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

合集下载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54走向世界 仙境烟台CELEBRITIES IN YANTAI烟台名人﹃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文/刘树伟Wang Yirong, Father of the Inscriptions on Bones or Tortoise Shells图/张鹿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019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

烟台福山人王懿荣以甲骨文的发现者、著名的金石学家、伟大的爱国者而为世人所知。

王懿荣投井殉国后,清政府赠其“文敏”谥号,是以后人皆尊称其为“王文敏公”。

时人为王懿荣临危受命、杀身成仁的忠烈气节所感慨,而众多笔记杂记中有关他的轶闻韵事,则为今人了解这位历史名人提供了别样的视角。

上疏清查孔府地曲阜孔氏是我国历史上延续最为长久、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家族。

自汉而后,儒学独尊,孔子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尊崇。

宋至和二年(1055),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被授为衍圣公。

从此以后,“衍圣公”这一封号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先后延续800多年。

清同治二年(1863),孔子第七十五代孙孔祥珂承袭了衍圣公爵位。

孔祥珂幼年多病,不善管理,导致“家用不康,折毁墙屋,遭罹火灾,书籍图录,散亡殆尽”,孔家迅速走向下坡路。

孔祥珂去世后,五岁的儿子孔令贻接任衍圣公。

当时的孔府,有地亩将近万顷,其规制与帝王家相当。

这些土地都由佃户耕种,以供孔府使用。

由于管理混乱,大量土地被大户把持,“任意出纳,锢弊日深”。

原本做惯了手脚的佃户,更是有恃无恐百般低报田产,“隐没自肥”。

孔令贻年长后,力图改变孔府佃户尾大不掉的局面,但几次努力,都没有结果。

王懿荣在光绪二十年(1894)后,曾先后三次任国子监祭酒,其学问与人品受各方仰慕。

孔令贻知道王懿荣注重教化,于是在光绪十五年(1889),专程进京拜访并请求王懿荣为自己出谋划策。

不久,王懿荣奏上《训饬衍圣公向学并饬整理衍圣公府地产疏》,云:“(孔府)田产租粮,经管侵吞,朦混多弊,积重难返,非官为清理,不足以顶出入”,建议由官方出面清理孔府田地,确定章程,责任管理,防止隐占私卖。

王懿荣 中国发现、研究甲骨文第一人

王懿荣 中国发现、研究甲骨文第一人

王懿荣中国发现、研究甲骨文第一人作者:仙辑来源:《走向世界》2021年第47期王懿榮(1845年—1900年),字正孺,又字廉生,福山县(即现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

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金石文字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忠贞的爱国志士。

1899年,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把我国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

从此,他在中国文化史上名声显赫,成为中国第一个发现和审定甲骨文的人。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一种文字。

在这些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未被认出以前,它们只是被当作一味叫“龙骨”的药材,直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

慧眼识珠的王懿荣收购了1500多片甲骨,他拿着放大镜逐块逐字的深研细究,对照《史记·龟策列传》、《周礼·春宫》的文字记载,将一个又一个象形的、怪异的、抽象的、单调的文字符号破译。

他庄重宣布:甲骨上镌刻的“画纹符号”是文字,是商代中后期文字,是早于篆籀之前的文字,也就是说,早于周朝青铜器上的文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被王懿荣确认并从而建立起甲骨学,在文化学术界引起了连锁反应。

它为回溯华夏文明的历史源头,为殷商考古学的发展,为古文字学、古代科技史、古文献整理、甲骨文书法艺术等其他领域的进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它不仅开辟了中国学术的新纪元,也促进了国际学术事业的发展。

王懿荣翻开甲骨学的第一页,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但遗憾的是,对于金石文化很有研究的他还没来得及对甲骨文做深入的研究,就于次年八国联军入侵时壮烈殉难。

根据统计,至今发掘的甲骨总数为16万片,已破译的甲骨文常用字有4000多个,王懿荣收藏的1500多块甲骨如今分别珍藏于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慕名而来的外国学者、专家无不为中华文明的神奇和瑰丽折服。

Wang Yirong (1845-1900), or Zhengru and Liansheng in his courtesy names, was a native of Guxian Village, Fushan County (today’s Fushan District in Yantai City). He was a wellknown epigraphy scholar, discoverer of oracle-bone inscription and devoted patriot. Wang Yirong discovered oracle-bone inscription in 1899, stretching the Chines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with distinct literary records back by 1,000 years. From then on, he enjoyed a high reputation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as the first Chinese to discover and approve oracle-bone inscription.Oracle-bone inscription refers to characters inscribed on tortoise shells and animal bones. Before the characters on the tortoise shells and animal bones were recognized, they were just treated as amedicinal material named Longgu (dragon bones) until they were discovered and approved by Wang Yirong.。

