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中受众网民研究
《网络新闻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新闻传播》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4ffe92f453610661ed9f4da.png)
课程编号:01118课程名称:网络新闻传播(Network news media)新闻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网络新闻传播》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本课程是一门和时代发展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在《新闻学理论》、《传播学导论》、《计算机基础》、《广告学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网络传播的特点、技术及应用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能和网络传播活动,为后续课程课程奠定学习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是:每周2学时,计划教学周数18周,总课时数36学时。
本课程总学分数:2学分。
二、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授课学时实验学时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网络应用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新闻传播网站建设与经营网络营销网络中的传播网络传播中的受众网络传播的宏观影响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网络传播中的若干法律问题机动42622644422 合计36三、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网络传播的特点、技术及应用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能和网络传播活动地特点,特别是作为新兴媒体地网络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如何发挥自己地优势,在网络新闻的采写和发布中博采众长,整合其他媒体的优点,在新闻传播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为后续课程课程奠定学习基础。
本课程各章的教学要求和知识考核点如下:第一章网络应用基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与信息传播的关系,网络传播概念、研究内容、传播模式、议程设置以及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信息传播、网络传播、网络媒体“把关”、互联网教学方法与手段: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网页设计逻辑思维能力和设计方法,主要熟练掌握制作网页的有效工具Dreamweave和Flash。
教学重点和难点:网页设计原则、网页设计过程、网页设计技巧和网页设计软件Dreamweaver和Flash。
浅谈网络舆论中的群体动力与规避措施——以“小学老师被举报体罚学生”事件为例
![浅谈网络舆论中的群体动力与规避措施——以“小学老师被举报体罚学生”事件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6c998e8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9f.png)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130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9期一、事件发展中受众的多元心理立场(一)信息感知固有的社会图式造成受众的倾向性解读:在社会认知中,人们的头脑里存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图式。
这些社会图式可能是从长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的,也可能由拟态环境所致。
[1]当人们接触到新的信息,固有的社会图式就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感知、记忆和推理。
近年来,由于校园安全事件频发,很多人都会抵触老师体罚学生的事情发生。
这种话题只要出现在网络上就被很多网民讨论,引起网友之间极端的交流。
甚至很多自媒体如营销号都会利用这些话题来骗取流量,该事件中,家长刘某在微博发布一则消息:广州市方圆实验小学一名教师涉嫌体罚学生,称其孩子从小患有哮喘,今年6岁,孩子病情事先已告知班主任,但当日班主任不顾孩子身体疾病,罚孩子在操场跑了10圈,致使孩子吐血住院,生命都受到威胁。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矛头纷纷指向该名班主任。
此事件一经微博爆出,人们鲜少用理性的思维框架来解读,而是倾向于以“体罚”“学生”“没有师德”的标签来接收与传播。
(二)观点传播:网络匿名化带来人性的放纵匿名化是在网民看来可以随意发表言论的一个极大优点,人们在使用手机上各个软件,进行信息交流与传播互动时,处于一种不被他人知道身份与地位,年龄与姓名的状态,这就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的血缘、地缘和业缘限制。
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宣泄的情绪,或是由于真相不明说出来会降低自身道德水准的言论,在网络匿名的掩护下都可以得到宣泄与满足。
整体来说,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行为呈现出“去抑制性”的特点,自我约束水平降低,自我揭露水平升高,更容易表露出自己的人格特征和相应的弱点。
除了匿名性以外,法不责众的心态也是导致网络暴力的重要原因。
在网络暴力事件中,“人肉搜索”等行为都需要众多的人一同完成,这会给参与者造成一种感觉,即使出现问题,也会是众多的人一同承担,那么每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则会大为减少。
网络传播与公众表达网上公众表达的现状与影响研究
![网络传播与公众表达网上公众表达的现状与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84ff227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2.png)
网络传播与公众表达网上公众表达的现状与影响研究一、本文概述二、网络传播的特点及其对公众表达的影响即时性与互动性:网络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得信息能够实时传递,公众不仅可以迅速获取各类资讯,而且能立即反馈意见,形成双向甚至多向交流。
这种即时互动大大增强了公众表达的积极性与参与感,促成了众多网络社区、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公共讨论热潮。
开放性与匿名性:互联网环境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任何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极大地降低了公众表达的门槛。
同时,网络空间还赋予了公众一定的匿名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更多人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也可能导致言论责任意识的削弱及不良信息的滋生。
