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课程标准工程测量专业

合集下载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标准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在具备了工程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使用工程测量相关仪器完成道路桥梁工程设计、施工中工程测量的能力,以及运用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标准解决道路桥梁工程测量技术相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工程测量技术实践应用的探讨,促进学生处理实际工程施工测量问题能力的提高。

本专业学生应达到测量员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技术考证的基本要求。

2.课程内容选择思路2.1 由学校专任教师、行业和企业专家合作选择课程内容。

2.2 变学科型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

2.3 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2.4 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境,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5 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本课程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项目导向的课程思想,本课程按照工程测量技术的基本顺序按测量工作的认知、地面点位的确定、小区域控制测量、地面点的测绘技术、地面点的测设技术、道路中线测量技术、道路纵、横断面测量技术等七方面进行课程内容安排。

整个课程内容的知识介绍以够用为度,操作技能力求熟练。

3.课程目标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道路桥梁施工测量的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在掌握地面点位的确定、小区域控制测量、地面点的测绘技术、地面点的测设技术、道路中线测量技术、道路纵、横断面测量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能够承担施工一线的中线测量、纵断面测量、横断面测量以及公路、桥梁、隧道施工阶段的施工放样测量等工作任务。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标准(68课时)一、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职学校工程造价类专业的专业课,是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是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在整个专业培养目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工程测量》是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

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和逻辑的工程学科的测量基本概念和方法,初步树立专业思想和方法,并为后续学习专门化课程作前期准备。

(二)课程基本理念1.坚持以高技能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力图做到“精选内容、降低理论、加强基础技能、突出应用”。

2.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接受能力,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

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4.注意与后继课程的“接口”。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工程造价专业所涵盖的岗位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职业岗位为引领,以实际工作任务作为主线,以专职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采用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及动手实践教学逐步展现教学内容,倡导学生边学边做,练学结合,在进行具体的项目活动时不断的深入学习,提倡自我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与要求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通过以情境化、项目制为特色的实践教学,将本课程专业知识系统地融于实践全过程。

教学内容按建筑工程测量活动的规律划分为相互关联的若干学习项目,结合社会、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项目,把上述学习情境中的一个个项目转换成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交予学生独立完成。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工作思路与方法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

(二)分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测量的基础知识;2、掌握仪器基本构造及操作方法;3、熟练掌握高程测量方法、水平角度测量方法、距离测量的方法;4、熟练掌握高程测设方法、水平角度测设方法、距离测设的方法;5、掌握民用建筑施工测量内容,熟悉工程施工测量实施步骤及方法;6、掌握工业建筑施工测量内容,熟悉工程施工测量实施步骤及方法;7、熟悉测量工作原则、施工测量规范;8、了解地形图测绘的方法。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工程测量》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工程测量》【参考学时】总学时:180 理论学时:114 实训学时:66【适用专业】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道路桥梁施工、公路工程试验检测1.课程定位该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道路桥梁施工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

同时,也是获取测量员从业资格的证书课程之一。

本课程以测量员岗位为导向,贯彻中级测量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按照“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思路进行教学,使学生具有使用工程测量仪器的能力,掌握公路勘测及路桥施工测量的基本方法,具备公路测量的基本能力和严谨细致的思想品德,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勘测设计、工程施工测量、工程检测等岗位打下坚实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基础。

该课程以《应用数学》、《公路工程基础》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路基路面施工》、《桥涵施工》等课程的前导课。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熟悉常用的测量仪器,掌握公路工程施工中各种测量仪器的用法,掌握公路勘测、公路工程施工测量、建筑施工测量的基本方法,具备基本的测量技能,达到中级测量工的基本职业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

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实事求是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2.1 职业能力目标:⑴能熟练使用普通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和三四等水准测量;⑵能熟练使用光学经纬仪进行角度测量;⑶能使用钢尺、经纬仪、测距仪、全站仪等仪器进行距离测量;⑷熟练使用全站仪进行角度、距离、坐标测量和点位坐标放样;⑸能使用GPS进行坐标测量和放样;⑹能使用平板仪、经纬仪、全站仪等进行小区域地形测量,并勾绘地形图;⑺能熟练进行中线测量、纵横断面测量;⑻能熟练运用各种测量仪器进行公路施工和桥梁施工测量;⑼能进行基本的建筑施工测量。

