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历年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一,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项群:指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即按不同训练方法和内容体系划分,可划分为技能主导类项群和体能主导类项群。
三,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的构成成分。
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表现专项竞技过程之中。
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所()补和代偿,使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四,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运动训练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
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运动训练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
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系统训练原则:系统地不间断地坚持从事运动训练,并有序地选择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有序地安排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原则,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律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
适宜负荷原则: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对象的水平和训练任务,给予运动员合理的,适宜的训练负荷的原则,又称合理安排运动训练负荷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根据运动专项和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确定训练任务,手段和安排负荷的原则。
直观教练原则:指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形象思维,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2000名词解释(一)
- 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通过运动增加心脏的运转速度,以促进氧气在血液中的输送和利用,从而提高身体的耐力和代谢水平。
例如,慢跑和游泳都属于有氧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能。
- 无氧运动无氧运动是指短时间内高强度的运动,不依赖于氧气供给,主要通过肌肉的瞬间能量供应来完成。
举例来说,举重和短跑都是无氧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 肌肉耐力肌肉耐力是指肌肉持续进行重复收缩的能力,例如长时间的划船或者连续的引体向上可以锻炼肌肉耐力,改善肌肉的持久力和耐力。
- 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最大运动强度下摄取氧气的能力,也是评价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长距离跑步和游泳等有氧运动可以提高最大摄氧量。
- 肌肉肥胖肌肉肥胖是指体脂肪含量偏高,但同时也有一定的肌肉量。
通过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可以逐渐减少脂肪含量,增加肌肉量,改善体型比例。
- 核心稳定性核心稳定性是指身体核心部位的肌肉力量和稳定性,包括腹部、背部和盆底肌肉等,对身体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平衡球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核心稳定性。
- 间歇训练间歇训练是一种交替高强度和低强度运动的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
例如,运动员常常通过间歇训练来提高比赛中的爆发力和持久力。
- 肌肉纤维类型肌肉纤维类型分为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影响着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有氧运动主要能够训练慢肌纤维,而无氧运动则更多地刺激快肌纤维的发展。
- 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点,包括动机、焦虑、自我意识等方面。
通过运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运动员的潜能和提高训练效果。
- 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性,包括心肺功能、肌肉代谢、体温调节等方面。
了解运动生理学的知识,有利于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和提高运动表现。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比赛为主要特征,以制造优异运动成果、夺取竞赛成功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员选材: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头,是选择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气参与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3.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果,在教练员的指导下,特地组织的有方案的体育活动。
4.运动比赛:是在裁判员的指导下,按统一的规章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5.竞技能力:运动员参与竞赛的能力6.项群训练理论:揭示项群训练基本逻辑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7.运动成果:运动成果是运动员参与竞赛的结果,是按照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发挥情况的综合评定。
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竞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比赛的胜败或名次。
8.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的表现称作竞技水平。
9.竞技能力:竞技能力既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的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得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10.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即称运动能力11.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作训练水平。
12.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按照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方式的详细特性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构成个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和抽象。
13.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养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进展的素养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补偿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14.训练逻辑: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进展的必定趋势。
运动训练学2000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2000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指通过针对身体的不同方面进行系统和有计划的练习,以提高运动能力、技能和体格素质的过程。
以下是对运动训练的2000个名词解释,并补充了一些相关拓展内容。
1.身体素质:指身体各项基本素质,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是运动训练的基础。
2.运动技能:指通过训练和练习熟练掌握的运动动作和技巧,如射门、传球、跳水等。
3.心肺耐力:是指经过长时间的运动活动时,心血管系统和肺功能的适应能力,常用于评估个体的有氧能力。
4.动作速度:指身体在运动中产生动作的迅速程度,可以是反应速度、加速度或最大速度。
5.柔韧性:指肌肉和关节的活动范围,柔韧性好可以预防运动损伤,并提高运动能力。
6.平衡能力:指保持身体在运动或静止时的稳定性,对运动技能和动作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7.力量训练:指通过负荷和反抗力的训练,以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能力。
8.速度训练: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和速度表现。
9.灵敏度训练:通过训练改善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和反应速度。
10.协调训练:通过各种训练手段,提高身体各部分协调运动的能力。
11.感知训练:通过训练提高运动员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运动情境。
12.策略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战术、技能运用和应对策略为目标的训练。
13.应变能力:指运动员在竞技过程中面对各种变化时,适应并调整自己的能力。
14.自我控制能力:指个体在竞技过程中能够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和注意力的能力。
15.注意力训练:通过不同的练习和技巧,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和持久性。
以上仅是对运动训练的一部分名词解释,总结了部分常见的运动训练概念。
在实际运动训练中,还有很多其他名词和概念值得深入了解和拓展。
