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虚词“其”用法例析

(完整版)虚词“其”用法例析
(完整版)虚词“其”用法例析

虚词“其”用法例析

虚词“其”用法例析

“其”在文言中使用频率很高,它常见用法是作代词,代人、代事或代物等。有时也可以作副词和连词等。现分类归纳如下:

一、作代词

“其”作代词时因其意义和用法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作一般代词,代人、代事或代物。

“其”作代词时一般代第三人称,且常作主谓短语的小主语或兼语。可译为“他”“它”或其复数。例如:

1、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译为“他”,指李蟠。)

2、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兰亭集序》译为“他们”,指兰亭集会者。)

3、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张衡传》译为“它”,指地动仪。)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译为“它们”,指古书。)

有时,“其”可以做句子的主语,例如:

1、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译为“它”,指鹏。)

2、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同上,译为“他”,指宋荣子。)

有时,在一定语境中,还可以作第一人称。例如: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译为“我自己”,作者王安石自指。)

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同上,译为“我们”。)

3、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祭十二郎文》译为“我”)

4、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同上,译为“我”)

很少作第二人称,中学课本中仅一例。如: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二)作领属性定语

“其”后如果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则多为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或其复数。例如:

1、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译为“他的”指项庄的。)

2、群臣惊愕,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译为“他们的”指群臣的。)

3、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译为“它的”指北冥之鱼。)

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寡人之于国也》译为“它们的”,指粮食耕种的。)

有时,可以作第一人称领属性定语。例如:

1、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归去来兮辞》译为“我的”陶渊明自指。)

2、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译为“我们的”,晋文公自指。)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为“自己的”)

(三)作指示代词

(1)近指的,译为“这”“这里”等。例如: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译为“这”,指“慧褒始舍于其址”这件事)

2、其可怪也欤!(《师说》译为“这”,指君子不如百工之智这种情况。)

(2)远指的,译为“那”“那里”“那些”等。例如:

1、其声呜呜然。(《赤壁赋》译为“那”,指箫。)

2、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译为“那些”)

(3)指其中的,译为“其中的”。例如:

1、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苏武传》)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3、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4、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用作副词

(一)用在主谓之间,表商量、希望、期望等语气,可译为“还是”“一定”等。例如:

1、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译为“还是”)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译为“一定”)

(二)副词,一般用在句首,表测度,可译为“大概”“也许”“恐怕”等。例如:

1、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我其无意于人世矣!(《祭十二郎文》)

3、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国语》之《齐桓公求管仲》)

4、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作连词

(一)两个“其”连用,组成固定结构,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呢,还是......呢?”例如:

1、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同上)

3、汝其知也邪?其不知敢邪?(同上)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二)表结果的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其实”。例如: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这句话译为:“难道真的没有良马吗?其实(他们)真的不知道良马啊。”

四、作疑问词

“其“作疑问词时,一般出现在句首,同“岂”,表反诘,可译为“难道”。例如:

1、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3、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祭十二郎文》第一个“其”)

五、作助词

(1)用作语气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3、实迷途其未远。(《归去来兮辞》)

4、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滕王阁序》)

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第一个“其”)

6、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祭十二郎文》)

(2)作结构助词

1、用在容词前或后,有加深性状程度的作用,译为“这样”“那样”等。如: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全句译为:“文静的女子那样地漂亮,在僻静的城角等着我。

2、用在动词前,与形容词等合起来作状语,译为“……地”。如: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诗经·氓》)

全句译为:兄弟不知道内情,还哈哈哈地笑。

3、用在名词前,与形容词等结合作定语。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桃夭》)

全句译为:嫩妖妖的桃树枝,红灼灼的花。

六、用作复词

(一)与“何“组成复词“何其”出现在句中,译为“多么”。例如:

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二)与“余”组成复词“其余”,一般出现在句首或句末。如:

1、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译为“剩下的日子”)

