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理论依据
物流标准化的基本原则
![物流标准化的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def485e8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2d.png)
物流标准化的基本原则物流标准化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而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物流标准化的基本原则是指在制定物流标准时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物流标准化的基本原则。
首先,物流标准化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制定物流标准应该以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基础,充分考虑物流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确保物流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只有以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基础,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物流标准,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物流标准化的基本原则还包括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在制定物流标准时应该考虑到整个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和相互关系,确保物流标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只有充分考虑整个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和相互关系,才能制定出符合整体利益的物流标准,提高物流管理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另外,物流标准化的基本原则还包括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是指在制定物流标准时应该考虑到市场需求和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确保物流标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只有考虑到市场需求和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物流标准,提高物流管理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最后,物流标准化的基本原则还包括持续改进原则。
持续改进原则是指在制定物流标准后应该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确保物流标准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只有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才能不断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适应市场需求和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物流标准化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和持续改进原则。
只有遵循这些基本原则,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物流标准,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适应市场需求和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
希望各位物流从业者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物流标准化的基本原则,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简述第三方物流产生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条件
![简述第三方物流产生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ca93b49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78.png)
简述第三方物流产生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条件简述第三方物流产生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条件1.第三方物流产生的理论依据(一)交易费用理论罗纳德?科斯研究表明,“当企业扩大时,对企业家的功能来说,收益可能会减少,也就是说,在企业内部组织追加的交易成本可能会上升。
自然,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的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
”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物流不属于非物流企业的核心业务,由于物流业务存在的管理费用大于将其外包给专业物流企业的交易费用,另外,由于物流设备的专用性,也会占用企业的资金以及影响到其他业务的正常运行。
所以,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这就构成第三方物流产生的一个理论基础。
(二)企业资源理论企业资源理论(Resources Theory)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目前已基本成为企业战略竞争理论的主要流派。
该理论强调将公司的内部分析与产业和竞争环境的外部分析结合起来,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
按照主要代表人物柯林斯(Colis 1995)和蒙哥马利(A. ontgomery)的观点,资源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和能力的总和。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通常存在物质性有形资源、非物质性有形资源和其他物质资源。
企业资源理论较全面、客观地解释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从这个理论出发,企业在保留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优势的同时,可以考虑将不具优势的资源外包。
非物流企业中,物流业务所涉及的资源对大部分企业来说,并不具有资源优势,所以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将这些物流业务所涉及的资源外包,是必要的,这就构成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产生的一个理论机理。
(三)管理学组织结构变革理论组织结构的变革企业做出计划,进行各种制度、协调和管理都离不开一定的组织形式,所以组织是管理的中心。
企业对于人力、生产、市场和财务方面的管理都离不开组织手段,所以组织又是管理的工具。
物流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物流学考试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7ed9964a5e9856a57126013.png)
第一章物流概论1物流定义: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克服了供给方和需求方在空间维和时间维方面的距离,创造了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
