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水库大坝安全鉴定综合评价报告(doc 15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水库大坝安全鉴定综合评价报告(doc 15页)
XX水库大坝安全鉴定综合评价报告
一 XX水库基本情况
1工程概况
1.1XX水库位于浙江省宁波奉化市境内,坝址位于奉化江支流剡江上游,属甬江流域,距宁波市47km,在溪口镇上游7km处。
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76.0km2,总库容1.503亿m3。
水库保护坝址以下溪口镇、萧王庙和江口街道约15万人口,剡江两岸10万亩农田,以及甬温高速公路等。
配合横山、皎口水库等工程解决奉化市、鄞州区东南和镇海区共67.4万亩农田的灌溉及城市供水,减轻鄞奉平原40余万亩农田的洪涝威胁。
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供水、养殖、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利枢纽工程,是奉化江流域三大水利骨干工程之一。
枢纽工程由拦河大坝、坝顶溢洪闸、泄洪放空洞、发电输水洞、坝后式电站等组成(枢纽平面布置见附图1)。
工程于1978年5月动工兴建,1985年9月工程竣工验收。
大坝于1983年5月封孔蓄水,电站于1984年4月30日并网投运。
工程管理机构为奉化市XX水库管理局。
1.2枢纽工程主要特性指标:
1.2.1工程等级与防洪标准
XX水库总库容1.503亿m3,按《防洪标准》GB50201-94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确定本工程规模为大(2)型。
水库枢纽工程为Ⅱ等工程,主要建筑物拦河坝、溢洪闸、泄洪放空洞、发电输水洞为2级建筑物,电站为3级建筑物。
水库防洪标准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0年一遇洪水校核,保坝洪水为PMF,下游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本次安鉴洪水复核设计标准为100年一遇,校核标准为10000年一遇。
1.2.2 水库水位(黄海基面)与相应库容
1.2.3 主要工程建筑物特征参数
2工程建设情况
2.1 建设经过
XX水库于1978年经水利电力部(78)水电规字第23号文正式批准兴建,设计由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完成。
大坝初设为浆砌块石重力坝,1979年水利部(79)水规字第45号文改为混凝土重力坝。
浙江省水电工程局第三工程处承建。
工程于1978年1月动工兴建,1983年5月大坝封孔蓄水, 1983年12月27日大坝全部浇筑到顶。
1985年9月,工程正式竣工验收。
坝后式电站位于14坝段下游,装有二台2MW和一台0.32MW的水轮发电机组,设计年发电量1270万kW·h。
电站于1982年1月开始动工,1983年1月投入试运行,1984年4月30日正式并网发电,已运行二十年。
2.2 拦河大坝及工程地质
(1)拦河坝坝型为砼重力坝,最大坝高76.5m,坝顶高程93.0m,坝顶长317m,坝顶宽6.0m,分18个坝段。
6、7、8坝段为溢流段,堰顶高程81.0m,设六扇宽8.0m,高10.5m的弧形钢闸门控制,鼻坎挑流消能。
9坝段有宽3.0m,高5.5~6.13m的泄洪放空洞,进口底高程43.0m,洞长36m,进口装有检修平板闸门和弧形工作钢闸门各一扇,弧形工作闸门后接明流泄水洞,最大泄量221m3/s,挑流鼻坎消能。
14号坝段设有直径Φ3.5m的圆形发电灌溉输水洞,全长52.6m,进口高程44.0m,进口处设有四道4m×4m取水钢丝网水泥平板门和3m×4m检修平板钢闸门。
7坝段~15号坝段为斜缝坝段,采用“斜缝不灌浆”型式。
大坝典型横断面详见附图2。
(2) XX水库坝区分布的基岩为侏罗系上统磨石山组,自下而上由层状蚀变角砾凝灰岩、集块角砾岩、球泡、硅化流纹岩夹绢云母化脱玻珍珠斑岩和凝灰熔岩等组成,上复第四系冲积洪积砂卵石层。