2.2 知识目标:⑴能解释水准测量的原理;⑵能进行各种测量的成果处理;⑶熟练说出各种测量仪器的各部分作用;⑷能进行加密水准点的计算;⑸能进行坐标正反算的计算;⑹能进行地形测量的相关计算,并能勾绘等高线;⑺能正确处理各种测量的内业;⑻能正确绘制纵橫断面图并进行相关的设计、计算;⑼会进行公路和桥梁施工的各种放样计算。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高职)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高职)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B类(理论+实践)/C类(纯实践课)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如果没有,则填无二、课程定位《工程测量》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地形测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测绘地形图的方法,在工程建设、国土资源开发以及地籍房产管理等工作中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胜任交通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勘察设计的测图与用图,施工中用图和放图、竣工测量等工作。

三、设计思路(一)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将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线构建的学科性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以任务引导知识,以生产过程组织教学的职业课程模式作为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

(二)设计课程内容的依据本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项目活动中掌握水利工程测量量的基本概念与技能,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测量专业生产过程需要的基本职业能力。

(三)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实施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模式组织教学。

通过学练结合的方式,倡导学生在项目活动中掌握知识与技能,过渡到能够从事水利工程测量工作过程的能力。

四、课程培养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是,是学生掌握水利工程测量基础理论以及测绘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高程测量、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等操作技能,掌握图根控制测量方法,具备一定的地形测图和绘图能力,能够识读与应用地形图,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专业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工程测量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高程测量的基本知识,水准仪的构造及使用3.掌握角度测量的基本知识,经纬仪的构造及使用4.掌握距离测量的基本知识5.掌握图根控制测量的基本知识6.掌握地形测图的基本知识7.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二)方法能力培养目标1.能熟练进行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和计算2.能熟练进行角度测量的观测、记录和计算3.能熟练进行距离测量的观测、记录和计算4.能熟练进行图根控制测量的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5.掌握地形测量的观测方法,具备一定的测绘地形图的能力(三)社会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求实的学习精神2..具有细致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3.具有敬业爱岗思想,具备职业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4.具有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5.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五、课程内容、要求及教学设计(一)课程整体设计序号学习情境知识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学时1工程测量基了解工程掌握工程测量能够采用基本方培养学生学习的4本知识测量的任务和测量工作的三大原则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法确定地面点位坐标主动性、创新性意识2水准测量掌握水准测量原理和内、外业的观测记录计算掌握高程测量的基本知识能够进行水准仪的操作和使用培养学生互助配合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23角度测量掌握水平角、竖直角观测方法掌握角度测量的基本知识能够进行经纬仪的操作及使用培养学生互助配合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24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掌握钢尺量距、视距测量和测距仪测距掌握距离测量的基本知识能够进行全站仪的操作及使用培养学生互助配合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25小区域控制测量掌握平面控制测量和三四等水准测量掌握图根控制测量的基本知识能够进行图根控制测量的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培养学生互助配合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26地形图的测绘掌握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方法掌握地形测图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经纬仪测图法测绘地形图培养学生互助配合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87地形图的应用了解地形图在工程建设中的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能够读图,能熟练使用地形图培养学生探索求实的科学精神4应用8工程测量实训掌握工程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和相关的记录计算掌握普通水准仪及经纬仪的使用方法;掌握全站仪的操作使用方法;掌握简单的施工放样方法能够熟练进行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的操作及使用培养学生探索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2合计讲授 28 学时、实践 32 学时、复习与习题 4 学时,共 64 学时(整周实训 22 课时)(二)课程学习单元内容与要求学习单元情境设计1单元名称工程测量基本知识学时4学习要求初步了解工程测量的目的和任务任务分解任务 1工程测量的研究内容任务任务 2地面点位的确定方法任务 3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任务 4测量工作基本原则学习单元情境设计2单元名称水准测量学时12 学习要求掌握水准测量原理和内、外业的观测记录计算任务分解任务 1水准测量原理任务 2水准测量仪器和使用任务 3水准测量方法任务 4水准测量成果计算任务 5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任务 6水准测量误差分析学习单元情境设计3单元名称角度测量学时12 学习要求掌握水平角、竖直角观测方法任务分解任务 1角度测量原理任务 2光学经纬仪任务 3水平角测量任务 4竖直角测量任务 5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任务 6角度测量误差分析学习单元情境设计4单元名称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学时12 学习要求掌握钢尺量距、视距测量和测距仪测距任务分解任务 1地面上点的标志任务 2钢尺量距任务 3视距测量任务 4电磁波测距任务 5直线定向学习单元情境设计5单元名称小区域控制测量学时12 学习要求掌握平面控制测量和三四等水准测量任务分解任务 1控制测量认识任务 2导线测量外业工作任务 3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任务 4高程控制测量学习单元情境设计6单元名称地形图的测绘学时8学习要求掌握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方法任务分解任务 1地形图的基本知识任务 2地形图的表示方法任务 3经纬仪测图法任务 4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学习单元情境设计7单元名称地形图的应用学时4学习要求了解地形图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任务分解任务 1地形图的阅读任务 2地形图的基本应用任务 3地形图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学习单元情境设计8单元名称工程测量实训学时22 学习要求掌握工程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和相关的记录计算任务分解任务 1水准测量任务 2测回法测水平角任务 3方向观测法测水平角任务 4竖直角与视距三角高程测量任务 5全站仪的使用六、课程考核与评价《工程测量》课程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成绩三个部分,分别占总评成绩的30%、40%、30%。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1.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工程测量适用专业:工程测量专业、测绘工程专业、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课程代码:0801029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计划学时:642.课程的性质它是线路施工测量模块中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重点培养学生建立和增强测量的基本技能、具备基础测量工作的能力;另一部分是为后续课程桥梁施工测量模块、隧道施工测量模块的学习提供必需的线路中线坐标计算理论和点位测设方法。

