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导论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文化》PPT课件
南朝结束,中国统一 三省六部制 分科举士制 开皇之治 大运河 赵洲桥
思考:寻找隋、秦两王朝的相同点隋陈,精选PPT17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李渊建唐,定都长安 贞观之治 开元之治 安史之乱 唐三彩 《金刚经》 天文学、药学、史学、诗歌、绘画、书法 对外交流
精选PPT
18
七、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封建社会4)
曹植说:命题作文有何难; 晋开始了。
孔明说:我要写道动员令; 陶潜说你们累不累呀。
董卓说:我势大;
遂卷铺盖回家了。
吕布说:我人帅;
朱温说:我同花顺;
貂婵说:你们俩谁厉害。 萧道成说:我一条顺;
董卓完蛋了。
陈霸先说:重新洗牌……
曹操说:快帮我脱鞋迎老许; 杨广说:去扬州观花;
康熙说:江山好管儿子难教; 康有为说:我变;
雍正说:说我狠,我就狠给你 孙中山说:看我的。
们看;
慈禧说:木偶戏你当好演呀;
乾隆说:我爹是谁;
李连英说:有奴才伺候;
李鸿章说:九亿白银,小意思
精选PPT
35
中国简史 (搞笑版)
袁世凯说:窃国者为诸候? 蒋介石说:你看我的! 后面的不敢写了。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精选PPT
9
秦始皇
精选PPT
10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重点内容: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文景之治 汉武盛世 公元8年外戚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公元17、18年 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都护府
精选PPT
21
元(1271年到1368年)
思考:寻找隋、秦两王朝的相同点隋陈,精选PPT17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李渊建唐,定都长安 贞观之治 开元之治 安史之乱 唐三彩 《金刚经》 天文学、药学、史学、诗歌、绘画、书法 对外交流
精选PPT
18
七、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封建社会4)
曹植说:命题作文有何难; 晋开始了。
孔明说:我要写道动员令; 陶潜说你们累不累呀。
董卓说:我势大;
遂卷铺盖回家了。
吕布说:我人帅;
朱温说:我同花顺;
貂婵说:你们俩谁厉害。 萧道成说:我一条顺;
董卓完蛋了。
陈霸先说:重新洗牌……
曹操说:快帮我脱鞋迎老许; 杨广说:去扬州观花;
康熙说:江山好管儿子难教; 康有为说:我变;
雍正说:说我狠,我就狠给你 孙中山说:看我的。
们看;
慈禧说:木偶戏你当好演呀;
乾隆说:我爹是谁;
李连英说:有奴才伺候;
李鸿章说:九亿白银,小意思
精选PPT
35
中国简史 (搞笑版)
袁世凯说:窃国者为诸候? 蒋介石说:你看我的! 后面的不敢写了。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精选PPT
9
秦始皇
精选PPT
10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重点内容: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文景之治 汉武盛世 公元8年外戚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公元17、18年 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都护府
精选PPT
21
元(1271年到1368年)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全套精品课件
06
中国现代文化变迁与展望
Chapter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思想观念的冲击
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产 生深远影响。
生活方式的变化
西方现代生活方式,如服装、饮食、娱乐等逐渐融入中国人的日 常生活。
文化产业的兴起
西方文化产业模式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春节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 祭祀演变而来,人们通常会在这个时候进行大扫除、贴春 联、吃团圆饭、放烟火等庆祝活动。
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人们 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
其他节日 如立春、雨水、惊蛰等二十四节气,在古代农耕社会中具 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现在仍有一些地方会举行相关的庆祝 活动。
医学
古代中国医学以中医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如望闻问切、针 灸推拿等,至今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药学
古代中国药学以《本草纲目》为代表,对药物进行了系统分类和记述,为后世药物 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古代建筑与水利工程
建筑
古代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空 间布局和美学效果,形成了独特的建 筑风格,如宫殿、寺庙、园林等。
文化多元化与冲突
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成为热点话题。
文化传承与创新
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成为当代中 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
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
1 2
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 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也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全球化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和更多的机遇。
中国文化史导论上PPT课件
第9页/共44页
中国疆域的变化
• 秦汉帝国建立后,“中国”领域放大,包括东南至于海、西北达于流沙的朝廷管辖 的广阔区间。
•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大体奠定中国疆域范围:北起萨彦岭,南至南海诸岛,西 起帕米尔高原,东极库页岛,约1260万平方公里。
• 19世纪中叶以后,西东列强攫取中国大片领土,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使领土 避免更大损失。今日中国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 三位。
• 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北伐讨元,其檄文有“驱 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 近代,“中华”逐渐成为指认全中国的文化符号。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1902 年):“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 中华也。盖大地今日只有两文明:一泰西文明, 欧美是也;二泰东文明,中华是也”。
第21页/共44页
• 综论之,“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 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 治中心地。
第5页/共44页
•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 ,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对称, 初义京师的“中国”又有多种引申。
• 一如诸夏列邦; • 二如国境之内; • 三如中等之国; • 四如中央之国,等等。 • 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与“四夷”对称的诸夏义的“中国”。
第10页/共44页
中国国名的演变
• 我国古代多以朝代做国名。 • 如汉代称“汉”、“大汉” ,唐代称“唐国” 、
“大唐” ,清代称“清国” 、“大清” 。 • 外人也往往以我国历史上强盛的王朝相称。如秦、
汉、唐。 • 日本长期称中国人为“秦人”,称中国为“汉
土” 、“唐土” ,江户时称中国人为“明人”、 “清人” 。此外,印度称中国为“支那” ,意 谓“文物之国” ;希腊、罗马称中国为“赛里
中国疆域的变化
• 秦汉帝国建立后,“中国”领域放大,包括东南至于海、西北达于流沙的朝廷管辖 的广阔区间。
•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大体奠定中国疆域范围:北起萨彦岭,南至南海诸岛,西 起帕米尔高原,东极库页岛,约1260万平方公里。