坝基范围有断层29条,多数分布于10坝段以右,其特点是以顺河向为主,陡倾角。
破碎带一般较窄(0.05m~0.4m),个别断层达1.2m~2.0m,充填物质以角砾岩、糜棱岩为主,局部含断层泥。
节理主要有N70ºE、SE∠80º和N20ºW、NE∠80º两组,与坝轴线呈35º~55º交角。
2.3大坝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1)砼浇筑过程中坝体局部产生裂缝,其中缝宽大于0.2mm,缝长大于5m的裂缝129条。
(2)泄洪放空洞弧型闸门启闭室胸墙上出现一条长约3m的垂直裂缝,并伴有少量渗水。
(3)6坝段和7坝段、9坝段和10坝段间的伸缩缝有渗水,渗水量偏大。
(4)坝基排水孔中泡沫塑料过滤体出现脱胶问题。
3大坝现场安全检查情况
1 拦河大坝
拦河坝外观总体质量较好,未发现较大裂缝和渗水,坝体基本平整,两岸坝肩与山体结合部及下游坝脚未发现明显渗漏。
坝段之间没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及不均匀沉降位移、沉陷变形,坝顶伸缩缝开合正常。
上、下游坝表面已显得粗糙陈旧,坝面裂纹纵横,上游坝面有“砂化”现象,一些部位砼骨料裸露;坝顶建筑物破旧,挡浪墙碎石子抹面大面积破碎脱落,坝顶照明灯杆歪斜。
防浪墙和坝顶路面有多条细小裂缝,15~16坝段下游坝脚有水渍,水尺踏步和天桥等处无护栏。
2 坝体廊道
经坝体廊道检查,发现有二十多条裂缝,多发生于廊道拱顶,有少量的裂缝有渗漏,渗水量均较小。
伸缩缝检查井的渗量有减少的趋势,布置在廊道内的观测设置多已老化损坏,有的已停测。
坝内渗漏集水井容积过小。
3 溢洪闸
坝顶溢洪道未见表面剥蚀及明显裂缝,仅挑流鼻坎反弧段有细小裂缝,冲刷坑两岸护砌良好。
弧形闸门保养一般,有部分油漆脱落和部件锈蚀现象。
4 泄洪放空洞
泄洪放空洞弧形闸门启闭室胸墙原有一条3m长的垂直裂缝,现已被游离钙充填阻塞,渗水减至接近于零,裂缝未见扩展。
泄洪放空洞工作弧形闸门边缘漏水情况依然存在,工作弧形闸门边缘止水橡皮存在一定的老化现象,整个闸门锈蚀严重。
5 输水洞
四道分层取水钢丝网混凝土闸门在施工期即已在门槽内卡死,至今一直未用;洞口检修平板钢闸门在关闭后漏水量较大。
6 坝后式电站
电站主机、控制和电气等设备均为过时产品,效率及自动化程度低。
而电站管理规范,运行状态良好。
二 XX水库大坝安全分析评价
1防洪标准复核
1.1 防洪标准确定
XX水库按库容属大(2)型水库。
原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10000年一遇洪水校核;保坝设计时校核洪水标准为可能最大洪水PMF。
本次安鉴根据《防洪标准》
(GB50201-94)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确定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0年一遇洪水校核。
1.2 流域概况
XX水库位于甬江流域奉化江支流剡江上游,水库坝址位于溪口镇上游7km处,流域面积176km2,主流长度34.6km,河道平均比降8.13‰。
本流域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年内变化较大,多年平均降水量1613.4mm。
流域内气候温和,植被良好,但覆盖层较浅。
水库坝址以上河道属典型的山区性河流,源短流急,河谷切割较深,洪水暴涨暴落,天然河道对洪水调节能力很小。
坝址以下至溪口水文站,区间流域面积164km2,河道比降较缓,但由于有支流加入,仍为山区性河流。
萧镇活动堰以下,河流进入宁奉平原,河床质为泥沙或淤泥,已有潮汐影响。
剡江上游原有马村、溪口两个流量测站。
马村站位于坝址上游约1km处,设立于1965年,1981年后停测,共16年流量观测资料;溪口站位于坝址下游约7km处,设立于1956年3月,1985年水库竣工后停测流量,开始观测水位,共有30年流量资料。
库区内及附近流域雨量站多数为50年代和60年代设立,少数站设立于70年代,有相量崗、XX、青岩、溪口、真诏、东岙、董家彦、六诏、岩头石门等。