2商物分离: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地点,往往不是商品流通最佳路线的必经之处,商流一般要经过一定的经营环节来进行业务活动,物流则不受经营环节的限制,可以根据商品的种类、数量、交货要求、运输条件等,使商品尽可能通过最少环节,以最短的物流路线,按时保质地送到用户手中,以达到降低物流费用,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
3物流科学的最基本特性是系统性4物流科学的后进性:由于物流一直处于生产的辅助环节,后勤位置,物流科学的出现有赖于数学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因此物流科学的历史比较短,物流技术落后于生产技术。
5物流学说与观点:(1)黑大陆学说:物流是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这个领域未知的东西还很多,理论和实践都不成熟(2)冰山物流说:物流成本正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人们能看见的物流费用好比冰山一角,而大量的是人们看不到的,企业内部消耗的物流费用。
(3)成本中心说:物流既是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是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
(4)利润中心说,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活动---第三利润源。
把节约物流费用而增加的利润叫第三利润源。
(5)服务中心说: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增加的利润,而是在于提高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6)效益悖反说: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利润的损失,因此必须注重研究物流的总体效益,使物流系统化,使系统的各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降低成本,实现最佳效益。
(7)物流的整体概念:物流是一片森林,而非一棵棵树木,物流的总体效果是森林的效果,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物流系统化观念,物流一体化观念,都是这种思想的另一种提法。
物流知识体系
![物流知识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977372a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62.png)
物流知识体系
物流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国内外贸易和消费者满意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物流知识体系是指物流学科的知识体系,包括物流学科的理论基础、概念、方法、技术和应用等。
物流知识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管理理论: 包括物流战略管理、物流运作管
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质量管理等;
2.物流运输理论: 包括物流运输规划、物流运输调
度、物流运输执行、物流运输费用分析等;
3.物流仓储理论: 包括物流仓储规划、物流仓储管
理、物流仓储运作、物流仓储费用分析等;
4.物流信息系统理论: 包括物流信息系统规划、物
流信息系统设计、物流信息系统实施和维护等;
5.物流经济学理论: 包括物流成本管理、物流市场
分析、物流经济效益分析等。
总的来说,物流知识体系包括物流管理理论、物流运输理论、物流仓储理论、物流信息系统理论和物流经济学理论五个方面,是物流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物流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在物流管理实践中,物流知识体系的运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物流规划、调度和执行,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物流知识体系也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是物流专业人才成长的重要支撑。
物流设施选址规划考试重点
![物流设施选址规划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d5c6152358f5f61fb6366614.png)
第一章1、物流系统的含义:是指按照计划为达成物流目的而设计的相互作用的要素的统一体。
2、物流系统的5S目标:(1)优质服务(service):无缺货,无损伤和丢失现象,且费用便宜。
(2)迅速及时(speed):按用户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迅速送达。
(3)节约空间(space saving):发展立体设施和有关的物流机械,以充分利用空间和面积,缓解城市土地紧缺的问题。
(4)规模适当(scale optimization):物流网点的优化布局,合理的物流设施规模、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
(5)合理库存(stock control):合理的库存策略,合理控制库存量。
3、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①功能要素;②支撑要素;③物质基础要素;④节点路线要素;⑤资源要素;⑥流动要素。
4、物流系统的特征:①目的性;②要求系统整体最优;③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的关系;④物流系统作为其上位系统的子系统而发挥作用;⑤物流系统要通过信息的反馈加以控制。
5、推进物流系统化的方法⑴对物流系统进行规划与设计。
欲设计合理的物流系统,首先必须掌握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基本要素:①所研究商品(products)的种类、品目等;②商品的数量(quantity)多少,年度目标的规模、价格;③商品的流向(rout),生产厂配送中心、消费者等;④服务(service)水平,速达性、商品质量的保持;⑤时间(time)即不同的季度、月、周、日、时业务量的波动、特点;⑥物流成本(cost)。
以上P、Q、R、S、T、C称为物流系统设计的有关基本数据的六个因素,这些数据是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中必须具备的。
⑵对现有物流系统进行改造与改善。
第二章1、物流系统模式的含义:在企业供应链物流渠道上,物流据点与线路及其功能的组合一旦稳定下来就形成了物流系统模式。
2、物流系统模式的理论依据:(1)商物分离理论;(2)供应链管理理论;(3)业务流程重组理论。
及其概念。
第三章1、运输系统构成:(1)运输的主体;(2)运输的客体;(3)运输的环境;(4)运输的设施。
物流知识
![物流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9037025dd36a32d737581c4.png)
1、运输网络合理配置;
2、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
3、提高运行效率;
4、推进共用运输;
5、采用各种现代运输方法。
七、仓库应具有的功能
1、储存和保管功能;
2、调节供需功能;
3、调节货物运输能力的功能;
4、配送和流通加工功能
八、仓储合理化的方法和装卸搬运的概念
(一)仓储合理化的方法
第三章:物流成本、服务与标准化
£ 3-1物流成本构成
1、伴随着物资的物理性流通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须的设备、设施费用;
2、完成物流信息的传送和处理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须的设备和设施费用;3对上述活动进行综合管理所发生的费用。
£ 3-2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1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健全企业物流管理体制2树立物流总成本观念,增强全员的物流成本意识3加强物流成本核算,建立成本考核制度4优化企业物流系统,寻找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 4-5第三方物流与企业物流模式的选择