海量信息与个性化选择:网络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量,公众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筛选并关注相关信息,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公众表达之中。
信息过载也可能导致公众注意力分散,以及“信息茧房”效应的产生,即个体只接触与其原有观念相符的信息,进而加剧社会分化与舆论极化现象。
扩散速度快且影响力广:网络传播具有强大的病毒式扩散能力,一条消息能在短时间内触及数百万乃至数亿网民,对公众舆论形成强大冲击力。
这对公众表达的影响力提升至新的层次,但同时也对舆论引导和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网络传播的特点不仅极大地拓宽了公众表达的空间,也对其内容、形式和效果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既推动了公众表达自由度和多样性的增长,也引发了诸多新问题,如虚假信息传播、网络暴力等,需要我们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构建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三、当前我国网上公众表达的现状分析在当前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我国网上公众表达呈现出多元化、即时化和普遍化的鲜明特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新闻评论区、博客、论坛、短视频等多种网络渠道发表观点、分享见解和参与公共讨论。
从规模上看,我国网民数量已突破十亿大关,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之一,这使得网络公众表达的基础极为庞大且活跃。
网络新闻传播的受众角色
![网络新闻传播的受众角色](https://img.taocdn.com/s3/m/2d6f657231b765ce0508148c.png)
括 传播 者 和受 众 两个 群体 ,但在 传 统的新 闻传 播研
究 中 , 由 于 受 众 的 “ 关 ” 信 息 不 易 获 得 ,其 “ 把 把 关 人 ” 的 角 色也 未受 到足 够 的重 视 。对 产 生 “ 把 关 ” 现 象 原 因 的 分 析 主 要 集 中 在 传 播 者 身 上 ,认 为
维普资讯
。 l
。
|
。
|。
|
l
。 |
口 童 菲
亚
人
众 ,指 的是 一对 多 的传 播 活 动 的对 象或 者受
传 者 。在 大 众 传 播 中 ,受 众 与 传 媒 构 成 了 社
关 系 的 意 义 上 说 ,还 包 括 家庭 , 团 体 ,政 治 , 文 化
“ 关 人 ” 负 责 过 滤 信 息 的 进 出 流 通 。 一 个 关 于 把 “ 关 人 ” 的 典 型 例 子 就 是 从 一 家 通 讯 社 的 国 内部 把 发 出 的 新 闻 稿 , 在 通 过 主 管 全 国 广 播 的 部 主 任 ,编 制 州 专 线 新 闻 的 专 线 主 任 ,设 计 版 样 的 新 闻 编 辑 和
的 归属 阶层 等参数 ,这 些都会 影 响到 其对 网络所 提
供 的 新 闻 信 息 的 需 求 , 接 触 和 反 应 方 式 ; 更 重 要 的
会 传播过 程 的两极 。根据 传播学 家 克劳斯 的观点 , 受 众 按 其 规 模 可 以 分 为 三 个 不 同 的层 次 :第 一 个 层 次 是 特 定 国 家 和地 区 内 能接 触 到 传媒 信 息 的 总人 口 ,这 是 最 大 规 模 的 受 众 ,如 在 我 国 的 电 视 覆 盖 区 域 内 ,凡 拥 有 电 视 机 或 者 能 观 看 电视 节 目的 人 都 是 电 视 传 媒 的 受 众 ;第 二 个 层 次 是 对 特 定 传 媒 或 特 定 信 息 内容保 持定期 接 触 的人 ,如报 纸的定 期读 者或 电 视 节 目 的 稳 定 观 众 ;第 三 个 层 次 是 不 但 接 触 了 媒 介 内 容 而 且 在 态 度 和 行 动 上 实 际 接 受 了传 媒 影 响 的 人 。这 里我们 主要 分 析的是 第二 个层 次 ,对特 定传
传播学视野中的网络群体事件研究
![传播学视野中的网络群体事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a9f394f69eae009581bec99.png)
社会处于竞争 白热化状态 ,为了国
家利益 ,其他国家总是想尽一切办
法遏制其他国家发展。中国的网络 群体事件一发生 。刚好给其他 国提 供了丑化 中国的机会 ,外媒可能进 行虚假报道或夸张报道 ,并 以最快 的速度在世界各地传播 ,导致我国 的政治权利恶化 ,在一定程度上造 成我国国内政治气氛紧张 ,影响我
正义 。 一 方面 , 络 成 为 了 民众 反 另 网
应 问题的重要途径 ,虽然 网络并不 能从根本上帮他们解决问题 ,却能 引起舆论关注 ,甚至可以避开正规 渠道的层层阻碍 , 直接为高层所知。 由此 网络 成为参 与者 的主要场所 , 这是 网络有着更大的 自由空间所决
定 的。
我 国 网 络 群 体 事 件 发 生 的 主 要 原
因 为此 . 规 范 网民的 表 达 行 为 、 应
重塑 媒 体 的 自主 报道 权 以及 化 解舆
地发布和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制 造舆论 、 发泄不满 , 具有群体性事件
的主 要特 征 , 在相对 自发 的、 即“ 无
பைடு நூலகம்
论 失衡 以防 范和 消 解 网络 群 体 事 件
随着 改革开放的不 断深 入 , 市 场经济的转型和社会利益格局 的调 整 。人们种种利益关系都发生了深 刻 的变化。作为社会矛盾和冲 突的 各种群体事件 , 数量正不断上升。 这 对人 民安全 、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 已经造成了很大威胁 ,直接考验着 政府 的执政能力和公信 力。 基于此 , 运用传播学理论探索网络群体 性事 件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科学发展
稳定 。
月2 9日, 国新办首次透露 , 已在重 点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 网站取消 了 新闻跟帖“ 匿名发言” 功能。[] 5接下 来还需在各个 网络论坛和个人博客 推行实行实名发言制 ,完善道德规 范能有效地减少网络群体中的垃圾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c3ee80f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b.png)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着虚假信息泛滥、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监管不到位以及传播渠道不畅通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如建立更严格的信息审核机制、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加强网络新闻监管力度、优化传播平台等。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关键词】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虚假信息、独立性、客观性、监管不到位、传播渠道、对策研究、问题解决。
1. 引言1.1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在当今数字时代,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公众对信息的获取和理解,也挑战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针对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就网络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研究。
