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的语文八年上第1课《消息二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课件 王君老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1课《 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课《 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画龙点睛,恰如其分地分析了我中、西路军取得胜利的原 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本质, 增强了消息的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有什么作用?
(1)议论:画龙点睛,恰如其分地分析了我中、西路军取得胜利的原因, 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本质,深化了文章的 主题。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 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读准字音
阻遏( è ) 荻港( dí ) 歼灭( jiān )
芜湖( wú ) 溃退( kuì ) 瑰宝( guī )
3、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 渡江作战兵力:多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从一千余华里
这一部分简述渡江
战役胜利成功。的战线上,冲破敌阵,
战线:长
语言简明扼要,横概渡长江。西起九江
括性强,及时、准
确的对事件进行(了不含),东至江阴,
报道,给读者以完
整鲜明的印象,均又是人民解放军的渡 领起了下文。 江区域。
合作探究
我班古诗词诵读比赛圆满结束
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写一则消息,来报道校园里最近发生的事情。(200字左 右) 2、查阅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珍惜现在的 美好时光。
自主学习
1、找出本文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及结语。 2、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 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3、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

(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写西路军的部分在表达方式上与其它
部分有何不同??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
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
议论
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 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
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
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
不起丝毫作用。 议论的效果
突出我军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揭露国民党反动 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分析了敌军士气败 落、不堪一击的原因。
横渡只与写到出达了两“层意经思过,”且文字简洁
有力。

“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
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
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句②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 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 第 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 二 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 题 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 二十日那天”,原句毫无感情 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 重复。
新课导入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 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为人民解放 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两篇新闻。
新闻两则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 南韶山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 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 家、思想家、书法家、诗人,中华 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 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主要 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 《沁(qìn)园春·长沙》《沁园 春·雪》《长征》《论持久战》《反 对自由主义》……
这一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语言简明 扼要,概括性强,及时、准确的对事件进行了报 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人员、战线(即渡江区 域) 战况几方面总领全文。 1.该句概述主要事件( 渡江胜利 ) 2.“百万大军”—( 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 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 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

《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课一等奖)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件

《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课一等奖)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件

2.对西路军战况的描述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 观倾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 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 协定,有很大关系。
这样写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 因,又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 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消息两则
毛泽东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试着读出诗中的情感和气魄。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毛泽东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 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 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敌军一部分被“歼灭”,一部分被“击溃”,所以说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4、试比较两则消息在内容、格式上有哪些异同或联系,并说说你的发现。
标题
同: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 联系:由“三十万”到“百万”,反映了军队人数上 的变化,显示了渡江的进展情况。
电头 同:新闻媒体相同(新华社),播报地点相同(长江前线)
为何: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倒蒋
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如何: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2、找出这则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 背景 结语
二十日夜起……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都很泄气。(包含于主体 中) 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主体 西路军所向无敌(较详)

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用词缜密准确
挑战三:寻宝
在文本中,有一个词语反复出现,这个词语在许多时候甚至完 全可以不用。但是它的表现力是极其强大的。把它找出来。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是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消息要素
何时: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何地: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何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故: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 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 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 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 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感情色彩鲜明
“这一篇”新闻的魅力
结构严谨、用词缜密、感情色彩鲜明
挑战三:比较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 南渡长江》
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中路军首先发起进 攻,所以先写中路军。
又因为中路军和西路军一样,所遇抵抗非常微弱, 所以接着写西路军。
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放在后边单写。
严谨的结构
挑战二:证明
以遇敌较为顽强的东路军为例,证明这篇新闻的语言非常讲究 。
比较下边词语能不能换成括号里的词语,为什么?
①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 已歼灭及击溃(歼灭)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控制)扬中、 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江阴要塞, 封锁(切断)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封锁)镇江、 无锡段铁路线。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学设计

主备人:蒋淑歌老师消息两则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掌握新闻的有关知识,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基本方法:在学习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能力训练,品味本文准确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想:以前教学多是教师先把新闻这种文章体裁向学生作一个简要的知识性的介绍。

然后逐一对照各知识点解析课文。

这种教法学习起来会很枯燥,而且认识不深刻,所以本节课准备采用先深入课文再汇总得出新闻知识的方法。

另外对时代背景要做点介绍,或布置学生在课外找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样也有助于理解课文。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又不是无所适从。

通过看插图、幻灯片,增强感官认识。

或听录音带,反复朗读,以体会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导学案一、预习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二、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新闻概念: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它及时准确的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让别人了解。

