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延安
2. 《回延安》
![2. 《回延安》](https://img.taocdn.com/s3/m/409e4bfb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9c.png)
20
板书设计
(1)回延安 (思念) (2)忆延安 (感激) (3)聚延安(欢喜) (4)看延安(惊喜) (5)赞延安(自豪)
课后作业
延伸阅读莫耶的《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 你追寻》,深入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22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5
第一步 交流感知
【环节2:教师指导】
•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 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 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 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 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 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
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方法指导:(1)标出直抒胸臆的句子,大声读出诗人情感。 (2)找到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场景描写的句子,品
味重点词语,揣摩诗人情感。
温馨提示:请师友们先自主探究,然后学友说给师傅听,师傅补充讲 解互助完善。
11
第二步 研读共品 【环节2:教师点拨②】
•
直接抒情
•
革命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请师友互助解决疑惑,将师友解决不了的疑惑 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15
第三步 互助释疑 【环节2:教师释疑】
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 如何升华的?
16
第三步 互助释疑 【环节2:教师释疑】
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 分的惜别之情
17
第四步 巩固拓展 【环节1:师友巩固】
12
第二步 研读共品 【环节1:师友研读③】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语言生动传神,从诗中 找出具体句子,揣摩赏析。
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29张PPT)
![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e098b2a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28.png)
解读探究
6.作者在第五节中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 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这一节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此 节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继 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探究方法
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使诗的情
例如:①“双手搂定宝塔山”是夸张的写法,传神地写 出了诗人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②“母亲延安换新衣” 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③用“长江 大河起浪花”比喻亲人相逢时热烈畅谈的情景。
把握文章主旨
诗人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和对 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中国共产领导下的延 安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巨 大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抒发了诗人重游革 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 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词语集注
心窝: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
几回回:方言,一回又一回。 式往往用叠词,表示数量多。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 不同地方。
米酒油馍:黍米酿的酒和油炸的黍米面饼。
整体感知
1.
第一小节:阔别十年重回延安; 第二小节:追忆当年战斗生活; 第三小节:亲人相见话延安; 第四小节:喜看延安今繁华; 第五小节:颂延安光辉历史。
解读探究
4.第四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排比、比喻。主要使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 荣的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如“蓝 天大明镜”,表达了作者浏览新城的兴奋和喜悦。
解读探究
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课后解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课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4a05c2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c6.png)
2《回延安》(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第一问:第1部分:写诗人回到阔别10年的惩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第2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第3部分:描绘了诗人与亲人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第4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的巨大变化。
第5部分:歌领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延安的美好明天。
第二问:以诗人对延安的深情为主线抒发自己的感情。
解析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参考答案:(示例)(1)动作:“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接定宝塔山。
”一“抓”一“贴”,动作逼真,传神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激动;一个“搂”,写尽了诗人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2)语言摘写:“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
(3)场景描写:“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坐状,表现出团聚场面的亲切气氛;“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酵上还响着脚步声”,用“不透风”这个补语补充说明“围得”,表现出来的人已经很多了,用“脑酵上”这个状语修饰“还响着脚步声”,进一步表现出人们还在继续到来,体现了团聚场面的热烈。
解析:找出相关诗句,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感情。
三、参考答案1.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盖盖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三个兴而押韵的诗节,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及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诗人在延安人民的哺育下学习、成长。
2.(示例)(1)“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是被富陕北地方色彩的装束。
(2)“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白”窗纸、“红窗花”也是极富陕北地方色彩的物品。
解析第l题旨在让同学们掌握信天游的比兴手法和押韵特点。
2.回延安
![2.回延安](https://img.taocdn.com/s3/m/bb627415580216fc710afd16.png)
3.“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
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就是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 引起要写的事物。比和兴一般融合在一起,在诗节的首句。
一、整体感知
1.整体把握课文,按章归纳要点。(仿照例子填写内容)
叙事 回延安 ( 忆 )延安 ( 话 )延安 (看 )延安 (颂 )延安
感情
激动
感激
真挚
喜悦
热爱
2.诗歌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
“抓”“贴”“搂”“扑”好不好?请说说它们的表 达效果。 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 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抓”有紧握不放 之意;“贴”有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对延安的 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搂”表 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 的激动。“扑”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表 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听民歌
①听过民歌。 ②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③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 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 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 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豁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没有 应和,没有对答。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他根本发 不出音。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 老人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 因为隔得太远,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我至今闭上眼睛, 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拖音 很长的山歌。 ④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 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 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 人。
2.回延安
![2.回延安](https://img.taocdn.com/s3/m/82c2518e52ea551811a68759.png)
绣前程,表达作者的惜别之情。
2.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诗 歌中的?
