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观课报告.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课堂观察报告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课堂观察报告《圆的周长》课堂观察报告一、教学环节与时间配置教学环节可分为:引入部分——揭示课题——展开研究——巩固应用——课堂总结。
时间配置:师生问答占总课时的40%以上,用于小组合作和学生自学的时间偏少,练习有层次但太多。
二、课堂提问分析(包括提问技巧水平和提问行为)教师提问方式正在转变,推理性问题占30%以上,创造性问题的设计已逐步被教师重视。
(1)提问具有包容性和启发性。
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恰当的提问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节课中,教师所提推理性问题较多,相应地学生的回答也不只是停留在机械判断是非上。
反映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只是把教材问题化,即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一问一答,在形式上很热烈,实际上却没能触动学生的思维,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对象的一系列“矛盾”之中,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衡”,从而激起求知欲。
(2)创造性问题设计被重视,创造性问题的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通过创造性问题的提出,为学生创设展示思维过程的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维会非常活跃,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会闪现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3)教师能注意听答,尊重学生,但缺乏鼓励性倾听和反射,未充分关注个体差异。
三、课堂练习分析练习时间10分钟,集中在理解推理和综合应用方面。
概念课的教学,教师从重视知识的结论(如公式,定理等)逐步转化为重视让学生获得结论形成的过程。
教师让学生通过四人小组的合作与实践,得出了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四、课堂情景分析1、创设良好环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长期来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严重地压抑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
教师注意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具有安全感的心理环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圆的认识》观课报告

《圆的认识》观课报告
观课报告:《圆的认识》
观看《圆的认识》这节课,我对圆的概念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节
课的观察和总结。
首先,老师通过对圆的形状和特点的描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她提出了一些问题,
让学生思考圆的定义和属性。
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
与学习。
然后,老师通过实际操作,展示了如何使用指南针和直尺来作圆。
学生们亲自动手,
体验了画圆的过程。
这种实践性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圆的概念和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介绍了圆的直径、半径和周长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
了说明。
她提供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通过这种引导性的教学方式,学生对圆的定义和性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活动,例如询问学生圆形物体的例子,并让学生找出
这些物体的直径和半径。
这种启发性的讨论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并加深了他们对
圆的认识。
总体而言,这节课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操作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圆的概
念和性质。
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
对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了解到了一些教学技巧和方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圆的认识》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圆的认识》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圆的定义、圆的直径、半径、圆周率的概念以及圆的画法。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圆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对于圆的特征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引导、启发、探究,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圆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直径、半径的概念,了解圆周率的意义,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的定义,圆的直径、半径的概念,圆周率的意义,用圆规画圆。
2.教学难点:圆周率的理解,圆的画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车轮、圆桌等,引导学生观察圆的特征,引出圆的定义。
2.探究圆的性质:让学生用圆规和直尺尝试画圆,观察和思考圆的直径、半径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圆的性质。
3.理解圆周率:通过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引导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让学生感受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4.实践操作:让学生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总结提升:通过总结,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圆的认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圆的特征和性质,包括圆的定义、直径、半径、圆周率的概念以及圆的画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观课报告

《圆的认识》课堂观察记录表单
课堂观察记录表单(1)
课堂观察记录表单(2)
分析:丁志川老师本课教学目标明确适当,通过使用直观的教具给学生直观体验从而使学生总结出圆的特征,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对模型进行观察、操作、想象、比较,去发现、探究抽象出圆形特征,将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表象,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抽象能力。
做到了易懂的少讲或不讲、易混的细讲并辨析,合理使用教材和课外教学资源,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中,做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提问得当,教师示范准确,练习能进行分层设计变式训练,能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回授,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探究式学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效果良好。