• 19世纪中叶以后,西东列强攫取中国大片领土,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使领土 避免更大损失。今日中国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 三位。
• 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北伐讨元,其檄文有“驱 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 近代,“中华”逐渐成为指认全中国的文化符号。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1902 年):“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 中华也。盖大地今日只有两文明:一泰西文明, 欧美是也;二泰东文明,中华是也”。
第21页/共44页
• 综论之,“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 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 治中心地。
第5页/共44页
•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 ,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对称, 初义京师的“中国”又有多种引申。
• 一如诸夏列邦; • 二如国境之内; • 三如中等之国; • 四如中央之国,等等。 • 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与“四夷”对称的诸夏义的“中国”。
第10页/共44页
中国国名的演变
• 我国古代多以朝代做国名。 • 如汉代称“汉”、“大汉” ,唐代称“唐国” 、
“大唐” ,清代称“清国” 、“大清” 。 • 外人也往往以我国历史上强盛的王朝相称。如秦、
汉、唐。 • 日本长期称中国人为“秦人”,称中国为“汉
土” 、“唐土” ,江户时称中国人为“明人”、 “清人” 。此外,印度称中国为“支那” ,意 谓“文物之国” ;希腊、罗马称中国为“赛里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古代散文
03
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
古代小说与戏曲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代表了 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
古代戏曲
包括元杂剧、明清传奇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与戏曲的艺术特色
通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戏剧冲突等手法,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 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婚礼习俗
包括提亲、订婚、迎亲、拜堂、入洞房等步骤,以及哭嫁、闹洞 房等特殊习俗。
丧葬习俗
包括停尸、报丧、守灵、出殡、下葬等步骤,以及做七、周年祭 等特殊习俗。
生育习俗
包括催生、报喜、洗三朝、满月酒等步骤,以及抓周、取名等特 殊习俗。
少数民族的节日与习俗
蒙古族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摔跤、赛马和射箭是那达慕大会的固定项目。
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
书法艺术
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艺术, 包括篆书、隶书、楷书、 行书、草书等五种书体。
绘画艺术
中国画以线条为造型的主 要手段,讲究用笔用墨, 注重意境的营造。
音乐艺术
中国传统音乐以五声音阶 为基础,注重旋律的优美 和节奏的和谐,具有鲜明 的民族特色。
05
CATALOGUE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 件
CATALOGUE
目 录
• 中国文化概述 • 中国语言文字 • 中国哲学思想 • 中国文学艺术 •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 • 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 • 中国饮食文化
01
CATALOGUE
中国文化概述
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 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 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 观念等的总和。
《中国文化导论》课件
章节副标题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与魅 力
中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 地位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 的贡献
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 现实意义
中国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歌赋:古代音乐与文学的结 合,包括歌曲、赋诗等多种 形式
代表作品:《诗经》、《楚 辞》、《唐诗宋词》等
特点: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语言优美
书法艺术
起源与发展:简要介绍书 法的起源、演变过程及各 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代表人 物和作品
特点与风格:阐述书法的 特点,如笔法、结构、章 法等,并介绍不同书法流 派和风格
《中国文化导 论》PPT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课件介绍
03
中国文化概述
04
中国古代思想Βιβλιοθήκη 化05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06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01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2
课件介绍
章节副标题
课件背景
课件的定位和目标
课件的特点和亮点
课件的内容和结构 课件的适用对象和使用方法
中国文化的定义
狭义:指中华民族所创造的 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广义:指中国历史长河中所 有文化现象的总和
特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兼容并蓄
内容:思想、道德、艺术、 科技等方面的成果
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
添加标题
原始文化:包括原 始宗教、神话传说 等
添加标题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与魅 力
中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 地位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 的贡献
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 现实意义
中国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歌赋:古代音乐与文学的结 合,包括歌曲、赋诗等多种 形式
代表作品:《诗经》、《楚 辞》、《唐诗宋词》等
特点: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语言优美
书法艺术
起源与发展:简要介绍书 法的起源、演变过程及各 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代表人 物和作品
特点与风格:阐述书法的 特点,如笔法、结构、章 法等,并介绍不同书法流 派和风格
《中国文化导 论》PPT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课件介绍
03
中国文化概述
04
中国古代思想Βιβλιοθήκη 化05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06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01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2
课件介绍
章节副标题
课件背景
课件的定位和目标
课件的特点和亮点
课件的内容和结构 课件的适用对象和使用方法
中国文化的定义
狭义:指中华民族所创造的 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广义:指中国历史长河中所 有文化现象的总和
特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兼容并蓄
内容:思想、道德、艺术、 科技等方面的成果
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
添加标题
原始文化:包括原 始宗教、神话传说 等
添加标题
中国文化史——文化阐释精品PPT课件
•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可以改变出版传播事业的形 态,但永远不会改变人类传播史绵延至今的精
神:对人的关注,对真、善、美的追求!
