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燃烧学(新)
消防燃烧学课件
![消防燃烧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099986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4e.png)
06
寻找避难场所:如果无法逃生,寻找避难场所,如卫生间、阳台等,等待救援。
火灾后的处理
立即报警:拨打119火警电话,说明火灾地点、火势大小、有无人员被困等情况
疏散人员:组织人员有序疏散,避免拥挤踩踏,确保人员安全
扑灭火源:使用灭火器、消防栓等设备扑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
关闭电源:关闭火灾现场的电源,防止触电和二次火灾
演讲人
消防燃烧学课件
目录
01.
概述
02.
基本知识
03.
常见隐患
04.
认识消防
05.
火灾预防
06.
火灾应对与逃生
1
概述
消防燃烧学的重要性
消防燃烧学是研究火灾发生、发展和熄灭的科学,对于预防和扑灭火灾具有重要意义。
消防燃烧学是消防工作的基础,对于提高消防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具有重要作用。
消防燃烧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火灾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后果,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扑灭火灾。
03
01
02
04
2
基本知识
燃烧原理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要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三个要素。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热量和光。
燃烧的三个阶段:预热、燃烧和熄灭。
燃烧的种类:闪燃、着火、爆燃和阴燃。
01
02
03
04
燃烧类型
爆炸燃烧:如粉尘爆炸、气体爆炸等
气体燃烧:如氢气、天然气等
消防燃烧学的研究与应用,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课件的主要内容
消防燃烧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01
火灾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02
火灾扑救的方法和技巧
消防员基础燃烧学知识
![消防员基础燃烧学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9441056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28.png)
第 七 部分
火焰颜色及显光性
火焰颜色及显光性
火焰是正在燃烧的可燃气体或蒸气所占据的发光、放热的空间范围,是 指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域。
一切可燃性固体和液体燃烧时形成的火焰,都有焰心、内焰和外焰三个 区域。但可燃气体燃烧时形成的火焰,只有内焰和外焰两个区域,而没有焰 心区域。
可燃物的化学组成不同、供氧条件不同,火焰会发出不同的颜色。含氧 量在 50%以上时,发出不显光(光暗或呈浅蓝色光)的火焰;含氧量在 50% 以下时,发出显光(光亮或黄光)的火焰;含碳量大于 60%时,发出显光并 伴有大量黑烟的火焰。有机可燃物火焰的明亮程度和颜色主要由火焰中的碳 粒子决定。
2、火势越大,温度越高, 火风压值越大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火风压不仅产生在火灾的 那条巷道里,也会出现在 高温火烟流经的其他巷道 里。特别是高温火烟流经 的上山、下山及垂直巷道 里,影响最大。一条巷道 里产生火风压的大小与该 巷道的标高差、与温度差 成正比,即温度越高火风 压越大;巷道标高差越大, 火风压越大。
添加标题
会导致人员窒息、中毒,甚至死亡。目前,已知的燃烧产物中有毒有害气体的种类或成分达数十种( HCL、
H2S、 HCN、 SO2、光气、醛类气体等)。 烟气的危害:烟气是一种不完全燃烧产物,由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固(液)体颗添粒加以标及题一氧化
碳、二氧化碳、氯化氰等有毒有害气体组成。首先,它会造成消防人员灼伤、中毒、窒息(在无防护的情况
下,人在充满烟气环境中停留 1~ 2min 就可能昏倒,停留 4~ 5min 就可能死亡);其次,火灾烟气具有较 强的减光作用,影响被困人员安全疏散,阻碍救援人员接近着火点和添救加人标;题第三,火灾烟气具有流动性,高
温烟气在流动过程中能引燃流经途中的可燃物,易导致火势蔓延扩大;第四,密闭空间里,烟气大量聚集易
《消防燃烧学》教学大纲
![《消防燃烧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c0b07f91711cc7931b71698.png)
《消防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消防燃烧学英文名称:Combustion Fundamentals of Fire课程编号:04hzzyb507课程类别:专业技术基础课学时:总学时60,其中课堂讲授学时50,实验学时10适用专业:消防指挥普通本科说明部分一、课程性质《消防燃烧学》是一门主要讲授火灾发生、发展和熄灭基本规律的课程。
该课程是消防教育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是消防指挥普通本科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
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边缘学科体系中的课程,其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要达到如下目的,完成如下任务:(一)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即运用所掌握的可燃性物质燃烧或爆炸基本规律、特性和防火、灭火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火灾或爆炸事故及其预防和控制等方面问题的能力,包括将这些知识与其它相关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与融会贯通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培养学员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主要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得以实现,即观察一些典型物质的闪燃、燃烧、爆炸、火焰传播、回火及阻火等基本实验现象,分析这些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学会燃烧温度、自燃点、爆炸极限、闪点、氧指数及热分解温度等基本参数测定的基本操作,藉此初步培养学员辨证思维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员创新的意识、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学风,使学员成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合格人才。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使学员学会并掌握一些燃烧或爆炸的基本理论来解决实际火灾或消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着眼于提高学员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使学员成为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富有创新精神的消防工作专门人才。