2、为标准以警其余。(《狱中杂记》译为“剩下的人”)

(三)与“实”组成“其实”。又有三种情况:

(1)作古今异义词,意思是“它的果实”。如:

1、不抑耗其实而已。(《种树郭橐驼传》)

2、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2)当“那实际上”讲。如: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3)作连词,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表示讲的实际情况,含转折意。如: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种树郭橐驼传》)

分享:

1

喜欢

虚词以字用法举例

虚词以字用法举例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认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正确使用虚词

正确使用虚词 教学目的: 1.了解虚词考查的内容: 1)辨析虚词使用正确与否 2)修改使用不当的虚词 3)辨析选择用法相近或者易混的关联词语 2.了解虚词考查的基本题型; 1)选择恰当虚词 2)辨析病句中的有关选择项 3)修改题 3.了解常见虚词的错误类型; 1)滥用虚词 2)错用虚词 4.掌握一些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 5.注意一些典型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掌握一些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 2.注意一些典型虚词的用法。 教学设想:共4课时(41-44) 理论讲解讲解2课时 《全品》练讲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41课时) 一、考纲要求 虚词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还是很高的。近几年来,从1996年到2002年的全国卷、2001年全国卷虚词考查出现在语病题中,2003年和2004年同实词一起考查。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题,虚词的考查涉及了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在解答虚词考查题时,除了要了解虚词误用的常见类型,掌握一些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外,还应该注意一些典型虚词的用法。 二、考题剖析 1(2002年高考)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 ①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②你比他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③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多少往往B再三多少常常 C一再稍微常常D再三稍微往往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考查的是虚词。“一再”表示一次又一次,总是这样,这与下句“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相呼应;“再三”也有一次又一次的意思,但一般只是强调次数多,不一定有下文。“多少”作程度副词也有稍微的意思,但肯定的意思要重;第二句中前一个分句和后一个分句是转折关系,且有“只是”来修饰,因此用“稍微”才合适。“往往”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常常”表示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为学》)(注:此处作实词) 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 ③译为:凭,靠。例:何以战。(《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完整版)虚词“其”用法例析

虚词“其”用法例析 虚词“其”用法例析 “其”在文言中使用频率很高,它常见用法是作代词,代人、代事或代物等。有时也可以作副词和连词等。现分类归纳如下: 一、作代词 “其”作代词时因其意义和用法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作一般代词,代人、代事或代物。 “其”作代词时一般代第三人称,且常作主谓短语的小主语或兼语。可译为“他”“它”或其复数。例如: 1、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译为“他”,指李蟠。) 2、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兰亭集序》译为“他们”,指兰亭集会者。) 3、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张衡传》译为“它”,指地动仪。)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译为“它们”,指古书。) 有时,“其”可以做句子的主语,例如: 1、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译为“它”,指鹏。) 2、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同上,译为“他”,指宋荣子。) 有时,在一定语境中,还可以作第一人称。例如: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译为“我自己”,作者王安石自指。) 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同上,译为“我们”。) 3、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祭十二郎文》译为“我”) 4、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同上,译为“我”) 很少作第二人称,中学课本中仅一例。如: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二)作领属性定语 “其”后如果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则多为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或其复数。例如: 1、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译为“他的”指项庄的。) 2、群臣惊愕,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译为“他们的”指群臣的。) 3、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译为“它的”指北冥之鱼。)

虚词以字用法完整版

'. “以”字用法 〈介词〉 1. 把,拿——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祖逖北伐》 以牒为械《公输》 悉以咨之《出师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状语后置) 乃以箸掷月中《崂山道士》 乃传以诀《崂山道士》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宣悉以班诸吏《强项令》 必以信《曹刿论战》 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与妻书》 亦以天下人为念《与妻书》 2. 凭借,用,让——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条件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世说新语》乘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细柳营》 将以下骑送迎《细柳营》: 以授之于有司《答司马谏议书》 即以斧破其背《干将莫邪》 客以剑拟王《干将莫邪》 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 以钱覆其口《卖油翁》 师无以用《戴震难师》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列子 以残年余力《愚公移山》——列子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列子 以刀画地《强项令》 守以卑者,贵《周公诫子》 守以畏者,胜《周公诫子》