第一个用甲骨文写作文的人

第一个用甲骨文写作文的人

第一个用甲骨文写作文的人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

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

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

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

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

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

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曾有人对王懿荣从中药中发现带字龙骨之说提出质疑,认为王懿荣在他的有关著述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并认为王懿荣吃的龙骨在药店已加工成细粒,看不出刻痕文字来的。

而且当时菜市口一带并没有达仁堂药店。

对此,后来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周绍良说,当时龙骨在中药店都是成块、成片出售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药店买龙骨还是这样。

至于达仁堂药店当时确实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鹤年堂中药店,当时的人很迷信西鹤年堂,买中药都要去西鹤年堂药店,这也有可能是当时传误造成的结果。

在甲骨文还未确认以前,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民在耕作时就不断在农田里挖刨出古代甲骨。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故事简介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故事简介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故事简介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故事是中国考古学和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王懿荣(1845-1900),清朝末年的一位学者和古物收藏家,对甲骨文的发现起到了关键作用。

故事大致如下:
1.甲骨的初步发现:19世纪末,河南安阳的小商贩在
殷墟(商朝的最后一个都城,今天的安阳市)附近
发现了一些带有奇怪刻文的龟甲和兽骨,开始将它
们作为药材(称为“龙骨”)出售。

2.王懿荣的注意与购买:王懿荣注意到这些“龙骨”
上的刻文,意识到它们可能是古代文字。

他开始购
买这些甲骨,并着手研究。

3.甲骨文的识别与研究:王懿荣利用自己丰富的古文
字知识,对甲骨上的文字进行了初步解读,认为这
是一种远古时期的文字。

4.公开其发现:王懿荣将这一发现告知了学界,引起
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

此后,更多学者开始关注并
研究甲骨文。

5.甲骨文的意义:这些甲骨文后来被证实是中国古代
商朝时期的文字,被命名为“甲骨文”。

它们对于研
究中国古代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具有重大意
义。

王懿荣的这一发现,开启了中国甲骨文研究的大门,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作文素材:《中国古代名人先贤》: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作文素材:《中国古代名人先贤》: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作文素材:《中国古代名人先贤》: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甲骨文之父—王懿荣(上)伟大的发现,就好像是宝石,成千上万的人在上面走过,直到一位行家把它拾起,王懿荣就是位行家。

他把甲骨文这块珍贵的文化瑰宝拾了起来,并把它献給了中华民族,献給了人类,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光照环宇的伟大的物质基础。

王懿荣,字正孺,祖籍烟台市福山区古现在镇东村,生于1845年。

王懿荣出身在书香官宦世家。

六岁入王氏书塾,从小就接受了诸多名师正统、规范、严谨的文化教育。

名师严教,加上他聪颖好学,博采众长,很快就积累了很厚的文化底蕴。

王懿荣父子三翰林,兄弟多举人,被朝野誉为天春其后,世泽蝉联,如此文人辈出鸿儒集的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这样的家族对文化的景仰,具有宗教般的虔诚。

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传承为定势,每个家族成员一出生,便在灿烂的文化阳光中茁壮成长。

或许是家庭的熏陶,青年时代,王懿荣便潜心于考古学,酷爱金石文字学。

为搜寻古物,研究文字,他八千里路云和月,足迹遍布山东、河北、陕西、河南、四川等大半个中国。

他对收集来的大量汉印、石刻、碑刻等文物,潜心考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王懿荣对历史文化,金石文字的研究,造诣深厚,著述颇丰。

他有《汉史存目》、《南北朝存目》、《墨园语》等三十多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这些都为日后发现甲骨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光绪六年王懿荣考中进士,参任翰林院修编。

以后,他三任国子监祭酒,掌管全国教育。

国子监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而祭酒则相当于校长的官衔,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与当时的文化名人和考古学家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

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王懿荣终于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巨掌,金石学校家、考古学家、文字学家,因而王懿荣作为甲骨文的伟大发现者,也就注定是历史的必然。

甲骨文的发现经历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开始是安阳小屯村的农民耕作时,把发现的所有龟甲兽骨当作了毫无价值的废弃物。