流域内岩头石门年最大降水量是三单站1990年的2052.4mm,年最小降水量是1967年XX站的747.9mm。
1957~2002年流域梅汛期最大一日雨量165.4mm(1984年6月13日),最大三日雨量211.7mm(1997年7月7日~7月10日)。
台汛期降水主要为台风暴雨及局部雷阵雨,降水特点是总量大、来势猛、历时较短,雨强高,1957~2002年流域台汛期最大一日雨量330.4mm(1988年7月29日),三日雨量423.1mm(1981年8月31日~9月2日)。
1922年8月7日及8月29日出现了两次历史特大洪水。
台风暴雨是形成本流域大洪水的主要因素,在这一季节又往往会遇到下游大潮顶托,易造成平原区内涝。
如无台风暴雨,则往往发生干旱。
1.3 设计暴雨复核
1.3.1设计流域降水量选用XX、东岙、董家彦、栖霞坑、葛竹石门、六诏等站,资料来自浙江省水文勘测局(原为浙江省水文总站),经逐年整编、审核,较为可靠。
采用1957~2002年共46年实测资料通过频率分析求得设计暴雨。
设计暴雨成果见表1-1。
表1-1 XX水库设计暴雨成果表
1.3.2设计雨型
⑴日程分配: 统计水库流域39场次最大三日同场雨资料,最大一日暴雨发生在三日当中的第一日共有9场次,发生在第二日的有18场次,发生在第三日的共有12场次,因此将最大24小时雨量置于三日当中的第二日,其余两日雨量各占(H 三日
—H 24h )
的50%。
⑵时程分配:最大24h 暴雨时程分配按暴雨强度公式求得时段雨量分配系数。
暴雨衰减指数np 取值台汛期为0.60,梅汛期为0.55。
1.4 设计洪水复核 1.4.1产流计算
本流域产流方式用蓄满产流(或称超蓄产流),产流计算采用简易扣损法,假定土壤最大含水量Imax 为100mm ,土壤前期含水量为75mm ,则初损为25mm 。
最大24小时雨量后损值1mm/h ,其余几日后损值为0.5mm/h ,潜流部分水量净雨开始后扣稳渗1.5mm/h 。
1.4.2 汇流计算
采用浙江省瞬时单位线法。
计算时段 t 为1小时,瞬时单位线法临界雨强采用30mm/h 。
设计洪水成果见表1-2。
表1-2 XX 水库设计洪水成果表
1.5 洪水调节 1.5.1 洪水调度原则
XX
水库承担着水库下游的防洪任务,防洪控制断面为溪口水文站,溪口水文站断
面安全泄洪量为393m 3/s 。
为了溪口城镇的防洪安全,水库泄流量与坝址至溪口水文站区间洪水进行补偿调节。
本流域的特大洪水主要发生在台汛期,当水库坝址遭遇台汛期20年一遇洪水,库水位高于81.0m (汛前限制水位)时,按溪口水文站安全泄量393m 3/s 开一孔闸门进行补偿调节,在区间洪峰流量超过393m 3/s 时,水库关闸拦蓄洪水,调得20年一遇洪水位89.22m 。
当水库坝址遭遇20年一遇以上洪水,库水位达到89.4m 时,开启两孔泄洪闸泄洪,库水位超过89.5m 时开启四孔泄洪闸泄洪,库水位超过91.0m 时,为了保证水库大坝安全,开启全部六孔泄洪闸泄洪,并打开泄洪放空洞泄洪。
1.5.2 溢洪闸、泄洪放空洞泄流能力
溢洪闸、泄洪放空洞泄洪能力复核成果见表1-3。
表1-3 溢洪闸、泄洪放空洞泄洪能力复核成果表
本次复核溢洪闸在设计洪水位与校核洪水位工况下,泄洪能力减少0.7%和1.3%,当水库水位在89.0m以下时,泄洪能力大于原设计泄流能力,因此可认为泄流能力满足泄洪要求。
泄洪放空洞泄流能力复核大于原设计流量,其泄流能力满足设计要求。
1.5.3调洪计算
⑴采用静库容调洪计算方法,水库淤积不严重,水位~库容关系为原设计库容曲线(表1-4)。
调洪计算成果见表1-5。
表1-4 水库水位~容积关系表
表1-5 XX水库调洪计算成果表
⑵调洪计算成果比较
台汛期不同阶段的调洪计算成果比较见表1-6。
本次复核与原设计调洪成果基本一致,100年一遇洪水水库水位略有抬高。
表1-6 台汛期不同阶段调洪计算成果比较
1.6 坝顶高程复核
现水库大坝实际坝顶高程93.0m,防浪墙顶高程94.0 m。
本次复核100年一遇设计洪水89.58m,设计波高、波浪中心线至计算水位高度和安全超高三项合计为2.62m,要求坝顶防浪墙顶高程92.2m,低于现有防浪墙顶高程1.80m;100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91.51m,三项超高合计为1.55m,要求防浪墙顶高程93.06m,低于现有防浪墙顶高程0.94m。