网络新闻传播中广泛存在着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
在互联网上,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和范围之广,使得虚假信息往往可以迅速传播并影响大众。
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也是我国网络新闻传播面临的严重问题。
一些网络媒体受到特定利益集团的控制,报道内容往往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缺乏客观中立性,严重影响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监管不到位也是我国网络新闻传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自由度使得监管困难重重,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散播谣言和不良信息,影响社会稳定。
传播渠道不畅通也使得一些重要信息难以传达给公众,阻碍了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只有通过加强信息真实性和客观性,完善监管机制,优化传播渠道,才能够提升网络新闻传播的质量,为公众提供更加可靠、客观的信息。
2. 正文2.1 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网络新闻传播在我国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影响着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网络传播受众心理分析
![网络传播受众心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0e2303f998fcc22bdd10d90.png)
网络传播受众心理分析大数据时代,地球成为“地球村”,在现实生活中,网络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它的存在让我们如今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分析网络传播成为热门话题。
为此主要阐述了什么是网络传播,进而分析它传播的特点以及传播途径,然后可以看出我国网络传播存在的客观问题及真实情况,通过分析受众心理对网络传播产生的问题可能会有的反应,来得出一定的结论。
标签:网络传播;特点;受众心理分析通常所说的网络传播,它是把计算机通信网络作为基础,把互联网当作一种传播平台,进行相关信息的传递、交流跟利用,然后就可以达到传播社会文化目的的一种形式。
1网络传播的界定网络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单纯的国际计算机系统和广域网、局域网跟单机的简单结构,现在的网络包括计算机、电视机、手机。
传播目前被众人接受的形态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说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而信息在受众中的传播、必要的互动和及时的反馈,可能就是传播存在的意义。
而网络传播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电脑、电视、手机为终端,以对媒体形式传播信息,基于网络的信息双向流动。
2网络传播的特点新媒体和移动信息设备智能化使网络传播更加快捷方便,传统媒体因设备落后和滞后性的对受众影响逐渐下降,网络信息传播在新媒体受众群体影响力与日俱增。
网络传播具有一些优势例如传授一体、点面结合、推拉同步、可同步可异步、去中心化,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因素,我们可以从网络传播的一些特点进行着手:2.1信息资源的丰富性网络传播具有信息实时共享和互动储存的优点。
说到信息容量问题,没有比网络还要大的容器了,网络通过大量的信息资源吸引着受众,在大量的信息中,受众可以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2.2网络传播的平等互动性一直以来传播者和受传者都是在不对等的地位上,而网络传播则不存在这样的情况。
在网络的世界中,受众可以对一些观点、现象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通信工具和网友交流。
通过一些技术上的操作,各种类型的传播者都可以第一時间发布最新信息,并且跟信息接收者形成互动。
受众研究_论文-社科论文
![受众研究_论文-社科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82f84fa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60.png)
受众研究受众的传播行为性因素。
受众对媒介最经常、最权威的评价就是对各种各样媒介的接触程度,即报纸发行量、电台节目收听率、电视节目收视率。
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是新闻媒介的生命,而这条生命线就掌握在受众手中。
一、受众的定义: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
(网民)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有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
在现代社会,接触大众媒介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那么,受众个人为什么要接触大众传媒?这种接触对他们来说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效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是对受众心理和受众行为进行研究的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传者需了解受者的需求;议题设置)二、使用与满足理论要点: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简言之,受者通过媒介得到什么满足?[个案研究]1949年,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发表了《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的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以1945年6月30日纽约八大报纸的发送员工罢工为背景,通过调查没有报纸带来的不便来揭示报纸在日常生活中的效用。
根据调查结果,贝雷尔森总结了人们对报纸的六种利用形态:1、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没有报纸就失去了了解外部变化的耳目2、日常生活的工具——例如看不到广播节目表,得不到天气、交通、购物等信息,会给生活和行动增添了许多不便3、休息的手段——读报中获得安静和休息4、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经常披露从报纸上读来的新闻或新知识,可以获得周围人的尊敬5、社交的手段——读报可以丰富话题,活跃社交生活6、读报本身的目的化——每天读报已成为习惯性行为,读不到报纸便缺乏生活的充实感。
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一些有“读报瘾”的人甚至会翻出旧报纸来阅读,以弥补无报的遗憾。