企业物流模式主要有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等。选择3PL要慎重。
1、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物流质量管理的计量、评估体系,切实消除现代企业物流过程的差错
2、积极引进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和技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3运用有效的激励措施,实行全员质量管理;
第四章:第三方物流
★ 4-1第三方物流概念
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因此第三方物流又称合同制物流。
第2章 物流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物流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6de465b767f5acfa1c7cddb.png)
一项系统工程的分析过程中,每个行动环节一 次即顺利完成的可能性是很小的,需要在反馈信息 的基础上反复进行。分析者研究每一环节输出的中 间结果或最后阶段的结果后,都可能改变最初的设 想,或收集更多的信息以修正原先的结果。例如, 决策者在弄清方案的后果以前,往往难以有把握地 提出某项目标;在发现某些后果后有可能增加约束 条件,筛选备选方案,调整方案的政策参数等。图 2—1表示了几种必要的信息反馈回路。 系统分析过程中的另一重要因家是分析人员和 决策者之间的沟通和对话。 系统工程分析方法需要专业技术和组织体制、 行为因素相结合,逻辑推理和直感判断相结合,定 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2016/5/2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物流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22
若一个系统的状态是随时间连续变化的.就称为连 续系统。这类系统的动态特性可以用微分方程或一 组状态方程来描述,也可以用差分方程或一组离散 状态方程来描述。 另外还有一种系统,其状态变化只在离散时刻发生, 而且往往又是随机的,通常用“事件”来表征这种 变化,所以又叫离散事件系统。
系统仿真则是模仿现有系统或未来系统运行状 念的一种技术手段。这里所说的系统是广义的。系 统是指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着的对象之间的有机结 合。这种比较概括的含义包含所有工程的及非工程 的系统。机械风气、水力、声学系统等都属于工程 系统;社会、经济、交通、管理系统等都属于非工 程系统。 系统的分类方法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分类 方法是按其状态变化是否连续分为连续系统和离散 系统两种。
运筹学的分支主要有:线性规划、非线性规 划、动态规划、排队论、对策论等。
(1) 线性规划。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往往碰到如何恰 当地运转由人员、设备、材料、资金、信息、时间 等因素构成的体系,以便最有效地实现预定工作任 务的问题。这一类统筹计划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出 来,就是在一组约束条件下寻求一个目标函数的极 值问题。如果约束条件表示为线性方程式,日标函 数表示为线性函数时,就叫线性规划。
物流经济学的名词解释
![物流经济学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4cabf61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61.png)
物流经济学的名词解释一、物流经济学的定义物流经济学是指研究物流活动在经济系统中的运作规律和效益,以及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物流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包括物流供应链管理、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
二、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是指在整个物流供应链中协调和管理各种物流活动和资源的过程。
它的目标是实现有效的物流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物流供应链管理包括供应商管理、零售商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库存管理等。
三、运输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它涉及货物从供应商到顾客的运输过程。
运输方式包括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水路运输。
运输的选择应该根据货物特性、运费成本、时效要求等因素进行合理决策,以达到最优的运输方案。
四、仓储仓储是指存储货物的过程和设施。
在物流供应链中,仓储起着货物集散、保管、保护和分拣的作用。
仓储管理包括货物分类、存储设备管理、库存管理等。
合理的仓储管理能够提高物流效率,减少货物损耗和丢失,降低仓储成本。
五、包装包装是指将货物进行适当的包装,以便于存储、运输和销售。
包装不仅可以保护货物不受损坏和污染,还能提高货物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不同的货物需要不同的包装材料和方式,因此包装设计和选择需要考虑到货物属性和市场需求。
六、配送配送是指将货物从仓储地点送到客户的过程。
配送的目标是按时送达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配送服务。
配送的方式和时间应根据顾客需求和物流成本来确定。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配送变得越来越高效和智能化,如使用无人机和自动驾驶车辆进行配送。
七、物流成本物流成本是指物流活动所产生的费用。
物流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包装成本、库存成本、订单处理成本等。
降低物流成本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可以通过优化物流网络、加强供应链协作、提高物流效率等手段实现。
八、物流效率物流效率是指在保证一定质量水平下,以最小的物流成本和时间完成物流活动的能力。
物流效率与快速响应、准时交货、减少库存和降低运输成本等因素密切相关。
第1章 现代物流学(第4版)
![第1章 现代物流学(第4版)](https://img.taocdn.com/s3/m/b382e884a32d7375a5178050.png)
详细阐述了现代物流的内涵及主要特征,物流系统 的分类,现代物流各子系统的功能及物流系统模式
介绍了物流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阐述了现代物流学研究的内容、对象 和方法,为系统掌握现代物流理论、 优化物流运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
本章 内容
思考题
1.“ 物流” 的内涵是什么? 2. 按照物流活动的业务性质,物流一般分为哪几种? 请分析它们之 间的相互关系。 3. 简述一般物流系统功能模式中每一功能的具体内容。 4. 物流系统由哪些子系统构成? 简述各子系统的主要功能。 5. 现代物流的特点是什么? 试举一例说明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 别。 6. 现代物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7.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 》(发改经贸〔2016〕1647号),提出全面提升物流智能化水平, 促进物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请分析,这对物流概 念演变会产生什么影响?当前物流领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有哪些?