运动训练学2000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2000名词解释
很抱歉,但是给出2000个运动训练学的名词解释超出了我的
能力范围。
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些基本的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希望能帮到你。
1. 运动训练学:研究和提高个体在运动和体育活动中的技能和能力的学科。
2. 运动生理学:研究运动和体育活动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
3. 运动心理学:研究运动和体育活动对人类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
4. 运动力学:研究和分析运动和体育活动的力量和力量的作用。
5. 运动生物力学:运用生物力学原理研究和分析运动和体育活动的力量和力量。
6. 运动训练:运动员通过系统的训练和练习来提高技能和能力。
7. 运动能力:运动员通过训练和练习获得的在运动和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水平。
8. 运动技能:在特定的运动和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具体技巧。
9. 运动适应性:运动员通过训练和练习获得的身体适应能力,
以适应不同的运动和体育活动。
10. 运动训练计划:规划和安排运动员进行训练和练习的计划。
这些解释只是运动训练学中的一小部分,希望能对你的理解有所帮助。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一,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项群:指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即按不同训练方法和内容体系划分,可划分为技能主导类项群和体能主导类项群。
三,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的构成成分。
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表现专项竞技过程之中。
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所()补和代偿,使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四,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运动训练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
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运动训练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
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系统训练原则:系统地不间断地坚持从事运动训练,并有序地选择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有序地安排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原则,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律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
适宜负荷原则: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对象的水平和训练任务,给予运动员合理的,适宜的训练负荷的原则,又称合理安排运动训练负荷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根据运动专项和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确定训练任务,手段和安排负荷的原则。
直观教练原则:指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形象思维,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竞赛: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项群训练理论: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运动成绩: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竞技能力: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或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他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的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时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没有)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运动训练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
2、运动员选材;
3、运动训练;
4、运动竞赛;
5、运动训练学;
6、
项群训练理论;7、运动成绩;8、经济水平;9、竞技能力;10、运动能力;
11、训练水平;12、竞技能力结构模型;13、竞技能力非衡结构模型及补偿
效应;14、运动训练过程;15、运动员状态诊断;16、竞技状态;17、运动训练原则;18、训练规律;19、制胜规律;20、9大训练原则的定义;21、复合节奏;22、运动训练方法、手段;23、模式、程序训练法;24、8大训练法定义;25、5大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的定义;26、相对力量、最大力量、爆发力、力量耐力;27、反应、动作、移动速度;28、速度障碍;29、有氧耐力;30、技术风格;31、特长技术;32、运动技术;
33、动作轨迹;34、动作速率;35、技术规范;36、技术环境;37、竞技战
术;38、战术意识;39、战术观念;40、战术指导思想;41、战术行动;42、战术能力;43、战术风格;44、全程多年训练方法;45、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46、高原现象;47、训练大周期;48、单、多周期;49、竞技性、训练性、教学性、检查性比赛;50、训练课的结构
注“以上是历年常考的名词解释,其余的细节还需仔细看课本
经名词解释不要死记,要结合训练实践,大名词解释时,不要太过于繁琐,把书上的原句话答上没错别字就能得满分,说出大体意思也能得80%的分,所以不要把过多的时间放到名词解释,要用心琢磨简答论述题,切忌脱离实践训练!!!!。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4项群训练理论: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
5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6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7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8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9运动水平(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10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1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12竞技需要原则: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3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14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15系统训练原则:指持续的、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6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的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7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8区别对待原则: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的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考研重要名词解释与答案第一章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员选材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将有潜质的运动员选拔出来从事运动训练的竞技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4、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12年)5、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6、教练员从事竞技运动训练工作,培养运动员并指导他们参加运动竞赛争取优异成绩的专业人员。
7、运动员是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竞技活动中竞技能力的直接体现者和运动成绩的创造者。
第二章1、项群训练理论: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2、体能主导类项群:以运动员的体能为竞技能力主导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包括快速力量性项群、速度性项群和耐力性项群三个亚类。
3、快速力量性项群:以运动员体能中的快速力量能力为竞技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体能主导类里的一个亚类,主要包括田径运动中的众多跳跃、投掷项目和举重运动项目。
4、速度性项群:以运动员体能中的速度能力为竞技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体能主导类里的一个亚类,主要包括短距离跑(100米、200米、400米),短距离游泳(50米、100米),短距离速度滑冰(500米)和短距离赛场自行车等项目。
耐力性项群:以运动员体能中的耐力素质为竞技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的项目群组, 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体能主导类里的一个亚类,主要包括中长距离走、跑、速滑、游泳、越野滑雪、长距离公路自行车、划船及铁人三项等项目。
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3运动员选材: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将有潜质的运动员选拨出来从事运动训练的竞技体育活动。
