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历史必修一精选题
2010年高考题(历史)含解析
2010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10年广东卷)14.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题眼: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
考点:古代皇权加强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答案:D。
2.(10年广东卷)12.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 宗法制B. 郡县制C.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解析】A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评: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
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
)3.(10年新课标卷)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
故选A。
4.(10年新课标卷)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解析: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ⅰ)(含解析版)
201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Ⅰ)一、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
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火德2.(4分)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变……(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3.(4分)表1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年份总额(千两)田赋(%)厘金(%)关税(%)188578 27638.617.918.8188785 78736.419.624.3188986 18735.517.425.7189195 39433.417.125.1189288 81635.217.226.0表中反映了这一时期()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4.(4分)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A.国内民众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5.(4分)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
”这指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双十协定》的签订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6.(4分)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7.(4分)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
2010历史必修一测试题(4-6单元)
2010历史必修一测试题(二)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这场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它反映了A.三元里抗英斗争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D.南京保卫战3.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义说:“我家被八国联军洗劫过。
”李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
”王平说:“我见到过中华民国袁大总统。
”赵洋说:“我曾在老佛爷60大寿的庆典中表演过呢。
”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A.张义B.李辛C.王平D.赵洋4.2009年为林则徐虎门销烟170周年。
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
但毛泽东也曾说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毛泽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林则徐、孙中山都A.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B.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制度C.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D.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5“致远”号撞向敌舰义和团战士A.反抗外来侵略B.寻求救国之路C.从事民主革命D.推翻清朝统治6.甲午中日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持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军费不足、总理衙门失策和朝廷猜忌B.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慈禧太后无主见D.同僚倾轧、武器落后和军费不足7.如果请你担任历史纪实片《1911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A.各国使馆林立B.某国使馆举办舞会C.居住大量北京居民D.驻扎有外国军队8.《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什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历史试题解析版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2.文学是西方文化的载体,其源头可追溯到古代世界,其中对西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A.《大藏经》、《荷马史诗》B.《旧约全书》、《古兰经》C.《荷马史诗》、《旧约全书》D.《古兰经》、《荷马史诗》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A.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5.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特点是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B.具有商品货币关系C.有自营地和份地的区别D.自给自足的经济体6.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
途中可以与他进行贸易的的国家和地区有A.西域、大食、波斯B.大食、波斯、新罗C.西域、日本、大食D.波斯、新罗、日本7.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右图)它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
其特征是A.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B.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C.教皇和君主各执权柄、互不干涉D.教皇和君主相互依存、相互利用8.某统治者拥有征税权,可以组织军队,常常援引“凡使君主高兴的就具有法律效力”的古谚.这位统治者是A.军事强人B.专制君主C.等级君主D.立宪君主9.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10.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A.中书省、伊犁将军B.宣政院、中书省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11.伏尔泰在《风俗论》一书中对中华文化和儒家学说推崇备至。
【历史】2010年高考试题(天津卷〉解析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一一产中图1 图2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答案:B[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分析: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
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答案:D[解析] 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分析: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
“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
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3.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C.平民中不再有债奴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答案:D[解析]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
考试内容: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背景)。
分析:可从梭伦改革的影响(最大受益者)考虑。
4.“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这是因为A.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C.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答案:A[解析]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
考试内容:启蒙运动。
分析:科学革命尤其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人类理性的产物。
2010年高一历史必修1期末考试精品试题
2010年高一历史必修1期末考试精品试题湖南省祁阳县第七中学必修模块Ⅰ终结性测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实行方国联盟B.实行内服和外服制度C.受宗法血缘影响D实行分封制.2.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常出现地方分裂或叛乱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的评述,正确的有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②主要原因是某统治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弱地方强③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④给我们的启示是地方政权不宜过大,必须保持中央政令的畅通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3.《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一作法的根本目的是A.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C.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D.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4.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个军机大臣和珅,号称“贪污之王”,他一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清朝设置的军机处A.发生在顺治时期 B.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C.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程度 D.限制了皇帝的权力5.古希腊城邦中最流行的政体是A.贵族制和民主制 B.贵族制和平民制C.君主制和寡头制D.寡头制和僭主制6.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表述①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希腊城邦的产物,有其时代的局限性②雅典的民主政治为人类文明中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指出了一条道路A.①②都正确B.①②都不正确C.①正确②错误D.①错误②正确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主体,而美国却通过独立战争确立了共和政体,但两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
据此,请回答7——9题7.英国《权利法案》公布的意义在于A.使议会得到了自由选举国王的权利B.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C.宣告废除了封建制度D.宣告废除了君主制8.美国1787 年宪法体现的原则,不包括A.中央集权原则B.分权制约原则C.民主原则D.民族平等原则9.下列关于英国和美国两种政治制度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是:①美国总统和英国国王都拥有相当大权力②美国的总统由全国选民间接选举产生,而英国首相由议会多数派领袖担任③美国总统有权解散国会,英国议会有权罢免首相④美国总统可以连任两届,而英国首相可以连任几届A.①②③④ B.②④C.①②④D.③④10.恩格斯说:“没有那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比较近代以来,两次中日战争中国一胜一败的结局,抗日战争对中国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C:壮大了人民的力量 D: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11.19世纪末,一位外国军事考察员沿长江考察中国的海域情况,请问他最远可以到达那里:A.汉口 B.九江 C.宜昌 D.重庆12.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A、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使两党合作具备了政治基础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两党的共同目标C、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D、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有利于壮大革命力量13.下面关于辛亥革命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4.《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其危害有①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大举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③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④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5.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导致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原卷版)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2.(4分)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3.(4分)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4.(4分)如表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表中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5.(4分)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