《圆的认识》评课稿集锦15篇

《圆的认识》评课稿《圆的认识》评课稿集锦15篇《圆的认识》评课稿1今天听了周老师上的《圆的认识》,让我感受很深。
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等等方面教师都比较注重,也取得了相应的很好效果。
可以看出周老师在研究这节课的时候做了很多的打磨,听了这节课,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的方向,下面简单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学习体会:一、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圆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与特征。
我们知道,学生对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的学习不可能是零起点,所以我们的教学也不能是“零起点”,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周老师从一个简单的游戏,引出圆周上的点到中心点都一样长,这就是学生对半径的特征的直观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教师没有再绑住孩子的手脚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
再比如,用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所以上课时老师就把它定位为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么样把圆画好。
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二、在自主学习中展开探究新知,掌握圆的知识特征。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
以剪的圆为素材,用圆规和尺子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合作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
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
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

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稿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的认识》。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圆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93页-94页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
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
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新的领域。
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教材通过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它们的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了解画圆的步骤和掌握画圆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3、示圆片图形:(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i.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二、认识圆的特征。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
(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3)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4、讨论:(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6、巩固练习:课本58做一做的第1-4题。
三、学习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四、巩固练习。
1、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
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观课报告(共5则范文)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观课报告(共5则范文)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观课报告(共)不同思维层次学生“质疑问难”情况观课报告一、观课点及成员分工【观课点】不同思维层次学生的质疑问难情况。
【小组成员】【观察视角分工】1、思维反应速度较快的学生——赵晓霞2、思维反应速度中等的学生——刘莉莉3、思维反应速度较慢的学生——解现艳二、小组成员观课报告(一)赵晓霞老师观课报告【观察视角】思维反应速度较快学生的质疑问难情况【观察对象】临沭街道第二小学6.4班一名学生(随机抽取)【观察者的位置】位于这个学生的旁边,可以直接观察这个学生的课堂表现。
【观察要点】(依据韩玲老师的设计与执教的过程)聚焦本课研讨中的核心问题——学生会问和善问的能力进行观察记录,以考察高年级学生中思维能力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在提问、善问方面的能力水平,针对这个层次学生的思维共性,以此反思教学素材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价值,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会问的能力和养成善问的习惯。
从而更好的总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
(二)刘莉莉老师观课报告【观察视角】思维反应速度中等水平学生的质疑问难情况【观察对象】临沭街道第二小学6.4班一名学生(随机抽取)【观察者的位置】位于这个学生的旁边,可以直接观察这个学生的课堂表现。
【观察要点】(依据韩玲老师的设计与执教的过程)聚焦本课研讨中的核心问题——学生会问和善问的能力进行观察记录,以考察高年级学生中思维能力水平中等学生在提问、善问方面的能力水平,针对这个层次学生的思维共性,以此反思教学素材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价值,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会问的能力和养成善问的习惯。
从而更好的总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
(三)解现艳老师观课报告【观察视角】思维反应速度相对慢学生的质疑问难情况【观察对象】临沭街道第二小学6.4班一名学生(随机抽取)【观察者的位置】位于这个学生的旁边,可以直接观察这个学生的课堂表现。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圆》的第一课时。
内容结构: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的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
教材先讲圆的认识,通过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它们的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掌握画圆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点:圆及各部分的名称,圆的特征,半径和直径。
2.能力训练点:圆规作图能力,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德美育渗透点:知识的魅力,美与生活。
三、教法学法引导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借助多媒体的辅助作用,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现数学的价值。
同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下,自主探索,积极参与,互相讨论,合作学习。
让其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并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种数学思想。