三、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使学员对火灾燃烧现象的本质、重要可燃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着火和灭火的基本理论以及气态、液态和固态可燃物燃烧或爆炸基本规律等有全面的了解;初步掌握以燃烧理论为基础来分析火灾中的现象,建立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
《消防燃烧学》PPT课件
![《消防燃烧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58fc98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4.png)
按燃烧物的性质分类
根据燃烧物的性质,可以将燃烧分为固体燃烧、液体燃烧和气体燃烧。固体燃烧又可以分 为表面燃烧、熏烟燃烧和炽热燃烧;液体燃烧可以分为闪燃和沸溢;气体燃烧可以分为扩 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按燃烧方式分类
根据燃烧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燃烧分为扩散燃烧、预混燃烧和动力燃烧。扩散燃烧是指可 燃物与助燃物在混合过程中进行燃烧;预混燃烧是指可燃物与助燃物预先混合,然后进行 燃烧;动力燃烧是指可燃物在高速气流中进行的燃烧。
火灾扑救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冷却灭火法
窒息灭火法
隔离灭火法
抑制灭火法
通过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通过隔绝空气或稀释可 燃物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通过将可燃物与火源隔 离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通过抑制可燃物的化学 反应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应急救援的组织与实施
应急救援的组织 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应急救援工作。
火灾的起因与分类
火灾的起因
可燃物、助燃物(如氧气)和点火源 (如火柴、打火机)是火灾发生的必 要条件。
火灾的分类
根据燃烧物的不同,火灾可分为A、B 、C、D、E五类,分别为固体物质火 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气 体火灾、金属火灾和带电火灾。
火灾预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01
02
03
消除可燃物
减少室内可燃物的存放, 避免将可燃易燃物品置于 靠近火源的位置。
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 的化学反应,通常伴随 着火焰的产生。
燃烧反应需要可燃物、 助燃物(通常是氧气) 和足够的高温,三者缺 一不可。
燃烧反应通常涉及一系 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 些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 量和光。
消防燃烧学
![消防燃烧学](https://img.taocdn.com/s3/m/3289ef86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5.png)
04
空气需要量是 燃烧控制的重 要参数,关系 到燃烧效率和 污染物排放。
燃烧产物生成量
燃烧产物:二氧化 碳、水蒸气、氮氧 化物等
01
生成量与燃烧条件 有关:如温度、压 力、氧气浓度等
02
04
燃烧产物的利用: 如二氧化碳用于合 成燃料、氮氧化物 用于制造化肥等
03
燃烧产物对环境的 影响:如温室效应、 酸雨等
两者关系
01
空气需要量: 燃料燃烧所需
的氧气量
02
燃烧产物生成 量:燃料燃烧 后产生的气体、
烟尘等物质
03
关系:空气需 要量与燃烧产 物生成量成正 比,即空气需 要量越大,燃 烧产物生成量
越多
04
影响:空气需 要量不足会导 致燃烧不充分, 产生有毒气体 和烟尘,影响 环境质量和人
04
确认周围环境安全,确 保自身安全
灭火措施
冷却灭火:降低 温度,使可燃物
无法继续燃烧
窒息灭火:隔绝 氧气,使可燃物
无法继续燃烧
隔离灭火:将可 燃物与火源隔离,
阻止火势蔓延
化学抑制灭火: 使用灭火剂,使
燃烧反应中断
逃生技巧
保持冷静:遇到 火灾时,保持冷 静,不要惊慌失 措。
寻找逃生路线: 观察周围环境, 寻找最近的逃生 路线,如安全出 口、楼梯等。
利用消防设施: 使用灭火器、消 防栓等消防设施 进行灭火,为自 己争取逃生时间。
保护呼吸系统: 用湿毛巾或衣物 捂住口鼻,防止 吸入有毒气体。
匍匐前进:在浓 烟环境中,尽量 匍匐前进,避免 吸入过多有毒气 体。
寻求帮助:如果 无法自行逃生, 可以拨打119报警 电话,寻求消防 员的帮助。
《消防燃烧学》教案
![《消防燃烧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48838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9.png)
《消防燃烧学》教案.doc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介绍消防燃烧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意义。
解释火灾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1.2 火灾燃烧的基本条件讲解可燃物、氧化剂和点火源的概念。
解释火灾燃烧的三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1.3 火灾类型及燃烧特性介绍不同类型的火灾及其燃烧特性。
分析常见火灾案例,探讨火灾的原因和教训。
第二章:燃烧的基本原理2.1 燃烧的化学反应讲解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包括氧化还原反应。
解释燃烧产物的形成和影响。
2.2 燃烧速率与燃烧特性介绍燃烧速率的影响因素,如可燃物性质、氧气浓度和温度。
讲解燃烧过程中的火焰传播和燃烧产物扩散。
2.3 燃烧的热效应解释燃烧过程中的热效应,包括燃烧热和热辐射。
探讨热效应在火灾蔓延中的作用。
第三章:火灾蔓延与控制3.1 火灾蔓延的物理过程讲解火灾蔓延的物理过程,包括火焰传播、热辐射和烟雾传播。
分析火灾蔓延速度和范围的影响因素。
3.2 火灾控制策略介绍火灾控制的方法和措施,如灭火剂的选用和灭火设备的应用。
讲解火灾现场的应急处理和人员疏散原则。
3.3 火灾蔓延的模拟与预测介绍火灾蔓延模拟的方法和技术。
讲解火灾蔓延预测的意义和应用。
第四章:燃烧设备与火灾实验4.1 燃烧设备介绍常用的燃烧设备和实验装置,如燃烧炉、燃烧箱和火焰喷射器。
讲解燃烧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2 火灾实验方法讲解火灾实验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介绍常见的火灾实验,如火焰传播实验和燃烧产物分析实验。
4.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讲解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火灾燃烧特性和蔓延规律。