母亲的形象。 具体语句:“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
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
3.读第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 心情?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无法控制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内心的激动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党的培育之恩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对母亲延安的 怀念和感激
忆延安:追忆当年在延安 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与延安 母亲的血肉关系
(感激,怀念)
5.读第三部分,作者如何描 述团聚热闹的场面。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夸张
比喻 排比、拟人
拟人、比喻
延安旧貌换新颜
看延安:
描绘了延安新貌, 赞美10年来党领导下 延安的巨大变化。
杨家岭革命旧址
杨家岭的红旗啊 高高的飘
二、读准字音
白羊肚( dǔ) 树梢(shāo) 糜子(méi) 脑畔( pàn) 眼眶(kuàng)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三 个字给每个部分起一个名 字,总结每部分写的内容
思路结构
(1)回延安,表达作者回延安的激动、喜悦之情。 (2)忆延安,回忆延安生活,展现作者与延安的
血肉关系、母子情深。 (3)会亲人,描写亲人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4)看延安,写延安的崭新面貌,表现对延安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f064ec7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af.png)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1.《回延安》的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用简短的话进行概括,并说一说这几个部分是按什么线索组织起来的。
从以下两个方面回答:(1)诗歌分五个部分,各有侧重;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头扑在亲人怀”)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亲山亲水有亲人”,“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一口口的水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
(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2)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第一部分,集中写出了内心的激动。
为什么如此激动?第二部分交代了原因,使诗歌的思想朝深处发展;第三部分,又回到眼前,写出了延安亲人的精神面貌;接着,由人及物,写出了延安城的发展变化,而这发展变化,正是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英勇奋斗的结果;最后集中歌颂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功勋,歌颂了党,并与开头呼应,说明延安永远留在他心中,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
2.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一些“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诗歌能打动读者,唤起读者共鸣,以上三点,正是《回延安》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重要原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回延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回延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07b59ee518964bce847cbc.png)
2《回延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当他重新“扑”进“母亲延安”的怀抱时,那激动喜悦的心情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
朗读这首诗,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说说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点拨: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抒情线索。
参考答案: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参见“课文详解”部分。
抒情线索是“重逢—回忆—赞美—展望”。
二、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
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点拨:揣摩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的抒情方式。
参考答案:直接抒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延安熔炉锻造了“我”,“我”与延安永远有割舍不掉的感情。
此句表达了“我”对延安母亲的感激之情。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直接抒发了“我”离开延安时的留恋不舍。
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抓”“贴”等动作,将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时说不出来”,表现出诗人见到亲人们时无以言表的激动,“扑”这一动作正是这种心情的外在表现。
语言描写:“‘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表现了以老爷爷为代表的革命群众与诗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场景描写:“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描写延安在新时期的新面貌,表达了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三、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根据下面的提示深入体会,完成练习。
1.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2.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
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参考答案:1.本诗两行一节,节内押同一韵,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中最末字“笑”和“招”押“ɑo”韵,“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中最末字“带”和“来”押“ɑi”韵,这样节内押韵,不同节用不同韵使得读起来整齐中又有变化。
2、回延安课件
![2、回延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f84e007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6d.png)
比喻、夸张
滔滔不绝、唾 沫横飞的热烈
朗读第四部分 :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夸张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比喻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 母亲延安/换新衣。
排比 拟人 比喻
点 乘之作。
文体知识
信天游 信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 曲调纯朴、 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 下句道出真意。每句四个节拍(有时有衬字),与七言诗略同。短的只有一 两节,长的可达数十节。 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多节可连用一韵,也可 以换韵。多节时,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
第四部分,注意用明朗的色彩,突出喜悦、 赞美之情;第五部分,注意朗读时加强力量, 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中、强烈地表达出来, 音量要适中。③既要注意每一部分的特色,又 要注意整体上的联系和内容上的对照、比较, 在朗读时体现出诗歌内容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
细节感知
朗读第一部分
: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 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回顾革命历史,展望美好前程
诗人情感
激动、喜悦 怀念、感激 兴奋、亲切 喜悦、赞美 自豪、赞美、期许
延安
字词积累
盏(zhǎn )
登时( dēng )
糜子( méi ) 油馍( mó )
脑畔( pàn ) 眼眶( kuàng )
整体感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①要注意两句一韵的特点,读 出韵味,每小节停顿适当。②五个部分,第一 部分速度较快,以突出心中的激动;第二部分, 适当减慢,突出怀念和感激之情;第三部分, 注意节奏的轻快,突出亲切和热烈;
2、回延安
![2、回延安](https://img.taocdn.com/s3/m/0b42782abed5b9f3f90f1c87.png)
课后作业
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积累一两个 优美的信天游歌词。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迎过延河来
深入探究