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6个因素。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比如下面这条新闻,六要素交代得非常清楚。

“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于今天下午2点2分在白宫东厅正式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扼要的揭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消息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课件(共36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课件(共36页)
2.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 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 渡江了吗?
体现新闻及时性
3、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和结语。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4、你能概括这则新闻的中心吗?
这篇新闻,气势磅礴,全面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的渡 江战役,这是中国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 义的胜利。这一历史,让我们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 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1、时间上的衔接:
20日夜—21日下午5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2、渡江部队的衔接: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3、内容上的衔接:
第二层有“和东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第一层衔接; 第三层有“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第二层衔接; 第三层有“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与第二层的“汤恩
1.《消息两则》
毛泽东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重点掌握消息的结构和基 本特点。

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这则新闻的结构层次把握住新闻的结构 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 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这则新闻,把握新闻的 结构和特点。 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渡江区域
课 文 结 构
渡江概况 导语: (第1、2两句)
战役全局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从四个方
面概括)
中路军: 中路军首战告捷 西路军所向无敌 主体: (剩余部分) 西路军: 东路军战绩辉煌 (重点) 东路军: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课件(22张)3共22张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课件(22张)3共22张

归纳总结:
新闻概念: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 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 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 言准确简明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 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
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 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本文的语言特点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新闻文体常识
• 新闻分为广义的新闻和狭义的新闻。广义 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通常 认为的新闻体裁。狭义的新闻只指消息。
• 新闻的特点: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
•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六要素 •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其中不可缺少的是标题、导语、主体)
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必 – 标题
地点
渡过兵力
20日夜——21日夜
21日下午5时起— —22日22时
21日下午5时 起——22日22时
中路军 安庆——芜湖 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3 东路军 南京——江阴 大部
自读课文: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 军的渡江情况。
安庆 九江
芜芜湖湖
江江阴阴
质疑析疑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比较一下下面两组句子哪一组 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 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共渡过三十万人。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

部编版语文八上:《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上:《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举例: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如何运用直接引语和事实陈述,展现人民军队的英勇形象。
c.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课文所描述的历史事件,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举例:探讨课文中作者对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评价和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
a.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新闻是传递事实信息的文体,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它是传播信息、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消息二则》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两个案例。它们展示了新闻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事件。
-举例:组织学生分组模拟新闻发布会,让学生扮演记者和新闻发言人,提高他们的即兴发言和沟通技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关注过新闻?”(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新闻的奥秘。
3.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感悟课文中所展现出的革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对国家历史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新闻作品,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传承红色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在讨论、分享观点过程中的沟通表达能力,形成团队协作精神。
然而,我也发现,在讲授新闻难点知识时,部分学生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还有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和质疑的能力。针对这个问题,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引导和训练。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课件(21张)(1)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课件(21张)(1)
②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 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 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从标红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2020/4/13
9
3 语言赏析
结合新闻语言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特 点,对下列语句中进行赏析(任选一句即可)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 的渡江区域。
12
4 伟人的气度与情怀
在文中,有一个字眼反复出现,在许多时候,
这个字眼甚至完全可以不用,但是它的表现力是 极其强大的,哪一个?
➢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至发电时止” “现已占领”
“江阴诸县”
“业已切断”
➢ “不想再打了” “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6、多用短句,四字短语
这则消息虽不是宏篇巨著,却也堪称精美短章。
毛泽 东极富气势的语言熔铸了他那非同凡响的领
袖气质,也显示了他驾驭语言的娴熟而高超的技艺。
2020/4/13
1、找出新闻的导语或中心句(一般在新闻开头前几句);
围绕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 结果)找出关键词;
2、组织语言: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干 什么事情——结果如何 (视情况删掉不重要的要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
① 划分层次 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 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
问题探究
②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 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 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 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1、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 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论)
第三层:从“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到篇末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写作顺序: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读读写写
溃退 泄气 督战 要塞 业已
摧枯拉朽
锐不可当
课时作业
1.写一则短小的新闻,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在班 上播报校园内最近发生的事。 2.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 上。
谢谢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 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 的街头巷议呢?
合作探究
文章主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慷慨激 昂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 的胜况,表现了我军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 英雄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 念。
写作特色
1.本文运用了“倒金字塔式”结构写作。在 这篇消息中,什么时间,多少人,结果如何是人们 最关心的、分量最重的,应放在导语中表达,其他 一些不太重要的内容在后面再一一列出。
议论 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 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 不起丝毫作用。”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目录
1 学习目标 2 情境导入 3 整体感知 4 问题探究 5 品味语言 6 课堂小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合作探究
1.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产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
① 划分层次 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 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
问题探究
②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
中路军第一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 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 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 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
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 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 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 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 (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品味语言
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②“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 敌阵。 ③“渡至”:有横渡与到达的两层意思。 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 顺利之意。 ⑤“不料”:有嘲讽意味。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1 消息二则优质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1 消息二则优质