4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有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5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6项群训练理论: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7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包括竞技水平和比赛名次。
8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作竞技水平。
9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10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则成为竞技能力。
11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12竞技状态: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处于的适宜的准备状态,也可以理解为运动员比赛状态的综合表现。
13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以展的必然趋势。
14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5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名词解释及选择答案
运运训练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动训练手段:是指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取的身体练习。
3模式训练法:是一种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横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4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的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的编织成训练程序,按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5分解训练法:是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的分成若干个环节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6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的联系方法。
7间歇训练法:是指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进行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8变换训练法:是指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实施变换,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9完整训练法:是将完整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方法。
10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具体的训练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11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12力量素质:是指人的机体或机体的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收缩和舒张)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
13训练量: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负荷量以及消耗的热量,由完成练习的运动强度与持续时间,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和运动项目特点等因素来决定运动量的大小。
14训练强度:指身体练习对人体生理刺激的程度。
15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 ,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16持续训练法:在相对长的时间里,用较小强度不间断地进行练习的方法。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的专门化训练活动。
在运动训练中,会用到一些学名词汇,下面对这些词汇进行解释。
1. 动作规范化:在运动训练中,要求运动员按照特定的姿势和要求进行动作,以达到最佳效果。
动作规范化要求动作准确、流畅、协调,从而提高竞技能力。
2. 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进行中低强度的长时间运动,如慢跑、游泳等。
这种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体能水平。
3. 无氧运动:无氧运动是指进行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如举重、短跑等。
这种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和爆发力,提高爆发力。
4. 间歇训练:间歇训练是指在高强度训练期间,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用来恢复体能和提高训练效果。
5. 衰竭训练:衰竭训练是指通过大负荷的训练使肌肉疲劳,达到肌肉不适应,借此刺激肌肉进一步增长和提高。
6. 动力学:动力学是研究物体力学性质的学科,对于运动训练来说,动力学用于分析运动中力的产生、传递和消耗等过程。
7. 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生命和生命活动的学科,对于运动训练来说,生理学主要研究身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机能变化,如肌肉疲劳、心肺功能等。
8. 灵敏性:灵敏性是指身体对外界刺激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
在运动训练中,灵敏性的提高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快、更准确地做出动作。
9. 策略:策略是指在比赛或训练过程中,根据对手、环境等因素的分析和判断,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计划。
10. 素质:素质是指个体特有的天赋和潜力,包括身体素质、技术素质、心理素质等。
运动训练的目的就是通过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各项素质。
运动训练中的学名词汇较多,上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希望能对读者们有所帮助。
运动训练是一个综合学科,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为运动员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和训练。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1.有氧运动:指需要大量运用氧气作为能量来源进行的运动,如慢跑、游泳、跳绳等,能够提高心肺功能和代谢能力。
2.无氧运动:指不需要氧气参与进行的运动,如力量训练和短跑、跳跃等,能够增强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3.柔韧性训练:指通过各种伸展、拉伸的方法,增强身体柔韧性和关节活动度,如瑜伽、拉伸训练等。
4.平衡性训练:指通过一系列单脚站立、倒立等动作,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和协调性,如平衡板训练、单脚站立等。
5.肌肉耐力训练:指通过多次重复运动,增强肌肉耐力能力,如哑铃训练、仰卧起坐等。
6.爆发力训练:指通过快速、强力的动作,提高身体短时间内能够发挥的最大力量,如冲刺、跳跃等。
7.心肺耐力训练:指通过有氧运动,提高心肺系统的耐受能力,如长跑、游泳等。
8.动态伸展:指通过多种活动伸展的方法,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
9.静态伸展:指通过保持一些动作的持续伸展,使肌肉得到更好的拉伸,增强身体柔韧性。
10.支撑训练:指通过各种支撑动作,如俯卧撑、侧支撑等,增强身体的力量和耐力。
11.器械训练:指通过使用各种健身器械,如哑铃、杠铃、器械组合等,达到肌肉训练的效果。
12.动感单车:指通过骑动感单车做有氧运动,提高心肺功能和代谢能力。
13.控制性训练:指通过控制肌肉的活动,如肌肉收缩、伸展等,使肌肉得到更好的训练。
14.比例训练:指通过对各个部位的训练,使身体线条协调美观。
15.拉伸训练:指通过各种伸展的方法,放松紧张的肌肉,使身体更加柔韧。
16.高强度间歇训练:指通过进行短暂、高强度的训练,伴随较长的休息时间,可提高心肺健康水平。
17.低强度长时间训练:指通过低强度的训练,持续较长时间,也能有效训练心肺功能。
18.有器械训练:指通过使用器械,如杠铃、哑铃等,进行肌肉训练和塑形。
19.无器械训练:指通过自身重量训练,如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进行肌肉训练。
20.系统化训练:指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的身体训练。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重点)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重点)第一篇: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重点)竞技体育——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运动。
运动训练——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再去爱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
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这一评定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竞技胜负会名次。
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
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对运动员个体特异性的尊重,认真地处理好运动训练过程组织的集群性与个体性之间的关系,会有助于我们的训练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适宜负荷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个体机能的适应性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