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
根据上述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6.(4分)如图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
此漫画反映了()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7.(4分)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
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8.(4分)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历史(全国I卷)答案解析2010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Ⅰ)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 12 题, 共计 48 分)1、(4分) C 此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
注意革命党、中华民国与老农之间的联系即可。
在辛亥革命之后,老农对革命情况一无所知,这说明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故正确答案为C项。
2、(4分) C 解答此题注意题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强调国共内战的爆发有一定因素的限制。
A项是在1924年初,会议召开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B项是在1936年底,这为即将实现的国共第二次合作铺平了道路;C项是在1945年10月,双方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D 项是在1949年,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国共和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最终国民党政府未在协定上签字。
故正确答案为C项。
3、(4分) B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时间(1960年)。
A项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可直接排除;美苏两国此时仍处于争霸时期,两国间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C项亦可排除;欧洲共同体作为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它的成立虽冲击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但社会主义仍是它们共同的敌人,D项亦可排除;由于1958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所以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不得不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B项。
4、(4分) A 此题考查工业革命之后法国农村的变化。
B项说法本身错误,当时法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材料只说明了工厂在农村实行加工生产,没有体现工业化,所以C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从“工厂”“承包商”“家庭加工”可以看出工业经济的多元结构。
5、(4分) C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1830年)。
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至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因而才有题中“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的说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6.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7.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8.“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10.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
高一历史必修一_第一单元(高考历题)试题及答案解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1.(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6题)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2.(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第3题)“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3.(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第10题)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4.(2008上海历史)“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句话指的是()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5.(2008江苏历史)“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6(2008上海历史)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
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7、(09年北京卷).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
《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井田制C.分封制D.郡县制10、(09年上海卷)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1(09年天津卷)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12(09年浙江卷)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13(09年江苏卷)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14(09年江苏卷)“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高考模拟题汇编:必修1专题2
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8小题)1.(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3题)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
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A.以鸦片换取白银 B.以鸦片换取丝茶C.以白银换取丝茶 D.以白银换取棉布2.(2010年5月南京市三模5题)鸦片战争中,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乘船从伦敦出发,途中还在孟买逗留了十天,到达澳门用了67天。
而清政府派官员琦善与奕山从北京紧急南下,到达广州分别用时56天、57天。
这说明①中国在战争中实际上丧失了应有地利②英国官员在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③交通技术在近代战争中作用渐居首位④工业文明在近代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A.①②③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3.(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4.(2010年4月天津市河东区一模7题)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
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
”“香港兴”“上海兴”都是因为签订了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5.(2010年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二次质检14题)“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与材料中“议约”有关的侵华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2010年4月浙江省台州市二模14题)下列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一茶馆中的言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日本要这么多赔款,中国砸锅卖铁也不够给B.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还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C.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办厂的人日子更难过了D.听说有的青年去了日本,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立了同盟会7.(2010年1月安徽省巢湖市高三期末质检6题)某条约规定:“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
2010年高考试题——文综历史(新课标卷)
2010年高考试题——文综历史(新课标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答案解析】C解析:西周时,周武王首封辅佐有功的姜太公于齐;武王的弟弟周公则封于鲁,齐鲁文明源于此。
周朝时,山西是唐国的领地。
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号为晋。
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解析】D解析:A项错误,此题为考查郡县制的作用,而A只是郡县制实行后的表面现象。
B项错误,此选项为郡县制的间接作用。
C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此项无关。
D项正确。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的关键是公天下,打破了家天下以来官吏世袭的局面,即有利于中央政权的巩固,又使官吏可通过自己的才干和政绩被任免。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解析: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
形体是“有生之本”。
这种从“人是一个感觉体”出发的人性论,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与之相对立的即唯心主义的命题。
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檄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表2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答案解析】A解析:A项正确。
从表格材料中看到,在三个时间段中宝钞的张数分别是23、4、0,数字的递减,说明人们对它的不信任,故A项正确。
B项错误,材料与其无关。
C项错误,在三个时间段中作为生活资料的布、稻谷都有所反映,但按照常识来判断,通货中支付的主要手段是钞、银,生活资料一般为辅助手段,同时布、稻谷的张数也说明不了什么。
2010-11年高考试题历史分类 必修1-3
2010-2011年新课标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总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011·上海单科·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
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2.(2010 上海历史,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3.(2011·全国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4.(2010全国卷,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5.(2010广东文综,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郡县制 B.宗法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6.(2011·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7.(2010北京文综卷,12)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西周B.秦朝 C.汉朝 D.唐朝8.(2010江苏历史卷,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2010历史必修一测试题(1-3单元)
2010历史必修一测试题(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09年9月8日,湖南省万人公祭舜帝大典在中华始祖舜帝陵寝之地湖南宁远九嶷山隆重举行(见右图)。
省长周强与来自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舜裔宗亲一同公祭舜帝、缅怀始祖。
促使这种祖先崇拜情结形成的困素有①长期延续的小农经济的影响②氏族血缘关系的相对完整性③宗法分封制度的影响④儒家孝文化的影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有人在评论某一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时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这一历史时期应该是A.夏、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3.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A.皇帝制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A.枢密使与中书分掌军政与财政B.枢密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D.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5.下列机构与少数民族聚居有关的是①西周分邦建国的“鲁”②秦朝设置的“道”③唐代推广的“羁縻府州”④元帝国确定的“江浙行省”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6.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①延续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福建省福鼎六中2010年高中历史高考一轮复习第一阶段测试(人民版必修一专题1-4)
某某省福鼎六中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阶段测试题(必修一专题1-4)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请将答案填入答题卡内,否则不得分。
)1、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