第一讲 绪 论:“文化”的内涵
一、 “文化”的内涵 1、“文化”概念简史 2、“文化”的界定 3、文化的结构
二、中国传统文化 1、 “传统文化”特定内涵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概括 3、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点
克鲁克洪[美人类学家] 《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 生
存式样的系统,既包含显 性式样,又包含隐性式 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 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 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 共享。”
《大英百科全书》(19731974):
(1)一般性定义是“总 体的人类社会遗产。” (2)多元而相对的概念: “文化是不是一种渊源 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 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 团的成员所共有”,包 括这一集团的“语言、 传统、习惯和制度,包 括又激励作用的思想、 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 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 的体现。
• 在纷繁变幻的现代生活中,历史意识是灵敏政 治触觉的基础,是良好文化品味的底色,是准 确社会观察力的来源,它与人道主义和悲悯情 怀共同撑起人文精神的参天大树——它来自对 文化史的了解,来自对世界和中国数千年文化 史精髓尽可能多的把握和领悟。
• 我们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知道到哪里 去;只有拥有了思想的能力,才能不被信息的 海洋吞没。
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大到国家 社会制度,小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观念,以及各种生 产工具、生活用品,各种科技发明、艺术作品无不为 广义的文化所涵概。
• 狭义文化 特指意识形态,即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诸如宗
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科学技术, 以及各种制度和组织。
神:对人的关注,对真、善、美的追求!
第一讲 绪 论:“文化”的内涵
一、 “文化”的内涵 1、“文化”概念简史 2、“文化”的界定 3、文化的结构
二、中国传统文化 1、 “传统文化”特定内涵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概括 3、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点
克鲁克洪[美人类学家] 《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 生
存式样的系统,既包含显 性式样,又包含隐性式 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 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 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 共享。”
《大英百科全书》(19731974):
(1)一般性定义是“总 体的人类社会遗产。” (2)多元而相对的概念: “文化是不是一种渊源 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 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 团的成员所共有”,包 括这一集团的“语言、 传统、习惯和制度,包 括又激励作用的思想、 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 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 的体现。
• 在纷繁变幻的现代生活中,历史意识是灵敏政 治触觉的基础,是良好文化品味的底色,是准 确社会观察力的来源,它与人道主义和悲悯情 怀共同撑起人文精神的参天大树——它来自对 文化史的了解,来自对世界和中国数千年文化 史精髓尽可能多的把握和领悟。
• 我们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知道到哪里 去;只有拥有了思想的能力,才能不被信息的 海洋吞没。
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大到国家 社会制度,小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观念,以及各种生 产工具、生活用品,各种科技发明、艺术作品无不为 广义的文化所涵概。
• 狭义文化 特指意识形态,即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诸如宗
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科学技术, 以及各种制度和组织。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文化解读ppt课件
上一页 下一1页5
“文化”漫谈
第一层次的区别: 文化——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
性的东西,它时时表现着一个 民族的自我和特色。(如“五 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文明——使各个民族差异性逐渐 减少的东西,表现着人类的普 遍的行为和成就。(如汽车、 计算机的使用等)
上一页 下一1页6
“文化”漫谈
第二层次的区别:
……
上一页 下一1页3
“文化”漫谈
(三)中国人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性格 外在特征——勤劳善作,聪明伶俐,善良淳朴,
宽于待人,不虐外友,重视亲情,敬老爱幼, 尊师敬长,不拘小节,缺乏浪漫感…… 内在性格——平和中庸、谨慎内向、坚韧不 屈……
上一页 下一1页4
“文化”漫谈
六、“文化”与“文明”的区 别
文明——既可泛指人类社会从 民智初开之时迄今一切文化 成就的总和,也可特指一个 区域(中华文明)、一个社 会(封建文明)、一个时代 (20世纪人类文明)或一个 民族所具有的精神生活、物 质生活及生产方式这样一个 局部性的整体。
文明——常常始终在运动的、前进的,表现着
殖民和扩张的倾向。(如微软技术的推广与
应用)
上一页 下一1页8
第二节 历史文化与历史文化学
一、历史文化
概念——指人类社会在发
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文化
风貌的总和,包括政治、
经济、军事、思想、艺术以及人们社会生活的
各个方面。它的展现不仅是单纯的文化方面的
体现,还与文化的创造者、自然环境、经济环
说明1——并非与人的实践有关的一切均属于文化范畴
上一页 下一页5
“文化”漫谈
说明2——文化既指高 雅学术,也包括粗俗 丑陋之习。实际上, 在人的衣食住行、吃 喝拉撒睡等社会生活 方式中都存在着浓郁 的文化问题。
中国文化概论 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PPT课件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1
整体概述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2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 文字产生以前,口耳相传的传说,乃 史学的源头。
•
42
43
44
• (3)清代的考据学在校、勘古籍、 考证史实等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 人的成果。重要的著作有钱大昕的 《廿二史札记》等。
•
45
46
• 清代学风,以考据为盛。
47
• (4)明代史学,方志、稗史增多,经济史撰 述繁富,史学通俗化和历史教育广泛展开。 方志编修在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数量之多、 范围之广,亦为前代所不及。
24
• 杜佑《通典》为史学开辟了新路。
25
• 宋元时期史学成就: • (1)正史的编修取得了一定的成
就。这一时期修成的正史有:宋代 薛居正的《五代史》(即《旧五代 史》),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和 《新唐书》。 •
26
27
28
• (2)产生了带有总论性的三部通 史巨著,即宋司马光的《资治通 鉴》、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 临的《文献通考》。
6