①包装机械的选择 ②包装技术的研究 ③包装方法的改进 ④包装标准化、系列化
⑤节约包装资材 ⑥降低包装费用 ⑦提高包装质量 ⑧方便顾客使用
1.2 现代物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配送子系统
地位:配送是物流活动中接触千家万户的重要作业。
内涵:配送是指从批发企业或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到零售商店或用户的配送
服务,伴随配送还有许多备货、分拣货等工作。 相对“ 运输” 而言,它属于二
• 现在:多以Logistics表示。
1.1 现代物流概念
物流的内涵
2.几种代表性物流的定义
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AMA(American Market Association): 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与从生产地到消 费地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
国内外绿色物流现状和发展研究
![国内外绿色物流现状和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bcb3ce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4e.png)
国内外绿色物流现状和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绿色物流已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物流,旨在通过实施环保理念和技术手段,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探讨绿色物流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绿色物流的概念、特点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
随后,我们将回顾国内外绿色物流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绿色物流发展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为后续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入了解国内外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掌握绿色物流的关键技术和实践案例,揭示绿色物流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我们也将为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建议,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
二、绿色物流的理论基础绿色物流,作为一种全新的物流理念,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环境保护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不损害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绿色物流正是这一理论的实践体现,它通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物流活动的长期可持续性。
生态经济学理论则关注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经济活动应遵循生态规律,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绿色物流正是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通过优化物流流程、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环境保护理论则直接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政策措施和技术手段来减少这种影响。
绿色物流在减少污染排放、使用环保包装和推动绿色运输等方面,正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
这些理论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
它们不仅强调了绿色物流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的重要性,还为绿色物流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这些理论也促进了绿色物流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推动了绿色物流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现代物流技术
![现代物流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4ab921d45022aaea998f0f14.png)
第一章物流技术概论1、物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运用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运用市场机制整合社会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加工、信息等功能,为提高原材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流动和储存的效率和效益而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
2、物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资、包装设备、装卸搬运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3、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运输-- 安全、迅速、准时、价廉;储存保管-- 提高效率、降低损耗、加速周转;装卸搬运-- 节能、省力、减少损失、加快速度;包装-- 效果与经济的平衡;流通加工-- 弥补生产加工的不足、更好地衔接产需;配送-- 末端运输、具综合性;物流信息-- 可靠、及时4、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行,需要大量技术装备手段作为支撑5、物流系统的模块-处理:各种设备、设施的建设;进行的各种物流业务活动(如运输、包装、仓储…);各种物流信息的数据处理;各项物流管理工作6、物流技术:与物流要素的活动有关的所有专业技术的总称,指人们在物流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设备、设施和其它物质手段,以及由科学知识和劳动经验发展而形成的各种方法、技能和作业程序等。
7、物流技术分类:按技术形态:物流硬技术和物流软技术。
按物流功能运作环节:运输技术、装卸技术、仓储技术、分拣技术、包装技术、流通加工技术、物流集成技术、物流信息技术8、物流技术及其装备的重要性:1)物流技术及其装备是提高物流系统效率的主要手段;2)物流技术及其装备是反映物流系统水平的主要标志;3)物流技术及其装备是构筑物流系统的主要成本因素9、现代物流技术发展的特点:系统化、信息技术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
