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实验六金属材料剪切弹性模量G的测量

实验六金属材料剪切弹性模量G的测量

- 1 -实验六 金属材料剪切弹性模量G 的测量一、实验目的测定金属材料的剪切模量G ,并验证剪切虎克定律。

二、实验原理圆轴扭转时,若最大剪应力不超过材料的比例极限,则扭矩T 与扭转角φ存在线性关系PGI TL 0=φ 式中: 32I p =4d π为圆截面的极惯性矩,为试件的直径 d φ——距离为的两截面之间的相对扭转角0L T ——扭矩由上式可知,若材料符合虎克定律,则T —φ图在比例极限以下成线性关系。

当试件受一定的扭矩增量后,在标距内可量得相应的扭转角增量T Δ0L φΔ,于是由上式可求得G 的公式P I L T G ⋅Δ⋅Δ=φ0实验按照等增量分级加扭矩的方法进行,测得相应的T ΔφΔ,即可求得G RL P T δφΔ=Δ⋅Δ=Δ,,则 δπΔ⋅Δ⋅⋅⋅=4032d PR L L G式中:P Δ--载荷增量 --外载力臂1L δΔ--百分表位移增量 --受扭杆标距 0L R --测量臂长度如图6.1所示:- 2 -受扭杆标距L 0 外载力臂L 1测量臂长R砝码百分表图6.1 JY—2型扭角仪三、实验设备JY—2型扭角仪四、实验步骤1、测量试件的计算长度及直径,取三个直径的平均值作为计算直径;2、在试件上按计算长度安装扭角仪;3、将百分表调节至零点;4、加砝码,使产生扭矩T 及扭转角φ,每增加1㎏砝码后,在百分表上读一个相应的位移量δ,算出位移增量δΔ,注意加载要平稳,实验过程中勿碰仪器;5、重复做几次,卸下载荷;6、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剪切弹性模量。

G 五、实验要求1、了解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及通过实验所求得的数据;2、讨论分析测定的误差情况。

G- 3 -六、实验报告6.1表。

实验六

实验六

(2)悬滴法 (a)在洁净凹载玻片周围涂少许凡士林。 (b)在盖玻片中央滴一小滴菌液,或用接种环取 1—2环菌液置于中央。 (c)将凹玻片反转,使凹窝中心对准盖玻片上的 菌液滴,液滴不得与凹玻片接触,以接种环柄轻压 使盖玻片与凹玻片粘在一起,液滴处于封闭的小室 中,防止液滴干燥和气流的影响。 (d)小心将凹玻片翻转过来,使菌滴仍悬浮在盖 玻片下和凹窝中心。 (e)先用低倍镜找到悬滴边缘,再用高倍镜观察。 观察时光线要调得暗一些。
五、实验报告
接物镜 接物镜倍 目镜测微尺 镜台测微尺 数 格数 格数 低倍镜 高倍镜 油 镜
接目镜放大倍数: 接目镜放大倍数:_______________
1.结果 (1)将目镜测微尺校正结果填人下表:
目镜测微尺每 格代表的长 度/pm
五、实验报告
宽 长 微生物 目镜测微 名称 尺每格 (2)将各菌测定结果填人 下表: 代表的 长度 /µm 目镜测 宽度/ 目镜测 长度 µm /µm 微尺 微尺 格数 格数 大肠杆 菌 酿酒酵 母 金葡球 菌 菌体大 小范 围 /µm
三、实验器材 菌种: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杆菌。 仪器或其他用具 、凡士林、凹载玻片、 盖玻片、镊子、显微镜等。
四、操作步骤 (1)压滴法 (A)制片:在载玻片上加一滴生理盐水,挑取一环 菌液与水混合,加一环万分之一的美蓝水溶液混匀。 用镊子夹一洁净的盖玻片,使其一边先接触菌液, 然后将整个盖玻片慢慢放下,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B)镜检:先以低倍镜找到标本,再用高倍镜观察, 观察时光线要调得暗些。 有鞭毛细菌可做直线、波浪式或翻滚运动,两个细 胞之间出现明显的位移,区别与布朗运动。
细菌的运动性观察
一、目的要求 学习用压滴法和悬滴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 二、实验原理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分馏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分馏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分馏有机化学实验六简单分馏有机化学实验六简单分馏实验六简单分馏一.实验目的:1. 了解分馏的原理和意义,分馏柱的种类和选用的方法。

2. 学习实验室里常用分馏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重点和难点:1. 简单分馏原理;2. 分馏的操作方法;实验类型:基础性实验学时:4学时三.实验装置和药品:主要实验仪器:酒精灯圆底烧瓶分馏柱冷凝管接液器温度计量筒锥形瓶(3个)主要化学试剂:甲醇和水的混合物(1:1) 50mL沸石四.实验装置图:五.实验原理:1. 分馏:是应用分馏柱将几种沸点相近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

