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中央一号文件

合集下载

历年来中央1号文件

历年来中央1号文件

1、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

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2、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

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3、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

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

近年来的一号文件4、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

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

5、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

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

6、2004年1月,针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

7、2005年1月3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

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中央财政“三农”支出情况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8、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第八个“一号文件”。

改革开放以来的10个一号文件

改革开放以来的10个一号文件

时代背景——1983年的“一号文件”很明 确提出联产承包不仅在贫困地区,偏远山 区可以搞,别的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并不 是不可以搞,同时强调,联产承包不一定 都包到户,有的愿意包到组,有的愿意实 行专业承包都是可以的,可以百花齐放。
时间:1983年1月
198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 村工作的通知》
2008年9月8日至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 涛在河南考察工作。这是胡锦涛在焦作市武陟县万亩玉米丰产示范田察 看玉米长势,向当地农民了解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新华社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 是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要大力 加强制度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不断完善有利于农业农 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 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 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 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统 筹城乡公共资源分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 领域和范围,不断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时代背景—— 1997年至2003年,农民收入 连续7年增长不到4%,不及城镇居民收入 增量的五分之一。粮食主产区和多数农户 收入持续徘甚至减收,农村各项社会事业 也陷入低增长期。 面对“三农”严峻形 势,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国民经济全局出 发,对城乡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做出重大 调整: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 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 任务。更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 业,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得到再 三强调。 时间:2004年2月8日
时代背景——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

各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各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各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2004: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一)加强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当前种粮效益低、主产区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尤为突出,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抓住了种粮农民的增收问题,就抓住了农民增收的重点;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抓住了粮食生产的根本;保护和提高了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就稳住了全国粮食的大局。

从2004年起,国家将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选择一部分有基础、有潜力的粮食大县和国有农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优质专用粮食基地。

要着力支持主产区特别是中部粮食产区重点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

扩大沃土工程实施规模,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加强大宗粮食作物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工程建设,强化技术集成能力,优先支持主产区推广一批有重大影响的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

围绕农田基本建设,加快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排涝和抗旱能力。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

(二)支持主产区进行粮食转化和加工。

主产区要立足粮食优势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发展区域经济,并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产业做大做强。

充分利用主产区丰富的饲料资源,积极发展农区畜牧业,通过小额贷款、贴息补助、提供保险服务等形式,支持农民和企业购买优良畜禽、繁育良种,通过发展养殖业带动粮食增值。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扶持主产区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是发展精深加工。

国家通过技改贷款贴息、投资参股、税收政策等措施,支持主产区建立和改造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种子营销和农业科技型企业。

(三)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

现有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复垦基金等要相对集中使用,向主产区倾斜。

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主产区。

为切实支持粮食主产区振兴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要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渠道。

2004年-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一览

2004年-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一览

【2004年-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一览】9年9份专属三农,不论你是哪个地区的,你只要考乡镇基层公务员、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这就9文件至少要好好的读上三遍,尤其是近三年的/a/201203/19088.html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今日(27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2011年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研究部署2012年的农业农村工作。

“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

2004年至2012年,中央已经连续发布了9份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一览: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该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也是新世纪第一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

文件指出,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1月30日,中央下发“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文件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中央一号文件全文,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全文,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全文,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天花板”和“地板”双重制约,倒逼农业供给侧改革刚刚发布的《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一号文件”)指出,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十二五”时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十二五”期间,我国粮食生产连跨两个千亿斤台阶,连续3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标志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民收入年均增长9.5%,连续6年实现“两个高于”,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9∶1以下,农民生活显著改善。

好的形势遮不住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农业生产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错配及透支利用等突出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显现。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就必须在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上着力,核心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供给,增加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推动农业闯关过坎的关键举措,是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抓住了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牛鼻子”。

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供求由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平衡的跃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突出抓好“六大任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生产力调整和生产关系变革,当前要突出抓好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六项重点任务。

调结构,就是优化农业生产的品种结构,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合理开发各类农业资源,统筹粮经饲发展,大力发展肉蛋奶鱼、果菜菌茶等,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生产,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产品供给。