传说中,李成的偶然发现,只是把它当作了赚钱的药材。

王懿荣,甲骨文之父

王懿荣,甲骨文之父

Wang Yirong, Father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文/武眉凌 李卓曦王懿荣,甲骨文之父一百二十多年前的一天,一片甲骨文的出现则重塑了中国信史的开端。

(资料片)The appearance of a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 sometime 120 years ago reshaped the beginning of the recorded history of China.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人类古老文明里,唯有中华文明千年不辍,这是因为我们的文字从未断绝。

而一百二十多年前的一天,一片甲骨文的出现则重塑了中国信史的开端,指引着后人在黄土之中寻找祖先们曾走过的路。

如果没有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中国人或许至今都不能认清自己的文明得以传承的源头。

正因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名字,也会永远地留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

提起烟台福山古现村的王氏家族,可谓是当地名门。

自明朝初年,一世祖王忠因出任山东登宁场盐大使而定居古现村,至王懿荣已是第十六代,数百年间英才辈出。

然而,就在王懿荣五岁那年,祖父王兆琛于山西巡抚任上获罪,贬戍新疆,家产被抄,以致家道中落。

可这一切并没有动摇王家书香门第的本色,在母亲谢氏的悉心教导下,王懿荣不但熟读经史,科考入仕,更继承了其父王祖源的志趣,痴迷于金石文字之学,自称“好古成魔”。

那时的王懿荣,纵然是节衣缩食、典当家财,也要尽可能地收藏古代彝器,鉴赏研究,孜孜以求,是名满京都的金石学家。

大概正是这样执着严谨的学术精神,终让王懿荣在一堆草药渣子里发现了足以改写中国历史的甲骨文。

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的夏天,王懿荣感染风寒却百药无效,病症久久不得缓解。

十分器重王懿荣的光绪皇帝闻得此信,遂派太医前去探视,而太医开出的药方上写着一味极为罕见的药材——龙骨。

王懿荣的家人在北京城内几经寻找,才从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西鹤年堂买回了龙骨。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故事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故事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故事《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故事》嘿,今儿咱就来讲讲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那些事儿。

话说这王懿荣啊,那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他本就是个对古文字有着浓厚兴趣的大学问家。

有一天呢,他就跟往常一样去逛药铺,你说巧不巧,这一逛就逛出了大名堂。

他在那一堆药材里发现了刻着奇怪符号的“龙骨”,这可把他的好奇心给勾起来了。

他就琢磨呀,这上面刻的是啥玩意儿呢?难道是古人留下的什么神秘信息?于是乎,他就开始到处搜集这种“龙骨”,越研究越觉得有意思。

他觉得自己好像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宝藏,那叫一个兴奋呐!这王懿荣啊,为了研究这些甲骨文,那可是茶不思饭不想,整天就埋头在那堆“龙骨”里。

他的家人都觉得他有点走火入魔了,打趣他说:“你这是要跟这些龙骨过日子啦!”他也不在乎,还是自顾自地研究。

他一点点地破解着这些甲骨文的秘密,那认真劲儿,就像是在和古人对话一样。

慢慢地,他弄明白了很多甲骨文的含义,这可把学术界给轰动了。

大家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纷纷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可谁能想到呢,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爱开玩笑。

后来发生了一些变故,王懿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甲骨文的研究,他觉得这是他的使命。

最后啊,虽然王懿荣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但他的名字却永远和甲骨文联系在了一起。

他就像一个勇敢的探险家,在古老的文字世界里闯出了一片天。

现在咱再回过头来想想,要是当初王懿荣没有在那药铺里发现甲骨文,那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说不定还被埋没着呢!所以说呀,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发现,就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这就是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故事,一个充满了好奇、坚持和传奇的故事。

怎么样,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呀?咱也得感谢王懿荣,让咱能了解到这么神奇的甲骨文呢!。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第49页甲骨文的发现怎么概括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第49页甲骨文的发现怎么概括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第49页甲骨文的发现怎么概括
甲骨文的发现撬动了殷墟上覆盖了3000多年的泥土,引发了自1928年开始的历时80多年的殷墟科学发掘,古老的殷商王朝埋藏在历史深处的隐秘世界逐步显现在世人面前。

甲骨文的发现源于清朝光绪年间,一个金石学家,名为王懿荣。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另一种名为“龙骨”的中药,上面有刀刻类型的图案。

出于职业的敏觉性,他将“龙骨”带回家,将“龙骨”上的文字画在纸上仔细的研究,确定了这个图案是一种文字,而且这种文字已经成熟,时间为殷商时期。

王懿荣(事迹...)

王懿荣(事迹...)