它在化学工业和实验室中分离液态的有机化合物的常用方法之一。

普通的蒸馏技术要求其组分的沸点至少要相差30℃,才能用蒸馏法分离。

但对沸点相近的混合物,用蒸馏法不可能将它们分开。

若要获得良好的分离效果,就非得采用分馏不可。

现在最精密的分馏设备巳能将沸点相差仅1--2℃的混合物分开,利用蒸馏或分馏来分离混合物的原理是一样,实际上,分馏就是多次蒸馏。

基本原理:2. 蒸馏是提纯液体物质和分离混合物的一种常用方法。

蒸馏时混合液体中各组分的沸点要相差30℃以上,才可以进行分离。

应用分馏柱将几种沸点相近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称为分馏。

它在化学工业和实验室中被广泛应用。

现在最精密的分馏设备已能将沸点相差仅1-2℃的混合物分开。

利用分馏来分离混合物的原理与蒸馏是一样的,实际上分馏就是多次蒸馏。

有机化学实验六简单分馏将几种具有不同沸点而又可以完全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加热,当其总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时,就开始沸腾气化,蒸气中易挥发液体的成分较在原混合液中为多。

为了简化,我们仅讨沦混合物是二组分理想溶液的情况,所谓理想溶液即是指在这种溶液中,相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不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一样的。

也就是各组分在混合时无热效应产生,体积没有改变。

只有理想溶液才遵守拉乌尔定律。

拉乌尔定律溶液中每一组分的蒸气压等于此纯物质的蒸气压和它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的乘积。

实验六_网络攻击与防范

实验六_网络攻击与防范

《网络攻击与防范》实验报告(2)单击“下一步”按钮·进人如图 4-2 所示的“禁止功能选项”设定界面.根据需要进行设定。

例如。

如果选中“禁止右键菜单”复选框.当运行了该病毒后.右击时将无法弹出快捷菜单。

图 4-2 设置“禁止功能选项”(3)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如图 4-3 所示的“病毒提示对话框”设定界面时。

根据需要设置有关开机时病毒的执行情况。

当选中“设置开机提示对话框”复选框.并设置了提示框标题和内容等后,相关信息将以对话框方式在开机时自动显示图4-3 设置开机时病毒的执行情况(4)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如图 4-4 所示的“病毒传播选项”设定界面,根据需要进行设定。

当选中“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自动传播(蠕虫)”复选框时.病毒可以向指定数量的用户发送垃圾邮件。

图4-3 设置开机时病毒的执行情况下一步夏上一步图4-4“病毒传播选项”设定界面(5)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IE 修改选项”设定界面,根据需要进行设定。

注意.当选中“设置默认主页”复选框后,会弹出“设置主页”对话框,需要读者输人要修改的IE 浏览器主页地址(即每次打开IE 浏览器时默认打开的主页地址).如图 4-5 所示图4-5设置IE浏览器修改选项(6)单击“下一步”按钮,在出现的如图 4-6 所示的对话框中选择所生成的脚本病毒存放的位置,单击“开始制造”按钮,生成病毒文件。

图4-6选择所生成的脚本病毒存放的位置此时,可看到相应路径下,已经生成了脚本病毒文件3.2感染病毒并观察感染后的系统变化情况(1)将生成的脚本病毒文件置于虚拟机中,在其上双击使之运行。

为保证完整准确地查看病毒的感染效果.可重启已经感染了病毒的虚拟机系统。

然后,根据病毒文件生成时的设置,观察系统感染了病毒后的表现情况。

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2)观察系统文件夹下的异常变化,可以发现,在 C:\ Windows,C:\Windows\system32下多了不明来源的脚本文件。

实验六__污泥过滤脱水——污泥比阻的测定实验

实验六__污泥过滤脱水——污泥比阻的测定实验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污泥过滤脱水—污泥比阻的测定实验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掌握污泥比阻的测定方法。

(2)掌握用布氏漏斗实验选择混凝剂。

(3)掌握确定污泥的最佳泥凝剂投加量。

2 实验原理污泥比阻是表示污泥过滤特性的综合性指标,它的物理意义是:单位质量的污泥在一定压力下过滤时在单位过滤面积上的阻力。

求此值的作用是比较不同的污泥(或同一污泥加入不同量的混合剂后)的过滤性能。

污泥比阻愈大,过滤性能愈差。

过滤时滤液体积V (mL )与推动力p (过滤时的压强降,g/cm 2),过滤面积F (cm 2),过滤时间t (s )成正比;而与过滤阻力R (cm*s 2/mL ),滤液黏度μ[g/(cm*s)]成正比。

)(mL R pFtV μ=过滤阻力包括滤渣阻力R z 和过滤隔层阻力R g 构成。

而阻力只随滤渣层的厚度增加而增大,过滤速度则减少。

因此将式(6-1)改写成微分形式。

)(g z R R pF dt dV +=μ由于只R g 比R z 相对说较小,为简化计算,姑且忽略不计。

F V C pFpFdt dV ''μαδμα==式中:α’—— 单位体积污泥的比阻; δ—— 滤渣厚度;C ’—— 获得单位体积滤液所得的滤渣体积。

如以滤渣干重代替滤渣体积,单位质量污泥的比阻代替单位体积污泥的比阻,则(6-3)式可改写为CV pF dt dV μα2=式中,α为污泥比阻,在CGS 制中,其量纲为s 2/g ,在工程单位制中其旦纲为cm/g 。

