变质作用造成的,变质岩的范围往往达数百或数千平方公里。
它们的主要特征是呈面型分布,出露面积从几百至几千平方千米,影响范围可达几千至几万平方千米,形成深度可达20千米以上。
根据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埋藏变质作用、洋底变质作用等。
区域变质岩由于受温度影响,重结晶作用显著;又因受到强大定向压力的作用,具有明显的片理构造;受岩浆活动影响,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也有很大变化。
所以说,区域变质岩是在各种变质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代表性岩石有板岩、片岩、片麻岩。
深成变质作用是指沉降到地下深处的煤层,受到地热及上覆岩系产生的静压力的作用,发生了变质程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变质作用。
深成变质作用在大区域内使煤普遍发生变质作用,它的影响范围最为广泛,因此又称为区域变质作用。
试述蛇绿岩套特征及地质意义?蛇绿岩套其实就是蛇绿岩(ophiolite)。
是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
(在地史学中这个就是“三位一体”,是寻找古缝合线的依据,就想前面两位说的“海洋遗”一样。
)蛇绿岩可以形成於洋中脊、弧后盆地、弧前盆地、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等构造环境。
现在大陆上发现的蛇绿岩,多数是大陆裂解或弧间扩张的产物,而不是洋中脊蛇绿岩。
蛇绿岩不但是目前为大多数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们所接受的板块构造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解释喜马拉雅山形成这一重大地质理论问题时具有特殊的意义。
由于蛇绿岩与大洋岩石圈的演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蛇绿岩的组成、成分及成因也是了解大洋岩石圈结构、变化及动力学的主要途径。
与蛇绿岩深成岩浆作用有关的矿产是铬、铂、金、镍;当喷射的富金属卤水与海水反应,在低洼地可形成铁、铜、锰矿床。
此外,蛇绿岩中普遍伴生的蛇纹石,是重要的非金属矿产沼泽沉积物编辑沼泽沉积物(bog deposit)是指沼泽中形成的沉积物。
它以泥炭、腐殖泥为主,有时也有少量泥沙沉积。
它常与湖泊沉积、河流沉积和海洋沉积共生,沼泽沉积物主要分布在河流泛滥平原、河流三角洲、湖滨平原和海滨平原及某些平坦的高原上。
[1]潟湖相编辑泻湖相即潟湖相。
潟湖相(lagoon facies)是潟湖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物。
按形成条件的潟湖相(3张)不同,潟湖相可分为淡化潟湖相、咸化潟湖相、沼泽化潟湖相等。
淡化潟湖相的形成条件是气候潮湿、雨量丰富,有大量的淡水供给,主要由碳酸盐质粉砂岩、粘土岩及粉砂质粘土岩组成,生物种属单调,以海相生物化石为主,常具变态特征,形体变小,单斜交错层理不发育,具波状层理或水平波状层理。
咸化潟湖相的形成条件是气候干燥,蒸发作用显著,淡水补给困难,因此,它主要由纯化学沉积岩及细粒碎屑岩组成,并有盐渍化及石膏化砂质粘土岩,生物化石单调,仅见有能适应高盐度的生物化石,单斜交错层理不发育,一般为水平层理或塑性变形层理,层面上常有波痕、泥裂及雨痕等。
沼泽化潟湖相是指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滨海平原上的沼泽化了的淤积盆地,其岩石组分以粘土岩为主,其次是粉砂岩、砂岩、油页岩和煤层,具水平层理及韵律层理,植物化石丰富.湖泊相湖泊是大陆上地形相对低洼和流水汇集的地区。