•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文化的下移和私学 的兴起,史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春秋战国 时期限的史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记事 为主的编年体史书,如《春秋》、《左 传》、《世本》、《竹书纪年》。另一类 是以记言为主的记言体史书,如《国语》、 《战国策》等。
• 总之,先秦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
7
• 孔子的 《春秋》 就是以 鲁国国 史编撰 而成。 它的出 现具有 划时代 的意义。
1
整体概述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2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 文字产生以前,口耳相传的传说,乃 史学的源头。
•
42
43
44
• (3)清代的考据学在校、勘古籍、 考证史实等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 人的成果。重要的著作有钱大昕的 《廿二史札记》等。
•
45
46
• 清代学风,以考据为盛。
47
• (4)明代史学,方志、稗史增多,经济史撰 述繁富,史学通俗化和历史教育广泛展开。 方志编修在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数量之多、 范围之广,亦为前代所不及。
24
• 杜佑《通典》为史学开辟了新路。
25
• 宋元时期史学成就: • (1)正史的编修取得了一定的成
就。这一时期修成的正史有:宋代 薛居正的《五代史》(即《旧五代 史》),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和 《新唐书》。 •
26
27
28
• (2)产生了带有总论性的三部通 史巨著,即宋司马光的《资治通 鉴》、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 临的《文献通考》。
6
•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文化的下移和私学 的兴起,史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春秋战国 时期限的史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记事 为主的编年体史书,如《春秋》、《左 传》、《世本》、《竹书纪年》。另一类 是以记言为主的记言体史书,如《国语》、 《战国策》等。
• 总之,先秦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
7
• 孔子的 《春秋》 就是以 鲁国国 史编撰 而成。 它的出 现具有 划时代 的意义。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精品PPT课件
(二)原始艺术:陶塑、 陶绘、原始雕刻、岩 画。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大麦 地岩画遗存有史前岩画1万 幅以上 ,最早的岩画在旧石 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之间。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华夏: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 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
黄帝
炎帝
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 “今文”指的是 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 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 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 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 古文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 、左氏
春秋、毛诗、周官礼等。
• 古文经大师:卫宏、贾逵、服虔、许慎、
马融等;郑玄遍注群经,融合今古文经 。
三分法:“中国传统文化史的开山之作”的柳
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三 个时期:
自邃古以迄两汉,是为吾国民族本其造之力, 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
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文化输入吾国,与 吾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
自明季迄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 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依次输入,相激 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 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 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
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 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哲学思想尤
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 社会变革 ▪ 士的崛起 ▪ 兼并战争 ▪ 文化重组 ▪ 私学兴起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中国人的起源: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 • 原始物质文化:工具(石器)、火的使用、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大麦 地岩画遗存有史前岩画1万 幅以上 ,最早的岩画在旧石 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之间。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华夏: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 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
黄帝
炎帝
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 “今文”指的是 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 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 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 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 古文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 、左氏
春秋、毛诗、周官礼等。
• 古文经大师:卫宏、贾逵、服虔、许慎、
马融等;郑玄遍注群经,融合今古文经 。
三分法:“中国传统文化史的开山之作”的柳
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三 个时期:
自邃古以迄两汉,是为吾国民族本其造之力, 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
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文化输入吾国,与 吾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
自明季迄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 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依次输入,相激 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 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 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
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 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哲学思想尤