一、中共中央有关“三农”的若干一号文件(1982年-2015年)

一、中共中央有关“三农”的若干一号文件(1982年-2015年)

一、中共中央有关“三农”的若干一号文件(1982年-2015年)(一)中共中央在改革开放初期发布的关于“三农”问题一号文件(1982年-1986年)1、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

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2、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

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3、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

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

4、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

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

5、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

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

(二)新时期有关“三农”的若干一号文件(2004年-2012年)1、2004年1月,针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

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

2004-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保险的政策意见

2004-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保险的政策意见
2019年《关于坚持农业农村有限发展 做好“三农”工 作的若干意见》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整理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保险的政策意见
关于农业保险的政策意见 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 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 一定的报废补贴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鼓励商业 险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各级财政要加快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可通过 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 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 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 、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农业政策 性保险试点范围,各级财政对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保费补贴,完善 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 险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认真总结各地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 点的经验和做法,稳步扩大试点范围,科学确定补贴品种 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支持发展主要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 一切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建立健全生猪、奶牛等政策性保险制度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公益林补偿、林 权抵押、政策性森林保险等配套改革 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 式。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形成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 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试点范围、增 加险种,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 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分散机制,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和商业保 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扩大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范围,探索出口 信用保险与农业保险、出口信贷相结合的风险防范机制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大财政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支持力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 域覆盖范围,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鼓励各地对特 色农业、农房等保险进行保费补贴。发展农村小额保险。健全农业再保 险体系,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积极推进林业改革。逐步扩大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范围提高农业对外开 放水平。推动农产品出口信贷创新,探索建立出口信用保险与农业保险 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鼓励和支持发展洪水保险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开展设施农业保 费补贴试点,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扶持发展渔业互助保 险,鼓励地方开展优势农产品生产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建 立中央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 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对符合条件的种子生产开展保险试点,加大种 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协作配合,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 式和融资工具,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扩大林权抵 押贷款规模,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 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开展农 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 点。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从10个中央“1号文件”看农村改革30年的政策演进从1982年到2008年,中央先后出台了10个关于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

1号文件意味着高度重视,意味着不同寻常,意味着非抓不可。

下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5个1号文件(1982-1986)的政策框架、新世纪5个1号文件(2004-2008)的政策框架以及综述10个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主张等三个方面,重温中国农村改革30年的政策脉络。

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五个1号文件的政策框架(1982-1986)(一) 1982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联产承包制的性质问题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1981年12月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即第1个1号文件)。

1、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纠正了并在继续纠正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左”倾错误,对农村政策作了重大调整,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出现了二十多年来少有的大好形势。

全国农村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规模的变动已经过去,此时,已经转入了总结、完善、稳定阶段。

2、内容:文件对农业生产责任制,改善农村商品流通,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产条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政策问题作了规定。

强调我国农业必须坚持两个长期不变:社会主义集体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长期不变;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长期不变。

3、特点:文件不但肯定了联产承包制,认为包工、包产、包干,主要是体现劳动成果分配的不同方法,而且从理论上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4、意义:文件影响深远。

由于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联产承包制越来越成为全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二) 1983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人民公社体制改革问题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即第2个1号文件)。

一号文件

一号文件

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三农主题的一号文件,在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2004年起中央又连续11年发布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

2004年——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回顾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发布,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一年聚焦“三农”。

2004年——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回顾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把握的要义是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等。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合理开发水能资源;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等。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2010年是改革开放31周年,当我们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回眸时看到,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这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第7个关注“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2个中央一号文件。

在这一系列中央一号文件指引下,30年来农村改革高潮迭起。

在不同的年代背景下,十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各有侧重,准确把握保护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改革主线,加速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共同奏响了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气势磅礴的主旋律,是我国城乡社会走向和谐发展、致力于共同繁荣的时代最强音。

1982—1986:谱写中国改革进程的五个辉煌篇章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事业,发端于农村。

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能不研究农村改革,不能不知道一个专用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第一个“五个一号文件”是指从1982年到1986年,党中央制定和颁布的关于农村工作的五份文件。