根据洪水面、枯水面和浪基面,把湖泊相划分为滨湖亚相、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和深湖亚相,平面上它们大致呈环带状分布,另外,还可划分出湖湾亚相。
湖泊相是大陆上地形相对低洼和流水汇聚的地域。
[1]与陆相组中冲积扇相、河流相并列。
湖泊相(4张)水动力特征编辑湖泊的水动力作用于海洋有些近似,主要表现为波浪和岸流作用,小型湖泊通常缺乏潮汐作用。
风力的影响下,湖泊的水面可形成较强的波浪,被称为湖浪,通常来说浪基面深度不超过20m。
湖浪作为一种侵蚀和搬运的地质营力,在滨湖地区表现的较为明显。
湖浪与湖岸斜角所形成的沿岸流形成各种侵蚀地形和沉积砂体,如浪蚀湖岸、沙坝、沙嘴、堤岛等。
分类编辑按照湖泊的含盐度、沉积物特征、自然地理位置、成因、气候等方面分类可将湖泊分为:淡水湖泊、咸水湖泊(以含盐度3.5%为界);碎屑沉积湖泊,化学沉积湖泊;近海湖泊,内陆湖泊;构造湖,河成湖,火山湖,岩溶湖,冰川湖等;永久性湖泊、暂时性湖泊。
其中构造成因湖又可划分为:断陷型、坳陷型、前陆型3个基本类型和一些复合类型。
中国地质学家吴崇筠等按照性质、湖水盐度和地理位置将湖泊划分为12种类型。
亚相主要是根据沉积物在湖泊内位置和湖水深度两个基本条件来划分。
采用浪基面、枯水面、洪水面三个界面来界定。
通常来说湖泊和三角洲相带共生共存,相互依赖。
滨湖亚相湖盆边缘,距岸近,接受来自湖岸的粗碎屑物质;水动力条件复杂,击岸浪和回流的冲刷、淘洗对沉积物的改造作用强烈;水位较浅,沉积物接近水面,时而出露时而淹没,氧化作用强烈。
滨湖亚相宽度的变化受控于洪水期和枯水期水位差和湖岸地形。
如:箕状断陷湖泊,陡岸区滨湖相带只有数米;而坡度平缓的缓岸区滨湖相带宽度可达数千米。
沉积物:砾、砂、泥和泥炭,叠瓦状排列的扁平状砾石最大扁平面向湖倾斜。
沉积构造:滨岸砂中出现水流交错层理、波痕;滨湖泥沼出现水平层理,小型波状层理,暴露构造等。
浅湖亚相位于枯水期最低水位线至正常浪基面之间的地带。
始终位于水下,遭受波浪和湖流扰动,水生生物繁盛。
沉积物:粘土岩,粉砂岩,化学岩,细砂岩等;特殊沉积物:生物化石(薄壳腹足类,双壳类,介形虫和鱼类),少见菱铁矿,鲕绿泥石等自生矿物。
沉积构造: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小型交错层理,透镜状砂泥互层,对称浪成波横。
通常滨湖-浅湖难以区分,在研究中笼统地称为“滨浅湖”。
半深湖亚相位于浪基面以下的水体较深的部位。
地处乏氧的弱还原环境,实际为浅湖与深湖的过渡地区。
沉积物主要受湖流作用影响,波浪作用很难影响沉积物表面。
沉积物:暗色粘土岩(泥岩)、页岩,粉砂岩,化学岩的薄夹层或透镜体。
沉积构造:水平层理,细波状层理。
当湖盆面积小、沉积特征不明显时,此亚相不易区分。
深湖亚相位于湖盆最深的部位,波浪不能涉及,水体安静,为乏氧还原环境,无底栖生物。
长期稳定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吻合的大型湖盆,深湖岩相沉积厚度大、分布广;而干旱区,面积小的内陆湖盆,不发育深湖亚相或缺少此部分。
沉积物特征:粒度细、颜色深、有机质含量高。
岩性:泥岩、页岩。
自生矿物:黄铁矿,沉积构造:水平层理、细水平纹层。
湖湾亚相在滨、浅湖地区,由于沙嘴、沙坝、水下隆起的障壁遮挡作用,使近岸的局部地区水体受限二形成半封闭的湖湾。
往往形成泥炭沼泽,形成炭质页岩、薄煤层。
沉积物:暗色粉砂质泥页岩,夹薄层白云岩或油页岩。
沉积构造:正韵律小砂体,粒序层理,平行层理,浪成沙纹层理,低角度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季节性韵律层理等,含泥裂、雨痕、生物潜穴。
生物碎屑多为浅水生物。
湖泊重力流亚相河流输砂过程中,由洪水携带大量泥沙形成的密度流,在湖盆边缘顺陡坡在重力作用下,沿湖底或水下河道流入湖泊深水区所形成的重力流砂体。
亦称“湖底扇”,“深水浊积扇”。
湖泊沉积相组合湖泊相沉积的垂向组合受地壳升降的控制。
能保存下来的湖泊沉积多半是构造盆地的背景上发育起来的。
起总体发育趋势多以退缩、充填而告终。