1.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乡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
线索。
2.概括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
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
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
2、诗中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小组 合作分析其中的表达效果。
根据从 诗句中的可知,采用 (修 辞手法),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 如: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 把手招”,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 “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 “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 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 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 喜悦感情。
注意节奏、感情。 读准下列红色字体字的读音。
ɡāo 羊羔 pù 柳林铺
méi 糜子 zhǎn 盏
yáo 窑 chuǎn 喘 pàn 河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hǔ 黍类 lǒu 搂 kuànɡ 眼眶
dǔ 白羊肚毛巾
诵读诗歌
1、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
注意节奏的停顿,语气、语速和感情。 2、概括诗歌每部分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中流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yì]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 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 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 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80年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 部部长。主要诗歌集有《朝阳 花开》、《乡村的夜》、《放 歌集》、《贺敬之诗选》等。
2.回延安
![2.回延安](https://img.taocdn.com/s3/m/7f24d8dd5fbfc77da269b1e1.png)
7.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这两小节 诗在用词上有何特点?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案】四个量词重叠使用,构成排比,颇有气势地 描绘出延安城十年来的巨变,延安城呈现出一派整齐 优美、兴旺发达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延安城强烈的 热爱之情。
8. 本文结尾一节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文结尾一节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直接抒情。“再回”紧扣题目和开头中的“回”字, 从“回”开头,又回到“回”字,结构上照应题目、
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完整。这样的结尾内容上升华了
主旨,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阅读方法解密 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 (中考占2—3)结尾句 (段)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有:①总结全文;②首尾呼 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③照应题目或回应前文。在内 容方面的作用有:①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卒
章显志,点明中心;②深化、升华主旨,抒发作者某
3.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这 两句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两句诗是过渡句。在内容上:连举两个地
名,表现出延安人民当年欢送、今日远迎,情意殷殷;
诗人深感延安人民的至情,觉得回到了久别的家中。 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追溯当年 相送,写出今日相迎,自然地引到忆写当年的延安生 活。
“贴”字属于什么描写方法?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情
感? 【答案】动作描写。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 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一个“搂”字, 则写尽了诗人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2.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这两句 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出了诗人怎样的感
情? 【答案】拟人。这两句诗中“唱”“笑”“把手 招”,分别描写了“杜甫川”“柳林铺”和“红 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 人等人的到来,表现了诗人故地重回无限喜悦的 感情。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文本解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文本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81b69540b1c59eef8c7b46b.png)
《回延安》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诗人194O年奔赴延安,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
六年中在延安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和锻炼,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
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他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发展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正确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
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的《延河》上。
2.文题诠释延安是作者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是他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题目《回延安》中“回”意味着重新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近(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
“延安”点明了写作的对象。
3.主旨诗人以满怀的热情,回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诗人思念母亲延安的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念之情。
4.内容解读全诗分为五个部分,紧扣“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一部分,抒写诗人离开延安十年以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开头两句直抒胸臆,用两个“莫”字,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时不能克制的激动心情。
紧接着,第二小节中用了“抓”“贴”两个动词,动作逼真、急切,极写感情的真挚,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
第三小节用梦境写心境,体现诗人日夜思念延安的心情。
“双手搂定宝塔山”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尽写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第四小节把延安比作母亲,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诗人和延安的关系。
“千声万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延安的思念之深。
第五小节,“唱”“笑”“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环境,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同时也是诗人内心感受的表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回延安》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回延安》优质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5cc25fb01f69e3142329453.png)
2《回延安》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
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检测1、读准下列粗体字的读音。
羊羔羔(gāo)搂定(lǒu)白羊肚(dǔ)糜子(méi)黍类(shǔ)油馍(mó)气喘(chuǎn)眼眶(kuàng)树梢.(shāo)满窖.(jiào) 脑畔.(pàn)2、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年生于山东枣庄市峄县。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2《回延安》课件