在定压下,在积分界线由0到t 及0到V 内对式(6- 4)积分,可得V pF C V t •=22μα式(6-5)说明在定压下过滤,t /V 与V 成直线关系,其斜率为22/pF CV V t b μα==C bK C b pF =•=μα22需要在实验条件下求出b 及C 。

b 的求法。

可在定压下(真空度保持不变)通过测定一系列的t ~V 数据,用图解法求斜率(见图6-1)。

最新实验六(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六(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六(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特定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特性,以及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和结果的记录,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材料:1. 试样:待测物质样品2. 试剂:所需的化学反应试剂3. 仪器:天平、烧杯、量筒、滴定管、温度计、pH计、光谱仪等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根据实验要求,准确称取适量的试样和试剂,准备好所有实验仪器。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进行化学反应操作,记录下每个步骤的具体条件,如温度、pH值、反应时间等。

3. 数据收集:对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包括但不限于颜色变化、沉淀形成、气泡产生等。

4. 结果分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反应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以及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5. 结论撰写: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结论,总结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特点。

实验结果:1. 反应速率:通过观察和记录,发现在特定条件下,反应速率与预期相符,具体数据见附录。

2. 产物分析:实验中产生的主要产物为X和Y,通过光谱分析确认了其结构。

3. 副反应:在实验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的副反应现象。

4. 影响因素:实验中发现温度和pH值对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

实验讨论:本次实验中,反应的速率和产物与理论预测基本一致,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可能的原因包括实验操作的不精确、环境条件的波动等。

未来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和控制实验条件来减少误差。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研究了特定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特性,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了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

实验结果对理解相关化学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础。

实验六二叉树实验报告

实验六二叉树实验报告

实验四二叉树的操作班级:计算机1002班姓名:唐自鸿学号:201003010207 完成日期:2010.6.14 题目:对于给定的一二叉树,实现各种约定的遍历。

一、实验目的:(1)掌握二叉树的定义和存储表示,学会建立一棵特定二叉树的方法;(2)掌握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先序、中序、后序遍历算法)的思想,并学会遍历算法的递归实现和非递归实现。

二、实验内容:构造二叉树,再实现二叉树的先序、中序、后序遍历,最后统计二叉树的深度。

三、实验步骤:(一) 需求分析1. 二叉树的建立首先要建立一个二叉链表的结构体,包含根节点和左右子树。

因为树的每一个左右子树又是一颗二叉树,所以用递归的方法来建立其左右子树。

二叉树的遍历是一种把二叉树的每一个节点访问并输出的过程,遍历时根结点与左右孩子的输出顺序构成了不同的遍历方法,这个过程需要按照不同的遍历的方法,先输出根结点还是先输出左右孩子,可以用选择语句来实现。

2.程序的执行命令为:1)构造结点类型,然后创建二叉树。

2)根据提示,从键盘输入各个结点。

3)通过选择一种方式(先序、中序或者后序)遍历。

4)输出结果,结束。

(二)概要设计1.二叉树的二叉链表结点存储类型定义typedef struct Node{DataType data;struct Node *LChild;struct Node *RChild;}BitNode,*BitTree;2.建立如下图所示二叉树:void CreatBiTree(BitTree *bt)用扩展先序遍历序列创建二叉树,如果是当前树根置为空,否则申请一个新节点。

3.本程序包含四个模块1) 主程序模块:2)先序遍历模块3)中序遍历模块4)后序遍历模块4.模块调用关系:主程序模块(三)详细设计1.建立二叉树存储类型//==========构造二叉树=======void CreatBiTree(BitTree *bt)//用扩展先序遍历序列创建二叉树,如果是当前树根置为空,否则申请一个新节点//{char ch;ch=getchar();if(ch=='.')*bt=NULL;else{*bt=(BitTree)malloc(sizeof(BitNode));//申请一段关于该节点类型的存储空间(*bt)->data=ch; //生成根结点CreatBiTree(&((*bt)->LChild)); //构造左子树CreatBiTree(&((*bt)->RChild)); //构造右子树}}2. 编程实现以上二叉树的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操作,输出遍历序列1)先序遍历二叉树的递归算法如下:void PreOrder(BitTree root){if (root!=NULL){Visit(root ->data);PreOrder(root ->LChild); //递归调用核心PreOrder(root ->RChild);}}2)中序遍历二叉树的递归算法如下:void InOrder(BitTree root){if (root!=NULL){InOrder(root ->LChild);Visit(root ->data);InOrder(root ->RChild);}}3)后序遍历二叉树的递归算法如下:void PostOrder(BitTree root){if(root!=NULL){PostOrder(root ->LChild);PostOrder(root ->RChild);Visit(root ->data);}}4)计算二叉树的深度算法如下:int PostTreeDepth(BitTree bt) //求二叉树的深度{int hl,hr,max;if(bt!=NULL){hl=PostTreeDepth(bt->LChild); //求左子树的深度hr=PostTreeDepth(bt->RChild); //求右子树的深度max=hl>hr?hl:hr; //得到左、右子树深度较大者return(max+1); //返回树的深度}else return(0); //如果是空树,则返回0}四、调试分析及测试结果1. 进入演示程序后的显示主界面:请输入二叉树中的元素;先序、中序和后序遍历分别输出结果。

实验六 SDS实验报告

实验六  SDS实验报告

实验六 SDS-PAGE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生物111 杨明轩 1102040128一、研究背景及目的对于那些生物体内含量高、易于分离结晶获得纯品的蛋白,可以通过测定氨基酸序列,借助各种氨基酸的分子量求出蛋白的分子量,并与质谱等手段相互结合,得到精确可信的分子量。