王懿荣王懿荣(1845——1900年) 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开发区)古现村人。

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

光绪六年(一八八○年)进士,以翰林擢侍读,官至祭酒,《清史稿》有传。

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

幼承家学,6岁入古现村王氏家塾,15岁随父进京。

他聪颖勤奋,泛涉书史,有过目不忘之誉。

青年时代,性“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版图画之属”,尤潜心于金石之学。

为搜求文物古籍,足迹遍及鲁、冀、陕、豫、川等地,“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

曾先后拜访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金石学者潘祖荫、吴大赝等人,同他们共同切磋琢磨,撰有《汉石存目》《古泉选》《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志》等书,成为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

王懿荣1880年(光绪六年)中进士,1883年任翰林院编修,1894年(光绪二十年)升迁侍读并入值南书房。

曾三任翰林院庶常馆教习,三为国子监祭酒,“诸生得其指授,皆相勉为实学”,时人称其为“太学师”。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他第一个发现甲骨文,并将其时代断为商代。

此举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开创了文字学、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

他敬仰民族英雄戚继光。

1888年(光绪十四年)重印了戚继光的《止止堂集》,并为作序。

1894年(光绪二十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忧心如焚,要求回乡办团练御敌获准,便迅速赶赴济南会同山东巡抚商酌防务,继又赴登州(今蓬莱市)周览形势,组成一支初具规模的抗日团练。

正当他准备率团迎击敌人时,李鸿章却已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他壮志未酬,忿然写下七绝《偶感》一首:“岂有雄心辄请缨,念家山破自魂惊。

归来整旅虾夷散,五夜犹闻匣剑鸣。

”随后,他变卖家产,缴还国家饷银,遣散抗日将士。

山东巡抚馈以千金,他分文不受。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他受命于危难之时,任京师团练大臣,负责保卫京城。

王懿容

王懿容

• 外面鸡打鸣了,王懿荣才从这上古的一幕中解脱出 来。他从迷茫中理出了头绪,这龟版兽骨肯定是三 代遗物。他不顾连日的疲劳,拿起放大镜又一头埋 进研究之中。突然,他从字里行间看出来一点眉目: 雨,这不就是“雨”字吗?多么形象的象形字啊! 紧跟着,他又辨认出了“日、月、山、水”等字。 天亮了,他高兴地冲出屋门,高声喊道:出来呀, 大家快出来!我从骨头片子上找到字啦!他一边喊, 一边顺手接过家人端过来的洗脸水,用手巾在地上 大大地写下了一个他从骨头片子上读出的“雨”字, 兴奋地问:你们说,这是什么字?大家正被他搞得 一头雾水时,他又把脸盆里的水哗哗地朝天上撩出 去……?,原来这是一个“雨”字呀!这个时候, 大家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 本来王懿荣因为吃中药就对龙骨有了点印象,这 下,他又收到了大大小小的一包龙骨,心里高兴 极了。入夜,他在灯下仔细琢磨这些龙骨,发现 上面有许多刻画的小道道。他把大大小小的龙骨 对到一起,竟然拼成了两三块龟版!他小心地擦 去龟版上的泥土,刻画的道道更加清晰了。左右 端详,苦思冥索,他一会儿在屋子里来回踱着步 子。一会儿又伏案查阅资料。莫非,莫非这是上 古之人留下来的文字?他知道,相传之中,上古 之人是十分崇尚鬼神的。闭目凝思,渐渐地,他 的眼前似乎出现了华夏先民祭神的场景。
• 话分两头说。王懿荣是皇家大学国子监的祭酒,又是北京城里有名的 金石学家,加之他人品好,在京师学界颇有口碑。不少名流学士都愿 意与他打交道。谁得了什么宝物,都想请他给鉴定鉴定,每每会学到 不少的知识。来到北京的古董商大都知道王懿荣的名气,所以,有事 没事的,也来请教一二。前面提到山东潍县的范维卿,偶尔也是王家 的座上客。 • 这天,范维卿从河南安阳搜求了几样宝物,一到京城,就匆匆赶 到王懿荣家。王懿荣这时候住在王府井大街锡拉胡同西头路北的一座 大院里。范维卿是王懿荣的山东同乡,一见面就又拉起了家常。问过 家乡灾情,又打听了河南近况,范维卿这才掏出来自己带来的宝物。 三件青铜小鼎一字排开,王懿荣一眼就辨出了真伪。范维卿不好意思 地说:老爷,我可不是故意蒙你的!王懿荣微微一笑道:“你跑古董 这么多年啦,也该学点鉴定方面的本领了。来,你看——”王懿荣一边 指点,一边让他仔细分辨。王夫人这时走了进来,小声给王懿荣说了 点什么。王懿荣面有难色:“有求夫人啦,先从你的嫁妆里给调剂点 银两吧!”王懿荣把银两递给范维卿,范维卿执意不收。再三推辞, 他总算收下了。 • 又寒暄了几句,范维卿准备告辞了。他嘴里嗫嚅着说:“王老爷,我 这次还带了点东西,不知有用没有?”范维卿一边说着,一边从褡裢 里掏出那些白片片。他说:“这东西让您见笑了!老百姓叫它龙骨, 我,我想,龙骨,大概就是龙的骨头,既然是龙的骨头,也该是很古 很古的了吧!要是没有用,您就扔了吧!”