美国传播学者麦奎尔总结了使用与满足的类型(受众的目的):1、解闷消愁:如逃避日常生活的种种制约,摆脱烦恼、消除疲劳、释放情绪、松弛神经等如:娱乐性新闻,消遣性文章2、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包括两种——一种是“拟态”人际关系,即受众对节目出场人物、主持人等所产生的一种熟人或朋友的感觉;另一种是现实人际关系,即通过谈论节目内容,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建立社交圈子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拟态人际关系,同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对社会互动的心理需求。
结合具体的网络事件分析网络受众心理
![结合具体的网络事件分析网络受众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970632846529647d27285219.png)
结合具体的网络事件分析网络受众心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我国的上网用户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在现如今网络传播环境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网络事件充斥着现实生活。
受众心理研究是传播学界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顺应受众心理,积极引导受众心理等能加强传媒传播效果。
面对频发的网络事件,由于受众心理的不同,网络受众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网络事件来分析网络受众心理。
一、主体意识在现代化的网络传播时代,受众既可以是受者也可以是传者。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受众逐渐由被动接受信息者转化为具有主体意识的受众以及媒介信息消费权利人。
网络时代使受众主体意识不断加强,网络受众成长为独立的具有自主思考意识的理性个体。
传统媒体以组织的形式出现在受众面前, 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权威感, 受众在接受他们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也被信息背后的观点所影响,从而使媒体完成引导舆论的职责。
然而,网络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新闻传播权的现状,使人们更加敢于大胆地表露自己的想法。
因此, 在充斥着不同声音和观点的网络中,受众在接受海量信息的同时, 逐渐学会了思考, 作为一个理性个体来判断每条信息的真伪和价值的大小, 从而确定自己的意见并发布, 而不再被动地接受媒体安排好的“议程设置”。
例如:2007 年10 月12 日, 陕西省林业厅在西安召开新闻发布会, 对外宣布陕西安康镇坪发现野生华南虎的消息,从而宣告失踪20 多年的野生华南虎重现“庐山真面目”,有关专家称这一发现足以令国人振奋、世界震惊。
当多家比较有权威性的媒体发布这则消息时,然而网络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不断对照片进行质疑,一则质疑虎照真伪的帖子便首先出现在色影无忌论坛, 网友们从专业角度对虎照提出一系列疑问: 为什么不同时间、不同机位拍摄的老虎, 斑纹却几乎完全重合? 老虎身上的色调为什么与四周的环境不协调?“照片明显是计算机合成的”、“拍的恐怕是‘纸’老虎吧? ”一时间, 质疑之声迅速升级。
网络传播中的视觉形象与网民接受心理——以“微笑局长”事件为例
![网络传播中的视觉形象与网民接受心理——以“微笑局长”事件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e332b7ef242336c1eb95e2d.png)
k黑等等⑨网络传播中的视觉形象与网民接受心理——以“微笑局长”事件为例阎萌洁(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本文从视觉形象传播的角度出发。
以2012年陕西“微笑局长”事件为例分析视觉形象的建构、视觉形象对网民情绪的诱发和传播说服,以及网民对此类网络事件的接受心理,反映在当今图像传播的时代背景下,视觉形象对网络事件的传播和网民心理有着巨大作用力。
因此,对于此类现象不论是网民、媒体还是政府都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视觉形象网民心理受众说服英国艺术史学家约翰伯格(John B e r ge r)在<观看之道)一书中写到:“观看先于语言”。
“看”可以说是我们感知世界的第一手段…。
信息传播日益便捷的时代背景和网络传播的信息海量化,使以图像传播为中心的传播手段更加受到推崇。
一图胜干言,这种跨越国界,排除语言障碍的传播方式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沟通和交流。
视觉符号作为图像传播的主要方式,其所构建的视觉形象与网民心理会产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对了解事实,推进事件发展和形成舆论起着重要作用。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媒体以其速度快、交互性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使大众传播迎来新的时代变革。
网络媒体下,受众即网民,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本文以2012年在网络上引起轰动和网民热议的“微笑局长”事件为例,试分析网络传播中图像传播的视觉形象与网民接受心理的作用关系及其传播说服。
一、“微笑局长”的视觉形象建构人的视觉系统并不是早期认为的如同照相机一样,是一种机械的如实记录的机器,而是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
理解视觉信息的是大脑,而不是眼睛。
正如美国传播学者保罗M莱斯特所说“根据认知理论,视觉过程并不像生态学研究方法所认为的,只是观者简单地目睹有光线结构的物体,而是他们积极地通过大脑活动达成一种知觉理论”(2I。
视觉图片带来的是直观的视觉刺激,对视觉形象的解读则是受众通过大脑进行图像分析和理解,从而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网络低俗文化传播中的受众心理探析_以_小月月事件_为例
![网络低俗文化传播中的受众心理探析_以_小月月事件_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f9e8168af1ffc4ffe47acaf.png)
2011年第2期(总第78期)2011年第二期著名的CBS 评论员埃里克·塞瓦赖德曾说过,任何一个低级趣味的人都不会有高级趣味,但是每一个自称趣味高级的人都有相当份量的低级趣味。
意思就是说,低俗文化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一种真实存在的反映。
“文化有雅俗之分,但雅与俗既是相对的,并有各自的受众群体。
种种迹象表明,低俗文化呈现出低级趣味的功用和影响,它会使人萎靡和颓废,不利于社会健康运行;是与超凡脱俗、高尚情趣、积极奋进等具有社会进步价值的内容背道而驰的。
低俗文化之所以备受指责,根本不在其‘俗’,而在于‘低俗’,即‘跌破’了‘通俗’的界限,它迎合了人性中丑恶的东西,违背了道德的基本底线。
”[1]鉴于对网络低俗文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在此尝试着把网络低俗文化定义为出现在网络上的低级趣味、背离社会传统文化、道德的非常态现象。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兴盛,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市场选择。
网络低俗文化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壮大起来的,是互联网的发展为网络低俗文化的生存提供了沃土。