守之以愚者,哲《周公诫子》 守之以浅者,智《周公诫子》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在位以贞白称《古文二则》——私心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与妻书》 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与妻书》 ;. '. 3. 按照,根据——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方式 不以其道得之《论语》十则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今以蒋氏观之《捕蛇者说》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与妻书》 4. 从——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时间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观潮》 受命以来《出师表》 自康乐以来《答谢中书书》 吾自违汝以来《与妻书》 <连词> 1.来,用来,以便——表目的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以膏泽斯民《答司马谏议书》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以啮人《捕蛇者说》 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2. 以致——表结果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18 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1.【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 “而”字用 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①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 ⑤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①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 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⑤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 3) 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4) 表转折,今译为:却、但。例释: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 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 ①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閵相如列传》 《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劝学》。④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 《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 《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 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 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10) 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张溥《五人墓碑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2 )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 、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例释: 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③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④蚤缫而绪,蚤织而缕《种树郭橐驼传》 。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 (3)用作动词 (有书称之为“比况词” ),译为“如、好像、像” 。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新序》。 (4) 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 (5) 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楚国的若敖氏;馁:饿。若敖氏的鬼受饿了。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6) 通“耐”、“能”,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 ① 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 ②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7) 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虎丘记》[②闻道有 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逍遥游》)。一桌、 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 【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6) 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 释: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7) 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左传 ?宣公四年》 ( 若敖鬼馁:若敖:指春秋时 ) 庄子 ?逍遥游》

2015教师招聘语文备考:“正确使用虚词”跟踪练习二

2015教师招聘语文备考:“正确使用虚词”跟踪练习二 文章来源:天津教师考试网 2015教师招聘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次抢购风潮来得迅猛,波及面广,其原因固然很多,比如媒体__________真相滞后,少数商家乘机利用等,但归根到底,是群众性的盲目跟从。 ②清清山溪,森森古柏,佛塔巍巍,钟磬悠悠,深山中的这一古刹,真是个__________去处。 ③袁宏道、归有光这一派作家的随笔小品__________代圣人之言的载道之文, __________抒写自我的性灵之作。 A.透露清静不仅是/而且是 B.披露清静不是/而是 C.透露清闲不是/而是 D.披露清闲不仅是/而且是 答案:B 中公专家解析:披露:暴露、透露:泄露清闲:偏于无事相烦,清静:偏于环境安宁“不仅是/而且是”为递进关系,“不是/而是”为并列关系。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次总统大选存在着严重的舞弊行为,十几个投票点正在接受调查,《世界论坛》报今天__________向社会披露了这一丑闻。 ②从学校毕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____,社会的不断前进,每个人都面临着接受教育的问题。 ③随着改革的深入,各行各业都存在财力不足的问题。__________财政开支庞大,但为了加快解决“三农”问题,我国政府__________作出了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步伐的决定。 A.率先终止终身尽管/还是 B.首先中止终身尽管/还是 C.首先终止终生不管/还是 D.率光中止终生不管/还是