这五个一号文件,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指导中国农村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对实现农村改革率先突破、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深深地印在亿万中国农民的心坎。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总结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进一步放宽了农村政策,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

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

文件从理论上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文件要求全面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

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

文件使农民吃了“长效定心丸”。

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政策演进探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政策演进探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政策演进探析作者:李政龚政来源:《当代农村财经》2024年第03期摘要:中央一号文件是“三农”工作的指路明灯,分析中央一号文件对做好“三农”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采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的文本为分析对象,在探究中央一号文件演进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的要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比不同时期中央一号文件文本结构的差异及其主题的变化。

分析并探寻当下农村改革方向和政策核心主线。

关键词:乡村振兴中央一号文件“三农”工作我国人口众多的情况长期并将持续存在,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确保粮食安全是一直是中央一号文件中的重要议题,而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故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

2012年,时年粮食产量“九连增”,当时核心任务是确保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的基本粮食安全,保持粮食总量的稳定乃至增长。

而从2013年开始,农业方面着力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着力促进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业发展开始转型。

自2014年起我国开始推行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同时出现,对数量与规模的要求已经更多地转向追求结构的优化和效率的提高。

如何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2015年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

“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的思路更加明确。

由此成规模、有规划、有体系、有保障的新模式,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新思路渐渐深入人心。

在我国农村产业持续优化发展的基础上,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加快深化农村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要素与发展主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十个“一号文件”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十个“一号文件”

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事业,发端于农村。

改革开放30年,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包括10个中央“一号文件”。

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央农村工作文件准确把握保护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改革主线,加速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

踏着30年改革开放的路途而来,站在一个崭新的历史起跑线上,回顾这10个“一号文件”,对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轨迹和未来走向有着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

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1978年冬天,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悄悄地签订了“包产到户”的“契约”,由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序幕的一角。

发轫于农村的改革,迅速以不可阻挡的磅礴之势推向全国。

30年间,神州大地的广袤乡村经历了历史性的变革,9亿农民迈进了富裕文明的新时代。

时间:1982年1月1日重要意义:进一步放宽了农村政策,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1983年: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1983年的一号文件就解放多了,很明确提出联产承包不仅在贫困地区,偏远山区可以搞,别的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并不是不可以搞,同时强调,联产承包不一定都包到户,有的愿意包到组,有的愿意实行专业承包都是可以的,可以百花齐放。

到了1984年,第三个一号文件那就非常明确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理论在中国的最先实践。

时间:1983年1月重要意义:全面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198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1984年“一号文件”,中央开始规范家庭承包的政策,明确提出承包到户的家庭承包期可以延长到15年。

1985年“一号文件”开始研究概括总结农村改革的重要经验。

农村改革最基本的内容是确立家庭承包,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农业生产的结构,国家对生产对经营者应当进行从过去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的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等,这些基本经验其实到1984年在农村已经基本形成。

2004年--2011中央一号文件

2004年--2011中央一号文件

2004年——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回顾: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等。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切实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等。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健康养殖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等。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油料等经济作物生产;。

中央一号文件汇总(2004-2012)

中央一号文件汇总(2004-2012)

中央一号文件汇总(2004-20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 (2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8) (3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 (43)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0) (4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 (57)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 (6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2003年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抵御住了突如其来非典疫情的严重冲击,克服了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严重影响,实现了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

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

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全党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

2004~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资料要点回顾

2004~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资料要点回顾

2004~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回顾图解:数说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图解:五大关键词读懂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真经”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三农主题的一号文件,在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2004年起中央又连续14年发布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

图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剑指“三农”新挑战破解“三农”新困局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3000字,共分6个部分33条,包括: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工作。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近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坚持不懈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中央一号文件都说了啥?这份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提出,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的情况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

历年中央“三农”一号文件回顾“中央一号文件”原指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该文件在全年工作中具有性和指导性的地位。

一号文件中提到的问题是中央全年需要重点解决,也是当前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2004年至2015年又连续十二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1.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名为《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2、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出台。

从理论上说明了“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文件就农村发展多种经营、商品生产等问题提出了“两个转化”、“三个一点”的新政策。