它以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测量专业核心课程(如线路施工测量,桥隧施工测量,房建施工测量和数字化测图)的基础。

3.课程定位3.1课程面向的职业岗位需求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业面向的一个重要工作岗位就是“施工测量员”。

本课程就是为培养“施工测量员”岗位而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1)我国铁路、公路建设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公路建设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建设铁路新线17000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改建既有复线8000公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000公里;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公里以上。

到2010年,我国公路规划总里程将达到230万公里。

河北省在“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计划投资1918亿元。

铁路建设“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人才需求的规格,强调了人才队伍建设,以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完善的铁路建设人才培训、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和合理流动机制,造就高素质的铁路人才队伍,到2010年,铁路建设专业技术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达到80%以上。

在铁路、公路建设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施工标准的要求下,市场对铁路、公路建设中工程测量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迅速增大。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测量思维和能力,掌握基本的测量原理和技术,了解工程测量的应用领域和工作
方式等。

2. 教学内容:涵盖测量基础知识和方法,包括测量仪器的种类和使
用方法,测量误差的评定和消除技术,地形测量和建筑测量等相关
内容。

3. 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授课、实验教学、案例分析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 实验教学:设置相关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仪器,进行
测量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5. 考核方式:通过考试、实验报告、课堂讨论等方式,全面评估学
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6. 教材选用:选择与课程目标和内容相适应的教材,包括教材的内
容覆盖面广、思路清晰、实例丰富等方面考量。

7. 课程评价:定期进行课程评价,了解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情况和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和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工程测量课程标准,具体的标准内容和细节可以根据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师的要求来确定。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课程代码:1801032023适用专业:五年制市政工程技术专业(540601)课程类别:□A类(纯理论课);B)B类(理论+实践);□C类(纯实践课)课程性质:专业技能实践课程教学时数:124学时总学分数:7.5学分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工程测量》课程是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

课程教学目标是在掌握工程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使用工程测量相关仪器完成道路工程勘测、道路工程施工测量的能力,以及运用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标准解决道路桥梁工程测量技术相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工程测量技术实践应用的探讨,促进学生处理实际工程施工测量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课程设计思路《工程测量》是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和具有一定的测量仪器操作与测绘计算的职业能力,因此在课程教学设计时体现出根据交通土建行业的发展和不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本地区情况,通过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共同分析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测量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素质、知识结构关系,重新构建了《市政工程测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充分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工程测量》课程知识选择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通过对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按基于工程施工过程测量工作岗位对知识、综合素质、职业技能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测量职业资格标准(交通部测量工行业职业标准),对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测量职业岗位的知识内容进行选择,初步形成了《市政工程测量》课程的知识内容。

②《工程测量》课程技能培养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通过对市政工程施工过程的测量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按照“学习领域型”课程的开发步骤,确定测量工作过程测量能力和素质。

在测量技能培养时采取与市政施工过程中的路基施工测量、路面施工测量、桥梁施工测量等要求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从而体现《市政工程测量》的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1.课程性质《工程测量技术》是路桥、试验等专业的一门职业能力通用课,在教学过程中,以工程测量为行动领域,贯彻行业标准,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思路进行课程教学,通过教学,学生能掌握仪器的基本原理、操作、工程专题测量及数据计算处理等相关问题。