10、现代物流技术发展的趋势:先进性–自动化程度,速度更快、准确度更高、稳定性更好;信息化-物流与信息流实现高度集成;多样性与专业化;标准化与模块化;系统性与可扩展性-物流装备的有机整合,以达到最佳效果(系统性)~预留能力、按需配置,考虑今后系统的可扩展性(模块化)11、现代物流技术发展的趋势:1)人性化与智能化,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使操作更轻松自如;2)绿色化与节能化第二章运输技术1、运输:对人或物的载运和输送,一般专指物品借助于运力在空间上所发生的位置移动2、物流运输:通过运输手段使货物在物流节点之间流动,是以改变“物’’的空间位置为目的的活动,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卸货、分散等一系列操作3、物流运输的分类:1)生产领域的运输-即厂内运输,一般在企业内部进行。
简述第三方物流产生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条件
![简述第三方物流产生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b1a5db28ea81c758f57846.png)
简述第三方物流产生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条件 1.第三方物流产生的理论依据(一)交易费用理论罗纳德•科斯研究表明,“当企业扩大时,对企业家的功能来说,收益可能会减少,也就是说,在企业内部组织追加的交易成本可能会上升。
自然,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的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
”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物流不属于非物流企业的核心业务,由于物流业务存在的管理费用大于将其外包给专业物流企业的交易费用,另外,由于物流设备的专用性,也会占用企业的资金以及影响到其他业务的正常运行。
所以,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这就构成第三方物流产生的一个理论基础二)企业资源理论企业资源理论(Resources Theory)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目前已基本成为企业战略竞争理论的主要流派。
该理论强调将公司的内部分析与产业和竞争环境的外部分析结合起来,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
按照主要代表人物柯林斯(Colis 1995)和蒙哥马利(A. ontgomery)的观点,资源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和能力的总和。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通常存在物质性有形资源、非物质性有形资源和其他物质资源。
企业资源理论较全面、客观地解释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从这个理论出发,企业在保留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优势的同时,可以考虑将不具优势的资源外包。
非物流企业中,物流业务所涉及的资源对大部分企业来说,并不具有资源优势,所以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将这些物流业务所涉及的资源外包,是必要的,这就构成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产生的一个理论机理。
(三)管理学组织结构变革理论组织结构的变革企业做出计划,进行各种制度、协调和管理都离不开一定的组织形式,所以组织是管理的中心。
企业对于人力、生产、市场和财务方面的管理都离不开组织手段,所以组织又是管理的工具。
一个企业的运作如何,组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物流管理知识点
![物流管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0a387bfb9d528ea80c77926.png)
1、【物流的概念】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效结合。
2、【物流的自然属性(物流活动/物流的基本职能)】(1)包装: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
(2)装卸、搬运:装卸-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载入或卸出运输工具的作业过程。
搬运-在同一场所内,对物品进行空间移动的作业过程。
(3)运输:用专业运输设备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
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
(4)储存:保护、管理、贮藏物品。
(时间价值)(5)流通加工:根据顾客要求,在流通过程中对产品实施的简单加工活动(如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的总称。
(附加价值)(6)配送: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顾客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制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7)物流信息: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象、数据、文件的总称。
3、【物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现代物流理念)】(1)全球化理念: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范围内的物流合作。
包括了三点:企业从世界市场获取符合质量要求的低价格原材料;企业在世界各地的工厂按技术要求与低成本地组织生产;企业为扩大市场将产品运送到世界各地的用户手中。
(2)一体化理念:物流一体化理念:根据客户需求所实施的多功能、全过程的物流服务。
从纵向一体化到横向一体化;从企业内物流一体化到供应链一体化。
(3)无(零)库存理念:并不是指以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些物品的储存数量真正为零,而是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实现库存量的最小化。
意义为:库存占用资金的减少;优化应收和应付账款,加快资金周转;库存管理成本的降低;规避市场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而产生的降价、滞销的风险。
4、【物流经济经典理论】(1)物流冰山:企业向外部支付的物流费用是很小的一部分。
物流空间5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物流空间5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dc98c8c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00.png)