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 社会变革 ▪ 士的崛起 ▪ 兼并战争 ▪ 文化重组 ▪ 私学兴起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中国人的起源: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 • 原始物质文化:工具(石器)、火的使用、
中国文化史 ppt课件
❖ 禅让:尧、舜、禹——家天下
第二章 青铜时代
一 文明的初现
❖ “文明起源”的标志:文字的使用,城市的出现, 青铜器的使用,国家的出现等。
❖ 中华文明起源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中华文明 西来说”,一种是“黄河流域中心论”。(文明发 生的一元论)
❖ 根据李学勤先生的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 研究》,把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国家形成划分为三大 阶段: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含有初步分化和 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都邑国家形态、
三 传说时代
❖ 2、东夷集团,在黄河下游,属大汶口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等分布区。(蚩尤、后羿)
三 传说时代
❖ 3、苗蛮集团,主要活动于今湖北、湖南、江 西一带,即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伏 羲、女娲)
三 传说时代
❖ 三大集团之间矛盾冲突,最后华夏集团取胜。 多民族融合发展。“华夏”成为中华民族的 历史称号,“黄帝”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祭奠 的人文始祖。
三 传说时代
❖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氏族部 落的不断迁移和相互交往的扩大,各个部落 之间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形成相反的利益, 而在另一些时候和另一些地方又形成了相同 的利益,由此引起了各个部落的分化和组合、 战争和联盟,逐渐形成为不同的民族。
——郭沫若
三 传说时代
❖ 三大文化集团 1、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位于仰韶文 化、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区。内部分为两支: 姬姓的黄帝氏族,姜姓的炎帝氏族。
❖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 化转折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出现,生产力获得巨 大发展,农业生产跨上新的台阶。
❖ 此时期争霸战争、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政治上的争 权夺利,破坏了周朝的宗法礼仪制度,出现了孔子 感叹的“礼崩乐坏”的局面
第二章 青铜时代
一 文明的初现
❖ “文明起源”的标志:文字的使用,城市的出现, 青铜器的使用,国家的出现等。
❖ 中华文明起源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中华文明 西来说”,一种是“黄河流域中心论”。(文明发 生的一元论)
❖ 根据李学勤先生的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 研究》,把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国家形成划分为三大 阶段: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含有初步分化和 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都邑国家形态、
三 传说时代
❖ 2、东夷集团,在黄河下游,属大汶口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等分布区。(蚩尤、后羿)
三 传说时代
❖ 3、苗蛮集团,主要活动于今湖北、湖南、江 西一带,即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伏 羲、女娲)
三 传说时代
❖ 三大集团之间矛盾冲突,最后华夏集团取胜。 多民族融合发展。“华夏”成为中华民族的 历史称号,“黄帝”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祭奠 的人文始祖。
三 传说时代
❖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氏族部 落的不断迁移和相互交往的扩大,各个部落 之间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形成相反的利益, 而在另一些时候和另一些地方又形成了相同 的利益,由此引起了各个部落的分化和组合、 战争和联盟,逐渐形成为不同的民族。
——郭沫若
三 传说时代
❖ 三大文化集团 1、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位于仰韶文 化、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区。内部分为两支: 姬姓的黄帝氏族,姜姓的炎帝氏族。
❖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 化转折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出现,生产力获得巨 大发展,农业生产跨上新的台阶。
❖ 此时期争霸战争、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政治上的争 权夺利,破坏了周朝的宗法礼仪制度,出现了孔子 感叹的“礼崩乐坏”的局面
《中国文化导论》课件
03
中国现代文化
当代中国文化现状
文化多元化
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文化元素相互交织 、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
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又与现代文化 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
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当代中国文化在融入国际文化潮流的同时,也注重保持本土文化的 特色和优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05
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
01
02
03
04
春节
农历新年,中国最重要的传统 节日,有贴春联、放鞭炮、吃
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有赏花灯、吃 元宵等习俗。
清明节
农历四月初五,有扫墓、祭祖 等习俗。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有赏月、吃月 饼等习俗。
中国民间艺术
01
02
03
剪纸
以纸张为材料,通过剪、 刻等手法创作出各种图案 和形象的艺术形式。
诗词文化
总结词
诗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诗词表达情感、 描绘景物、传承文化。
详细描述
诗词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诗词的 形式表达情感、描绘景物、传承文化。中国诗词注重意 境和韵味,强调意象和象征等修辞手法。诗词文化不仅 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词人,如李 白、杜甫、苏轼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 之一。
鼓励文化创新,推动中国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
特色的文化成果。
03
文化产业的发展
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提高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导论
2、上古三代——华夏与四夷的对立
•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 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皮,有不 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 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 不粒 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 ,有不粒食者矣。
司马迁建构的“一点四方〞模式
狄
戎
中
夷
蛮
• 何为中华?