即促进农业从自给自足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党和政府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力求做到: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更大胆一点,工作更扎实一点,保证“两个转化”加快速度进行下去。

3、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

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

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的产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允许农村社会资金自由流动,允许农民经商,发展社队企业。

此后,中国农村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乡镇企业”。

中央一号文件主题汇总

中央一号文件主题汇总

中央一号文件主题汇总“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这五个“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时隔1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2003年12月30日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公布。

2006年2月21日,新华社受权全文公布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

至此,中国在新世纪已连续出台了五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也给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带来强劲的动力。

1、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

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2、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

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3、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

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

2004年—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2004年—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的劳动生产率严重阻碍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上个世纪发展农业的三次探索
(一)第一次探索
解放战争时期,当时普遍认为,造成农民疾苦、地主与农
民“贫富悬殊”的根源在于农村内部的土地资源占有和使用不
平均,于是动员和组织亿万农民群众“闹革命,打土豪,分田 地”,并在建国初期进行“土改”,这实质是我国有史以来第 一次出现以自然村落为单元 "彻底平分土地",这次改革激发了 农民保卫土地的革命积极性,为新中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但是这次改革也出现了一些的弊端,那就是把当时已经有 一定规模的土地经营者(地主)打倒,将他们的土地给亿万农 民平分,导致中国农村重新成为了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
(三)第三次探索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农业出现了七年的高增长,
由此国家改革的重心转向了城市,开始大力推进工业化、现代化
建设。但是,城市和农村的改革交织在一起,出现了一些新的碰 撞和磨擦。
大家误认为农村富裕起来了,因而各方
一方面
通过种种办法向农村、向农民伸手,农 民负担不断加重。
我国长期实行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政策。过 另一方 面 去是通过强行压低农产品价格来获得工业化 持续投入的资金,现在通过强行压低农产品 价格来控制社会整体物价水平。
(二)如何解决两大重要矛盾
人多地少的矛盾
解决人口多、耕地少
小农经济的矛盾
解决小农经济与社 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就 需要改变当前耕地资源 利用"无限的细化"的状态, 必须推动农村体制机制 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商 品经济,促进农业适度 规模化、集约化、产业 化、现代化发展。
的人地矛盾就需要大力推
进城镇化建设,将大量农 村的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 市中去。这样既能为城市 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又能减少农村人口,改变 人多地少的局面。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回顾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0年02月01日200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被人们称为“高含金量”的一号文件。

文件的主旨: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并提出了“少取、多予、放活”六字方针。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

文件要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全面部署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方面工作。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

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

《意见》四大亮点: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继续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村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体制建设和组织建设。

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

文件分为“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五部分,重点突出农业发展与促进农民增收。

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2010年1月4日 11:282009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当我们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回眸时看到,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内容是立足强农惠农,着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第5个关注“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0个中央一号文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回顾(1982—2011)一、上世纪八十年代5个1号文件的政策框架(1982-1986)(一)1982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联产承包制的性质问题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1981年12月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即第1个1号文件)。

1、内容:文件对农业生产责任制,改善农村商品流通,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产条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政策问题作了规定。

强调我国农业必须坚持两个长期不变:社会主义集体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长期不变;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长期不变。

2、特点:文件不但肯定了联产承包制,认为包工、包产、包干,主要是体现劳动成果分配的不同方法,而且从理论上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3、意义:文件影响深远。

由于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联产承包制越来越成为全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二)1983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人民公社体制改革问题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即第2个1号文件)。

1、内容:文件对实现农业发展目标,改进农村生产结构,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合作经济,改革人民公社体制,搞活商品流通,广辟流通渠道,农业技术改造,广辟农村建设资金来源,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加快边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等方面的政策问题作了规定。

文件指出,家庭经营是合作经济中一个经营层次,是一种新型的家庭经济。

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可适应当前手工劳动为主的状况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又能适应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特点:文件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人民公社体制改革问题。

文件指出,人民公社的体制,要从两方面进行改革。

这就是,实行生产责任制,特别是联产承包制;实行政社分设。

这就把农村从上层建筑的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

3、意义:联产承包制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

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三) 1 9 8 4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促进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问题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3个1号文件)。