02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概述
理论内容
01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旨在解释城市和区 域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02
该理论认为中心地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基本要素相 互作用的结果。
03
克里斯塔勒将中心地划分为不同等级,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集市、 镇、中级城市、高级城市。
物流网络扩展性
模块化设计
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将物流网络划分为若干个可扩展的子网络, 便于根据需求进行灵活的扩展和调整。
开放接口
确保物流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能够与其他物流系统进行有 效的集成和协同,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可持续性
在物流网络扩展过程中,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采用绿色物流技 术和低碳运输方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物流空间5克里斯塔勒的中 心地理论
目录
• 引言 •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概述 • 中心地理论的物流空间应用 • 中心地理论在物流空间中的挑战与解决方
案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02
03
中心地理论
该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 克里斯塔勒提出的,旨在 解释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空 间结构和相互关系。
物流空间
物流节点容错性
节点冗余
动态调整
在物流网络中设置一定数量的冗余节 点,以应对节点故障或异常情况,保 障物流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根据物流需求的变化和节点的性能表 现,动态调整物流节点的配置和布局, 以提高节点的容错能力和适应性。
快速恢复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一旦出现节点故 障,能够迅速启动备用节点或调整物 流路径,降低对整个物流网络的影响。
物流空间优化的重要性
物流学概论崔介何 第五版第13章 绿色物流
![物流学概论崔介何 第五版第13章 绿色物流](https://img.taocdn.com/s3/m/1c202aff0740be1e640e9a1b.png)
1.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旧物资 2. 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废旧物资 3. 生活消费中产生的废旧物资 4. 由于精神磨损而产生的废旧物资
图13-2 物流循环过程
二、 废旧物资物流 (二) 废旧物资的使用价值分析
某种废旧物资,在一定时期科学技术基础上,可能成为完全丧失使用 价值的“废物”。但当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其重新使用成为可能,当人们认 识到它潜存的使用价值时,废旧物资就成为一种新的资源了。
价值的效能,将其回收,再经加工或完全不加工重新投入使用。这一实物 运动过程就形成了废旧物回收物流。
1. 废旧物回收物流的形式 ♻ 以生产领域为始点的废旧物回收物流。 ♻ 以流通领域为始点的废旧物回收物流。 ♻ 以生活消费开始的废旧物回收物流。
2. 废旧物回收物流的特征 分散性 缓慢性 混杂性
图13-3 以生产领域为始点的废旧物资物流 图13-4 以流通领域为始点的废旧物资物流
的物流活动”(GB/T 18354-2006)。
(一) 逆向物流的主要表现
1. 退货
2. 产品召回
3. 废旧产品回收
(二) 逆向物流的特点
逆返性
消费者 → 中间商 → 制造商 → 供应商
依赖性
价值性
不可控性
图13-1 逆向 物流图
一、 逆向物流 (三) 逆向物流流程
逆向物流从消费者流向生产商的过程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零售商, 第二级是配送中心,第三级是生产商。
逆向物流的业务流程主要体现为:
1. 回收 2. 检验
3. 分类 4. 处理 供应链的各个节点都会涉及逆向物流业务。因此,企业应该成立专门 的逆向物流管理部门,管理逆向物流过程中产生的资金流、信息流、实物 流,并通过与正常的供应链系统共享信息,协调供应链各节点的逆向物流 业务,减少与供应链业务的冲突。
物流定义
![物流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7b4411f1f705cc17552709a6.png)
1.物流定义:物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客户要求的过程。
2.物流的功能:一般包括仓储、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以及物流信息服务等内容。
3.物流管理:就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应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
4.物流系统的一般要素:劳动者要素、资金要素、物的要素、信息要素。
5.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
6.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物流设施、物流装备、物流工具、信息技术及网络、组织及管理。
7.物流系统的分类:社会物流系统、企业物流系统。
企业物流系统:生产企业物流系统、商业企业物流系统、物流企业物流系统。
8.仓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具有的基本功能、增值功能以及社会功能三个方面。
9.仓储管理的业务内容:仓库的选址与建筑问题、仓库机械作业的选择与配置问题、仓库的业务管理问题、仓库的库存管理问题。
10.货物入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仓储计划,做好入库准备;安排仓容,确定堆放位置;合理组织人力、装卸机具;准备号验收设备;备齐货物苫垫物料和劳动保护用品。
11.货物的接运方式:铁路专用线接车、存货人送货到库、到车站码头提运、仓储人自提入库。
12.货物的盘点:是定期或临时核对库存商品实际数量与保管账上的数量是否相符,查明超过保管期限、长期积压货物的实际品种、规格和数量,以便提前处理;检查商品有无质量变化、残损等情况;检查库存货物数量的溢余或缺少的原因,以利改进货物的仓储管理。
盘点方式:一是定期盘点,二是临时盘点13.货物出库方式:货主自提、送货上门、代理托运。
14.库存成本:订货成本、接货、验货成本、库存维持成本、缺货成本。
15.ABC控制法:是将手头的库存按年度货币占用量分为三类。
物流效率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
![物流效率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5bf5190e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47.png)