第五章:燃烧防护与安全5.1 燃烧防护措施介绍燃烧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讲解燃烧防护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5.2 火灾现场的应急处理讲解火灾现场的应急处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介绍火灾现场的人员疏散和救援措施。
5.3 消防安全管理与教育讲解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措施。
介绍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的方法和内容。
第六章:火灾燃烧动力学6.1 火焰传播与蔓延讲解火焰传播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消防燃烧学(新)
![消防燃烧学(新)](https://img.taocdn.com/s3/m/71dc870aaf1ffc4fff47ac43.png)
第一章火灾燃烧基础知识一、填空1、燃烧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2、燃烧三要素:要发生燃烧反应,必须有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3、根据火三角形,可以得出控制可燃物、隔绝空气、消除点火源、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阻止火灾范围的扩大四种防火方法。
4、根据燃烧四面体,可以得出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化学抑制法四种灭火方法。
5、燃烧按照参与燃烧时物质的状态分类,可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按照可燃物与助燃物相互接触与化学反应的先后顺序分类,燃烧可分为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按照化学反应速度大小分类,燃烧可分为热爆炸和一般燃烧;按照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种类分类,燃烧可分为化合反应燃烧和分解反应燃烧两类;按照反应物参加化学反应时的状态分类,燃烧可分为气相燃烧和表面燃烧;按照着火的方式分类,燃烧可分为自燃和点燃等形式。
6、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即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7、释放热量和产生高温燃烧产物是燃烧反应的主要特征。
8、物质的传递主要通过物质的分子扩散、燃料相分界面上的斯蒂芬流、浮力引起的物质流动、由外力引起的强迫流动、紊流运动引起的物质混合等方式来实现。
9、物质A在物质B中扩散时,A扩散造成的物质流与B中A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这个梯度可有三种表示方法,分别是浓度梯度、分压梯度和质量分数梯度。
10、管道高度越高,管道内外温差越大,烟囱效应越显著。
11、烟气是火灾使人致命的主要原因。
烟气具有的危害性包括:缺氧、窒息作用;毒性、刺激性及腐蚀性作用;烟气的减光性;烟气的爆炸性;烟气的恐怖性;热损伤作用。
12、烟气的主要成分:CO、CO2、HCI、SO2、NO2、NH3等气态产物。
二、简答1、燃烧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燃烧的特征:燃烧时可以观察到火焰、发光、发烟这些特征。
例如:蜡烛燃烧时可以观察到花苞型火焰,实际火灾中的火焰呈踹流状态;停电时蜡烛发出的光可以照亮周围,实际火灾中物质燃烧的火光能够照亮夜空;蜡烛棉芯较长时很容易观察到火焰上方有黑烟冒出,在蜡烛上方放臵冷瓷器时,可以观察到烟炱,实际火灾中更可以观察到浓烟滚滚的现象。
《消防燃烧学》 教案
![《消防燃烧学》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d45c64de80d4d8d15a4fee.png)
授课过程采用的PPT课件制作力求精美,字号适中,文字颜色与背景色对比强烈,采用的图片和视频与授课内容紧密相关,用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例子解释说明点燃后可能出现的三种燃烧方式,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兴趣,提高课堂授课质量。
课后思考及练习
思考题:
是不是所有的室内火灾都有轰燃阶段?为什么?试举例进行说明。
习题:
1.什么是轰燃?
2.轰燃的两个判据是什么?
3.不可返回点的定义是什么?
4.当室内火灾发生轰燃时,不可返回点多大?
备注
1.教案按授课次数设计,每次授课应填写一份,同专业重复班授课可不另行填写。
2.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栏包括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课堂互动的设计等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
这是《消防燃烧学》双语教学的第二节课,为了让学员能清楚的理解轰燃,授课过程中播放了有轰燃过程发生的室内火灾实验录像及无轰燃发生的室内火灾实验录像,录像取自NIST所作的学生宿舍火灾实验。录像的播放有助于学员对轰燃发生阶段、发生危害有一个直观的理解;对如何进行轰燃实际模拟实验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PPT课件的制作简洁明了。图片形象生动,图文并茂,一目了然,能很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在轰燃危害讲解之后,引用美国统计数据进一步说明问题。
教书育人设计
通过第一次双语授课让学员逐渐了解用英语学习本门课程并不是很难。学员课要尽可能掌握消防相关的专业词汇,这不仅有助于体高学员上课听课质量,而且也有助于将来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对英文文献的阅读,提前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消防燃烧学》教案
![《消防燃烧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186ce7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3.png)
《消防燃烧学》教案.doc教案章节:第一章燃烧基础理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理解燃烧的三要素。
2. 使学生掌握燃烧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
3. 培养学生对火灾危险性的认识,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基本概念燃烧的定义燃烧的分类2. 燃烧的三要素燃料氧气点火源3. 燃烧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燃料的分解氧化反应燃烧产物的形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燃烧的基本概念、燃烧的三要素和燃烧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火灾案例,让学生了解燃烧事故的危害。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消防燃烧学》2. 课件:燃烧基础理论3. 案例素材:火灾案例图片和视频五、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燃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燃烧的兴趣。