1、内容:文件指出1984年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在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提高生产力水平,疏通流通渠道,发展商品生产。

帮助农民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延长至15年以上,生长周期长和开发性项目,还可更长一些。

允许农民和集体的资金自由地或有组织地流动。

要加强社会服务,地区性合作组织应当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户服务上来。

还要继续进行农村商业体制的改革,要加速对山区,水域、草原的开发。

2、特点:文件突出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问题。

文件指出,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不可逾越的必然过程。

只有发展商品生产,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把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使农村繁荣富裕起来,才能使我们的干部学会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价值规律,为计划经济服务,才能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现代化。

3、意义:针对农民怕变的心理,土地承包期延长至15年以上的政策,使农民吃了“定心丸”,鼓励了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

不仅如此,农村商品生产从此开始起步。

随着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脱离耕地经营,从事林牧渔等生产,并将有较大部分转入小工业和小集镇服务业。

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性进步,为农业生产向深度广度进军,为改变人口和工业的布局创造了条件。

(四) 1 9 8 5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问题1 9 8 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4个1号文件)。

1、内容: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大力帮助农村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放宽山区、林区政策;对乡镇企业实行信贷、税收优惠;鼓励技术转移和人力流动;放活农村金融政策,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和商品经济要求,积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制。

2、特点:取消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

最主要的标志是农村经济搞活了。

3、意义:在农业获得大丰收的条件下,全国很多地方却出现了粮食“卖难”、“存难”和“运难”的问题,现实对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1985年在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方面迈出重大一步。

广大农民为适应市场需求而生产的积极性日益提高,商品经济的横向联系有所发展,一向比较薄弱的林、牧、渔业和加工、服务业得到加强,农村沿着综合经营、协调发展的道路前进。

(五) 1 9 8 6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进一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问题1 9 8 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5个1号文件)。

1、内容:文件提出1986年农村工作总的要求是:落实政策,深入改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组织产前产后服务,推动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为此,要进一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依靠科学,增加投入,保持农业稳步增长;继续深入进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切实帮助贫困地区逐步改变面貌;加强和改进,农村工作的领导。

2、特点:文件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针对怀疑否定农村改革的倾向,肯定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

二是针对农业面临的停滞、徘徊和放松的倾向,强调进一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意义:农村经济改革尽管在工作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改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得到群众的热情拥护,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只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善于抓住时机,选择易于突破的环节,动员群众参加改革,并与城市改革相配合,不走大的弯路,就有可能争取再以五年或稍长一点时间,使新体制充实和完善起来,在农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新世纪8个1号文件的政策框架(2004-2011)(一)2004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问题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6个1号文件)出台,2月9日《人民日报》公布。

1、背景: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为了进一步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农民增收问题入手,制定了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

2、内容:文件提出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

具体措施有,九个方面,22条。

一是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

二是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三是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是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

五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

六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七是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

八是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

九是加强党对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增收政策落到实处。

3、特点: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三农”提到了空前的位置。

为了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必须首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2004年1号文件提出的政策措施非常具体,重点突出的是“怎么办”问题。

尤其文件提出的“三项补贴”政策,即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是非常直接、非常有力和非常受农民欢迎的政策措施。

4、意义:2004年1号文件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4年的农业形势可谓是“政策好、粮价高、人努力、天帮忙”,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结果。

国家2004年实行“三项补贴”政策,这在我国农民种粮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这一年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亿元,直接补贴种粮农民,有力保护了粮食主产区和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文件的出台和落实,使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使农民增收幅度加大。

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

(二)2005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7个1号文件)于2004年12月31日出台。

1、内容:文件提出九个方面具体任务,27条政策措施。

九个方面,一是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二是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三是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五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六是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

七是改革和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八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

九是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2、特点: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意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

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吨,达到48401万吨。

(三)2006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新农村建设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新华社2006年2月21日受权全文(即第8个1号文件)播发。

1、内容: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件对“十一五”时期和2006年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总的要求,指出了需要把握的原则,并对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作了具体安排。

有八个方面,32条。

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三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