但对于那些含量少,不易分离的蛋白,无法实现结晶,就必须借助其他手段测定其分子量。

要找到能够测定分子量的实验手段,首先要考虑那些能够将不同分子按照其各自的分子量分离的技术。

在众多的技术当中,密度梯度离心、层析、电泳都与物质的分子量有关。

其中,超速离心机造价高,使用过滤层析色谱测分子量要做标准曲线,柱长要求高,且这些方法不够准确。

因此,电泳技术成为了实现分子量测定这一目的的最佳选择。

但是,在活性电泳中,影响蛋白前迁移率的因素有蛋白质的电荷性质、分子大小和形状。

要测定分子量,就要消除电荷、分子形状对蛋白迁移率的影响,即使得各种蛋白的电荷、形状不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电荷,使各分子不带电违背电泳的基本原理,而使各分子带点完全相同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考虑使其带上大量电荷,从而让分子之间的电荷差异可以忽略。

在活性电泳中,改变样品的带电情况依靠的是缓冲液pH的变化,显然不能够使分子大量带电,这就表明必须向电泳体系中引入其他物质,与蛋白分子定量等量结合,且不改变分子量差异造成泳动差异。

对于分子形状,考虑到功能性蛋白大多是球形粒子,要保持形状不变,就要实现对蛋白的包裹性结合。

而蛋白表面的电荷分布情况千差万别,依靠电荷性质无法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考虑到蛋白质中含有大量的疏水氨基酸,可以通过疏水作用结合,这就要造成蛋白变性,是疏水基团充分暴露出来,分子不能在维持球型而变成棒状,因此,所选择的物质还需要能够维持复合物形状的统一。

基于以上考虑,科学家选择了双亲性物质,既能通过疏水作用与蛋白定量结合成牢固的复合物,又能借助亲水性在溶液中良好分散。

新技术的发明常以原有技术作为基础。

实验六 触发器实验报告

实验六 触发器实验报告

实验六触发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触发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触发器在数字电路中的功能和特性。

二、实验原理触发器是一种具有记忆功能的基本逻辑单元,能够存储一位二进制信息。

常见的触发器类型有 SR 触发器、JK 触发器、D 触发器和 T 触发器等。

以 D 触发器为例,其工作原理是在时钟脉冲的上升沿或下降沿,将输入数据D 传递到输出端Q。

在没有时钟脉冲时,输出状态保持不变。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数字电路实验箱2、 74LS74 双 D 触发器芯片3、示波器4、导线若干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用 74LS74 芯片搭建 D 触发器电路将芯片插入实验箱的插座中,按照芯片引脚功能连接电源、地和输入输出引脚。

使用导线将 D 输入端连接到逻辑电平开关,将时钟输入端连接到脉冲信号源,将 Q 和 Q'输出端连接到发光二极管或逻辑电平指示器。

2、测试 D 触发器的功能置 D 输入端为高电平(1),观察在时钟脉冲作用下 Q 输出端的变化。

置 D 输入端为低电平(0),再次观察时钟脉冲作用下 Q 输出端的变化。

3、观察 D 触发器的异步置位和复位功能将异步置位端(PRE)和异步复位端(CLR)分别连接到逻辑电平开关,测试在置位和复位信号作用下触发器的状态。

4、用示波器观察时钟脉冲和 Q 输出端的波形将示波器的探头分别连接到时钟脉冲输入端和 Q 输出端,调整示波器的设置,观察并记录波形。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在 D 输入端为高电平时,每当时钟脉冲的上升沿到来,Q 输出端变为高电平;在D 输入端为低电平时,每当时钟脉冲的上升沿到来,Q 输出端变为低电平,验证了 D 触发器的正常功能。

2、当异步置位端(PRE)为低电平时,无论其他输入如何,Q 输出端立即变为高电平;当异步复位端(CLR)为低电平时,Q 输出端立即变为低电平,表明异步置位和复位功能有效。

3、从示波器观察到的波形可以清晰地看到时钟脉冲与 Q 输出端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了触发器的工作特性。

操作系统实验六-虚拟存储器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六-虚拟存储器实验报告

实验六虚拟存储器一、实验内容模拟分页式虚拟存储管理中硬件的地址转换和缺页中断,以及选择页面调度算法处理缺页中断。

二、实验目的在计算机系统中,为了提高主存利用率,往往把辅助存储器(如磁盘)作为主存储器的扩充,使多道运行的作业的全部逻辑地址空间总和可以超出主存的绝对地址空间。

用这种办法扩充的主存储器称为虚拟存储器。

通过本实验帮助同学理解在分页式存储管理中怎样实现虚拟存储器。

三、实验题目本实验有三道题目,其中第一题必做,第二,三题中可任选一个。

第一题:模拟分页式存储管理中硬件的地址转换和产生缺页中断。

[提示](1)分页式虚拟存储系统是把作业信息的副本存放在磁盘上,当作业被选中时,可把作业的开始几页先装入主存且启动执行。

为此,在为作业建立页表时,应说明哪些页已在主存,哪些页尚未装入主存,页表的格式为:其中,标志----用来表示对应页是否已经装入主存,标志位=1,则表示该页已经在主存,标志位=0,则表示该页尚未装入主存。