物流效率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物流效率与作业基础成本法物流效率是物流要素投入与产业之比,依投入要素涵盖的范围,物流效率评价基本上可分为单因素投入的效率评价如衡量劳动、资本或技术投入在物流行为改善中所起作用的评估,及多因素效率评价包括所需全部劳动、物资、设备、能量与其它投入①。
一般来说,物流效率的投入,产出总是可用成本、质量、时间和柔性等因素来衡量②,其中,质量,时间,柔性等因素往往可采用较精确的计量方法得出较准确的结果,而成本因素,由于物流的特殊性,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法会隐藏真实成本③,所以物流效率评价中涉及到成本核算时,常采用作业基础成本法4@。
作业基础成本法(Actinity Based Costing)是以作业为基础,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而计算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它具有以下儿个特征①1.以作业为核心,实施全过程的成本计算和控制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它认为产品或服务的形成是由一系列作业引起的,而作业一方面表现为必须要消耗资源,进而产生成本或费用: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并非所有的作业都可以增加产品的价值,因此将作业分为增值作业和不增价作业两部分,并以顾客价值作为衡量增值与否的最高标准。
这种方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最大区别在于: ABC法从传统的由资源到产品的二维空间,扩展到由资源到作业再到产品的三维空间,从而可对产品或服务形成的直接动因进行剖析。
按成本库归集成本。
成本库是一个成本中心,是指可用同一成本动因解释其成本变,动的制造成本是集合。
如定单处理库、产品检验库等。
这个中心可通过两个途径来汇集成本。
一是将直接成本计入成本库:二是将其它铺助部门的间接成本分律计入成本库。
以成本动因为依据,合理分配费用。
成本动因是引起成本发生变化的原因,它包括资源动因与作业动因。
所谓资源动因,是指资源被各作业消耗的方式和原因,它是把资源库价值分配到各作业成本库的依据。
所谓作业动因,即是作业贡献于最终产品或服务的方式与原因,它是计算产品成本与服务成本的直接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流理论依据物流的定义和演变物流的概念最早是在美国形成的,当初被称为Physical Distribution(即PD),译成汉语是“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
1963年被引入日本,当时的物流被理解为“在连接生产和消费间对物资履行保管、运输、装卸、包装、加工等功能,以及作为控制这类功能后援的信息功能,它在物资销售中起了桥梁作用”。
我国是在80年代才接触“物流”这个概念的,此时的物流已被称为Logistics,已经不是过去PD的概念了。
Logistics的原意为“后勤”,这是二战期间军队在运输武器、弹药和粮食等给养时使用的一个名词,它是为维持战争需要的一种后勤保障系统。
后来把Logistics一词转用于物资的流通中,这时,物流就不单纯是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综合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
因此,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这与传统物流把它仅看作是“后勤保障系统”和“销售活动中起桥梁作用”的概念相比,在深度和广度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含义。
物流的使命就单个具体厂商而言,根据业务的类型、作业的地理区域,以及产品和材料的重量/价值比率,物流开支一般在销售额的5%-35%之间,物流成本通常被解释成为业务工作中的最高成本之一,仅次于制造过程中的材料费用或批发、零售产品的成本,物流虽然对业务的成功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昂贵的。
尽管这种成本的比较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对物流来说,真正激动人心的并不是成本的内容或如何降低成本,而是来自对一个挑剔的厂商,如何给其物流能力定位,以获取其竞争优势的理解。
一个拥有世界一流物流能力的厂商,可以通过向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获得竞争优势。
完美的订货难求,但是一个老练和处于领袖地位的厂商可以凭借其高超的和不断改善的物流能力,以及能够实时地监督物流动态的信息系统,来识别潜在的作业障碍,并向顾客提供的服务有可能失败之前,采取正确的行动。
物流的划分a) 宏观物流与微观物流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物流活动。
微观物流是指消费者、生产者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如企业物流、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气物物流、生活物流等。
b) 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社会物流指超越一家一户的以一个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这种社会性很强的物流往往是由专业的物流承担人承担的。
企业物流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又可细分为企业生产物流、企业供应物流、企业销售物流、企业回收物流、企业废弃物物流。
c) 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系统发展很快、规模很大的一个物流领域,国际物流是伴随和支撑国际间经济交往、贸易活动和其他国际交流所发生的物流活动相对于国际物流而言,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物流,一个城市的物流和一个经济区域的物流称之为区域物流d) 一般物流和特殊物流一般物流指物流活动的共同点和一般性,物流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涉及全社会。
各企业,因此物流系统的建立及物流活动的开展必须有普遍的适用性。
带有特殊制约因素,特殊应用领域,特殊管理方式,特殊劳动对象,特殊机械装备特点的物流皆属于特殊物流范围,特殊物流可进一步细分如下:按劳动对象的特殊性有水泥物流,石油及油品物流,煤炭物流,危险品物流等;按数量机形体不同有多品种、少批量、多批次产品物流,超长超大产品物流等;按服务方式及服务水平不同有“门到门”的一贯物流、配送等;安装备及技术不同有集装箱物流、托盘物流等;按组织方式有加工物流等。