3.目的和任务根据课程面对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建立工程测量控制网、国家测量控制网的原理、方法和仪器,包括水平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技术设计、测角、测距及测高程的方法和仪器,掌握控制测量的内业数据处理过程、方法。

初步具备进行整套工程控制测量工作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四、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时分配教学重点:1、使学生重点掌握全站仪的操作;2、如何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3、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4、掌握线路交点、转点、转角、分角线的测定方法以及里程桩的设置;5、掌握线路纵断面测量方法和纵断面图绘制方法;6、闭合导线、附和导线平差计算;教学难点:1、纵横断面图的绘制2、用水准仪进行中平测量的过程3、全站仪进行坐标测量和坐标放样的步骤4、闭合导线、附和导线平差计算;5、掌握圆曲线主点测设及详细测设计算原理和测设方法;6、掌握缓和曲线主点测设及详细测设计算原理和测设方法;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六、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后续课程是《线路测量》、《施工测量》、《GPS测量技术》、《控制测量与平差》、《桥梁工程施工技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等。

七、实验教学七、其它考核方式为理论考核+过程考核。

考核内容除了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外,增加了应用、创新知识的考核,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占70%。

成绩考核方法分为过程考核和理论考核两种。

平时成绩为过程考核,包括出勤表现10%、课堂提问10%、作业测评10%,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服从意识等。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工程测量技术《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工程测量技术适用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学时:72学分:4.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本课程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教学目标是在具备工程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使用工程测量相关仪器完成路桥工程设计、施工中工程测量的能力,以及运用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标准解决道路桥梁工程测量技术相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工程测量技术实践应用的探讨,促进学生处理实际工程施工测量问题能力的提高。

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达到施工员资格证书中相关技术考证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前续课程有:CAD绘图与识图、应用高等数学本课程的平行课程有:土建力学、道路建筑材料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路基工程技术、路面工程技术、桥梁上部结构工程技术、桥梁下部结构工程技术和隧道施工技术等。

二、课程设计思路1.总体思路由学校专任教师、行业和企业专家合作选择课程内容。

变学科型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

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创设工作情境,以“工作项目”为主线,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以道路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道路工程技术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工程测量技术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学习情境与项目单元及任务。

2.课程设计思路(1)目标设计《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体现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最新教学理念,采用凸显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最终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要求,即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目标。

(2)内容设计设计七个学习情境即:1.测量工作认知2.高程测量;3.平面控制测量4.公路地形图测绘;5.公路中线测量;6.公路纵横断面测量;7.公路施工测量。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适用专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时:52学时开课学期:第4学期一、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本课程广泛地结合工程建设中有关的测量理论、技术、方法和仪器等内容,并特别侧重结合当前典型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掌握解决各种工程建设中的测量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工程测量问题的能力。