主存块号----用来表示已经装入主存的页所占的块号。

在磁盘上的位置----用来指出作业副本的每一页被存放在磁盘上的位置。

(2)作业执行时,指令中的逻辑地址指出了参加运算的操作存放的页号和单元号,硬件的地址转换机构按页号查页表,若该页对应标志为“1”,则表示该页已在主存,这时根据关系式:绝对地址=块号×块长+单元号计算出欲访问的主存单元地址。

如果块长为2的幂次,则可把块号作为高地址部分,把单元号作为低地址部分,两者拼接而成绝对地址。

若访问的页对应标志为“0”,则表示该页不在主存,这时硬件发“缺页中断”信号,有操作系统按该页在磁盘上的位置,把该页信息从磁盘读出装入主存后再重新执行这条指令。

(3)设计一个“地址转换”程序来模拟硬件的地址转换工作。

当访问的页在主存时,则形成绝对地址,但不去模拟指令的执行,而用输出转换后的地址来代替一条指令的执行。

当访问的页不在主存时,则输出“* 该页页号”,表示产生了一次缺页中断。

实验六鉴频器实验报告

实验六鉴频器实验报告

5. 鉴频电路 ①斜率鉴频器Fra bibliotek风 优点:电路简单 缺点:鉴频特性受回路 Q 值影响 Q 值大,灵敏度高,线性范围窄; Q 值小,线性范围宽,但灵敏度低。
②相位鉴频器
耦合回路有电感耦合和电容耦合两种,本实验采用电容耦合方式。 鉴相器有叠加型和乘积型两种 , 本实验采用两个并联二极管构成的叠加型鉴相电
路。
实验六 鉴频器
——PB12210187 魏劲松,PB12210235 李炎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鉴频器的基本原理。 2、掌握用频谱仪测量鉴频特性曲线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设备
1. 《ZKDFXD-Ⅰ》条幅与调频接收模块 2.GPD-3303D 直流稳压源 3.SDG5112 函数/任意波形发生器 4.DSO-X 2014A 数字存储示波器 5.SA1010 频谱分析仪
2、分析鉴频器输出波形出现失真的原因,实验中应如何保证鉴频输出不失 真?
答: 频率偏移超过了鉴频带宽时会发生波形失真。 在实验中要先测量鉴频带宽和中 心频率,然后合理的选择鉴频带宽
uo K d (U R1 U R 2 ) 0
I jC 3 U 1
U R 1 K r U1 U 2 / 2

f > fc 时,
uo K d (U R1 U R 2 ) 0
U R 2 K r U1 U 2 / 2


f < fc 时:
uo K d (U R1 U R 2 ) 0
从上倒下看图: 第一条为限幅放大输出波形 第二条为 分频输出波形
第三条为整型输出波形
/KHz /
50 0.28
100 0.51
150 0.77

java实验报告:实验六

java实验报告:实验六

java实验报告:实验六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和掌握 Java 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和技术,包括面向对象编程的特性、异常处理机制以及文件操作等。

通过实际的编程实践,提高我们运用 Java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开发工具是 IntelliJ IDEA,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

三、实验内容(一)面向对象编程实践1、定义一个名为“Student”的类,包含学生的姓名、学号和成绩等属性,并实现相应的 getter 和 setter 方法。

2、在主函数中创建“Student”类的对象,并对其属性进行赋值和输出。

(二)异常处理1、编写一个方法,实现两数相除的运算。

如果除数为 0,抛出“ArithmeticException”异常。

2、在主函数中调用该方法,并使用trycatch 语句捕获并处理异常。

(三)文件操作1、创建一个文本文件,并向其中写入一些数据。

2、读取该文件中的数据,并将其输出到控制台。

四、实验步骤(一)面向对象编程实践1、首先,在 IntelliJ IDEA 中创建一个新的 Java 项目。

2、然后,创建“Student”类,代码如下:```javapublic class Student {private String name;private int studentId;private double score;public String getName(){return name;}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thisname = name;}public int getStudentId(){return studentId;}public void setStudentId(int studentId) {thisstudentId = studentId;}public double getScore(){return score;}public void setScore(double score) {thisscore = score;}}```3、在主函数中创建“Student”类的对象,并对其属性进行赋值和输出,代码如下:```javapublic class Main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tudent student = new Student();studentsetName("张三");studentsetStudentId(1001);studentsetScore(905);Systemoutprintln("学生姓名:"+ studentgetName());Systemoutprintln("学生学号:"+ studentgetStudentId());Systemoutprintln("学生成绩:"+ studentgetScore());}}```(二)异常处理1、编写一个名为“divide”的方法,实现两数相除的运算,代码如下:```javapublic class ExceptionHandling {public static double divide(double num1, double num2) {if (num2 == 0) {throw new ArithmeticException("除数不能为 0");}return num1 / num2;}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ry {double result = divide(10, 0);Systemoutprintln("结果:"+ result);} catch (ArithmeticException e) {Systemoutprintln("捕获到异常:"+ egetMessage());}}}```(三)文件操作1、创建一个名为“FileOperation”的类,用于实现文件的写入和读取操作,代码如下:```javaimport javaioBufferedWriter;import javaioFileWriter;import javaioIOException;import javaioBufferedReader;import javaioFileReader;public class FileOperation {public static void writeToFile(String filePath, String content) {try (BufferedWriter writer = new BufferedWriter(new FileWriter(filePath))){writerwrite(content);} catch (IO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public static String readFromFile(String filePath) {StringBuilder content = new StringBuilder();try (BufferedReader reader = new BufferedReader(new FileReader(filePath))){String line;while ((line = readerreadLine())!= null) {contentappend(line)append("\n");}} catch (IO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return contenttoString();}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tring filePath ="testtxt";String data ="这是写入文件的内容";writeToFile(filePath, data);String readData = readFromFile(filePath);Systemoutprintln("读取到的文件内容:\n" + readData);}}```五、实验结果(一)面向对象编程实践成功创建了“Student”类的对象,并正确地对其属性进行了赋值和输出。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实验6--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实验6--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