物流系统组成及系统化的目的物流系统由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两个部分组成a) 物流作业系统:在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中使用种种先进技能和技术,并使生产据点,物流据点,输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b) 物流信息系统:在保证订货,进货,库存,出货,配送等信息通畅的基础上,使通讯据点,通讯线路,通讯手段网络化,提高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物流系统的目的在于以speed(速度),safety(安全),surely(可靠)和low(低费用)的3SIL 原则,即以最少的费用提供最好的物流服务•按交货期将所订货物适时而准确地交给用户•尽可能地减少用户所需的订货断档•适当配置物流据点,提高配送效率,维持适当的库存量•提高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效率,实现省力化和合理化•保证订货,出货,配送信息畅通无阻•使物流成本降到最低运输手段和特点运输在物流系统中是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选择何种运输手段对于物流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决定运输手段时,必须权衡运输系统要求的运输服务和运输成本,可以从运输机具的服务特性作判断的基准:运费,运输时间,频度,运输能力,货物的安全性,时间的准确性,适用性,伸缩性,网络性和信息等。
铁路货运的特点优点缺点不受天气影响,稳定安全短距离货运运费昂贵具有定时性货车编组,转轨需要时间中长距离运货运费低廉运费没有伸缩性可以大批量运输无法实现门对门服务可以高速运输车站固定,不能随处停车可以按计划运行货物滞留时间长网络遍布全国,可以运往各地不适宜紧急运输公路货运的特点优点缺点可以直接把货物从发货处送到收货处不适宜大批量运输适于近距离运输,且近距离运输费用较低长距离运费相对昂贵容易装车易污染环境,发生事故适应性强消耗能量多内航海运的特点优点缺点长距离运输,运费低廉运输速度较慢原材料可以散装上船港口设施需要高额费用适用于重物和大批量运输运输时间难以保证准确节能易受天气影响航空运输的特点优点缺点运送速度快运费偏高包装简单受重量限制安全,破损少地区不能离机场太远仓库的功能/形式在物流系统中,存储和运输是同样重要的构成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由少品种大批量物流进入多品种小批量或多批次小批次时代,仓库功能从重视保管效率逐渐变为重视如何才能顺利地进行发货和配送作业。
流通仓库作为物流服务的据点,在流通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将不再以储存保管为其主要目的。
流通仓库包括捡选,配货,检验,分类等作业并具有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小批量等收货配送功能以及附加标签,重新包装等流通加工功能。
根据使用目的,仓库的形式可分为:- 配送中心(流通中心)型仓库:具有发货,配送和流通加工的功能- 存储中心型仓库:以存储为主的仓库- 物流中心性仓库:具有存储,发货,配送,流通加工功能的仓库流通加工的目的和内容流通阶段的加工即物流加工,处于不易区分生产还是物流的中间环节,尽管它可以创造性质和形态的使用效能,但是还是应该从物流机能拓展的角度将其看作物流的构成要素为宜。
流通加工的目的可归纳为:•适应多样化的客户的需求•在食品方面,可以通过流通加工来保持并提高其保存机能•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可以规避风险,推进物流系统化流通加工的内容a) 食品的流通加工流通加工最多的是食品行业,为了便于保存,提高流通效率,食品的流通加工是不可缺少的,如鱼和肉类的冷冻,蛋品加工,生鲜食品的原包装,大米的自动包装,上市牛奶的灭菌等。
b) 消费资料的流通加工消费资料的流通加工是以服务客户,促进销售为目,如衣料品的标识和印记商标,加剧的组装,地毯剪接等。
c) 生产资料的流通加工具有代表性的生产资料加工是钢铁的加工,如钢板的切割,使用矫直机将薄板卷材展评等物流信息系统启动物流作业系统的是从物流信息系统得到的信息,只有这两个系统很好地结合成为一个总体系统,才能完成一个真正的物流系统,物流信息系统所要解决的问题为:•缩短从接受订货到发货的时间•库存适量化•提高搬运作业效率•提高运输效率•使接受订货和发出订货更为省力•提高订单处理的精度•防止发货,配送出现差错•调整需求和供给•回答信息咨询物流信息系统就是要解决好上述问题,所有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和降低总成本。
物流信息系统在批发业上主要是销售物流,包括接受订货系统,订货系统,收货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发货系统和配送系统。
物流协同配送所谓协同配送是指在城市里为使物流合理化,有几个有定期运货需求的货主的合作下,由一个卡车运输业者,使用一个运输系统进行的配送,即把过去按不同货主,不同商品分别进行配送,改为不区分货主和商品集中运货的“货物及配送的集约化”。
协同配送可以分为以货主为主的协同配送和以物流业者为主体的协同配送两株类型协同配送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金钱,时间等物流资源的效率(降低成本),取得最大效益(提高服务)。
还可以取出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环节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
•不同行业联手开展配送,应注意以下问题:•配送地址的分布状态类似•商品特性类似•存储和搬运捡选等特性类似•系统类似•物流服务水平类似•处理的配送量类似对中国物流业的基本认识1.我国物流规模较大,物流合理化方面差距亦大一般认为物流活动由运输、储存、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功能组成,物流规模应为各功能完成的工作量的总和。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以物流业为基础的统计体系,无法准确反映物流的总规模。
由于物流一般通过运输换,因此,从全国货物运输量可以大致反应物流的总规模。
1998年,全国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达126亿吨和3781亿吨公里,规模相当可观。
但我国在物流的合理化方面与物流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一是物流组织不尽合理,受资源分布、流通体制、产业布局和企业生产组织的影响,物资舍近求远、迂回流动的现象较为严重;二是大量物流活动缺乏专业化组织物流服务,服务水平不高,物流费用却不低,我国目前每万元GDP产生的运输量为9200吨公里,物流陪用占GDP 的15%以上,而美国上述数据为870吨公里和10%。
即使扣除其工业化水平较高和产业结构因素,我国的差距也是明显的。
2.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初具规模,内在质量及运作效率有待提高2000年,我国铁路营运里程达6.8万公里,这一里程只及美在大规模建设铁路时期高峰年一年的建成铁路规模,公路通车里程14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里1.3万公里,沿海及内河泊位921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近500个,内河通航里程11.65万公里;民用机场145个,输油、气管道2.49万公里;民用汽车保有量1452.94万辆,其中载货汽车达655.74万辆,铁路机车1480台,货车总数43.6万辆,水运民用轮、驳船达3891万吨位,其中远洋海运船舶2619万吨位;全国商业、物资流通及外贸部门拥有仓库面积达2亿多平方米,冷库容量450万吨,铁路专用线800多条;此外,全国散装水泥、联运、批发交易市场、连锁经营等更是发展迅速,互联网络、电子商务亦是成倍增长,从适应物流服务需要能力的角度看,已无太大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