![2《回延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2b47da2e3f5727a5e962b6.png)
第一单元:2《回延安》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运 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 指延安的父老乡亲们;
“迎过延河来”表现了延
安父老高涨的热情。
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来表达其内心的激动
之情。
第一单元:2《回延安》
第二小节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小节,思考这一小节是运 用什么手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的,表达出诗人怎
第一单元:2《回延安》
词语解释 【心窝】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 【【几 登回时回】】立文刻式中。往指往窑用洞叠的字顶,上表。示数量多。 【脑畔上】 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 【天南海北】 地方;形容(说话)漫无边际。
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2《回延安》
朗读课文,说说每部分应读出怎样的感情,思考诗人是 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二 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 三 之描写情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表达亲人之间
的喜悦之情。
四 描述延安城新面貌,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
赞美之情。
五 回顾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
程,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
回延安 忆延安 话延安 看延安 祝延安
第一单元:2《回延安》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情感不是单调的,而是多层面的。
一 激动、跳跃
二 深厚
三 真挚、亲切
四 热情、明快
五 激越、昂扬
全诗以诗人离别十年后重返延安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为线索, 即“重逢——回忆——赞美——展望”。
第一单元:2《回延安》
再读诗歌,说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三个字给每部 分起个名字。
一 表达重返延安时的激动之情,以及见到延安
2024版第2课《回延安》课件
![2024版第2课《回延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b3ac145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62.png)
01课程介绍与背景Chapter《回延安》背景及作者简介0102课程内容与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件结构课件包括课程导入、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课文讲解、课堂练习和课程总结五个部分。
其中,课程导入部分通过图片和音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部分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素;课文讲解部分通过文本、图片和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课堂练习部分提供多样化的练习题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课程总结部分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使用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课件内容和顺序,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学生可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时参考课件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课件结构与使用方法02文本解读与赏析Chapter《回延安》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篇章结构写作特点诗人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生动的描绘和抒情,将延安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历史变迁呈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人物形象塑造意义地域文化特色在文本中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回延安》中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诗人通过描绘延安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展现了延安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例如,诗中的“宝塔山”、“延河水”等意象,都是延安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文本中的体现这些地域文化特色在文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诗人通过运用生动的描绘和抒情手法,将延安的地域文化特色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融为一体,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感染力。
同时,这些地域文化特色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文化认知。
03延安精神内涵及价值Chapter延安精神定义和历史背景定义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当年在延安形成的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和劳模精神等。
历史背景延安时期指的是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具体指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起县),落户“陕北”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迎接革命胜利的曙光这近13年时间。
2.回延安
![2.回延安](https://img.taocdn.com/s3/m/ccb08628d4d8d15abf234e5f.png)
教学内容:2.回延安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重点)2.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难点)3.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
(重点)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1.新课导入展示延安图片,引入新课观看图片,激发兴趣激趣导入2.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2.写作背景3.生字词及注释1.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
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
主要作品有《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
出版有诗集《放歌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
2.《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
在大会期间,作者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起昂扬的诗情,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萌生了创作冲动,写下了诗作《回延安》和散文《重回母亲的怀抱——回延安。
3.羊羔ɡāo 糜子méi 窑yáo 黍类shǔ柳林铺pù盏zhǎn 喘chuǎn 搂lǒu白羊肚d ǔ畔pàn 眶kuànɡ糜子:一种果实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留脚印:课文中的意思是,毛主席在那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迹。
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讲学)2《回延安》
![(讲学)2《回延安》](https://img.taocdn.com/s3/m/f1d8d6c00975f46527d3e17f.png)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 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通俗地讲,“比” 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 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者,起也(因而“比兴”也称“起兴”);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
兴——就是起兴。先借助别的事物引起所咏 之物,以为寄托。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文 已尽而意有余。
思考:
1.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
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从体裁角度)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怎样读这首诗?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感情?
