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公开课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王》公开课教案

一.情境导入,激发共鸣

1.同学们,看了老师刚才播放的这一组图片,你们的心里应该会有一些触动吧。如果说《背影》教会了我们感恩亲情。那么,《老王》让我们懂得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念。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杨绛先生的《老王》(Ppt出示课题),去感受这个普通人身上的善心和善行。

2.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框架和写作背景。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著名学者钱锺书的夫人。故事发生在“文革”,杨绛在干校期间与老王相识。十几年之后她写下这篇文章,想对老王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愧怍,从文章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下一页)

4.散文常常卒章显志,能不能分析一下这句话?(课件出示这句话)

——“幸运者”指作者自己,“不幸者”指老王(板书“老王”),“愧怍”就是“愧疚”。

第一部分:体会老王的“活命”

1.. 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其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这样写到:“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老王怎么不幸?

——无组织, 无亲人有残疾住房破受侮辱;

——职业、家人、外貌、居住条件等方面来介绍

——物质层面(车破旧、眼睛残疾,破破落落的院子),精神层面,(没亲人,受侮辱,单干户)

——身体之苦:弯腰曲背瞎眼残年;生活之苦:踏败小屋三轮为生;精神之苦:孤苦无依,备受轻视(老师提示:分析文章的时候,我们要牢牢抓住细节之间的关联,才能明了作者写作的匠心。老王的车破不美观,又老又瞎不安全。这就决定他的生意不可能好。生意不好,收入就少,自然没钱翻新,住处也就十分破落。一旦我们界定了一个层面,很自然就能获得一个视角。沿着这个视角往下分析,这是破译文章的一条捷径。大家想想,与物质层面相对应的是什么层面?——物质上艰苦和精神上的凄苦.阅读时,要注意逻辑上的关系)

2.有人说生活苦不算苦,心境苦才是真的苦,老王的心境如何?——精神层面板书“苦”

——单干户、老光棍、受侮辱,

3.物质上穷也罢了,精神上还极苦恼,受人排斥,受人侮辱。真是“老病有孤舟”。但是,“脑袋慢”是他的过错吗?这恶病要怪谁?这真是一个苦难的年代,一个恶的年代。老王渺小得如空气里的微尘,卑微得似荒野中的小草。过一天,算一天。他这是在“生活”,还是在“活命”?——“活命”。(板书:活命)。

4.刚才我们讲到他生前孤苦无依,贫病交加,饱受生活的折磨。那么在他去世以后呢?

——死后埋在沟里。老王是回民,回民是一个非常讲究丧葬仪式的民族。这个民族认为,人死了一定要用洁净的身体去拥抱真主。而老王被埋在沟里,污秽不堪。他生得屈辱,死得如此狼狈。他是一个不幸的人。描述他生活贫苦的这一部分,有物质上的谈到精神上的,这是逻辑顺序。

5.本文写于1984年,杨绛当时已是七十四岁高龄,在这么漫长的时光长河里,她一直记着老王,仅仅只是因为老王生活得很苦吗?请用一个字回答。——善(板书:善)。

6.文中提到老王帮杨绛主要做了三件事情,半费送冰、免费送人、病中送物,我们简称“三送”。有没有

——钱逐渐减少,情感逐渐增加。第一次是生意往来,第二次有对朋友的关照,第三次像亲人之间的往来。

4.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三次“送”,突出了老王的善良。其中哪件事情最让杨绛难以忘怀?——送油送蛋

三. 重点研读第三次的”送”。

1.让我们精读课文8—16段,请同学们抓住课文中一些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细细地品味,想一想:哪个词语触动了我的心弦,为什么?(拿出笔,圈点)“好文不厌百回读”,好文章每读一遍都会有很多收获。)`Ppt出示:触动了我,因为。

——明确:肖像描写、动作、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动作神态描写

明确:滞笨是什么意思?呆滞笨拙。这些动作神态描写,都突出了老王病重期间步履艰难。在身体如此虚弱的情况下给“我”家带来香油和鸡蛋,可见其真情,真是催人泪下。

老王行动不便,杨绛扶了他一把吗?请他进门喝茶坐一坐了吗?

——语言描写:(1)我不吃。(2)我不是要钱。(可结合杨绛的话)

真诚简洁,不善于表达情感,老王是一个淳朴的农民形象。底层人物的典型。临死前还惦记着杨绛一家人。老王最想要表达的恐怕是杨绛夫妇能把他当作一个亲近的朋友,而不是一个可怜的同情对象。人在生存状态下最根本的需要是尊重的需要。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这个苦而善的底层车夫获得了一定的尊重和关心。她当时是否知道老王是在死亡的前夕送她鸡蛋?——不知,是后来才知道的。

可惜杨绛当时没能明白老王,而是用钱来衡量了老王的心意。

——肖像描写

讨论1:钱锺书先生曾经说:“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我想,对不幸的人多一次描写,也是对不幸者的残忍。这样的形象,你有什么样感觉?有人说很恐怖,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恶心,恐怖。真实的东西往往很残忍,读着读着,有一种锥心的痛。杨绛平时写文章喜欢使用白描,这里却浓墨重彩地描写,甚至不敢让人多看。不知道她当时是什么心情。是不是下意识有些鄙视、厌恶?这个形象可能折磨了杨绛很多年,这是老王留在杨绛心中最后的形象了。这是老王的形象,也是杨绛的心相。这个心相或许在时时刻刻地提醒杨绛,是不是已经为老王做了该做的?作为一个幸运的人,自己可以为老王那样的不幸者做些什么?老王的形象绝不只是“镶嵌在门框里”,而是“镶嵌”在杨绛的记忆深处。

讨论:这样好的一个人,作者当时感觉到了吗?请他进门喝茶坐一坐吗?

没有。当时自己只对人家病态的外貌有感觉,而对人家崇高的内心却没有感觉。连茶水都没请人家喝。

2、那么老王临死之前还要送作者一家人大鸡蛋和好香油的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他怎样的心理呢?——像老王这样一个饱受白眼的下层劳动者,能够得到杨绛夫妇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关心,在他的心中是充满喜悦和感激的,所以,虽自知不久于人世,临终也要将这份感激表达出来。

老王在社会底层坚韧地活着,并能坚守做人的良知,是多么令人尊敬!大家不要忘了那是什么社会?——文化大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