1 / 8数值分析实验六: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2016113 张威震1 病态线性方程组的求解1.1 问题描述理论的分析表明,求解病态的线性方程组是困难的。

实际情况是否如此,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实验内容:考虑方程组Hx=b 的求解,其中系数矩阵H 为Hilbert 矩阵,,,1(),,,1,2,,1i j n n i j H h h i j n i j ⨯===+-这是一个著名的病态问题。

通过首先给定解(例如取为各个分量均为1)再计算出右端b 的办法给出确定的问题。

实验要求:(1)选择问题的维数为6,分别用Gauss 消去法、列主元Gauss 消去法、J 迭代法、GS 迭代法和SOR 迭代法求解方程组,其各自的结果如何?将计算结果与问题的解比较,结论如何?(2)逐步增大问题的维数(至少到100),仍然用上述的方法来解它们,计算的结果如何?计算的结果说明了什么?(3)讨论病态问题求解的算法1.2 算法设计首先编写各种求解方法的函数,Gauss 消去法和列主元高斯消去法使用实验5中编写的函数myGauss.m 即可,Jacobi 迭代法函数文件为myJacobi.m ,GS 迭代法函数文件为myGS.m ,SOR 方法的函数文件为mySOR.m 。

1.3 实验结果1.3.1 不同迭代法球求解方程组的结果比较选择H 为6*6方阵,方程组的精确解为x* = (1, 1, 1, 1, 1, 1)T ,然后用矩阵乘法计算得到b ,再使用Gauss 顺序消去法、Gauss 列主元消去法、Jacobi 迭代法、G-S 迭代法和SOR 方法分别计算得到数值解x1、x2、x3、x4,并计算出各数值解与精确解之间的无穷范数。

Matlab 脚本文件为Experiment6_1.m 。

迭代法的初始解x 0 = (0, 0, 0, 0, 0, 0)T ,收敛准则为||x(k+1)-x(k)||∞<eps=1e-6,SOR方法的松弛因子选择为w=1.3,计算结果如表1。

实验六 《金属丝杨氏弹性模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六 《金属丝杨氏弹性模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设有一截面为 S,长度为 L0 的均匀棒状(或线状)
图 1 光杠杆镜
材料,受拉力 F 拉伸时,伸长了Δ L ,其单位面积截面所受到的拉力 F 称为胁强,
S
而单位长度的伸长量 Δ L 称为胁变。根据胡克定律,在弹性形变范围内,棒状(或
L
线状)固体胁变与它所受的胁强成正比: F Y Δ L
S
L0
其比例系数 Y 取决于固体材料的性质,反应了材
8L0 D
像,其斜率就是杨氏模量。
②在本实验中,你是如何考虑尽量减小系统误差的?
答:本实验采用“对称测量”的方法来尽量减小系统误差,即拉力增加时,
测量一次,然后依次减少砝码即拉力减小时又测量一次,这样就尽可能的减小系
统误差。
③本实验中使用了哪些长度测量仪器?选择它们的依据是什么?它们的仪
器误差各为多少?
Δn=n-n
得对微小量的线性放大,提高了 L 的测量精度。
这种测量方法被称为放大法。由于该方法具有性能稳定、精度高,而且是线
性放大等优点,所以在设计各类测试仪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考虑到金属丝受外力作用时存在着弹性滞后效应,也就是说钢丝受到拉伸力
作用时,并不能立即伸长到应有的长度 Li ( Li L0 Li ),而只能伸长到 Li Li 。 同样,当钢丝受到的拉伸力一旦减小时,也不能马上缩短到应有的长度 Li,仅缩 短到 Li+δLi。因此实验时测出的并不是金属丝应有的伸长或收缩的实际长度。 为了消除弹性滞后效应引起的系统误差,测量中应包括增加拉伸力以及对应地减
4.000 n4 5.600 n4 5.650 n4 5.625
5.000 n5 5.800 n5 5.900 n5 5.850 6.000 n6 6.150 n6 6.200 n6 6.175

C语言实验六实验报告—指针

C语言实验六实验报告—指针

C语言实验六实验报告—指针实验六:指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指针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指针与数组、函数的关系;3.熟悉指针的运算和指针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1.指针的定义和初始化;2.指针与数组的关系;3.指针与函数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1.指针的定义和初始化指针是一个变量,其值为另一个变量的地址。