近些年来,综观普通大众媒体、网络,与低俗文化有关的事情接二连三:电视相亲节目以其低俗内容被叫停,“伪娘”和“凤姐”以其反传统审美形象相继走红……在人们目不暇接这些低俗文化现象之时,国庆长假期间的又一网络红人———“小月月”走红。
此类被公认为低俗的文化现象在网络上大行其道,得到网络受众的热捧。
那么网络受众在传播此类低俗文化事件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什么样的心理特征?如何能更有效地对网络受众予以正确引导,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以“小月月事件”为例,试图对此类问题予以探讨。
一、“小月月事件”2010年10月5日,天涯社区网友“蓉荣”的帖子———《感谢小月月这样一个极品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这样一个悲情的国庆,深度八做留恋》得到众网民的热捧,其中的新人物———“小月月”更是以其让人近乎抓狂的举止行为得到了众网民的传诵与膜拜,大有抢占“雷人女”第一称号的气势。
网络传播中的“乌合之众”——浅析网络传播中的群体特征
![网络传播中的“乌合之众”——浅析网络传播中的群体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683b808cc1755270722088c.png)
一
户名 。 在 虚 拟 的 网 络 空 间 抛 开 了 现 实 社 会 的 真 实 身
突破 5亿【 I 1 。作 为 网络媒 介 中最 大 的意 见表 达群体 ,
网 民 的意见 和 力量 受到 了前 所未 有 的重视 。在互联 网 刚 刚起 步 的年代 , 网 民 的意见 和 网络 调查 很 少被
膜 拜 的 重 要 体 现 从 怀 疑 网络 舆 论 的 真 实 性 剑 充 分 重 视 网络 舆
管 他 的智 商 是 高 是 低 , 只要 他 们 是 一 个 群 体 。 就 拥
有 一 个 共 的 心 理 — — 集 体 心 理 。这是 普 通 社 会 群 体 的心理 特 征 , 但 同 时也 是 网络 群 体 的心 理 特 征, 网 络 群 体 绝 大 部 分 为 异 质 群 体 。 他 们 出 于 个 人 兴 趣组 成 群体 , 相 较 普通 社 会群 体 来说 , 更 为松 散 。 当造成 群 体 出现 的事 件 热点 消退 的时 候 , 也 容 易 解
道德 观 、 行 为模 式 等各 方 面特 点 , 分 析 网络 传 播 中群 体 的 特 殊 性 , 以提 升 社 会 对 网 络 传 播 中群 体 心 理特 殊性 的认 识 . 更 加 理 智 和 客 观 地 对 待 网络 传 播 的 发 展 。 关键 词 : 网络 传 播 ; 群体 心理 ; 特 殊 性
、
扩大 的 群体 心理
谴 责 该邻 居 。之 后事 态 升 级 , 网友 们 “ 人 肉” 搜 索 该 邻居 , 公 开此 人及 其 家人 身 份证 号 、 车牌 号 。 i 7 l 『 后。
又 有 网友 自发组 织去 这 位邻 居 家抗 议 , 并 在 此 人 门
首先 , 网 民是 只存 在 于 网络 中 的群 体 。 其 群 体
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可信度分析以中国网民为对象的实证研究
![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可信度分析以中国网民为对象的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757e360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92.png)
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可信度分析以中国网民为对象的实证研究1. 本文概述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导力量。
在这个背景下,媒体的可信度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时代下媒体的可信度,特别是针对中国网民的实证研究。
本文将回顾新媒体发展的背景和媒体可信度的重要性,明确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接着,我们将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影响媒体可信度的各种因素,包括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以及受众的媒介素养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研究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过程。
我们将基于实证研究结果,讨论新媒体时代下提高媒体可信度的策略,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可信度的现状和挑战,也为媒体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和公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 文献综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媒体的可信度成为了学界、业界乃至公众关注的焦点。
新媒体,如社交媒体、博客、新闻聚合平台等,以其快速、便捷、互动性强的特点,迅速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格局。
但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可信度问题也日益凸显,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早期的研究多关注传统媒体的可信度,如报纸、电视、广播等。
这些研究通常基于特定的理论框架,如媒介依赖理论、受众认知理论等,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探究媒体可信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受众行为的关系。
这些研究普遍认为,媒体的可信度与受众的信任度、满意度、忠诚度等密切相关。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新媒体的可信度问题。
这些研究不仅延续了传统媒体可信度的研究框架,还针对新媒体的特点,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例如,有学者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信息源的可信度问题有学者从受众认知的角度,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标准还有学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新媒体时代媒体可信度与受众行为的关系。
在中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媒体可信度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网民特征分析
![网民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7b6dbdcc22bcd126ff0cc6.png)
• 二、网民对黄色信息存在猎奇心理 • 2002年3月有37%的美国网民访问利色情网站。 •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很容易掉进网上色情的陷 阱,而且成瘾之后很难克服,网上色情成瘾就 像吸食可卡因一样。 • 2006年11月,韩国信息通信部对1085名青少年 和2415名成年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许多 孩子层迷恋上网逃过学,部分青少年建立了黄 色网站。 • 网络婴儿期的表现