为其他测量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顶岗就业和将来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二、课程的教育目标目标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一)知识目标掌握工程放样的基本方法、曲线放样中的圆曲线、综合曲线及各种曲线放样的原理和一般方法;掌握建筑工程测量、线路工程、地质勘探工程、水利工程测量、变形监测的测量方法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能力、制定工作计划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评估总结工作结果的方法能力;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公共关系能力、社会责任心、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等社会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能力目标1.使学生具备独立完成各种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测量任务的能力;2.初步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3.能牢固掌握工程测量的原理、方法及各种方法的特点、适用场合、精度特征等;4.具备正确设计和布置测量系统和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5.对专用的工程测量仪器能正确地使用、检验和校正。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一)与前续课程的联系序号前续课程为本课程支撑的主要能力1 《高等数学》为本门课程的学习提供进行数学计算与分析的基础2 《工程数学》为本门课程的学习提供进行工程数学计算与分析的基础3 《地形测量》为本门课程的放样方法及其他各种测量计算、仪器操作打下基础4 《控制测量》为本门课程的各种工程控制网的布置方法提供理论支持5 《测量平差》为本门课程的精确、严密计算提供理论支持6 《数字化测图技术》为本门课程的仪器操作、测图软件的使用提供支持(二)与后续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为最后一学期课程,为学生毕业后学习各类工程测量提供基础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五、教学实施建议(一)推荐教材全国煤炭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赵国忱李孝文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8年2月出版(二)教学参考资料1.周建郑.《工程测量》.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2.吴贵才赵国忱.《工程测量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何保喜.《全站仪测量技术》.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4.李正中任秀周勇波等.《现代路线工程测量》.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三)教师素质要求1.教学团队规模要达到3-5名(其中包括现场实训指导教师),所有任课教师应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同时具有5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标准(高职)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标准(高职)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表1课程信息表二、课程性质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二)能力目标(三)素质目标(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标)四、课程学分与时数分配六、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七、教学实施的建议(一)授课教师基本要求(二)教学实训条件要求.校内实训基地1.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三)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四)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五)教材及参考书选用(六)课程资源建设要求雌5:字体及编排要求说明一、纸张类型:A4二、页面设置:上边距:25mm下边距:25mm左边距:28 mm右边距:25 mm行间距:18-20磅三、字体、字号总标题:2号字,黑体居中一级标题:一、二、…… 四号字加粗黑体居左,首行缩进2字符二级标题:(一)(二)……四号字加粗宋体居左,首行缩进2字符三级标题:1. 2.……四号字加粗宋体居左,首行缩进2字符四级标题:(1)(2)……小四号字宋体居左,首行缩进2字符正文:小四号字宋体居左,首行缩进2字符各种表格标题:小四号字宋体居中表格正文:宋体雌6:课程编码规则一、课程编码说明课程编码规则为:开课部门代码(2位)+课程类别代码(2位)+顺序号(4 位),同一门课分2个学期或多个学期开设的加,依此类推。

例1:课程编码:jdbx0005jd + bx + 0005: jd指开课部门是机电工程,bx指必修课,0005指该类别课程的顺序号。

jd+bx+0005-1, jd+bx+0005-2: jd指开课部门是机电工程,bx指必修课,0005 指该类别课程的顺序号,-1/-2指该门课程分第一、第二学期开设。

例2:课程编码:ggbx0002gg + bx + 0002: gg指开课部门是公共部门,bx指必修课,0002指该类别课程的顺序号。

二、开课部门代码表。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工程测量技术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工程测量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够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测量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工程测量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工程测量任务;2.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协作完成复杂的工程测量任务;3.树立安全意识,遵守工程测量操作规程,确保测量成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4.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工程测量基本理论:包括测量坐标系、距离、角度、高程等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2.工程控制网布设与观测:包括导线、三角测量、水准测量等方法及其应用;3.地形图测绘与应用:包括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方法、数字化测图技术及应用;4.施工测量:包括建筑物定位、基础施工测量、主体结构施工测量、竣工测量等内容;5.特殊环境下的测量技术:包括隧道、桥梁、河道等特殊环境下的测量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地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操作技巧。

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确保测量成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1.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场景和操作过程;2.案例分析: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际应用能力;3.实地操作: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操作,了解工程测量的实际应用场景和操作技巧;4.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促进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5.在线学习平台:建立在线学习平台,提供课程资源、习题库、交流社区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1. 引言工程测量技术是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涉及到测量原理、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测量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还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介绍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包括测量原理、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2. 测量原理测量原理是工程测量技术的基础,它涉及到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误差和测量精度等方面的知识。

在工程测量中,我们常常需要测量一些物理量,比如长度、角度、高程等。

测量原理告诉我们如何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和仪器,以及如何处理测量中的误差,从而得到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在测量原理中,我们需要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比如测量对象、测量点和测量基准等。

测量对象是指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比如一根杆子的长度。

测量点是指在测量对象上选择的一个点,用来表示测量对象的位置。

测量基准是指用来建立测量坐标系的一个参考点,通常是一个已知位置的点。

另外,测量误差和测量精度也是测量原理中的重要内容。

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它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类型。

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或测量方法的固有缺陷引起的误差,它可以通过校正来减小。

随机误差是由于测量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引起的误差,它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

测量精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它通常用标准差或置信度来表示。

3. 测量仪器测量仪器是工程测量技术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们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各种测量操作。

常见的测量仪器包括测量仪、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和测量软件等。

这些仪器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工程的测量需求。

测量仪是一种用于测量长度、角度和高程等物理量的仪器。

它由测量尺和测量头组成,能够直接读取测量结果。

全站仪是一种集测角、测距、测高于一体的仪器,它可以实现高精度的三维测量。

水准仪是一种用于测量高程差的仪器,它利用水平面的原理来确定不同点之间的高差。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标准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在具备了工程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使用工程测量相关仪器完成道路桥梁工程设计、施工中工程测量的能力,以及运用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标准解决道路桥梁工程测量技术相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工程测量技术实践应用的探讨,促进学生处理实际工程施工测量问题能力的提高。