答案:A 中公专家解析:率先:带头,第一个。首先:第一,是个序数词,后文往往有“其次”“第二”等与之呼应。终止:指事情终了或结束后停止;中止:指事情进行中因故停止,意谓事情没有完成就中途停止。终身:一辈子,学习是一辈子切身相关之事;终生:从生到死。一般用于伟大事业方面。“尽管/还是”,转折关系;“不管/还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若将“还是”改为“都”,属条件关系,也不合句意。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和丁树声先生为__________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词典》作出了卓越贡献。 ②去年12月下旬,三艘朝鲜船舶__________了朝韩西部海域北方界线,遭到韩国海军的警告后,返回朝鲜海域。 ③这一自杀事件警示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亟待重视。__________忽视这一问题,这样的悲剧__________会重演。 A.编纂超过如果/还 D.编辑越过只要/就 C.编纂越过如果/还 D.编辑超过只要/就 答案:C 中公专家解析:编辑:一是指在出版部门专门处理稿件的人,如晚报体育栏的编辑。一是指收集资料,整理成书。编纂:一般指大部头的作品,如编纂词典。超过:指水平超越别人。越过:超过某种界线、界限。末句应该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如果……还……”,不能用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已是满头白发,恐怕__________六十岁了。 ②为了使孩子__________地成长,家长与老师应经常沟通情况。 ③他在担任省劳动厅长期间,违反了组织人事纪律,__________职权先后将未经考试或考核的11名亲属录用为干部。 A.不只很好乱用 B.不只更好滥用 C.不止更好乱用 D.不止很好滥用 【答案】D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文言虚词字的用法举例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文言虚词字的用法举例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欢迎阅读 文言文虚词以作为助词的用法 1.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姚鼐《登泰山记》 2.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3.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4.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能以 文言文虚词以作为动词的用法 1.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以,用也。《说文》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2.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3.使,令 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战国策》 4.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5.凭借;仗恃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6.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7.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8.做,从事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文言文虚词以作为名词的用法 1.原因,缘故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2.无固定职业的人 以闲民。《拾雅》 候疆候以。《诗·周颂》 文言文虚词以作为介词的用法 1.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2.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依,按,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乡人子谒余。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在,于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清·姚鼐《登泰山记》

虚词以字用法完整版

“以”字用法 〈介词〉 1. 把,拿——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祖逖北伐》 以牒为械《公输》 悉以咨之《出师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状语后置) 乃以箸掷月中《崂山道士》 乃传以诀《崂山道士》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宣悉以班诸吏《强项令》 必以信《曹刿论战》 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与妻书》 亦以天下人为念《与妻书》 2. 凭借,用,让——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条件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世说新语》乘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细柳营》 将以下骑送迎《细柳营》: 以授之于有司《答司马谏议书》 即以斧破其背《干将莫邪》 客以剑拟王《干将莫邪》 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 以钱覆其口《卖油翁》 师无以用《戴震难师》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列子 以残年余力《愚公移山》——列子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列子 以刀画地《强项令》 守以卑者,贵《周公诫子》 守以畏者,胜《周公诫子》 守之以愚者,哲《周公诫子》 守之以浅者,智《周公诫子》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在位以贞白称《古文二则》——私心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与妻书》 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与妻书》

3. 按照,根据——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方式 不以其道得之《论语》十则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今以蒋氏观之《捕蛇者说》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与妻书》 4. 从——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时间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观潮》 受命以来《出师表》 自康乐以来《答谢中书书》 吾自违汝以来《与妻书》 <连词> 1.来,用来,以便——表目的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以膏泽斯民《答司马谏议书》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以啮人《捕蛇者说》 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2. 以致——表结果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 3. 因为,由于——表原因 子无以鲁国骄士《周公诫子》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 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且以汝之有身也《与妻书》 汝不必以无侣悲《与妻书》

正确使用虚词测试题高考语文专题训练[2020年最新]