甲古文的发现

甲古文的发现

甲古文的发现
甲骨文是王懿荣发现的。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最早被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们找到,当时他们还不知道这是古代的遗物,只当做包治百病的药材“龙骨”使用,把许多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兽骨磨成粉末,浪费了许多极为有价值的文物。

后来,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

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

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

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

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

甲骨文,具备等距、平衡的格局。

具有书法的三个要素,即为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就是发展至了有较严格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彰显。

但是完整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显著,象形意义也比较显著。

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王懿荣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他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发现甲骨文,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1899年秋,年过半百的王懿荣身患疟疾,京城一位老中医为他开了一剂药方,其中一味药是龙骨。

其家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药铺将药抓回来,王懿荣无意中发现龙骨上有许多规律的符号,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字体非籀非篆。

为一探究竟, 他专门派人去达仁堂药铺购回全部龙骨。

王懿荣对龙骨进行反复推敲、拼合,深厚的金石功底让他很快了解到这些龙骨是龟甲和兽骨,上面的符号是用刀刻的文字,裂纹是高温灼烧所致。

“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

”王懿荣确认这些甲骨上所刻的符号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古老文字。

位于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的殷墟是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古称“北蒙”。

1880年左右,这里的村民从泥土中挖出刻有明显符号的龟甲和牛骨,称之为龙骨。

他们发现这些龟甲和牛骨有止血作用,治疗外伤疗效尤佳,因此收集起来卖给中药店。

据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记载,王懿荣共买过三批甲骨。

最初他在古董商范维卿处买到12片甲骨。

1900年春,王懿荣买到900多片龙骨。

不久他从古董商赵执斋手中买到几百片甲骨。

一年时间里,王懿荣共买到1500多片甲骨。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也是金石学家,他和王懿荣一起研究甲骨,断定甲骨是殷商时代的遗物和文字。

后又加以研究,证实龙骨上的符号是比金文(钟鼎文)更为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

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王懿荣临危受命,率众奋力抗击,誓死不做亡国奴,最终以身殉难。

之后,王懿荣的长子王翰甫为还债,变卖家中文物,刘鹗得讯赶来,将王懿荣所藏的甲骨全部买走。

刘鹗又通过古董商赵执斋买到3000多片甲骨,他还派二儿子赴河南安阳等地搜集到1000多片甲骨。

刘鹗总共有5000多片甲骨,并称这些甲骨为“龟版”。

这时范维卿再次从安阳收购龙骨,然后卖给了金石学家端方。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鹗选“龟版”1058片印成《铁云藏龟》,为我国第一部甲骨文的著作。

王懿荣和甲骨文的故事

王懿荣和甲骨文的故事

王懿荣和甲骨文的故事
《王懿荣和甲骨文的故事》
嘿,你们知道吗?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王懿荣和甲骨文那超级有趣的故事呀。