复核结果表明:水库校核标准达到万年一遇,坝顶高程和防浪墙顶高程均满足《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J21-78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
SL252-2000的要求。
1.7 评价结论
复核结果表明:XX水库拦河坝坝顶高程和防浪墙高程均满足规范要求,水库泄洪设施的泄流能力满足设计要求,现有防洪能力已达到10000年一遇,符合《防洪标准》(GB50201-94)标准,现状防洪安全性为“A”级。
2 工程质量评价
2.1库区地形地质
2.1.1 XX水库坝址位于四明山南麓的中低山区,库区周围山岭环抱、山体宽厚,分水岭高程多在400m以上。
坝址以上均为源短流急的山溪性河道,河床复盖为沙卵石,两岸有部分基岩出露。
库盆及库岸由不透水的火山岩及少量沉积层组成,地层倾角一般较平缓,多在20度以下,虽有马村~俞村断层通向库外,但断层处在回水线上,且大多被石英脉充填,胶结良好,不会造成永久性渗漏。
2.1.2 马村坍滑体
马村下石山坍滑体位于库区右岸,距坝址直线距离2.2km,总体积近1000万m3, 80%分布在最高洪水位以上,滑动面大部分在天然地下水位以下,故水库蓄水引起地下水位的改变对它无多大影响。
水库蓄水后,计算坍滑体的稳定安全系数K=0.98,仅降低2%。
为了监视坍滑体的发展趋势,省水电设计院在坍滑体内外设置了专门的位移监测设施,经XX水库管理局20年的定期监测和检查,证实马村下石山坍滑体从水库蓄水到现在尚未发生滑动。
2.2坝址区工程地质
2.2.1岩性与地质构造
坝区分布的基岩为侏罗系上统磨石山组,自下而上由层状蚀变角砾凝灰岩、集块角砾岩、球泡、硅化流纹岩夹绢云母化脱玻珍珠斑岩和凝灰熔岩等组成,上复第四系冲洪积砂卵石层。
坝基范围有断层29条,多数分布于10#坝段以右,以顺河向陡倾角为主。
破碎带一般较窄(0.05m~0.4m),个别断层达1.2m~2.0m,充填物质以角砾岩、糜棱岩为主,局部含断层泥。
节理主要有N700E、SEL800和N200W、NEL800两组,与坝轴线呈350~550交角。
坝基以层状蚀变角砾凝灰岩分布最广(6#~16#坝段),倾角较缓(100~230),单层一般0.5m~2.0m,较厚的达4.5m。
由构造作用层面错动产生的层间挤压破碎夹层,埋藏及出露于6#~12#坝段及15#~16#坝段,一般间距在2m左右,局部厚度为36cm;夹层主要由鳞片状、凸镜状的岩石碎屑、碎块及岩粉等组成,普遍往绢云母化蚀变,一
般在基岩面以下5~6m范围内有次生黄泥充填。
河床坝段的抗滑稳定受此夹层控制,设计取软弱夹层的f值为0.35~0.45。
2.2.2水文地质
坝基的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潜水,其渗透性能受断裂构造及层面和流面控制。
左坝肩ω=0.055~0.17(L/min·m·m),河床坝基ω一般为0.02~0.05(L/min·m·m),未软化的层间挤压破碎夹层的w为0.047~0.063L/ min·m·m。
其中以断层与层理较发育之11~14坝段,坝基的渗透性能较强,相对不透水界线(ω<0.01L/min.m.m)埋藏较深,在原基岩面以下25~40m,以12#坝段为中心呈一漏斗形。
其余各层岩石的ω一般小于0.02L/ min·m·m,但个别地段的ω=0.1~0.22L/ min·m·m。
右坝肩ω=0.1~0.3L/ min·m·m。
2.3 坝基和岸坡处理质量评价
大坝坝基及坝肩开挖均按设计及施工规范进行,撬挖处理比较彻底,大部分坝基开挖采用预裂爆破,开挖尺寸规范,对基岩震动少,坝基及坝肩开挖合格。
对基础存在的特殊地质问题,如断层和破碎夹层均作了工程处理。
坝基防渗采用二排水泥灌浆帷幕(左右坝肩各有两段为一排),单位吸水率达到设计要求。
坝基排水孔中的层间挤压破碎夹层采用“组装式过滤体”加以保护。
2.4 坝体混凝土工程质量评价
大坝外型尺寸、平整度等符合设计要求,在大坝施工过程中,采取了一定的温控措施,但坝体某些部位仍产生裂缝,后采用低粘度环氧灌浆处理,处理结果良好,砼强度满足规范要求。
本次安鉴对坝体砼进行了钻孔取芯、回弹测强及碳化深度测试,抽样部位为