2. 讲解燃烧的基本概念,阐述燃烧的定义和分类。
3. 讲解燃烧的三要素,分析它们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
4. 讲解燃烧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包括燃料的分解、氧化反应和燃烧产物的形成。
5. 分析火灾案例,让学生了解燃烧事故的危害。
6.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7. 布置课后作业:复习本章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燃烧事故的预防措施。
教案章节:第二章火灾蔓延规律二、教学内容:1. 火灾蔓延的基本概念火灾蔓延的定义火灾蔓延的分类2. 火灾蔓延的规律火灾蔓延的影响因素火灾蔓延的速度和距离3. 火灾蔓延的模型火灾蔓延的数学模型火灾蔓延的数值模型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火灾蔓延的基本概念、规律和模型。
2. 实验法:进行火灾蔓延实验,让学生观察火灾蔓延的现象。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消防燃烧学》2. 课件:火灾蔓延规律3. 实验器材:火灾蔓延实验装置五、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火灾蔓延在日常生活中的危害,引发学生对火灾蔓延的关注。
2. 讲解火灾蔓延的基本概念,阐述火灾蔓延的定义和分类。
3. 讲解火灾蔓延的规律,分析影响火灾蔓延的因素。
消防燃烧学
![消防燃烧学](https://img.taocdn.com/s3/m/cc530c9fcc22bcd126ff0ccc.png)
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
一、固体燃烧的形式
(二)表面燃烧 在可燃固体表面上,由氧和物质直接作用 而发生的燃烧现象。 例如:木炭、焦炭、铁、铜等
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
一、固体燃烧的形式
(三)分解燃烧 火源加热——热分解——着火燃烧 例如: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等
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
一、固体燃烧的形式
消防燃烧学
第一章 燃烧的化学基础
第二章 燃烧的物理基础
第三章 着火与灭火基本理论
第四章 可燃气体的燃烧
第五章 可燃液体的燃烧 第六章 可燃固体的燃烧 第七章 室内火灾简介
燃烧的化学基础 燃烧的物理基础
着灭火的基本理论
可燃固体的燃烧
室内火灾的简介
一、燃烧的概念及本质
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 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湍流运动引起的物质混合
……
传
质
一、物质的扩散
1、扩散(Diffusion) 物质由高浓度低浓度方向转移的现象。
传
质
2、费克扩散定律: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流体A 扩散造成的物质流与A在流体B中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A 2 (kg / m ) 两组分: J A DAB y
DAB:组分A在组分B中的扩散系数。
第七节 固体材料的阻燃处理
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
一、固体燃烧的形式 (一)蒸发式燃烧 (二)表面燃烧 (三)分解燃烧 (四)阴燃
(五)爆炸
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
一、固体燃烧的形式
(一)蒸发燃烧
火源加热——熔融蒸发——着火燃烧
例如:硫、磷、钾、钠、蜡烛、松香、沥青等
火源加热——升华——着火燃烧
消防燃烧学
![消防燃烧学](https://img.taocdn.com/s3/m/306ed9025901020207409ccb.png)
ª ) Ú Ô GDP(Ò
Ä ê · Ý
16.00 18.00
100000
120000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公安部直属的四个专业消防科研所,在火灾理论、消防 工程、消防法规、消防装备、灭火技术战术、火场防护技术、 灭火理论、消防通信、火灾探测与报警、电气火灾、建筑火灾 理论、材料阻燃技术及建筑防火应用技术、消防标准化技术等 专业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他们是我国开展消防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专业骨干力量。
二、燃烧本质
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电子转移,反应物和生成物 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2)特殊性:伴有放热、发光、火焰和发烟四个特点。
2018/10/27
消防燃烧学
16
三、燃烧条件
1.燃烧的必要条件
(1)可燃物(还原剂): 凡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都称为 可燃物。 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类。 甲类:极易燃烧,自燃、爆炸的物质 乙类:容易燃烧,自燃、爆炸的物质 丙类:一般可燃物质 丁类:难然材料 戊类:非燃材料
2018/10/27
消防燃烧学
17
(2)助燃物(氧化剂):凡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 燃烧的物质称助燃物。
(3)点火源:凡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火能源统称为 点火源。
2.燃烧的充分条件 可燃物和助燃物要有一定的数量和浓度,点火源有 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能量。
消防燃烧学
![消防燃烧学](https://img.taocdn.com/s3/m/717b6b3e43323968011c9298.png)
《消防燃烧学》
一、概述
《消防燃烧学》是我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属于化工防
火课群。
消防燃烧学教学内容主要是研究火灾的发生、发展和熄灭的基本规律,以及防火、防爆和灭火的一般原理的科学。
课程能为防火和灭火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在消防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奠基作用,在大安全学科中具有重要地位。
教学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共##学时,考试课。
二、课程目标
(一)理论教学目标