体裁:信天游
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随心所欲任意 发挥的民歌形式,又称“顺天游”),它的 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通 常为两句一段,一般一小段表达一个意思, 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长度由一段 至几十段不等。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 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字句。修辞上多用 比兴、夸张等手法。歌手用同一曲调反复演 唱,有时旋律上稍加变化。
回 延 安
贺 敬 之
(关于延安)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 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 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 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 后方。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
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革命的年
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
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实事求是,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贺敬之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 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 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 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 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 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 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 阳花开》、《放歌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濛濛的雨丝夹着 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 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 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 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在这样雨雪交加的日子里,如果没有什么紧要事,人们宁愿 一整天足不出户。因此,县城的大街小巷倒也比平时少了许多
颔联、颈联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 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 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 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颔联写山,却将其戏称 为“泥丸”,这是写红军万里远征,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也是 毛主席常用的豪气拟物的手法。颈联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 服。此联中的“暖”和“寒”字实属妙用:“暖”字温馨喜悦, 表现了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出九死一生后 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 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弛有致。
尾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用“更喜”, 强化了主题,升华了主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 感情收束。“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 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凸现。
延安颂 莫耶 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千万颗青年的心
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 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
结成了坚固的阵线 看,群众已抬起了头 看,群众已扬起了手
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 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 士兵瞄准了枪口 准备和敌人搏斗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
筑成坚固的抗敌的阵线 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 在历史上灿烂辉煌
能力值(请按照自己的自测情况选择恰当的评分等级): ( )★ ( )★★ ( )★★★ ( )★★★★ ( )★★★★★
经验值(请根据自己的自测情况将未过关的内容标记在下面):
信天游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汉族民歌形式。这 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 之间的一朵奇葩。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 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 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 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 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嘈杂。街巷背阴的地方,冬天残留的积雪和冰溜子正在雨点的敲 击下蚀化,石板街上到处都漫流着肮脏的污水。风依然是寒冷的。 空荡荡的街道上,有时会偶尔走过来一个乡下人,破毡帽护着脑 门,胳膊上挽一筐子土豆或萝卜,有气无力地呼唤着买主。唉, 城市在这样的日子里完全丧失了生气,变得没有一点可爱之处了。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晨读时间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赏析】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 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 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只”加强了 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 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 胜的铁军风貌。
晚记课堂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搂.住( lǒu ) 糜.子( méi )
店铺.( pù ) 土炕.( kàng )
白羊肚.( dǔ ) 眼眶.(kuàng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遮dǎng( 挡 ) 树shāo( 梢)
油mó( 馍 ) yáo(
窑)洞
彩hóng( 虹 ) 高cháo( 潮)
古诗词名句。 (1)锲而不舍:_遥__知__兄__弟_登__高__处__,__遍_插__茱__萸__少__一_人__。________ (2)兀兀穷年:__千__门__万__户_曈__曈__日__,__总_把__新__桃__换__旧_符__。_______ (3)心不在焉:_箫__鼓__追__随_春__社__近__,__衣_冠__简__朴__古__风_存__。___________ (4)群蚁排衙:__门__外__高__悬_黄__纸__帖__,__却_疑__账__主__怕__灵_符__。__________ (5)迥乎不同:__玉_漏__银__壶__且__莫_催__,__铁__关__金_锁__彻__明__开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