上、下游坝体及闸墩顶等部位,检测成果见表2.1和表2.2。
其测试龄期抗压强度及换算28d龄期抗压强度均满足设计要求。
表2.1砼芯样抗压强度及碳化深度
表2.2砼回弹测强结果
2.5 其他建筑物工程质量评价
(1)电站主、付厂房及坝外引水管基础开挖及处理均按设计要求进行;主、付厂房浇筑砼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厂房砼浇筑中曾产生过排架柱偏斜及机墩蜂窝情况,施工过程中均已作了处理。
(2)溢洪闸、坝体泄洪放空洞:溢洪闸溢流面尺寸、表面平整度等符合设计要求,现场检查中仅在挑流鼻坎上存在细微裂缝,无其它异常现象,溢洪闸工程质量良好;泄洪放空洞尺寸、表面平整度等符合设计要求,弧型闸门启闭室胸墙上长约3m的垂直裂缝被大量的游离钙充填并阻塞,未见扩展迹象,砼结构良好,无冲刷剥落痕迹。
2.6闸门及启闭设备
(1)溢洪闸闸门、启闭机工作正常,溢洪闸弧门有部分油漆脱落和部件锈蚀现象。
(2)泄洪放空洞弧形工作闸门密封程度较差。
检修闸门与启闭设备安装符合设计要求。
(3)输水洞四道分层取水钢丝网砼闸门在门槽内卡死,从未使用过。
2.7 运行情况
(1)个别测压管中的坝基扬压力超标
河床坝段的S8—1孔和介于河床与岸坡之间的S13—1孔,S15—1孔的坝基扬压力偏高。
其中S8—1孔最高,当库水位达到正常高水位82.6m时,其渗压系数达0.68左右,超过设计值0.25,但8#坝段整个观测断面上的坝基扬压力图形仍小于设计值;此外,该孔的渗流量较小,呈滴水状。
(2)安全监测设施完好率低于50%
XX水库设计布置了大量的大坝安全监测设施,于1979年开始相继投入使用,至今已运行25年,所积累的监测资料为分析大坝工作性态和进行大坝安全鉴定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依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监测设施的失灵和损坏不断增加,监测设施的损坏率已接近50%,对工程的运行管理非常不利。
(3)“组装式过滤体”已出现老化
层间挤压破碎夹层上的“组装式过滤体”是1983年陆续安装使用的,已运行了二十余年,由于缺乏有效的检查监测手段,对它的工作状况不很清楚。
现场检查发现坝基排水孔孔口有松动现象,即管道和过滤体结合得不紧,可以自由移动,说明过滤体中的海绵已失去弹性而硬化,过滤体作用已经减弱,软弱夹层是否已经发生渗透变形,需采用合适的方法进一步查证。
(4)排水孔析出物分析
约有一半以上的大坝排水孔(包括坝体和坝基)孔口有析出物,特别是河床段坝基排水孔的析出量居多,估计析出物最多的排水孔每年约析出100克左右的析出物,这些析出物多数呈颗粒状或片状,乳白色,经杭州农业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取样(取自11~3号排水孔)检验,证实其主要成分为钙(详见运行管理报告附件)。
可以认为游离钙主要来源于砼溶蚀,与上游坝面出现的“砂化”现象也有关系,这些游离钙析出后在渗漏、排水孔等孔口沉淀,易堵塞排水、渗漏、扬压力通道,可能是大坝渗排水量逐年减少及个别坝基测压管扬压力年变幅越来越小的主要原因。
(5)伸缩缝检查井渗漏
1985年竣工验收时发现有四条伸缩缝检查井明显渗水,其中渗流量最大的是9~10缝,达到200mm/s以上。
采取了通电加热沥青井和环氧树脂灌浆等手段,均不见成效,列为竣工遗留问题之一。
二十年来的监测资料显示,伸缩缝检查井渗水流量已有所减少,最大的9~10#缝的渗水量已降至100mm/s以下。
(6)大坝裂缝状况
大坝的上下内外共有裂缝三百多条,总长度二千多米,绝大多数分布在廊道顶拱,
为纵向裂缝,有些有渗水,也有少量横向裂缝,如18#坝段贯穿上下游坝面的横向裂缝等,这些裂缝的存在和发展,是大坝的安全隐患。
2.8 评价结论
坝基及坝肩处理、拦河坝主体、泄洪放空洞、溢洪闸闸门及启闭机结构、电站厂房和输水管工程质量合格。
输水洞闸门工程质量为不合格。
根据《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规定,XX水库大坝工程质量综合评价为合格。
3 结构安全评价
3.1 大坝变形观测分析
3.1.1倒垂线资料分析