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员掌握可燃性物质燃烧或爆炸的基本规律和特性、防火和灭火的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员分析和解决火灾或爆炸事故的预防和控制等方面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实践教学,让学员在实验课中亲自动手实验,掌握部分消防燃烧学基础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培养学员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增强学员对消防燃烧学知识原理的理解,提高学员的实际动手和运用能力。
以培养高素质合格指挥员为目标,努力把消防燃烧学课程建成学校的精品课程。
具体能力目标为: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使学员能初步掌握燃烧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燃烧学原理解释材料的燃烧性能,加深对燃烧学原理的理解。
2、培养和提高学员的科学试验能力。
主要包括: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书写表达能力和简单的设计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员从事科学实验的素质。
要求学员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不怕困难、主动进取的探索精神;遵守操作规程、爱护公共财物,以及在实验中相互
协作、共同探索的思想品德。
三、教学内容
(一)理论知识
(二)实践教学内容。
《消防燃烧学》教案
![《消防燃烧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a3e04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57.png)
《消防燃烧学》教案.doc教案章节一:燃烧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分类。
1.2 教学内容燃烧的定义与意义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燃料、氧气和点火源燃烧的分类: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和爆炸燃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燃烧的基本概念、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和燃烧的分类。
互动法:提问学生关于燃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燃烧的基本概念、三个必要条件和分类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教案章节二:火灾蔓延规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火灾蔓延的基本规律。
让学生了解火灾蔓延的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火灾蔓延的基本规律:线性蔓延、面积蔓延和体积蔓延火灾蔓延的影响因素:燃料特性、氧气浓度、通风条件和火灾蔓延速率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火灾蔓延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
互动法:提问学生关于火灾蔓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火灾蔓延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教案章节三:防火措施与灭火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防火措施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灭火方法的分类和应用。
3.2 教学内容防火措施:建筑物的防火设计、火灾报警系统、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灭火方法:灭火器的使用、消防栓系统的操作和灭火器材的配备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防火措施的重要性和灭火方法的分类和应用。
互动法:提问学生关于防火措施和灭火方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防火措施和灭火方法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教案章节四:火灾事故调查与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火灾事故调查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火灾事故调查的步骤和分析方法。
4.2 教学内容火灾事故调查的重要性:了解火灾原因、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火灾事故调查的步骤:现场勘查、火灾原因鉴定、火灾事故报告编写火灾事故分析方法:火灾事故统计分析、火灾原因分析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火灾事故调查的重要性和步骤以及分析方法。
《消防燃烧学》学习指南
![《消防燃烧学》学习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c0c5ddaf0066f5335a812198.png)
《消防燃烧学》课程学习指南《消防燃烧学》是一门主要讲授火灾发生、发展和熄灭基本规律的课程。
该课程是消防教育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是消防工程和核生化消防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程。
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边缘学科体系中的课程,其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
本课程主要为消防工程和核生化消防专业的《建筑防火》、《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工业企业防火》、《防排烟技术》、《灭火救援技术与战术》和《消防监督管理》等后续专业课程开设提供专业基础知识。
本课程侧重介绍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燃烧现象,着火的基本条件、燃烧蔓延的基本过程。
使学员对燃烧现象、燃烧过程及防灭火基本原理有较深入的理解。
《消防燃烧学》共七章。
第一章为学习燃烧学必须掌握的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和,这是燃烧学的化学基础;具体内容有燃烧本质和条件、燃烧反应速度理论、燃烧时空气需要量计算、燃烧产物及其计算、燃烧热及燃烧温度计算第二章以热量、质量传递为核心的燃烧为主的燃烧学的物理基础,具体内容有热量传递概述、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燃烧中的物质传递。
第三章为燃烧学最本质的内容,燃烧科学内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着火和灭火的基本理论,具体内容有火方式分类及各自特点;谢苗诺夫自燃理论和F-K自燃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分析过程和基本结论;链锁反应着火理论的基本思路和分析过程;高温质点和电火花引燃混气的基本过程和条件;火焰熄灭的热理论与链锁反应理论;能利用着火与灭火基本理论解释燃烧现象、分析防火和灭火过程。
