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2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教案(实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的内容及第8页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1.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2.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米尺,卷尺,绳子。

【复习导入】

(1)复习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一量?

①用刻度尺量出数学书的长、宽约是几厘米,桌子的长、宽约是几厘米。

②量一量黑板的长是多少。(找两名同学测量)

(2)导入课题

刚才,这两名同学测量了黑板的长度,说一说有什么感觉。(这样量太麻烦了)对!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出示课题),如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桌子的高等。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有关米的知识。

【进行新课】认识米

(1)谈话:我们通常用“米尺”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出示米尺或米尺图(下面是米尺的缩小图),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提问:

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你还能在米尺上找出其它的10厘米吗?

(3)交流: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高?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4)学生活动:

①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找出1米的长度。

②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身高。看1米到哪儿。

③两臂伸平,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看1米到什么地方。

④闭上双眼,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长度,睁眼再看一看,手势是否正确。

(5)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6)学生活动:两人一组,用准备好的绳子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认识“1米=100厘米”

(1)师:请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它是多少厘米。

(2)学生活动:测量1米长的绳子有多少厘米。

(3)交流汇报。

(4)提问: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米和厘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5)小结:1米里面有100个1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学生齐读两遍。

(6)填一填。

1米=()厘米100厘米=()米

4米=()厘米300厘米=()米

答案:100 1 400 3

用米作单位量

(1)出示卷尺和皮尺,告诉学生这是皮尺和卷尺。

(2)学生分组活动:用皮尺或卷尺实际测量。

①测量教室的长、宽,也可以到室外测量。

②测量黑板的长。

③测量各人立定跳远的长度。

(3)讨论:尺子如果不够长,应该怎么办?

学生汇报。

(4)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直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尺子不够长,量一次做一个记号,再用尺子接着量,然后把量的结果加在一起,就是这个物体的长度。所以量的时候一定要几个同学合作,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课堂作业】

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4题。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和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

【课后作业】

1.课本练习一的第5题。

2.完成《创优作业100分》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1米=100厘米

1.在实践中体验——建立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在估测中认识——加深体会

估测能加深学生对数量的理解,增强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估测,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交流各自的估测策略,展示每个学生的独特想法,相互借鉴,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3.在应用中拓展——延伸运用

测量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在练习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测量的方法。学生在进行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可以丰富感性认识,又能加深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米尺的产生和发展

古时候,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用自己身上的“尺”来测量长度。例如,把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之间的距离称为“拃”;两臂分别向左右伸直时,两手指尖间的距离称为“度”;步行时,两足之间的距离称为“步”。但是这样的测量不精确。后来在我国汉朝时,把100粒小米排列在一起的长度规定为1尺。人们就按照这个长度做成了“尺”,它的长度相当于28厘米,以后发展成1尺相当于33厘米多一点。当前,世界各国都以“米”作为基本的长度单位,又根据不同的需要,制成了直尺、三角尺、折尺、卷尺各种各样的尺。同时为了测量的方便,还制定了千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