因此湖泊相垂向组合往往以较深湖或深湖开始,向上递变为滨湖和河流相沉积,构成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垂向组合。
当然,自下而上出现河流—湖泊—河流这样的完整旋回的垂向组合也有。
但不论是哪种情况,总的趋势是以滨湖和河流沉积作为旋回的结束。
湖盆的发育过程中,湖盆下陷扩张期,半深湖、深湖及重力流沉积最发育;湖盆抬升收缩期,滨浅湖、三角洲及滩坝发育。
地质历史时期中湖盆的多次沉降和抬升,构成了湖泊发育的多旋回性。
湖泊相鉴别标志岩石类型岩石以粘土岩、砂岩、粉砂岩为主,砾岩少见,仅分布于滨湖区。
粘土岩在碎屑湖泊中广泛分布,并向湖中心增多。
沉积构造层理多样,以水平层理最发育,由于浪基面作用深度小,大多地区处于浪基面以下,故粘土岩多发育水平层理,近岸地区发育交错层理、斜波状层理。
湖泊相有较发育的波痕。
包括有对称波痕和不对称波痕,对称波痕波峰走向平行于岸线,不对称波痕陡坡向岸方向倾斜。
生物化石介形虫、双壳类、腹足类、藻类、陆生植物茎杆、叶、孢子、花粉等,海侵湖盆往往有海生属种出现。
垂向层序碎屑湖盆往往出现的是由深湖至滨湖的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层序,区别于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旋回河流沉积。
分布范围及厚度分布范围比河流相广,比海相小,相带、岩性和厚度大致呈环带状分布,岩性和厚度横向比河流相稳定,但稳定程度不及海相。
冰川沉积包括3类:冰川冰沉积,冰川冰与冰水共同作用形成的冰川接触沉积,以及冰河、冰湖或冰海形成的冰水沉积。
这些沉积物在地貌上组成形形色色的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槽碛、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和冰水阶地等。
1、终碛、侧碛和冰碛丘陵终碛和侧碛是在冰川末端与边沿堆积起来的冰碛垄,标志着古冰川曾达到的位置和规模。
冰川前进时形成的终碛垄规模一般很大,高数十米至二、三百米,其组成物质常包括相当数量的冰期前河相或湖相沉积。
它们是冰舌前进时被推挤集中起来的,剖面上常出现逆掩断层、褶曲或焰式构造,故属变形冰碛。
以这种变形冰碛为基础的终碛垄又被专门命名为推碛垄,属前进型终碛。
如果几次冰进达到同一位置,终碛叠加变高形成锥形终碛。
冰碛丘陵是冰川消失时由冰面、冰内和冰下碎屑降落到底碛之上,所形成的不规则丘陵地形。
它指示冰川的停滞或迅速消亡,广泛发育于大陆冰盖地区,高数十或数百米。
在山岳冰川区其规模较小,中国西藏波密地区古冰川谷底有冰碛丘陵,最高者为30~40米。
2、鼓丘和槽碛垄鼓丘是由冰碛或部分冰水沉积组成的流线型冰川堆积地形。
平面呈卵形,长轴与冰流方向平行,迎冰面陡而背冰面缓。
鼓丘的纵剖面形状颇似机翼,是流体中物体为减少阻力所能采取的最佳形态。
在大陆冰盖地区鼓丘常成千地密集出现,山岳冰川地区则偶然见到。
槽碛垄是与鼓丘形成机制类似的长条垄状冰川堆积地形,在鼓丘下游因应力减低,由冰碛集中而成。
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上游和博格多山四工河上游现代冰川的前沿都曾发现近期形成的槽碛垄,高1米左右,伸延十余米至数十米,清楚地指示冰川的流向。
3、蛇形丘、冰砾阜和冰砾阜阶地这些是冰川接触沉积形成的地貌。
冰川接触沉积是在冰川边沿、表面和底部的冰川融水中所沉积的砂砾或粉砂层。
沉积时,有冰川的支撑或包围,冰川消亡后它们失去支撑而发生塌陷变形。
蛇形丘是狭长、曲折如蛇的垅岗状高地,两坡对称,丘脊狭窄。
小的蛇形丘长数十米至数百米,大的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
组成物质是分选很好的砂砾,含不少圆卵石,夹有少数冰碛透镜体,表面一般有薄层冰碛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