• 四、网络传播对受众接近权的突破 • 接近权,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 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 • 受众接近权的意义 • 1.有利于提高传播效率。 • 2.有利于建立健康积极的媒介环境。 • 3.比较妥善地解决了信息源和传者之间的关系。
• 实现受众接近权的现实困境 • 1.传统大众传媒的时间和版面的限制性。 • 2.传统媒介的高度选择性。
•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命题: •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 的社会传播过程。 •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 约舆论。
• 在“沉默的螺旋”假设中起重要作用的“从众 心理”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带来而有所改变。 • 从心理学角度看,从众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认知失调和对孤独的惧怕。 • 从认知失调理论看,群体的压力会让人产生失 调,而从众是减少失调的一种有效方法。 • 网民的特点是: • 网民的身份是匿名的; • 多数群体不是稳定的。
第四节 网民的上网目的和动机
• • • • • • • • • • 一、网民上网目的分析 根据2002年7月CNNIC的网民调查的部分结果, 用户上网最主要目的: 获取信息 46.1% 休闲需要 31.1% 工作需要 6.2% 对外通讯、联系 4.9% 学习需要 4.3% 获得免费资源 3.3% 炒股需要 2.5%
受众研究
![受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d4811ec700abb68a982fb5f.png)
受众研究一、受众的概念、特征、类型(一)概念: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收者的总称,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等。
受众是传播活动中信息流通的目的地,是传播活动产生的动因之一和中心环节之一,同时又是大众传播媒介积极主动的参加者和反馈源。
离开了受传者,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便不能成其为传播。
(二)特征和类型:1、特征(1)由具有共同经验的个人组成,但由于社会环境、社会角色、文化背景等不同,在传播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2)受众作为群体中的个人,受人际传播与社会联系的影响,并按照现实和自身习惯有意识的选择信息;(3)受众成分复杂,且不断变化,不同的受众对传播内容有明显的选择倾向;(4)由于传受双方的时空间隔,传者对受众了解间接而笼统。
(5)受众虽然处在大众传播的终点,是信息的受体,但他们的信息接受活动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自愿、主动、积极的。
2.分类1.根据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内容的范围,分为一般性受众和专门性受众。
一般性受众对于各种媒介及其传播内容都有接触欲望,没有固定的接受方向和重点。
专门性受众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相同的接收倾向、虽然同样是分散、混杂和隐匿的,但他们的注意力相对集中,接受信息有较高的专门要求,参与活动的目的性、功利性很强。
2.依据日常接收某一媒介内容的习惯和程度,分为基本受众和潜在受众。
基本受众是事实上已经成为某一类媒介内容比较忠实和稳定的受众群。
潜在受众是对某一类的媒介内容在接受心理上具有潜在意愿的,是媒介要寻找的传播对象,也是媒介大可开发的丰富资源。
3.依据接触媒介方式的差异,分为读者,听众和网民。
读者(阅读)观众(视听结合)听众(听)网民(上网)(三)动机:(1)获取信息,认识外部世界;(2)娱乐消遣,满足精神、情感需求;(3)获取知识,拓宽视野;(4)迎合一种已经养成的接触媒介的习惯。
此外还有满足特殊心理需要,如增加共同语言,寻找认同感等。
群体传播视域下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民互动
![群体传播视域下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民互动](https://img.taocdn.com/s3/m/671dbcc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6c.png)
群体传播视域下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民互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群体性事件在当下社会中越来越常见,而在这些事件中,网民的互动更是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在群体传播视域下,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民互动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更是在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群体传播的特殊形式。
本文将从传播视角出发,探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民互动及其特点。
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互动体现了人们对事件的关注、评论、转发等多种行为。
通过网络平台,人们可以快速了解事件的相关信息,随时随地参与讨论和互动。
与传统群体传播相比,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民互动更加迅速、直接,且参与者数量庞大。
网民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新闻平台、论坛等多种网络媒介进行互动,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高度互动的传播方式。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民互动具有多样性。
互动形式丰富多样,不仅仅是评论、点赞,还包括转发、截图、创作相关作品等。
在一些热点事件中,网民们还会组织线上线下的活动,展开集体行动,使得互动形式更加多样化。
而这种多样性的互动形式也丰富了事件的表现形式,使得网络群体性事件更加生动、立体。
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互动呈现出高度的参与性。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平台的互动性,网民们可以随时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参与到相关的实际行动中去。
这种高度的参与性使得网络群体性事件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群体”行为,汇聚了广泛的社会力量,能够形成更加深远的影响。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民互动具有高度的传播性。
通过各种互动行为,网民们将事件信息迅速传播开来,形成了“病毒式”传播的效应。
而且,随着信息的不断传播和扩散,事件相关的话题、标签、图片等内容也会不断衍生和发展,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传播形式。