XX水库倒垂线观测值主要受上游水位、温度变化的影响,受时效影响较小,测值呈年周期性变化。
同一垂线上的测点高程高的测值变幅比高程低的要大。
开合方向变形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坝顶测点温度分量占年变幅的比例大于50%,其中8号坝段的温度分量占年变幅的比例高达90%;而水位分量占年变幅的比例仅在25%以下;挠度方向变形主要受水位变化影响,坝顶测点水压分量占年变幅的比例大于50%,温度分量一般占年变幅的30%左右。
时效对倒垂线测值影响较小,时效分量占年变幅的比例仅在10%左右,在2002年底,向左岸的最大时效分量为1.341mm(8号坝段坝基测点);向右岸的最大时效分量为2.115mm(8号坝段坝中测点);向下游的最大时效分量为1.049mm(12号坝段坝顶测点);向上游的最大时效分量为1.838mm(8号坝段坝顶测点)。
倒垂线观测值变化规律符合混凝土重力坝一般规律。
3.1.2水平位移资料分析
坝体水平位移主要受上游水位、温度的影响,受时效影响较小。
水压分量占年变幅的25%~50%,温度分量约占年变幅的45%~70%;时效分量仅占年变幅的10%以下,各测点的时效变化值在3mm以内,且变化趋缓。
测点水平位移变幅与高程有关,纵向水平位移呈河床大,两岸小的规律。
坝体水位位移变化规律属正常。
3.1.3垂直位移资料分析
坝体垂直位移呈年周期性变化,受温度的影响显著,低温时坝体下沉,下沉的最大值一般发生在每年的12月~3月份;高温时坝体相对上抬,上抬的最大值一般发生在每天的8月~10月份。
垂直位移受时效影响较小;坝体垂直位移的大小与坝段坝高有关;受坝基的影响,右岸坝段垂直位移大于左岸。
大坝垂直位移的变化规律是正常的。
3.1.4伸缩缝变形恢复性态分析
坝体伸缩缝的开合主要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水位和时效的影响较小;低温时伸缩缝开度增大,反之,开度减小,开度变化滞后气温1~2个月。
温度分量占年变幅的比例约为60%~80%;时效变化稳定。
伸缩缝上下游方向的错位主要受温度、水位变化的影响,错位总体较小,一般年变幅在1~2mm之间,各测点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坝段之间无明显的错位。
坝顶伸缩缝测点测值与变幅均大于相应的坝中测点。
各坝段变形协调性较好,伸缩缝变化规律正常。
3.1.5变形分析小结
通过对大坝倒垂线、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和伸缩缝观测资料的分析,大坝的变形主要受库水位和温度变化的影响,时效影响较小,且绝大部分呈收敛趋势,大坝的变形性态属正常。
3.2 内部观测分析
3.2.1混凝土温度分析
XX水库大坝砼温度变化在时间上呈阶段性,受砼水化热的影响,温度先升后降;砼温度年度呈周期性变化,变化滞后于气温和水温;在水下愈深处及砼内部愈深处滞后时间愈长,且温度的变幅愈小;坝体在1986年后基本进入相对稳定温度场时期。
砼温度变化规律及分布符合常规,目前坝体砼温度场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3.2.2坝前水温分析
坝前水温变化以年周期波动变化,主要受气温和水深的影响;水温沿深度方向分布依季节而不同。
坝前水温变化符合一般规律,坝前水温测点能较好的反映水库水温的分布特点,其工作情况正常。
3.2.3混凝土应力场分析
通过坝体埋设的应力计和无应力计观测资料分析,应力计的应力主要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分量占年变幅的比例达75%~90%,水位的影响较小;时效对砼应力的影响不明显,且时效的作用已趋于稳定;应力计各测点应力平均值小于零,只有上游侧有些测值大于零,其数值不大(小于0.6MPa)。
坝体砼应力基本处于受压状态,出现拉应力的数值很小,不会影响大坝强度,砼应力状态正常。
3.2.4大坝钢筋计分析
大部分钢筋计测值呈不完全年周期性变化,测值主要受温度影响,温度分量约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