正确使用虚词测试题(附详细参考答案)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不想去,只是没工夫罢了。 ②文章流畅很好,而主要的还在于内容。 ③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如此,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好作品。 A.未尝诚然倘能 B.何尝诚然惟其 C.何尝虽然倘能 D.未尝虽然惟其 B(“未尝”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有时相当于“不是”,有时是“不曾”的意思;“何尝”用在否定形式前表示肯定。第一个空选“何尝”更符合语境。“虽然”表示对某一行为的确认或肯定,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诚然”是“确实,实在”的意思,从上 下文来看,第二个空应选“诚然”。根据第三句的“才能”一词可知句间是必要条件关系, 应选“惟其”)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现在,无论 ..城市和.农村,都正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政策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B.现在,无论 ..城市及.农村,都正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政策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C.现在,无论 ..城市与.农村,都正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政策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D.现在,无论 ..农村,都正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政策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城市还是 D(“无论”与“和、及、与”都搭配不当,与“还是”搭配最恰当)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古代小说,其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 B.《西游记》中所写的魔怪总是从神佛那里来,而.在被孙悟空打得快死时又总被神佛收去使用。 C.书中以汉、宋为正统,这不是历史观,而且..是现实的反映,不能以历史的标准来要求。 D.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 C(句间是并列关系,不能用表示递进关系的“而且是”来连接)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阳光虽然为生命所,但其中的紫外线却有扼杀原始生命的危险。 ②正是历史的多种原因,西藏的经济比内地落后,比沿海发达地区落后。 ③古今不容混同,但古人生活中许多相对真理,也同样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 A.必需更加虽然 B.必须越发虽然 C.必需更加固然 D.必须越发固然 C(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少的。必须:副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也表示加强 命令语气。从句意看,该句为“必需”。“更加”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数量上进一步增加 或减少;越发: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固然:副词,表示承认这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虽然:连词,一般用于上半句,表示让步,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任二十多年来,这位基层干部的基本原则是:只要严格上级领导的指示办事,就不会出现大的失误。 ②上次比赛场上各自为战的教训,我们在下次比赛中一定要形成合力,克服风头主义。 ③看到他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先是一惊,暗暗佩服他的才能和干劲。

正确使用虚词专题训练【】

正确使用虚练习题 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虚词,恰当的一组是() 有许多论文所引证的论述能够兼顾历史与科学前沿,—包括该领域中古老又权威的论断、方法和数据,—包括了最新研究成果及理论或实际需求,反映出作者的理论眼界。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与当今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互相联系,且兼顾经典,—使读者在研究其论文时不仅得到论点、论据,能获得进一步探讨的方法论与空间。 A. 既又不仅因而所以 B.不但而且不仅因而而且 C.既又总是从而而且 D.不但而且总是从而所以 2. 下列各组中,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除非你去请,他才会来。除非你去请,他不会来的。 B. 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不出现一些差错。 C. 他差点琛着蛇。他差点没踩着蛇。 D. 差点考上了大学。他差点没考上大学。 3.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日前出现在报端的那些言论,我虽然又好气又好笑,但也颇有些高兴,因为中竟有人回应了。 B. 尽管多少人都不愿意留在这个偏远小山村,但为了这里的孩子,她还是留了下来,当她的山村教师。 C. 既然我们已经立下决心要夺取今年联赛的冠军,因此我们的训练就应该更加认真,更加刻苦。 D. 既然你自己已不再对往事做无益的回顾与忏悔,那么而对今天的事情又何须自寻烦恼呢?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蝉螂喜欢栖息于潮湿、阴暗或者温暖的环境中。 B. 这些考古新发现为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C. 才十五岁的小女孩,径自游过了长江,真不简单! D. 他是那样的全神贯注,乃至我站在他背后看了许久,他都未发现。 5. 依次填入下面两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为了蝇头小利,一些人不惜头破血流,—几张“大团结”—就可以“收购”某些人的廉耻心、自尊心骨头和灵魂。 ②一个人—不憧得正确意见只能是对于实际事物的客观的全面的反映,而坚持要按自己的主观的片面的想法去办事,那么,他有善良的动机,也还是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 A. 乃至甚至如果即使 B.甚至乃至如果即使 C.甚至乃至即使如果 D.乃至甚至即使如果 6.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①那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 ②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做出形象的暗示。 B. ①没有学好的功课除非赶紧补,要不就没法跟上去。 ②这里除非不刮风,刮起风来总是满天黄沙。 C. ①这个字岂但我们不识,恐怕那些老先生也未必知道。 ②把多余的钱存入银行,当但对国家有利,对个人更有利。 D. ①那么多的花,偏偏这一盆开得不好。②你挑大的送给他,他偏偏拣小的。 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必须保留的一句是()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之”的用法,总结起来不外乎作代词、助词、动词。 一、“之”作代词用,用在动词的后面。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夏蚊成雷……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2、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童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4、择其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分析以上例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物”、“趣”、“洲”、“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童趣》)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这种情况下,“之”一般用在时间副词的后面。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三、“之”作动词用,“往、前往”的意思。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发现“之”的后面都跟了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02周正确使用虚词