”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2、“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3、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A.清B.明C.汉 D.秦4、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
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5、“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这几句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安史之乱D.三藩之乱6、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
”“类似的事件”是指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甲午战争C.中法战争D.鸦片战争7、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对关心国事的年青人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以下能证明林则徐预见的史实是①侵吞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②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了辽东半岛③统帅八国联军镇压了义和团运动④支持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右图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文物的照片。
法国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将这两件文物公开拍卖,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
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宣统帝9、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A.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B.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C.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商埠D.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10、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全国Ⅰ)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参考答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全国Ⅰ)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参考答案
24—25 CD 26—30 AABDC 31—35 DBCDA
40.(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
(4分)
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快速发展;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
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12分)
(3)答案略。
43.(1)不同之处: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
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
(2)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
44.(1)背景: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理由:最重要国际组织的既成事实;国际惯例;法庭所在国最高军事当局首领同意。
(2)原因: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中国未受到应有的尊重;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
评价: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
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27.表2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表2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28.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
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
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29.图四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
此漫画反映了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30.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31.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这表明此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一)目录: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三、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外交四、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五、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2010高考广东文综12题)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题眼:“家国一体”考点:中国古代宗法制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
答案:A.2.(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24题)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解析]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
考试内容:分封制。
分析:知道各省简称,熟悉西周封国,即可解答。
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
3.(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3题)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知识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4.(2010高考安徽文综14题)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解析】C 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
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5.(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25题)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分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
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
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
知识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6.(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1题)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7.(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解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确的。
B选项转换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
【启示】新课程一标多本,但历史基本概念是不变的。
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后高考必然会考到的。
8.(2010高考广东文综14题)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题眼: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
考点:古代皇权加强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答案:D。
9.(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2题)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
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10.(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C 宋朝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
“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事,而三司使掌管财权。
通过这项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A项宰相的权力是缩小了,一分为三;B项是指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D项材料不涉及地方。
11.(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6题)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解析】C 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
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
12.(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14题)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
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解析】B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文选》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
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首先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没丧失过独尊地位,故A不符合史实;其次是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故C项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不符合史实;第三,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应排除。
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符合题意。
13.(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2题)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4.(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3题)“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15.(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10题)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16.(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12题)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
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
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A.辛亥革命 B.商鞅变法 C.靖康之变 D.光武中兴17.(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9题)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
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解析】D 本题为选修模块内容。
注意时间信息“清朝”。
“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发生在唐朝,“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发生在秦朝,设立宣政院是在元朝,排除A、B、C项。
清朝康熙帝时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正确答案为D项。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选修模块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难度较小。
18.(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34题)皇权与相权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
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10分)(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6分)(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4分)参考答案:(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6分)其他答案:答案次序颠倒;其他制度。
(0分)•三公九卿制•丞相(中朝)34.(2)答案1: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其作用。
(4分)•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
(2分)•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其他答案。
(0分)二、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知识点: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35题)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解析]测量目标:历史阐释/对历史的解释作出评价。
考试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分析:题干材料提供了两个对立的历史记载,对照选项,A项准确揭示了对立背后的原因;材料中有当事人的日志(《济远航海日志》),故B项排除;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2.(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