本专业学生应达到测量员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技术考证的基本要求。

2.课程内容选择思路2.1 由学校专任教师、行业和企业专家合作选择课程内容。

2.2 变学科型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

2.3 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2.4 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境,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5 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本课程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项目导向的课程思想,本课程按照工程测量技术的基本顺序按测量工作的认知、地面点位的确定、小区域控制测量、地面点的测绘技术、地面点的测设技术、道路中线测量技术、道路纵、横断面测量技术等七方面进行课程内容安排。

整个课程内容的知识介绍以够用为度,操作技能力求熟练。

3.课程目标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道路桥梁施工测量的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在掌握地面点位的确定、小区域控制测量、地面点的测绘技术、地面点的测设技术、道路中线测量技术、道路纵、横断面测量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能够承担施工一线的中线测量、纵断面测量、横断面测量以及公路、桥梁、隧道施工阶段的施工放样测量等工作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标准(2016年修订稿)课程名称:《工程地质》教学对象:适用工程测量专业,学制三年学时:总学时85,(实践学时50、理论学时35)课程性质(必修/选修/限选):必修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地质地貌学》是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发生、发展的一门自然科学。

《地质地貌学》是测量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学生一门引入专业学习的课程。

该课程重点地介绍了地球基本特性、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岩石的形成及特征,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过程及相应的沉积物和地貌、地质与地貌学和农业生产、环境的关系。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1.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地质地貌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结合专业特点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为学生对环境地质、环境保护等专业课和实际工作中利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从事土木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基础(二)分类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演化过程和主要大地构造学说(2)系统地掌握地貌学的基本理论2.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目标⑴在野外能够识别主要的矿物、岩石⑵在野外能够识别主要的地貌类型,掌握利用地貌形态判断环境演变的基本原理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特点,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3.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序号课程模块(学习情境)课程内容及要求考核要点参考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总课时1 地球的宇宙环境了解地球大小、形状、磁场、温度及其地质意义;理解地球内部、外部圈层构造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地质作用的含义及其分类1.地球内部、外部圈层构造;地质作用的含义及其分类。

2.四大圈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影响;地壳运动是内力地质作用的主导因素2 2 42 地壳的组成物质理解矿物的含义及其成因;了解矿物的分类;掌握矿物的认识方法及常见矿物的典型特征;理解三大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了解岩石的分类;掌握岩石的认识方法及常见岩石的典型特征。

1.矿物的认识方法及常见矿物的典型特征;三大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岩石的认识方法及常见岩石的典型特征。

2.矿物的晶体构造及其对矿物性质的影响;三大岩石的结构与构造特征;岩浆岩的生成环境与结构构造的关系。

2 573 地质构造了解地壳运动的一般特征;了解地质年代确定方法;理解地层含义及地质年代;掌握地壳运动及其对我国地质地貌产生的影响;理解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掌握各种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地貌;学会分析构造现象及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的关系1.地壳运动及其对我国地质地貌产生的影响;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各种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地貌。

2.各种构造现象的分析;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的关系。

4 9 134 风化作用了解风化作用及影响因素;理解风化作用阶段1.风化作用阶段性及元素迁移顺序;风化8 816性及元素迁移顺序;掌握风化壳的层次性;矿物岩石在风化作用中的变化;风化作用与生产建设的关系。

壳的层次性。

矿物岩石在风化.作用中的变化;风化作用与生产建设的关系。

5 重力地貌理解崩塌、滑坡、错落及蠕动的含义;掌握坡地重力地貌发育过程及防治措施1.坡地重力地貌发育过程及防治措施。

2.坡地重力地貌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2 686 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及其所形成的地貌了解流水地质作用分类;理解各类流水地质作用水文特征;掌握各种流水地质作用的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及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掌握各类流水作用的沉积物特征及堆积地貌1.各种流水地质作用的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及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各类流水作用的沉积物特征及堆积地貌。

2.各种流水地貌的演化。

2 5 77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了解岩溶作用含义;理解地下水地质作用的特点;掌握各种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

各种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2 3 58风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了解风的吹扬和磨蚀作用;认识风蚀地貌的形成及风蚀的危害;掌握风沙防治措施;了解黄土的特性;理解流水侵蚀与黄土地貌形成与演化;掌握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措施。