话说那时候啊,王懿荣可是个大学问家呢。

有一天,他就像平常一样去逛那个中药铺子。

他呀,身体有点小毛病,得买点中药调理调理。

就在他在那药柜子前挑挑拣拣的时候,嘿,他的眼睛一下子就盯上了一味叫“龙骨”的药材。

他拿起一块龙骨,左看看右看看,咦,这上面怎么好像有一些奇怪的符号呀。

他心里就嘀咕开了,这是啥玩意儿啊。

他赶紧把掌柜的叫过来,问这龙骨是从哪儿来的。

掌柜的就告诉他,这都是从一些药贩子手里收来的。

王懿荣越看越觉得有意思,就把这些龙骨都买回家去了。

回到家后,他就开始仔细研究起来。

他叫来他的那些朋友们,一起围着这些龙骨叽叽喳喳讨论个不停。

“哎呀,老王啊,你说这上面的符号是不是有啥特别的意思啊?”一个朋友说。

“嗯,肯定有,咱得好好琢磨琢磨。

”王懿荣皱着眉头说。

他们就这么一块一块地研究,有时候为了一个符号能争论老半天呢。

慢慢地,王懿荣发现这些符号好像是一种古老的文字。

哎呀呀,这可不得了啊!他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

后来啊,他就到处收集这些带有符号的龙骨,越来越痴迷。

他的这个发现,那可真是开启了一扇通往古老文明的大门呀。

你看,就这么个小小的龙骨,让王懿荣和甲骨文有了这么奇妙的缘分。

直到现在,我们说起甲骨文,都还得提起王懿荣这个大功臣呢!这就是王懿荣和甲骨文的故事啦,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哈哈!。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Wang Yirong, the Father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宋志刚文/王懿荣(1845年—1900年),字正儒、廉生,号养潜居士、直庐花衣,山东福山县(今福山区)古现人,清末著名金石学家、爱国志士。

王懿荣幼承家学,1880年进士,授翰林编修,曾三任国子监祭酒;潜心金石之学,著有《汉石存目》《六朝存石目》《天壤阁杂记》等三十余种金石学研究著作,1899年,首先发现甲骨文,将汉字历史上溯至殷商时代,系甲骨文研究奠基人;1900年,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负责保卫京城,偕夫人、长儿媳投井殉国,谥号“文敏”。

名门望族——仕宦世家 著述绵绵明清时期,福山产生了一大批通过科举入仕的地方文化精英,其中,进士75人、举人273人,形成了一些仕宦世家、文化世家,家族声誉延续几百年。

福山名门望族文化及其代表人物的出现,得益于明清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当地深厚的文化教育底蕴,同样,这些家族文化及其代表人物又对福山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也使福山优秀的地域文化得到丰富、传承和发展,使之走出胶东,扩大了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

王懿荣家族及其代表人物,是这些家族及其代表人物的典型代表。

扎根福山,枝繁叶茂。

王懿荣,福山一世先祖王忠,原籍云南,明朝洪武初年任山东登宁盐场大使,卜居古现河北村。

河北村北临黄海,西依磁山,南拥黄金河,东连牟子国故城。

这里山麓林木葱笼,遍山果树累累,广阔平原为米粮之仓,沿海水产丰富。

王忠管理沿海10州县盐务,对此地十分熟悉,致仕后定居于此。

王忠百年后,明廷敇授其为七品承事郎。

古现王懿荣家族为明清时期世代官宦的书香之家,“列翰林者先后五代(6人)”。

可谓科第绵长,在福山乃至胶东的历史上,史无前例。

王懿荣一族出任尚书、侍郎、总督、巡抚、布政使、祭酒、按察使、知府、知州、知县等多达140余人,他们大多为官清廉,遵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勤政为民思想。

甲骨文的发现者是谁

甲骨文的发现者是谁

甲骨文的发现者是谁
我国最发现甲骨文的人是清朝末期的王懿荣。

甲骨文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现代汉字的鼻祖是当之无愧的。

我国汉字的萌芽,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片上的刻划符号。

但这些刻划文字虽已具备了文字的雏形,但都是一些简单的符号和单字,无完整的体系和规律。

真正具有一定的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的文字,最早的要算是甲骨文了。

甲骨文是研究古文字的宝贵资料。

甲骨文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内容丰富,对中国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

甲骨文小故事

甲骨文小故事

甲骨文小故事篇1有一位与甲骨文的发现有着不解之缘的著名古董商,他叫范维清,是山东潍县人。

光绪二十五年夏天,居住在北京东安锡拉胡同11号的王懿荣身染疟疾,久治不愈。

一位医术高深的老中医为王懿荣开出一剂药方。

药方上有一味名曰“龙骨”的药,立刻引起了王懿荣的注意。

其家人从药房抓药回来后,王懿荣亲自查看,发现了中药里的“龙骨”碎片,有的碎片上镌有奇异的纹络。

他便抱病亲临药房叮嘱药房老板,如果再有商贩送“龙骨”来,请代为引见。

不多时日,名扬京华的古董商范维清被引见到王府,这次他带来了十二片“龙骨”。

这是他到河南安阳、汤阴一带去收购青铜器,没有如愿。

听当地人说“龙骨”是药材,就顺手牵羊地收集了十二片,心里想:“这样也不枉跑一趟。

”王懿荣见到刻有文字的甲骨片,分外高兴。

他仔细端详着每一片甲骨上一个个单一成形的“符号”,紧缩的眉头舒展了。

他兴奋地告诉在场的人:这是比钟鼎文更古老的中国文字!范维清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药材是真正的古董。