四、教具学具教具: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增添课堂教学的魅力。
学具:要求学生准备硬币、毛线、笔、图钉、硬纸条、圆规、圆片等,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进行动手操作。
五、设计思想1.从生活实践引入新课。
2.按知识形成发展过程展开新课3.运用教具学具直观感受,建立空间概念,突破难点。
4.通过实践训练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六、教学过程第一、复习导入1.用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图形,提问学生:(1)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2)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通过学生回答明确:这些图形都叫作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圆的认识》观课报告

《圆的认识》观课报告“圆的认识”这一课,既是几何内容的教学,也是属于概念教学。
听了这堂课,使我受益非浅,这堂课值得我学习:一、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将学生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
通过自学教材,领悟到圆心、半径、直径的特征;通过动手折一折,明白“在同圆中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有了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数一数等学生动手"做数学"”的实践活动,把“教师讲授新知,教师操作演示活动”变成“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操作活动,领悟新知”的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开放式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圆的特征,在画圆中进一步认识圆。
大家都知道,“做中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习、感悟、理解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新知,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获得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以“画圆”为课堂教学的“主线”,通过“画”将圆的认识中有关知识有机地衔接起来,不仅达成了教学目的,而且丰富、拓展了学习内容。
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情感、智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
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教师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顺应学生“动手画”的心理,课前的研究学习,让待学内容对学生敞开大门,倡导并鼓励学生主动地认识与学习。
二、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圆的画法教学中,如果按照教材中的编排顺序来教学,学生先用准备好的瓶盖、透明胶、水彩笔、光碟片、硬币等工具画圆,然后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性,最后学习用圆规画圆及画规定条件的圆。
把解决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实施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悟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操作、分析以及估计的能力,这些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于是,学生与老师和为一体,教与学合为一体,师生共同构建了一堂简约、精彩的课堂。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点评与分析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城关中心学校江红《圆的认识》是小学六年级教材中相对较难的一堂课,教学中既需要学生理解很多概念性的内容,同时还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去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以及相关的知识。
郴州市第九完全小学何老师的这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数学味浓,充满着智慧,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
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1.欣赏美妙的圆,课间通过让学生欣赏美妙的圆,展现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有关圆的画面(有金黄金黄的向日葵、美轮美奂的日全食、惊险刺激的过山车、各种图案的手工艺品、巍峨庄严的北京天坛等)。
让学生感受生活美的同时,发现有关数学的美,很自然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2.在自主学习中展开探究新知,掌握圆的知识特征。
第一层动手操作执教者让学生两次画圆,从中学会用圆规画圆,并掌握圆的特征。
首先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动手画圆,不会的请教会的同学或请教书本。
讲解画圆的步骤,问“我发现有几个同学画得不够圆,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了?”很好的解决了圆规画圆的难点。
其次,在学生初步会画的基础上提出要求“画同样大小的圆”。
然后进行剪圆。
层层深入,在掌握画圆的同时还感知到了圆的概念。
第二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
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合作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
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
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
(整理)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评课稿今天听了姜老师上的《圆的认识》让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姜老师《圆的认识》这节课在这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听了这节课之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主要有以下两点:一、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所以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
我们知道,学生对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的学习不可能是零起点,所以我们的教学也不能是“零起点”,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对半径的特征的直观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教师没有再绑住孩子的手脚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
再比如,用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所以上课时老师就把它定位为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么样把圆画好。
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二、直观教学相得益彰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时时注意让学生通过直观去体验,去感悟。
我觉得这节课这一点做得比较成功。
比如,教学“直径、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特征,学生想象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就采用多媒体课件加以直观的演示,从而非常直观地凸显了这一知识点。