第四、五、六章是具体的可燃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规律和特点。
第四章的具体内容有气体燃烧的形式和分类;层流预混气体中火焰传播的过程和机理;各因素对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规律;轰产生过程、发生条件和破坏特点;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实验测定方法;爆炸极限的概念、影响因素、计算方法;气体爆炸预防和控制措施;湍流燃烧和扩散燃烧的特点。
第五章的具体内容有闪燃、闪点、爆炸温度极限等基本概念,其在消防工作中的实际意义;闪点及爆炸温度极限的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液体引燃和火焰传播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液体燃烧速度的影响规律和热辐射特性;理解热量在液体内部传递规律;沸溢和喷溅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征兆及预防措施。
《消防燃烧学》教案
![《消防燃烧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8c948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e.png)
《消防燃烧学》教案.doc一、引言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消防燃烧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火灾发生、发展及其控制的认识,为消防安全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1.2 适用对象本教案适用于消防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相关从业人员。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2.1 燃烧基本概念2.1.1 燃烧的定义2.1.2 燃烧三要素2.1.3 燃烧类型及特点2.2 火灾事故调查与分析2.2.1 火灾事故调查的基本程序2.2.2 火灾事故原因分析2.2.3 火灾事故案例解析2.3 燃烧物质及燃烧特性2.3.1 常见燃烧物质2.3.2 燃烧特性及影响因素2.3.3 燃烧实验及燃烧装置2.4 火灾蔓延与控制2.4.1 火灾蔓延规律2.4.2 火灾控制策略2.4.3 防火分区与防火间距2.5 消防安全评估与防护2.5.1 消防安全评估方法2.5.2 火灾防护措施2.5.3 消防安全管理三、教学安排3.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3.2 教学进度安排第1-4课时:燃烧基本概念第5-8课时:火灾事故调查与分析第9-12课时:燃烧物质及燃烧特性第13-16课时:火灾蔓延与控制第17-20课时:消防安全评估与防护四、教学评价4.1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分为课堂参与、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20%):发言、提问、讨论等;课后作业(30%):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实验报告(20%):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论分析;期末考试(30%):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消防燃烧学》,出版社:消防科技出版社,作者:。
5.2 实验设备燃烧实验装置、火灾模拟实验装置、消防安全演示设备等。
5.3 辅助资料教案、PPT、案例分析、学术论文、消防法规等。
六、教学活动6.1 燃烧基本概念讲授燃烧的定义、燃烧三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消防燃烧学》教案
![《消防燃烧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58ae4f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89.png)
《消防燃烧学》教案.doc第一章:消防燃烧学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消防燃烧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火灾的分类和燃烧的基本条件。
3. 理解消防燃烧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二、教学内容:1. 消防燃烧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火灾的分类和特点。
3. 燃烧的基本条件和过程。
4. 消防燃烧学在消防安全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消防燃烧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火灾案例,了解火灾的分类和特点。
3. 实验演示法:展示燃烧实验,理解燃烧的基本条件。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消防燃烧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2. 火灾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火灾分类和特点的理解。
3. 燃烧实验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对燃烧基本条件的理解。
第二章:火灾燃烧过程一、教学目标:1. 掌握火灾燃烧过程的基本特点和阶段。
2. 了解火灾燃烧过程中的燃烧产物和危害。
3. 理解火灾燃烧过程对消防安全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火灾燃烧过程的基本特点和阶段。
2. 燃烧产物及其危害。
3. 火灾燃烧过程对消防安全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火灾燃烧过程的基本特点和阶段。
2. 实验演示法:展示火灾燃烧实验,观察燃烧产物和危害。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火灾案例,了解火灾燃烧过程对消防安全的影响。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火灾燃烧过程的基本特点的理解。
2. 火灾燃烧实验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对燃烧产物和危害的理解。
3. 火灾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火灾燃烧过程对消防安全的影响的理解。
第三章:消防燃烧学原理一、教学目标:1. 掌握消防燃烧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了解消防燃烧学在消防安全领域的应用。
3. 理解消防燃烧学对火灾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消防燃烧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消防燃烧学在消防安全领域的应用。
3. 消防燃烧学对火灾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消防燃烧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燃烧学第一章(消防安全类)