于是,王懿荣以每字一两银子的高价买下了这十二片甲骨。

并当场给范维清六百两银子,指使他为自己继续大量收购。

随即,派家人到京城各大药店以重金把刻字的甲骨全部买下,以至于典当细软,倾其家财也在所不惜,在他壮烈殉国前竟收集了一千五百片!。

篇2这个星期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解汉字的演变与种类。

“最早成熟和统一的汉字是甲骨文,是我们汉字的始祖”我看着书上的图画,那歪歪扭扭,形似画符一样的甲骨文在跟人们讲述着汉字的历史,陆老师好像也注意到了甲骨文那歪歪扭扭的`造型,推了推眼睛若有所思,脸上突然出现了莫测的笑容。

说:“有些同学的笔迹可很像甲骨文呢,歪歪扭扭像鬼画符似的,要不要尝试着研究下甲骨文呢?每天写作业就刻在甲鱼壳上,我来帮你吃甲鱼,剩下的甲鱼壳就归你了!”老师歪着头想了一会儿:“你们知道甲骨文的那个朝代吃的是什么?穿的是什么吗?”有不少同学理解了老师的话中之话的含义,又捂着嘴偷偷笑了起来。

我的脑中也浮现出来那一副穿着树叶衣服的囧样,心想陆老师可真会玩啊!老师介绍完了甲骨文,开始与我们讲起另一种古文字“金文”,陆老师的脸上又浮现出那种笑容,与我们开玩笑道:“如果有些人觉得写甲骨文还要甲鱼,太麻烦呐,何不来尝试尝试金文呢?”她读着语文书上的介绍:金文是刻在铜器上的文字说:“大家如果把字刻在铜器上,我把上交的铜器融了,可以赚一笔不少的外快呢,真是一举两得!”课堂继续进行着,教室中传来了一阵阵欢乐的笑声,有不少字迹潦草的同学被老师配对到了各个“古文字研究小组”中,时间一点点流逝这堂有趣的语文渐渐接近尾声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的。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伟大的发现,就好像是宝石,成千上万的人在上面走过,直到一位行家把它拾起,王懿荣就是位行家。

他把甲骨文这块珍贵的文化瑰宝拾了起来,并把它献給了中华民族,献給了人类,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光照环宇的伟大的物质基础。

王懿荣,字正孺,祖籍烟台市福山区古现在镇东村,生于1845年。

王懿荣出身在书香官宦世家。

六岁入王氏书塾,从小就接受了诸多名师正统、规范、严谨的文化教育。

名师严教,加上他聪颖好学,博采众长,很快就积累了很厚的文化底蕴。

王懿荣父子三翰林,兄弟多举人,被朝野誉为天春其后,世泽蝉联,如此文人辈出鸿儒群集的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这样的家族对文化的景仰,具有宗教般的虔诚。

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传承为定势,每个家族成员一出生,便在灿烂的文化阳光中茁壮成长。

或许是家庭的熏陶,青年时代,王懿荣便潜心于考古学,酷爱金石文字学。

为搜寻古物,研究文字,他八千里路云和月,足迹遍布山东、河北、陕西、河南、四川等大半个中国。

他对收集来的大量汉印、石刻、碑刻等文物,潜心考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王懿荣对历史文化,金石文字的研究,造诣深厚,著述颇丰。

他有《汉史存目》、《南北朝存目》、《墨园语》等三十多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这些都为日后发现甲骨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光绪六年王懿荣考中进士,参任翰林院修编。

以后,他三任国子监祭酒,掌管全国教育。

国子监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而祭酒则相当于校长的官衔,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与当时的文化名人和考古学家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

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王懿荣终于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巨掌,金石学校家、考古学家、文字学家,因而王懿荣作为甲骨文的伟大发现者,也就注定是历史的必然。

甲骨文的发现经历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开始是安阳小屯村的农民耕作时,把发现的所有龟甲兽骨当作了毫无价值的废弃物。

传说中,李成的偶然发现,只是把它当作了赚钱的药材。

药店老板的发现却是认定它为龙骨,其功用仅限于药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雏形
1甲骨文[商]

文字 成熟
2金文、铭文[商周] 3大篆[西周]

演变
最早记录日食、月食[商] 最早记录哈雷彗星[春秋]

天文 夏历[夏]

科技 历法 大月、小月、闰月[商]