可以使用指针来访问和修改内存中的数据。

指针的定义格式为:数据类型*指针名;可以使用&运算符来获取变量的地址,并将其赋值给指针。

2.指针与数组的关系数组是一组相同类型的数据的集合,而指针可以指向数组的首地址。

通过指针可以访问数组中的元素。

数组名本身就是一个指针常量,存储了数组的首地址。

定义指针指向数组时,可以使用数组名作为初始化值。

3.指针与函数的关系函数可以接受指针作为参数,通过指针可以修改传递给函数的变量的值。

函数也可以返回指针,指向在函数内部创建的局部变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指向局部变量的指针时要小心,因为函数执行完毕后,局部变量会被释放,指针将指向无效的内存地址。

四、实验步骤1.指针的定义和初始化定义一个整型变量a,并使用指针p指向a的地址。

使用*p来访问a 的值,使用&运算符获取a的地址并给指针p赋值。

2.指针与数组的关系定义一个整型数组arr,并使用指针p指向数组的首地址。

使用p[i]来访问数组的元素,使用*(p+i)也可以实现相同的效果。

3.指针与函数的关系定义一个函数,接受一个指针作为参数,并使用指针修改传递给函数的变量的值。

定义一个函数,返回一个指针,指向在函数内部创建的局部变量。

在主函数中调用这两个函数,并打印出相应的结果。

五、实验结果1.指针的定义和初始化定义一个整型变量a,并初始化为10。

指针p指向a的地址,使用*p 来访问a的值。

2.指针与数组的关系定义一个整型数组arr,并初始化为{1, 2, 3, 4, 5}。

指针p指向数组的首地址,使用p[i]来访问数组的元素。

大学计算机实验6 实验报告

大学计算机实验6 实验报告

大学计算机实验6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大学计算机实验 6 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中的某些关键技术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我们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使用的计算机配置为_____,操作系统为_____,安装了所需的实验软件,包括_____等。

三、实验内容(一)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1、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熟练掌握了文件和文件夹的创建、复制、移动、删除、重命名等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了文件和文件夹的属性设置,如只读、隐藏等,以及如何查找和筛选特定的文件和文件夹。

2、任务管理器的使用学会了使用任务管理器查看系统中正在运行的进程、CPU 和内存的使用情况。

能够通过任务管理器结束无响应的进程,优化系统资源的分配。

(二)办公软件的应用1、 Word 文档的编辑使用 Word 进行了文档的排版,包括字体、字号、颜色、段落格式的设置。

学会了插入图片、表格、页眉页脚等元素,以及如何进行文档的页面设置和打印预览。

2、 Excel 数据处理在 Excel 中,掌握了数据的输入、编辑和格式化。

学会了使用函数和公式进行数据的计算和统计,如求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

还掌握了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图表的创建,能够将数据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三)网络应用1、浏览器的使用熟悉了常用浏览器的操作,如网页的浏览、书签的添加和管理、历史记录的查看等。

学会了设置浏览器的主页、隐私和安全选项。

2、电子邮件的收发通过实验,掌握了电子邮箱的注册和设置,能够熟练地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包括添加附件、设置邮件格式和优先级等。

(四)多媒体软件的使用1、图片处理软件使用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了裁剪、调整大小、色彩调整、添加文字和特效等操作,提高了图片的质量和美观度。

2、音频和视频播放软件学会了使用音频和视频播放软件播放各种格式的文件,掌握了播放控制、音量调节、画面调整等基本操作。

实验6_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doc

实验6_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doc

实验6_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院系名称: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班级:141715班姓名:武洋学号:14171073实验六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一、实验目的1. 掌握用状态反馈进行极点配置的方法。

2. 了解带有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

3. 理解系统极点、观测器极点与系统性能、状态估计误差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内容1. 系统G(s)=10.05s2+s+1如图2.6.1所示,要求设计状态反馈阵K,使动态性能指标满足超调量,峰值时间。

图2.6.1二阶系统结构图2.被控对象传递函数为写成状态方程形式为式中; ;为其配置系统极点为S1,2=-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班级:141715班姓名:武洋学号:14171073实验六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一、实验目的1. 掌握用状态反馈进行极点配置的方法。

2. 了解带有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

3. 理解系统极点、观测器极点与系统性能、状态估计误差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内容1. 系统G(s)=10.05s2+s+1如图2.6.1所示,要求设计状态反馈阵K,使动态性能指标满足超调量,峰值时间。

图2.6.1二阶系统结构图2.被控对象传递函数为写成状态方程形式为式中; ;为其配置系统极点为S1,2=:其中维状态反馈系数矩阵,由计算机算出。

维观测器的反馈矩阵,由计算机算出。

为使跟踪所乘的比例系数。

三、实验原理1. 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与系统的特征根密切相关,在状态空间的分析中可利用状态反馈来配置系统的闭环极点。

这种校正手段能提供更多的校正信息,在形成最优控制率、抑制或消除扰动影响、实现系统解耦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

在改善与提高系统性能时不增加系统零、极点,所以不改变系统阶数,实现方便。

2. 已知线形定常系统的状态方程为为了实现状态反馈,需要状态变量的测量值,而在工程中,并不是状态变量都能测量到,而一般只有输出可测,因此希望利用系统的输入输出量构成对系统状态变量的估计。