• “中〞,意谓居四方之中。“华〞。本义为 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兴 旺之意。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 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 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律疏议 释文?〕〞
• 〔2〕二是中国疆域虽然地理复杂,但大局部处于 中纬度,气候温和,又位于全球最大的陆地—— 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 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不远,季风气候兴旺。
• 〔3〕三是一面临海、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使中 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地理单元。
明代地图
思考
• 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 的形成和开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 用地理?
我们用种族、民族 来区分世界上的不 同人群。 我们是中华民族。
一、中华民族从何而来?
1. 民族: 中国境内56个民族中,绝大局部是在
中国境内形成的,或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 间。除汉族而外,匈奴、鲜卑、羯、氐(dī) 、羌、沙陀〔突厥的一支〕、契丹、女真 、蒙古、满族都曾建立过统治中原的政权 ,其中蒙古和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长期开展中,在和自然界的斗 争和人类社会的开展中所创造的成果,它渗透在人们的日 常生活、行为、思想、交往等一 切活动之中,对人产生 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
中国地理有以下几点独特之处:
中国文化导论(第二版)-【本科课程PPT】-第三章 墨家文化
二,墨子的学说
梁 启 超
劳 动 人 民 的 大 圣 人
3,墨子的学说反映下层平民的思想和要求。
•
儒
爱有差等, 亲亲 繁礼 厚葬, 远鬼, 兴乐, 天命, 人治,
墨
兼爱; 尚贤 节用 节葬; 明鬼; 非乐 非命 法治
出 于 儒 而 反 儒 !
——
(二)墨家与中国文化
秦汉之后,墨家消亡,原因: 一,致太平、求平等:平民之梦 墨 1,墨家学说提倡人生以自苦为极,世人 二,急公好义:墨家的文化性格 子 难以接受 2,汉武帝打击游侠,“武以犯禁”。
二,墨子的学说
墨子认为当时社会上的种种问 题,诸侯间战争、家族间争夺、人 与人的相争,关键的问题就是不相 爱,不相爱的原因就是人与人之间 存有差别。
爱,人与人相互亲近、尊重
儒家:“差等”之爱 。 墨家:“天下兼相爱”。
“爱从亲始” “亲亲为大。…… 尊贤为大。亲亲之杀, 尊贤之等,礼所生 也 ”。 礼制,父子父子、 君君臣臣。
(一)墨子及门徒
2,墨子广收门徒,墨家子 第“量腹而食,度身而衣”, “赴汤蹈刃,死不旋踵” 组织严密、纪律要求非 常严格的政治性团体、准宗 教性的社团,首领称为“钜 子”. “武士的行会”
(一)墨子及门徒
首领“钜子”具有绝对权威 厉行墨家之法, 将俸禄捐献给组织,做到“有财相分”。
《吕氏春秋》载:孟胜为楚阳城君 守城, “行墨者之义”,弟子183人相从自杀以殉。
(二)墨家与中国文化
一 , 致 太 平 、 求 平 等 : 平 民 之 梦
2,墨子言“天志”、“明鬼”, 墨家之义——劳苦大众的理想和希 望被假以“天”、“鬼”的形式提 出。 后来农民起义往往以“天”为 旗帜,宋江“替天行道”、元末红 巾军“天遣魔军杀不平……杀尽不 平方太平”,清代民间秘密会社- 天地会,拜天为父拜地为母。
梁 启 超
劳 动 人 民 的 大 圣 人
3,墨子的学说反映下层平民的思想和要求。
•
儒
爱有差等, 亲亲 繁礼 厚葬, 远鬼, 兴乐, 天命, 人治,
墨
兼爱; 尚贤 节用 节葬; 明鬼; 非乐 非命 法治
出 于 儒 而 反 儒 !