![燃烧学第一章(消防安全类)](https://img.taocdn.com/s3/m/88c45d0dfad6195f312ba646.png)
《燃烧学》--第一章
例1-1:求5 kg木材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已知木材 的质量百分数组分为: C - 43% , H - 7% , O - 41% , N - 2%,W-6%,A-1%。 解:依据上述有关公式,燃烧1 kg此木材所需理论氧气体积为
V0,O2 ( C H S O ) 22.4 10 2 12 4 32 32 43 7 41 ( ) 22.4 10 2 0.91(m 3 ) 12 4 32
《燃烧学》--第一章
助燃物
氧化剂:如氧气,氯气,浓硫酸,过氧化钠 特例:炸药(氧平衡)
点火源
引燃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 种类有:
o o o o o o
火焰:直接点燃,热辐射 高温物体:如电熨斗、火星 电火花:电气火花,静电火花 机械能:撞击、摩擦、气体压缩 光能 化学能
《燃烧学》--第一章
越厉害 (2)存在自由氧(氧气供应不足,且燃料与空气混合不好而造 成的不完全燃烧)
B V yq V yq 1.88VCO 1.88VH 2 9.52VCH 4 4.76VO2
o 剩余氧气量大时,烟气量增加;剩余氧气量很小时,烟气量
减少
《燃烧学》--第一章
1.4 燃烧热的计算
因此,完全燃烧1 m3这种煤气所需理论空气体积为
V 0 , air
V 0 ,O 2
1 3 m 1 4 .76 CO H 2 H 2 S ( n )C n H m O 2 10 2 0 .21 2 2 4 2
1 1 4.76 6.8 57 56 .1 10 2 4.188 m 3 2 2
最新《消防燃烧学》教案
![最新《消防燃烧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dcf8d3580216fc710afd42.png)
《消防燃烧学》教案
教案
课程名称:消防燃烧学教研室:火灾理论教员姓名:徐晓楠技术职称:教授
教学对象:工程二队武警学院消防工程系
消防燃烧学教案 1
消防燃烧学教案 2
消防燃烧学教案 3
消防燃烧学教案 4
消防燃烧学教案 5
消防燃烧学教案 6
消防燃烧学教案 7
消防燃烧学教案 8
消防燃烧学教案 9
消防燃烧学教案 10
消防燃烧学教案 11
消防燃烧学教案 12
消防燃烧学教案 13
消防燃烧学教案 14
消防燃烧学教案 15
消防燃烧学教案 16
消防燃烧学教案 17
消防燃烧学教案 18
消防燃烧学教案 19
消防燃烧学教案 20
消防燃烧学教案 21
消防燃烧学教案 22
消防燃烧学教案 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火灾燃烧基础知识一、填空1、燃烧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2、燃烧三要素:要发生燃烧反应,必须有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3、根据火三角形,可以得出控制可燃物、隔绝空气、消除点火源、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阻止火灾围的扩大四种防火方法。
4、根据燃烧四面体,可以得出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化学抑制法四种灭火方法。
5、燃烧按照参与燃烧时物质的状态分类,可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按照可燃物与助燃物相互接触与化学反应的先后顺序分类,燃烧可分为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按照化学反应速度大小分类,燃烧可分为热爆炸和一般燃烧;按照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种类分类,燃烧可分为化合反应燃烧和分解反应燃烧两类;按照反应物参加化学反应时的状态分类,燃烧可分为气相燃烧和表面燃烧;按照着火的方式分类,燃烧可分为自燃和点燃等形式。
6、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即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7、释放热量和产生高温燃烧产物是燃烧反应的主要特征。
8、物质的传递主要通过物质的分子扩散、燃料相分界面上的斯蒂芬流、浮力引起的物质流动、由外力引起的强迫流动、紊流运动引起的物质混合等方式来实现。
9、物质A在物质B中扩散时,A扩散造成的物质流与B中A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这个梯度可有三种表示方法,分别是浓度梯度、分压梯度和质量分数梯度。
10、管道高度越高,管道外温差越大,烟囱效应越显著。
11、烟气是火灾使人致命的主要原因。
烟气具有的危害性包括:缺氧、窒息作用;毒性、刺激性及腐蚀性作用;烟气的减光性;烟气的爆炸性;烟气的恐怖性;热损伤作用。
12、烟气的主要成分:CO、CO2、HCI、SO2、NO2、NH3等气态产物。
二、简答1、燃烧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燃烧的特征:燃烧时可以观察到火焰、发光、发烟这些特征。
例如:蜡烛燃烧时可以观察到花苞型火焰,实际火灾中的火焰呈踹流状态;停电时蜡烛发出的光可以照亮周围,实际火灾中物质燃烧的火光能够照亮夜空;蜡烛棉芯较长时很容易观察到火焰上方有黑烟冒出,在蜡烛上方放臵冷瓷器时,可以观察到烟炱,实际火灾中更可以观察到浓烟滚滚的现象。
2、正确理解燃烧的条件:燃烧的条件分为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必要条件包括三个,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充要条件有六个,除了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之外,还要满足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助燃物浓度或含氧量,一定的着火能量相互作用,燃烧才可能方式和持续进行。
3、根据燃烧的条件,可以提出的防火和灭火方法:火灾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正确地应用燃烧条件是进行火灾预防和扑救的基础。
根据着火三角形,可以从下述四个方面进行火灾的预防:一是控制可燃物,二是隔绝空气,三是消除点火源,四是设臵阻火装臵,阻止火焰蔓延;或在建筑物之间预留防火间距。
根据燃烧四面体,可以得出以下灭火方法:一是隔离法,二是窒息法,三是冷却法,四是化学抑制法。
4、燃烧产物(包指烟)的危害性:火灾中的燃烧产物(火灾烟气)是火灾致命的主要原因。
火灾烟气是一种混合物,具有的危害性如下:一是烟气具有缺氧、窒息作用,如氧气浓度过低或二氧化碳浓度过量。
二是烟气具有毒性、刺激性及腐蚀性的作用,如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二氧化硫、盐酸等酸性产生的刺激性和腐蚀性。
三是烟气具有热损伤作用,发生轰然时室烟气的温度在600度以上,将会对人体产生不可挽回的损伤。
四是烟气的减光性,火灾烟气中的烟粒子对可见光是不透明的,在火场上弥漫的烟气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视线。
五是烟气的爆炸性,烟气中的不完全燃烧产物,如CO、H2S、苯等易燃物,使火场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六是烟气的恐怖性,火灾发生后,烟气的恐怖性会使人们的逃生速度大为降低,辨别方向的能力进一步减弱。