再比如,教师在教学“同圆内每条直径都相等”时,屏幕上的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重合,相信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对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也不再一一列举。
整节课,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效果非常好。
另外,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等等方面教师都比较注重,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圆的认识》--观课报告

《圆的认识》观课报告我认为乔老师的这堂课值得我们学习的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匠心独特,视野开阔,枯燥的数学知识却让她上出了美感。
我们知道,圆的本质属性是比较难理解的,尤其是对于——一中同长的理解。
乔老师利用圆规画圆和借助工具画图两个教学活动,启发学生进行求同思考,忽略圆的本质属性,最终圆的本质属性——定点,定长,逐渐浮出水面。
听着她的课,感觉让我们在不知不觉间置身其中,体会了圆的本质特征——一中同长。
圆是所有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它的美在于: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的长度。
这是一种数学美,枯燥的数学知识在乔老师执教的课堂中,学生们却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沉醉其中。
这是乔老师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
二·在课堂中善于运用普通教具,让学生理解圆的特征。
课堂上,老师让学生闭上眼睛寻找圆,我感到这一活动设计的非常有新意,一是可以让学生理解圆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曲线图形,二是让学生理解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不同,可谓一石二鸟。
三·善于借助依托启发引导学生。
课堂中,老师借助圆是所有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无意间沉醉其中,去思考大数学家毕达哥斯加为什么认为的——在所有的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图形。
引导学生去思考美的最后的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的?最后借助于动画演示,让学生借助于圆的本质特征说明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一是圆有滚动的特点。
四·在课堂中把数学文化巧妙地渗透到教学中去。
老师讲数学文化:1,圆,一中同长也。
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贯穿整个圆的认识过程。
就连我自己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最美的图形——圆。
感觉最深刻的是老师组织学生的画圆环节。
先让学生用圆规或其它教具自己画图,并且引导学生说画圆是有技巧的,这样学生画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接下来学习如何用圆规画圆也非常用心。
然后让学生再尝试用圆规规范画圆,体会画圆的方法及技巧。
借助于画圆体会——定点,定长,顺时针旋转一周。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评课稿-最新教育文档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评课稿《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及初步感知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特殊的平面图形圆(曲线图形)。
是学生系统认识曲线图形特征的开始,是为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及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王荣老师的一节课让我获益匪浅,她新颖的教学方法,让我耳目一新。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也进入了一新的领域。
学生虽已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明确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直径、半径与圆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首先,可以看出做课教师准备的非常充分,认真钻研了教材,准确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设计合理,环环相扣,做到了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
其次教师一开始通过生活中实际例子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思想上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
在探究知识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通过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指一指、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组交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和展开探究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新知,这也正是我校所定的专题;“数学课堂的有效探究”的进一步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是感悟的过程,学生在感知、体验、感悟中发现新知,掌握新知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将以引导、探究、动手操作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
《圆的认识》观课报告

《圆的认识》观课报告
《圆的认识》观课报告
听了刘老师上的《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感到这是一节扎实,有效的课。
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实际生活引入,领略圆的美。
这节课的新知引入,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时,从中发现有关数学的成分——圆形。
这样设计就为学生从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到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到认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架起了一座桥梁,即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在自主学习中展开探究新知,掌握圆的知识特征。
(一)首先老师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动手画圆,学生选择了不同的画圆工具,问“用圆规画圆有什么优势?”很好的突出了用圆规画圆的优越性。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依据经验谈使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教师按方法做了示范。
(二)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从让学生描述圆的大小引出这三个概念,然后组内交流自学认识,做到人人参与学习。
其次,在学生会画的基础上提出要求“画同样大小的圆”,“会在同一个位置画圆”,层层深入。
(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
用圆规和尺子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合作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
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圆的认识观课报告