1.流水侵蚀与黄土地貌形成与演化;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措施。

2.荒漠化的防治3 479 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了解冰川类型;理解冰蚀作用及侵蚀地貌、沉1.冰川研究的古地理、古气候意义。

2.2 02积作用及冰碛物特性;掌握冰川研究的古地理、古气候意义第四纪冰期与全球气候波动10冻土地貌的形成及特征了解冻土的形成;理解冻融作用及冻土地貌;掌握冻土研究的古地理、古气候意义1.冻土研究的古地理、古气候意义。

2.冻土地貌与生产建设的关系。

1 0111 湖沼、海洋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了解海岸及湖岸地貌形成的动力;认识海岸及湖泊的侵蚀地貌;把握湖泊及沼泽沉积物分布规律湖泊及沼泽沉积物分布规律1 0 112自然旅游地学资源了解科学旅游;了解旅游地学资源及其主要类型;理解自然旅游地学资源的成景机制1.自然旅游地学资源的成景机制。

2.难点:科学旅游的发展趋势。

1 1213土壤的形成与特征了解土壤的形成;理解土壤的水理性质;掌握土壤的分布特点及类型;掌握土壤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分析土壤对河流含沙量的影响1.土壤的水理性质;土壤的分布特点及类型;土壤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2.土壤对河流含沙量的影响。

1 1214植被对环境的影响了解植被的含义;理解人类活动对植物的影响;掌握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活动对植物的影响;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2.植被的分布特征、植被与环境的关系2 3 515 环境地质问题了解环境地质问题;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掌握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成因及防治1.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成因及防治。

2.保护地质环境、防灾、减灾。

1 3416 “数字地球”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应用示范了解数字地球和信息时代;理解数字地球的应用;掌握数字地球技术的应用1.数字地球技术的应用。

2.数字地球的应用及意义1 01四、教学实施(一)教学策略本课程是学习后续各专业课必备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环境保护等专业课程打好一定的地学基础,同时也是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能否具备全面、良好的专业素质。

在教学中,运用传统的“启发式、参与式、提问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的同时,结合课程特点,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通过积累长期教学经验,探索并实践了“旅游式”教学法。

旅游是人类高层次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的需要。

特殊的地质地貌构成了旅游资源。

运用旅游式教学,学生在学习中“旅游”,在“旅游”中学习,实现“双赢”。

由课堂授课、室内实验、野外实习及网络浏览“四位”构成教学体系,实现了室内外教学及网络教学的统一。

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矿物、岩石、构造标本及野外地貌的直观认识,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该课程包含了大量的课堂实验、校外实习,巩固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

(二)实践教学条件配置要求(三)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一)教材:左建主编,《地质地貌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年宋春青,邱维理,张振春主编,《地质学基础》(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杨景春,李有利,《地貌学原理》(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二)教学参考书:1、《工程地质学原理》,韩晓雷,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年2、《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李辉、杨振宏,陕西科技出版社, 2001 年3、史如平等:《土木工程地质学》,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五、考核与评价本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结合实际的工程地质问题,利用多媒体启发式教学,强调互动性和问题实质的理解。

每位同学的成绩由四部分综合构成,即:(1)期末考试成绩(50%);(2)课堂讨论及考勤(20%);(3)作业成绩(30%);注:1.课堂讨论成绩视同学对问题回答的正确与否、精彩程度、参与的积极程度给予1~5分记分;2. 作业强调独立完成,做错不扣分,抄袭0分,迟交扣50%;3.实验成绩由实验考勤、操作情况和实验报告三部分组成;4.鼓励学生对就近建筑工地进行见习实习,并结合课程知识编写专题报告,视对课程知识的运用能力给予1~10分记分;5.上述记分在期末考试成绩的基础上直接累加作为最终课程成绩六、实训设备六、其他说明对该大纲各项内容的实施需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方面,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加大对重点学科、专业和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在巩固现有学科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扎实开展专业建设与结构调整工作,加强多学科结合,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形成覆盖面宽、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

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完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条件。

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加大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力度,适当缩减专业课时,提高修读跨学科门类课程的学分要求,进一步加深专业培养计划的“复合度”。

进一步做好工程设计与训练工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在实际工程技术项目和施工真实环境中更有效地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继续探索主辅修制,加大学分制改革力度,不断创新教学管理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