——
(二)墨家与中国文化
秦汉之后,墨家消亡,原因: 一,致太平、求平等:平民之梦 墨 1,墨家学说提倡人生以自苦为极,世人 二,急公好义:墨家的文化性格 子 难以接受 2,汉武帝打击游侠,“武以犯禁”。
二,墨子的学说
墨子认为当时社会上的种种问 题,诸侯间战争、家族间争夺、人 与人的相争,关键的问题就是不相 爱,不相爱的原因就是人与人之间 存有差别。
爱,人与人相互亲近、尊重
儒家:“差等”之爱 。 墨家:“天下兼相爱”。
“爱从亲始” “亲亲为大。…… 尊贤为大。亲亲之杀, 尊贤之等,礼所生 也 ”。 礼制,父子父子、 君君臣臣。
(一)墨子及门徒
2,墨子广收门徒,墨家子 第“量腹而食,度身而衣”, “赴汤蹈刃,死不旋踵” 组织严密、纪律要求非 常严格的政治性团体、准宗 教性的社团,首领称为“钜 子”. “武士的行会”
(一)墨子及门徒
首领“钜子”具有绝对权威 厉行墨家之法, 将俸禄捐献给组织,做到“有财相分”。
《吕氏春秋》载:孟胜为楚阳城君 守城, “行墨者之义”,弟子183人相从自杀以殉。
(二)墨家与中国文化
一 , 致 太 平 、 求 平 等 : 平 民 之 梦
2,墨子言“天志”、“明鬼”, 墨家之义——劳苦大众的理想和希 望被假以“天”、“鬼”的形式提 出。 后来农民起义往往以“天”为 旗帜,宋江“替天行道”、元末红 巾军“天遣魔军杀不平……杀尽不 平方太平”,清代民间秘密会社- 天地会,拜天为父拜地为母。
1中国文化史导论
• 一般而言,与生产力直接相关的物质文化,更新 一般而言,与生产力直接相关的物质文化, 较快, 较快,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作为社会规范和行为 定势,则带有较浓厚的保守性格。 定势,则带有较浓厚的保守性格。 • 在精神文化里,富有个性色彩的社会意识形态 在精神文化里, 各种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及文学、艺术思潮) (各种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及文学、艺术思潮) 比较活跃,新旧更替快; 比较活跃,新旧更替快; •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背景和基础的社会心理,比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背景和基础的社会心理, 如潜藏在大众历史生活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 如潜藏在大众历史生活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 思维方式所构成的“民族性格” 思维方式所构成的“民族性格”,因为是一种感 性直觉的“潜意识” 集体无意识” 性直觉的“潜意识”或“集体无意识”,难以被 自觉把握和运作,具有顽强的稳定性和延续力。 自觉把握和运作,具有顽强的稳定性和延续力。 文化的深层结构) (文化的深层结构)
• • • • • • • • •
2、华夏 华指文化灿烂,“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 夏就是“雅” 华夏就是古代中国人相信比较文明的地方,这就是“天下” 3、中华 中国与华夏的简称 更突出文化意义 起初指汉族及汉族文化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逐渐成为中国各民族 的统称
二、文化
• 自从有了“文化”一词以后,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给它下 了不少于260个定义。 •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 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 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 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 文明与文化多混用 •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伟大成果,它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伟大成果,它既有物质的, 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文化的等等, 的,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文化的等等,所以大致把 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类。 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类。 • 而文化则较多地指人类的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宗教、 而文化则较多地指人类的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宗教、 风习等。 风习等。这样的理解其实是学术界的共识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期被作为经典性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泰勒(Burnet Tylor)的初创
What has been termed the classic definition of culture was provided by the 19th-century English anthropologist Edward Burnett Tylor in the first paragraph of his Primitive Culture (1871):
中国文化史
绪论
一、关于文化
• 文化的定义至少已有上千种之多。 • 换言之,也就是文化本无可能精确定义。
• 本小节参看秦晖《文化无优劣,制度 有好坏》。
• 中国古代的概念:
文:五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
体——文物典籍。【书证】
化:改变、化育。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书
——(汉)刘向《说苑·指武》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西方语义系统中的“文化”
• 拉丁语和中古英语:Cultus, Cultive agrriculture, horticulture
• 1510年:Cultura mentis • 1852年:清教徒纽曼使用了"精神耕耘"(MENTAL CULTURE) • 十八世纪的法国:沃弗纳格和伏尔泰等,开始在法语中以一种完全
传播学派的定义
是若干文化特质或文化元素的集合,这种集合 体是从一个地域播散到另一地域,从一个社会传递到 e . . .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古典进化论者的定义
最早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来使用,并给以 定义的是被成为“人类学之父”、现代文化学 奠基人、英国的泰勒(E·B·Tylor)。他先后下 过两次:
•文信文术化仰化、是、是宗一艺一教个术个 、复、复 神杂道杂 话的 、的德总 法整、体 律体法, 、,律包 风包 、括 俗括风知,知俗识以识,、及艺其、 以它及社人会类现在象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 力与习惯。
文化的定义
——VARIOUS DEFINITIONS OF CULTURE
With the increasing maturity of anthropological science, further reflections upon the nature of their subject matter and concepts led to a multiplic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definitions of culture. In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1952), U.S. anthropologists A.L. Kroeber and Clyde Kluckhohn cited 164 definitions of culture, ranging from "learned behaviour" to "ideas in the mind," "a logical construct," "a statistical fiction," "a psychic defense mechanism," and so on. The definition--or the conception--of culture that is preferred by Kroeber and Kluckhohn and also by a great many other anthropologists is that culture is an abstraction or, more specifically, "an abstraction from behaviour."