圆的认识观课报告圆的认识观课报告观课主题:圆的认识观课时间:2022年5月10日观课地点:某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观课教师:李老师观课内容:1.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圆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圆形。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圆形的特点,如无论从哪个方向去观察,圆形总是一样的形状。
2. 定义:教师简要给出圆的定义,即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的曲线为圆。
3. 性质:教师向学生介绍圆的一些基本性质,如圆是由无数个点构成的,圆的直径是穿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一条线段,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线段是弦。
4. 直径和半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即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教师带领学生测量几个圆的直径和半径,让学生体会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5. 周长和面积:教师向学生介绍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教师给出圆周长和面积的公式:周长=π×直径,面积=π×半径的平方。
教师通过比较直径和半径对周长和面积的影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的含义。
6. 综合练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综合练习,如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找出具有相同周长或面积的圆等,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7.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圆的定义、性质以及计算周长和面积的方法。
个人观后感:通过观察这节课,我对圆的定义、性质和计算周长和面积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教师在引入部分运用了图片展示和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兴趣。
教师通过比较直径和半径对周长和面积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增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整个课堂氛围积极活跃,学生们踊跃发言和参与,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消化和掌握。
我认为教师在课堂设计和教学方法上都做得非常出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丰富的数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2课圆的认识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2课圆的认识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2课圆的认识教案与反思第【1】篇〗《圆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其特征。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思考等探索活动,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我国古代数学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深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PPT课件,直尺,带圆孔的三角板,硬币和瓶盖等圆形物体,圆规等。
教学过程:(一)从生活中引入圆1.出示生活中圆形物体的,让学生找“圆”。
2.揭题:生活中到处都有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这种平面图形。
(板书:圆的认识)(二)在画圆过程中认识圆1.引入。
师:你会画圆吗?你能怎样画圆?学生会说出很多画圆的工具,如带圆孔的三角尺、硬币、量角器、圆规等。
2.以物画圆。
组织学生用硬币、瓶盖、带圆孔的三角尺画圆,然后呈现学生作品,问:你对这样的画圆方法有什么想法?学生会指出这样的画圆方法存在着一些局限:如画出的圆不太标准,大小受限制……3.用圆规画圆。
(1)引出画圆的常用工具——圆规,让学生试一下手中的圆规。
(2)提出要求。
①画一画:尝试在纸上画一个圆。
②想一想:圆规为什么能画圆?它有什么特别之处?③比一比:用圆规画圆有什么优点?(3)展示反馈。
①出示学生作品,讨论:圆规为什么能画圆,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会说有两个脚,其中一个脚上的针尖是用来固定的,另一个脚上的铅笔是可以画圆的;两个脚可以随意叉开;把一个脚固定,另一个脚就能旋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择机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圆心就是针尖这个点,半径就是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并介绍直径),并且用字母O、r和R来表示。
②学生介绍一下画圆的心得:针尖处要固定,手捏着上面的手柄有利于旋转。
③出示没有画成功的作品,分析没有画成功或画得不太标准的原因:针尖没有固定住;旋转时,两脚叉开忽大忽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思维层次学生“质疑问难”情况观课报告
一、观课点及成员分工
【观课点】不同思维层次学生的质疑问难情况。
【小组成员】
【观察视角分工】
1、
2、思维反应速度较快的学生——赵晓霞
3、
4、思维反应速度中等的学生——刘莉莉
5、思维反应速度较慢的学生——解现艳
二、小组成员观课报告
(一)赵晓霞老师观课报告
【观察视角】思维反应速度较快学生的质疑问难情况
【观察对象】临沭街道第二小学6.4班一名学生(随机抽取)
【观察者的位置】位于这个学生的旁边,可以直接观察这个学生的课堂表现。
【观察要点】(依据韩玲老师的设计与执教的过程)聚焦本课研讨中的核心问题——学生会问和善问的能力进行观察记录,
以考察高年级学生中思维能力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在提问、善问方面的能力水平,针对这个层次学生的思维共性,以此反思教学素材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价值,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会问的能力和养成善问的习惯。
从而更好的总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
(二)刘莉莉老师观课报告
【观察视角】思维反应速度中等水平学生的质疑问难情况
【观察对象】临沭街道第二小学6.4班一名学生(随机抽取)【观察者的位置】位于这个学生的旁边,可以直接观察这个学生的课堂表现。
【观察要点】(依据韩玲老师的设计与执教的过程)聚焦本课研讨中的核心问题——学生会问和善问的能力进行观察记录,以考察高年级学生中思维能力水平中等学生在提问、善问方面的能力水平,针对这个层次学生的思维共性,以此反思教学素材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价值,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会问的能力和养成善问的习惯。
从而更好的总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
(三)解现艳老师观课报告
【观察视角】思维反应速度相对慢学生的质疑问难情况
【观察对象】临沭街道第二小学6.4班一名学生(随机抽取)
【观察者的位置】位于这个学生的旁边,可以直接观察这个学生的课堂表现。
【观察要点】(依据韩玲老师的设计与执教的过程)聚焦本课研讨中的核心问题——学生会问和善问的能力进行观察记录,以考察高年级学生中思维能力水平相对慢一点的学生在提问、善问方面的能力水平,针对这个层次学生的思维共性,以此反思教学素材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价值,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会问的能力和养成善问的习惯。
从而更好的总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