在这种传播过程中,网民们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更是信息的创造者和塑造者。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民互动呈现出高度的交互性。
通过网络平台,网民们可以直接与他人互动,形成实时的交流和互动。
浅谈网络传播情境中中国网民的需求
![浅谈网络传播情境中中国网民的需求](https://img.taocdn.com/s3/m/2479642be87101f69e31956c.png)
浅谈网络传播情境中中国网民的需求作者:刘梦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7期摘要: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传统意义理解中的“受众”已经受到各方面的挑战,一方面,受众不只是传播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消费者,另一方面,在现代网络传播中,受众的个性化特点日益凸显。
而网民是有着各种特定的目的与需求的网络使用者,是网络传播社会的基础,那么网民的需求可以表现为显现的功能需求和内在的心理诉求这两个层面。
关键词:网络传播;受众;中国网民;需求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246-01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信息交流传播的新时代,互联网作为新兴的媒体,在网络传播领域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网络传播是基于计算机网络这样一种基本的技术平台,每一种媒介都是一个平台,技术的不断变革是媒介发展的最大动力。
受众和网民就是在这样一个个网络传播情境与平台中接受传播的信息以及上网亲身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此,网络传播必须遵循中国特色网络信息传播的要求。
一、网民的显在需求网民的显在需求主要表现为信息需求、交流需求、娱乐需求、生活需求、工作与学习需求。
1.信息需求。
信息需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求,韦尔认为,一个人在等级中的位置决定着他的信息寻求行为,而且只有在一个层次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会致力于获取更高层次的信息,只有当低层次的需求暂时得到满足,个人才会短期内在更高层次往返。
而我们强调的是网络传播中网民的信息需求,现实生活中有好多例子都体现了网民信息需求的表现,比如想了解2015年5月31日北京禁烟日这个政策命令实施到何种程度?北京市民做有种反应?网民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上网搜索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满足自己的基本信息需求。
2.交流需求。
网络传播满足了网民交流的需求,最典型的例子,QQ、MSN、微信、人人、微博等等,网民和可以随时随地任意的与网友们进行交流互动,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与网友们分享,交流自己的心得,传播自己的想法。
网民关注度与网络热点事件解决的关系研究
![网民关注度与网络热点事件解决的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e4576e8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f.png)
网民关注度与网络热点事件解决的关系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热点事件在社会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而网民的关注度与网络热点事件解决的关系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就此话题展开研究。
一、网民关注度的现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娱乐,互联网都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大环境下,网民的关注度也愈发地集中在网络上。
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对于热点事件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无论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还是娱乐,只要是热点事件,就一定会吸引大量的网民关注。
二、网络热点事件解决的方式随着网络热点事件的不断出现,人们也开始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些事件。
传统的方式可能已经无法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人们开始探索新的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更快速地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并且发起行动。
这种方式的便利性和高效性,成为了解决网络热点事件的重要手段之一。
网民的关注度和网络热点事件的解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网民的关注度意味着这个事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如果一个事件能够引起大量的关注,那么解决这个事件就会更加迫切。
网民的关注度也意味着更多的人会参与到事件的解决过程中。
通过网络的传播,可以更快速地组织行动、发起活动,从而更快地解决事件。
网民的关注度也意味着更多的人会关注解决方案的执行情况。
一旦问题得到解决,相关的信息也会迅速传播,从而增加了社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不乏有一些网络热点事件成功地得到了解决。
一些案例成为了人们研究的典范。
1. 环境污染事件在一些地方,环境污染事件成为了热点事件。
通过网络,受到影响的人们可以更快速地组织抗议活动、寻求解决方案,从而得到了公众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
通过网络,这些事件得到了更好的处理,环境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2. 社会不公事件以上案例表明,网络热点事件的解决离不开网民的关注度。
微博受众群体行为分析
![微博受众群体行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15fa343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7.png)
3.1 微博特点分析第一,微博的实时性和同步化。
对于每篇微博140个字符的信息量特别适合手机上网用户使用,无论你是在咖啡厅还是在地铁站,都很容易通过手机完毕自己的微博。
因此,微博的即时通讯功能非常强大。
重视更新第二,交流的互动性。
微型博客上是背对脸的follow,当你选择“关注”一个人,你就选择了接受他发布出来的任何信息。
微博向我们暴露了这些信息,在微博上对话都是公开的。
有助于我们了解网络上热门话题是从何而来,从而形成互动。
关注、转发、评论三大功能是其显著特点,使得微博具有很强的互动性,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而不是单方面的表达,与人天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不谋而合,充足满足沟通交流的需求。
重视互动重视娱乐第三,书写的自由性。
140个字数的限制,使得微博的内容是微小的。