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并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积极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模式训练法——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程序训练法——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地编制成由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分解训练法——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运动训练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用来提高身体机能的方法,既可以提高体力能力,又可改善身体健康,比如提高体质、减肥、保持健康等。
运动训练的名词解释主要有:1、有氧运动:是一种体力活动,它需要体内的氧气,能够使身体的血液循环加快,并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改善。
这类运动包括慢跑、步行、骑自行车、游泳、跳绳等。
2、肌肉训练:又称为“增肌训练”,是以增加肌肉重量和力量为目标的训练,主要采用多种器械训练,比如卧推、仰卧起坐、下拉等等。
3、伸展运动:又称为拉伸训练,是一种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
它的目的是使身体的肌腱、肌肉和关节恢复正常状况,并消除由活动和紧张造成的僵硬和不适。
4、综合运动:是指把不同的运动和训练结合起来的一种运动,既可以运动大量的肌肉,又可以帮助提高定位感和平衡感,比如跳舞、滑板、瑜伽、柔道等。
5、力量训练:其目的是锻炼和提高体内肌肉组织的力量,包括卧推、深蹲、支撑等最基础的力量训练,以及哑铃、台阶爬升等更具挑战的力量训练。
6、速度训练:也称有氧速度训练,是以提高改善肌肉收缩及反应时间为目标,加快运动速度的训练,适用于各种球类运动,比如足球、篮球、棒球等。
正确地进行运动训练可以让身体获得许多好处。
首先,可以帮助消除疲劳,增强抵抗力,延迟衰老,保持和改善身体健康,防治心脏病和其他慢性疾病。
此外,正确的运动训练还可以帮助改善精神状态,增强身心愉悦感,有助于减轻紧张情绪,提高自信心,缓解焦虑和抑郁症。
最后,运动训练可以有效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强度、力量和耐力,提高肌肉灵活性,提高海马体功能,减少对外界的刺激耐受性,有助于发展体育才能等。
因此,运动训练不仅可以改善身体健康,还可以提高精神状态,激发活力,缓解焦虑和抑郁,享受生活,让身心统一,过上更加健康快乐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年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与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学科
4、项群训练理论: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5、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组成部分
6、运动成绩:是指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运动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7、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8、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
反映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9、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补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10、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1、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2、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3、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14、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15、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6、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
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度。
17、适宜负荷原则:是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8、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19、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20、适时恢复原则即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21、训练负荷:运动训练过程中,以身体练习或心理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
运动员机体对训练负荷刺激的反应表现在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前者称心理负荷,后者称生理负荷。
22、运动训练方法:是指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23、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而采用的身体练习。
24、模式训练法:一种按具体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25、程式训练法: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的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的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方法。
26、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和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27、完整训练法:从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的开始或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8、重复训练法: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29、间歇训练法: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进行严格的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30、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31、变换训练法: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32、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33、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34、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是指周期性重复进行单一结构动作的身体练习。
35、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是指将几种单一结构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36、固定组合练习手段:是将多种练习手段依固定形式组合的身体练习。
37、变异组合练习手段:是指多元动作结构下,将多种练习手段依变异形式组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38、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构成体能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个因素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作用。
39、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和内部的形状特征。
40、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41、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
42、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43、柔韧素质: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44、灵敏素质: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45、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46、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47、竞技战术: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48、战术意识: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过程由战术信息选择与战术行为决策两个前后为序、紧密相连部分所组成。
49、战术行动:是指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
50、运动员心理能力:是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51、运动智能:是智能的一种,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能力。
52、运动训练计划:对未来训练过程预先做出的理论依据,其主要作用规划运动员状态转移通路,把训练过程具体化,统一训练活动参加者的认识和行动。
53、高原现象:优秀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
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
54、一个训练的大周期: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的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
55、根据理论研究所撼盖的领域把运动训练分为一般运动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