5、烟囱效应的形成:如教材图1-3烟囱效应示意所示,界面2处的压力P1=P+Hr,P2=PHr0,当T=T0时,P1=P2;当燃烧发生时,烟囱的温度T>T0,导致烟囱部的密度反而小于外界密度,γ<γ0,所以P1<P2,外部空气不断地烟囱,烟囱的热空气向上运动,从而形成烟囱效应。
烟囱效应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高度和外温差。
从原理公式可以看出高度越大,P1和P2的差值越大,烟囱效应越显著。
这是高层建筑火灾通过楼梯间和电梯并迅速向上发展的原因;外温差越大,P1和P2差值越大,烟囱效应越显著。
烟囱效应对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的危害特别大。
在发生火灾时,楼梯通道、电梯井如不采取防火措施,就会起到烟囱的作用。
6、物质浓度、体系温度和反应活化对反应速度速率的影响。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物质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当温度不变时,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与该瞬间各反应物浓度的乘积成正比例,如果该反应按照某化学反应方程式一步完成(简单,基元反应),则每种反应物浓度的方次即等于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反应比例常数。
根据燃烧反应的速率方程,可燃物燃烧时,活化能越大,燃烧速度越慢,火场温度越低,燃烧速度越慢。
根据燃烧反应的速率方程的表达式,燃烧反应速度与温度;氧气浓度;活化能有关。
第二章着火与灭火基本理论一、填空1、可燃物的着火方式可分为:化学自燃;热自然和点燃三种。
2、可燃物的着火方式可分为自燃和引燃两类。
其中不需要外界加热,而是在常温下依据自身的化学反应而发生着火的现象称为化学自燃;需将可燃物和氧化剂的混合物加热到某一温度时能发生自动着火称为热自燃。
3、从加热角度来看热自燃和点燃的区别,热自燃是整体加热,点燃是局部加热。
4、热自燃理论认为,着火是反应放热因素与散热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5、热生成速率qg的表达式为△HcVKnCAexpk-E/RT,热损失速率ql的表达式为ql=hs(T-T0);qg温度的指数函数;ql为温度的线性函数;斜率为hs。
6、放热曲线和散热曲线的位臵关系由三个因素决定,;7、发热量越大,体系越容易自燃;发热量相同,表面;8、导热系数越小,散热速度越小,越易自燃;9、着火条件是化学动力学参数和流体力学参数的综合;10、弗兰克-卡门涅茨基自燃理论的自燃判断准则是;11、链式反应三步骤为: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12、反应物分子断裂产生自由基的过程可借助于光照;13、链式反应根据链6、放热曲线和散热曲线的位臵关系由三个因素决定,它们是压力、对流换热系数、环境初始温度。
7、发热量越大,体系越容易自燃;发热量相同,表面积与体积比值越大,散热能力越强,越不易自燃;较低自燃点物质的加入可使高自燃点的物质自燃点降低。
8、导热系数越小,散热速度越小,越易自燃。
9、着火条件是化学动力学参数和流体力学参数的综合体现。
10、弗兰克-卡门涅茨基自燃理论的自燃判断准则是:δ大于某一临界值δer.11、链式反应三步骤为: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
12、反应物分子断裂产生自由基的过程可借助于光照和加热等方法。
13、链式反应根据链传递前后自由基数目之比,可分为直链反应和支链反应。
14、链式反应着火理论认为,反应自动加速并不一定要依靠热量的积累,也可以通过链式反应逐渐积累自由基的方法使反应自动加速,直至着火。
15、链式反应系统中自由基数目能否发生积累是链式反应工程中自由基增长因素与自由基销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对于支链反应,分支链生成自由基的反应速度常数用?表示,它受温度的影响很大;温度升高,其值增大,即活化分子的质量分数增大。
17、对于支链反应,链终止反应速度常数用g来表示,其受温度的影响不大。
18、¢=0时,链锁反应的反应速度随时间线性增加;¢>0时,链锁反应的反应速度加速增加;当¢<0时,反应速度时间趋于定值。
19、根据链锁反应理论,要使已着火系统灭火,必须增大自由基的销毁速度。
20、电火花点火的机理有两种理论,分别是热理论和电理论;低温时电理论起主要作用,当电压升高后,热理论起主要作用。
21、电火花放电可以通过电容放电和感应放电来实现。
22、电火花引燃可燃混气时,火花能量必须大于引燃最小能量;电极距离必须大于电极熄火距离。
23、高温质点强迫着火的判据是高温质点表面附近可燃介质的温度分布曲线的斜率等于零。
24、关于引燃能的说法错误的是导热系数越大,所需的容越大,所需的最小引燃能越大,混合气体越不容易被点燃;二是燃烧热越大,所需的最小引燃能越小,混合气体越容易被点燃。
25、关于引燃能的说确的是:一混合气体压力越大,所需的最小引燃能越小,混合气体越容易被点燃;二混合气体初始温度越高,所需的最小引燃能越小,混合气体越容易被点燃;三混合气体活化能越大,所需的最小引燃能越大,混合气体越不容易被点燃。
26、电极距离必须大于电极熄火距离,电极能量大于最小引燃能,电火花才能引燃混合气体成功。
27、对于已着火体系,可以采取稀释氧浓度的方法进行灭火,当氧浓度低于12%,或水蒸气浓度高于35%,或二氧化碳浓度高于30%-35%时,绝对多数燃烧都会熄灭。
28、降低环境温度使系统灭火时,必须使温度降到比着火时的环境温度低,这种现象称为灭火滞后。
29、对灭火来讲,降低氧气或可燃气气体浓度比降低环境温度的作用更大;相反,对防止着火来说,降低环境温度的作用大于降低氧气或可燃气气体浓度的作用。
30、与水反应发生自燃的物质的共同特点是:放出可燃气体和大量的热,可燃气体在局部高温环境中与氧结合发生自燃。
二、简答1、可燃物的着火方式的种类和各自特点:一般分为以下几类:⑴化学自燃:例如火柴受摩擦而着火;炸药受撞击而爆炸;金属钠在空气中的自燃;烟煤因堆积过高而自燃。
这类着火现象通常不需要外界加热,而是在常温下依据自身的化学反应发生的,因此习惯上称为化学自燃。
⑵热自燃:如果将可燃物与氧化剂的混合物均匀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当混合物加热到某一温度时就会自动着火(这时着火发生在混合物的整个容器中),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热自燃;⑶点燃(或称强迫着火):是指由于从外部能源,诸如电热线圈、电火花、炽热质点、点火火焰等得到能量,使混合气体的局部围受到强烈的加热而着火。
这时火焰就会在靠近点火源处被引发,然后依靠燃烧波传播到整个可燃混合物中,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热引燃。
大部分火灾都是因引燃所致。
2、体系具备着火条件是否就一定着火:着火条件是:如果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系统不可能在整个时间区段保持低温水平的缓慢反应态(即非燃烧态),那么这个初始条件便称为着火条件。
要正确理解着火条件需注意以下几点:⑴系统达到着火条件并不意味着已经着火,而只是系统已具备了着火的条件;⑵着火条件是就系统的初态而言的,它的临界性质不能错误地解释为化学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变化有突跃的性质。
⑶着火条件不是一个简单的初温条件,而是化学动力学参数和流体力学参数的综合体现。
3、利用放热曲线和散热曲线的位臵关系,分析说明改变环境温度时,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中着火的临界条件:4、Bi数的物理意义是:用来表征对流传热能力和固体导热能力相对大小的参数,当Bì小于0.1时,可认为物体部各处温度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