在内容形式上,传统博客强调版本布置与语言组织,因此博文的创作需要考虑完整的逻辑性,也就是说,在Blog 上写文章的门槛还是很高的;但是使用微博,只要更新一下署名,就被记录了。
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规定,想发什么就发什么,充足满足人们表达的需求和随心所欲的欲望。
在微博客上,140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这一点导致大量原创内容爆发性地被生产出来。
“沉默的大多数”在微博客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第四,介质移动化。
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结合为微博赢得了市场。
手机上网成为许多人平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媒介接触手段。
移动的介质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发布或者收看任何信息成为也许。
最后,根据以上为前提,微博在发布人群和接受人群上是广泛的并且是偏大众化、草根化的。
在微博上每个人都有发表言论的权利。
微博发明了独特的信息传播机制,涉及内容简短化、发布渠道多样化、便捷化、同步化和草根化。
微博客开辟了一个口碑传播点对点和点对面的新空间,形成了信息流动的新秩序,实现了海量信息的重新组织。
使传统的两级传播是在新媒介中得以重新发挥强大作用。
可以说,微博已经开创了网络口碑传播的新纪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网络传播中受众——网民研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网民变化的特征、上网动机、目的,依次为依据会确定新闻(广告)网页设计的原则和策略。
教学重点和难点:新闻(广告)网页设计原则、网民行为特征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与网络课堂相结合
第一节网络时代的受众理论
第二节网民基本特征分析
第三节网民心理特征分析
第四节网络的上网目的和动机
第五节网民行为特征分析
实验八个人网页设计
复习与作业要求:
考核知识点:新闻(广告)网页设计原则、网民行为特征分析。
辅助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一节网络时代的受众理论
一、受众、网络受众、网民
⏹受众:接受信息的人。
⏹网络受众:网络传播的信息接受者。
⏹网民:泛指上网者。
⏹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
二、网络传播的交互性
⏹交互性含义
⏹主要表现
⏹网络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相互沟通
⏹网络受众之间相互沟通
三、网络传播带来给受众信息获取的主动性
⏹主动的“拉取”信息
⏹所选信息的个性化
四、网络传播对受众接近权的突破
⏹接近权的含义
⏹强调受众接近权的意义
⏹网络传播对受众接近权的意义
⏹打破了传统媒介信息准入的特权
⏹使个人意见得到有力传播
⏹使传统媒介的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
⏹信息准入带了的负面效应:信度下降
五、网络传播挑战“沉默螺旋理论”
⏹“沉默螺旋假说”
⏹类似性-共鸣效果,连续性和重复性-累积效果,广泛性传递-遍在效果===〉沉默螺
旋
⏹本质是心理中的从众和趋同作用。
⏹对“从众”的突破
⏹匿名性、积极逃离被孤立的群体
⏹交往空间急剧扩大,积极寻找盟友
⏹对“趋同”的突破
⏹网络尊重个体
⏹个人意见表达
⏹个性发展
第二节:网民基本本特征分析
一、中国网民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
1、中国经济实力增长的同时,上网费用下降。
2、电脑及其他上网设备日趋便宜。
3、电信业迅速发展:
2003年4月末,全国电话达4.55亿,其中移动电话新增422.6万台。
4、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普及。
二、传播学中的“扩散S曲线理论”
与中国特有的“2000万现象”
1、扩散S曲线理论:10%-25% 扩散率
2、2000万现象:2000万用户往往会带来雪崩效应
三、网民的性别特征(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四、网民的婚姻状况
五、网民的年龄特征
六、网民的文化程度特征
七、网民的月收入特征
八、网民的职业特征
第三节网民心理特征分析
⏹一、网民类型与心理
⏹地域
⏹性别
⏹年龄
⏹支付能力
⏹教育水平
二、受众普遍心理分析
⏹好奇,
⏹求真,
⏹亲和,
⏹选择,
⏹逆反,
⏹参与性,
⏹务实,
⏹个性化,
⏹匿名,
⏹从众
第四节:网民的上网目的和动机
一、网民上网目的分析
国内外的调查表明,网民上网的首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尤其是新闻信息;其次是游戏娱乐常用工具是电子邮件和收索引擎。
与传统媒体比较,网民需求信息的特点如下:
1、信息来源很多,选择余地大,接受时的主动性和交互性很强。
2、网民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强,因此,传媒质量要高。
3、需求的个性化程度提高。
用户上网最主要的目的(2004.7):
获取信息:42.3 % 学习:9.1% 学术研究:1.1% 休闲娱乐:34.5%
情感需要:0.9 % 交友:5.5%
获得各种免费资源(如免费邮箱、个人主页空间、各种免费资源下载等)2.7% 对外通讯、联络(如收发邮件、短信息、传真等):1.8 % 炒股:1.0% 网上购物:0.3 % 商务活动:0.2%
追崇时尚、赶时髦、好奇:0.4%
其它:
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2004.7):
n 电子邮箱:84.3%
❿n 看新闻:62.1%
❿n 搜索引擎:64.4%
❿n 软件上传或下载服务:38.2%
浏览网站/网页:47.8%
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2004.7):
n 网上聊天(聊天室、QQ、ICQ等):40.2%
n BBS论坛、社区、讨论组等:21.3%
❿n 个人主页空间: 4.4%
❿n 电子政务: 1.9%
❿n 网络游戏:15.9%
❿n 网络购物:7.3%
•短信服务: 2.9%
❿n 网上教育: 5.8%
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2004.7):
n 网上推广:0.9%
❿n 网上销售: 2.0%
❿n 信息化系统
•(ERP、CRM、SCM):0.7%
❿n 网上招聘: 3.4%
❿n 网络数据库:0.8%
❿n 同学录、校友录:13.7%
❿n 其它:0.2%
二、网民上网动机分析
1、求知6、求名
2、求实7、好奇
3、求新8、时尚
4、消闲娱乐9、求便
5、求美10、逃避动机
第五节网民行为特征分析
⏹一、网民注意力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的含义: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网民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知名网站。
⏹CNNIC报告
二、网民对黄色信息存在猎奇心理
⏹实例分析
⏹数据来源
⏹特点
⏹分类
三、非常时期的网民行为特征
⏹社会动荡,战争,瘟疫,自然灾害等
⏹生活与消费方式的改变
⏹对网络业务的促进
⏹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在家办公
⏹电子商务
⏹对不确定信息传递,如谣言
作业
1、结合实例分析网民数量增长中呈现的“扩展S曲线”和“2000万现象”?
2、试分析网民大众化的原因。
3、试分析网民注意力呈现“马太效应”的原因。
4、试分析网络传播如何挑战“沉默螺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