证】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
造人群。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包括礼乐、典章 制度等。【书证】
西方学者的概念定义
物相杂,故曰文。
——《易·系辞下》
文,错画也,象交文。
——《说文》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论语·子罕》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 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系辞下》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礼记·中庸》
化,教行也。
——《说文》
教成于上,而易俗于下,谓之化。
——《华严经·音义上》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 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的意义使用“文化”一词。 • 十八世纪末的德国:开始出现现代意义上的用法。 • 十九世纪中叶,人类学的最早奠基人克莱姆使用“文化”囊括一个民
族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泰勒正是从克莱姆处借用了这一用法。
西方诸多文化学流派对文化概念的定义:
1.古典进化论的定义 2.传播学派的定义 3.历史地理学派的定义 4.文化形态史观派的定义 5.功能学派的定义 6.结构学派的定义 7.新进化论学派的定义 8.符号—文化学派的定义 9.现当代华人学者的定义
In Anthropology (1881) Tylor made it clear that culture, so defined, is possessed by man alone. This conception of culture served anthropologists well for some 50 years.
文化的定义 ——泰勒(Burnet Tylor)的初创
What has been termed the classic definition of culture was provided by the 19th-century English anthropologist Edward Burnett Tylor in the first paragraph of his Primitive Culture (1871):
中国文化史
绪论
一、关于文化
• 文化的定义至少已有上千种之多。 • 换言之,也就是文化本无可能精确定义。
• 本小节参看秦晖《文化无优劣,制度 有好坏》。
• 中国古代的概念:
文:五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
体——文物典籍。【书证】
化:改变、化育。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书
——(汉)刘向《说苑·指武》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西方语义系统中的“文化”
• 拉丁语和中古英语:Cultus, Cultive agrriculture, horticulture
• 1510年:Cultura mentis • 1852年:清教徒纽曼使用了"精神耕耘"(MENTAL CULTURE) • 十八世纪的法国:沃弗纳格和伏尔泰等,开始在法语中以一种完全
传播学派的定义
是若干文化特质或文化元素的集合,这种集合 体是从一个地域播散到另一地域,从一个社会传递到 e . . .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古典进化论者的定义
最早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来使用,并给以 定义的是被成为“人类学之父”、现代文化学 奠基人、英国的泰勒(E·B·Tylor)。他先后下 过两次:
•文信文术化仰化、是、是宗一艺一教个术个 、复、复 神杂道杂 话的 、的德总 法整、体 律体法, 、,律包 风包 、括 俗括风知,知俗识以识,、及艺其、 以它及社人会类现在象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 力与习惯。
文化的定义
——VARIOUS DEFINITIONS OF CULTURE
With the increasing maturity of anthropological science, further reflections upon the nature of their subject matter and concepts led to a multiplic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definitions of culture. In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1952), U.S. anthropologists A.L. Kroeber and Clyde Kluckhohn cited 164 definitions of culture, ranging from "learned behaviour" to "ideas in the mind," "a logical construct," "a statistical fiction," "a psychic defense mechanism," and so on. The definition--or the conception--of culture that is preferred by Kroeber and Kluckhohn and also by a great many other anthropologists is that culture is an abstraction or, more specifically, "an abstraction from behaviour."
证】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
造人群。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包括礼乐、典章 制度等。【书证】
西方学者的概念定义
物相杂,故曰文。
——《易·系辞下》
文,错画也,象交文。
——《说文》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论语·子罕》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 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系辞下》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礼记·中庸》
化,教行也。
——《说文》
教成于上,而易俗于下,谓之化。
——《华严经·音义上》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 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的意义使用“文化”一词。 • 十八世纪末的德国:开始出现现代意义上的用法。 • 十九世纪中叶,人类学的最早奠基人克莱姆使用“文化”囊括一个民
族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泰勒正是从克莱姆处借用了这一用法。
西方诸多文化学流派对文化概念的定义:
1.古典进化论的定义 2.传播学派的定义 3.历史地理学派的定义 4.文化形态史观派的定义 5.功能学派的定义 6.结构学派的定义 7.新进化论学派的定义 8.符号—文化学派的定义 9.现当代华人学者的定义
In Anthropology (1881) Tylor made it clear that culture, so defined, is possessed by man alone. This conception of culture served anthropologists well for some 50 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