的要害处。
已经。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 朗读课文,并填充下列内容。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结语:人民解放军……朱总司令的命令。
再读课文,思考: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
摧枯拉朽: 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 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 狼狈不堪地逃走,形容毫无秩序地撤退。
芜湖: 荻港: 泄气:
芜湖,简称为“芜”,安徽省省辖市。 长江港口之一。 泄劲或放弃。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歼灭:
要塞: 业已:
消灭。
指险要的关隘,亦作要隘,常出现在边城
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
中国;
经过: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东路
军战绩辉煌。 结果: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再读课文,思考:
1.“西起九江(不含)”中的“不含”能否去掉呢? 为什么? 不能去掉,“不含”在这里准确反映了当时九 江不在渡江范围内,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
2.为什么不用“到目前为止”,而用“至发电时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长江
• 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和要素。
• 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 江区域。概括介绍了人物、地点以及全局的战况,从
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
面总领全文。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

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品味语言
试举例分析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1.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指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表明有敌 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渡至”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 水战进军的特点。
品味语言
2.“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 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体悟情感
2.“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锐不可当”指锋利无比,无法阻挡。文中形容解放军 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阻挡。
课堂小结
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分 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排山 倒海、所向披靡、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气势和英勇作战的精神。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电头、导语、主体。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 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 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到文章最后
整体感知
2.导语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导语的作用:导语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 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课导入
学习了第一则消息,我们从这则消息中感受到了 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一往无前压倒敌人 的气势和英勇作战的精神。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则 消息,看一下这两则消息在写法和情感上有何不同?
学习目标
1.培养通过标题把握新闻主要内容的阅读才能。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体会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一往无前压 倒敌人的气势和英勇作战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 义热情,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 活动.探究 1 消息二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课教案_3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 活动.探究 1 消息二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课教案_3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初步学习写新闻。

2.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3. 情感目标:感受和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我们应该珍惜革命成果,珍惜现在的生活。

二、重点、难点:1. 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的内容和新闻的特点。

2.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3. 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三、重点解读分析:(一)一起来读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作者、背景及相关文体知识1. 作者: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2. 时代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主席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当时满怀豪情写下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3. 新闻的一般知识(1)什么是新闻?“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有几类?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A. 内容真实准确;B. 报道迅速及时;C. 立场观点鲜明;D. 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A. 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 使读者一目了然。 O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 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 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O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 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 无;
O 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 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常插在主体部 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O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 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
O 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 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最 新气象、新成就。
O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 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前三者 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O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O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
O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不仅是激发文人灵感的源泉,更 是千古豪杰建功立业的战场。想当年诸葛 羽扇纶巾,周郎火烧赤壁,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1800年后,一场比赤壁之战有过 之而无不及的激烈战役在这千里长江上拉 开了雄壮的大幕。
O 毛主席下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 国”,于是,大江之上涛走云飞,百万雄 师蓄势待发,这是国共之间尽心动魄的大 搏杀!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渡江战 役。
——《沁园春 雪》

O 我已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O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O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O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O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O 我已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
O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 渡长江
O倾听门外世界, 关注社会人生
O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 部23日可以渡完。
O 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 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O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flv
O 江山/如此/多娇, O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O 略输/文采; O 唐宗/宋祖, O 稍逊/风骚。 O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O 只识/弯弓射大雕。 O 俱往矣, O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O 我东路军35万大军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 渡江作战。
O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O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 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
O 歼灭一切抵抗之敌。 O 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O 并占领江阴要塞、切断长江。 O 我军前锋,业已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O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 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O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 描写。
O 我已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
O人民解放军百万大 军横渡长江!
江阴等(原文是“诸”)县的 广大地区
已经(原文是“业已”)切断
O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 九江、安庆段。
O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 弱。
O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O 万船齐发,气势如虹。千里江防全线崩溃。 向全国进军的号角就此吹响!一个国家的 黎明即将到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横渡长江
毛泽东
O 我东路军35万大军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 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 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 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 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