2017年7月11日正确使用虚词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1.【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不要依赖译文。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 其实,③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 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①②③④⑤⑥ A / 这如果而且那么也 B 最好当然一旦/ 而且就 C 一定也如果并且因此/ 所以仍 D 尽量/ 因为 进而 A 2.【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①境内有一座超级 火山喷发,②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③会导致整个国 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④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⑤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 会在何时喷发,⑥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①②③④⑤⑥ A 一旦则/ 也即使然而 B 倘若那么进而/ 由于所以 C 假如则甚至更/ 那么 D 只要/ 而且还虽然但 D 名师点睛 虚词指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 助词、语气词等。高考对虚词的考查,着重于正确使用,即不滥用、误用等。对于这部分内容,高考考 查关联词的搭配是否得当、位置是否正确、关系是否合乎语意等。另外,副词使用是否准确、介词使用 是否恰当,也是高考考查的内容。正确辨析和使用虚词的角度有: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做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

高考语文 通关词语训练近义词辨析(二)正确使用虚词

近义词辨析(二)正确使用虚词 一、通关训练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是“ 减员” ,更重要的是“ 增效” 。 ②预算即使制订得再,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变化。 ③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的假酒案。 A. 不止正确耸人听闻 B. 不只正确耸人听闻 C. 不只准确骇人听闻 D. 不止准确骇人听闻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_______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做出了贡献。 ②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______,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______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_______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莅临计划不仅是/而且是B.莅临规划不是/而是 C.亲临规划不仅是/而且是D.亲临计划不是/而是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毋庸,法兰西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②小男孩一下子索然了,站在那里没有目标地东张西望。 ③当浮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上浮,物体下沉。 A.置疑兴味反之 B.质疑趣味反之 C.质疑趣味否则 D.置疑兴味否则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开放性网络给人们交流思想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应看到,一些于网络的“情绪性言论”,有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②2006年,中国外交依然面对许多悬疑:中日关系僵局能否,中俄合作能否深化,中美管子能否保持积极稳定的发展态势,等等,这些问题仍然值得世界充分关注。 ③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正因为由己及人领悟到别人的孤独,我们的内心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 A.漫延打破也/就 B.蔓延突破也/就 C.漫延突破但/才 D.蔓延打破但/才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⑴道路交通好了,公交车周转率提高了,旅游环境、旅游出行得到了充分________。这一切,是杭州市民 本着大气开放的精神,把景区让给外地游客所带来的效应。 ⑵经过索马里族长老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________,埃塞反政府武装把七名中方人质交给了当地红十字国 际委员会人员。 ⑶美国的29个驻外使馆因搬迁而欲出售。购买这些建筑需考虑所有权等问题。比如,您买了伦敦 那座前海军工作大楼,不能完全拥有它的所有权。 A.保障斡旋即使也B.保证干预虽然但是 C.保证斡旋即使也D.保障干预虽然但是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政协委员们建议市政府要建立与首都地位、作用相适应的功能齐全的传染病救治中心,以从容突