实验六SDS实验报告

实验六SDS实验报告

实验六SDS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临界胶束浓度和表面张力,探究SDS在水溶液中的表面活性行为,并了解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2. 实验器材与试剂- 器材:电子天平、试剂瓶、磁力搅拌器、扩散管、毛细管- 试剂:SDS、高纯水、乙醇3. 实验原理SDS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降低液体表面的表面张力。

在水溶液中,SDS分子会聚合形成胶束,当胶束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4. 实验步骤4.1 测定临界胶束浓度(CMC)4.1.1 预处理检测毛细管- 用高纯水冲洗毛细管,确保其内外无气泡。

- 用乙醇洗净毛细管,提高其润湿性能。

4.1.2 制备一系列浓度的SDS溶液- 分别称取不同质量的SDS,溶解于一定体积的高纯水中,得到不同浓度的SDS溶液。

4.1.3 填充扩散管- 将预处理好的毛细管插入扩散管中,通过磁力搅拌器搅拌,保持溶液的均匀性。

- 用一定质量的SDS溶液填充扩散管。

4.1.4 扩散实验- 在一个固定温度下,记录SDS溶液从毛细管开始扩散到溶液终点的时间。

- 重复实验,取平均值。

4.1.5 绘制扩散时间与SDS浓度的曲线- 将浓度作为横坐标,扩散时间作为纵坐标。

- 根据曲线的拐点,确定临界胶束浓度。

4.2 测定表面张力4.2.1 准备SDS溶液- 用高纯水配制一定浓度的SDS溶液。

4.2.2 表面张力计测定- 将表面张力计的叶片浸入SDS溶液中。

- 阅读并记录表面张力计上的数值。

5. 实验结果与分析5.1 CMC的确定-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SDS浓度与扩散时间的曲线。

- 通过拐点的位置确定CMC的值。

5.2 表面张力的测定- 通过实验测得的表面张力值,分析SDS溶液的表面活性。

6. 结论- 经过实验测定,确定了SDS的临界胶束浓度。

- 测定了SDS溶液的表面张力,了解了SDS在溶液中的表面活性行为。

7.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有害物质的接触。

实验报告_实验六..

实验报告_实验六..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陈松学号:201322010244 指导教师:李恒邮箱:songxia928@一、实验室名称:通信信号处理及传输实验室二、实验项目名称:无线信道性能测试实验三、实验原理:1.影响无线信道性能的主要因素影响无线信道性能的因素有很多,本实验分别从高斯白噪声、频率偏移、多径传播、多经衰落以及相位噪声等方面来理解这些因素对无线信道性能的影响。

(1)高斯白噪声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从统计上而言是随机无线噪声,其特点是其通信信道上的信号分布在很宽的频带范围内。

高斯白噪声中的高斯是指其概率分布为正态函数,而白噪声是指其二阶矩不相关,一阶矩为常数,是指信号在时间上的相关性。

加性噪声是叠加在传输信号上的噪声。

起伏噪声是加性噪声的典型代表,主要包括热噪声、散弹噪声和宇宙噪声,它们均是高斯白噪声。

信道中的加性噪声经过接收端带通滤波器的滤波后,成为加性高斯窄带噪声。

加性高斯白噪声会改变接收信号的幅度和相位的数值,从而对解调积分器的输出产生影响,导致解调发生错误形成误码。

(2)频率偏移频率偏移是指调频波的瞬时频率对于载波频率的最大偏离量。

主要由本地振荡器的频率偏移导致,在发射端的上混频和接收端的下变频在合成本地振荡频率时都会产生偏移,从而形成相对载波频率的偏移。

频率偏移会导致接收信号的相位发生变化,对相位调制发生的信号,例如PSK调制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

如果进行相干解调,必须估计并补偿频率偏移。

(3)多径传播多径传播是指同一个传输信号沿两个或者多个路径传播,形成多个相同信号的模版,以微小的时间差到达接收机的信号相互干涉所引起的,这些波又成为多径波。

这些多径波携带了相同的信息,但是到达接收天线的时间不同、携带的信号能量不同、载波的相位也发生了变化。

(4)多经衰落多径衰落是指接收机天线将接收的多径信号合成一个幅度和相位都剧烈变化的信号,其变化程度取决于多径波的强度、相对传播时间,以及传播信号的带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lowers.png D:\多媒体\图片\flowers.读物\野生动
4
物.wmv
物.wmv
文件索引序列 19 8 2 27
9 1 12 25
7 21 22 4 10 23
实验报告表 6 - 2 创建文件过程演示实验记录表
创建的文件名
文件路径
分配的物理首
文件索引序列
实验六实验报告表
实验名称:文件管理与磁盘恢复
操作序号 第 1 次操作
第 2 次操作
第 3 次操作 第 4 次操作
实验报告表 6 - 1 打开文件过程演示实验记录表
文件名
文件路径
物理首地址
朱自清-匆
D:\文档\朱自清-匆匆.doc
19
匆.doc
命运交响
D:\多媒体\音乐\命运交响
9
曲.mp3
曲.mp3
地址
鲁迅-朝花夕
D:\文档\鲁迅-朝花夕拾.doc
13
13 14 15 16
拾.doc
实验报告表 6 - 3 删除文件过程实验记录表
删除的文件名
是否删除文件目录项
是否删除文件索引序列
flowe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