医学
24节气[战国] 名医扁鹊[春秋战国之际]

四诊法:望闻问切

文学
文艺
治疗法:针刺、按摩、汤药 屈原《离骚》[战国]
半坡彩陶上的符号 二里头陶器上的符号
甲骨文 的发现 者王懿 荣[清]
甲骨文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商]
象形

会意

会意字, “伐”就是用“ 戈” 来砍“人”的头。
猜一猜




齿

探究活动:
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材料: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篇《殷本纪》, 详细记载了商王朝的世系和历史。过去史学界许多人 对这些记载将信将疑,因为没有当时的文字记载和留 存的实物资料可作印证。
民间谚语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指导农民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活动,有利于 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有一次,虢国太子死了已有半日,百姓都在进行 祈福消灾的仪式。可是太子后来又活了过来,两日 后与常人无异。
活动与探究: 讲扁鹊的故事 认知中医奇效
春秋战国之际的 医学家秦越人, 人称“扁鹊”。
诊断病情
望:看气色 闻:听声音 问:问病情 切:按脉搏
针刺 按摩
治疗疾病
汤药
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与“瑰宝”。据世界卫生组织 统计,目前在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 总人口的80%。阿拉伯地区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中 国援外医疗队就把中医药带到了中东地区,在中东地区, 保健、强壮、减肥、美容的中成药很受欢迎。治疗中东 地区的高发病、传染性肝炎、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症的 中成药也很畅销。中东地区大小药店咳嗽糖浆、正红花 油、清凉油、风油精等中成药到处有售,售价高出国内 许多倍。
音乐
钟鼓之乐[战国]
张森校长跪下给各班级的学生代表发放 《弟子规》
课后探究
看一看:课后阅读《扁鹊见蔡桓公》、《离骚》。 想一想: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你打算做些什么?
从一片殷商甲骨上文字的发现和认定,由此发展到 肯定了一个距今3000多年、长达600多年的朝代,这 是多么了不起的发现!这样就把本世纪20年代一些学者 认为中国的可信历史始于西周的“疑古”思潮,予以 彻底的否定。
——发现甲骨文的重大意义 cctv历史频道
1、甲骨文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商朝 历史的重要材料。
月食
பைடு நூலகம்
月全食
日 夕 有 食
目前最早的关于日食的文字记录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诗经》中更是详细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日食
世界天文学家普遍承认中国古代日食记录的可信程度 最高,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夏、 商、周时期因历史久远,缺乏精确的文字记录,因此难以 精确地断代,而日食天象就像是一座相当精确的历史时钟, 可以帮助确定一些历史事件的时间。
韩国小学生在练习汉字书法
韩国街头一瞥
夏 商 西 春秋 战 秦


先秦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先秦文化
王懿荣:一片甲骨惊天下!
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 荣 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 管官员。有一次得了病,派人去买 药,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 的中药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这不 禁引起他的好奇。于是他以每片二 两银子的高价,把药铺所有的龙骨 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 相似的图案。
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研究自己遇见的事物,是科学研究的开始。
材料:“古者无文字,其有誓之事,事大, 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结绳记事
神话中发明 汉字的仓颉
大汶口灰陶
尊上的符号
“......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 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 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 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 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 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 恐怕逃不出这例子。” ——《鲁迅.门外文谈》
历法的出现和完备
夏朝:出现历法,即夏历,也叫农历。
商朝:逐渐完备,一年分12个月,大 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战国:测定出24节气。
历法
战国时期测定24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商朝开始的。
3、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 关系,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 文演变而来的
金文、铭文
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西周晚期,人们对各 地的铭文进行了初步 的统一,形成了大篆
毛公鼎上的铭文[西周]
战国时期,人们发明了便于书写的毛笔
红铜错银鎏金毛笔 楚竹书
[战国]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是战国时 期伟大的爱国 诗人,他博采 众家之长,汲 取民歌精华, 创造了新的文 体——楚辞。
屈原
礼乐颂歌
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共有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 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铸造于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宏,总重量达到两千 五百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 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更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曾侯乙 墓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而且十二个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的最 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
[战国]
楚帛书 [战国]
用毛笔书写在竹简或丝帛上的文字
甲骨文 –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返回
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 金文 大 小 隶 楷 (铭文 篆 篆 书 书
[商] [商周][西周][秦][秦汉][魏晋]
古书记载,夏朝的某一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突然之间天昏地暗,音乐师拼命擂鼓,百姓吓得 四处躲藏,官吏乘坐马车没命地狂奔,人们非常 恐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