文言虚词“于”“以”的用法例析

“于”、“以”等文言虚词的介词用法例析 “于”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的词性比较固定,一般只作介词,可带宾语。因语境不同,“于”有多种含义和作用。 一、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一)、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这也是“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又分为几种情况: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例如: (1)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4)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5)邑~歧山之下居焉《梁惠王下》 (6)则塞~天地之间《公孙丑上》 (7)吾闻出~幽谷迁-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幽谷者《滕文公上》 (8)裸将~京《离娄上》 (9)舜往~田《万章上》 (10)放太甲~桐《尽心上》 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译为“向”“对”“跟”“与”等。例如: (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对”) (3)故燕刑~寡妻《梁惠王上》 (4)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跟”) 3、引进比较对象。译为“比”。这种情况中,“于”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词。例如: (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比”)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译为“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它往往跟在动词后面,译为“被”。例如: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被”) (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译为“被”) 有时,它还与“见”“受”合在一起表被动,构成一种固定结构的句式。例如: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见…于…”译为“被”)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受…于…”译为“被”) (二)、“于”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不后置的情况。一般可译为“对于”。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译为“对于”)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译为“对于”) 二、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且这种形式的句子与作状语后置句在结构上非常相似,有人把它作为状语后置来解释,其实,两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例如: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于水”作补语)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于河东”作补语) 三、有时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1、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初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初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1.<动> 认为,以为。 《两小儿辩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口技》:“以为妙绝。” 《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公输》:“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吴广以为然。” 《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皆以美于徐公。” 2.<介> 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 (1)可译为“用”、“拿”。 《山市》:“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童趣》:“徐喷以烟”。 《孙权劝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狼》:“投以骨。”(以:一说“把”)。“以刀劈狼首。” 《伤仲永》:“或以钱币乞之。” 《核舟记》:“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 《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陈涉世家》:“祭以尉首。” 《出师表》:“咨臣以当世之事”。 《公输》:“成,将以攻宋。”

《唐雎不辱使命》:“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2).可译为“靠”、“凭”、“凭借”。 《唐雎不辱使命》:“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隆中对》:“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曹刿论战》:“何以战?”“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可译为“按照”。 《马说》:“策之不以其道”。 《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必以信。” (3)<介> 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童趣》:“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论语·泰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唐雎不辱使命》:“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连>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

05.现代汉语中虚词的运用

现代汉语中虚词的运用 现代汉语中,虚词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能帮助句子表达意义,能表示动作的时间和说话的语气。虚词数量少,且无实在的词汇意义,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虚词的使用应注意“四要”: 一、要弄清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别是表达功能相近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93年上海第6题:“参加研讨会的全体学者对汉语或英语都很精通。”句中的虚词“或”用错了,“或”是表选择关系的连词,而且“或”与“都”不能搭配,它应改为“和”。 二、要弄清虚词的正确搭配。 汉语中的虚词大多数是单独使用的,也有成对配合使用的。搭配有一定规矩,有的已形成固定格式,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违背了语言习惯,影响语意表达。如96年第3题: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这么一条小船。 ②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③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欢迎。 A 况且何况而且 B况且而且况且 C 何况而且何况 D 何况况且而且 “何况、而且、况且”三个都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但与他们搭配的虚词各不相同。“何况”有前后对比意,有反问语气,常与“尚且”“都”搭配;“而且”常与“不但”“不仅”搭配。再看③“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包装也精美了”,前两句是并列关系,与后一句构成递进关系,即“不但质量……款式……而且包装也精美了”。由此可排除B、C,再看A、D两项,“况且”有进一步说明理由的作用,故正确答案应选D。 三、要弄清虚词的正确位置。 使用虚词,要注意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如果位置恰当,句意就准确鲜明,否则,不仅会使句意不明。甚至会改变句子原意。这类考查点,常常出现在病句辨识或修改有语病的语段中,如99年第5题D句:“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这句就犯了虚词“关于”位置不当的毛病。“关于……事件”这个介宾短语不能放在主

高考文言虚词用法例析(可做训练用)

高考文言虚词用法例析(可做训练用) 古典诗文 2012-11-07 0600 5d56b7b40102e0yy 高考文言虚词用法例析(可做训练用)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