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新课标与传统教学大纲的区别传统初中物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是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重点关注物理学中有哪些主要内容,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教学的逻辑结构。编写者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设计出的物理课堂,对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往往关注不够。而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不再单纯地依据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新教科书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然的位置。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能力,新课程并不强调。其编写的宗旨定位在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介绍物理学。下面以光的反射和折射为例就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传统教科书作一对比分析。
一、降低要求的知识点。
1、“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降低为“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从课标与大纲的角度看,层次降低了,由“理解”降低为“了解”,从光的反射内容上看,由“定律”降为“规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强调的是探究活动,而对于反射规律的表述则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种表述,并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共面,也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尽管这
样的表述并不完整,但是由于初中生并不会遇到不“共面”的物理情境,所以这种处理丝毫不会妨碍学生对反射规律的应用,这种处理抓住了光在反射时最突出的特征,学生很好理解和记忆。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降为“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光学的重点,传统教科书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提出的是具体的量的把握要求,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重在学生的探究活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结论,没有作硬性规定,学生重在探究对规律有定性的整体的了解即可,这种了解完全能够应付对凸透镜应用的需要。能够使学生从繁重、枯燥的题海练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探究知识,联系生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当然这个变化所引起的学生练习和习题变化是较大的。
3、将“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改为“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虽然没有强调“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但是有“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其区别在于对生活中这一现象,要经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去澄清头脑中的潜科学概念和验证这一现象特点的猜想,重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像物等大”“像物等距”两个特点的过程,对于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课标中并没有提出“知道”,“理解”等终结性的要求,也就是说允许学生的探究不完整。
二、有增有删的知识点
1、删减了“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由“知道”层次升为“认识”层次,删减了“知道凸透
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的内容提升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看上去似乎矛盾,其实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体现了“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课标要求,所以对凸透镜的认识重点放在生活实际上,反对将学生的注意力过分纠缠在“主光轴”等概念上,这一减一增,反映了对知识传承的弱化,对联系生活实际的强化。
三、增加的知识点
1、从“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变为“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凸透镜的应用为什么就一定只能局限于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呢?教材中为此专门增加了两节即“眼睛和保护你的眼睛”“显微镜和望远镜”两节。
2、增加了走进彩色世界一章:“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和“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使传统的教材中“颜色之迷”是打“*”号的,表示选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最多也就留点时间给学生自己看,一般都不会再作任何说明和解释,有些教师更是一跃而过。然而随着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艺术教育在目前的素质教育中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部分内容作为美术的基础知识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课程标准重新提出了“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终结性要求。而且还要求“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关于“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在课程标准中也是重新提出的。但只提出“比较”这一过程性要求,不要求记住具体规律。
从上面的对比分析中我们看出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较之传统教科书变化是非常大的,7个知识点,有6个发生了变化或删减,或降低,还有增加,为了让大家对整个初中物理阶段所有知识点的要求变化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下面就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要求的不同点简单概括如下:(之所以简介课标与大纲的区别因为两者都是编写课本的依据,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尤其是课改的今天,课标比教材更具有指导价值,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教材,创新教材,整合教材,但课标是相对稳定的。)
(1)、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改为“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增加了“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2)、增加了“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3)、对“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表述变为“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删除“知道摄氏温度”。
(4)、在实验操作方面,“会使用液体温度计”变为“会测量温度”、“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5)、“知道晶体的熔点,理解沸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变为“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从理解层次降低为“说出、描述、知道”层次。(6)、将热学中一些要求“知道”的概念,例如“知道蒸发现象”、“知
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知道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其应用”、“知道液化现象”、“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变为统一的“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这一变化增加了对物质的区别要求,提高了学生对事物的整体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7)、增加了“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8)、“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变为“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实例”。该变化一是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由“理解”层次降为“了解”层次,二是突出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要求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实例。(9)、“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和安全用电常识”、“理解电路中的总电流随用电器功率的增大而增大”、“知道保险丝和空气开关的作用”降为了“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10)、删减了“理解电流的概念”、“理解串联电路各处电流相等”、“理解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地于支流之和”。
(11)、删减了“知道电压的概念”、“知道干电池、家庭电路的电压值”、“理解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上的电压之和”、“理解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上的电压相等”。
(12)、删减“知道电阻的概念”、“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知道滑动变阻器和变阻箱的构造”,而以活动建议的形式提出了“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金属导体电阻的因素”。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没有在课本上列出有关影响金属导体电阻的几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